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反思>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7 11:28:4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顶碗少年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1

  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学习《顶碗少年》。故事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连续两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沉着冷静地重新开始,最终第三次表演成功了。

  在少年第二次失败后,课文中这样写到:“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我随即问学生:“观众为什么要这样喊?说说你的'理解。”

  小雅说:“因为少年已经失败了两次,观众不相信他了,所以不让她演了。”

  小江说:“这是激将法,让少年下去,就是鼓励他继续表演。”

  小正说:“可能观众怕少年再打碎了碗,会浪费钱。”

  ……

  一时间,众说纷纭。

  我没想到,对于这个问题,孩子们能这样理解。我对他们一一进行了反驳:“如果观众不相信少年,那为什么在他第一次失败后还要忍不住拍巴掌呢?同学们再想一想,每当你遇到困难时,老师和家长会对你说什么?难道说你不行?另外打碎几个碗算不了什么。”

  此时同学们都很纳闷,默默不语。我适时引导:“同学们想一想,顶碗少年第一次失败了,他没有气馁,没有就此灰心,而是再一次顶起碗来。如果你在现场,看到了这种场面,你有什么感受?难道你不会被少年那坚持不懈的精神而感动吗?”同学们似乎明白了点什么。“大家此时再想一想,观众为什么不让少年表演了呢?”

  “那是观众对少年的关心,鼓励少年。”

  “观众舍不得少年,怕少年再次失败会承受不起打击。”

  “观众怕少年从此失去顶碗的信心,因此不愿再让少年顶碗了。”

  听到了孩子们这么一说,我舒心地笑了:“观众如此呵护顶碗少年,少年却没有因此放弃表演,而是再一次鼓足勇气顶碗,最终成功了,博得了全场的喝彩。你从顶碗少年身上,学到了什么呢?”

  “我学会了在困难面前应该坚强……”

  “我知道了做事不要怕失败……”

  “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

  孩子们说得多么好啊!这节课解决了这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纠正了孩子们偏颇的思想理解,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2

  让心循声而动——记《顶碗少年》一文的朗读教学

  年幼时,每每看到古装电影中一群读书郎个个摇头晃脑地朗读,我总会忍俊不禁;中学时,又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到“读到这里,他(先生)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头,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总是忍不住仿效;教书后,方知朗读的重要。

  优秀的文学作品犹如悠扬的音乐,阅读它,你常常不由自主地轻声诵读起来,合上书,文质兼美的语句又不自觉地浮现于脑海,回味不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遇上音乐性强,富有节奏感的文章,我总是不惜课时地让学生借助各种形式开展朗读,用耳朵倾听流畅、灵动的文字,用心灵领略深邃、丰富的情感。

  《顶碗少年》这篇叙事散文篇幅短小、结构完整、立意鲜明,读懂文意无需花太多的时间。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还在于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写”、“为何写”。如果以“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满堂灌的形式教授写作技法的话,那也许无异于嚼蜡,枯燥无味;如果以“咬文嚼字”、“逢句必究”满堂问的形式探讨人物心理的话,那也许教学内容凌乱,疲惫不堪。我把这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形式各异的朗读,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体会少年身处的困境,揣摩失误后少年的心情;体会“金边红花白瓷碗”反复出现的作用。

  顶碗少年第二次失手后,“场子里一片喧哗”。为了引导学生感同身受少年那时面临的困境,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要求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第四段中“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这句话的基础上,再现当时的场景。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传递了当时观众内心的不满意、不耐烦,再现场景的表演中有的学生根据生活的体验建议加入一阵嘘声,以此显示观众不买账、喝倒彩的心态。

  看到学生们这么快地进入情境,我趁热打铁地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位再次失手的少年,面对台下一片喧哗、台上一地碎片,你又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学生顿时议论纷纷,学生甲眉头拧起说:“太丢人了!恨不得地上有一条缝钻下去。”学生乙哭丧着脸说:“天哪,我今天到底是怎么啦?”学生丙摊开两手说到:“完了,我真的彻底完了!”无论从学生表情,还是从他们言语,显示出他们通过文本的朗读真切地感受到此刻少年跌至冰点、绝望无助的心情。强烈的现场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文本深处,走入了人物内心。

  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七班学生刘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描写少年三次顶碗的过程中,为什么每一次都会提到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这个看似毫不起眼的细节每一次带给读者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引导学生体会这个细节的作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常言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我简单地把握我的理解告诉他们,那么不仅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还会让他们失去了一次“意会”的审美体验。“意会”自然脱离不了语境这个大背景,于是我要求学生各自大声朗读提及“金边红花白瓷碗”的三个不同的语段(文章的第二、三、四自然段),看看它们出场的背景是否相同?认真朗读后,学生发现:“金边红花白瓷碗”第一次出场是在少年前期轻松自如地表演;第二次出场是在第一次失误后,面带微笑,不失风度的少年准备重演;第三次出场是在第二次失误后,不知所措的少年得到白发老者的鼓励。

  有了这一背景的认知,我再请三个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分别朗读这三个语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感悟。没想到举手发言的人还真不少,有几个内向的女生也参与其中。通过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逐渐体会到:当“金边红花白瓷碗”出现在轻松自如的表演中,它显得分外精彩夺目;当它第二次出现时,由于有了前面的失误,给人感觉有些担心、有点让人不敢正视;当第三次绝望的少年从老者手中接过它时,感受到一份沉沉的信任,也为后文那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埋下伏笔。

  在传统观念里,朗读似乎是字正腔圆者的专利。其实不然,记得那次儿童文学家曹文轩操着一口宁波味的普通话作讲座,诚恳的声音,真挚的情感赢得满堂喝彩。既然朗读具有如此神奇的美丽,那么让文学的节奏在我们语文课堂里回荡动人的旋律,让我们的心儿在琅琅的书声中谱写美妙的乐章。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3

  《顶碗少年》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文章为我们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历经两次失败,最终在他人的鼓励以及自身的不懈拼搏下表演成功。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本课要让学生感悟到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道理深刻,是进行读写训练的好教材。我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阅读,提升阅读技能,享受阅读成功的乐趣。让学生从文本和画面中真切的感受到:在生活中,当我们面对挫折时,只有不懈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结合我的主题教研个人主题——“读写结合学表达的方法研究”,本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学会课文的一种写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让学生在感悟文本内容的同时,培养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尽可能地使读写实现有机融合。现结合个人的教研主题,将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挖掘字词,想象表达

  课文内容较简单,描写了顶碗少年的三次表演经过,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课堂中我先抛出一个问题:“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为什么说是一场( )的杂技表演。”由此引导学生抓住感受最深的句子,紧扣重点字词感悟文本。品读时,我又重点带领学生感悟第一次表演,通过扣词——自悟——自读,从少年、碗、观众三方面感受到了表演的惊心动魄。特别是“屏住气、目不转睛、忍不住”等词,学生感悟深刻,想象丰富,有的说到:“观众生怕大声呼一口气都会打扰了少年。”有的说到: “少年的表演太精彩了,观众是不由自主地拍巴掌。”有的抓住少年的动作,有的抓住少年的神态,一一感悟到了少年表演的惊心动魄。在字词的深度挖掘过程中,学生们也进入了情境,学会了循作者的思路进行想象补白,读的'独特感悟与表达实现了互联互通。

  二、写法学习,铺垫写作

  回忆自己以前的阅读教学,往往是只注重对语言的感悟、积累,而忽视了对语言的运用,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的因素太少,学生没能通过阅读认真感悟文章的语言、写作方法,没有及时地吸收内化。这篇略读课文,最明显的一个写法是作者采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方法来写出少年表演的惊心动魄和坚持不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少年、碗、观众三方面感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的凝炼优美,在赏析交流中领悟写法的独特奇妙。最后经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小结升华,告诉学生什么是正面描写,什么是侧面描写,以后在自己的写作中也可以用这样的写作方法。学生从阅读实践中学习,把积累的写作技法知识及时转化为能力,可操作性很强。读了一篇文章后,经过老师有效地指导,便能尝试写出与范文相类似的习作,降低习作的难度,让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且有了参照、借鉴,使学生乐于表达,这也是我们搞读写结合训练的终极目标。

  三、领悟道理,延伸生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经过反复的读与悟,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文章最后作者也写到,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所以每每想起,作者内心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他想到了什么?配上音乐,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或听到过的故事写下自己的感受,让孩子的心灵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课内的读,不但使学生习得了技能,更使学生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事理型文章的写法也于无形中被学生所领悟。

  四、不足之处:

  对于略读课文,虽然设计的时候力争让课堂粗放些,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真正课堂实施起来还是不够理想。围绕语言文字的品析较多,而对于写法的教学,还没能真正做到渗透、润无声的境界,这都需要在以后的研读教材、精心备课环节过程中潜心钻研,创新设计。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4

  一.重难点的突破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我从三个层次上来谈对教学重点的突破情况

  1.从认识的层面上,我很正确的找到了教学重点,把握很到位。

  2.从理解的层面上,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基本到位。

  3.在具体操作上,也就是对于引导学生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在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在这两条线的设计力度上很平均,致使学生没有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少年由失败再失败直到成功这一过程的理解上,使学生的感悟不够到位。

  现在回头想想应当是以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为主,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过程,再逐步引导学生找观众的反应,因为观众的反应只是为了能更好的衬托少年失败后当时的心理,也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去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难点:(课后第二题)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句话的含义。

  我仍从三个层面上来谈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情况

  1.在认识的层面上,我很正确的找到的教学难点,把握很到位。

  2.在理解的层面上仍然只停留在了面对挫折不放弃的深度上,现在看来这只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总结概括,而没有真正理解透,没有对文本内容升华到一定高度。其实这句话给作者的真正启迪,不仅仅是感受到了少年面对挫折不放弃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少年那种在挫折面前,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信念。

  3.在对学生的引导的设计上就更不到位了,现在看来只是又一次让学生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简单描述,没有深刻挖掘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到底是什么。

  二.学生知识、能力两方面的收获

  知识达成:本课在知识上只是要求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都能达成。

  能力方面:主要结合课后练习题进行说明

  课后第一题:读课文,想想顶碗少年在失败后是怎样做的。

  此题主要训练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这个问题是围绕教学重点设计的。我通过让学生独立默读少年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与少年的表现的内容,指导学生将文本内容进行提炼,学生提炼很到位,默读和提炼能力达成很好。再次引导学生从这些相关语句中找到便于他们理解的关键词,并对这些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来加以概括总结,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发言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关键词并较正确的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概括能力达成较好。但对于没有发言的学生是否也能找到关键词,是否也能正确概括总结缺乏足够的反馈,这一点做得很不到位。现在想想对于学生把握准确的关键词必须要让每个学生明确,画在书中,对于学生体会到位的总结概括同学之间要互相说说,做到一一落实。

  课后第二题: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此题是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由于我在理解此题上不够到位,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明显力度不够,所以学生在理解能力的达成上不够理想。

  课后第四题: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六、七自然段。

  在朗读能力的训练上我让学生在充分默读自学的基础上先以朗读的形式汇报,在结合所划出的关键词进行总结概括。一些学生的在刚汇报的时候朗读比较到位,但也有部分学生不够到位,主要原因是对所提炼的.内容理解不够到位,在同学补充和教师引导下理解有了一定改善之后再进行朗读,就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学生仍然是说得过多,朗读的参与面不够。此外就是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过多的是以汇报的形式进行。

  在背诵能力的训练上,我选取了最后一段指导学生背诵。我让学生先默读,谈体会,再自读,在学生熟读之后再去背诵,学生对于这段的背诵基本达成。

  三.遗憾之处的再设计。

  讲完课之后我认真的进行了思索觉得有许多遗憾之处。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原板书可以看出我的教学过程是围绕表演从失败到成功这一过程中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两条线索展看的,在这一过程中还包括着老者为了使少年镇静下来,从新投入表演对少年的帮助,看似很完整,其实却扰乱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不能更好的去体会少年在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有些喧宾夺主。再者看来,情感目标没有在板书中予以体现。

  而新板书就一目了然,紧抓课文重点,更好的体现了少年又失败到成功的这一过程,对于情感目标的体现很清楚。

  通过两个板书的对比给我的启示是板书必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必须要简单明了,非重点不要在板书上呈现。

  第一.重难点的理解教师必须要到位(前面在分析突破重难点时已经谈到)

  第二.朗读训练力度不够

  像前面所说我指导学生朗读的参与面不够,形式比较单一。

  学生在汇报朗读时如果没有读到位,可以让他们先说体会,如果理解到位后再去读,或者可以让读到位的同学范读,他学读。在体会少年在失败后的反应时教师可以先读出观众的反映,再让学生跟读少年的反应,进行师生对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是烘托感情的段落也可以让学生齐读,等等,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来练习学生的朗读。

  第三.教师设问要细化

  在让学生思考少年失败后的反应时,有些学生抓得关健词不够准确,再谈理解的时候就有偏离,所以在以后一定要把对学生的设问细化,比如可以问“少年在第一次表演失败后的反应如何,抓住表现少年动作、神态的词语去理解。”此外,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些关键词到底有几个,到底是什么一定要把握清楚。

  第四.教师重复性语言过多

  对于学生谈到位的体会,我总是害怕有其他学生不能理解,所以总是要再说一遍,现在觉得一是没有必要,二是很浪费时间,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做到精确,过于随意的语言尽量不要说,对于学生已经说到位的体会可以让其他学生再说说,教师不要重复。

  第五.教学目标一定要围绕课后习题展开。

  回想我这节课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却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对课后习题进行很好的审视,做了一些无用功。比如因为在课文中提到了老者的帮助,所以在最后为了体现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我还设计了许多幕后英雄的照片,并结合图片向学生娓娓讲述,这看似是使情感目标得到了升华,事实却显得有些不妥,因为学生理应理解的情感目标没有达成,一味地凭空抒情不免显得有些牵强。所以说认真审视课后习题后再精心教学目标,才是能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5

  做一件事努力尽心做了,可最后失败了,心情怎样?接着再做,还是失败了,心情会怎样?仍不放弃再做,终于成功了,心情怎样?

  在谈话间徐徐导入课文学习,《顶碗少年》一课会让我们明白许多,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顶碗少年来学习课文。

  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得怎样呢?读文体验交流,可失败了,你心情怎样啊?体验情感。第二次又表演,你这时会怎么想?怎么表演的呢?读文体验,可最后还是失败了,你的心情怎样?心里会说什么呢?你的一位师傅来了,对你说了什么呢?你心里又会说什么呢?在学文中不断拓展体验。于是又有了第三次表演,这一次在台上表演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放开来,不惧怕失败地进行表演。最后终于成功了,你的心情怎样?

  感悟小事,获得启示,你又有什么启示呢?交流展示,难怪作者文末说有些微微的激动,激动在哪呢?继续深入交流。把这些启示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写一句面对失败鼓舞自己的话,时时提醒自己。

  让学生体验阅读学习,是一种心灵的滋长,是一种生命的呵护。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6

  赵丽宏创作了很多叙事散文,其中不少是写人的。众所周知,散文写人,不要求精雕细刻,只写“人的轮廓”;不要求描绘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抓住某些富有特征的片段或细节,写出独特、鲜明的个性或心境。赵丽宏较好地发挥了散文写人的特点和优势,绘出许多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形象。概括一下,赵丽宏主要描写了三方面的人物:一是中国当代文艺家,如,作家、诗人、画家、舞蹈家、小提琴家、女书法家;二是普通人物,像“乡下人”、知识青年、“扫地阿婆”、门卫老师傅、守灯老人、顶碗少年、山乡邮递员;三是外国人,如,墨西哥老作家、斗牛士、兽师、美国诗人、唐人街华人、乌克兰的诗神、基辅街上的歌者。相比较,三类形象中,普通人物刻画得较为生动感人。赵丽宏曾直率地承认:“我的散文,没有什么惊人之谈,也没有什么动人的情节,有的.只是我对生活、对大自然的一点感受,对身边一些普通人的认识和赞美。”《顶碗少年》表现手法不同,它描写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一位英俊少年在顶碗表演中,连续两次失误,可是他沉着、拼搏,第三次终于获得成功,博得了观众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是个敢于拼搏、献身技艺的强者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还如《青鸟》里那位热爱本职工作、无私奉献的“老张头”以及《厚朴》中的“不为人注目等等。作家都能从这些普通人中揭示出他们不普通的内涵,在平凡中闪烁着不平凡的光芒。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7

  昨天上了《顶碗少年》这一节课,效果感觉还可以。一个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比较透彻,另一个是提的几个问题以及练笔安排都基本达到了目的。下面简单地说说这节课的反思。

  第一,文章的作者是赵丽宏,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山雨》和《与象共舞》,所以导入这里也有让学生复习了旧知,回忆之前这两篇文章写了什么,对他的文章有什么印象。我觉得《山雨》的文风是清新空灵的,《与象共舞》则写出了象与人相处的和谐。而《顶碗少年》跟之前的写作对象不同,这里是在写人,但三篇文章都有共同之处:内容力求真善美,表现手法生动多样,文章处处字斟句酌。也正如网上对他的评价:“读赵丽宏散文,无论是《壶碎了,诗还在》里,和文坛前辈、同辈友人,或深或浅、或长或短交往的追怀;还是《灵魂的故乡》中,对艺术的沉浸、寻觅、赏读;还是《记忆中的'光和雾》里,那些美妙的闪烁、漾动、翔游……一个强烈印象是“真”。真诚,真实,真切。”也正如此,作者想透过手中的笔,追求将世事沉浮、世间万象中一份永恒的“真”,倾诸文字。而这份“真”,往往是与世俗之风保持距离。所以赵丽宏这样说道:“当媚俗的声音铺天盖地时,你的低吟浅唱也许遭人侧目,你尽可以放弃自己,可以放大或者改变了嗓门,用陌生却符合时尚的声音喊叫,这也是一种自由。也许有人为你叫好,而你却将在叫好声中毁灭了自己。失去真诚,是何等的可悲!”读他的文章,仿佛总能在热闹处找到宁静,繁华处找到圣洁之地。

  第二,文章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惊心动魄的过程,主要通过正面描写顶碗少年的动作与神态,来表现他表演的技艺高潮与难度大,侧面描写碗、观众等来表现表演口人心弦。三次表演情景很类似,特别是紧要关头:

  第一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

  第二次:……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

  第三次: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我们可以看到,三次描写同中有异。一是描写碗的晃动,分别是“摇晃得厉害”“故意捣蛋,……跳起摇摆舞”“剧烈地晃动”,一次比一次难,一次比一次扣人心弦。二是描写少年的表演,第一次碗掉下来是“突然”的,“意想不到”的;第二次是“急忙摆动”,可见少年在这时是做出了补救,但却控制不了。第三次,描写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说明他这次是吸取了教训,稳操胜券。描写的变化,暗示着情节的变化,这就是文本细微之处的秘妙。可见,描写一个相同的事物或情景出现三次或多次时,需要引导孩子在相同处写出不同,写出变化。

  第三,想象补白要符合语境,做到联系上下文,尽量还原文本,莫矫情,过犹不及。这节课练笔、想象补白的地方很多,比如说三次表演的成败,顶碗少年分别会怎么想,老者会向少年说什么,结尾的省略号含义是什么,等等,都可以根据情况去安排。但这节课有两个地方引起了我的注意:

  练笔(1):

  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人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

  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了摇,嘴里低声说了一句:“ ”。

  请了两三位学生,多数的人是这些写:不用怕,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要轻易放弃,不要畏惧困难……大多写得都是在讲道理,说教味十足。我意识到学生还是未能联系上下文,从语境中出发去思考如何补白。接着我引导他们为什么老者要“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了摇,”其实就是因为前文说到的,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抚摩”是鼓励,“摇了摇”是摇醒他,莫发呆、莫失掉信心。于是后来有孩子这样补充道:“孩子,不要怕,你平时训练不是做得很好吗?放轻松,再来一次。”多人性化的话语,谁听了能不重拾信心呢?也许,补白就是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展开想象。这样写出来的话,看似平淡,但更促进孩子写作意识的提高。

  练笔(2):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按照导读提的问题:“……说说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请你联系实际,把你的感受写一写。)

  学生写完交流,大多能围绕“面对挫折,要勇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这样的主题来联系实际谈感受。正当我觉得我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时,无意间看到了《顶碗少年》的原文,结尾是这样写的: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这位顶碗少年,当时和我年龄相仿。我想,他现在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相信他不会在艰难曲折的人生和艺术之路上退却。我确信,他是一个强者。

  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全部是在讲道理,而是多了一份对回忆的梳理,多了一份对“顶碗少年”的祝福。如果自己看了原文,问题我会设计成:以后,“顶碗少年”将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请你联系实际谈谈。我想,这样的设计更符合编者的意图。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去年上《最后一头战象》一课,按照我的统计,《最后一头战象》原文与课文相比较,共删减文字约2464个字,302个标点符号。其中,删去的文字写到了这些事情:嘎羧为什么要绕着寨子走三圈?我与波农丁为什么要跟着嘎羧?嘎唆驻立江滩,我想到了什么?……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原著中找到答案。因此,师生在课前或课后,读原著以及作者的其它作品,不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为完成为完成小练笔、口语交际及习作提供很好地帮助。因此我建议教参能保留原文,或者把一些删节掉的原文提供给老师们参考,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作者与编者的意图,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二、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三、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过杂技表演么?在观看杂技表演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杂技是指演员靠自己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的表演性节目,“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位顶碗少年的故事。(展示课件1)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合作学习

  1、我们先来学习这课得生字、词语。(展示课件2)

  2、现在,让我们带着几个问题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展示课件3)

  三、问题反馈、整体感知

  1、谁来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课文讲述了什么?

  3、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四、品读语句、体会感情

  文中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让我们再次快速地读文,找出描写少年表演时情形以及描写观众的句子。(展示课件4)

  <一、>第一次表演

  1、 提问(展示课件5),你体会到了什么?带着你的感情读一读这段话。

  2、 对比读(同),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3、 指名读,全班齐读。

  4、 少年那原本行云流水般的表演,此时,却戛然而止,叫人感到多么遗憾啊!在场的观众是怎样的反应呢?(展示课件6)

  5、 少年的反应是怎样的?(同)你体会到了什么?

  6、 让我们像顶碗少年那样镇定从容的读着两句话。

  <二、>第二次表演

  1、 谁来说说描写顶碗少年第二次表演的句子?

  2、 你觉得那些词语需要重读才能体现顶碗少年的技艺高超?谁来试试?

  3、 观众们耐心的等待少年的精彩表演,结果,却仍然失败了,他们是怎样的反应呢?(课件展示7)

  4、 指名回答,男女读。

  5、 假如此时,你就是这位顶碗少年,面对在场观众各种各样的打击,而且我

  们知道,这已经是第二次了,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

  6、 是啊,顶碗少年和同学们的'年龄差不多啊,面对这样的场面,他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8)你体会到了什么?

  7、此时,他呆呆地站着,他已经不知所措了,他还有勇气重新站起来吗?是什么力量让他又一次的鼓起了勇气?

  8、 想想,老者会说什么呢?听了老者的话,少年又是怎样想的?

  <三、>第三次表演

  少年第三次捧起了碗,向观众第三次鞠躬,音乐也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同学们,假如你也是当时在场的观众,你的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呢?

  1、 作者觉得,这不仅仅是表演了,而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谁来读一下少年第三次拼搏的句子?

  2、 你体会到了什么?

  3、 顶碗少年终于成功了!他战胜了自己,把前两次的失败踩在了脚下!同学们,你们觉得,顶碗少年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4、 你知道哪些名言警句能用在此时此刻的?(课件展示9)

  5、 这位年龄和同学们相仿的少年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

  <四、>最后两个自然段

  1、 我想,观看了这场演出的所有观众都不会忘记这位顶碗少年在遭遇失败后,那种坚忍不拔、敢于拼搏的精神,让我们怀着这种感情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 (展示课件10)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谁能联系课文中的顶碗少年说说?

  五、小结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绝境,只有被困难吓倒而绝望的人!所以,我们不能丢失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学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感触,把你的体会整理一下,写成一篇读后感!(展示课件11)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突破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在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在这两条线的设计力度上很平均,致使学生没有把

  更多的时间放在少年由失败再失败直到成功这一过程的理解上,使学生的感悟不够到位。

  现在回头想想应当是以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为主,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过程,再逐步引导学生找观众的反应,因为观众的反应只是为了能更好的衬托少年失败后当时的心理,也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去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9

  六年级语文下册《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尝试着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让他们用平时学到的本领去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结果,效果还真的出乎意外,让我比较满意。至此,我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一、教会学生解决阅读上的障碍 阅读障碍包括难读的字词,难写的字词,难理解的字词,这些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熟练的使用工具书,短时间内处理掉。难读的句子即表示观众复杂心里的句子,让学生正确断句,读通顺、流畅。个别段落,老师有必要再次范读。

  二、放手让学生自学 选编略读课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精读课文的教学老师教给学生不少阅读方法,怎样抓住文章的中心,怎样领会词语、句子,怎样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怎样积累优美的字词、句段等等。再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大胆做到放开手,让学生独立去完成一切。老师切不可把时间都包揽下来。我认为,老师要做的就是进行检查、督促,严防个别学生走过场,个别问题老师还需要及时点拨。

  三、深刻理会“失败乃成功之母” 这是本文的主旨,作者写这一场复杂的表演,惊心动魄的表演,难度很大的表演,都是为了突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都是为了教育学生学会自强、自立,面对困难不气馁,不被困难压趴下。教学中一定要不偏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学会积累词语 从学生的习作可知,小学生的词语量远远不够,语文老师帮助孩子积累词语不可小觑。本文有不少词语和优美的句子,老师一定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积累,去阅读、去体会。如果每课教学都能做到这些,学生的词语量就会快速上升,作文的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10

  《顶碗少年》这篇文章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虽然有些不知所措,但最终还是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内心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

  教此文时,我首先把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撇开,通过阅读弄清故事梗概,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然后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去体会顶碗少年锲而不舍、勇敢顽强的精神,最后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应有的信心和勇气,能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文章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顶碗少年锲而不舍、勇敢顽强的精神,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反应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因为观众的反应只是为了能更好地衬托少年,所以,我以三次表演时少年的反应为主线,以观众的反应为副线。文中分三次对他的表演进行了描写,尤其是第一次演出时,对他的精彩表演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他完成的`一系列动作我们不难体会到表演杂技时的艰难困苦,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锲而不舍、勇敢顽强的精神,是绝对做不到的。为了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我让学生结合平常所看到的杂技表演节目想象少年表演时的情景,体会顶碗少年表演杂技时的不易。两次表演之后以及第三次表演之前都写了少年和观众的反应,考虑到人物心理通常由动作、神态表现出来,于是,在体会少年三次表演时的心理变化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表神态和动作的词语去想象少年在台上以及观众在台下的情景,特别是第二次失败以后,面对观众的叫嚣,我让学生们想象:如果你是他,你会怎样面对这种情况呢?因为给学生创设了情境,所以学生很能体会少年当时的心情,有的说愧对观众,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有的说真想一走了之,有的说还是鼓起勇气再来一次……不过,不管少年有什么想法,他都挺过来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个老人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当文章阅读到那里时,我让学生猜测那个老人的身份,想象那个老人对少年说了一句什么话。学生们的猜测、想象合情合理,我为学生的聪敏而欣喜不已。他们抓住“从后台走到灯光下”猜测那可能是他的师傅,从他的表情、动作推断他一定是说了一句鼓励的话。因此,当音乐第三次奏响,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不再像前次那样“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而是“轻轻”抖了一下脑袋,一个“急忙”一个“轻轻”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两个词语把少年不同的心理表现得细致入微,在阅读时我也引导学生进行了细细的品味。

  当顶碗少年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形象一步步丰满,最后,再让学生读首尾两个自然段,体会顶碗少年给作者的启示,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面对困难或挫折时的表现以及日后应持有的态度,也让学生集会到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完此文,回头想想,觉得在教学时可能因为太侧重于让学生去想象,结果减少了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以后,我还要不断地学习,经常观看名师教学录相,提升自己。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11

  1.本课的三个生字的读音都容易读错。“疚”读“jiù”,不要读成“jiū”;“胛”读“jiǎ”,不要读成“jiá”;“颓”读“tuí”,不要读成“tuī”。

  2.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读起来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课文层次清楚,内容比较好把握,关键是要抓住重点语句的理解,进而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要引导学生体会它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当它第一次出现时,我们只有大概的印象;当它第二次出现的时候,我们不仅记住了那“一大叠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而且知道了它的数量“十二只,一只不少”,这意味着少年在挫折面前不退缩,从头再来;当它第三次出现时,我们发现碗是在白发老者手里,是老者把碗交给少年,同时给了他赞许与疼爱,给了他力量与信心;当它第四次出现时,是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响在“我”的耳畔,则让人想到的是顶碗少年常常给我以激励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4.“我相信他是不会在艰难曲折的人生和艺术之路上颓丧或者退却的。他是一个强者。”为什么在以后二十年的岁月里,我会做出这样的判断?正是因为那一夜少年的演出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他的表现太让“我”感动了:一个小小少年,从小就能在失败与挫折面前表现得那么坚定,那样勇于拼搏,并且获得了成功,那么,他在以后的人生和艺术之路上肯定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坚定。因为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

  5.课文的最后一句“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就是那位少年给我的启迪。”在这句话中“山穷水尽”指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没有路可走了,比喻陷入绝境。“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耀眼的美景。多用来比喻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就是说在绝境中不怕困难,再搏一下,就会走出严冬,就会看到希望,就能获得成功。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所写的这件事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不困难的。

  6.本课虽然是略读课文,但课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耐人寻味,对顶碗少年不怕挫折和失败、敢于z拼搏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得非常生动感人。可以适当地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他们不曾感受过的生活,这对引导学生体会顶碗少年当时的心情和他那种勇于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会很有帮助的。对课文中含义较深,又对人有所启迪的句段还可以鼓励学生背一背。

  7.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12

  《顶碗少年》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文章描写的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仍然从头表演;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解读教材时发现文本有很多的点可以切入,如顶碗少年的表现,观众的反应,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的几次出现。一节课的教学不可能照顾这么全面,权衡之下,只能忍痛割舍,抓住少年的表现来设计教学,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找到相应的句子,抓住少年的神情表现来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同时穿插观众的反应,老者的`描写,既深化了少年的形象又适时进行习作的指导。

  通过阅读课文,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通过分析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领悟做人的道理。

  本课教学基本上按预先设计完成,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教学少年两次失败的时候语句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写作上的技法没有点明,以致后面的相关教学有点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学生后面的理解会更轻松,更到位。其次是课文结束的省略号的处理,我只是把学生停留在少年的身上进行想象,而没有让学生更深地领悟少年身上的精神,最后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微微激动”上展开想象,这样或许会更好。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13

  六年级语文下册《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尝试着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让他们用平时学到的本领去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结果,效果还真的出乎意外,让我比较满意。至此,我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一、教会学生解决阅读上的障碍

  阅读障碍包括难读的字词,难写的字词,难理解的字词,这些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熟练的使用工具书,短时间内处理掉。难读的'句子即表示观众复杂心里的句子,让学生正确断句,读通顺、流畅。个别段落,老师有必要再次范读。

  二、放手让学生自学

  选编略读课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精读课文的教学老师教给学生不少阅读方法,怎样抓住文章的中心,怎样领会词语、句子,怎样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怎样积累优美的字词、句段等等。再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大胆做到放开手,让学生独立去完成一切。老师切不可把时间都包揽下来。我认为,老师要做的就是进行检查、督促,严防个别学生走过场,个别问题老师还需要及时点拨。

  三、深刻理会“失败乃成功之母”

  这是本文的主旨,作者写这一场复杂的表演,惊心动魄的表演,难度很大的表演,都是为了突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都是为了教育学生学会自强、自立,面对困难不气馁,不被困难压趴下。教学中一定要不偏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美的句子,老师一定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积累,去阅读、去体会。如果每课教学都能做到这些,学生的词语量就会快速上升,作文的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14

  《顶碗少年》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历经两次失败,最终在他人的鼓励以及自身的坚定意志下获得成功。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本课要让学生感悟到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在本文教学中,由于文章较长,我从“说说你对顶碗少年的印象”入手,让学生对人物有初步的感受。在这个环节里,其实学生也已经能够找到相关少年失败后坚毅表现的句子来说明人物形象的了,这对进一步领悟文章蕴含的人生道理有很大的帮助。然而,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这个少年最终获得的成功不是唾手可得的,我设计了让学生去了解“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这个环节让学生从文章多处找到相关的句子来品析这场表演的“惊心动魄和超高难度”。在学生找到的句子中,我尝试引导学生从“表演者表现”以及“观众反应”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品味表演的不同非凡。以此又顺势温习了“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对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的领悟,我设计以下的环节。首先是“对比”,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体会少年两次失败的不同表现,让学生知道在少年成功的途中出现了巨大的挫折以及信心崩溃。借以引出“这时在少年通往成功的路上,最需要什么?”这个问题。然后文中给予宽容以及鼓励的老者出现了,学生也同时理解了在少年成功的路上,少不了他人的鼓励以及支持。本来上到这,文章即可进入结合自身生活谈人生启示的了。突然我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你认为少年算是成功吗?”这时引发了学生的积极辩论,有同学认为:他不成功,因为他在第二次失败时退缩了,倘若没有老者的鼓励以及宽容,他就没办法完成表演了。倘若日后也遇到类似情况,可是却没有那么幸运再遇到像老者那样宽容的人,那么他将会再次退缩。而有的同学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经历两次失败的少年始终没有放弃,是坚持不懈以及坚强的意志力让他完成了表演。倘若没有面对挫折的坚毅,即使别人再怎么鼓励同样也是失败的,而少年的表演的成功正好说明了他自身就有追求成功的勇气。这个激烈的辩论达到了我的目标,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成功的定义同时也感悟成功的要素。所以在最后,“请你谈谈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时,同学的归纳让我很吃惊,他们理解得竟是如此到位。

  课堂上一次激烈的讨论,有时候会给学生一个感悟的契机,而这往往来自于一个一闪念的想法,这些就是课堂具体环境下生成的课堂资源,这无法预测,却是根据学生的反应以及对教学思路适时调整而得的。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观看杂技表演时,曾经见过一个英俊少年在表演顶碗时,两次失败都没有气馁,最后获得成功的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不要退却,有时候成功就在于再坚持一下。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顶碗少年表演两次都失败了,他在一位老者的鼓励下没有退却,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碗,表演取得了成功。

  第1自然段,写“我”回忆二十多年前曾经在上海大世界观看过一次杂技表演。

  第2自然段,写顶碗少年在表演最后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失误。

  先写“一位英俊的少年”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头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表演,“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却总是掉不下来”,他“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从对他的这些“令人惊羡的动作”的描写,可以看出少年的演技已是很娴熟,很精彩了。但是,他在表演最后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失误。“都惊呆了”“有些青年吹起了口哨”写出了观众的反应。

  第3自然段,写顶碗少年第二次失误。

  先写了少年的神态、动作:“没有慌乱”“歉疚地微笑”“不失风度地鞠了一躬”“很沉着,不慌不忙”,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从中可以看出,少年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他虽感歉疚,但是没有气馁,没有退却,一切重新开始。观众“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忍不住拍响了巴掌”,写出了善良的观众都期待他的成功。

  第4—6自然段,写顶碗少年在白发老者的鼓励下,第三次顶碗终于成功了。

  “场子里一片喧哗”,不满的观众反应更强烈了。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他的神情反映着他的心理,在众多期待他的观众面前,连续两次失败,此时,也许他头脑里一片空白,也许他想了很多……就在少年最困难、最彷徨无助的时候,一位白发老者的出现使少年“镇静下来”,老者亲切的“抚摸”给他带来了赞许和疼爱,“轻轻摇撼”给他传递了力量,“低声”的话语使他坚定了信心,他终于成功了!

  第二部分(第7、8自然段)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第7自然段,写“我”每每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总会很激动。

  这里写了两个意思:一是深信当年那位少年一定成为一位杂技艺术家了,他是一个强者;二是那一夜顶碗少年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常常激励“我”前进。“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代表顶碗少年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演出,代表少年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失败面前,勇于拼搏、坚持不懈,最后获得成功的精神。

  第8自然段,写“我”从顶碗少年的身上得到的启迪。

  课文最后一句话,以“山穷水尽”和“柳暗花明”,“冰天雪地”和“温暖的春风”作对比,形象地说明,即使在最困难、最黑暗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缩,成功往往就在于再坚持一下、再拼搏一次的努力中。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04-17

顶碗少年读后感04-28

《顶碗少年》读后感04-29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10-29

[热]顶碗少年读后感09-09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06-06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06-24

《少年王冕》教学反思10-29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