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7-05 12:25:4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培养学生对辨析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主干部分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关注周围事物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划分文章层次,培养学生对辨析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辨析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你所知道的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并能说出它所代表了中国建筑的什么特点。(学生口头表达)

  二、课堂流程:

  1.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梁思成以及科普文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站起来口头表达,需要补充的话则邀请学生进行补充)

  过渡语:那以上这些观点都是我们自己对中国建筑的感性的、零散的、直白的认知,那么今天我们将带着科学的、理性的、整体的眼光来看一看,在梁思成这一伟大的建筑家,他的笔下,中国建筑有何特征。

  2.出示PPT中的学习目标。

  3.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并给文章划分出层次,并组织语言概括段意。(3分钟左右,2分钟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4.细读文本。“一篇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的标题中的中心词是什么?”“那么我们的研读重点就放在了文章的第二层。接下俩我们将要仔细品读第二部分的文章内容。

  5.小组合作讨论。每个小组按照顺序,分析自己的特征,并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其特征是什么。(学生板书展于后黑板。)

  6.那么这九大特征能否调整?并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点拨: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三、课堂作业

  用你自己的话按照文章中你所学到的写作顺序介绍你的学校。

语文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经过朗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感知课文大意,梳理文章结构。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所感所悟,把握文章主旨。

  3.揣摩意味深长的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4.体会紫藤萝花的独特意蕴。

  二、教学重点:

  1.揣摩意味深长的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2.理解文中紫藤萝花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紫藤萝花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由写作背景导入:宗璞一家在危难中深受迫害,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最钟爱的小弟癌症晚期,作者十分悲痛,文中提到的“生死迷,手足情”指的就是这件事情。应对着紫藤萝花,作者会有些什么感悟?而我们从中又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2、说说作者宗璞。(生小组派代表汇报)

  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另有笔名丰非、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长篇《野葫芦引》等。

  二、课文朗读,整体感知:

  1、读准下列字音:

  迸溅(bèngjiàn)伶仃(língdīng)盘虬(qiú)卧龙

  仙露琼(qióng)浆酒酿(niàng)

  2,理清写作思路。

  我们先把课文的结构梳理一下,请大家用10分钟时间,再把课文读一遍,要求——(1)用_____线勾画表示“我”观赏紫藤萝瀑布的行踪的语词;

  (2)用~~线勾画“我”每一步行踪的所做或所想的语句;

  (3)用几个短语简要而准确地概括勾画出来的主要资料。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读书,圈画有关语句,并概括资料.)

  师:同学们刚才按教师的要求在书上进行了认真地勾画,同时也对勾画出来的资料进行了简要的概括。下头,把教师的概括,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的行踪。大家在读书的时候必须注意到了,文中作者的行踪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看到紫藤萝瀑布就停住了脚步,然后是伫立花前抚摸花儿;最终是加快脚步离开了紫藤萝瀑布。行文思路相当清晰并且开头停住脚步,结尾加快脚步,首尾呼应。

  学生:停住脚步伫立花前加快脚步

  师: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又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呢?相信同学们刚才已经找到了有关语句并进行了概括。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停住脚步驻步赏花伫立花前伫立忆花加快脚步快步思花

  用三个词准确而简洁地来概括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停住脚步来“赏花”,伫立凝望在“忆花”,加快脚步为“悟花”。

  赏花————忆花————悟花

  3、捕捉情感变化。

  这一路走来,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很多波折。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用三角标注表示感情的词句。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批注、发言、评价。)

  同学们,让我们一齐来看看答案:作者刚看到紫藤萝时先是一阵“惊喜”,之后看到每一朵、每一穗花时产生了“振奋”与“激动”之情;在驻布凝望,抚摸花朵之际,“疑惑、痛楚、遗憾”之感一并涌上心头;最终在再次抚摸花朵,经过一番沉思之后,她的内心又被“宁静、喜悦、振奋”所包裹。

  总结:感情变化:

  惊喜——振奋——激动——疑惑、痛楚、遗憾——宁静、喜悦、振奋。

  三、小结文章结构上的特点

  条理清晰,首尾呼应,情景交融。

  四、布置作业。

  文中描述紫藤萝的语句很生动,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圈出其中关键的字词,在句子旁边简要的做评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写作思路,即赏花,忆花,悟花,此刻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赏一赏花吧。

  二、赏花之美,写景之妙。

  在作者眼前的一树紫藤萝是怎样样貌的?作者是如何来描述紫藤萝花的呢?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下列有关眼前紫藤萝花的五个方面的语句。{教师指导学生圈划,批注,赏析}

  1、整体形状;2、花朵形状;3花的颜色;4、花的香气;5、花的枝干

  1、整体形状的语句

  (1)“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来,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比喻:把整片垂下来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写出了这一树紫藤萝气势非凡,辉煌灿烂)

  2、花朵形状的语句

  (1)“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之后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比拟:那里同样是以动态写静态,把一朵一朵,一串一串的花拟化为人,甚至是一群小孩子在相互推挤,玩闹,生动地写出花的多,也就是它开得很茂盛。同时她也写出了花的可爱,像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孩子一样可爱,我认为这是一种童话般的美)。(2)“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比喻:形象、生动并且具体地写出了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形状)。

  (那里面作者不仅仅有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应用,也有整体描述和局部描述的分别,还有先写和后写的分别。作者描述紫藤萝花的形状的顺序依次是花瀑——花穗——花朵,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3、花的颜色的语句

  (1)“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比拟: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赋予了紫藤萝花的动态美。一派生机勃勃的样貌。)

  (2)“紫色的大条幅上像迸溅的`水花。”(比喻:既写出了花的形状,也让人感受到了它的质感,是像水一样晶莹剔透的。同时,“迸溅”两字,也赋予了花动感,让人感觉到它是在跳动的,而不是静止的。)

  4、花的香气。

  描述花的香味:“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提问:作者为什么把花香说成“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引导:感到花的香用的是人的嗅觉,浅紫色是一种颜色,需要人的视觉,那里作者要写的是花香,是嗅觉,却用视觉的浅紫色来形容,这就使作者所描述的紫藤萝花更加具体可感,使读者对紫藤萝花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其语言更加的清晰灵动。这种手法称之为通感。

  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经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各种感觉相通。

  5、花的枝干的语句。

  “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夸张的修辞手法可见紫藤萝在茁壮蓬勃的生长。

  学生品评之后概括紫藤萝的生长特点。学生选择自我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有感情的读一读。

  三、忆花悟花,述花之语。

  1、比较花的此刻与过去,理解作者的感悟,把握文章主题。

  师:提问:眼前的紫藤萝盛开犹如一条瀑布,而十多年前是什么样的?请从课文中快速的搜索一下十多年前的紫藤萝。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改种了果树”十多年前的紫藤萝花稀落、伶仃、甚至被拆掉和眼前的繁茂蓬勃构成比较。

  师:十多年前花经历了衰败,那赏花的人呢,是不是一帆风顺呢?

  “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作者此时内心是十分悲痛的

  师:联系花和人的遭遇,作者感悟到了什么?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可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有了这样的感悟,你觉得作者会如何对待自我的不幸,作者的感悟对你又有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联系自我的实际谈一谈,主要让学生们懂得一时的挫折或失败,不足畏惧,人生应当豁达、乐观、奋发、进取。

  3、作者从花那里得到了启示和感悟,这也是花在对作者说话,请同学们猜一猜紫藤萝花的花语吧。

  四、教师总结:

  课文让我们明白,花的不幸正像小弟的不幸,但那可是只是生命长河中的一小点,只要坦然走过,又会“枯木逢春”。花的辉煌正像时代的提高,人们总是在提高中意气风发。同学们,但愿你们每个人都是一朵小小的紫藤萝花,酝酿自我的花舱、装满生命的酒酿,张满帆在闪光的花瀑上冲浪,在花河上远航!

  五、布置作业。

  搜集并积累吟咏花木的诗句。

语文教学设计3

  知识技能:

  1、积累“读一读、写一写”部分的14个词语;

  2、体味“雪”的含义,加强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揣摩作者的心绪;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和对比的表达技巧。

  过程方法: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

  培养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做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

  教学重点:

  品味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本文语言的内在含义,领悟作者的个性精神。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品味鉴赏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个别指导提示法

  教学用具:

  黑板、暴风影音播放器、flash8、0播放视频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 新课 导入

  1、音乐 欣赏《塞北的雪》

  2、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个简短的句子来概括塞北雪的特征(指名回答)。

  3、揭示课题:(播放flash视频)

  那一年的冬天,在北京的鲁迅,看到一场大雪。 他,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他那支生花妙笔,慷慨淋漓地描绘了 两幅迥异的雪景图——雪。

  4、教师板书课题: 雪 鲁迅

  二、 听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习要求:

  ①听准字音,听出语气,初步把握 作者情感;

  (温馨提示:博识 消释 褪尽 凛冽 升腾 脂粉奁 磬口 胭脂 目光灼灼 朔方 蓬勃 弥漫 旋转 精魂 )

  ②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2、指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3、它们分别在文章的哪些段落?请同学们快速找出

  三、品味欣赏

  (一)江南的雪

  1、学生自由朗读“江南的雪”语段,

  2、教师出示问题: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去描绘?

  3、学生发言,集体讨论;教师明确,板书:滋润美艳

  4、全班女生齐读,感受江南雪的优美的特点。

  5、你觉得文中的哪些字、词或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从文中找出,并说说你的理由。

  温馨提示: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这一句“冰冷的”“坚硬的”这两个词,强调了雪的不屈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3)、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运用联想由冬景想到春景,不但突出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蕴藏生机的特点,而且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雪的喜爱之情。

  (5),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孩子塑雪罗汉时手被冻的形状。

  (6),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作者用排比的手法罗列出在江南雪野中的各色花草,突出了江南雪景的美艳之至。

  6、 学生找出后,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让全班试着齐读。

  (当学生读到雪中的。花时,顺势提问:雪天真有这么多的花吗?这是作者的联想。板书“联想”。)

  7、 全班齐读第一部分。

  (二)朔方的雪

  1、 请一位男生朗读“朔方的雪”部分的内容;

  2、教师出示思考题: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温馨提示:如粉如沙 决不粘连 表达了作者对北方雪的喜爱、不畏艰险、与惨淡人生抗争到底的不屈不饶的战斗精神)

  3、在这里,你觉得哪些句子很不好理解,请在课本中划出,先单独思考。

  4、将难解句子提交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这些疑难句子,教师作适时指导。

  (1)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温馨提示:比喻 形象生动、传神逼真地描绘了朔方的雪的孤独而倔强的性格。)

  (2)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温馨提示:把雪比作人,表现了朔方的雪坚强,独立,倔强的形象。不仅如实地反映了北方严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冷峻严酷的社会现实)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温馨提示:赞美了朔方的雪的完全的献身精神。它是凝聚了所有坚强不屈精神的内核。)

  (4)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烂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温馨提示: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和刚劲的笔力,描绘了北方飞雪磅礴的气势 我们由北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的斗争)

  教师讲解指导时穿插写作背景:《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

  6、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这四个句子,从有声语言中读出作者的精神气质和美好理想。

  四、学以致用

  本文写了塑雪罗汉的情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100字以内。没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象作文片断。

  五、 巩固朗读

  最后,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思维,再次走进作者对江南雪景的美好追忆,感受作者对“雨的精魂”的深情赞美。

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练习使用修饰语,正确搭配形容词与名词;

  2、积累表示数量多的词语;

  3、学会分辨疑问句和反问句,能用反问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看法;

  4、练习使用拟人手法写句子。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学唱郊游歌曲。)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今天我们一起到一个神秘的地方去郊游,你们看――(出示课题:语文天地。学生齐读。)

  2、“语文天地”是个神奇的世界,那儿藏着数不尽的知识珍宝,等着我们去采撷呢。让我们一起坐上火车出发吧!(伴随《火车开了》乐曲)

  二、写一写表示数量多的词语。

  1、“采集林”车站到了。这一站我们将采集些什么呢?同学们请看。

  2、(出示“许多”、“不计其数”两个词。)谁能读读这两个词?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表示数量多的词。)

  3、对了,这一站我们一起采集表示数量多的词语。(出示题目:写一写表示数量多的词语。)请同学们将自己采集到的表示数量多的词语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小组派一名同学将采集成果记录下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智慧之花最多。(小组合作学习)

  4、(“采集成果大比拼”,检查小组学习情况。采用竞赛抢答形式,教师将学生回答通过电脑打字投影出来,全班认读。奖励。)

  5、在采集林中,我们采集了许多表示数量多的词语,有些小组还得到了智慧之花,没有得到花儿的小组也别泄气,下一站还有机会。让我们坐上火车继续往前走吧!(伴随《火车开了》乐曲)

  三、练习使用修饰语。

  1、“心语林”车站到了。这一站我们一起来说说话吧。说什么呢?同学们请看。

  2、出示练习题,看谁填得多:

  快乐的()鲜艳的()美丽的()简单的()

  (1)你能把这些词语填充完整吗?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

  (2)(检查练习情况:运用竞赛抢答的形式,以四人小组“开火车”每人把自己所填的答案念出来。)

  (3)(注意强调填名词,避免出现“快乐的跳”之类错误。)

  3、同学们真了不起,说出了这么多优美的词语。你们能从这些词语中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说一句话吗?(学生选词造句。)

  4、同学们说得真精彩,相信下面的站点也会更精彩,让我们出发吧!(伴随《火车开了》乐曲)

  四、学习分辨疑问句和反问句。

  1、“智慧林”车站到了,看这个站名,你想说什么?(生说)对了,这一站要考考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反应最快。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2、出示练习题:想一想,哪一句话不用回答?

  可我连一个穷人都不认识,你认识吗?

  这是不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穷人就该老是穿旧的东西呢?

  (1)自己读一读这三句话,看看哪一句不用回答?为什么?(第三句不用回答,它的意思是强调穷人不该老是穿旧的东西。)

  (2)用不同的语气读这三句话。(一、二句用疑问的语气,第三句用强调的语气。)

  3、出示三个句子,学生抢答,说说哪个句子不用回答:

  这单元的知识你都掌握了吗?

  难道我们不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吗?

  小明为什么能当上“三好学生”?

  4、每个同学自己创作两个问句,一个需要回答,一个不需要回答,然后上台考考大家。

  5、同学们的创作真棒,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顺利通过下一站。(伴随《火车开了》乐曲)

  五、练习拟人的说法。

  1、“创作林”车站到了,语文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发挥想像力,就能创作出优美、生动的语言。

  2、(课件出示小鸟的动画)你们看,谁来了?(小鸟)小鸟在做什么呢?(小鸟在跳舞、小鸟在歌唱、小鸟在前面带路……)

  3、(出示课文中的例句:小鸟在前面带路。)小鸟在做什么呢?(小鸟在前面飞的样子像人在带路,作者用了拟人手法,把小鸟当成人来写。)

  4、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瞧,连花儿也――(出示课文例句:花儿向我们点头。)

  5、花儿为什么点头呢?(花儿被风吹动,样子像人在点头,这也是用了拟人手法,使句子更生动。)

  6、(教师用“―”和“~~~~”分别画出“小鸟”、“花儿”和“带路、点头”,提问:)运用拟人手法时要注意什么呢?(事物的动作要和人的动作有相同之处。)

  7、出示句子:小树_____。太阳_____。

  让学生说说“小树”、“太阳”在什么情况下和人很相像?

  8、学生独立思考后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9、现在,就请同学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用拟人手法创作出生动的句子。

  10、(学生上台交流自己的创作,集体评价,颁发智慧花。)

  11、写作文时用上拟人手法将使文章更能吸引读者。

  六、总结:

  这堂课,我们一起畅游了“语文天地”,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还采摘了智慧花,收获真不少。这次郊游你们快乐吗?学习语文是快乐的事,让我们一起快快乐乐学语文。(伴随《火车开了》的乐曲离开教室。)

  〖教学后记〗

  这是第十三单元“快乐的生活”中的单元综合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教学目标,通过创造性地重组教材,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掌握语言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仅就教学“如何使用拟人手法”这一知识点谈一点体会。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学写拟人句,关于拟人手法的使用,在本单元的主体课文《快乐的节日》中早已接触过,学生并不陌生,语文天地中安排这一练习旨在进一步指导学生写好拟人句。我先让学生读课文中的例句“小鸟在前面带路”、“花儿向我们点头”,然后提问学生:“小鸟会带路、花儿会点头吗?”从而引出作者采用了拟人的写法,接着让学生模仿例句进行创作“小树”、“太阳”。可是在反馈的过程中,我发现多数同学对拟人句的概念较为模糊,有的同学写道“太阳把热尽情地洒向大地”,立即有学生反驳:“这不是拟人句,太阳本来就会把热洒向大地。”类似的情况层出不穷,本应闪现创新火花的环节却一下子成了辩论会,拟人句的创作自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了。课后,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反思,究其根源就在于没有让学生从例句中找出事物和人之间的共同点,如:小鸟在天上飞和人带路、花儿被风吹和人点头之间都存在相似的地方,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缺乏、思维方式单一、思维定式束缚,就出现思维滞涩的现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按照知识――能力――创造这样一个顺序进行,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纵向探究,就是启发他们在学习中或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或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样做,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让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向纵深发展。结合本环节的练习,可设计为先让学生说说小树、太阳在什么情况下和人的哪些方面相似,教师将学生的回答一一列出作为创作参照,学生有了具体的感知,思维流畅性增加,在此基础上组织语言,将句子写生动,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这次练习安排了5个板块,内容包括看清笔顺、写好铅笔字、学用字词句、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

  学用字词句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学用字词句”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班的课程实际,说说共有几门课。再借助拼音读准词语,然后练习描红。在此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制作简易的课程表。第三项练习,加标点,再分角色读一读。教学时,可让学生自己先练读,在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分别填上问号和句号,再分角色练读。最后,启发学生说一说,自己精心制作的课程表有什么作用。这样既进行了字词句的实际练习,又启发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成语积累”这种练习形式,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成语读正确,然后再结合课本中的插图或多媒体,再现中国申奥成功后,人们在天安门广场庆贺的场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们开心、激动的心情,从而理解成语的意思,并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

  “口语交际:说说我的家”这是以介绍自己的家庭为内容的一种言语交际训练。在教学时,先让一起来欣赏一部有趣的动画片《小白兔找家》,讨论:为什么小白兔找不到家了?如果你是小白兔,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家?明确了要求,再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向同组的小朋友说说自己的家。然后请个别学生上台来向全班同学说说自己的家,并请其他学生做评委,说说谁把他的家介绍得最清楚。练说时,要注意说好开场白,说话时要有礼貌,并把事情说清楚,做到态度大方,表情自然,声音响亮。

  教学目标

  1、认识汉字的笔顺、笔画。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2、写铅笔字,认识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练习按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写字。

  3、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识字,加强对所学偏旁部首的印象,掌握生字的笔顺。

  4、让学生了解一些动物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是怎样进行自我保护的,籍以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5、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读读背背,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读背背,做到正确、流利。

  7、口语交际,鼓励学生能大胆地当众说话。

  教学重难点:

  1、能认识汉字的笔顺、笔画。

  2、练习按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写字。

  3、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月20日总第1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认识汉字的`笔顺、笔画。

  2、练习按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写字。

  教学重难点:

  1、能认识汉字的笔顺、笔画。

  2、练习按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写字。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练习1》,板书课题:练习1激发兴趣,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引入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第一题:按笔顺写字。

  教学“认清笔顺”

  1、审题:

  (1)引导学生看清题目要求,听老师范读。

  (2)组织讨论,明确题目意思。

  (3)教师小结:读准每一个字,熟记生字笔顺,按笔顺写字。

  2、学生自学,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3、指导。

  (1)指名认读生字,并书空笔顺,相机纠正。

  (2)质疑:哪几个字的笔顺你觉得很难记,需要多练生字(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3)强化记忆板书下来的生字的笔顺。

  (4)同桌互相抽查笔顺易错的字。

  (5)教师小结。

  4、练习。

  (1)强调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2)学生按笔顺写字一遍,教师个别辅导。

  5、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各自轻读,书空笔顺。同桌交流说笔顺。学生认读生字,并书空笔顺,学生说难记笔顺的字。强化记忆难记笔顺的字。同桌互相抽查笔顺易错的字。学生按笔顺描红。认识笔画和笔顺,能说出笔画名称。能按这些字的笔顺写字。)

  三、教学第二题:学写铅笔字。

  1、指导学生弄清题目要求

  2、弄清笔顺,练习描红。

  3、点拨笔顺规则,仿影体会。

  (1)师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笔顺规则——先横后竖。

  (2)学生仿影体会。

  4、指导临写。

  (1)出示“干”,提醒学生注意“干”的第二笔横较长。

  (2)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干”。强调临写要做到:一看,二想,三写,写完后认真对照,看临写是否准确、到位。注意保持本面整洁。

  (3)学生练习写一个“干”。

  (4)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写“出”和“击”。

  5、反馈。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矫正训练。

  (设计意图:认读生字。指名说笔顺,教师同步示范描红。强调描红要求与写字姿势:每个笔画要一笔写成,不能描,不能有复笔,要使铅笔的笔锋在字的点画中间运行;要按照字的笔顺一笔一画地写。注意保持本面的整洁。学生完成描红练习,师个别辅导。能写好铅笔字,注意撇和捺的书写。)

  第二课时

  2月20日总第13课时

  课时目标:

  1、认真读词语、认真描红。

  2、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够分角色地朗读句子。

  3、制作简单的课程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制作简单的课程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学用字词句。

  1、检查认读,相机正音。

  2、哪些字的笔顺比较难写,请你来说一说,教师示范描红。

  3、明确描红要求,强调写字姿势,。

  4、反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练说本班的课程名称。指名说,其他人补充。学生自由读词。质疑生字的笔顺。学生自己提醒注意写字的姿势,练习描红。)

  二、读读背背。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出示空白课程表,教师示范填写纵横序数并讲解。

  3、反馈。展示部分学生制的表格,肯定成功之处,指出不足之处,并进行矫正训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印发的空白表上完成各序数的填写。利用自制课程表,相互询问,熟悉班级开设的课程。给这些课表提个建议。。)

  三、教学第三大题中的第三小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说说题目有几个要求。

  2、完成学习单二

  3、集体讨论,相机点拨。

  4、分角色朗读。

  5、指导点标点。

  (1)出示第一句话并指导:你们明天上午有什么课

  (2)依照第一句话完成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完成其余三句话的加标点和朗读练习。

  6、教师小结:这四句话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他俩一个提问,另一个作出相应的回答。想一想,要想问得清楚该怎么读,要想答得明白,又该怎么读,然后与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

  7、反馈。

  (1)指名两位学生分角色读。

  (2)引导学生评议: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儿?有什么不足?

  (3)教师小结。

  8、多种形式练习,分角色朗读。

  9、这节课,我们先了解了所学课程名称,接着自己动手制作课程表,最后通过朗读对话弄清了课程表的作用。希望你们积极发挥它的作用,真正做到要学的功课早知道,提前预习并做好学习准备。

  (设计意图:学生读题,说题目的要求。回忆学过的标点和使用方法。各自试加标点,练习朗读。评判对错,说出自己的理由,练习读出疑问的语气。)

  第三课时

  2月21日总第14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通过插图和形象化的语言描述,理解成语及诗句的意思。

  3、培养学生主动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4、根据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有条理地进行介绍。

  5、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习惯。

  6、进一步调动学生已有的对家庭的爱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

  一、教学第四题。

  1、师谈话激趣:成语是汉语的精华,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诵读它,他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锻炼、提高,文化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这学期我们就开始练习“读背成语”这种童子功。

  2、借助图片、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

  (1)看书上图,引导学生观察、体验。

  (2)指导学生表达感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成语。教师问:看了这图,你们好像听到了什么?

  这些声响混在一起,真像一阵又一阵的响雷从头上滚过,就叫做“欢声雷动”。

  人们的心情怎样?这就叫“欣喜若狂”。

  为了庆祝申奥的成功,人们纵情地欢呼,不停地挥动手中的彩旗,情不自禁地边唱歌边跳起舞,这就叫——载歌载舞。

  这一天,北京城没有夜晚,所有的灯都亮着,绚丽的烟花在空中不停地绽放,这就叫——灯火辉煌。

  3、学生练读练背成语。

  4、反馈。

  (1)指名背诵,说说记忆方法。

  (2)多种形式背诵成语。

  5、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拼音试读4条成语。相机正音,教师范读。学生再以多种形式练读。)

  二、教学第五题。

  读背古诗《村居》

  1、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能背给大家听一听吗?

  2、引导学生观察《村居》的背景图,弄清图意。

  3、揭示古诗《村居》,明确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指名读,相机正音,教师示范读。

  5、借助生活经验与图片,引导学生弄懂诗的大概意思。

  (1)诗歌主要写春天的什么景色?

  (2)田野的风光美在哪儿?

  (3)儿童是怎样放风筝的?

  (①田野风光②儿童放风筝③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第一句。④借助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生活情景,理解第二句诗。)

  6、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7、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背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古诗。学生看图。借助拼音各自练读古诗。再练读,直到读准音,读通句子。)

  三、口语交际。

  A、观赏图片揭示话题。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

  2、弄清图意,板书话题:说说我的家

  B、教师示范说话,明确说话要求。

  1、学生看图听老师说话。“我叫王小明。我家住在环城花园2号楼305室,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爸爸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妈妈是一位布厂的工人。我很喜欢自己的家。”

  2、思考问题,明确说话要求。

  (1)听一听王小明是怎么介绍“我的家”的。

  (2)学生回答问题。

  (住址、家人、工作、感情)

  (3)学生借助拼音读本次说话的要求。

  (4)借助板书,师提示说话要求。

  3、根据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

  C、练习。

  1、然后推荐同学向全班进行介绍。

  2、指名说,对照要求评议。

  3、请一个小朋友向大家介绍介绍。

  D、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连贯。对照要求评议。学生分小组练说。)

  板书设计:

  说说我的家

  住在———————————————————————

  家里有————————————————————

  他们分别做—————————————

  我喜欢自己的家。

  教学反思

  适时出示投影片,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帮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使文字内容实在化,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后面的说话训练奠实了基础。口语交际是我们一年级小学生第一次接受的训练,再引导学生口语交际时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到讲台上前当众说话。

语文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语文教学设计7

  学情分析

  这两篇短文都是关于生命的文章,该怎样来度过一生,对于十二三岁的孩子,可能对人生、生命有一些思考,也许有自己的一点见解,大多处于稚嫩状态,谈论这样的话题,学生应该感兴趣。阅读学习这些中外先贤的优秀散文,教师引导得当,会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讲解前指导学生多读,多思考,合作交流讨论,学生应该不难理解作者的情思,教学目标也就不难完成。

  教学目标

  (1)通过富含哲理的文句,读懂文章的.内容。

  (2)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启迪学生体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探讨体会富含哲理的文句,以合作探究教学为主。

语文教学设计8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江、南”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个字和竖钩、竖弯2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理解诗句,背诵诗文。

  2、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读准“南、莲”等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和竖弯。

  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助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去过江南吗?你去过江南的哪些地方?(学生自由谈话,分享快乐。)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学习“江”字。

  (1)导学:谁来说说这是几拼音节?怎么拼读?

  (2)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三拼音节,然后练习拼读,最后在班内展示拼读。

  (3)导学: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个字?

  (4)学生自由交流识记的好办法。

  (5)在电视上或班级的点名册上认识“江”。

  (6)导学:我们来看看这个字是怎么演变的。(课件出示“江”的汉字演变过程。)

  (7)课件演示书写过程,学生跟着课件演示书空。

  (8)引导学生扩词并说一句话。(如,江水:我看过江水滚滚向前的样子。江边:小孩子最好不要在江边玩耍。)

  2、同样的方法学习“南”字。

  三、借助媒体,初读感知

  1、(播放古诗范读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倾听。)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自由介绍。

  2、作者是怎么写江南的荷花的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吧!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江南》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读诗,遇到拼不准的字可以请教同桌、老师、字典等。

  3、指名读全诗,学生评价。引导学生重点从字音是否正确和语句是否通畅两个方面来评价。

  你感觉江南怎么样?(学生自由说出读文后的感受。)

  四、发现规律,集中识字

  1、字卡出示课文中的生字:采、莲、鱼、东、可、西、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认。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记生字。

  3、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卡片并组词。

  4、组织学生分组比赛读,教师随机正音。

  5、分男女生两大组开火车认读去掉拼音的生字,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五、示范引领,自主写字

  1、课件演示“可、东、西”三个字的书写过程,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2、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结果。(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笔顺和笔画占田字格的位置。)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可”的最后一笔是竖钩。)

  4、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仔细观察,并跟着书空。

  5、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

  6、投影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六、自主学习,边演边悟

  1、提出自学要求。课件出示:

  (1)给生字找朋友,用喜欢的词语说话。

  (2)小组合作读课文,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边表演边读,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读。

  2、各小组汇报自主学习情况。

  (1)引导学生说说生字的组词情况。

  (2)组织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其他同学听。组织学生试着表演读。引导学生谈收获并质疑,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由景入文

  1、创设情境,复习字词,组织游戏。

  2、利用媒体,由景入文。(课件出示江南美景图,古筝伴奏)此时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畅谈观后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意境

  1、学生先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然后反复朗读画出的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班内交流:你最喜欢哪几句诗?说说理由,并读出自己的'理解。

  3、随着学生的交流,重点点拨以下诗句:

  (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①(课件出示莲叶图)你看到了什么?

  ②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在班内交流自己看到荷叶后的感受。

  ③(教师范读)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你能像老师这样来夸一夸这些莲叶吗?(指名读)

  ④采莲人划着小船来了,她们看到这么多、这么美的莲叶,她们也夸起了莲叶。

  (2)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①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几句吗?学生自由畅谈喜欢的原因。

  ②启发想象:这么美的荷花、莲叶也吸引了好多小鱼。小鱼在水里干什么呢?

  ③学生大胆想象。组织学生表演:你们想当快乐的小鱼,在莲叶间游来游去吗?赶快游起来吧。要按照诗中的方向游啊!先向东,再向西,然后向南,最后向北。

  ④学生一边按方位表演,一边背诵诗句。

  ⑤学生大胆想象,再次体会小鱼的自由自在和荷花、莲叶的美丽。学生先独自练读,再分组读、班内展示读,最后教师引读。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莲叶是美丽的,小鱼是快乐的,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江南的美。(课件出示完整的课文)

  (2)学生先练习朗读,然后在组内赛读,最后指名在班内展示朗读。

  5、引读背诵,积累语言。(播放古筝曲《渔舟晚唱》)学生随着音乐背诵。

  三、布置作业,适度拓展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泉水》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以拟人化的手法、儿童化的口吻描写了泉水从冲出石缝到汇入大海一路经过的地方及发生的故事。山腰的水池、山间的平地、

  山坡的果园、静静的山谷四幅场景意境优美,极富画面感。语言清新明快,充满诗情画意。本课重在创设一幅幅美丽的意境,让读者在美景的熏陶下感受泉水的热情与助人为乐。

  【设计理念】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本课通过示范、设问、表演、声音等手段创设多种情境,营造一种“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良好氛围,激发师生激情和真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针对低年级年龄学生和心理特征,教学中采用多元激励性评价用语,旨在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本节课探索和创造充满情感的`课堂气氛,目的促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教学目标】

  1.会认写“然、塔”两个生字;

  2.抓住描写四幅场景的句段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体会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感悟泉水的快乐、无私。

  【教学难点】感悟泉水的快乐、无私。

  【课 型】以读代讲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有关音乐及文字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复习生字词:(指名读齐读)(出示幻灯片2)

  丁冬 清泉 石缝 杜鹃 清脆 欢快 天然水塔

  2、老师范读课文

  3、师依据板书简单小结泉水去过哪些地方。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在老师的示范朗读中理清文章脉络。】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幻灯片3)播放“泉水”声音。

  2、,品味 “丁冬,丁冬”“弹琴”和“冲”感受泉水的快乐心情。

  【设计意图:运用声音情境引入,引导学生通过重要词语的品读感受泉水快乐的心情。】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设境引读,通过教师评价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2、师相机板书:多

  3、(出示幻灯片4)对比“人工水塔图”理解“天然水塔”。

  4、书空生字“然”;田字格示范教写“塔”:提醒学生右下“合”。

  【设计意图:情境引读,在读中感受泉水的“多”,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朗读,在读中对比理解“天然水塔”的含义,在语言环境中认识与熟记生字并正确书写。】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幻灯片5)播放“泉水”声音。

  2、运用个别朗读与引导方式,品味比喻句领悟泉水的“清”一特点。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泉水“清”的特点,在个别朗读与角色朗读的过程中读好文段。】

  五。 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品读泉水对果树说的话,体会“甜”

  2、师引读:(唱)泉水丁冬泉水丁冬泉水丁冬响,流进山腰流过平地流到果园里,泉水穿过静静山谷,画眉鸟尽情唱,泉水说------齐读。

  3、个别读、角色读、分组读,感受泉水的“美”

  (板书:热情 大方 可爱 乐于助人-------)

  【设计意图:品读泉水的语言,在朗读中感受泉水的无私奉献,在情境朗读中强化泉水“热情 、大方 、可爱 、乐于助人”的形象。】

  七。检查背诵(出示幻灯片6)选背3456段

  1、自由背诵全文

  2、个别背诵(选择背诵内容)

  【设计意图:再次整体感知全文,分层次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背诵内容进行背诵。】

  八。发挥想象,拓展练习

  1、(出示幻灯片7)分角色朗读《泉水你到哪里去》

  2、(出示幻灯片8)播放泉水的声音

  3、(出示幻灯片9):泉水流到--------,她看到了--------,泉水说:“-------------”)

  【设计意图:课内外结合,课外拓展朗读的引用为后面的练习做铺垫,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

语文教学设计10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2、认读:

  ⑴ 读准字音。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⑵ 读懂词义:

  ① 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皆披发纹身( ) 皆出酒食( )

  既而:既而渐进( ) 既而儿醒( )

  ② 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 ________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 ___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 ________________

  ③ 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3、 研读:

  ⑴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⑵ 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赏读:

  ⑴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⑵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亮点探究:

  ⑴ 《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⑵ 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⑶ 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⑷ 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 “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6、背读。

  【课堂练习】

  1、读,背。

  2、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观潮

  周 密

  涨潮 (状) 情

  水战 (威) 景

  弄潮 (技) 交

  观潮 (盛) 融

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思路:

  《画风》一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这样的课文学生还是第一次遇到,所以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和做法,可在朗读感悟过程中采用贴头像的方法弄清每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风摸不着,看不到。孩子们平时又很少细心观察风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所以对于如何画风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读文中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

  2.重点抓住三个孩子的对话领会他们的创意。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风的声音的磁带。(四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根据当天的天气,聊风)

  1、猜谜语。

  师:孩子们我们来动脑筋猜个谜语好吗?

  出示谜语:(课件)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谜底:风并板书风)

  2、师:说说风——分享你的知识。

  你们知道哪些风或风的成语呢?(课件)

  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中写到了风?(《风》《村居》《草》)

  小结:

  多奇怪的风啊风摸不着看不到,没有颜色,没有味道,可刮在脸上却能感觉到、用耳朵能听到,听,播放风的声音,你能把它画下来吗?(补充课题)(板书:画风)

  【感悟风的声音,说出写风唱风的歌谣,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画风的积极性。】

  那风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能画出来吗?真的能吗?今天这节课周老师与大家一起学习的课文《画风》。(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

  过渡:小朋友们真善于思考,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孩子一定能够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答案。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6页15课。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1)、同学们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快的同学读三遍。

  (2)、读准字音,用笔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课本拼音或同学、老师认识。

  (3)、标出自然段。

  2、检查生字。(过渡:同学们,读完了吗,现在老师想与你分享读书的收获。)

  (1)、课文中是谁把风画出来了?你圈出了吗?(请1、2个学生来回答。)(课件出示人名)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根据课文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妙识字,提高了识字质量】

  怎样认识他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呢?(交流)

  (2)、他们分别是谁?

  (课件,指出文中的.每个人物)

  (课件出示)孩子们,向他们打个招呼吧?

  (3)接读课文。能读好的举手。

  (同学们,课文能读通顺了吗,能一起分享你读书的收获吗?读的正确流利要是读出感情更好了,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给同学们一个惊喜,现在请大家再读一遍,准备准备。)

  小结:读得还不错,成功总是属于敢于挑战的同学。通过倾听大家读我们明白了:这篇课文讲的是(宋涛、陈丹、赵小艺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风画出来的故事。课件)

  过渡:认识了这三位好朋友,你喜欢他们吗?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他们画风的句子。(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三、细读感悟。

  1、自由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

  读书要求:默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找出他们动脑筋画风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2、分享读书的体会。学生展示句子,课件一一出示。

  师:有答案了吗?谁来告诉大家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随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⑴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说着,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她读书细心吗?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谁呢?能不能换成小朋友的名字,说得更清楚些?随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上面的句子。

  3、师:那赵小艺他们的画到底是怎样的呢?想不想看看他们的画呢?课件逐幅出示赵小艺三个人的画:你看到了些什么?这是谁画的画?能给它配上课文里的句子吗?

  师:配得好吗?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画和相应的文字)

  【本环节克服了乏味地串讲,对学生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自读中解决问题,随机出现图文并茂的课件,再加上老师适当鼓励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理解、思维等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过渡:多聪明的孩子啊!他们知道风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画出来,但他们善于动脑筋,互相启发、互相提醒,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了风。这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课件展示第九自然段,教师引读,识字显。)

  4、学生读这一自然段,拓展练句子。——师小结课文画风的内容(小诗)

  四、分角色朗读。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为什么?(我们喜欢这些小朋友,是因为他们爱动脑筋,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思考。)

  (1)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提示:宋涛应该用疑问的语气说“谁能画风”这句话,而且说的时候心里应该很得意,因为他认为风是画不出来的,他其实想为难一下陈丹和赵小艺。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这句话时,应该带有为难的语气。赵小艺说“我能”这句话时,应该是非常自信的语气,语调比较高,声音较大。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这句话时,应该用惊喜的语气,大声地说,因为他是受到小艺的启发突然明白原来风是可以这样画的,所以他非常高兴。)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一遍,教师巡视指导。

  (3)、每组派代表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表演。

  【三幅头像有助于学生分清人物的态度、观点和做法;分角色朗读易于体会三个小朋友互相启发,互相协作和敢想敢做的精神。】

  五、有趣的作业。

  过渡: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个小朋友,他们善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善于动脑,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个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声音、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由你来画声音、气味,你会画什么?请你们把自己的奇思异想用五彩的画笔描绘出来。

  【“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此环节以文本为凭借,挖掘学习资源,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设计12

  一、导入

  1、欣赏《黄果树瀑布》(课前),用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来形容你对瀑布的感受。

  小结:可是有这样一条瀑布,它没有振聋发聩的轰鸣,没有雪浪飞溅的翻腾,它不是从岩壁上倾泻而下的一匹白练,而是从空中垂下的紫色的大条幅,它就是紫藤萝瀑布。(课题幻灯)

  2、这条花瀑使作者宗璞“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于是我们班上等同学就纳闷:为什么“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幻灯)

  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请同学用自我的话来说说

  (预设:喜爱藤萝,赞美藤萝,从未见过开的这样盛的藤萝)(板书:盛)

  二、赏花之盛

  1、赏

  请同学们勾画描述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句子,并选择你喜欢的句子简明的旁批你喜欢的理由。

  喜欢的理由能够从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表现出什么等方面研究。(幻灯出示旁批要求)学生交流

  2、读

  (1)经过同学们的赏析,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紫藤花真的好美呀,如果同学们能把自我喜欢的语句有感情的读出来,那就更美了。那么如何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呢?我们一齐看这个语句,同学们觉得哪些词能更好的表现花的繁茂和作者的赞叹?

  幻灯: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预设:盛和辉煌,有赞叹之意;流动、欢笑、生长等动词能够适当注重重音;深深浅浅,叠词反复咏叹,赞美之情尽在其中,读时注意语速。(幻灯:改变字色)将这些词读时加重音,改变语速、重要的是投入自我的感情。)

  (1、请学生自我先读一读2、请一个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点评,3、全班齐读,)

  (2)、幻灯:赏读美句佳段方法:

  1、感知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表达了什么情感。

  2、将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句做重音、语调、语速、语气的处理。

  3、投入自我的感情,将文中语言化为自我的心声。

  请大家结合朗读技巧,再次美读自我喜欢的语句,再请两个同学来读。

  小结:经过刚才同学们的细赏和美读,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从未见过的这一树紫藤萝花的“盛”,盛在它的花开繁茂,盛在它的活泼热闹,盛在它的气势壮美,盛在它的生机盎然,(板书),就如山涧的瀑布一样有力量,有气势,有动态,难怪作者给此文取名为紫藤萝瀑布。

  这一条流动的花瀑,让宗璞心旌摇荡,这一朵朵紫色的精灵,让宗璞心醉神迷。紫藤萝瀑布中的每朵花都装满了神秘的仙露琼浆,让宗璞情不自禁的想摘一朵,最终她摘了吗?

  (幻灯)(可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所以又有同学等有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没有摘花的疑问,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小结:宗璞是惜花、爱花、懂得生命的完美与可贵,对生命充满热爱和尊重的宗璞。古诗云:“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而宗璞却没有摘花,更不会折枝,她期望花盛开在枝头,凋零飘落于尘土,然后化作春泥,回归自然。她对生命是热爱的,更是尊重的,她懂得生命的完美与可贵,所以她没有摘花的习惯。

  三、探花之“不盛”

  作者惜花,爱花,尊重生命,可有人虐花,摧花,伤害生命。这个问题要追溯到十多年前,当时正是危难,(1966到1976年),文章中哪一段讲了十多年前的故事?

  1、此段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十多年前家门外一株藤萝的遭遇)

  2、你觉得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

  (试探这个词赏析,试探什么?试探外面是否安全,试探那个环境适不适合开花?试探结果,不安全,不能开花。(之后连花串也没有了,园中的紫藤花架也拆掉了,改种果树了。)这是一株花势衰颓的藤萝,是一株不容于世的藤萝,是一株活的战战兢兢的藤萝,是一株孤独无奈的藤萝。(板书)

  3、那为什么紫藤萝会被毁掉,文中哪个句子交代了原因?

  幻灯: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这句话似乎很难理解,班上大多数同学在预习时都提出了这个问题,

  引导:我们此刻认为爱花的人是怎样的人?(善良完美,热爱生活,乐观自信……)可是那时的说法,这个那时指何时?

  (危难的时候,这是个特殊的时代,那时的主流思想:人们认为赏花时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谁赏花,那就是生活腐化和精神的堕落。(幻灯)

  四、研人之不幸

  1、这个背景此刻听起来是多么不可思议,可那时就是这么荒谬,在那样一个时代,花尚且难逃劫难,出生书香世家,父亲是哲学泰斗的宗璞以及她的家人能幸免于难吗?文中哪里透漏了信息?(焦虑和悲痛,生死迷,手足情)

  幻灯:出示宗璞简介

  2、作者到底有着怎样的遭遇,她为什么会焦虑和悲痛呢?这是怎样的一个谜,这是怎样的一份情?

  先请同学回答,然后出示资料:

  (1)宗璞一家在危难中深受迫害,“焦虑悲痛”“一向压在”作者的心上。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可是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十分悲痛。

  (2)小弟是作者最钟爱的弟弟,也是老父亲最器重的儿子。这位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的飞机强度总工程师,毕业之后三十余年在外奔波,积劳成疾。最终离开了挚爱他的亲人。宗璞含泪写下《哭小弟》。

  (3)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写,也不能写。每一念及,便泪下如绠,纸上一片模糊。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这是事实呢?他躺在那里,但他已经不是他了,英不是我那正当盛年的弟弟,他再不会回答我们的呼唤,再不会劝阻我们的哭泣。

  小结:十多年前的藤萝受到摧残,不能盛开如瀑布,十年危难中的那一代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宗璞说:“我哭我们这迟开早谢的一代人。”(幻灯)

  五、品花之神

  1、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又开花了,并且开的这样盛,这样密。虽说新悲旧痛让宗璞心中充满了焦虑和悲痛,可是当她看到一条闪光的辉煌的紫藤萝瀑布时,她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宁静,喜悦)

  那么作者到底从紫藤萝花中感悟到了什么呢?找出作者从花中得到生命感悟的语句。

  幻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可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美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齐读此段。分析作者的感悟

  作者感悟到:(引导:“我”认识到什么?“我”获得了什么力量?)

  个体生命是有止境的,但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比个人利益大的还有团体,国家,民族,整个人类。

  我好奇藤萝为何开的如此茂盛美丽,于是我抚摸了花舱,原先是生命的酒酿。我获得了生命的力量。人亦如花,只要加快步伐,张起生命的风帆,在这闪光的时代中航行,你也会再次盛开,也会组成那灿烂瀑布的一朵浪花。

  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河坚持坚定的信念,我们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不能让悲痛压在心中,应当应对新生活,振奋精神,要与祖国人民同命运,共呼吸,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2、有了这样的生命感悟,作者不觉的加快了脚步。那么从这样的感悟中,我们还发现宗璞除了是一个爱花,惜花,尊重生命的人外,他还是怎样的一个人?

  预设:关注生活,对生活充满信心,自我砥砺,奋发自强,有信念,爱家爱国之人。

  3、作者把这种信念和生命力量借紫藤萝瀑布传达给我们,于是她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在作者笔下,紫藤萝已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带上了作者浓郁主观感情色彩的“意象”,这种表现手法叫做“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六、爱花之语

  作者托这一树紫色的瀑布,言一曲生命的赞歌!

  最终我给同学们带来宗璞的另外两篇生命赞歌,同学们能够在树荫下,在池塘边细细品读这些美丽的生命。《好一朵木槿花》《花的话》。

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和书写词语超市里的词语。

  2、读对联,理解其意思,了解其手法,注意诵读的停顿位置,尝试背诵。

  3、自主学习古诗,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积累古诗。

  4、讲别人的童年故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并由此更加珍惜自己的童年。

  5、习作,要求作文能写通顺,形象生动,有细致具体的描写,并且能在习作中有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和书写词语超市里的词语,并练习用其中的词语说话。

  2、顺畅地诵读对联,背诵。

  3、能将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且能用自己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1、做好词语卡片或者课件。

  2、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语文乐园“读对联”和“古诗诵读”部分。

  3、搜集“语文生活”部分要求的资料,做好开展班级故事会的部署。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吧?谁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乐园六,这里是训练语文能力,巩固语文知识的地方,大家愿不愿意来这里锻炼锻炼?

  二、词语超市

  我们先来读一读“词语超市”里的词语。

  1、出示“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

  荆棘狗刨门槛枪栓劫难胸脯枪毙瓦砾中尉云杉呻吟

  2、先自己练习读一两遍,注意读准字音。再读给同桌听听。

  3、指名读词语。

  4、齐读词语。

  5、再出示“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先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然后说哪些词语我们在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6、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7、抄写词语。

  三、金钥匙

  我们再来看“金钥匙”部分。

  1、默读。是不是有同感?你还能从本组课文中找出同样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吗?

  2、让学生快速浏览本组课文,交流意见。感受生动形象的描写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学生交流汇报。

  4、教师总结:

  我们平时说话、写作,也要学习表达得生动、形象,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读对联

  1、自由读对子。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换意见,谈谈自己预习后的收获。

  2、指名读句子,注意正确的停顿。

  3、让学生汇报对句子的理解。

  4、教师整合学生的意见,梳理字词、句子的意思。

  5、尝试背诵。

  五、古诗诵读

  小组合作学习古诗《江雪》。

  1、学习要求:

  A、了解作者。

  B、诵读全诗,读通读准。

  C、了解全诗大意。

  D、感悟诗境。

  2、学生反馈。老师相机引导。

  A、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B、指名朗读,纠正字音,齐读。

  C、各小组派一名同学汇报古诗大意,同学们集体整理后串讲句意:

  千山万岭见不到飞鸟的影子,大道小路没有行人的踪迹。只有一位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独自坐着小舟在落雪的江流中垂钓。

  D、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冰雪世界一尘不染,万籁俱寂,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介绍古诗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品析“绝”“灭”“孤”“独”这四个字。这首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期间。“绝”“灭”二字写出寂寥苍凉的背景,以衬托渔翁孤独的形象。“孤”“独”正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寄托着诗人清高孤傲、超凡脱俗的品格。

  E、再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作业

  按照“语文生活”的要求,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下一节课,我们将开展一个“不一样的童年”故事会,看谁讲得最好。

  第二课时

  课前将学生按小组分开坐好,并且在黑板上写下美术字“不一样的童年”,安排一个小主持人。

  一、主持人出场

  开场白可以用书上的提示语或稍作修改:

  在《小英雄雨来》《夜莺之歌》《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等课文中,小英雄们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在炮火连天的岁月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还有很多很多不同时代的人,他们的童年都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不一样”的童年故事。

  二、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相关资料

  先在小组内讲故事。注意把一个人童年的“不一样”讲出来。讲故事要注意事情的先后。精彩的人物语言、动作可以模仿着表演出来。其他同学认真听,并且要提出自己的评价意见。

  三、小主持人收集各小组讲故事的情况,有讲得好的,推选出来

  四、各小组推选讲得最好的代表,在班上讲故事

  评出讲得好的同学,授予“故事大王”奖。

  五、作业

  将自己的故事资料再进行修改整理。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开展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会,这节课我们就把我们讲的故事写下来。

  先请同学们默读习作要求。习作要求说得很明确。谈谈自己对习作要求的理解。

  二、“根据资料和讲故事、听故事时受到的启发,丰富、完善你讲的故事”

  这句话怎么理解?

  三、“把别人感兴趣的地方写细致,写具体。”

  怎么知道哪些地方是别人感兴趣的呢?怎么才能写得细致、具体呢?

  让学生讨论交流。(可以把故事再讲一遍给别人听,要别人提出意见,就知道哪些地方是别人最感兴趣的了。)

  四、学生打草稿,教师巡视

  五、誊写作文教案

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一、我来试试:

  1、读读认认形近字;

  2、读读写写AABB式的词语;

  3、照样子写句子;

  4、读成语故事《叶公好龙》;

  二、探究与发现:

  读读想想,区别句子;

  三、我的作品:

  写话练习:我的愿望。

  把你的愿望用笔写下来吧,还可以配上可爱的图画哦!

  教学重难点:

  区别形近字,进行词句练习,了解成语故事。

  教学重难点:

  练习写话。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语文乐园的大门已经向我们开启了,让我们一起到里面来玩一玩吧!

  二、我来试试。

  1、读认认形近字;

  (1)学生自己读一读儿歌和右边的形近字。

  (2)说说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通过字意联系偏旁来区别形近字。

  2、读读写写AABB式的词语;

  (1)读一读,注意轻声的读法。

  (2)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3)写一写。

  3、照样子写句子;

  (1)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

  (2)照样子说句子。

  (3)照样子写句子。

  4、读成语故事《叶公好龙》;

  (1)简单介绍什么是成语和成语故事

  (2)读一读这个故事。

  (3)和同学讨论一下:叶公是真的很喜欢龙吗?

  二、探究与发现。

  1、把学生分为两组,分别读每组的两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

  2、说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3、再读句子,体会。

  三、我的作品:

  写话练习:我的愿望。

  把你的.愿望用笔写下来吧,还可以配上可爱的图画哦!

  口语交际:有趣的事

  教学目标:

  1、能和同学进行交流,态度大方。

  2、能通顺完整地叙述暑假中的经历。

  教学重难点:

  用普通话与同学交流暑假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表演文文和乐乐的对话,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师引导。

  看,文文和乐乐已经聊上了,他们正在介绍自己觉得有趣,也就是有意思,很好玩儿的一件事呢!同学们,在漫长的暑假中,你经历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快和小组的同学们说一说,,让大家都来分享你的快乐吧!

  提示:在发言之前,先想一想自己准备告诉同学们你准备说哪一件事,把这件事发生的经过说清楚,还要说说你为什么觉得它有趣。别人说的时候,小组的其他同学要认真听,你觉得不清楚的地方,还可以向他提问题。最后每个组的同学一起评一评,谁介绍的事情最有趣,我们请他上台来讲给全班同学听。

  三、小组交流。

  四、全班交流。

  五、教师小结。

语文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a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七、信息反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策略

  一、阅读朗诵,品味感悟,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训练与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其中,朗读是阅读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眼、脑、口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将无声、静止的语言变为有声、灵动的语言。尤其是有效朗读与文字语言、思想情感紧密相连,需要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对话,激活已有的经验与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就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阅读与朗读有机融合,给学生更多自主体验的机会。当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朗读的形式,不能只是单一的自由读或者齐读,还要根据文本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比如分角色朗读、模仿性朗读、跟读学读、配乐朗读、感知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等,从而诱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根据文章以及学生的特点,组织多样化的朗读活动:①教师范读,或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感受文本的语调。②播放相关音乐,要求学生再次朗读,梳理文本的基本结构与脉络。③教师让学生自由串读,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④学生自由选读,细细品读课文中的美词佳句与精美片段。⑤学生进行个性化演读。⑥让学生背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通过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文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预留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如自主阅读有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与结构;重点段落分角色朗读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这些都能为理解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深化认识

  学生有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强加给学生,是不明智的,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者,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独特体验、个人理解与感受。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交流讨论活动,给学生自由表达与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敢想敢说。而教师则应随时关注学生,及时给予他们帮助与提示。尤其是在学生们进行深入讨论、激烈争论时,教师更需要巧妙点拨,打开学生思维,启发他们思考,让他们有所感悟。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总结与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比如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本文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请说说原因。教师还可适当予以提示:主人公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文中的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都是围绕主人公而展开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以及活动均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一般而言,若要判断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要看该人物形象是不是表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于是,通过讨论以及教师启发,学生会明白莫泊桑着意刻画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虽然文章情节紧扣于勒的命运展开,然而本文并非靠于勒来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于勒只是作为线索人物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于勒的遭遇不断发生变化,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也随之产生变化。而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又折射出他们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认钱不认人的丑恶现象,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交流讨论,学生逐渐体会到文章的耐人寻味。

  三、质疑探究,自主领悟,提高能力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一篇文章后,如果学生出现不少疑惑或问题,则说明他们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反之,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定的疑问,就说明他们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收获不大。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主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质疑的意识与习惯。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质疑为主线”的思路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敢想、敢问、敢说。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写出自己的疑惑点。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以问题为引导进行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质疑与发问。比如教师可提问:小说中写了哪些“笑”?这些人为什么没有同情孔乙己,没有帮助孔乙己,却一味哄笑取乐?以哄笑声凸显孔乙己的悲剧有着怎样的艺术效果呢?教师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后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加深理解,解决问题。

【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设计06-17

人教版语文的教学设计11-22

语文秋天的雨教学设计12-07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06-02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04-07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01-22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1-12

小学语文《搭石》教学设计06-09

小学语文田忌赛马教学设计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