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怀。
4.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认识到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
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月亮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景物。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释题:大家知道“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哪里吗?
2.聊作者。
三、赏读课文,理清思路
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水,进而过渡到故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2.作者的故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3.作者明明写故乡的月,为什么还要写童年的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
五、总结聚焦,深化主题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六、拓展练习
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2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够以点带面,自学本单元其它几篇文章。
3.情感目标: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人与月”。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点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三、学习难点
1.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2.在本专题的文章中,家、故乡等概念有时是具体的,指的就是家庭、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有时又是抽象的,指人的精神的寄托之所,有着很复杂的人文指涉,研读时要仔细体会。
学习过程
一、预习
1.生字词注音
大苇( )坑 篝( )火 嚼( )烂 粘( ) 惆 怅( )
清光四溢( ) 萌( ) 动 慨 ( )然
晶莹( ) 澄 澈( ) 风光旖( )旎( ) 无 垠( )
2.了解作者
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检测
(二)小组探究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故乡的月亮,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语言质朴,把故乡的一切像话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更见出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2.品读文章,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品析。
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开篇点题
月 对故乡与童 离开故乡后 思乡
年的回忆 的生活
照应前文
(三)读法指导
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读出自己” 欣赏 联想
三、总结聚焦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在作者的眼中,月亮就代表了故乡和亲人。不过,人们赋予月亮的象征义远不止于此。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以各种方式来抒发对月亮的吟咏和思考。
四、当堂练习
用今天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对本单元的其它几篇文章进行赏读,思考:在不同的文人笔下,月亮的内涵有何不同。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掌握关于老舍的文学知识,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
2、反复品读,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内容:
一、 基础知识
1、 应掌握的字词
漂泊 九牛一毛 黏合 什刹海(刹车 古刹一刹那) 辜负 菜圃 哺育
2、关于老舍的常识
老舍(1899-1966),满族,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一生著作颇丰,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等。
2、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1936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有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有关北平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
二、整体感知
1、文章的题目是《想北平》,那这个“想”字能不能换成“写”?为什么?
2、文中出现了四次“说不出”,有何作用?明明反复说“说不出”还是说了很多,我们也能明显感到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
3、北平可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老舍专挑墙根、院子、花花草草的写呢?是不是显得太小气了点?
4、那么对于这“说不出”的爱,作者真的没有说出吗?在二、三两段中作者是如何表述的?
5、结合同学找出的句子,体味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A、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比喻、对比、衬托、引用、反复、拟人等)
B、可以从表达方式上研究(议论、抒情、叙事的地方)
C、可以抓住重点文句领会文义(主旨句、呼应句、含蓄句等)
5老舍散文的语言特点:(1) 纯朴、简练、俗白,平淡却有情致,自由一种亲切感人的味道(2) 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儿的玉梨”“还不愧杀”
我心归去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重点与难点:
1.通过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学习内容:
一、 基础知识
概莫能外 钥匙(锁钥汤匙) 惦念(掂量) 静谧 奇诡 融化(溶化) 贫瘠
悲怆 眷顾矫饰(矫揉造作) 烙印 潦倒
二、研读课文
1.在文中找出点题的句子,思考“我心”是从哪里“归去”,又是归向何方?
2.故乡是哪里?故乡怎样?从原文中读出相关内容。
3、故乡是贫瘠、落后的,那么法国呢?在文中找出有关法国生活的描写。
4.生成疑问:这样的一个风雅富贵之邦,这样优裕的物质环境,是许多人求之而不得的,为什么“我心”却要偷偷“归去”呢?
5、理解句子
(1) “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
(2)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3)“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
(4)只有为家乡艰辛劳动奉献过的人,才能拥有故乡,才能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
6、解读作者对“故乡”的理解
字典上对“故乡”的概念阐释是: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根据文意,选用文中的关键词句作出修改。
——故乡是出生或长期居住过艰苦劳动过奉献过(付出)的地方。
三、课后作业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相关文章:
2.月是中秋明作文
3.《故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