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3-03-06 07:54:4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7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7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激发探究我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他们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长城的知识资料,准备中国地图、长城的图片、挂图。

  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自学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破题入手,字面理解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长城图这就是长城

  2.每年来到长城游览的游客不计其数,大家请看图,沈老师也两度登上长城,分别是91年和20xx年。

  来长城的游客中有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他们游览了长城后,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请看: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到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指名读一读齐读

  读着这些外国元首送给咱们长城的题词,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二、长城的直觉梳理

  1.通读全文

  师:请大家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这样的感受,来一起学习《17

  长城》。

  在学习课文之前先要把这些词读正确:

  峻峪屯

  这是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新的词语,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

  下面就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做到不漏读、不错读,并想一想,课文哪些部分写的是长城的“长”,哪些部分写的是长城的“城”?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交流反馈:

  长: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城: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从什么地方看出作者登上长城?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接下来的三、四自然段是写什么呢?指名读

  这些是作者看到的吗?是作者的联想和感受。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对长城进行观察的?鸟瞰长城是远景——近观城墙是近景,作者从远到近地观察长城。

  文章又是按怎样的结构安排的?先描写鸟瞰长城,再描绘近观城墙,最后写自己的联想和感受。

  三、细读课文,语感理解

  下面我们随着作者的游览顺序来细细地读读课文

  1.请看图片(长城远景图)

  我们平时描述群山状态时,会用到哪些词语?(峰峦起伏重重叠叠、崇山峻岭……)简笔画

  建筑在群山之巅的长城,随着山势的走向,长城是怎样的状态呢?(蜿蜒起伏盘旋、起伏迂回、连绵不断、气势飞扬)简笔画

  请你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你想读出长城的什么?(长蜿蜒盘旋)(至少三人)

  长龙的比喻理解明长城图

  师补充:简介长城的历史长城经过的九个省市自治区,感受长城的长。

  我们大家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部分,把长城的长、长城的蜿蜒盘旋的气势读出来。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古老的长城,守卫着中原大地,保护了民族的安危,在一万三千多里的长城中,最为壮观的是北京八达岭长城,这里山势陡峭,城墙坚固。我们随着作者走近长城,细细地观察一下吧。

  指名读,思考:我们随着作者登上长城近看长城,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高大坚固气魄雄伟都可

  材料:条石城砖

  高大: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我们并不熟悉马,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是5、6米宽;高有8——10米。(与教学楼比较)

  你了解课文中写到的关于长城的一些特定的词语吗?

  什么是城台、垛子、射口、瞭望口?

  画一截高大雄伟的长城,指出垛子、射口、瞭望口等具体的位置形状。

  这些部位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联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学习作者联想部分

  作者也是与我们一样,他也想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他还联想到什么?

  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凝结而成

  想象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万里长城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四、小结

  游览了万里长城,你想对谁说?说什么?

  五、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①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⑤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四、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五、课外作业

  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教后记:

  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体现了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

  全文以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为序,先交待了时代背景和事件的起因,中间叙述了晏子与楚王三个回合的斗智过程,最后以一句话交待出斗智的结果。

  结构精巧,紧凑完整,故事情节有起有落,矛盾冲突合情合理,且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既干净利落又风趣幽默,具有极强的故事性。

  课文叙述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描写楚王与晏子的对话,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文中楚王的话不多,多为设问口气,但从“楚王见到了晏子,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这句话中的“冷笑一声”和设问句“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就能体会出楚王的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神情。还有从“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这句话中的“打发”一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不尊重,又一次让人体会到楚王的傲慢无礼。在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时,当楚王得知堂下的囚犯是齐国人时,他又借故侮辱齐国: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楚王形象。而全文重点抓住晏子对待楚王时动作、神态的描写,如:严肃、拱了拱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这些词语和语言的描写,如:“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钻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等语句,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晏子的冷静、机智、灵活和能言善辩。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应该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达到上面的要求,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本课我准备通过小声自由朗读全文,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默读全文,画出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怎样侮辱晏子?和晏子怎样反驳的相关语句,让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分角色朗读楚王与晏子的三次对话,帮助学生准确体会楚王侮辱晏子时蛮横霸气、盛气凌人的神情,领略到晏子反驳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的论辩、反击技巧。从而降低学习难度,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且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4、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5、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教学设计:

  一、简介背景,揭题。

  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揭示课题,理解“使”、“楚”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2)根据课文内容,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3)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以上问题。

  1)学生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音,全班交流。

  2)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3)提出不懂的词和句,师生一起讨论交流。

  三、深入探究课文,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可启发学生联系课文有关句子与背景,作深入地探讨。楚国国势强盛,有吞并各国的野心。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使齐国臣服。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可引导学生把楚王三次对晏子的侮辱连起来,做比较、分析,梳理出楚王策略和情绪的变化。第一次,就晏子身材矮小发难,这是抓住晏子体形弱点进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加大侮辱的程度,辱骂晏子无能,侮辱点由外而内,由晏子个人延伸到齐国,楚王心中已经恼怒。第三次,在前两次失败后为挽回面子所作的更重的辱骂,采取迂回战术,不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3)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晏子第一次对楚王侮辱的反驳:不是直白地表示不钻洞,而是用无漏可击的推理判断让对方服输。“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先肯定两点:一是“这是狗洞”,二是“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进而依两个肯定的判断让楚王去推理,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第二、三次反驳可由学生独立地领悟。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以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比如阅读晏子第二次反驳,可能有的学生会领悟到,晏子反驳不仅有力,而且很艺术。楚王说齐国没有人,是指没有人才。晏子以故意没听懂以及夸张和取笑的方法反驳楚王。当楚王更明确侮辱晏子和齐国时,晏子装作为难,提出撒谎和说实话的请求,然后用贬低自己为“最不中用”的人,鞭挞楚国为最下等国家。这中间有装傻、自贬、取笑、卖弄,在嘻笑之间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尴尬的地步。第三次反驳更为艺术,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赃,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结不同果实为例,说出一个结论:水土不同,结果不同。再用这个事实去评价盗贼这件事,这是守中有攻:楚国是生养盗贼的国家。

  2、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4、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对晏子毫无办法,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5、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6、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5、进一步理解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6、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可以边讲课文,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可以学完三个小故事后,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可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评价。

  作业设计:

  必做题:

  1、生字组词

  2、把晏子使楚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选做题:

  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

  实践创新作业:

  收集晏子的故事。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 钻狗洞 下等人 押强盗 晏子

  (失败) (胜利)

  狗国 下等国 生盗之国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按四项要求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读通课文。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38个词语的意思。

  3、初步感受容国团为祖国而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

  教学重点:预习课文、学会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预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读题质疑。

  二、学习自学提示

  1、说说预习的方法

  2、小结归纳:读学问标答

  三、自学课文

  根据预习的要求自学课文。

  四、自学检查

  1、读(1)生字词(2)逐段通读,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2、学提出不懂词语

  3、问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标检查一小组“标”的情况并反馈

  5、答初步回答课后问题,不懂的再作记号

  五、指导分段

  1、尝试分段

  2、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抓住插叙部分把文章分为三段)

  六、自由朗读全文

  七、课堂作业

  作业本1—4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3个反问句的意思。能用“终于”造句。

  2、能对课文中强烈表达思想感情的语句,读出语气和感情。

  3、感受容国团为祖国而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世界冠军?你能说说他们的事迹吗?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但是,在旧中国我国的体育运动却是非常的落后,你们知道课文哪一段是描写这段屈辱的历史的吗?指名读第3自然段。

  2、简介旧中国3次参加奥运会时的情况。

  3、朗读体会。说说如果你当时蒙受这样的屈辱会怎样想?

  4、那是谁为我们敲开了世界冠军的大门呢?让我们回到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说一说你觉得当时的气氛怎么样?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2、读懂重点句。

  (1)什么叫“异样”的目光?群众为什么会这样?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2)“智慧和毅力”什么意思?这是描写容国团外貌的,跟他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有什么联系?

  3、自读第一段,读出紧张、热烈的气氛。

  四、学习第二段

  1、此时此刻,受到万众瞩目的容国团心情怎么样?他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指名读第2自然段。

  其他同学划出表现容国团心理活动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把反问句“难道能让祖国再蒙受屈辱吗?”“人生能有几次搏”改成陈述句。

  4、如果你是容国团你在当时会想些什么?

  (沉重、悲愤、荣幸、振奋……)

  5、练读两个句子。读出激动而振奋的心情。

  五、学习第三段

  1、那么容国团有没有实现他为国争光的愿望呢?他是怎么做的呢?

  2、自读第三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容国团奋勇拼搏的相应句子。

  3、“面对强手”是什么意思?简介西多。把反问句“这一届的冠军,不属于西多还能属于谁”改成陈述句。

  4、理解“拉打结合、左右开弓、忽远忽近、变幻莫测”的意思。自已当解说员来解说当时比赛热烈的场面。

  5、朗读背诵。

  6、经过这样的奋勇拼搏,容国团——

  (“终于”获得了世界冠军)

  这“终于”说明这胜利——(来之不易)

  用“终于”造句。

  7、终于胜利了,共和国的国歌第一次在世界赛场上升起,你的心情怎样?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豪、光荣与激动的语气。

  六、解答讨论课后问题。

  七、课堂作业

  作业本5、6、7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巩固生字新词。

  3、能举例说说继容国团之后我国的哪些世界冠军奋勇拼搏的事迹,激发学生的体育精神。

  4、深刻领会“人生能有几次搏”的含义。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说”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朗读训练

  1、自由朗读全文,读出语气。

  (重点语句作重点指导)

  2、指名读、评议。

  二、复习检查

  听写生字词语。

  三、说话训练

  1、能举例说说继容国团之后我国的哪些世界冠军奋勇拼搏的事迹。(你印像最深的一场体育比赛)

  2、指名说、评议。

  3、说说这些运动员勇于拼搏的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四、质疑问难

  五、写一写(选择其一)

  1、读了本文后的感想,谈谈对自己的启发。

  2、介绍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

  板书设计: 进入决赛:异样的目光

  心情不平静:失利、受辱

  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 奋勇拼搏:拉打结合 左右开弓

  忽远忽近 变幻莫测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

  3.有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抓住描写景色美丽的句子,了解小洁的行为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美。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特意准备了一份礼物,想送给你们,看一看吧。

  (出示课件)礼物——几张清澈湖水的风景图片。

  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答)

  提示课题

  板书课题:清澈的湖水

  学生齐读课题( 读好“清澈” )

  二、初读课文,感受美。

  1.师:面对这清澈的湖水,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大家快打开课文27课,自由的'、放声的读一读!读的时候把句子读顺,同时勾出你不认识、或者读音拿不稳的字宝宝和词宝宝。

  2.检查学习情况,出示课件:读一读,认准生字。写一写,会读并会写字词。

  过渡句:这些字宝宝啊孩子们都认识了,现在它们跳进了小洁姐姐的船里,和小洁姐姐一起去欣赏那美丽的风景,我们也去看一看吧。

  三、品析课文,欣赏美。

  1.第二自然段,(出示课件)学生欣赏两岸的风景,师问:你们看到什么?觉得这里的山石怎样?谁能把你看到的美景读出来?

  2.第三自然段,读课文。师问:小洁姐姐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丢了吗?(没有)为什么不丢呢?你能找出描写湖里美丽景象的句子吗?(出示课件)抽生读,自由读,为什么小洁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

  师旁白(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这时,你荡舟湖上,与湖水贴得那么近,湖水是那么的清,而天上的蓝天、白云、山峦又如此的清晰。此时你们有什么感觉呢?

  3.第四自然段,师读课文,学生勾出喜欢的句子。

  师问:小洁姐姐还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吗?(教师抓住“攥着”和“生怕”理解句子)她为什么害怕面包纸掉进水里呢?(小鱼)谁来读一读写小鱼的句子,从这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带着体会读句子。

  孩子们,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小鱼嬉戏,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啊?板书:景色优美。景色多美啊,小洁姐姐从想扔面包纸到攥着面包纸到生怕掉进湖里,孩子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洁是个怎样的孩子?(生说)是啊,小洁姐姐才不会把这美好的的景象破坏呢!看,那边的孩子在干什么?(读四自然段的后面部分)师问: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美丽景象被破坏了,体会小洁的心情。)孩子们,你们喜欢哪个孩子呀?为什么不喜欢扔香蕉皮的小孩呢?如果是你们,你们会怎么做?孩子们,你们想知道小洁姐姐是怎么做的吗?

  4.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小洁姐姐是怎么做的。(抽生用表演的形式上台饰演小洁姐姐)

  5.学到这儿,孩子们,(出示课件)如果你是湖面的游船、水中的小鱼或是岸边的景物,你的感受会怎样?发挥你的想象,帮他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四、拓展延伸,培养品质。(出示课件)

  想一想,怎样才能让所有的人都来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三个儿子》是第五册第一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略读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她们一边打水一边夸自己的儿子。当母亲们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的时候,三个儿子都来了,但只有一个儿子接过**的水桶。在有趣故事的叙述中,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

  这篇课文在串连一、二组教材中取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对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的小结运用,又将对第二组训练重点"多读多想,读通课文"作好铺垫。在仔细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基础上,依据略读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方法性目标:

  根据"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基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情感性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的道理,在生活中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3、能力性目标:

  以初读、精读、赏读、活读为主线,在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老爷爷的话,他为什么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二、灵活多样,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有关父母疼爱孩子,孩子孝敬父母及反面的材料,这既为上课的对比做好准备,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谈话激趣法

  在学生交流身边的事例基础上,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拔动学生心中的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课堂中,教师的谈话也必不可少,或指导、或点拔、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3、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当妈妈、当老爷爷、当儿子,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4、读书指导法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叶圣陶语)如何带领学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读书指导十分重要。在本课教学中,我将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对学生的读进行四个层面的指导,让学生的读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主动参与,说学法

  1、联系生活法

  "语文的学生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一语道出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土壤。教学中,必须将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地整合。《三个儿子》一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自身与父母的关系说起,说平日父母是如何关爱自己的,也谈自己在父母繁忙时的一些做法。

  2、读书入境法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学习《三个儿子》过程中,要着力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初读、精读、赏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指名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3、合作探究法

  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小组讨论: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4、多元评价法

  在课堂学习评价中,我尝试让自评与他评、师评与生评相结合,让评价主体多元;让总结性与商讨性评价相结合,让评价方式多元;让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让评价项目多元。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四、多元阅读,说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读出一方新天地。

  1、初读生疑

  上课伊始,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有关母(父)子情深及其他材料,为课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通过教师的.激情谈话导入新课的学习。

  师: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是,生活中,并非每个孩子都能孝敬长辈,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三个儿子》。

  在齐读课题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正确,并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弄不明白。在此环节中,可结合读文,让学生当"小老师",解决文中新字、新词的认读。

  2、精读探究

  梳理疑难,归纳出学生共性的问题:明明是三个儿子走过来,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在精读过程中,可让学生采取读、画、圈、议等方法,形成个体感悟,而后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

  ①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②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③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通过朗读比较、角色扮演、重点圈议等手段,让学生明白"只有能帮助妈妈分忧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的道理,从而弄清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的原因。

  3、赏读体味

  在此环节教学中,要以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扮演读等多层次的朗读训练,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仔细揣摩、玩味。尤其要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于课文的角色中去,设身处地地读,如临其境地读。通过赏读,让学生明白"母亲总是很爱自己的儿子的,她们情愿负重,也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那个用实际行动来分担母亲重担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儿子"的道理。

  4、活读延伸

  学生在以文本展开卓有成效的对话后,引导其说出心中的感受将变得水到渠成。在活读阶段,可让学生在通读全文,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了什么。在此间,可通过设置"凡人名言"栏目,激励学生说出所读所感,使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达到高度的融合,并由此形成一个课堂高潮。而后,再让学生完成弹性作业:回家后,认真地完成一件家务事,把做的、想的写下来,促使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并以此带动形成家庭"亲情高潮"。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可先引导学生看看插图,直观地感受图中洋溢的热情,然后一遍遍地读,从感受热烈的气氛,到感受每一个人心里的热情,到感动我们的心,最后在展示读中去表达我们心里的感动。

  【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课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傣族、泼水节和周总理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有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傣族。每到傣历6、7月份,火红的凤凰花盛开的时候,傣族的男女都穿盛装,端着清水,端着清水,庆祝自己一年一度最喜庆的节日──泼水节。根据傣家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要互相泼水以表示对他人真诚美好的祝福。1961年的泼水节,对傣族儿女来说,是永生难忘的节日。为什么是“难忘的”呢?请学习课文。

  2、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泼”右边是“发”不要和“波”相混。

  二、初读识字

  1、抓“特务”:

  默读课文,圈画生字。

  2、消灭“特务”:

  借助文下生字背景图上的拼音消灭这些“特务”。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互检“战果”:

  两人合作,一人读一人听,看看还有没有“特务”,如果还有,帮他指出来。

  4、交流识字方法:

  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认字的,向全班推荐好的方法。

  5、对号入座:

  听一个人说字的.特点或看同学做相应的动作,快速在字卡中找出生字,比比谁找得准,找得快。

  (可从字形、字义、字音三方面描述其特点,“蘸、端、踩”可用动作演示)

  三、写字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字是新认的(恩、寿、凤、凰)。这四个字中,“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作重点指导:

  1、都是半包围结构。

  2、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类字的关键;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要注意指导。

  3、“凤”字内是“又”,要和“风”区分字形。

  此外,还应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第二课时

  一、看图发现导入

  看课文插图,说说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心情。用“我发现……”的句式说话。

  二、朗读感悟

  1、揭示课题后进行交流所查资料,并相机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⑴ 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⑵ 读了第二自然段你能体会到什么?

  (或者问:为什么傣族人民听说周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感到特别高兴?)

  2、围绕课题中的“难忘”二字,整体朗读课文,思考、体会:为什么傣族人民感到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难忘?

  ⑴ 自读自悟。

  ⑵ 在小组里读有关段落,并说说从所读语句中体会到什么。

  ⑶ 选代表在全班展示读,说说感受,其他同学可参与读或补充说感受。

  ⑷ 教师重点指导朗读。比如,读第三自然段,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关键是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3、看图听读想象:

  ⑴ 指名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看课文插图,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⑵ 从课文插图和课文的描写中,你感觉周总理和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4、再读课文,感受、体验傣族人民与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

  三、积累运用

  1、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练习。

  2、读一读,再口头填空:

  鲜红的地毯 敬爱的总理 难忘的泼水节

  鲜红的( ) 敬爱的( ) 难忘的( )

  一条条龙船 一串串花炮 一座座山峰

  一条条( ) 一串串( ) 一座座( )

  3、词语积累:

  敬爱 鲜红 火红 欢乐 欢呼 开心

  幸福 难忘 水红色 咖啡色 四面八方

  笑容满面 健康长寿

  4、照样子写句子: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一手……一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傣族人们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一边……一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践活动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9-12

教学设计方案10-12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8-26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02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7-0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7-07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21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优)12-27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09-11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