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9-11 10:52:0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8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8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下农民处境有所改善的三个方面,以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农业)。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封建社会的进步性,以及学生“自读书、自质疑、自求索”的能力。

  3.觉悟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在当时的影响,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2.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农业。

  【教学难点】

  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幻灯片、自编朗颂材料、琵琶《塞上曲》选段、教学题卡若干。

  【教学方法】

  “三自一导”式,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读书、自质疑、自求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社会发展常识,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发展的历史。前面我们学习了封建社会的建立,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关知识。

  一、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板书)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1~102页,看看本框第一个标题“从商鞅‘徕民’政策说起”中出现了什么?重点了解“徕民”政策的内容及该政策得以推广实施的社会历史状况。

  生:(阅读教材,即“自求索”。)

  师:什么是“徕民”政策?

  生:“徕”就是招政的意思,“徕民”就是把邻近秦国的三晋的民众招致到秦国去充当劳动力。

  师:“徕民”政策在当时的确得到了推广与实施,这与当时什么样的历史状况分不开呢?

  生:与当时秦国已进入封建社会的历史状况分不开。

  师:通过对以上史实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建立是促进当时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板书)

  师:请同学们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什么样的客观规律?

  生:(小声议论后答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师:下面,我们把封建制生产关系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进行对比,看看封建制生产关系为什么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即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历史进步性。(板书)

  师:(出示投影)这里,我将两种生产关系的特点以表格形式进行了一番对比。请同学们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消费品的分配形式”三个方面,比较农民与奴隶在社会处境和劳动积极性上的差异。

  生甲:封建制下的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可以有一点点自己的土地。而奴隶制下的奴隶一无所有。

  生乙: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农民,农民只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地主阶级。而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

  生丙:封建制下的农民把收获的产品以地租形式交纳给地主后,或多或少可以留下一点产品归自己自由支配。而奴隶制下的奴隶主完全占有劳动成果,他们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师:从以上三位同学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封建制生产关系下农民的`处境有所改善,因而劳动积极性也提高了,封建制生产关系具有历史进步性。由于它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必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文化。

  现在,我给大家带来一段配乐朗颂。要求同学们在不看书的前提下,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并作简要记录。(配乐朗颂开始……古曲声中,结合教材内容,又涉及到课外知识的一段材料,把学生带入一种浓郁的封建气息中,让学生似乎亲临到封建生产中。)

  师:(朗颂完毕,配乐音量渐小,然后关闭)以上材料中讲述了什么问题?

  生: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些表现。(板书)

  师:根据记录,请谈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农业、手工业、商业、封建城市、行会。(板书)

  师:请同学们浏览教材第104~114页,进一步明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五个方面的表现。

  生:(自读教材)

  师:刚才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一段配乐朗颂,又了解了书上的相关内容,现在我们将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各小组在通读全篇教材的基础上,各就指定专题看书、讨论、质疑、解疑,各组长作好自学记录,然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自学成果。比一比,看哪个组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最短、质量最高。

  (教师到各组了解并给予适当指导。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组织下,积极地看书、讨论、提问、回答,充分挖掘出教材各专题的内容,五分钟左右各组基本完成任务。)

  师:现在,请全班同学交流自学成果。我们采用这样的形式:由每组组长代表本组同学提出问题,请其他组同学回答,大家共同评价。按五个小组的顺序依次进行。

  第一组组长:我们小组自学讨论的专题是关于“封建社会农业的发展”。大家在学习、了解了农业发展的状况后,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

  1.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甲:三个方面:第一,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第二,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第三,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

  2.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生乙: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

  生:(第一组组长肯定上述答题正确。)

  师:第一小组同学把握了本专题最核心的内容,做到了去粗取精,这也正是我们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至于该内容提到了封建社会农业发展的杰出成果,诸如曲辕犁、都江堰等,这是历史课上学过的,我们不再重复。下面请第二组提问。

  第二组组长:我们组学习的专题是“手工业的发展”,共提出三个问题:

  1.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是什么?

  生甲:冶铁。

  2.就世界范围来说,封建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的标志是什么?

  生乙:冶铁技术的发展。

  3.手工业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丙:手工业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第三组组长评判答题正确。)

  师:(肯定第二组成绩,请第三小组发言)

  第三小组组长:我们组讨论的专题是封建社会“商业的繁荣”,请同学们回答我组提出的两个问题。

  1.商业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生甲: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

  2.进入封建社会后,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商业领域出现的什么现象是我们特别应注意到的?你能举例吗?

  生乙:一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二是“丝绸之路”的开拓等。

  生:(第三组组长认为答题正确)

  师:(肯定第三小组,请第四组质疑)。

  第四小组组长:我们组同学就“城市的发展”一专题,提出问题:

  1.封建城市形成的基础是什么?

  生甲:商业和交换活动的发展。

  2.封建城市是什么的中心?

  生乙:是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

  生:(第四组同学评判认为,答案不全面,要求补充回答)

  生丙:也是封建统治的中心。

  第四组组长:两位同学的回答合起来是第二题的完整答案,希望大家以后看书时,要注意教材的连续性、完整性。

  (对第四组全体同学的认真负责态度报以掌声)

  师:第四组同学不仅能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对同学们提出较高要求,这充分反映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最后看第五小组的问题。

  第五小组组长:我组同学认为在“封建行会的形成”这一内容中,应掌握以下问题:

  1.封建行会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生甲: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行会的定义是什么?

  生乙:城市中同行的或手艺相近的手工业者组成的封建组织。

  3.组织行会的目的是什么?

  生丙:阻止外来手工业者的竞争和限制本地手工业之间的竞争。

  4.行会的主要成员是什么?他与帮工和学徒之间主要是什么样的关系?

  生丁:作坊主;封建性的师徒关系。

  5.行会的作用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戊:保护比较脆弱的城市手工业,传授生产技术,避免同行的竞争等方面,曾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手工业的巩固和发展。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答案大家觉得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有一点要补充说明:封建社会末期,行会制度对手工业生产的过严规定和限制竞争的做法,束缚了手工业者的主动性,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

  师:这位同学补充恰当,今后分析问题应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运用两分法,既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事物消极的一面。那么,究竟如何正确评价行会的作用呢?

  生:应从两方面评价:既看到其历史进步性,表现在它曾促进过手工业的发展,又看到其历史局限性,表现在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它又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五种表现。请思考:以上各种表现,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请看书第114页本框题最后一段课文后,集体回答。)

  生:(齐读)由于封建制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使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比奴隶社会有了显著提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学习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和表现。本课的难点,即要求大家能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规律来认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生产力发展的五种表现,尤其是农业的发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下面,请同学们根据黑板上的板书提示,结合各小组的学习讨论结果,迅速复习本框内容,最后,我们将在知识竞赛中检测谁的知识掌握得最多。

  生:自由复习本节课内容。

  (推选一名学生担任主持人,配合教师组织一场男女生知识对抗赛。竞赛结束后,宣布竞赛结果,给获胜方以精神奖励,并给负方布置任务,整节课在全体学生的掌声中结束。)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研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探究。

  2、用心读书,体会文章情感。

  【策略】

  1、设计体验阅读环节,理性引导,让学生成为文中的人物,入情入境,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

  2、引导多元解读,个性化理解;读写结合,深入浅出,内化情感。

  【主要的教学模式】

  体验性阅读教学。

  【主要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教学中立足学生,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思、辩、写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体会文中两种不同的爱及其作用。

  【主要的教学环节】

  1、紧扣课题、整体把握。

  2、入情导读、体验角色。

  3、个性解读、深化体验。

  4、读写结合、内化体验。

  【具体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教学中立足学生,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思、辩、写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体会文中两种不同的爱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是源于对作者的爱。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也能正确对待表扬和批评。

  〖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语句的含义。

  2、体会巴迪的成长过程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读通课文。

  2、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整体把握

  1、板书课题,引导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2、自由读文,用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入情导读、体验角色

  1、读喜欢的部分,相机引导,感悟理解。

  2、学生汇报,指导想象我的心理活动和父母的情感再度读文,深化理解。

  三、个性解读、深化体验

  1、想象吵架情景。

  2、辩论──同意谁的评价?

  四、读写结合、内化体验

  1、读文理解:

  读最后一段谈理解。

  2、以最后一段为蓝本,以巴迪的身份给父母写信表达感激之情(或自己给父母写信,表达这样的情感。)

  3、学生汇报、总结激励。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材内容】

  《丝绸之路》人教课标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学情分析】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理念】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2、及时、多层次、多角度地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二、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检查预习情况,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

  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⑴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⑵交流、生发:

  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

  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⑶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⑴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⑵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⑷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⑸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⑴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⑵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⑶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⑷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4、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5、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学习难点】

  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自学、引领、讨论、点拨

  2、查、划、写、记、练、思

  【教学准备】

  《古代寓言二则》课堂学习活动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先说个谜语给大家猜猜,请听好: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学生回答谜底)

  “鞋”在古时候也叫“履”。这节课我就带着我们聪明的同学们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看一看在那儿发生的一个与鞋有关的故事——《郑人买履》。二、目标展示

  首先请同学们来熟悉并解读下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三、活动方案

  活动1:熟读翻译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是寓言故事,相信同学们对于寓言的阅读不在少数,不过我们今天接触的是文言文。首先我们要学会古文是如何来朗读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同时请2位同学上黑板演示要注意的字音,3分钟之后请每小组代表来朗读,注意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2、同学们读的都非常棒。读书读书,朗读固然重要的,但是古文我们还需要能够读懂文意,下面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来向大家说说你学到了哪些文言字词?你能够翻译整篇课文吗?等下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下你完成的预习问题三。

  活动2:文言现象积累

  到此我们学习掌握了一些文言字词,那同学们,你觉得那些文言字词是需要重点掌握,哪些句子是与众不同的呢?请小组讨论并向大家展示:

  1、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 自度其足:动词,(duó)量长短

  (2) 吾忘持度:名词,(dù)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 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 :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同“返”,返回

  3、特殊句式积累:

  (1)定语后置句:郑人有欲买履者------有欲买履之郑人

  (2)倒装句:何不试之以足?------何不以足试之?

  活动3:读懂了文章的大意,现在就需要我们来思考文章的内涵了,首先告诉大家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个故事中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吗?而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又有什么启示?

  寓意:做事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或书本上的教条是愚蠢的,不会成功的。

  启示: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需要大胆地试,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机应变,不可顽固守旧,不知变通,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活动4:尝试背诵课文及重要字词→小组内一对一背诵,过关

  四、归纳总结

  这是我们学的第一篇古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都有什么收获?

  示范:1、这节课我掌握了这些重点文言字词;

  2、我能够翻译整篇文章大意了;

  3、我从这节课中了解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的…寓意;

  4、从这两则寓言中我能够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了。

  五、教师小结

  这则寓言中的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因而闹了大笑话,说明这个郑人的思想僵化、不知变通。而我们以后就要引以为戒,要做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人。

  【答案】1.(1)《韩非子》 战 法2.duó dù 3.(1)郑人/有欲买履者4.(1)量长短 代词,代量好的尺寸 5.(1)先自己量好脚的尺码,却将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2)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6.(1)坐,同“座”,座位。 (2)反,同“返”,返回。 7.郑人买履 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墨守成规,处理问题不从实际出发,不敢大胆尝试的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

  【学习难点】

  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自学、引领、讨论、点拨

  2、查、划、写、记、练、思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活动背景

  为促进教师对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结合县教研室大集体备课活动宗旨,开展语文组教师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二、活动目标

  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引导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积极探索教法改革,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

  三、参赛对象

  一年级语文全体老师

  四、参赛要求

  1、选题要求:结合县教研室大集体备课空白课时进行比赛,本次比赛课题定为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比尾巴》。

  2、内容要求

  一般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第一、教材分析。所选教材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特点;选择该教材的依据和实际教学效果;教材的`重点难点、结构体系;本课时所讲授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等。

  第二、本课时教学目标。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

  第三、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确定、分析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并说明依据。

  第四、教法和学法。说明选择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方法及依据。

  第五、教学过程安排。

  第六、板书设计。

  3、其他要求

  (1)在教学过程设计时,要说明所设计教学环节的意图及理论依据。

  (2)教学设计中尽量体现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思想,体现教师本人的教学理念和观点。

  4、截止时间

  20xx年11月6日。

  方案二:教学设计评比活动方案

  一、主题

  课堂教学特色教案(教学设计)要求:充分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效结合,具有可操作性和说服力。

  二、具体要求

  课堂教学特色教案(教学设计),必须是本人认真设计的真实成果。在设计中要求做到《标准》、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符合学生及小学学科教学实际,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突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特色。

  1.特色教学设计应以课堂活动事实为基础,贴近学生,具有可行性。

  2.特色教学设计应对课堂活动作出具体叙述,能够体现出教学思想、教学观点、教学原则和有特色的教育技能。

  3.所有报送的课堂教学特色教学设计,稿件文责自负,严禁抄袭,一经举报或被发现抄袭者,将取消其参评资格并进行通报。

  4.教学设计封面页请提供以下信息:课题、年级、作者姓名、工作单位、

  5.内容格式不作统一规定,但一般应包括(1)教材分析(2)教学目标(3)教学准备

  (4)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等。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思路】

  美读熏陶──探究说话──品味领悟──创作运用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人鸟和谐相处,相互信赖。

  2、领悟“爱”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

  3、激发学生内心爱的情感,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4、品位语言,学习作者对珍珠鸟细腻、人性化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唤醒学生内心爱的`情感,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

  【教学难点】

  文章中融注喜爱之情的描写笔法。

  【教学准备】

  珍珠鸟的图片和一曲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欣赏音乐,了解珍珠鸟的习性。

  二、课文美读

  1、自由诵读──要求读的准确流畅

  2、接力赛读──要求读的字正腔圆

  3、选点精读──要求读的有情有景

  三、合作探究

  4、本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你能用简洁语言概括吗?

  5、作者对小鸟的神态、动作描写融入了自己的喜爱之情,你喜欢这些句子吗?说说看,谁说的多,用句式:我喜欢……,是因为……。

  6、“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我是怎样照顾它的?你能把与之相关的语句说出来吗?小鸟还怕我吗?说出相关的语句?

  7、小鸟为什么不怕我了呢?你能以小鸟的口吻对作者说一句话吗?

  8、作者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四、阅读视角

  补充几则相关的材料,唤醒学生内心爱的情感,引导他们体验反思,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人与自然要和平共处。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知识目标 能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能力目标 分析人与行为,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感悟爱心的巨大力量,要有一颗对父母、师长、亲朋好友的爱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中体现的爱心。

  2.运用丰富的想象写作。

  3. 利用丰富的想象构思故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村所不可缺少的,没有了水,每个人都无法生存,没有了水,地球上的花花草草都将凋谢,没有了水,地球就会变成一片荒漠。如果缺水我们的生活将变成怎样呢?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师:短片中人们最需要什么?

  生:水。

  我们今天的故事就从找水开始,引出要讲的课文《七颗钻石》 。

  二、 齐读屏幕上的学习目标。

  三、 找同学介绍作者。

  四、 师:同学们读过哪些童话故事?

  童话有什么特点?

  通过学生的回答老师做补充,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童话,以及童话的'特点。

  五、 齐读课文讨论回答两个问题

  小姑娘的水罐神奇在哪里?这些神奇的变化是在人物什么行动后发生的

  明确:1.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的时候水罐变出了水.

  将水省给母亲喝,摔倒了罐子确变得端端正正。

  倒水给小狗喝的时候,水罐从木的变成了银的。

  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的时候水罐银的变成了金的。

  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的时候水罐里跳出钻石引出巨大水流。

  2.爱。

  六、说说你身边的爱心故事(3~5个同学)

  平凡人有平凡人的爱心,明星这些公众人物也有他们的爱心,下面我们看两则故事,看看故事里的爱心体现在哪里?

  问题:这两则故事里的爱心体现在哪里?(2~3位同学回答)

  是爱心延续了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让我们拿出纸笔用我们爱的箴言向爱心致敬,请以“从这里,我懂得了”的句式写出你爱的箴言,找同学分享。

  六、 背景音乐感恩的心,结束今天的课。

  在这首歌中,今天的课就结束了,愿爱心永恒,由你们传递,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七、 布置作业

  大胆发挥想想写写小女孩的梦中发生了什么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教具准备

  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

  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注释、词典自行解决)

  (二)再读课文,读准句读,理解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文意简析

  提问: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提问: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

  明确:邹忌以切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

  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三问

  缘起 三答

  邹忌进谏 内容 三比

  结果 三赏

  三变

  (三)三读课文,鉴赏品味

  (学生结合板书,齐读课文,理解思路)

  小结:本文从邹忌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进谏缘起于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妻、妾、客异口同声的赞美,使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为何受蔽的道理。进谏的内容则是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三比使齐威王听后连连叫好。而进谏的结果则是齐威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劝告,下令奖赏进谏的臣民,齐国也因此威名大振。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2.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步骤 ]

  一、检查复习

  1.请三位同学将下列字词写在黑板上:昳丽 窥镜 孰 弗如远甚 暮寝 期年 谤讥

  2.提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起止于何时?

  明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上起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下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

  3.提问: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谁之口?

  明确:出自齐威王之口。

  4.提问:邹忌是如何劝说齐威王纳谏的?

  明确:邹忌以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使齐威王欣然接受讽谏。

  5.检查背诵情况(略)

  二、反复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学生提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学生提问: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信当作相信讲,是动词,自指自己是名词,作信的宾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 出处 类型

  沛公何在? 《史记·项羽本纪》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奕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加之为将宾语提前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提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句中的美应如何理解?

  明确:美原为形容词,现或用为动词,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应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求于我。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除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句中的名词师带了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应译为: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三、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义项

  (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指导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朝

  例句 出处 意义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 《封建论》 早晨(zhaō)

  2.孰

  例句 出处 意义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三国志·隆中对》 代词,谁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士者?非兹潭也欤? 《钴姆潭溪小丘记》 代词什么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熟仔细

  3.诚

  例句 出处 意义

  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4.方

  例句 出处 意义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钠谏》 方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地方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当时候

  守门卒方熟寐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荆州》 正

  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梦溪笔谈·雁荡山》 才

  5.善

  例句 出处 意义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善于

  国人称善焉 《吕氏春秋·去私》 好

  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项羽列传》 友好

  足下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亲密

  6.间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聊斋志异·促织》 时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量词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机会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列传》 挑拨离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曹刿论战》 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口技》 夹杂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指南录〉后序》 间或

  附:4句~7句的间读jiàn.

  (背诵全文,增加积淀)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板书设计 ]

  [延伸阅读]阅读《召公谏历王弭谤》一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相比较,写一篇鉴赏文章,谈谈邹忌与召公的劝谏技巧。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0-12

教学设计方案09-12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02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8-26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7-07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7-04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21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09-11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05-18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优】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