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职场范文>工作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时间:2023-05-26 11:36:55 工作方案 我要投稿

有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总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汇总5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1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计划,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独立学院办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与普通高校存在着差别,独立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一本院校,也不同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二本院校,它更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同时,独立学院又属于本科院校,不同于强调技能的高职高专,它的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因此,独立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本文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为例,探析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一、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设置最普遍的文科专业之一,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从事文秘、记者、编辑、教师等相关工作的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综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等教育也随之转变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结合体。以新机制、新模式设立的独立学院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面临新的挑战。独立学院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人才,关系到传统专业向现代专业转型和发展的问题。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普遍存在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大多数独立学院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初期,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完全参照一本、二本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照搬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以学科理论为中心,注重传授知识。而独立学院的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素质基础与一本、二本院校有许多差异,完全照搬其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会影响独立学院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会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鲜明专业特色和实用技能。

  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意义

  独立学院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改革与实施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提升自己竞争优势和满足社会需求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有在实施过程中对已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地调整和创新,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使他们在工作中尽早地适应岗位。同时,应在对已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理论能力方面应比高职高专学生强,在职业技能方面又要比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强。既要具备本科的理论专业知识,又能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既要重视理论课程的教学,又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在原来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相关技能的培训,寻找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切合点,拓展专业就业方向,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理论技能与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具体措施

  与着重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一本、二本院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理论知识要求有所降低,但实践能力要求有所增强。与专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也不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应是理论基础相对扎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作为应用型专业,找准定位、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为:改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的体系,以构建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素质结构。为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应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优化课程内容,增加实践环节,调整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模块的结构比例,构建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付诸实施。

  (一)优化课程,建立和完善教学保障机制

  实施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除了扩大自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加大自有师资队伍培训力度,还应从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单位聘请具有双师素质的兼职教师任教,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以白有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修订教学计划,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优化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建立以“应用”为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以基地、学校、行业结合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机制,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

  (二)调整课程模块比例,注重实践教学

  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的调整,既要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要满足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实用的专业技

  能。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组织专家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应用性课程的开设。构建“教学+实践”的课程体系,根据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基础课、专业技能和人文社会科学有关课程的设置,增加技能课的开设,多方位拓展专业方向。一方面,根据学生就业兴趣和计划,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为学生进入某工作领域发展打好基础,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有选择地传授新闻宣传、文书档案、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使学生具有从事相应工作的能力。为突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设置相关职业课程,例如言语艺术、秘书学、公共关系学、文秘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档案学、实用礼仪等课程,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提高学生采编写、组织、协调、交流沟通等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竞争力,学院鼓励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教学后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考试、测试,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要求学生参加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活动以获得相应学分,如普通话测试。此外,根据学生就业兴趣和计划,开设多门选修课,如速记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原理等课程,满足将来从事不同工作的学生有目的地选择相关课程,使学生成为具有实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占45%以上,文化类和教育理论类课程占25%,实践课程仅占5%,这样的设置很难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必须对现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实践环节和实践时间,形成以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突出学生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学生在生存中求发展的能力,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充分体现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调整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模块的结构比例,实践课程学时增加15%以上,第一学年设置为期2周的社会调查或文学采风活动,第二学年设置为期2周的社会工作实习,第三学年设置为期4周的社会工作实习,第四学年设置为期2个月的毕业实习。同时,构筑并实施综合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与一些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已建好的语音实验室、线性编辑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和《天行健》校刊、《晨曦报》、广播站等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

  (三)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独立学院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除了要加强校内外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还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发挥学生组织协调、管理沟通能力的重要平台,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发挥活动能力强、参与意识强的特点,提升自我培养意识和能力。因此,独立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致力于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该学院在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众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专业相结合,以求实创新、锻炼自我为宗旨的特色活动,使学生的潜能、才华及创新精神得以尽情施展与发挥。学院定期举办社团活动、班级特色活动、学科创新活动,充分挖掘、发挥学生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人人有舞台”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总之,独立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在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下,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强化专业特点,使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2

  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可以较好地解决知识经济社会对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并有利于改变本科教育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从而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多样化培养模式和发展目标的问题.深入研究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对于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广东白云学院实际,对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人才培养;应用型;能力本位;方案构建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同时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进度加快,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必须重新认定,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位置,构建具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从不同的方位满足社会发展的多维需求,但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严重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促使高等教育逐步产生类型的分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1].现阶段,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中,多数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是照搬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制订符合区域发展现状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形成发展优势,是院校建设、适应和服务区域发展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广东白云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直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需要解决理念、方案和实施三个层面问题,需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2].

  1.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扩大学生自选专业、自选课程的权利,实施“弹性学制”;推动从“教”到“学”的转变,以信息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平台,以学分认证为手段,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推行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对接、自主学习与互动教学相融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习成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1.2树立“特色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路径,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为提升人才质量的重要内容,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国际合作为重要手段,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等,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1.3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

  体现“重基础、强实践、擅应用、长技能”的人才培养指向,构建能力本位及四个对接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三个符合度,即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2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基本原则

  2.1突出市场导向及能力本位,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要顺应地方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型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围绕产业升级转型、技术创新需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细分职业面向及岗位(岗位群),准确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按照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践课,形成“专业+专长”的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3];支持与行业企业等合作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2.2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

  在强调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具有终身学习的健康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着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构建起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程,鼓励课外实践与创新创业、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探索建立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有机融合,强化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3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突出工程实践能力

  打破按照学科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确保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系统规划教学体系,总体实现“两体系三并递进”模式:将实验、实训、实习与理论教学并举、并重、并行,其中理论教学的递进体现为“学科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递进;实践教学的递进体现为“基本技能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递进.实践教学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强化校企合作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4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整体优化

  将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目标贯彻、落实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中,改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型,从知识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通过删、减、并等措施降低课程内容重复率,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减少必修课比例、压缩课内总学时,增大选修课选择范围和丰富选修课内容,均衡各学年学分,提高教学效率;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推行完全学分制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规划课程结构及比例,构建“大平台+小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纵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4].同时,横向统筹和规划跨学科和跨专业课程,构建和完善学校各类各级平台课程,加强课程的标准化建设,多视角审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逐步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整体优化.

  2.5强调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彰显“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特色

  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各专业在学校统一指导思想和规定的框架下,在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或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以及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安排等方面,可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采用不同的做法,体现专业的不同特点,发挥各专业的优势,形成专业的特色.

  3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基本要求

  3.1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各专业应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正确把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细分职业面向及岗位(岗位群),进一步准确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本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及职业面向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准确描述人才培养目标,即符合学校“培养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要求和符合本专业职业面向的定位及体现本专业特色,并明确主要的岗位(岗位群)或工作领域.

  3.2分析岗位(岗位群)能力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业务规格

  针对典型的工作岗位,进行岗位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素养与能力要求分析,并对所有典型的'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与能力要求进行归纳、综合,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能力要求,总结精炼后,具体描述为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即业务规格).在注重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针对性的同时,强调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明确本专业职业资格证要求,所有专业原则上应达到三级或以上(可设1个主要证书和2-3个可选证书),强化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3.3构建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与职业标准对接为核心的课程内容体系

  构建以职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5].打破按照学科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岗位群)的基本能力,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构建基于岗位(岗位群)基本能力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融合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能力本位”原则,课程内容体系落实“两个对接”:一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依据职业岗位、职业标准及相应的基本培养规格要求,将专业基本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课程和实践环节中;二是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对接,依据各专业所确定职业资格证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和实训环节,确保课程内容及训练与职业资格证挂钩.

  3.4注重设计论证、规范编制,维护人才培养方案的严肃性

  为了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系统、充分论证,所有专业原则上均应按照基于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同时,为了便于教学安排,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用文字和表格表达,力求简明、清晰.此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经论证定稿,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有高度指导性,在执行过程中原则上不得随意修改,以维护其严肃性.

  参考文献:

  〔1〕徐琳.新形势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实施———以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为例[J].商业文化,20xx(29).

  〔2〕肖瑶,吴灵均,曹丹.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J].智富时代,20xx(8).

  〔3〕樊继轩.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民办高校“本科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xx(1).

  〔4〕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xx(2).

  〔5〕黄日强,许惠清.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xx(5).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3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一)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或中职毕业生

  (二)学制:三年全日制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人才培养目标

  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依托于电梯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工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最新要求,面向电梯销售、维修与调试、管理、服务行业第一线需要,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具备电梯安装、维保、调试、电梯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核心职业技能,具备行业职业资格,有一定的专业拓展和创新能力、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团队精神,能从事现代化电梯安装、检修、运行维护及施工现场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就业面向电梯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检修与维护、项目管理、产品销售等工作。

  (二)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所培养学生应具备的主要知识、能力、素质和证书要求:

  1.知识要求

  (1)掌握以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为主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电机、电力拖动和电气控制设备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基本分析方法;

  (3)掌握安全用电、节约用电方面的`基础知识;

  (4)掌握电梯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方面的专业知识;

  (5)掌握变频调速、单片机和PLC控制系统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

  (5)了解企业管理和电梯设备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

  2.技能要求

  (1)具备一定的工程制图和识图的能力;

  (2)具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能熟练使用AutoCAD软件和常用办公自动化软件;

  (3)具有熟练操作和使用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

  (4)具有对电梯设备进行安装、调试、维护、故障诊断与处理的能力;

  (5)具有对一般电气控制系统进行PLC改造的能力;

  (6)具有单片机控制技术应用能力;

  (7)具有对电梯设备进行销售、管理、使用与维护的能力;

  (8)具有电梯设备售后服务技术能力。

  3.素质要求

  (1)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良好身体素质;

  (2)具有吃苦耐劳,善于钻研和爱岗敬业精神;

  (3)具有沟通、团队协作和创新意识;

  (4)具有一定的生产组织与质量管理以及社会表现能力。

  4.证书要求:

  (1)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考试取得计算机B级证书;

  (2)电梯行业从业资格证(电梯特殊设备操作上岗证)初级资格证;

  (3)维修电工中级资格证

  三、培养模式

  本专业按照学院“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培养模式的思路,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完善“以企业职业岗位需要为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手段”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工学交替形式的校企合作培养,融技能培养人工作过程,将课堂搬进工厂、把企业引进学院,加强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零距离对接,使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师生参与企业生产全过程,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4

  1 国外视光学教学概况

  国外关于眼视光技术具有非常清晰的分工,主要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医学院培养的基础上,为了有效防治眼病。

  第二部分在视光学院培养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眼视觉的健康,负责验光配镜。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当中,出现视光学院和视光系的时间较早,其发展已经过一百多年,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拥有一定的规模,相当于医学院。视光学专业的学制主要以4+3 为主,也就是学习医学基础课、光学基础课、视光学专业等课程一般是利用四年的时间。上述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经典光学、几何光学、眼科光学、视光学理论与方法、视功能检测与诊断、眼科疾病、双眼视力、低视力学、视力矫正、环境视光学、接触镜等。学习数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一般情况下利用三年的时间。在达到学习要求取得光学博士后,还不能达到视光学工作的标准,还需参加国家关于视光师职业资格考核,只有达到合格后取得有关证书后才行。

  当前,很多人都拥有视光师职业资格,可以从事视光师工作,美国视光师与人口总量的比例达到了11 000∶1,澳大利亚则达到了1 2 7 5 0 ∶ 1 , 眼光师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需要提出的是,视光学院和视光系学习的课程不包括医学基础和临床学科,特别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很多学生虽然取得了毕业资格,但没有处方权,在治疗疾病时无能为力。

  2 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

  专业设置没有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因为不能全面分析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行业分布情况、企业需求情况,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培养的人才不能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建设课程体系方面已得到人们的认可,也就是采用工学结合的做法,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依然应用传统学习模式,不能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当中,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与职业技能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不完善。

  3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1 眼镜行业发展状况

  我国眼镜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在最近几年的发展当中,眼镜产业平均每年增长速度突破了17%。有关专家认为,眼镜产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还需得到较快发展,将会产生大量的工业产值和出口量,专家认为二者平均每年增长率都将突破11%和12%, 在国内主要产区将会涌现大量的生产企业, 年产值也会得到大幅提高,将会突破一亿元,在大量中心城市会涌现数以千计的销售连锁企业,估计一些优秀企业每年销售额将突破一亿元。在眼镜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求拥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如依据国际标准程序开展全面验光配镜技术、验配隐形眼镜技术、加工先进技术设备技术、应用视光仪器技术、眼科检查与治疗技术、修理眼镜技术等。

  3.2 职业岗位

  对眼视光技术人才的要求, 可以从事眼科检查、检查视功能、验光、配镜、检查测量、修理、设计配戴等工作,具备验配隐形眼镜技术,可以从事销售眼镜和管理工作。对应于眼镜行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职位有二种:第一,眼镜验光职位,主要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五个级别。第二,眼镜定配工职位,主要内容有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四个级别。

  4 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在培养专业人才方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搞好课程建设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高校的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主要针对培养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讲求实用性。再有,在设置课程时还需考虑到培养人才的职业迁移能力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

  4.1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技术路线

  认真研究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原则和具体实施措施,建设较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线,才能保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在研究产业发展情况、行业岗位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要求情况、企业人才成长规律、学生如何学习、学校拥有师资力量如何、教学实训设备可以发挥哪些作用等内容的前提下,实现科学排列与组合专业课程的目的。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取得行业与企业的支持,以职业资格国家标准为依据,进一步充实课程教学内容,创建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及时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学习当前世界上的新理论与新技术。

  4.2 课程体系结构模式

  建设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也就是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决定性影响。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主要应该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依靠通用课程、传授专业技术、发挥顶岗实习的作用。要意识到当前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一日千里,利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4.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实习课程体系

  在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标准要以培养较高的职业能力为目的,发挥实训教学的作用。学习过程中应用验光配镜技师职业资格国家标准,依靠工作过程建设实训与实习课程,在充分研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实训项目、设置实训项目,利用现场模拟与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讲求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在实训基地开展专业理论学习,依托项目发展、保证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要求理论学习时间与实践时间达到平衡,生产性实训时间应在全部实践时间中占到80%以上。课程考核方式应该全面结合应用校内理论考核、利用实训基地考核实践能力、企业顶岗实习、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等多种做法。

  5 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实训内涵建设

  高职教育要实现区域性与职业性。高校眼视光专业要具有一定的特点,要发挥具有一定发展能力的眼镜行业协会的作用,同时结合骨干企业开展有效合作。

  行业协会掌握着当前最为丰富的行业发展信息,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在设置专业时要考虑到整个行业的发展,要争取达到具体企业的`实际要求。要充分利用眼镜行业协会,要充分研究企业需求,利用订单式培养的做法,设计最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课程建设、引进师资、应用实训基地等各种做法,使合作收到最好的效果,使人才进入社会后发挥最大的作用,达到各方满意的效果。大力发展眼视光技术专业,讲求品牌化发展,同时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配置校内与校外资源,建设最为先进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包括校内与校外二个部分。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校内研发服务基地主要对学生的毕业服务。校内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做法是顶岗实习。

  在建设实训基地过程中要做到校内与校外协同发展,在顶岗实习和实现学生就业的前提下,实训学习要做到系统性。校内实训要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校外实训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训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连贯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原有模式的束缚,要与企业车间相仿,达到教学实训、生产实训、毕业设计与开发服务等各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在教学实训时,以培养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为主,使教、学、做三者结合在一起;在生产实训过程中,讲究突出学的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与顶岗技能;在毕业设计与开发服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项目,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5

  摘要: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是人才培养落到实处的重要基础。本文立足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建设现状,从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内容、方案实施的措施两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高职会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施措施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教育教学,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高职会计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应突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导向性,并充分落实到教学之中。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一是要突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属性,以服务学生就业为重点,强化课程体系的优化;

  二是契合会计专业特性,落实“理论”+“实践”的教学构建,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在培养方案的落实中,落实条件的创设,特别是教师队伍与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学管理改革的推进,都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所需的具体措施。因此,从培养方案的构建,到方案的实施,应立足高职院校的教育属性、会计专业的特性,兼顾统一、全面部署,有效落实。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关键在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善的课程内容体系,强化目标导向下,人才培养措施的有效落实。高职院校应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以能力本位理念为指导,实现综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1.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性尤为重要,是教育教学构建的重要基础。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兼顾。从市场需求而言,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应突出就业目标的定位,以专业特色为亮点,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面对不同的就业划分、不同的市场氛围,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更强调“专业+能力+就业”的集中体现。专业特色要突出会计的专业特征,强化岗位能力的培养。

  2.课程内容体系。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落实,具体体现在课程内体系统的构建之中。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课程内容体系要实现“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两大板块,通过“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突出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如图1-1所示,是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在该体系中,强调理论知识内容的同时,也突出专业模块的构建,通过“专业模块课程群”,学生不仅有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实训的空间,“理论”+“实践”的教学环境得到优化,实现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是方案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而如何确保方案实施到位,并有良好的实施环境,强调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改革,夯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基础。

  1.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应依托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更适应当前会计专业的发展需求,并满足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一是要注重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二是切实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依托综合型应用人才的引进,壮大现有的教师队伍。

  2.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基于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高职院校应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提高专业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可以立足于院校的专业特色,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开发契合学校实际的专业教材,建设具有特色的精品课程,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对于地方高职院校而言,应在特色专业的基础之上,大力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深化会计专业发展。

  3.深化教学管理改革。人才培养是变化的过程,僵化的教学管理显然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在传统教学管理的基础之上,实施“弹性学制”,为学生专业学习创设更加宽松的环境。在学分与学年的关系上,允许学生在2-4年间完成。并且,针对教学的实际需求,合理调整课程内容体系,确保教学内容体系能够满足并服务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契合当前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总而言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强调方案构建的科学性、实施的有效性,才能确保方案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中,应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目标,基于职业教育的特性,强化“就业、市场”在目标中的体现。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着力点在于夯实实施的基础,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依托精品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师建设等实施措施,确保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建玲.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xx(03).

  [2]周艳.中高职教育衔接视角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和实施[J].商业会计,20xx(02).

  [3]刘波.以能力为主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武汉电力职业学院学报,20xx(07).

  [4]李辉.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五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J].财会月刊,20xx(03).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0-2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通用)10-27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锦集12-20

有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六篇07-14

有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八篇08-24

人才培养方案范文03-07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集合四篇09-19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锦集8篇09-09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锦集六篇05-19

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合集6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