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设计>《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24 22:28:2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背影》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背影》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二)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散文的美。

  (三)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

  也许,我们没有走出家门,不知道父母爱你有多深!也许我们根本没有离开过父母,难以体会父母的恩情有多真!如果有一天,为了求学你远离了家门,母亲把万千个叮咛卷进了背包,父亲帮你打好行装送了一程又一程,那时的你或许有了一丝感恩。但是,今天的我们,未必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父爱,那就跟老师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去体验一段让人潸然落泪的父子情深!

  板书:背影朱自清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品有《春》《绿》《荷塘月色》等。《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

  三、自学检测

  1、填空:

  《背影》的作者(朱自清),字( ),江苏扬州人。( )家、诗人、学者。散文代表作品有《 》《 》等。

  2、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踌躇()搀()游逛()蹒跚()妥帖()

  擦拭()箸()颓唐()狼藉()交卸()

  奔丧()簌簌()晶莹()迂腐()

  琐屑()栅栏()差使()照看行李()

  3、看意思说出词语:

  ①乱七八糟的样子(狼藉)②纷纷落下的样子(簌簌)

  ③凄惨暗淡,不景气(惨淡)④失业在家(赋闲)

  ⑤短时间停留(勾留)⑥言行守旧,不合时宜(迂)

  ⑦衰颓败落(颓唐)⑧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触目伤怀)

  ⑨细小而繁多(的事)(琐碎)⑩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情郁于中)

  四、走进文本,读背影: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眼。

  (明确:第一段后半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我”流了几次泪,父亲说过几句话,找出来。

  (1)明确四个“背影”:

  P60第一段末,难忘的背影;P62倒数第三行,买橘的背影。

  P63倒数第一行,惜别的背影。P64倒数第二行,怀念的背影。)

  (2)明确四次流泪:

  P61第二行,悲哀之泪;P63倒数第三行,感动之泪;

  P64第一行,离别之泪;P64倒数第三行,伤心之泪。

  (3)父亲的五句话:

  ①“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③“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⑤“进去吧,里面没人。”

  3、我们读出《背影》中父爱的怎样的?(深沉无私博大)

  五、探究文本,赏背影:

  1、四次背影最让你感动的哪个,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一般能讲到父亲买橘的背影最令人感动。)

  2、有感情朗读这一段,思考:

  (1)是怎样的背影让作者如比难忘?

  (2)父亲为什么穿戴得如此灰暗而沉重?父亲此时面临怎样的境遇?

  (3)八年前,作者对父亲的爱完全理解吗?从前文哪里看出来的?八年后呢?

  3、看视频(电视散文《背影》),再次感受父子深情。

  思考:信中哪一句话让一个七尺男儿潸然落泪?

  六、学以致用,仿背影:

  1、交流分享。

  从望父买橘这件小事中,作者捕捉到了父亲生活中最美的形象,从而流下了感动的泪。在你的生活中,你的记忆中是否也保存着父母最美的形象呢?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学生交流)

  2、真情回放。

  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自私的。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母爱如水,父爱如山,下面请你仔细品味记忆中的真爱,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用你的笔写下这段真情,去感受亲情、回报亲情吧!200字左右。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父亲》,渲染气氛)

  【备用材料】

  生1:我的母亲操劳奔波,含辛茹苦,整天为我忙这忙那,为我煮最爱吃的菜肴,为我买最心爱的衣裙;我生病时,她会端茶送水,日夜看护;我远行时,她会买好车票,一路叮咛,买各种各样好吃的,当然也包括橘子……对我们充满了关怀和爱,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们,宁愿自己过得苦一些、累一些,只希望我能够幸福、快乐。她总是无私奉献,默默地把一颗火热的心都给了我,却从不计较回报。可是,我却常常对她的爱熟视无睹,常常把这些爱当作是我应得的。而如今看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后,我深感后悔遗憾,在这我想真诚地对母亲说一声:“我最亲爱的妈妈,女儿爱你!”

  生2:十三年来,我在父母的呵护、陪伴下渐渐成长。因为有了这种爱,数九寒冬我会感受阵阵温暖,炎炎盛夏我能感到丝丝清凉……每次离家时,父母那一句句朴实而真挚的叮咛成了我最珍贵的行囊,虽然曾经渴望离开他们的“保护”会自由自在,虽然曾经觉得他们“路上小心”、“当心着凉”之类话有些罗嗦,但是,我现在已经长大懂事了,我懂得了珍惜,懂得了真挚,懂得了感激,懂得了亲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它是发自内心的、人世间最美丽的感情。

  师:亲情是一把结实的伞,你有困难了,为你遮风挡雨;亲情是一件厚厚的棉衣,一碗热气腾腾的汤,你冷了,为你抵御严寒;亲情是一把舒服的椅子,一张柔软的床,你累了,让你忘记疲惫;亲情是一条干爽的毛巾,你哭了,为你拂去心中的泪水;亲情是一杯甜甜的冰红茶,你笑了,让你从嘴里甜到心里……

《背影》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最近我发现,有作曲家又把它写成了一首如泣如诉的歌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一下。放《背影》歌动画。

  二、作者介绍

  这首歌歌咏的就是父亲的背影。那我们就一起来看课文,先了解一下《背影》的作者。放作者介绍,同学读。《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这是对朱自清一生的学识品格和人生追求的高度概括和真实写照。

  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三、课文欣赏

  放全文朗读动画。思考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四、思考讨论

  ㈠整体感知:两个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回答: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㈡思考讨论一:父疼子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答: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2、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答:望父买橘见背影

  3、朗读,分析这一部分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4、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答:父亲的语言。

  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⑷进去吧,里面没人。

  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㈢思考讨论二:子爱父

  1、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打出:真切理解,真诚感激

  ㈣研究探讨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

  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朗读二三段,总结:

  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

  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总结: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

  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确实,父疼子,子爱父,让我们再次欣赏一下父子情深的片段。放影片。

  五、拓展迁移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

  打出齐读: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

  六、感受深情(放背景动画《懂你》)

  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让我们都能对他们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了你们。

  今天我们要布置的是一个特殊的作业,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好吗?

《背影》教学设计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二)能力训练点

  1、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要讲解这一问题使初一学生明白要费很大气力,可以以放风筝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形散而神不散”的问题。选材喻为风筝,中心喻为线。)

  3、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摘要。

  4、继续指导学生的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查找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

  2、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3、课上老师和同学交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理解二、三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变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

  2、教学新课

  (1)学生交流课下查找的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明确以下内容

  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2)学生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3)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4)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

  (6)理解第二、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

  (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学生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7)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寻这种感情当时难以体会到的,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的流露,还是通过身体形态的表现?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使我们终生难忘。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

  3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并组词造句。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体会文章中表现的父子深情。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作者选取“背影”作为感情聚焦点的写法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共四次写到背影,这四次背影……(第一次开头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点题。第二次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末尾,是思念中的背影。)

  (2)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即文章的第六自然段。)

  抓住第六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目的在于仔细体会文句中所饱含的深厚感情。朗读的方式以单个学生朗读为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最好。教师应在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朗读训练最好相对集中在“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几句。

  (3)为什么这一次对背影的描写留下的印象最深呢?(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的背影,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黑色给人压抑、凝重的感觉。黑色与家中死了亲人有关。这是一个黑色的背影!)

  (4)下面接着写父亲走路时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词――蹒跚,就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走路蹒跚的父亲过铁道,一定是令人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运用几个动词所包含的感情。这几个动词是:“攀”、“缩”、“倾”。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多么令儿子揪心啊!“缩”说明脚无处可蹬,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就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紧张。“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写出了“父亲”艰难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6)三个动词非常普通,但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沉。作者看着父亲的背影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也是感激的泪水。

  (7)要求学生把文章的这几句齐读一遍。要求学生背诵这几句。

  (8)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而只是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应予以适当肯定。然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背影”就是这样的聚焦点。作者避开了父亲的正面形象,正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容易获得以少胜多的阅读效果。)

  (9)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竟然感动得掉下泪来,你们相信吗?(作者并不是第一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10)为什么说是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呢?(前三段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偿还欠债,满院狼藉,光景惨淡。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充满了忧愁。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了学业,便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还宽慰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流下泪水,也就可以理解了。)

  2、学习本文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感情的语言风格

  (1)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五句。第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表面上显得比较想得开。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第二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说明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第三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第四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说明父亲关心儿子是否顺利抵达北京。第五句,“进去吧,里头没人。”说明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第五句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值得学习了。)

  (2)所选用的资料,教师可提供给学生。1928年8月,开明出版社出版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背影》。朱自清拿到书后便给住在扬州的父亲寄了一本。当邮差把书送到家门时,朱自清的三弟朱国华接了过去。他打开邮包一看,是哥哥的著作,里面还有一篇写父亲的《背影》。朱国华欣喜万分,三步并两步跑上楼,来到父亲的房间,把书送给正在病中父亲。朱自清的父亲从床上起来,坐在靠窗户的一张椅子上,把《背影》看了一遍。他看着看着,流下了眼泪。这是语言的力量。

  3、总结扩展

  这篇散文以朴实的语言,真切表达了父子间深厚的感情。作者以“背影”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先作铺垫,后到高潮,感情自然。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是一篇典范的叙事散文。

  适当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的父母、祖辈也是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的,要体会到父母的用心。文中的作者正在求学期间,对父亲并不完全理解,甚至暗笑父亲“迂”。八年之后,作者也当了父亲,他才真正体会到当年自己是幼稚的。“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是反语,其实是后悔的话。

  (三)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或祖辈疼爱自己的文章。

  (2)背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一段。

  (四)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第一次――点题的背影

  1、黑色的背影

  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

  2、蹒跚的背影

  3、艰难努力的背影

  第三次――离别的背影

  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六、参考资料

  1、叶圣陶谈《背影》 (《文章例话》)

  2、朱自清的“平常心”

  3、“背影”的魅力――读《背影》 陈孝全

  4、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 刘彬荣、林琇珠

  5、《背影》――破产家庭的缩影 唐嗣德

  6、从《背影》看散文如何选择表现角度 凌焕新

《背影》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

  本课是名家名篇,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教学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式学习的方法。教师首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以自编提纲卡的学习方式,将本文的内容系统化。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抒发的父子间看似平淡实为深切的感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作者抓住某一特定情景展开内容的写法。

  教学难点 :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课文:

  同学们,有谁知道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吗?

  (教师用幻灯片打出,师生共同朗诵这首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歌赞颂的是谁?(它是歌颂母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很多的诗和歌都是咏赞母亲的,说明母亲的确伟大。然而,父亲伟不伟大呢?同学们爱自己的父亲吗?今天,我们来感受一篇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正字。(打投影片)

  差使(chāi) 交卸(xiè ) 奔丧(sāng) 游逛(gung)

  踌躇(chou chu) 栅栏(zhà ) 蹒跚 (pan shan) 琐屑(suǒ xiè)

  2、由学生自由上台写出其它的生字词,集体讨论解决。

  3、简介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三、初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父亲说过的五句话。

  1、由生活导入 :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二人哪个人的话语多些呢?父亲一般沉稳少言。朱自清的父亲也一样。大家找找看,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用直线划出来。(以快速阅读抓文章重要信息为突破口,分组讨论。)

  2、提问:父亲说第一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a:祖母死了 ; 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提问: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重点词:“死、交卸、祸不单行、狼藉、变卖典质、亏空、丧事、惨淡、赋闲”等)

  提问:这些沉重的精神和物质负担均压在父亲身上,但他对儿子说的话是忧伤的吗?

  (读“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句,体悟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宽厚豁达。)

  3、父亲的第二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护送儿子过江上火车。“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他们”是单指茶房那一类人,包括了其他任何人,表达父亲情感的细腻的一面。)

  提问:儿子远行,父亲开始决定送还是不送?

  (先不送后又送。)

  提问:父亲为什么送呢?表达了父亲对儿子哪一侧面的爱呢?

  (“忙、不送、嘱茶房甚仔细、不放心、颇躇踌”。抓住“躇踌”一词,反复悟解,联系前文背景介绍,体会父爱的深沉而细腻。)

  4、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三句话,并体会所含的意思。

  <1>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进去吧,里边没人。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合作探究---品背影

  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合作研读:6自然段

  运用圈点批划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角度、读文本,找语句、谈感受.(提示:可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赏析)

  父亲的动作: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父亲的外貌: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父亲的语言: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

  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

  送你一句名言:真理是朴素的。

  这4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请具体说明。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与文中的父亲对话:

  你是一位的父亲,你(原句)的背影让我看见了:

  你是一位的父亲,你的言语让我懂得了:

  你是一位的父亲,你的动作让我感受了:

  你是一位的父亲,你的穿着让我明白了:

  ……

  合作探究---悟真情

  父亲的背影感动着我们,更感动着文中的“我”,父亲的背影总是被儿子充满泪水的双眸所关注。跳读课文:根据问题一目十行地快速浏览。

  1、《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是在什么情景下流的?

  2、文章首、尾段有什么作用?

  1、儿子的眼泪: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哀的泪

  望父买橘,父子离别——感动的泪

  背影消逝,依依惜别——离别的泪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疼惜的泪

  2、首:交代“背影”的背景(即家境的惨淡和悲凉),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写背景,往往有烘托作用。尾: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3、背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泪水噙满了儿子对父亲的疼惜与不舍。父亲的背影、儿子的眼泪,代表的是父子间相怜相爱的至爱亲情。悠悠慈父爱,拳拳赤子心,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看见作者一次又一次的泪水你心中有什么样的感触呢?请各抒己见。

  拓展延伸---绘背影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世间至真至善的真情!

  也许你的心中也常常为生活中这样细小的爱的镜头温暖着、感动着,也许你的脑海中也存贮着许许多多这爱的背影,敞开心扉尽情地描绘出这爱的背影吧!

  用“我最难忘的是的背影,”的句式说一段话。

  如:我最难忘的是爸爸送我上学后返身出校门的背影,这是一个慈爱的背影。他微微一笑跟我挥手,布满皱纹的脸上闪烁着光泽。“进去吧,要听老师的话,争点气,好好读!”说完,他轻快地步子很快就带着他的身影消失在楼梯的转角。

  结束语:

  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

  但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背影》教学设计14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背影》,它是人教版九年义务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一、新大纲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大纲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训练学生阅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思路,了解基本的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二、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三、初步学习各种阅读方法。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能力训练”的“阅读训练”项中特别强调了“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用普通话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等等。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棗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写得真挚而动人。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因为新教材的第一册的编辑思想是根据反映生活的内容编排。第一单元即家庭生活,其中第一课《这不是一颗流星》是写祖孙关系,第二课《羚羊木雕》是表现同辈的朋友关系,此课反映父子关系,而第四课《散步》表现的.是整个家庭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教材编辑的意图是要示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美好的情感。

  2、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编者将此文的训练重点之一定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意在训练学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据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新教材注意到了第一册的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注意到与小学的衔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册教材的学习在整个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语文学法的指导、最基础的语文能力的形成与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这三方面的要求是体现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当中的。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乃至我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背影》这篇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较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点“淡淡的忧愁”是很难让这些刚上初一的学生真正的领会。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样一些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在课堂上不做要求。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是目标2、3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性的例子,从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可以说,“言”“荃”更为重要。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六、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的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四点

  1、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3、对基本语料的积累

  4、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背影》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与上篇课文不同。《这不是一颗流星》反映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而本课反映的是旧社会家庭亲人的关系。前者是父亲心目中的儿子,后者则写的是儿子心目中的父亲,人物形象的悬殊,也构成了课文完全不同的内容。但作为记叙性文章,在写作方法上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亲情,同样是一脉相承的。

  教学本文,重点应放在特定环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达方式,抓住文章命题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线索来作为分析的突破口;还应抓住本文独特的写人记事的朴实自然的语言,从中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两课时讲授。第一课时主要是划分段落层次,分析贯串全文的线索,侧重完成第一个教学目的;第二课时则以重点语段、语句的体会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完成第二个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突出往事回忆的结构形式;用“背影”连接贯串故事情节的艺术构思。

  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可在课前进行)。

  ①让学生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②结合课后练习三、七体会课文。

  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层,概括出它们的主要内容,并找出起、讫语句。

  2.教师导语(先板书出课题)。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同《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样,属于记叙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过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本文作为一篇记叙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有很多相同点,如都是写家庭亲情,都是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的、生动的材料、都是通过一定的情节线索来组织材料、通过场面和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中心意思。在这些相同点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法。阅读时要善于在学习新课文的过程中,联系旧课文,比较鉴别,从中融会贯通,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我们在阅读《这不是一颗流星》时,是从分析结构形式入手,弄清故事情节及其表现形式。本课的学习也应该这样。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交卸(xia):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xia),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4.朗读课文。

  找学生朗读课文,最好分三个部分,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提出朗读要求。

  5.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

  板书

  ①开篇寄思

  ②往事回忆

  ③结尾怀念

  此板书上的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此处千万不能约束学生发挥自己见解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当然,这种概括必须是正确的。这里有个严格的界限,也必须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如学生能用“背影”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写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