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12-23 09:27:3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6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6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阅读课文,感悟雷利与爸爸诀别时的悲痛心情和制止战争的决心。体会他从心底里迸发出的让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与爱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准备:开展世纪回望,百年战场的活动:收集有关战争的图片、资料,对战争的残酷性有所了解,扩大学习本课的知识背景,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

  2、师述导语 :当人类满怀和平的渴望步入21世纪的时候,战争却仍在这个星球继续......愿这些战争的画面能够到此静止、凝固--成为历史。这就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词句,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尽量自己动手扫清障碍。

  2、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轮读课文,理解生词意思。

  (三)再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自由读课文第一段,讨论:秘书长为什么评价他爸爸是一个卓越的观察员?

  (2) 齐读。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 学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要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2) 指名读,评议,练读。

  (3) 全班练读第二段,读出雷利与爸爸依依不舍的语气。

  (4) 学生自读第三段后,用悲伤的音乐作背景,让学生配乐朗读。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 师述:爸爸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了,作为儿子的我怎样呢?

  (2) 自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雷利的决心与呼吁。注意用上弥漫、威胁、娇嫩、比例失调、制止、充满等词。

  (四)齐读全文。

  (五)注意书信的格式。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3、初步了解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

  由20xx年高考作文题导入: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取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二、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三、课文学习

  1、你读我念: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2、你翻我译:

  自学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抢答题:

  ⑴ 解释加点文言词语:

  ① 与友期行

  ②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③ 门外戏

  ④ 尊君在不

  ⑤ 待君久不至

  ⑥ 相委而去

  ⑦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⑧ 下车引之

  ⑨ 元方入门不顾

  ⑵ 翻译文言句子:

  ① 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还不见朋友来。

  ②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

  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③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

  ⑶ 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3分钟背诵比赛。

  5、你扮我演:

  再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同桌或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对话。

  6、你思我想:

  ⑴ 对文中的三个人,你有何看法?

  ⑵ 问题探究:

  ① 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② 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7、你收我获:

  从这则故事我们学到了什么?

  四、小结与延伸

  1、词语积累:

  仿照例子,了解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并写出带该字的一个成语。

  例子:吾日三省吾身 (多次)

  成语: 三令五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动手试一试:解释加点的的词语:

  ⑴ 陈太丘与友期

  ⑵ 太丘舍去

  ⑶ 下车引之

  ⑷ 入门不顾

  3、中外名人讲诚信: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

  ──(法)谚语

  4、教师寄语:

  拥有诚信,你将拥有一切;失去诚信,你将失去一切。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生字,理解“立即、仍然”等词语。

  〖能力目标

  1、通过读文,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质疑、探疑、解疑的能力。

  3、通过小实验,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4、通过汇报、交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5、通过收集资料和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⑴ 邮票(3张以上)。

  ⑵ 观察生活中有齿孔的物品。

  ⑶ 别针一枚。

  ⑷ 了解邮票的知识。

  2、教师准备:

  ⑴ 搜集有关邮票的一些知识。

  ⑵ 邮票。

  【学习资源】

  1、邮票。

  2、教师推荐相关的资料:

  ⑴ 邮票的相关知识:邮票是一个国家的名片,集邮是对邮票的收集和研究。人们在收集邮票的过程中获得怡神的乐趣和美的感受,在研究邮票中丰富对邮票知识的了解。

  邮票在方寸之中展示了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各个阶段,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山川江河湖海、军事、体育、政治、经济、文化无不在邮票中留下倩影。邮票是百科全书式的图片概况。人们在收集邮票的过程中,通过画面的故事,可以丰富自己多方面的知识。

  世界上第1枚邮票,1840年5月1日在英国问世,5月6日开始使用。邮票图案是维多利亚女王18岁即位时的侧面像,由弗莱德列克·希思(Frederick Heath)雕制印版,承印者是派金斯。巴肯(Perkins Bacon)公司。面值1便士,用有王冠水印的纸印黑色,所以通称“黑便士邮票”。英国发行的黑便士邮票,没有印国家的名称,因为那时别国家还没有发行邮票;至今英国发行的邮票还是不印国名,而以王冠、国王头像作为国家名称的标志。黑便士邮票是无齿孔的,因为那时邮票打孔机还没有发明,邮局出售邮票时,须用剪刀逐枚剪开,非常麻烦。

  邮票齿孔的知识:1848年,爱尔兰人亨利·亚策尔发明了打孔机。 1854年1月28日英国首先发明了有齿孔邮票。邮票齿孔发明因其形状、制作原理和所采用的制作设备不同,邮票齿孔也就种类繁多,特征各异。从形状上看,齿孔有孔形齿、线形齿和针形齿之分。其中针形齿采用缝纫针扎制而成,形状简单粗糙,不够精美,现在已很少使用。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孔形齿。线形齿也随国际上不干胶邮票的推广,使用得重新多了起来。

  【学习实施方案】

  学习内容:小学语文第四册《邮票齿孔的故事》。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共同解疑。

  学习流程:质疑──探疑──交流。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知道邮票齿孔的来历。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品质。

  【学习时间】

  二课时。

  【教学流程及设计】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目标:通过教师质疑,学生回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脑习惯,学会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形式:展示实物,教师质疑,学生解疑。

  过程:

  1、教师出示下载的邮票图案若干张,设问:

  老师想将这么多邮票整齐快速地分开,你能帮老师想出什么办法?

  2、学生发言:

  ⑴ 用小刀裁开。

  ⑵ 用手撕开。

  ⑶ 用剪刀剪开。

  ⑷ 用别针刺开。

  3、教师评价:

  大家的办法都不错,但是有的办法用起来不很方便。100多年前英国发明家阿切尔用了一个好办法让大家能又快又好地分开这些邮票,想知道他想出了什么办法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目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准生字。

  形式:自读课文,交流汇报。

  过程:

  1、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认读生字,师生共同正音。

  三、自主探究,理解课文

  目标:让学生在读文、质疑、读词、小实验、谈体会等过程中了解邮票齿孔的来历和打孔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形式:读文质疑、读词想象、实践体验,交流感受。

  过程: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生问:

  ⑴ 为什么以前的邮票没有齿孔?

  ⑵ 打孔机是怎样发明的?

  ⑶ 邮票打孔机什么时候发明的?

  ⑷ 为什么英国立即采用了打孔机?

  ⑸ 为什么现在仍然在使用邮票打孔机?

  3、教师随机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合作解决问题,完成下列题目:

  ⑴ 解决的问题:_______________

  ⑵ 课文中的答案:_____________

  ⑶ 补充的资料:_______________

  4、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回答“打孔机是怎样发明的?”这一问题时教师随机板书:

  阿 看到:拿翻找摸求助取刺撕

  切 想到:机器打孔

  尔 做到:研究造出

  5、齐读动词,体会动作。

  6、小实验:用别针给两张“邮票”中间处刺洞,然后沿洞撕开,再将中间没有刺洞的两张邮票撕开。

  (实验时,学生两人为一组,一人拿邮票,一人小心翼翼地用别针刺洞,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7、学生谈谈实验后的感受:

  ⑴ 沿着有洞的地方撕开邮票很快,并且邮票很整齐。

  ⑵ 沿着没有洞的地方撕开邮票很慢,还不容易撕整齐。

  ⑶ 刺洞很麻烦,我的手差一点就刺伤了。

  8、回答“为什么英国立即采用了打孔机?”理解“立即”。(生:马上、立刻、连忙。)

  9、回答“为什么现在仍然在使用邮票打孔机?”理解“仍然”。(生:还在、依然、依旧。)

  10、拓展:

  ⑴ 因为打孔机打孔快,打孔后邮票能又快又整齐地分开,所以现在它仍然在使用,在为邮票打孔。你知道我国第一枚邮票是什么时候发行的,票面图案是什么,有没有齿孔吗?

  生:我国第一枚邮票是1878年发行的,图案是大龙。

  生:我国第一枚邮票上面有齿孔。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课后的“我知道”中知道的。

  师:你真会学习。

  ⑵ 世界上第一枚有齿孔的邮票是什么时候发行的?

  生:1848年。

  生:1849年。

  师:板书:1854。

  生:啊!

  ⑶ 世界上第一枚有齿孔的邮票是1854年1月28日发行,与课文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有近六年之久,这期间阿切尔可能都在做些什么?

  生:在画图纸。

  师:那叫设计,随机板书:设计

  生:找材料。

  生:拼装。

  师:对,拼装制造,板书:制造

  生:试验。

  师:板书:试验。

  生:修改。

  师:修改也叫改进,板书:改进

  ⑷ 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有齿孔?

  生:面的票。

  生:电话收费票。

  生:卫生纸。

  生:旺仔小馒头的袋子。

  生:方便面的袋子。

  生:酒盒子。

  ……

  (学生通过观察,在同学的启发下越说越爱说,完全将语文与生活融为一体。)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大家说的这些东西因为有了齿孔,我们才很容易地将它撕开,我们应该感谢谁?

  生:感谢阿切尔。

  四、总结课文,探究人物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谈谈: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3、随机板书形容人物特点的词语。(会观察、肯动脑、勤动手)

  4、总结。

  【板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

  阿看到:拿翻找摸求助取刺撕会观察

  切想到:机器打孔肯动脑

  尔做到:研究造出勤动手

  【设计说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难以产生学习热情的。《邮票齿孔的故事》这课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课文,虽然文中有故事,但故事趣味性不强,不够吸引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很难完成本课的各项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本课时我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进行教学,给他们说、议、做、读、谈的机会,调动他们的手、耳、眼、口多种感官,在读中学,在做中学,在看中学,在说中学,在听中学。

  二年级的孩子有了一点学习的积累,他们的表现欲强,一开课,我就设疑让他们帮老师想办法,学生在回答时得到老师的肯定,成就感得到了满足,学习劲头自然足。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我又满足他们爱问的欲望,让学生质疑。在理解课文时,又满足他们爱说的欲望,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此时学生畅所欲言,甚至争得面红耳赤,竭力在伙伴面前表现自己。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

  爱动手是孩子的另一天性,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邮票有齿与无齿在撕开时的区别,我让学生两人一组做小实验,再谈感受,学生做得认真,谈得深入,为后文的理解打下了基础。讲完课文最后一段后,我对课文进行四方面的拓展:设计“你知道我国第一枚邮票是什么时候发行的,票面图案是什么,有没有齿孔吗?”这个问题主要是教育学生要学会学习,会灵活运用学习资料;设计“世界上第一枚有齿孔的邮票是什么时候发行的?”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联系课文发挥合理想象,学生回答1848年或是1849年都合乎情理,在学生尽力思考仍没有回答出正确答案时,我给出正确答案,使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这时我又设计了第三个问题:“世界上第一枚有齿孔的邮票是1854年1月28日发行,与课文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有近六年之久,这期间阿切尔可能都在做些什么?”课文中只是写阿切尔开始了研究工作,很快邮票打孔机制造出来了,没有具体写他如何研究和制造打孔机。我设计这个问题既是为了培养学生探究课文,合理想象的能力,也是为了后面揭示人物品质埋伏笔。最后我设计“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有齿孔?”这个问题让学生能进一步了解“齿孔”,了解生活中的事物,真正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四个拓展的问题是环环紧扣,学生由邮票联想到其它物品,体会到了打孔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对阿切尔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人物品质的探究不攻自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自动实现。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体会小说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巧妙的构思

  3.正确认识人性的美与丑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巧妙的构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打开这扇窗,我们可以看到人间的光明与黑暗透过眼睛,我们可以感知世间的.冷与暖今天,让我们打开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一起走进两个病人的世界

  二、预习展台

  1.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2.默读课文,结合图片复述故事情节

  三、合作探究

  1.文中的两位病人是怎样的人?请用以下句式评价他们(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我想评价 ,我认为他是一个 的人,因为

  2.文中有哪些方面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3.如果把结尾改成“他看到的是那座美丽的公园”,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如果我们产生自私的想法,羡慕甚至嫉妒别人,怎么办?阅读下面的材料,请写一条微博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位初二的男生看到班里的某位同学用iPhone手机,十分羡慕,也想拥有一个,就叫父母买一个给他可他们家生活比较贫困,父母没有答应他于是他就约了几个社会青年,在那位同学回家的路上进行勒索结果没有拿到手机的他们就开始围殴那位同学,幸好有居民发现报了警

  五、教师寄语

  别在羡慕别人的幸福的哀叹中忽略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别在嫉妒别人的幸福的痛苦中忘了追求自己的幸福!

  要相信,只要我们的心中充满阳光,窗的外面,每天都可以是晴天!

  六、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请你发挥想像,续写一段情节,要求写得既有创意,又切合小说的中心意思,300字以上。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指导思想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教学目标

  1、 感知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

  2、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3、 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思路

  1、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开课时讲故事引入,初步感知课文:小动物帮助正音,为正确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2、 理解课文内容,引入探究性的合作学习、讨论,鼓励在阅读中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

  ①引导孩子们自由分组(即“蜻蜓组”、“青蛙组”……),合作学习,讨论“为什么各个小伙伴把荷叶比作了不同的事物?”

  ②在“小暗号”的帮助下,尝试变成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

  3、 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①讲自己的故事。

  ②将这里发生的故事变成一幅画,一段小作文等。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

  1、 激趣引入

  黑板上,你看见了什么?

  2、 边听边想:故事讲了荷叶和哪些小伙伴之间的事?

  出示课件,师范读课文。

  生回答(师贴图)

  3、 生字正音

  故事中的小伙伴要带着我们一起读准字音、读好词语

  ①(出示课件)生示范,全班齐读生词

  ②齐读生字卡片

  ③开火车读卡片

  二、讲读课文,探究学习

  1、 看黑板。荷叶是什么样的?

  看见这么多圆圆的、绿绿的荷叶,你一定非常喜欢,课文虽然只用了一句话来说这样的景色,但从中,你也可以体会出作者和我们一样的心情。

  出示1段

  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圆圆的”、“绿绿的”)

  2、 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多美呀,小伙伴们都来了……

  首先出场的'是——小水珠

  ①出示“小水珠”段(文字课件)

  小声自读,你知道了什么?

  ● 小摇篮是用来做什么的?

  ● 小水珠说什么是它的摇篮?

  ● 一阵风儿吹来,荷叶微微摆动,小水珠躺在这“摇篮”里,轻轻地晃动着身子,可舒服了! 指导朗读“摇篮” 。

  ● 聪明的小水珠一边晃动着身子,一边眨着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好奇地四处瞧着,他一定看见了许多许多,有什么?

  ● 为什么把荷叶说成小水珠的摇篮?

  ②这么舒服的摇篮,让我们和小水珠一块再去感受一下吧!其读和试背第二自然段。

  3、 了小水珠,其它的小伙伴也有话要说,我们把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说的话,用“——”在书上勾出来。

  生答,师课件展示

  ①四个大组分角色读

  ②观察这四句话,都说的是谁?

  都说的是荷叶,为什么小伙伴说的确不一样呢?小水珠,你们说荷叶是你们的?小蜻蜓/小鱼儿?

  师勾出。

  4、 小水珠的秘密,老师刚才和孩子们通过认真读课文,想想自己生活中看,已经找到答案。

  剩下的三个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进行讨论学习。

  5、 自由分组。(蜻蜓组、青蛙组、小鱼组)

  布置任务:你们为什么说荷叶是你们的停机坪?(歌台、凉伞)

  汇报形式:⑴我是谁?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了解“吆喝”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学习文章合理安排结构、注意语言的衔接过渡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难点:体验作者在写“吆喝”中的内在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接头吆喝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声录音带,学生品评)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听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

  吆喝声,是“生活的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常常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的无尽遐想,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4、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5、教师总结归纳共性问题,并演示,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大家共同明确。

  ⑴ 文章重点是写北京街头的吆喝声,为什么要从洋人对北京街头吆喝的文章写起?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主要介绍了北京街头的哪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⑵ 作者是如何将纷繁复杂的事物介绍得有条不紊的?

  ⑶ 作者为什么能对吆喝内容、声调、韵律进行概括归类?这些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⑷ 你喜欢哪些描写?为什么?

  四、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教师提示:

  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师可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可播放现实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

  学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混沌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唉)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塔。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语言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生自选例品评。

  【课堂小结,迁移拓展】

  同学们,听冯骥才先生这么一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摄影录像等。

  以四人一组为宜,以论文的形式上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布置作业】

  1、把文章改写成一个相声脚本,然后在班内表演。

  2、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体味“吆喝”的韵味。

  【板书设计】

  吆喝(1~3)引出话题

  (5~9)从早到晚

  (10)一年四季

  (11~14)对吆喝声进行评价、品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