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反思>课后的教学反思

课后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0 09:59:3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课后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后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后的教学反思

课后的教学反思1

  《酸的和甜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内容大家耳熟能详,道理浅显易懂,主要通过写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小兔和小松鼠轻信了,只有小猴子亲身实践发现葡萄是甜的这样一个具有趣味性的寓言故事。作为低段教学,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较为生动活泼趣味性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高,整堂课气氛较好,但是也存在许多的不足,通过试教和正式执教,我有了如下几点反思:

  一、多形式分散识字,并多次复现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低年级教学就是要把握好识字这一块重点内容。课前交流时,我让学生猜猜我带给了他们什么礼物?接着出示“葡萄”图片及词卡。“葡萄”是形声字,而且考虑到这两个字不能分开使用,因此,没有把它们分开进行教学,而是整体认读、识记。告诉学生上面的草字头就像高高的葡萄架,下面的部分,就像沉甸甸的葡萄。这样,学生对生字有了大致的轮廓和印象。“串”是象形字,我引导学生从像什么的角度去识记,自然而然地就和一串串的事物的样子联系了起来。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象形字的特点,初步学会象形字的识记方法。在识记“猴”、“狐”、“狸”三个生字时,我先让学生观察这三个生字有什么共同点,并出示甲骨文中“犭”的写法。像一条蹲坐在地上的小狗,学生自主习得“犭”爱和动物交朋友。从字音到字形循序渐进。

  在生字初次识别扎实后,放进具体语段中再次反复练读加以巩固。而且我在课堂即将收尾时,设计了将生字串成一首儿歌的形式,让学生再次巩固对生字的识记,并通过读一读唱一唱的较富趣味性的形式来复现。

  二、创设情境,感悟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独特感受。于是我自制了狐狸、小兔、小松鼠、小猴子以及葡萄等卡通图片,创设了在葡萄架下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从图形这样比较直观的实物图中来理解文本中的“一串串”是指很多,再迁移到其他一些叠词。通过在黑板上画葡萄架,贴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来直观感受,进而对角色进行体验,在朗读中我尝试让学生分角色来演读小猴子和小兔子这两个角色,学生演得十分投入。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了词语的感彩,朗读时,自然能做到声情并茂。

  低段的教学就该抓住年段目标,将识字、朗读这些重点内容学到扎实,通过这次的课堂试教、执教,结合听课老师的指导意见,得到了许多启发。

课后的教学反思2

  情绪是推动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心理动因,也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少年儿童理智思维发育尚未成熟,其情绪、感受主要受感知的支配,刺激性强的色彩,五彩缤纷、色彩鲜艳的画面和物体都能吸引他们,引起他们的乐趣和喜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课前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布置好场地器材外,还可以利用色彩协调教学。譬如让小学生使用五颜六色的篮、排、足球,既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又便于按器材的不同颜色分组;又如在短跑教学时,在黑色的煤碴跑道上划上雪白的分道线和起跑线、终点线,使场地显得明朗和富有立体感,能给学生以活跃和一往无前的感觉,同时还能强化教学气氛,使其产生一种兴奋的心理状态,从而在“移情”作用下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的.某些特定条件下,教师如果辅以恰当的色彩表达,就能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使学生自觉接受并在大脑皮层建立广泛而深刻的暂时性神经联系,提高感知效果。譬如在乒乓球旋转发球教学中,为了强调球拍触球的部位,可以在球拍的一面分上、下两部分,粘上两种不同颜色的海绵胶皮,将球的一半用黑墨水涂成黑色,用经过“加工”的球拍和球做示范动作,学生就可清楚地看到球拍触球一刹那间的情景,从而加深对动作技术的感知和理解。又如在教弯道跑技术时,教师若事先在自己田径鞋底左脚掌外侧,右脚掌内侧涂上红色,讲解时面对学生侧坐后撑、依次举起左右脚演示,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起到强化作用。<

课后的教学反思3

  一、课堂回顾

  燃烧与灭火是一节比较好上的课,并且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对课堂会更感兴趣,但是因为好上,如何将这节课上出彩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首先我用了一个魔术导入“烧不坏的手帕”,这个魔术不仅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并且还与本节课的内容息息相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会有点安全性的问题,如果酒精的用量以及浸湿手帕的时间不控制的话,会导致教师的手被灼伤。)

  紧接着选取了三组实验,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进行实验,根据学情,会发现学生如果做三组实验的话,时长会不够,所以选用了小组完成不同的任务,在实验过程前,老师对于实验注意事项未作详细引导,由于实验比较简单,以及与生活有关,学生能发现明显的现象。通过这三者,能够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对于这三个条件,燃烧到底是缺一不可还是只需其一。

  于是进入了下一个探究:通过观察试管中红磷,白磷,水中的白磷,这三种物质两两之间都形成了相互的对比(在探究实验中的对比性是否有做提及,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之间的对比关系?),实验结果发现,只有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了,另外的都没燃烧,在这个情况下,说明大家的猜测正确后,得出燃烧条件缺一不可,在利用燃烧的条件,来将另外两种物质燃烧起来,一个是加入氧气,一个就是提高温度,学生在这里都能提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发现红磷白磷燃烧,以及燃烧条件和前面铁丝和硫的燃烧,学生可以自发的总结出什么叫做燃烧。

  从燃烧条件再到灭火条件的这个过程中,我用到的是从火的利用再到火的危害,而在这个过程的过渡语利用的是凉山火灾的视频,看完视频以后自然而然的就引导学生了解灭火的原理,在这里选用了同学们通过如何灭掉蜡烛的方式,但由于材料的准备我认为比较繁琐,因此选择展示的是图片。那么同学们就了解了灭火的原理,通过与燃烧的条件做对比,发现灭火的原理只需要解决其中的一问题,然后再引入灭火器的使用,再引入灭火器的使用。通过这个知识学完后,我采取了两种类型的习题进行讲解,最后简单的介绍了一下逃生知识最后引入《紫日》中的电影片段(从同龄的九年级学生身上,她又是怎么做的,增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和与知识接轨。)

  二、自身感受和发现

  本堂课上很好的展现了我的教学风格,并且所设置的每个环节都有递进,环节之间并没有脱节,并且过程中的趣味性也很好的为了本堂课而服务,学生虽然没有很活跃,但每次所说的语言都很精准,在小组讨论时,每个同学也投入其中。自身是比较有愉悦感,认为是比较成功的。但在有个地方忘记了燃烧的定义,但是最后圆了回来,这个地方是以后在上公开课时需要注意的,并且所有的实验都非常成功,现象也很明显,在过程中学生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有效的得到解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不够大胆的就是,现场制取氧气以及留给学生质疑或者是提出问题的时间。

  三、再教改进之处:

  1.在中途学生回答为什么手帕烧不坏时,“因为手帕上有酒精和水的混合物,酒精燃烧时,水会蒸发,吸收周围的热量,周围温度降低,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手帕烧不坏.”将吸收热量这个回答的更清楚一点,而不是只提到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

  2.在需要让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时,学生提出需要氧气,这个时候,可以现场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将实验带进课堂,会更具说服性。3.在熄灭蜡烛时,我采用的学生看图,然后找出方法灭火,但这个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小组讨论后,老师准备器材,每组派代表来台上操作灭火,动手会更有直观性。

  4.在选取森林火灾的`视频以及灭火器的使用这两个的视频时,可以再精加工一下,森林火灾的视频背景音乐不够沉重,灭火器的使用中对于使用的针对性未讲明。

  5.选取的两种习题,在下次时,可以只显示出问题,让学生想出灭火措施和灭火原理。

  留给自己以后的思考:

  1.在整个的大框架和流程上自己都能够把握的很好,但是对于细节的掌握是不够的,特别是题型,题目的难度以及与应试教育接轨的这块,没有那么强的实用性,所以应该课后多花时间,了解中考题型以及内容考点。

  2.本次听课的教研室成员涵盖了其他学科,化学知识有时候与物理、也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在讲述化学知识的前提下,在涉及到与其他知识有关时,能否做到有效渗透?这就需要老师具备有综合性的学科能力。

  3.回到日常上课出现的一些问题:

  ①日常板书不够整齐,以至于新课结束后,学生对于板书没有起到一个总结性的印象

  ②习题设置不够有针对性,因为ppt都是照搬现成的,一些过旧的知识以及习题都不适用于学生的学情。

  ③上课时过于关注基础差的学生,对于优生的难度引导不够强,所以学生的探究性能力很难被开发出来,应在提问以及习题时有递进和梯度性的管理到全班学生。

课后的教学反思4

  《口算除法》是一节计算课,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力图数学计算教学体现“算用结合”,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进行教学,口算除法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实践,个人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两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教学反思《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2.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80÷20,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接着,让学生自主分120个气球,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到后面的练习卡片上的空白处理等,都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值得反思的地方

  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把新知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构通?一堂课下来,怎样把情境串起来,让环节间的过度自然?

  总之,一堂课从设计到实施总会有收获、有感悟,它将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借鉴。

课后的教学反思5

  首先我把这节课的整体思路作一简要说明:

  1、 氧气,学生熟而能详,但对它了解得并不深入。因此我就在教学中用“零零狗”电影视频引入课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 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就显得较为抽象,因此我在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时注意了直观性和对比性。例如,在讲解闻气体的正确操作方法时,由两位学生上讲台同时演示不同的闻氧气方法,由学生判断正确,可加深学生的印象。

  3、 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结合了生动有趣的小组合作实验。分组合作完成氧气的检验和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把学生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几种可燃物在空气、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由于硫的燃烧生成物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且有毒,而且在电教室上课没有通风设备所以这实验就改为演示实验了。

  考虑了以上几点,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备课。我的脑海中始终贯穿一个思想,那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只要学生知道的知识就让他们说。如:你知道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吗?集气瓶为什么要预先在瓶内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砂?学生积极发言,我不断鼓励,使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学生喜欢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做实验,因此我就想借此再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学生动手实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前,木条、铁丝、硫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都是教师演示,而我把大部分实验安排了学生实验。对此,我也很担心学生能否成功,心里没底,但没想到他们的操作能力很好,学生高兴,我也高兴。这也使我感到今后要充分的相信学生,不要再束缚他们的手脚,他们其实很了不起。 一节课总是会有一些遗憾,这节课最失败的就是因为是隔夜制好氧气很多集气瓶中的`氧气漏气了,导致一些小组的实验不成功,这是我从教三年以来上课遇到的最大的突发事件,很多同事都暗暗为我捏了一把汗。幸亏同事及时帮我制取了几瓶氧气,我又重新演示了一些实验,为此我非常感动同事的热心帮助。但这些都是我执教的宝贵经验,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课后及时反思,改进收集氧气的装置,例如在瓶口适当涂点凡士林可防止漏气,用塑料软瓶收集二氧化碳时沿瓶盖和瓶身缝隙处滴蜡烛可防止漏气。还有就是在学生探究问题时的时间没有合理安排好,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讨论到什么程度,还需仔细考虑。需要及时关注学生,适时引导学生的提问。对此我的想法就是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积极上公开课,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努力争取做到每一节课当作公开课来备课,在实践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课后的教学反思6

  《公输》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的是墨子的“非攻,兼爱”思想,和墨子高超的辩论技巧。

  教学《公输》这一课时,我出了很多错,除了课堂上的意外生成,这和我备课不充分有很大关系。

  一

  我自己觉得对这篇课文很熟悉,所以备课时没有再通读一遍,只是注重创设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题目。这样导致自己范读课文时,错了好几个字:把“侮臣者”的“侮”读成了一声,虽然我知道读三声,但由于以前的习惯,又没在课本上注音;把“糠糟”读成了“糟糠”;把“宋无长(zhàng)木”读成了“宋无长(cháng)木”,因为在我印象中,“长木”的解释为高大的树木。看着学生一个个给我指出这些错误,我估计我的脸都羞红了。学生们肯定会得意地说,还给我们范读?还不如我们读的好呢。

  二

  在导入新课之初,我就给学生们介绍了诸子百家,介绍了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及写作背景,但我发现学生听的'不专注,估计是对这些知识很陌生。虽然在七年级的历史课上学过,但恐怕早忘了,尤其是一些差生。疏通完课文大意后,学生对人物形象也有了大致了解,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再介绍背景及人物思想,比开始学生头脑中还没有印象的时候要好。

  三

  疏通文意阶段,有个学生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墨子说服楚王这一部分,运用了对比和比喻,初见楚王时的顺序是:文轩与敝舆,锦绣与短褐,梁肉与糠糟。再次回答时的顺序却变成了文轩与敝舆,粱肉与糠糟,锦绣与短褐。为什么不按一一对应的顺序呢?

  这一问把我也问住了,我还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我想了想说,墨子再次回答是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因为要涉及到国土面积、湖泊、树木,这三类中,车子最大,湖泊的水产品对应食物,所以要按这个顺序写。而初见楚王时可能没考虑那么多吧,古人写文章也不一定那么讲究。

  说真的,这样回答我自己也不太满意,可我也不明白墨子为什么不按一一对应的顺序。

  想想这节课真是的,出了不少错不说,连问题也回答不好。不过也有一点收获,那就是学生表现的很兴奋,活跃,回答问题特别积极,大概是看老师出错感到高兴吧-------可找到自信了。看来以后在教学中适当露些破绽也不失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

课后的教学反思7

  《水乡歌》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诗中突出水乡的三个特点:水多、船多、歌多。给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的水乡风光图。篇末点睛之笔又使人如闻劳动的愉快歌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美好。诗歌每小节字数相等,句句押韵,每小节采用设问句的方式开头,使文章更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采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悟情,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领略水乡的风光美,重点抓好写字教学。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诗歌时,先总结学习方法,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二三小节,最后总结归纳, 培养孩子小组合作的意识,锻炼了孩子的自学能力。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学的特点就在于整体性和综合性。识字识词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整堂课,采用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通过分析字形,识字析词,理解句子的意思。把字词的教学和整篇课文的教学协调起来,将阅读、识字、理解、感悟、朗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生字中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记,你愿意把记字的好办法告诉大家吗?指学生自主选择生字讲解。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形声字、根据图片想象记住生字等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课后的教学反思8

  一、用明矾对浑浊水进行吸附沉淀实验的注意事项

  现在,取来的天然浑浊的水,向其中加入明矾搅拌后,往往无法出现絮凝现象;如果,用自来水加泥土“自制”浑水,加明矾后搅拌,就更难观察到絮凝现象。

  孩儿时代,常见外祖母在雨后浑浊的池塘水中,加入少许明矾后,搅拌片刻,水中絮凝现象十分明显。问题出在哪里呢?难道是酸雨?用pH试纸对上述两种液体进行测试结果,pH均小于5。查阅资料得知,明矾在需要在接近中性和弱碱性的水中,才能起到吸附沉淀的作用。真是水体的酸化,使得明矾失去了作用。

  于是,向上述两种液体中,分别加入适量NaOH溶液,调节液体的pH到8以上,再加入少量明矾,搅拌片刻后,絮凝现象出现了,而且十分明显。

  二、本课题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实验探究课

  教学设计和课前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上好本课的重要前提。

  案例:“家乡之水是如何流进校园的'?——水净化的调查与分析”

  1.课前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开展社会实践调查

  从本单元开始时,作出如下布置:

  ⑴以家庭有电脑并能在家长指导下上网的学生为中心,成立三个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小组。分别负责收集我国、江苏省的水源质量资料;南京市、溧水县的水源质量资料;饮用水的净化处理资料。

  ⑵以家长在自来水厂工作的学生为中心,成立参观采访自来水厂小组。

  ⑶以家住自来水厂主要水源——东屏湖附近的学生为中心,成立水源水质状况调查小组。

  ⑷以家住石臼湖附近的学生为中心,成立本县最大水域水质状况及自然净化水方式的调查小组。

  ⑸其余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调查家庭居住地水源、水域的水质及用水状况。

  上述⑵~⑸组,每个小组的活动或有老师参与,或安排有关家长带队开展活动,要求各小组均需带回采集的水样。

  各组依据调查收集的相关资料,以水质或净化水为中心写出简明扼要的调查报告,其中必须要有体现水发生变化的内容。在上课前将各组的调查报告公布在班中,供大家交流、相互学习。

  2.课前交流活动:组织交流与实验探究

  学生从亲身经历中认识到饮用水必须净化。下列是部分活动剪影。

  ⑴本地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及水源地水质:(共五幅)

  ⑵居民生活区内流淌着的被严重污染的小河:(共三幅)

  ⑶生活中周围的几种水源及天然净化水方式:(共四幅)

  上述图片下的解说词都是学生标注上的,每张图片后都有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在学生们生动精彩的汇报中,大家不仅对自来水厂净化水的流程都有了清晰全面地了解,而且知道了水能溶解许多物质;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如果不注意对自然界水源的保护,就会造成水源水质的下降,有些地方甚至于达到严重污染的状况。所以,现代人为了保证饮用水的洁净、卫生,净化水是必须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按其原理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类。

课后的教学反思9

  《细胞的增殖》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有探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各时期的特点尤其是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特点,还有动植物有丝分裂过程的比较和无丝分裂过程,内容比较多。我通过生物体有生、老、病、死的生命历程引出组成生物体的细胞也要经历这样的生命历程,引出章课题,而细胞的“生”就是细胞增殖,引入本节的学习。之后再通过创设情境:单细胞生物生命活动简单,所以一个细胞就可完成,而多细胞生物生命活动复杂需多个细胞配合完成,那么能不能只用一个细胞通过无限长大来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呢?

  我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利用课件展示了模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并引导学生分析结果得出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再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白细胞增殖的意义,找出细胞增殖的方式,进入真核生物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有丝分裂的学习。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代表拿着我准备的染色体模型边在黑板上讲解边演示染色体的变化,与此同时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她的错误,讲完之后同学们纷纷发言,找出了很多不足,还有的同学提出来他在自学时的困惑,然后我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纠错并释疑;再后来我通过课件重点强调了对细胞周期的概念的理解,动画演示了植物和动物的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无丝分裂的过程,使学生直观的感受细胞分裂的过程特点,并强调了动植物有丝分裂的不同。最后让学生独自完成细胞各期的示意图的绘画,只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来的及展示学生的画图结果。我根据《细胞增殖》一节的授课情况进行分析并总结如下:

  一、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整体来说本节课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我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过程中各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精心设计了多种师生互动模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自学,展示成果;学生观察动画展示,描述特点;教师讲述等,使课堂形式多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整个教学环节上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释疑者的作用。另外,我适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评价,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通过导学案的完成和教师的引导,或回答问题、或思考讨论、或上讲台讲解、或动手画图,将

  课堂交给学生,课堂效率很高。尤其在学生展示环节中,一个知识点的说法错误、教具使用的错误都可以引来很多学生的质疑、讨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一目了然,。由此说明学生在课前的预习,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的环节中实施的很好。

  三、成功的课件设计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十分抽象、微观,学生学起来觉得比较困难。因此,我很注重课程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设计了一个较成功的课件。尤其是通过课件演示动植物的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很好地让学生感受到了细胞分裂过程的动态性和连续性,较好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发展和巩固。

  四、存在的不足

  1、由于课时的限制和实验条件的不足不能让学生动手做探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模拟实验,效果不是太好。

  2、学案的设计不够完善,比如没有设置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之间关系的问题,在自学中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这将在下一个课时学习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时有了困难。

  3、有些学生在展示环节中或回答问题时习惯于从书上读,缺乏自己的加工。 4、学生的画图结果因时间的关系没有展示并纠错,只能留在下一课时完成了。

  总之,本节课基本上是一节能体现课改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能力培养的生物课。但学案设计还需激发全组成员的智慧对教材进一步的挖掘整合设计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后的教学反思10

  前不久,我在602班上了一节解决问题的纠错课。这节课不同于一般的习题讲评课,它要求老师要很好地利用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资源,通过学生的自查、互查,以及师生的齐查,来达到纠错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节课由一个蕴含道理的故事导入,让学生从老渔民的故事中悟出一个道理:犯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由此,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作业中的错误,并好好地利用错误进行自我反思。

  其实,学生出现错误是成长过程中必然的经历,我们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同时,教师的责任并不仅仅在于避免错误的发生,还在于当错误发生时能够挖掘错误的价值,使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成为教学资源。通过这样的一节纠错课,让我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有了全新的认识:

  1、以欣喜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室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对待错误,如何将错误转化为教学资源。当我们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是立即否定、责难?还是对学生的错误表示理解,并真诚地帮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让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面对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若我们能够善于捕捉,灵活处理,以新的观念、新的眼光,对其进行新的探索与实践,那么学生就会在知错、纠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够有助于学业的成功。

  2、透过表象探究错误的原因:

  只有真正了解了错误的价值,我们才能从根本意义上去正视学生的错误。对于学生,错误是走向完善的路标;而对于教师,学生的错误是反馈教学的镜子。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主要由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解题能力及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就拿解分数应用题来说吧!很多学生都能够脱口而出解分数应用题的一般方法:找想列,但是在解答时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因而无法列出正确的等量关系式。本节课,通过梳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促成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当面对自己的错误时,要先查找错在哪,再分析错误的原因,后改正错误。

  3、追本溯源减少错误的发生:

  我认为,采用变式训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还能有效地解决学生作业的错误问题。例如:本节课的例1:柳树有60棵,柳树比杨树少1/5,杨树有多少棵?一些学生选择了这种算式:60﹙1-1/5﹚=48(棵)。经过纠错,让出错的学生明白,自己错误的根源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追问;如果要使这个算式正确,题目中的条件该怎么改?学生经过分析,将柳树比杨树少1/5改成杨树比柳树少1/5。这种化错为正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很好地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

  4、在反思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生习惯:

  在多次回顾自己作业错误的过程中学生会明白自己的错误。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指导学生反思,即指导学生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这是学生参照正确方法重新审视自己思维,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反思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在不断反思的同时,学生还能够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如:独立思考的习惯、校对的习惯、审题的习惯、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以及养成检验的习惯等等。

  总之,学生的作业中出现了错误并不要紧,只有系统地、科学地引导,最终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益!

课后的教学反思11

  这次的“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是我校第一次在全校青年教师中举行的以考核青年教师真实教学水平为主要目的的大型教学活动。这次活动旨在测试各青年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它从得知上课的内容到正式上课中间只各了短短的一天时间。这一天。老师们要在没有教学参考、教案参考的情况下,独立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把握学生在课堂的各个训练点,并撰写出教案。相信每个老师通过这次的活动能够对自己的教学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本次活动能够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培养教师对教材的独立把握能力,发掘自身的尚未发挥的能力,展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对课堂的驾御能力。

  本人在这次活动之后,也得到了很多的启示。

  本次上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实验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泉水》一课。课文的开头有这样段话明确指出这篇课文的设置目的:希望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自觉地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即使自己的能力不能够帮助他人完全解决问题,也要伸出热情的双手。因此,本人将这个思想教育作文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希望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对帮助他人的精神有一种敬佩和赞同,并且能促使理解深刻的学生在今后能指导他们自己的行为。同时,在二年级阶段的学习中,生字教学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不能因为是开课而忽视或省略了这个比较难教的部分。基于这样的思考,本人希望这次的课能够在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新要求、新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

  本堂课在教学程序和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力争能使学生始终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能够使学生始终爱读、爱说、爱想象,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由此,本人在教学语言的设计上,采取轻松的、诙谐的、亲切的语气和学生交流,在问题的设计上也从童趣的角度切入。比如:在对果树和泉水对话的想象上,本人问:“泉水,你想对梨树说什么?”,“苹果树,你想读泉水说什么?”等,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他们就是果树、就是泉水。由此扩展到对“泉水还会经过,哪里帮助谁?”的想象说话时,学生自然而然的进行了合理的想象,说得合情合理。另外,在认读新词语的时候,本人用课件实行了一场竞赛:和屏幕上的小朋友竞赛。学生兴趣高涨,跃跃欲试,非常踊跃。这样,本人从学生的角度运用了童趣的语言,和学生亲切地交流,成功地实现了让学生愿意读,愿意想的目的。

  新课程对学生的通过学习掌握学习能力的要求非常地重视,强调学生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要求课堂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实现“从课堂走向生活”,一小见大。本人在《泉水》这篇课文进行设计时,已经充分地考虑了这一点。但基于这堂课是第一课时,从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仍十分重要出发,决定第一可是侧重语言文字训练,而将训练学生能力这个方面的训练放在第二课时。就算这样的.设置使第一课上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于学生来说,他们实实在在地学到了不少的东西。第二课时本人的安排是要学生对这则故事编一个小小的课本剧,加深他们对课文的要义的理解,对无私帮助他人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希望通过表演能使他们在无形中背会课文,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表演之后,插入课外的一篇文章,同样是童话的形式,但从另外的角度理解了帮助人的崇高精神,又使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词句。最后,将课文中所要体现的精神扩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要求学生能给自己的同桌写一句话,说说他曾经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好事,并对他加以表扬。

  当然,从这次的独立备课上课中,本人也发现在朗读时对教学方法的处理还不到位,显得呆板,重复,“朗读要体现层次”这个原则还没有做好。即使和过去比已经有所进步,但仍要不懈地努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快地提高。

课后的教学反思12

  本周的教学内容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分析主部,即草桥结拜。

  上课前我先播放音乐《梁祝》,让学生在音乐中走进教师。导入时我提了个问题(刚才播放的音乐节选自哪部作品?)在点出课题后,我开门见山的简介了小提琴协奏曲及奏鸣曲式的概念,接着分析了第一部分主部。

  整节课都在我我的计划中顺利地结束了。

  课后我,对这节课做了反思,这一节课一直在顺着我的思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整堂课的教学计划是完成了,但我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使得整节课成了一言堂模式,这是我《新课程标准》学习得不够深不够透彻的缘故。《新课程标准》就是要改变一亲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我对此课作了以下修改:在导入时改问“我们刚才所听的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乐器?”学生答完后再听一遍问“除主奏乐器之外还有没有其他乐器了?”由此引出“小提琴协奏曲的概念”,再向外引申出“钢琴协奏曲”等等的概念。“奏鸣曲式”这一概念由于其理论性十分地强,因此把它放在第二课时,在“英台抗婚”、“化蝶”这两大部分欣赏完之后再介绍,在这一概念出现之前涉及到的“主部”、“展开部”等字眼都用“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化蝶”来替代。

  在完整欣赏“草桥结拜”前,又增加了主题音乐的学唱,由于有的学生会哼唱主旋律,所以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强烈。然后在分段欣赏的同时让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分析了音乐的重要情绪及使用的主奏乐器等等。

  经过这一修改,在第二个班上时课堂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课后的教学反思13

  《一路花香》这则寓言故事主要讲一只有破裂的水罐在完好的水罐面前感到惭愧,挑水工却告诉它:他知道它的裂缝,并利用它的裂缝浇灌了美丽的花儿。

  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寓意:一是从两只水罐身上得到启示:世上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二是从挑水工的`做法中学到道理:只要恰到好处的利用人或者物本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其在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一路花香这个题目本来就很美,一语双关,不但写了花美、花香,还暗含着对浇灌鲜花的挑水工和破水罐的认同,赞美那些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人们。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不同角色的人物性格,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通过自身感受去体会,感悟,也让每个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让他们鼓起自信的风帆。一堂课下来,学生们热情高涨,学习更有激情。

课后的教学反思14

  每一个汉字都静静地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和生命的灵动。“汉字的形体,集形、音、义于一身的特性,汉字的构词能力等等,无不体现了汉字的综合功能,它是中国人综合思维模式的产物,即重在整体把握。在引导学生识记汉字时要依据汉字的字理,即汉字的构字依据和演变规律,让识字教学浸润文化气息,体现识字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识字3》

  师(出示本课要认的13个生字):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

  生:“雾”上面是个“雨”,下面是个“务”。

  师:你是用加一加的办法记的,上面是个“雨字头”,是我们要学的.新偏旁。(教师板书,学生书空并读一读。)

  生:我发现“霜”、“霞”和这个“雾”很像,也有“雨字头”,可能都和“雨”有关吧。

  生(抢着说):我发现“蜂”和“蝶”都有“虫字旁”,它们都是昆虫。

  师:你们真会发现,这些字除了偏旁告诉我们字义外,另外部分和它们的读音有关系吗?

  生:噢,这些都是形声字,“雾”的下半部分就是一个“务”,读音是一样的。

  ……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汉字,形声字约占70%。如果我们能把握住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点,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生字。此外,可以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的体会,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依据汉字的字理,既帮助学生识记汉字,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人教版新教材一二年级识字量大,如果每个汉字都依据字理分析来达成识记目的,也是不可取的,提倡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增加生字的复现机会以达到巩固的目标。一篇课文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典型生字依据字理进行字形分析,其他生字则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反复呈现,识字效果更好。一般可以考虑进行字形分析的字有这样几种:一类是生字中有本课要新学的偏旁,一类是字形容易混淆的字,一类是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定识字方法的字。

课后的教学反思15

  五号的上午第二节课接到南昌市中心组的邀请,对全市的信息技术教师开一节讨论课,讲课的题目是“信息技术的价值”,因为这一节课对于我来说实再实在熟悉不过的.了,也可以说是我最拿手的一节课,可是这一节课居然让我上的面目全非,索然无味,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惭愧之至,现将本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1, 对学生不了解。因为这一课我已讲了几十遍,听课对象也是各种各样,从没失过手,可以说是好评如潮,正因为如此所以我过于自信,认为没有我调动不了的学生,可是这一次我就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讲课一开始我就看出势头不对,学生很拘谨,我多次试图改变这种状态,可使学生却越来越紧张,最终导致了没有生机的两节课的产生。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校的教务主任一句话让我恍然大悟,由于今年天太热,高一新生没有军训,现在才上课两天,学生相互之间、学生对学校对老师还不熟悉,又在这么多的听课老师的注视下,学生怎么能不紧张呢?如果我在上课前就能了解到这些问题,我可以在上课一开始开展一些技术类的互动游戏,使学生情绪放松,然后再已较为缓慢的教学速度引入,可能就不会出现今天的状况。教训:备课不能只备课而不备学生。

  2, 试验准备得不充分。这一次上课五个试验由三个就失败了,按道理来说,这些试验我也作了不下几十次,没有一次失过手,而这一次就失手了,失手的过程是这样的,穿针线穿不进去,夹核桃,核桃夹不烂,开瓶子,瓶子打不开,我当时就在想,天哪!天灭我也。上课时,我发现准备的丝线不见了,于是就拿棉线来演示试验,由于针太小棉线穿不进去,我努力的去穿,结果宣告失败。上课前我和几个老师交流时,我说我昨天去找硬的核桃,找到的都不太理想,这是一位老师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小核桃,说这个核桃硬,你可以拿去用,可是只有一个,我大喜,谁能想到,这个核桃比石头还硬,上课时,我和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把它打开,我又一次在心中呼喊,天哪!天灭我也。第三个试验是开瓶子,为了瓶子不易打开,我想了许多办法,始终不能满意,上课前我就把开水灌满,盖紧盖子,用两水冲凉,可是谁能想到,试验时我和学生使用工具共同努力也没能打开瓶盖,此时我已彻底绝望了。教训: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充分,不能想当然,觉得太熟悉了就忽视了一些细节问题,往往细节决定成败。

  3, 我又一次变得浮躁起来了,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小学生。

【课后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课后反思11-17

课后教学反思10-15

《山行》课后教学反思06-20

教学课后反思15篇12-02

英语课后教学反思03-24

电脑住宅课后教学反思11-16

《狮子和鹿》课后教学反思11-04

幼儿园中班课后教学反思11-06

《白杨》课后反思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