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反思>《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7 17:31:5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数感的问题。可见,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建立数感,形成数感,发展数感,是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所谓数感,实际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成为当前广大教师颇受关注的问题。

  《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通过摆一摆、捆一捆、比一比、说一说,让学生达到会认、会数、会读,理解数的组成和十进制的概念。如果不会用这些知识来描述现实或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知识是“死”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从而发展数感。

  一、亲历建模过程,建立数感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课前谈话中,教师选择一捆和十根之间的特殊关系,渗透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

  当学生自主探究“怎样摆放能让别人很快看出是12根”时,呈现出8种摆的方法并各抒己见,学生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此时,教师没有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是巧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10根10根地摆却带给学生惊喜、兴奋,异口同声说出12根。

  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我要这种方法,我喜欢这种方法的强烈欲望。然后通过摆小棒、说组成,在脑子中想小棒,说组成,看数说组成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也体验经历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建立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学生经历实物操作(摆小棒)──表象操作(在脑中摆小棒)──符号操作(看数,直接说组成)的过程,从而建立起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的数学模型。可见,建立数概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数感是不能传授的,它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获得数的敏感性,从而建立数感。

  二、重视实践应用,形成数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发展数感。“生活中,你在哪儿见或用过这些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寻找教室里的,回忆经历过的。学生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们对数的兴趣,16个整体音节,18路汽车,12色水彩笔等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数,这些不是他们胡编乱造的,而是他们正在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描述生活,解释现实,这是数感的具体表现。

  三、激励猜测验证,发展数感

  数学猜测是一种数学想象,能简缩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验证是指学生在进行探索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引入时,从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猜猜“有多少个草莓?”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的相对大小,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有兴趣地数数,又了解了学生的起点,可谓是一箭三雕。实践应用部分,翻书页、数出10页纸摸摸有多厚等问题情境的设计,促使学生加深对数意义的理解,选择参照物,逐步得出合理的结果,也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数学意识,发展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的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有责任让数感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2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由于此前学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表示十几。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复习导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而且本节课的内容是很抽象的数的认识。因此我先让孩子用学过的数介绍自己、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家庭等活动,既与学生进行了情感交流,又复习了0~10的数。接着通过奖励的小红花让孩子猜猜它们的后面都会写哪些神秘数字,从而导入新课:认识11~20各数。这样的导入,既使孩子们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了复习,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2、注重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数的组成。

  教学中从学生现实起点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初步感知“十进制”的概念时,我先让孩子自己数出小棒,孩子有1根1根数的、有2根2根数的、有5根5根数的等不同方法;然后带领学生认识1根小棒表示1个一,接着师生一起一边摆一边数,数出了10个一,这时教师说明有时为了方便把10根小棒捆成1捆,通过提问“1捆有几根”得出10个一就是1个十,这时教师要求孩子利用身边的皮筋去实际动手捆一捆,加深对1捆表示1个十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个重点的理解,我还请一位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演示,让孩子们去说一说,从而突出这个重点。

  在接下来的12的认识上,我让孩子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实际动手摆一摆。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展示,让学生讨论:“怎样摆能看得很清楚?为什么?”从感知到理解,到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比较、解释原因,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巩固“十”的知识形成过程。最后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完成对11、13、19的'认识,理解2个十是20。掌握了它们的组成。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在《新课标》中是非常重视的。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通过猜数游戏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让学生猜一猜铅笔有几支、再实际数一数,再让他们思考怎样能让别人看得更清楚?还可以让其他孩子给出一些建议,如果我想让他抓得比这个数多一点或少一点,你有什么建议,让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后再去抓,培养学生的数感,也给他们以成功的喜悦。为了进一步培养估数意识,我让孩子去估草莓图、雨伞图,再教给具体数的方法,看谁估数和数数的结果比较接近,向学生渗透估算意识,巩固了对“十”的认识。

  4、注重将数数与数序结合起来,全面理解数的意义。为了让学生把数数与数序结合起来,我让得到小红花的同学上台展示自己小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组教研材料

  红花背后的神秘数字,让孩子无序地站立,使学生产生想把他们排一排的想法,在排队中他们理解数的顺序、掌握数的大小,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还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也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首先是“十”强调不够,虽然我主观上想让孩子去感受、去操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少数几个孩子捆不好皮筋,最终还是没有将小棒捆成一捆,我应该自己亲自动手演示,而不是动画展示就算了事。其次正是因为“十”孩子理解不深刻,以至于在12的认识上花费了很长时间,不能只在等待,可以请几个摆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摆得快的原因,这样教学或许更有效果。三是在估算时可以让孩子充分介绍自己数的方法,给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而后让他们在展台上展示自己的方法,将10个圈一圈、数一数,从而体会“十”的运用。

  每节课都会有“意外”,每节课也都会有生成、有收获。通过这次课堂评比,我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但是我将以“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为目标”,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3

  1、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纵观《11-20各数认识》的教学,一般教师采取边进边演示的方法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告诉学生表示1个十,然后逐一加上1是11、12,使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意思认识计数单位。这样以教师教为主的方法,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尝试发现的机会,形成认真听、认真记,用老师的语言进行表达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自己思考、尝试发现、相互交往、合作研究的机会,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认识计数单位个位和十位时,我以小组实践活动的形式让他们一起研究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让别人一看就知道铅笔是多少?把10根捆成一捆,用1捆加几根表示十几的方法,作为学生的创造活动的闪光点。

  3、在学习应用这一教学环节时,让学生看生活情境图,用数把看到的事物表示出来。在这里我没有采取先看什么,再看什么这种一刀切齐步走的方法,而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他们可选择各自感兴趣的.事物,用数表示个数,也可以根据各自的观察能力,发现不同的类型的物体,用不同的数表示他们的个数。自己学习,更能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学教育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以改变学生学习行为为重点,选择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我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创设民主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去满足学生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需要,减少压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另一方面借助评价的手段,促进师生情感,激励学生的学习,让他们体验成功,促进自身价值的形成。

  5、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何等的重要。在小组实践活动中,有的孩子抓了一把铅笔争执不下,……因为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大大降低了小组活动的实效性,严重影响课堂的推进,目标的达成。吃一堑长一智,在不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前提下,慎用类似的操作活动。换一种思路或许效果会更好一些,如仅提供给小组十多支铅笔,直接让学生思考可能更适合一年级的学生。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4

  案例背景:

  我多次设计并执教《11~20各数的认识》,似乎一次比一次“成功”,可我越来越迷惑,学生需要“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吗?学生理解十进制的概念了吗?课堂上,学生围绕问题“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很快看出根数”时,摆小棒的方法较多,但把“10根扎成一捆”的同学极少。因此,学生通过比较没有达成共识,只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接受”了十进制。当然,通过精心设计的习题训练,学生也学会了解题答题。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训练“记住”了知识,“记住”了数的组成,但不理解位值制原理,也没有建立数的概念。20xx年10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培养数感”为主题,我又一次重新设计并执教了《11~20各数的认识》的研讨课,感受颇深。

  案例描述:

  一、课前谈话

  促使一年级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教师制订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如:表现好的奖红花,10朵红花换一个金苹果。我根据班级的实际,轻松地与学生聊了起来。

  “今天发言积极,声音响亮的小朋友,希望老师奖什么?”

  “红花和金苹果,你更喜欢什么?为什么?”学生兴奋地说:“我喜欢金苹果,因为一个金苹果相当于10朵红花。”

  [从现实材料入手,几句谈话既组织了教学,又渗透了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为下面学习新知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二、创设情境

  “小朋友,你们成为小学生后,爸爸妈妈非常关心你们的学习,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学习用品。”教师边说边拿出一个放了许多铅笔的笔筒,“这里有几枝铅笔?”“10枝”、“14枝”、“19枝”等,他们猜得兴趣盎然,神采飞扬。然后运用数数来验证,结果是12枝。再次猜另一个笔筒的铅笔枝数,又一次数铅笔枝数,结果是20枝。

  [从猜测到验证,让学生感到数数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这样既了解学生的起点,初步感知数的相对大小,又体验到1枝1枝地数,数得速度慢、麻烦,引发学主动探究的欲望。]

  三、自主探究

  1.摆小棒,感知“十”。

  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摆的方法:①1根1根地摆;②2根2根地摆;③5根5根地摆;④一边10根,另一边2根等8种摆法,但一边摆10根,另一边摆2根的同学很少,个别学生操作时无从入手,他们不理解“这些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意见很不一致,根本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教师不作任何解释,只是安排了一个游戏“比一比,谁的眼力最好”。师生一起观看课件,第一幅画面,1根1根地摆,画面出现约2秒钟后马上消失,问:刚才画面上出现的是几根小棒?学生无奈地摇摇头。第二幅画面2根2根地摆,方法同上,学生又是无奈地摇摇头。第三幅画面把10根扎成一捆,当课件一出现时,学生非常兴奋,异口同声地叫起来:21根。其实三幅画面上出现的都是21根,现在你喜欢哪一种摆法?“我喜欢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我也喜欢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学生的意见基本统一。

  [在比较中,学生领悟到10根扎成一捆可以使数数显得方便,并初步渗透十进制。]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重新摆12根小棒时,学生却遇到新问题:不会用橡皮圈扎小棒(每次执教前,学生会熟练地用橡皮圈扎小棒成为课前准备的主要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扎好小棒后,边看边说,一捆是(10)根,就是10个一,一捆有(1)个十,那10个一是这捆,1个十也是这捆,那么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

  [在感知的基础上,借助小棒,直观演示操作,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理解10个一1个十。]

  2.摆小棒,说组成。

  师摆小棒,生说组成;生摆小棒,生说组成;学生看数,在头脑中摆小棒说组成等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从而建立起1个十和几个一是十几的数学模型。

  [数感的建立是一个逐步体验和发展的过程,理解数概念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

  3.看直尺,理解数的顺序、大小。

  借助直尺,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读数(顺数、倒数),更深入地认识11~20各数。“看到这把直尺,你知道了什么?”预设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地开放地畅所欲言,如17比16大1,19的邻居是18和20等。可实际操作中,有的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学生通过读数,了解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进一步认识20以内各数。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20以内的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

  四、实践运用

  “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我用过这些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如:整体认读音节16个,日常行为规范20条,一盒水彩笔18色,今天是10月20日等。

  [搜索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数,充分感受数的意义,让学生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用数学的快乐。]

  你抓一把糖大约有( )颗,抓一把铅笔大约( )枝,你的红花本上大约有( )朵红花等问题的设计,在估测中,促使学生运用数来交流表达信息的能力。“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圈一圈,画一画,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有朵红花?”

  [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目的'是运用1个金苹果换10朵红的事实,进一步深化十进制的概念,但每次的执教中时间总是显得仓促,效果不佳。]

  五、课堂总结

  11~20,这条波浪线什么意思。

  案例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数感的问题。可见,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建立数感,形成数感,发展数感,是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所谓数感,实际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成为当前广大教师颇受关注的问题。《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通过摆一摆、扎一扎、比一比、说一说,还利用对比材料,学生达到会认、会数、会读,理解数的组成和十进制的概念。如果不会用这些知识来描述现实或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知识是“死”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从而发展数感。

  一、亲历建模过程,建立数感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课前谈话中,教师选择金苹果和红花之间特殊关系,渗透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当学生自主探究“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时,呈现出8种摆的方法并各抒己见,学生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此时,教师没有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是巧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画面均以出现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10根10根地摆却带给学生惊喜、兴奋,异口同声说出21根。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我要这种方法,我喜欢这种方法的强烈欲望。然后通过摆小棒、说组成,在脑子中想小棒,说组成,看数说组成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也体验经历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建立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学生经历实物操作(摆小棒)──表象操作(在脑中摆小棒)──符号操作(看数,直接说组成)的过程,从而建立起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的数学模型。可见,建立数概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数感是不能传授的,它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获得数的敏感性,从而建立数感。

  二、重视实践应用,形成数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发展数感。“生活中,你在哪儿见或用过些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寻找教室里的,回忆经历过的。学生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们对数的兴趣,16个整体音节,学号13号,12色水彩笔等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数,这些不是他们胡编乱造的,而是他们正在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描述生活,解释现实,这是数感的具体表现。

  三、激励猜测验证,发展数感

  数学猜测是一种数学想象,能简缩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验证是指学生在进行探索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引入时,从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猜猜“笔筒里有几枝铅笔?”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的相对大小,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有兴趣地数数,又了解了学生的起点,可谓是一箭三雕。实践应用部分,抓一把糖约几颗,抓一把铅笔约几枝,红花本上大约有几朵红花等问题情境的设计,促使学生加深对数意义的理解,选择参照物,逐步得出合理的结果,也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数学意识,发展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的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有责任让数感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5

  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数概念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1—20各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0—10各数及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数概念教学中整数部分认数教学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数概念非常重要,因为它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概念是抽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它需要一个过程。我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体会与想法: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我在理解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材料做了适当重构。选择了学生十分熟悉的场景——美丽的三亚,选取了和教材编排意图相同的三亚干净整洁的街道,让学生有如来到美丽的三亚,有如亲身经历过马路,使学生受到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的教育。以及让学生直观地数一数图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入教学,学生情绪高涨,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活动的目的除了巩固知识技能以外,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去观察事物,表达和交流生活中有关数量的信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领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2、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在操作中体验。

  学生在本节课中第一次接触计数单位“十”,如何让学生理解和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本着“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这一理念,这节课,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如在学习计数单位“十”时,我先让学生摆小棒,再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摆的。这样,通过捆一捆、说一说,把操作、语言表达紧密结合,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好地体验到10个一就是1个十,接着认识11—— 20时,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先是让学生摆一摆,并想办法使别人能很快看出自己摆的小棒是十几根,然后通过观察、交流使学生感悟到“把10根捆成一捆”的.方法能最快地数出是十几,进一步体验到“1个十”的优越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操作探索、讨论交流、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数的认识和运算教学中尤其要加强数感的培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了许多活动,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数感。

  (1)数数、看看、比比。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用数学,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增强数感,培养数学应用能力。例如我让学生分别数数教室里的人和物,以及课后数一数身边的数,让学生“触摸”了数学,培养了数感。

  (2)数数、排数序、找关系。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为此,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在数数中体会数的顺序,在填数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自主学习11—20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感受数之间的相对关系;最后的摘苹果的游戏,培养了学生对数的大小关系的敏感程度,较好地体现了数感培养。

  不足之处:

  我们说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较注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忽视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何等的重要。在操作捆一捆时,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不太会控制橡皮筋,因此一直在不停操作,以至影响了后面的听课效率。

  在教学数的组成时,有一个学生说到“1个十和1个4组成14”,我没有充分利用这一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活动,使学生加深理解,明确“1个十和4个一组成14”。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除了要倾听那些准确无误的回答,更要耐心倾听孩子的错误。如果我们机智地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的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抓住错误延伸,诱发思维,开启心智,得出的结论反而印象深刻。我们不仅要倾听成功孩子的快乐,更要倾听暂时失败的孩子的心声,我们要耐心地等待,热忱地帮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6

  一、教学内容

  冀教版一年级教材上册 68----70 页的“认识 11----20 各数”

  1 、材简析

  本册教材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以图画、故事等情境引出新课,改变了原来教材过分强调学科内容的系统性,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素材。使学生知道身边处处有数学,并学以致用。

  2 、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直观性思维较强,理解能力、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由于学生年龄差异造成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等的差异,要采用直观的图画、故事等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

  3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性,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逛超市我们运用 11 …… 20 各数字表示水果的个数,同位互相交流劳动成果,激发学生认识数字的兴趣;设计估计花生米个数游戏。同位两人同时把估计数字写在纸上,再由一人数一数,另一人检查,看谁估计得最准,提高学生估计能力;让学生读直尺上的数,同位检查正确与否。再教师指一名学生到讲台认读。用尺子量课本一量课本、铅笔、小刀、橡皮,量完后,同位互相检查,并汇报测量结果,学以致用;看电影找位子的游戏,教师把 20 张票发给 20 个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位子,其他学生作为工作人员帮助、引导对号入座,提高学生的快速认知能力和协作能力。

  4 、教学目标

  ①教实物的过程中,认识 11----20 各数。

  ②能认、读、写 11----20 各数。会用 20 以内的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③结合学习活动,培养做事认真的习惯,培养初步估计意识。

  5 、教学准备、学具准备

  教具:1、投影仪;2、投影片(画有 10 种水果的 68 页上面的图、画有 69 页上面的鸡蛋图);3、直尺;4、写有 1~20 各数的卡片 20 张对号入座用)

  学具:直尺;每个学生一张写有 1~20 的卡片描点用;花生米每人若干。

  二、课堂实录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你们喜欢逛超市吗?

  生:喜欢

  师:和老师一起到超市看看水果,好吗?(出示画有 68 页上 10 种水果的'投影片)

  师:看一看水果架的水果多好呀!你们亲自数一数。看一看,都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同学们马上写出水果个数)

  师:数完后,同位互相交流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劳动成果

  生1:水果架上有香蕉 20 根、菠萝 17 个、西瓜 13 个、芒果 11 个

  生2: 19 个苹果、 15 个桃子、 14 个香瓜

  生3: 18 个山里红、 12 个鸭梨、 16 个桔子

  师:你们是怎样数的?

  生1:我一个一个的数

  生2:我两个两个的数

  生3:我是从左往右数

  生4:我是从上到下数……

  师:同学们真棒,都数对了。

  师:水果架上哪种水果个数最多?哪种水果个数最少?

  生:香蕉的个数最多,是 20 根。

  生:芒果的个数最少,是 11 个。

  师:我们运用哪些数字表示水果的个数?

  生: 11 …… 20

  师:我们这节课就认识一下 11~20 各数(同时板书课题“认识 11~20 各数”)

  2、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师:同学们把准备好的花生米拿出来,咱们一起做游戏。

  方法:抓出一小把,你能估计花生有多少粒?同位两人同时把估计数字写在纸上,再由其中一人数一数,另一人检查,看谁估计得最准确。(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再抓出一小把交换检验,看谁估计准确。

  3、解释与应用

  请同学们收拾好花生,看投影片。

  步骤一:出示投影鸡蛋11个图片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共有多少个?

  生: 11 个

  师:你们是怎样数出来的?

  生1:我先数左盘 10 个,再数右盘 1 个,两盘共有 11 个。

  生2:我先数左盘 10 个,再接着数右盘 11 个。

  师板书: 11

  步骤二:出示投影鸡蛋 12 个图片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共有多少个?

  生: 12 个

  师:你们是怎样数出来的?

  生1:我先数左盘 10 个,再数右盘 2 个,两盘共有 12 个。

  生2:我先数左盘 10 个,再接着数右盘 11 、 12 个。

  师板书: 12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哪种数数方法最简单。

  生:先数左盘 10 个,再接着数右盘,右盘几个,就是十几。

  师:对,先数左盘 10 个,右盘有几个就是十几个。

  步骤三:请同学们用上面的方法继续学习,分组练习,用 13~20 表示鸡蛋的个数。

  教师指导书写 11~20 各数。

  4、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①让学生读直尺上的数,同位检查正确与否。再教师指一名学生到讲台认读。

  师:,用你手中的尺子量课本一量课本、铅笔、小刀、橡皮,看一看,你能得到什么。量完后,同位互相检查,并汇报测量结果。

  1 数到 20 ,再倒着数回到 1 。

  师:同学们,我们上电影院看电影时买票后,你要先做什么?

  生:先找位子。

  师:怎样找位子?

  生:对号入座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看电影的游戏:我这里有 20 张票,你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你的位子吗?

  师:把 20 张票发给 20 个学生,其他学生作为工作人员帮助、引导对号入座

  三、教学反思

  ①逛超市,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我们运用 11 、 12 …… 20 数字表示水果的个数,激发学生认识数字的兴趣。并复习了上、下、左、右的知识,还巩固了以前学过的“比较多少”的知识。

  ②估计花生有多少粒游戏,同位两人同时把估计数字写在纸上,再由一人数一数,另一人检查,看谁估计得最准,提高学生估计能力。通过竞赛的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③收拾好花生,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习惯。

  ④让学生读直尺上的数,同位检查正确与否。再教师指一名学生到讲台认读。用尺子量课本一量课本、铅笔、小刀、橡皮,量完后,同位互相检查,并汇报测量结果,理论联系实际。

  ⑤看电影找位子的游戏,教师把 20 张票发给 20 个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位子,其他学生作为工作人员帮助、引导对号入座,提高学生的快速认知能力和协作能力。教育学生在集合、集会等大型活动中,遵守秩序。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我这学期上的一节教研课。经过认真备课,集体教研,反复修改我们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生活化的实例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了解“十进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会读11-20各数,知道数的顺序、组成和大小比较。

  3、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设计时我潜心研究,反复琢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怎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环节,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利用书上“过马路”的主题图让学生找出图上都有什么,数量是多少,同时对学生进行了遵守交通规则和安全教育。但是我把数数的目标安排在了这一环节,孩子们自己数出了数量以后,我又让他们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全班汇报,把图上数量在11~20的所有物体都一样一样的数了一遍。之后让孩子们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用11~20各数表示的例子,我又提供了生活中的实际素材,课件出示:钟面,日历一年有12个月,今天是11月4日,运动员身上的号码,门牌号等,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讲了这么多内容以后才进入新课的学习,浪费了很多时间,使后边重点内容的学习时间不够充足。我应该把这一环节处理得简单一些,去掉学生小组交流的环节,把数数的目标移到例1进行。

  教学例1时,我手上抓了一把铅笔,先让学生猜一猜共有多少支?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从“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有12根铅笔?”这样一个问题入手,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用一捆表示1个十的必要性。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铅笔的支数时,由于我们班孩子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经历了摆小棒的过程,孩子们摆出的方法很多,有的摆成了4个三角形,有的摆成了3个正方形,有的摆了2个6,也有的把10根小棒捆成了一捆等等,对孩子们摆出的方法我都给以了夸奖。在展示评议讨论的活动中,让学生比较哪种摆法最好?虽强调了把10支捆成1捆这种方法,也让他们动手数出10根小棒,然后捆成一捆,但一部分孩子还是觉得自己的方法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认为还是自己的方法好,以至于后面我让他们摆十几时,他们还是按照自己原来的方法摆成正方形或三角形。如果把12根小棒换成11根,这些摆法就会少些。在学生摆出各种方法后,我不应及时评价,而应该在孩子们汇报时把这些方法都展示在屏幕上,让他们共同去比较哪种摆法最简便。我还可以这样说:用刚才的办法,你会用小棒摆出十几的数吗?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我想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在教学例2时,我先讲十几的组成,通过边摆小棒边说数的组成,以及师生、生生对口令,使学生对十几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有了较熟练的掌握。之后让孩子们摆出19根小棒,再添上一根是几根?该怎么摆才能让人一眼看出是20根呢?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满10进一,20是由2个十组成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如能及时总结出方法,先摆1捆就是1个十,再摆几根就是几个一,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学生对数的组成掌握得就会更好。

  一个数的大小,总是与数轴上的某一个点相对应的,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摆卡片和观察学生尺,引导学生认识点的位置与数的大小之间所构成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也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基本素养之一。

  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平时我发现我班学生在翻书时速度较慢,一页一页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还是往后。在练习时,我组织学生进行翻书比赛,根据数的顺序来确定往哪边翻;体验一下10张、20张的厚度增强数感来确定大概还要翻多厚,增快翻书的速度。我还利用翻书进行了巧妙的过度: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这么好,数宝宝准备了一份礼物送给大家,你们猜猜是什么?把书翻到87页,第二题从1到20,按顺序把点连起来就知道了。这样过度即自然巧妙又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通过孙主任和年组教师的评课,使我对这节课的优缺点有了清楚的认识,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一定会去粗取精,把这节课上得更好。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8

  11到20各数的认识,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课前了解到,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到20的数,因此我设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摆小棒的实践操作,逐步理解“10个1是1个十”,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1、通过数苹果的问题,让学生摆一摆11根小棒,要求:怎样摆就能让大家一眼看出是12?学生出现了几种摆法……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认识到一边10根,一边2根的摆法更容易看出是12。为了更方便,我们可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从而突破10个一就是1个"十"这个难点。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的概念产生,形成过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才能,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

  2、在认识了10个一是1个十后,引导学生用1捆小棒和2根小棒摆成12,并说出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的数的组成。再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数字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学生加深了对11到20各数组成的理解。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了“1个十”的概念,教师针对性地进行了小结,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生活,以学生日常接触过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1个十”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便捷。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9

  11~20各数的认识这节课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和认识多位数的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于11~20各数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她们能一一对应的数数,对数的顺序有了比较好的认知,那么,这节课在此基础上又做些什么呢?在教学中,根据周老师指导的六步教学法,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了本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

  一:以学定教,培养孩子数感。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11—20各数的数数,我没有花时间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数数、读数、写数,课堂中根据预习内容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如数小棒,又如通过看直尺读数、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学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二、抓住重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一是1个十”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教学时,从“用什么方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你摆了多少根”这样一个问题入手,让学生拿出10根小棒,让他们自己摆一摆,看看怎样摆,才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摆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感悟到把10根成1捆,表示1个十的必要性。

  三、在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学生通过自学,借助小棒直观形象的学习教材,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己亲身体验,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

  本节课也有做的`不足的地方:

  摆小棒的次数比较多,有的学生摆完小棒后依然在玩小棒,没有及时提醒学生把小棒放好。对数的组成学生只停留在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的阶段,如果反过来进行练习,肯定会加深孩子对数的组成的理解。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完善自己,争取有大的提升。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0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 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将书本上的情境图替换成文具的实际生活情境,在这一情境中蕴念着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将数学知识“一个十”、“几个一”等蕴念其中,将数的组成蕴含在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中,在这样的生活情境游戏当中蕴含着数学知识,却更超越知识本身,启迪学生的智慧。

  在摆小棒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知识点:1个十、几个一、1个十和10个一的关系,然后寻找出问题的.实质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便是十几,二个十便是20。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智慧爷爷的故事情境,让学生结合动作学习“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增添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在习题的设计方面,需要更加的突出所学知识的前后关联,以达精练和高效。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1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个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11—20各数的组成、大小和顺序,通过摆小棒,学生感知了10个一是1个十,十几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本单元最成功之处是运用数的组成口算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虽然这一环节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反复引导,给学生提供充分说的机会,最后大约有半数学生会说。这一过程对今后教学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的`算理起到很好的作用,真正做到,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不足之处是,学生口算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速度和正确率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会算,但速度慢,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不会口算。在后一段时间要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口算中来,使学生的口算能力达到甚至超过本学段目标。

  本单元检测:90分以上33人,80—89分22人,60—79分14人,60分以下7人。存在的问题是:口算不熟练;大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差;还有一些学生年龄太小,不知何为考试。通过这次检测,学生之间的差距明显凸现出来,两级分化相当严重。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成功之处:

  首先,导入比较自然,让学生在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中学会数数,导入本课,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就是本课中设计的一些练习和游戏很大的丰富了课堂,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并且培养了孩子们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课堂气氛比较轻松,基本做到了人人参与。

  最后,就是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同学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摆小棒,如摆十几,并讨论,这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同学们学得轻松,老师教得也很轻松。

  不足之处:

  有成功之处,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课后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发现有几名同学还是没有掌握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了十几这样的题,说明在上课时,我对这部分内容的讲授的方法还是不够恰当没有让同学们都掌握了,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尤其还为下节课教授数位做基础。所以我又单独对几名同学进行了辅导,究其原因,还是在我课前备课时对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况没有考虑全面。

  另外,在课上,我设计一个摘苹果并让学生计算的游戏环节,在引入这个游戏时,我想说同学们,你们相不想吃苹果啊?可是到了做这个游戏时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同学们,农民伯伯的果园丰收了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果子,可是他们忙不过来,你们愿意帮忙吗?这样,同学们一下子很高兴,情绪都很激动,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使学生学会了助人为乐。

  如果让我再来重新设计这一课,我一会在备课时把各种在课上出现的状况都想全面了,备课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让同学们学得轻松学得透彻。

  这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浅显的个人反思,作为初为人师又初次教低年级的我来说,还需不断的探索学习。不过,在这将近一学期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了很深刻的一点,那就是教师在教学生知识时,没有什么比爱更好的方式了,你责备他十遍也不如耐心的教他一遍这样收到的效果更好。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3

  课上,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这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好地建立了数位的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同时,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但是细细琢磨一下,也有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十”的概念没有深入人心。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认识11时,请小朋友摆一摆,大多数小朋友都把一捆小棒打开,重新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有的小朋友则仍然采用左边10根,右边1根的摆法。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这样?考虑再三,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十”的概念没有建立好,没有对多种摆法进行及时的优化。在讨论喜欢哪一种摆法时,选择左边10根,右边1根这种摆法的很少,学生认为10根放一起,数起来麻烦。我在课堂上顺水推舟说,我们就来看这种摆法。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和1个一是11”。而对哪种摆法好这个问题不了了之。所以导致学生在摆十几时,仍旧1根1根地数。我想应该引导学生再来探讨,(在那些摆法中加入1捆加1根的摆法)现在你觉得哪种摆法好,为什么?通过比较、探讨、交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建立1捆就是一个“十”的概念。

  2.没有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课堂上没有把握好机会,组织起有效的合作学习。现在想一想,在动手操作摆11以及讨论哪种摆法好等环节中,是否可以安排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合作。可以让学生在摆好小棒后,小组或者同桌讨论哪种摆法好?让每一位学生在独立思考后,都参与到讨论之中。

  3.课堂上关注学生不够。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在课堂上,虽然我发现“十”的概念建立得不理想,但是碍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继续探究,而是按照原来的设计继续进行教学。虽然课堂上我及时发现了问题,可是我回避了。虽然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但是还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4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教学“十”的概念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数出10根小棒,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1根1根数的,有2根2根数的,还有5根5根数的,之后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将小棒用一根皮筋捆起来。在孩子们自己动手后,他们对于一个十是10,不仅能记住而且能更加深入的理解了。在孩子们深入理解10之后,我边摆小棒边让他们数数,11、12、13、14……当数到19以后,我问:再添上1根,是几呢?这些单根的又够一个“十”了,我们又可以把他们……孩子们紧接着说“捆起来”,于是我就是顺其自然的接着问:“20里面有几个十”学生很清楚的就知道了“20里面有2个十”。虽然孩子在学“十”的概念时学的比较扎实,但在学习数的组成时,问题仍很多,我让孩子们自己摆一摆,同桌之间讨论讨论,对于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一个数时,孩子在表达上依旧存在不少小问题。

  纵观整节课,虽然孩子们学的开心学的很积极,但依旧有不少的问题,我教学数的组成时,花的时间过多,以至于在教学后面的内容时,显得有些紧迫,在出示直尺图时,我让学生从0数到20,又从20数到0,只强调了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并没有深化,没有拓展到基数和序数的认知上。同时,我在教学时使用的素材不够丰富,如果能用不同的材料,让孩子们去数一数,去圈一圈十个,那么他们的认知就不会仅限于小棒上了。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一开课,我就提供了生活中的实际素材,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场景,看图、提问。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这节课,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这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好地建立了数位的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

  我注重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当前的教学改革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自主、合作等的学习方式贯穿整节课,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

  但是细细琢磨一下,也有不少遗憾。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十”的概念没有深入人心。

  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认识11时,请小朋友摆一摆,大多数小朋友都把一捆小棒打开,重新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有的小朋友重新用皮筋扎起来,有的小朋友则仍然采用左边10根,右边1根的摆法。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这样?考虑再三,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十”的概念没有建立好,没有对多种摆法进行及时的优化。在讨论喜欢哪一种摆法时,选择左边10根,右边1根这种摆法的很少,学生认为10根放一起,数起来麻烦。我在课堂上顺水推舟说,我们就来看这种摆法。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让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和1个一是11”。而对哪种摆法好这个问题不了了之。所以导致学生在摆15时,仍旧1根1根地数。我想应该引导学生再来探讨,(在那些摆法中加入1捆加1根的摆法)现在你觉得哪种摆法好,为什么?通过比较、探讨、交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建立1捆就是一个“十”的概念。自然,“12—20”各数的`组成,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几根就可以了。

  2、没有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

  课堂上没有把握好机会,组织起有效的合作学习。现在想一想,在动手操作摆11以及讨论哪种摆法好等环节中,是否可以安排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合作。可以让学生在摆好小棒后,小组或者同桌讨论哪种摆法好。让每一位学生在独立思考后,都参与到讨论之中。这样,哪种摆法好这个问题也许就不会不了了之了。

  3、课堂上关注学生不够。

  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在课堂上,虽然我发现“十”的概念建立得不理想,但是碍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继续探究,而是按照原来的设计继续进行教学。虽然课堂上我及时发现了问题,可是我回避了。虽然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但是还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新理念的贯彻落实是新旧观念激烈碰撞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