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设计>偶教学设计

偶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20 12:27:0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偶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偶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偶教学设计

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教具学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情景创设

  导入新课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释题:回乡偶书(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新课传授

  探索研究

  二、初读古诗,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大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生划出生字,师出示字卡。“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词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三、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品词析句。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

  无改:没有改变。鬓毛:鬓角的头发。

  相识:互相认识。何处:什么地方,哪里。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四、自读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1、想想作者贺知章此时的心情。

  师过渡:是呀,作者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家乡的孩子见了他都不认识,我们怎样能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呢?

  2、生自由练习。

  3、指名读,生评议。(师提示,为了表达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

  4、生再试读。可以站起来,自由加动作。

  五、学写本课生字。

  1、师指导书写“乡、改”;

  师范写“乡”,生仔细观察。想想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部首有些相似。

  师范写“改”,生分析其字形。

  2、生描红书写。

偶教学设计2

  设计思路:

  活动玩手偶是结合了小班的主题"有用的小手"设计的集体活动,小班幼儿阶段最喜欢玩弄各种各样的玩具,小班后期幼儿自我表示的欲望明显增强。通过此活动欲培养幼儿简单的扮演能力,激发幼儿用手偶做载体自由创编对话,在以后的`区域活动中还能进一步培养小朋友自编自演故事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手偶扮演,乐意用语言表达手偶的动作。

  2、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只手偶。

  2、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一、介绍手偶

  (一)、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玩具朋友,看看他们是谁?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二)、这些玩具朋友有个一起的名字叫手偶

  这些手偶的身体软软的,只能躺着,不会说话,不会动。手偶也想和我们小朋友一样会说话会扮演,他们想找一个喜欢他们、愿意协助他们的朋友,使他们的头、手、身体和小朋友一样都动起来。

  二、尝试手偶的操作方式和简单的动作

  (一)、请每个幼儿选一个喜欢的手偶,试一试怎样帮它的头、两只手都动起来。

  (二)、请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身的方法。

  (三)、教师介绍自身的操作方式

  1、尝试用手偶扮演儿歌

  我们一起来让手偶动起来--"欢迎欢迎,拍拍手""你好你好,点点头""跳一跳。转一转""再见再见,摆摆手"。(幼儿跟学两遍,要求手和嘴一起配合起来)

  2、你也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动起来方便吗?(幼儿再次尝试)

  三、用手偶跳朋友舞

  (一)、教师示范扮演朋友舞(左右手各套一个手偶)跳找朋友舞

  (二)、放朋友舞的音乐教师示范跳两遍

  (三)、幼儿找身边的一个手偶朋友,扮演朋友舞。(提升,你找到了谁说你的朋友啊?)

  (四)、我们的朋友真多啊,我们一起去找找外面的朋友一起跳舞。

偶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欣赏不同表演形态的偶戏,了解有关偶戏的文化以及发展,了解偶人的造型特点及表演特色。能根据自己喜欢的故事,选择不同材料制作提线偶并合作演出。通过相互交流学习资料和对传统偶戏的欣赏,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偶戏的发展历史和表演特色,以及偶人的设计特点和造型方法,从而体验民族艺术魅力。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以及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偶戏的有关文化,加深对民族传统艺术的了解,尝试用不同材料制作偶人。

  难点:让制作的偶人动起来。

  教学过程设计

  1. 课前准备:提线偶、制作用具(曲别针 卫生筷子一双 线 橡皮泥 ),各种材料制作的简单偶人。

  2. 导入新课:学生用带的偶人做简短的即兴表演,师:“这是什么戏?”生:“偶戏”(板书课题——偶戏)

  3. 讲授新课,师生共同讨论并欣赏课本上的图片。

  (1)师:大家在电视节目里都看过有关于偶戏的表演么?你们喜欢看么?那么我们打开课本看明代《木偶演出图》这幅古画。(欣赏《木偶戏演出图》,了解偶戏的发展历史)

  师:在画面中,古代的人在干什么?

  生:在看偶戏。

  师:那你知道表演偶戏的道具人物叫什么?

  生:偶人——

  师:是叫偶人。那你能来说一些他们是怎样表演的'?

  生:人来在下面撑着进行表演的。

  (2)播放课件,关于各种偶戏,边播放边认识各种偶戏的不同及表演方式

  师:那这种就叫仗头偶。

  教师简单介绍,什么是仗头偶?

  仗头木偶在古代称“杖头傀儡”,是以木杖来操纵动作完成,它内部虚空,眼嘴可以活动,颈部下面接一根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因而又称“举偶”。

  师:下面我们接着看下一幅图片——皮影,皮影的历史很悠久,谁能给同学们来解释一下皮影戏是如何表演的?

  生:前面是如同电影不得幕布,后面打灯进行表演。

  师:那么大家来说一下,用木头为主要材料进行表演的偶人叫什么? 生:木偶。

  师:来了解一下刚刚同学们表演用的偶人叫——布袋偶,为什么叫他布袋偶?

  生:像一个口袋,主要材料使用布。

  师:怎样使布袋偶动起来?

  生:手指。

  4. 动手实践,师:这是提线偶(播放《音乐之声——孤独的牧羊人》片段,提线偶戏表演)激趣师:“好看吗?”生:“好看”。 师:“那我们现在与小组同学选一个喜欢的通话故事,根据内容制作一组提线偶的角色,大家一同表演展示

  师:首先用曲别针做出偶认的骨架,再用橡皮泥给他填上肉。注意:需要动的地方要露出曲别针,提示如何将四肢固定 栓线。学生开始动手实践。(分组操作)

  5.展示作品并进行表演。

  教后反思: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学生喜欢自己设计偶人,但是如何让它动起来,却是学生感到比较为难的事。教学中,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自己探究偶人各部分关节是怎样衔接的,又是怎样动起来的等等。作业完成后,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偶人背景的制作,然后进行表演展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本课学习内容的理解。

偶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_____________。”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客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七、设计板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

  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偶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客、何”2个生字,会写“音、客、何”3个生字。

  2、情感目标:

  理解领悟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力目标:

  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1、谈话、激发了兴趣: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你愿意背给大家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2、导入新课:同学们背诵的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国诗歌是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明珠,徜徉在这艺术的河流中,我们心旷神怡,今天就让唐代著名的诗人贺知章老爷爷带领我们再一次走进古代诗歌中。

  3、作者生平

  贺知章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这位老爷爷年轻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去外地求学,他克服困难用功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后来他到京城去当了大官。他和唐代的另外一位著名的诗人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会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就知道了。(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师:读了课题你知道“偶”“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书:写,偶书:随便写的诗。)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5、师:你真能干!那么诗人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看一看吧。

  二、自由读诗,初步感知。

  1、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师: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3、师:好了是吗?那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4、师:小朋友们读得太棒了,这回老师要把生字宝宝的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出他们吗?(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

  5、师:把掌声送给这列小火车。接下来生字宝宝和他们的朋友在一起了,谁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

  6、师:生字宝宝真想请它们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而我们今天学的古诗里正有这个“客”字,你找到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紧扣“客”字读诗

  1、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2、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生交流:贺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从诗歌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师: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这五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什么变化?

  (生:乡音无改鬓毛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小动物过冬教案“黑板”跑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夕阳真美教案 第二课时沉香救母(二)教学设计闪光的金子教学反思苹果落地”说纯系无稽之谈,应从课本中删去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有趣的发现》说课稿查看更多>>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4、师:“乡音”是什么意思?(家乡话)“鬓毛”呢?(头发,胡须)

  是呀,虽然家乡话没有改变,但贺知章爷爷已经——老了,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

  5、师:“乡音的“乡”就是――(故乡,家乡的“乡”),谁能用“家乡”来说一句话?{我们的家乡在保亭,}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那你明白贺知章爷爷为什么要回家乡看看了吗?(想家乡)板书

  6、师:我们学校的周老师离开自己的家乡山东到我们毛岸教书,每当过节时不知周老师会不会想念自己的家乡?我想请我们班的一位小朋友当小记者采访一下周老师离开自己家乡的心情,谁愿意去采访一下呢?(相机指导:采访时要用上礼貌用语)

  7、谢谢周老师让我们能更深刻的体会到贺知章老爷爷的.心情,现在让我们一起带着思念家乡的心情读第一句诗吧(指导朗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8、师:贺知章爷爷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到八十多岁才回到家乡,整整五十年哪!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亲人,盼望着可以早日回家乡看看,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可家乡的一切还和他记忆中的一样吗?(生:不一样了,亲人没了。)

  9、师:是呀,如果你是贺知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生:忧伤)

  10、师:五十年了,许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作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1、师:如果你是那些孩子,你会以怎样的心情问我呢?(开心,快乐)

  12、师:那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无奈)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诗歌吧(。指导朗读——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3、师:你们读得真投入!读出了自己的感悟,读出了诗的韵味。周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

  14、师:想把这首诗歌记在心中吗?那就试着背背吧。指名背——分组背

  三、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1、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2、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3、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4、今天和同学们在同一间教室学习了这一首古诗,看到同学们认真学习的样子,感觉到很高兴,也感谢贺知章让我们读到这么好的思念家乡古诗,也谢谢同学们能认真学习!

  六、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小离老回

  音未变发已白(思念家乡)

  客儿童不识

  笑问从何处来

偶教学设计6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不同角度细心观察后进行写生,使学生能够线条画出物体的大体形状和特征。具有基本的透视规律。 使学生初步接触“整体—局部”的绘画原则,并养成细致观察和认真表现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不同角度物体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用线条表现不同角度物体的大体形状和特征。

  作业要求:

  选一个你喜欢的'文具,从不同角度画出它的形象。

  教学用具:

  写生用的小文具、范画、文具样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从不同角度画物体》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8—9页上图的文具,用几何图形分析它们的结构、外形特征、色彩和装饰纹样,对比写生作品,分析写生的技巧: 抓住对象外形特征,大胆地用线条描画,用色要鲜明,表现出立体感。

  2、教师取出一两件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的文具,让学生认真仔细地按照“整体—局部”的原则进行观察,提问关于写生对象的基本形组合结构等问题。

  3、教师演示作画步骤:

  用线条先画出外形——刻画细部。

  讲述细致观察与表现某些具有重要的特征的部位。

  三、布置作业:

  各人自选一两件比较美观的文具,布置在自己的桌上,并根据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后进行写生。

  四、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随时提示:仔细观察,认真表现,指出画法上的不妥之处。

  五、小结学生对观察与表现,整体与局部,一般描写与细致描写的掌握情况。

偶教学设计7

  【设计理念】

  有趣,有效。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会写“音、何、客”3个生字,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做到有节奏,争取有感情。

  3、通过猜测贺知章做诗时的年龄,品读诗句图文,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在语境中理解诗句,感情背诵。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交流】

  方案一:背古诗,尽量做到字正腔圆。

  方案二:猜方言。假如教师的方言与学生的不同,猜方言的形式,能迅速拉近师生的距离,并在不经意间渗透“乡音”,好玩又匠心独具。

  【教学流程】

  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今天我们学习第25课《古诗两首》中的《回乡偶书》。请小朋友打开书,自己先读一读,争取把每一个字读正确。

  2.这首诗可能有些小朋友读过,甚至会背,但是,真想把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读题目。特别注意读准“偶”字,并问:这个“偶”字,我们在哪里见过?(偶然、木偶、偶尔、偶像)

  (2)读作者。

  (3)朗读整首诗,重点夯实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

  (指导读好前鼻音“鬓”,了解“鬓毛”指的是耳朵旁边的头发;开火车读准“衰”,如果学生提到“衰”字有“shuāi”和“cuī”两种读音,告诉学生现在统读“shuāi”。)

  4.能正确读好每一个字,让我们再来练读整首诗,一定能读得字正腔圆,更加悦耳。(读诗)

  二、扎实识字,端正书写

  1.有的时候,一篇课文会读了,一首诗会背了,并不等于所有的字都认识了。有的字可能换一个地方遇到,说不定就不熟悉了。能不能考一考,敢不敢迎接挑战?

  2.出示生字词语,认读:

  【偶然 木偶 鬓毛 两鬓 衰老 衰落】

  3.出示生字:【音 何 客】

  (1)“小老师”带读这三个字。

  (2)组词,给“何”字扩词。

  [“何”在口语中使用少,不常见,组词可以起到强化作用。]

  (3)仔细观察这三个字,写的时候需要提醒注意什么?(“音”字注意上宽下窄中横长,间距匀称日形长;“客”字要注意撇捺舒展,口部稍小。)

  (4)写字。认认真真描一个写两个。

  (5)评价并改进。

  三、猜测年龄,理解诗意

  1.生字会认、会写,而且能把字写漂亮了,让我们把它送回诗句,再来正确、流利地读一读?(读全诗)

  2.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小朋友能把诗歌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真不简单。老师能不能提高要求?你们敢不敢迎接挑战?好,请你猜一猜,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是多少岁?(学生猜测年龄,教师板书。)

  3.猜,其实也要有根据,你不会说老师只有10岁,也肯定不会说我90岁吧?那么,贺知章到底几岁,黑板上哪个年龄可能最正确呢?请你用心地看一看课文115页,不要放过一个字、一个标点、一幅画面。找到一个理由,就做上一个记号。试试看,看你能找出几处依据来。

  4.全班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句句落实,并以感情朗读来展现。)

  “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说明年纪小,“老大”说明年纪很大,说明至少50、60岁,而不会10、20岁。

  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回来,该会有多少感慨在心中啊!请你再读一读这行诗?

  这时候的读,我发现你变了,读得高低起伏,读得慢了,深沉了。谁再来试试?

  我仿佛看到,诗人在摇着脑袋,说——(齐读)

  乡音无改——“乡音”指的是家乡话;“乡音无改”说明他的家乡口音没有改变,即使离开了家乡,仍然很想念家乡,忘不掉。

  是啊,对家乡的思念不但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深,越来越浓。读好“乡音无改”。

  鬓毛衰——“鬓毛”指的是什么地方?耳朵两边的头发;“衰”是指已经稀稀疏疏,有的都变白了。(可以联系插图)

  家乡的口音虽然没有改,但是人已经明显老了。试着读出这种感觉。

  插图——课文的插图,画着一个牵着马的老人。看图就知道他的年纪很大,背都有点驼了。

  看着这幅图,看着这位白发苍苍的长者,你最想朗读哪句诗?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相识”就是“认识”。儿童都不认识,还把贺知章当作“客人”,问客人是从哪里来的.,也说明他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孩子都没有见过。

  这里的“儿童”是不是就是指贺知章?(不是。指的是家乡的小孩,或许也可以是贺知章儿时的伙伴。)

  “。”——“笑问客从何处来”之后的“。”,说明诗人不仅仅是引用原句,不是“笑问:‘客从何处来?’”,而是叙述,从中也能看出作者的身份,体会朗读的语气。

  5.口语交际:“笑问客从何处来”

  孩子,遇到这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你会怎么问啊?(生问)你真有礼貌!为什么要笑眯眯地问,你从哪里读知道的?

  [这里的口语交际,一是明确“笑问”,二是活化诗句,让诗句读来更可亲、更可感、更有味。]

  6.小结:通过大家的发言、讨论,我们知道,贺知章的年纪应该很大了,是不是?到底多少岁呢?请小朋友看大屏幕:

  【贺知章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他30多岁离开家乡去做官,直到85岁才告老还乡。这时,他已经白发苍苍。】

  (1)读介绍,问: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可能多少岁?

  (2)谁猜得最准?恭喜你,掌声鼓励!(请他吟诵《回乡偶书》)[这样的猜测和揭底,让课堂充满了趣味,充满了挑战,语文课堂仿佛成了一部“开心辞典”。]

  (3)看了这段话,你还想说什么?

  一别就是50多年,离开家乡的时候是年青人,回来已经“鬓毛衰”。这50多年里,也许无数次梦回家乡,无数次凝神远望。可是,诗人为什么一直不回家,是不是不想家?(想像说话)

  7.也许因为交通不方便,也许因为工作不允许,诗人一别就是50多年。终于年纪大了,终于能够回到家乡,你猜,作者会是什么心情?你能带着这种心情背一背吗?

  激动:五十多年了,多少回举头望明月,多少回低头思故乡。现在,终于告老还乡了,该有多激动啊!(背)

  高兴:是啊,回到了做梦都想念的家乡,一定非常高兴的!

  难过:离开时还是孩子,现在都成老头了,连孩子都不认识了,也许心里是有点难过。(背)

  又高兴又难过:一直做梦都希望回到家乡,可是真的回来了,“我”怎么反倒变成客人呢?真是百感交集啊!(背)

  8.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齐诵)

  四、了解诗人,拓展补充

  1.那么有感情地背诵,知道诗人是怎么写出这首诗的?(“偶”——偶然想到,“书”就是“写”;“偶书”——偶然写出的,随意写下来的。)

  2.回到久别的家乡,贺知章写了两首《回乡偶书》,请看另外一首:

  【 回乡偶书(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3.补充:贺知章是浙江绍兴人,镜湖就在绍兴。贺知章告老还乡之后,皇帝把镜湖的一角送给他补贴家用,让他安度晚年。

  4.在中国的历史上,贺知章是一位很特别的老人,因为他很长寿,因为他年纪那么大了还能平安地回到自己的老家,实在很难得。让我们在《回乡偶书》的背诵中记住这位老人,缅怀这位诗人。

偶教学设计8

  设计理念

  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如何让孩子们有滋有味地品读诗、悟诗、赏诗?让“诗”浸润孩子们的心灵,丰厚他的情感世界,积淀他们的文化底蕴?这是我设计《回乡偶书》这一古诗教学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

  难点:理解诗意,领会作者的感情,培养想像力。

  教学方法

  采用讲读法,即讲解的阅读,由学生自己多读、熟读和背诵,让他们在读中自己感悟,思考、分析、概括、巩固、运用所学内容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让学生说说想家的体会,老师引入诗题:你们离开家几天就开始想家,那么,一个人离开家几十年后又回到故乡,该是怎样一种心情啊!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首诗。

  2、老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解释课题,理解重点字。

  偶:偶然书:写

  4、介绍诗人(播放课件)。贺知章不但是个大诗人,而且还是个大学问家。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回乡偶书》就是写他辞官告老回乡,回到阔别几十年的家乡时的感情。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通诗文,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纠正字音。(重点纠正“鬓、衰”的读音)

  3、指名朗读,老师指导朗读。

  4、你体会到诗人这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三、交流学习,感悟诗情。

  1、学习第一、二行诗。

  ⑴指读诗句。找出句子中意思相对应的词语。

  少小——老大离——回

  ⑵ “老大”具体在哪里表现出来?(鬓毛衰)

  让学生指指“鬓毛”在哪里,说说“衰”指什么。

  ⑶除了“鬓毛衰”之外,诗人的模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么多年不变的是什么?

  引发学生想象:诗人“少小”时的样子(活泼可爱,充满青春活力),再看插图(播放课件),用几个词语来形容诗人“老大”时的模样。(老态龙钟、步履缓慢、两鬓斑白)

  引发学生思考:诗人不变的是什么?乡音——思乡之情

  解释“乡音”:家乡的话。让学生说说家乡的话。

  (借不变的乡音和衰老的容貌进行明显对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情感。)

  ⑷介绍贺知章回乡的背景。(播放课件)

  贺知章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辞去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86岁,这时,距他年轻时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⑸让学生想象一下家乡会有怎样的变化,诗人会发出怎样的感慨。(物是人非,同龄的人几乎都不在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此诗。)

  ⑹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诗人年轻时候离开家乡,86岁才回来,离家时风华正茂,回来时却老态龙钟。他的心情如何呢?带着这种感慨的心情朗读诗句。

  2、学习第三、四行诗。

  过渡:诗人没有忘却故乡,而故乡还认得这回归的游子吗?齐读三、四行诗。

  ⑴想象这群嬉闹的儿童看见诗人会问些什么话,带上表情问一问。

  ⑵“笑”能改成“请”吗?为什么?

  ⑶儿童的“笑问”使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抓住“笑问”这一关键词,通过想象、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与诗人,文本对话,体会诗人的情感。)

  ⑷指导朗读。读出儿童的天真、热情。

  ⑸想象一下诗人与嬉戏的孩童碰见时的场面,并演一演。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诗的内容,深入理解诗的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四、配乐吟诵,升华诗情。(播放课件)

  1、播放优美的古筝曲,老师充满深情地吟诵。

  2、指句学生吟诵,老师指导吟诵的节奏。

  3、师生共同满怀感情地吟诵。

  五、阅读续篇,深化感情。(播放课件)

  出示: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老师感情朗读,感动学生。

  2、学生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3、在这首诗里,你又体会到诗人的何种心情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古诗精炼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从学生想象“贺知章”与儿童的对话,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把古诗的意境形象地表达出来了。

  以读代讲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是很难把握的,弄不好就会“高段化”,也会陷入讲解、分析的泥潭。《回乡偶书》这首诗写回乡的感慨。写一个离开家乡半个多世纪的老人的回乡感概,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完全地理解这份情感确有难度。所以,在教学中要“以读代讲”。这是许多专家的主张,也是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当然,朗读不是傻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兴趣盎然、有效的解读,那才是有意义的朗读。

偶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班的某某某离开家来富阳读书,离开爸爸妈妈,你想家吗?趁机引入试题:他离开家几天就开始想家了。那么一个人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久别的家乡,心中一定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首诗,板书:《回乡偶书》。

  2、学生齐读。

  3、出示头像,介绍诗人。

  贺知章不但是个大诗人,而且还是个大学问家。

  二、自主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通诗,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纠正字音。

  ①出示词语: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

  ②解释:“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

  ③解释“何处来”(换种说法:哪里来、什么地方来。)

  ④解释“鬓毛”(图片帮助理解)

  3、开火车读词语。

  4、分小组朗读诗。

  二、交流学习,感悟诗情。

  1、学习第一、二行诗。

  ①自由读,说说大概的意思。

  ②图片出示(年轻和年老):有哪些变化呀?(家乡的变化)

  ③家乡的变化很大,诗人的样子也发生很多变化,可是唯一不变的是什么?(乡音)解释:家乡话。

  ④为什么没有变?(说明诗人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⑤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学习第三、四行诗。

  过渡:诗人没有忘记故乡,而故乡还认得这位在外多年的游子吗?

  ①自由读,你能说说大意吗?

  ②演一演。

  ③有感情的.读。

  三、配乐吟诵,升华诗情。

  1、配乐诗朗诵。(师范读)

  2、学生学习吟诵。

  3、那么怎样读好诗呢?老师这里提供大家一个方法。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4、学生自由朗读。

  5、指名朗读。

  6、同桌朗读。(配乐)

  四、阅读续篇,深化感情。

  1、出示《回乡偶书》之二

  2、学生自由朗读

  3、集体朗读

  五、快乐写字时间。

  1、学习“客”的书写。

  2、学习“何”的书写。

  反思:

  今天是家长开放日,6点45分我就来到学校。8点20分活动开始了,家长们陆续来了,每个人都很安静地关注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各个坐得笔挺,声音也非常洪亮,也许归功于家长的到来,可也说明我的孩子们懂事了。今天的感动真不少。

  课堂让我感动

  师:同学们能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吗?

  学生二人小组讨论、表演。

  师:哪一组来试一试。

  徐磊、盛琦两人表演如下:徐磊扮贺知章,学着老人的样子(手摸着胡子,很有礼貌地询问)走过来。儿童问:“您从哪儿来?”

  “贺知章”说:“我从北京来。”儿童问:“你是哪里人?”“贺知章”答:“我是这里人。我很小就离开家了。现在回来了。”儿童说:“那我带你去你家。”……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古诗精练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从学生想象

  “贺知章”与儿童的对话,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把古诗的意境形象地表达出来了。新课标中讲:“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教学中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象,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家长让我感动

  很多家长都是在上班,可是还抽出时间来参加,真让人感动。家长真挚的建议让我如沐浴春风,家长的表扬让我眉开眼笑,家长的善解人意让我感到欣慰无比。

  真的这次活动我觉得搞得很成功,我想家长和我的距离更近了。

偶教学设计10

  教学分析:本单元属“应用-设计”学习领域,本节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学生已经尝试了纸材,掌握了制作纸卷和用剪贴的装饰方法创作作品;本课的设计以“指偶剧”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纸平面造型和纸立体造型制作的知识技能,进行主题创作活动。

  教学目标:

  1、能使用用折、卷、剪、贴、画等知识技能进行创作。

  2、能与同学商量构思、合作,共同创作一个指偶。

  3、学会从造型、色彩、情感等角度对指偶玩具进行欣赏与评价。

  4、在合作创作中学会交往、互助、资源共享,享受集体创作的乐趣的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作品和老师示范,学会折、卷、剪、贴、画等制作指偶的知识技能。

  教学准备:

  课件、范例、创作工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交流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一:导入环节

  范例导入

  A:出示范例乌龟指偶和兔子指偶,导出学习内容。

  B:可以套在手指上用纸做的的动物、植物就叫指偶玩具。

  观察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欣赏与探索

  欣赏与探究指偶

  A:课件欣赏指偶玩具,教师从造型、色彩、情感方面进行介绍。

  B:小指偶说很想和同学们交朋友,我们可以看一看、摸一摸、猜一猜他们是是怎样做出来的?把你的观察结果告诉旁边的同学。

  欣赏指偶玩具

  小组讨论

  互相交流、互相影响

  增加学生创作素材量,学会从造型、色彩、情感方面欣赏指偶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三:方法示范

  小组汇报与教师示范

  A、哪个小组发现了制作指偶玩具的方法?

  B、老师示范制作过程

  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增强创作欲望。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老师补充示范,进行形象教学。

  四:创作

  1、创作

  集体创作

  合作完成一个指偶玩具。

  集体创作活动

  培养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2、巡回指导和评价

  巡回指导学生,表扬团结合作和有创新点子的学生,鼓励有进步的同学。

  教师与学生互动

  指导创作

  五:展示和评价

  1、展示和评价活动

  A:展示你的作品

  B:小组展示指偶玩具和表演指偶剧?

  欣赏

  情感体验

  学生评价自己作品、互相评价作品,增加成功体验。

  2、小结

  课后表演指偶剧

  A:小结

  B:课后一起表演指偶剧,和其他小组交流,也可以回家表演给父母看。

  课后和同学、父母分享指偶剧

  和同学、家人进行情感交流,分享成功。

偶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偶戏》制作偶人并表演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偶戏的发展历史、丰富多彩的表演形态和千变万化的人物造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安排了布袋木偶和提线木偶两种木偶的制作,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小组制作一组木偶进行表演展示。

  教学目标:

  1.学习布袋木偶或者提线木偶的制作与装饰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材料进行制作。

  2.通过小组协作制作表演,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以及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偶人,能够按要求完成作品并进行表演。

  教学难点:

  偶戏道具的装饰方法,如何巧用材料,让制作的偶人能活动起来。

  教学准备:各种废旧材料、线绳、彩色纸、剪刀、双面胶、小棒、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品携带情况。

  二、播放《木偶奇遇记》片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问:小木偶皮诺曹是怎样制作的'?为什么叫做“木偶”?学生思考并回答。(板书课题:偶戏)

  三、了解偶戏的由来

  1.偶戏的历史(板书)

  中国偶戏的历史相当古老,汉代就已经出现。魏晋以后发展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宫戏”,用精巧的机关操作,另一种保持以人操作的原始型态,并改进操作方法,至唐代已有杖举与提线操作两种,到宋代发展成了提线傀儡戏、杖头傀儡戏及影戏三种。明清两代传延至今的杖头傀儡戏又发展成手托傀儡戏及掌中傀儡戏,前者近代盛行于广东,后者流传南北各地,闽南地区尤盛。

  2.偶戏的种类

  中国偶戏大致可分成影偶戏与木偶戏两大类,如傀儡戏、提线戏、手托戏、杖头戏、杖头傀儡戏、悬丝傀儡戏、木头人戏、布袋戏、木偶戏、掌中戏、影戏、纸影戏、筷子戏、皮影戏等;各地偶戏之名称亦不尽相同,如皮影戏又称皮猴戏,掌中戏又名布袋戏,名称之多,不胜枚举。

  3.布袋戏的传说

  偶戏 (布袋戏),相传起源于三百多年前的福建泉州。

  三、欣赏部分偶戏

  1.欣赏皮影戏(板书)

  介绍皮影戏:用羊皮做材料剪刻出皮影人物等,在幕布后面进行表演。欣赏几个皮影戏的片段《白蛇传》、《龟与鹤》、《洞庭湖》、《昭君出塞》等等。让学生了解皮影戏的表演和幕布背后的情景。

  2. 布袋木偶戏(板书)

  教师将布袋木偶戴在手上进行

  表演。

  四、观看部分偶人照片并分析

  播放图片,请学生说出这些属于

  哪种类型的木偶?(板书课题:偶戏)

  1.杖头木偶。(板书)

  2.提线木偶。(板书)

  3.铁枝木偶。(板书)

  三、分析探讨

  1.观看课本上的木偶制作图片,分别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制作的?学生讨论、回答。

  2.分组讨论,自己小组带的物品可以制作成哪种类型的木偶?

  3.探讨一下表演的方式。

  五、实践活动

  1.分组进行木偶制作。

  2.教师巡视指导,安排好学生的合作。

  六、小结下课

  板书设计:

  课题:偶戏

  杖头木偶

  提线木偶

  铁枝木偶

  教学后记:

偶教学设计12

  一、教材理解

  “信封纸偶”是浙美版第二册第10课教学内容,属于设计、应用领域。个人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既要强调形成创意,又要注重活动的功能目的。信封作为信件的外包装,外形固定(或正方形或长方形)较为呆板,然而经过学生一番巧妙的设计、制作之后。把它变成信封纸偶,就变得生动可爱,富有情趣,再配以表演活动,就使它具有生命力。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小朋友非凡的创造力、巧妙的构思、稚拙的动手能力。在活动过程中他们体验了动手操作、游戏活动带来的快乐。根据以上理解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并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在信封的合理位置剪出伸手指的小孔。

  难点:能制作出表现自己独特喜好的装饰纸偶。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信封纸偶的特点及不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会简单制作一个信封纸偶玩具。

  3、在学习制作纸偶的过程中,体验动手操作、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

  四、课前准备

  学生:信封、各种彩纸、胶水(或固体胶)、剪刀、彩色笔(或油画棒)。

  教师:信封纸偶数个,信封,彩纸、双面胶、剪刀、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纸偶

  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位新朋友。

  师:瞧!它是谁?你们知道他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生:……

  师:信封有什么用处?

  生:保护信件、保密。

  2、教师小结

  师:像这样用信封做的纸偶,就叫信封纸偶。板书课题:信封纸偶

  [设计意图:出示信封纸偶,导入课题。同时让学生简单了解什么是信封及它原有的作用。]

  (二)新授

  1、尝试剪洞[设计意图:学生思考探索,解决剪孔位置问题,突出重点、]

  师:懒羊羊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注意它的小手位置有两个小孔,你们能用哪种更简便的方法剪出来?(学生思考)

  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如果其他同学有更好的方法,再让他上来示范)

  师演示小结:剪小孔的位置在信封上下对折后左右两边的地方,或者是信封左右对折两条边的地方比较合适。可以在剪之前根据自己手指的大小用铅笔画一画,这样可能会更好。

  2、装扮纸偶[设计意图:示范制作,帮助学生制作出有个性装饰的纸偶作品,解决本课教学难点]

  师:接下来,老师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想不想看?

  (将刚才演示剪洞的空白信封换成一个男孩纸偶)

  师:这个信封纸偶是用哪方法制作的?

  生:彩纸拼贴加添画法……

  师:那这个纸偶是怎么做的吗?谁能说说它的步骤?

  生1:先做脸,再做上衣服

  生2:在信封上画上眼睛、嘴巴

  生3:还可以加上脚

  师:同学们讲的真好,那大家来看一下老师是怎样做的。

  师:拿出刚才剪好小洞的信封,然后再把信封口朝下。

  (1)纸偶形状大小的确定

  师:我想先用彩纸做一个脸

  师演示画了两个圆,老师这里有两张脸,有什么不同?你觉得用哪张脸更好呢?

  生:……

  师:为什么?

  生:……

  师:小的脸和身体不协调,大的脸还可以把信封角遮住,非常可爱。

  师:接下来要做它衣服,除了彩纸贴,还能怎么做?

  生:……

  (2)用彩色笔添画眼睛等细节问题。

  (3)颜色的选择

  贴嘴巴

  师选了两种颜色,一种是和脸的颜色一样的,一种是和脸的颜色不一样的

  师:你觉得哪种颜色好?为什么?

  生:……

  师:一个男孩的纸偶娃娃做好了,简单吧?

  同学们再看,我这里也是一个男孩子,你们看看他跟这个有什么区别?

  生:这个是用蜡笔直接画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除了可以彩纸拼贴加添画法,也可以是画笔画或者是用彩纸拼贴。

  (三)欣赏作品(将纸偶挂在绳子上出示)

  师:今天懒羊羊来这里他是有任务的,他想在我们班举行一个信封纸偶选美比赛。我们来看一看它都邀请哪些纸偶娃娃来做嘉宾?

  把信封纸偶一个一个挂在绳子上(有动物的,蔬菜的,水果的,人物的,其他的)

  (四)学生创作(配上音乐)

  师:小朋友信封可以做成这么多的纸偶,现在你想把你手中的信封,变成什么样的呢?

  生:……

  师:接下来,老师要说一下选美比赛的要求:这次比赛只允许10个参加。只要做得好、动作快的就有机会。有些动作比较慢的同学可以两个人合作。

  小朋友赶紧把你的信封打扮一下,我们去参加比赛吧!

  师巡视指导

  (五)作品展示

  师:在绳子上做好1——10的编号。

  1、师:做好的请你们把自己的名字写信封后面。(老师把做好的作品挂到绳子上。)

  2、师:小朋友我们要评出三个奖分别是:创新奖、可爱奖、明星奖。你们觉得创新奖应该几号,为什么?……

  生:……

  2、小结:

  师:小朋友今天学会用信封制作可爱的玩偶娃娃,回去以后再把你们的纸偶打扮得更加漂亮,下次再来比赛!

  (六)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让学生利用信封制作纸偶的手工课。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弱,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最担心的是学生制作会比较慢,到时候会来不及作品展评。本课我的设计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我采用了学生现在非常喜欢的卡通形象“懒羊羊”制作的信封纸偶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主题。

  第二环节:新授

  首先要解决的是本课的重点,如何让学生在合适的位置剪出伸手指的小洞。我先让学生观察小洞的位置,再让一学生上台尝试剪,其他学生认真观察,是否正确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在鼓励学生上台。最后我把学生的方法总结一下,再演示可能发生的错误。本环节我的评价过于简单。

  接着是分析制作纸偶。我通过一个小魔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然后引出一个纸偶,让学生观察纸偶分析制作方法及步骤。最后是我的示范。教师示范我当时很犹豫,要不要示范,示范担心会限制学生的想象,不示范又担心有些学生不会做。最后还是照顾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在示范中我也向学生渗透制作方法的多样性,及制作中颜色的选择对比。但是在这里我出现了一个差错,原先准备的粉红的嘴唇,却变成了黄色的,因此我只好问学生如果选用跟脸一样的颜色好吗?

  第三环节:作品欣赏

  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一个情境。联系“懒羊羊”说他今天要到我们班举行一个信封纸偶的选美比赛。看看他都邀请了哪些嘉宾。出示各种各样的信封纸偶挂在绳子上。学生通过欣赏作品,感受信封可以制作成各种种类的纸偶,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第四环节:学生创作

  这个环节我考虑到学生的动作会比较慢,没时间意识。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参赛条件:本次比赛只限制10名选手,只要制作动作快又好的,就可参加。动作慢的可以合作。这样的话,就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照顾到动作慢的学生。大大节省了本环节的时间。我在本环节中看到有些学生做的很好只因为慢了一些,我就临时增加了几个参赛名额。这样也保持学生的积极性。

  第五环节:作品展评

  本环节是我自己认为最大的败点。我让学生评选出几个奖项,在最后的明星大奖上,有几个学生就争执了很久,我只好让学生们投票选择。在这里我拖了太多的时间。其实在设计这个环节时我也考虑过别的老师说的贴星星的

  方法,但当时考虑到学生一上台纪律就会乱,后来就放弃了。课后许多的老师都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只要说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表现的很好,所以今天每个都是大明星。就可以一刀截下来,我受益匪浅。

  总结原因还是我自己的课堂调控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当时整堂课我都非常的紧张不自信,人都很坚硬,跟学生的互动也不是很好,对学生的评价也不是非常到位。但是本次活动也大大增强我的自信心,现在我不会很紧张了。这次活动是很宝贵的经验,让我踏出勇敢的一步。以后有这样的活动我会积极的参与,不断的磨练自己。

偶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课时)

  《春日偶成》(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含板书设计)

  调整修改

  一、复习导入

  1、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江南春》,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你们最想干什么?(春游去、放风筝、……)

  3、师:热情的春姑娘向大家发出了这么多邀请,北宋有一位大诗人程颢也加入了春游的队伍,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日偶成》。

  4、这位大诗人就是程颢。出示: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他与其弟程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他们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他的诗大分为两类,一类是申述理学宗旨和描写山水闲居生活。

  5、这首《春日偶成》应该是属于——描写山水闲居生活的。齐读诗题,解题:春日就是春天里的一天,偶我们可以组一个词——偶然,成在这里的意思是?(写成)诗人为什么会偶然写成这首诗呢?(诗人看到美丽的春色,偶然生出灵感,诗兴大发,写成了这首诗歌。)

  那谁能连起来完整地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春天里的一天,诗人看到美丽的春色,偶然生出灵感,诗兴大发,写成了这首诗歌。)

  二、范读正音,读出韵律。

  1、要学好一首诗,首先得读通读准,这首诗里的字都是熟面孔,相信这难不倒大家。其次,诗歌诗歌,就像唱歌一样,还得读出节奏韵律。(板书:读出韵律)下面听课文录音来读一读,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的朗读来试着画画节奏。

  2、听录音读,自由朗读。

  3、指名读,相机正音。

  4、齐读。

  三、读出画面。

  过渡:诗人究竟看到些什么美景才会偶然有了灵感而诗兴大发呢?我们读诗还得读出画面。(板书:读出画面)我们首先来读读诗的一二两句。

  1、品读一、二句

  可以紧扣诗句中你读来最有感觉的字词,试着展开联想,用文字把你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如果碰到一些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作上记号,一会我们一起来交流。(出示学习目标:细细品读前两句诗:1、紧扣诗句中你读来最有感觉的字词,试着展开联想,用文字把你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2、圈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

  2、交流。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了,更能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哪位同学来给我们描述一下。

  (2)、来到郊外,你只看到了这些景物吗?你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远处的连绵起伏的山穿上了青色的外衣,清澈见底的小河中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玩嬉戏,小草悄悄地探出了小脑袋,树上的黄鹂鸟在欢快地歌唱……)

  (3)、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解词:傍:靠近。 随:沿着。过:到。前川:前面的小河。川字一看就知道是“河”,这是一个象形字。

  (4)、这么美的景色,你能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描绘吗?

  (春光明媚、姹紫嫣红、风和日丽、莺歌燕舞、草长莺飞、春光明媚、姹紫嫣红)

  (5)、能把这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接近中午,我走出了家门,天上的云淡淡的,风轻轻的,我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穿行于花丛绿柳之中,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前面河边了。)

  (6)、看着大家描绘的一幅幅画面,老师知道大家已深深地走进了古诗,展现了你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并融进了自己的深切感受。是呀,淡淡的白云,轻轻的春风,鲜艳的花朵,依依的绿柳,都在近午的暖融融的日光里,营造成了一种大好春色,怎不令人怡然生爱?真美,把诗句读一读,能读美吗?

  四、读出情感

  1、品读三、四句

  (1)、读诗除了读出韵律、读出画面,还要读出情感来。(板书:读出情感)请你细细品读三四两句诗,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当时心情的一个字。(乐)

  大诗人程颢整天忙着研究学问,就像我们整天学习一样,今天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呢?看书上的插图,他笑得那么灿烂,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你理解吗?

  (他看到景色很美丽,所以微笑!、他感到难得的轻松愉悦,所以笑。这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内心快乐,偷着乐。)

  (评价:你们可真是他的知音。揣摩的很有见地,不仅丰富了诗人的感受,而且更多地融进了自己的理解。)

  (2)、但是 ,当时的人们理解他的心情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

  解词:时人:当时的人。 识:知道、理解。余:我。(你知道“我”在古代还有哪几种称谓吗?台、吾、余、印) 谓:认为。 偷闲:忙里偷闲。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人们不知道此时我的心里是多么快乐,还以为我是在学年轻人的样子,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去玩耍呢。)

  是呀,因为诗人平时忙于讲学,整个心思用在了传经布道上,哪有闲暇赏花观柳、沉醉于春光之中呢?今天,偶然出门散散心,适逢风和日丽,花香柳眉。作者这份痴迷的模样,如痴如醉,简直返老还童一般,别人怎么不认为他是一个老孩童——将谓偷闲学少年。

  (3)、能读出诗人的这种快乐吗?(指名读,齐读)

  (4)、小结:这首诗一、二两句写景,三四两句抒情,表现了内心读后的欢乐情怀,有景有情,可以说是——情景交融。写诗如此,我们平时写作文也是如此,在写景中可以加入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心情。

  2、对比感悟。

  编写教材的学者对于每一篇课文的选择和编排都有着独特的用意,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回顾一下我们上学期所学的24课《古诗两首》:《元日》和《江雪》。它们有着相同点,那就是都是描写冬日的景象,但又表达着作者不同的情感:《元日》在热闹中蕴含着王安石对于推行新政的一种理想与期盼;《江雪》在孤独寂寞中寄托着柳宗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与《春日偶成》编排在一起的是《江南春》,那么你觉得这两首诗又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呢?

  请小组四个人合作讨论,然后请一位代表来表达你们一组的意见。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总结:是呀,一样的春景,两样的心境,同样是将春景描写得如此美丽,但前者流露着对南朝灭亡的惋惜,一种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而后者则将自己的快乐表达得淋漓尽致。)

  再一次痛痛快快地读出诗人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

  自古以来春天一直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今天老师也从中撷取了我自己喜欢的两首描绘春天的诗,请你们自己来读一读。参照学习古诗的步骤,看看你们能从中读出什么样的情感。(出示:《春夜洛城闻笛》和《送元二使安西》)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所以第一首应是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第二首表达了诗人深挚的惜别之情)

  六、课后作业:

  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可以用诗、用画、用歌来表达你心中的春天。

  教后反思

  一看到这首诗就很是喜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那绿的草,红的花,欢快的鸟带给人美的遐思,淡淡的云,轻轻的风,每个字都浸透的美的体味。诗人用精炼而浅显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生活在当今快节奏生活中的我。“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这首诗让我深深地沉醉在了这个美丽的场景,沉醉于这有着无限魅力的春天。

  一直没有上过古诗的公开课,这次也算是个挑战吧。结合学校“互动课堂,学成导航”的教学模式,我在此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

  一是通过品读一二两句诗,让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在这两句中,诗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稍做点染,就勾勒出风和日丽,色调和谐的春日美景,使人心领神会,入其境中。 我充分给予学生时间,让他们的思维自由驰骋,紧扣其中的关键词,用文字描绘出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确实不能低估学生的实力,他们所描绘的画面让我非常惊叹,这也就为体会诗人的“乐”铺设了很好的`感情基调。 二是让学生由景入境,揣摩诗人内心的快乐。让学生紧扣一个“乐”字,用“时人”的误解来映衬内心的欢乐,用“偷闲”来体会诗人望白云,迎轻风,流连花柳,徜徉河畔,悠然自得之态,让学生反复品读,反复吟诵,读出了一个如顽童的老人,读出了一份悠然自得。

  三是让对比读诗。借鉴上学期学过的《元日》与《江雪》两首诗的对比,让学生揣摩编者将《江南春》与《春日偶成》归于一课的用意。由于有了前两首诗异同之处的范例,学生们自然就比较容易地读出了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不仅更深刻地体会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更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虽然顺利地完成了40分钟的教学,但自我感觉并不是很好,觉得这节课还存在着很大的遗憾。

  1、忽略了学习诗歌比较重要的“明诗意”这一环节。诗歌不是白话文,其中总有较多的词语是学生不能明确理解的,如果让他们共同探讨也不一定能得出答案。作为一节公开课,总想让每个环节都顺利地“走过场”,于是索性就将这一环节淡化了。想在想来,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学生虽然粗略地明白的诗歌的意思,但是对于其中几个生僻的字还是一知半解,并没有真正地学会这首诗。其实,当学生出现迷茫时,我应该给予他们正确地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效率。

  2、不能正确地对待学生学习环节中出现的错误。当学生把“傍”理解为“傍晚”时,我应该让学生再去读“近午天”这几个字,这样学生自然就不会再出现这种理解的错误。其实,课堂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出现错误的过程,而作为一堂公开课,我更追求的是表面的“流畅”,忽略了学生是一个个有着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知识的“探索者”,没有很好地定位自己与学生的角色。

  3、“导航学习”流于形式。四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努力地牵着他们的手在走,特意设计的几个环节也避免不了“牵”的套路。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语言上,都是努力地引着他们往自己预设的答案上走,并没有真正放手让他们自主学,自主探究。

  其实,要真正做到“互动课堂,学成导航”,感觉教师要做的前期工作还有很多。其中正确的引导学生预习就是一个很大的前提,否则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还是比较迷茫的。其次,还要对班上的学生恰到好处地分成学习小组,选好组长。同一学习层次的学生分成一小组利于他们的交流,容易产生思维的碰撞,但不利于后进生的进步。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分成一小组有利于后进生的前进,但他们几乎就没有发言的机会,容易造成小组内的“一言堂”。而且,如何来检查既定目标是否实现,当课堂上出现不同的见解时,我们老师会不会让他们 真正地畅所欲言,会不会正确地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想,短短的40分钟够吗?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到实践中探索,不断改进。

偶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学习纸偶的装饰方法。人美版第九册教案 第5课 偶戏

  2、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的综合素质。

  3、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

  收集一些布袋偶戏的资料。

  教学难点

  偶戏道具的装饰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废旧材料、线绳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偶戏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偶戏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间艺术瑰宝。偶戏的种类较为丰富,有提线偶、仗头偶、布袋偶和皮影等。偶戏的表演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人美版第九册教案 第5课 偶戏

  2、讨论交流

  课前我让同学们本地区的偶戏和偶戏的历史。下面请各小组把你收集的偶戏的资料

  互相交流一下。

  二、新课人美版第九册教案 第5课 偶戏

  1、欣赏课文图片

  请同学们看书,和同学讨论课本上的偶戏这几幅图片都是什么偶戏?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发言。

  2、了解一些制作木偶的方法。

  师:看!有那么多的装饰方法,偶戏我们也来试一试吧,每个小组装饰一个小纸偶,组长作好分工,看哪个组能在五分钟之内装饰好并且拿到讲台上来。

  生:(按组装饰小纸偶。)

  师:噢,上来了那么多的小朋友。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你有更好的方法去装饰它吗?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环节说明及反思: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把自己探索得出的装饰方法和材料马上应用起来,并且通过学生的评价进一步探究纸偶装饰的一些要素,如:颜色的搭配、和谐、符合角色形象等等。更进一步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同学们已分组编好了童话剧,还根据角色分工做好了初步的'纸偶。现在,开始装饰我们的纸偶。注意要美观,要符合角色形象,做好的小组就可以表演童话剧了。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现在开始。

  生:(分工装饰小纸偶。)

  五、现在来看看我们的童话剧表演,好吗?你们除了看表演,还要观察纸偶是怎样装饰出来的。

  六、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装饰了我们的小纸偶,并进行了童话剧的表演。只要用心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更多的装饰方法和材料。除了用纸偶表演童话剧,还可以用木偶、皮影、手袋布偶等表演童话剧,请大家欣赏它们的装饰。(放录象)

偶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教具学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诗句,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老师今天还来了几幅图,大家看看你想起了哪些诗句(出示图),大家说得真好,是呀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看看它给我们带来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它是:《回乡偶书》板书课题:回乡偶书

  1、作者简介。(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

  2、重点书写:偶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书是什么意思?学生:(书本),练习生活实际,谁有写书法的落款时写的:**书。(对是写的意思)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向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明白学习古诗的作用、意义,感受古诗的魅力。增加学生语言积累}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设计意图: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识字、读通课文排除学习困难,让学生读有所获。}

  三、知诗意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2、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

  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充分放手,给学生探究、交流的时间和机会。}

  4、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例:(1)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2)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3)他不是客。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你能从诗句中找出反义词吗?

  (设计意图: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

  (4)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④为什么没有变?(说明诗人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5)出一个难一点的问题:你能不能用“虽然……但是……”说一句话,还可以解释这句诗的意思?

  5、师:是呀!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6、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突破本课理解上的难点。通过诗句意思的理解来让学生体会,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久别家乡思念故乡的感受}

  四、悟诗情

  1、师: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说感受。

  2、师: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生自由练读。

  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3、指名读,师适时指导语气和节奏。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设计意图:简单了解诗意后,鼓励学生读出节奏,为下一步读出感情做准备。}

  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读出不同的韵味,进一步感悟作者复杂的感情。}

  五、指导书写。

  1.请学生自己先描一描“客、何”,注意观察有什么不一样?

  2.指名说。

  3.重点指导“客”的书写,问:写“客”时应注意些什么?(上下结构应写得紧凑,下面“各”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口”是扁口)。

  4.师范写“客”

  5.左右结构的“何”书写时应写得怎样?(左窄右宽)

  6.生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放古筝乐)。

  7.同座位互相评价,写得好的字加上星。

  8.展示。

  六、作业:

  选择其中的一项完成:

  1、古诗配画。

  2、对古诗进行故事续编。

  3、课外阅读贺知章其他的诗。

  (设计意图:这种作业形式能体现层次性。)

  教学反思:

  上完了整节课,感觉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古诗的教学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开放的富于情境的学习环境。古诗所描述的是古时候的人和事,是浓缩的几个字,十几个字,必须借助图画等有效的辅助手段,创设诗中描述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看、读、说、演等一系列的活动来体会感悟。

  2、突出以读为本,落实“读准——读出韵律——读出感情”三部曲。在读中巩固生字,在读中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个别读、范读、齐读、赛读、引读多形式、多方法,一切尽在读中。

  3、抓住“诗眼”,突出学生自主。诗意的理解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切忌老师包替讲解,而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理解感悟,再抓住“诗眼”,引导点拔,学生方能把握。

【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02-17

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08-31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04-05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04-10

《回乡偶书》教案04-03

《2》的教学设计01-20

《分数》教学设计01-21

山雨教学设计11-09

数学教学设计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