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优秀作文>体裁作文>读后感>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时间:2023-11-27 08:31: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曾国藩传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曾国藩传读后感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1

  看罢此书,这位有如此大智慧的人让我很欣赏。让我也对中庸也有了初步正确的认识,以前我很抵制中庸思想,我觉得似乎有点虚伪。但是其实不然,曾国藩是中庸的典范但是他不虚伪,为人坦荡,正直,谦虚,内敛,谨慎,深谋远虑,顾全大局,礼贤下士,是难得的有勇有谋之文人。也无怪乎有人说为官者一定要读《曾国藩》。中国自古千年,向来官场黑暗,充满尔虞我诈之事,中庸者方保全身啊,比如西汉的萧何,唐代的郭子仪,还有就是清代的曾国藩了。

  而很多人却把中庸看做是一种圆,那些人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滑。和那种人相处感觉处处是陷阱,会让人心力交瘁,喜欢使暗箭。也许那些人只是纯粹在中庸身上投机取巧罢了。中庸者为人心胸宽广,光明磊落,降低姿态,善于发掘和使用他人之才能才华,知道用退来保全自己。一直哀叹这个社会喜欢用小聪明,小手段,急功近利的人太多,而真正有智慧有胸怀人却如此稀少,这也真是中国教育的一个讽刺了。

  中庸哲学很重要的一点是收敛自己,心中就算有很高的志向,但是外表也要收敛。这个也代表着中国的社会特征,在中国社会生存要学会这个,因为人心实在是很复杂,处事要懂得收敛,不要过于锋芒,要懂得降低姿态,虽然出发点也只是想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而已,但是往往人心险恶,你的才能发挥了,也许就危害到其他人的利益,所谓枪打出头鸟,太出风头不见得是件好事情。所以在中国如此之多有理想,有激情,有正义感的有志青年往往得不到好的结果,只是变成了愤青了,他们为什么是愤青,那是因为他们对社会失望了。但是他们如果在西方也许就会很有作为,因为西方社会的价值观是鼓励个人发挥个性去创造价值的,他们不去考虑别人会怎么想怎么看待自己做的事情,也不去管别人的闲事,反正有多大的本事就去做多大的事情,没人去拦着你。所以很多中国的精英都跑到西方,一方面也是环境好,另外方面很重要的也是这样宽松自如的社会环境,人性得到最大尊重和解放。中国社会是最容易让人得抑郁症的地方,我周围就没有几个人真正觉得自己是快乐幸福的。

  我曾经一直有个理想就是希望能很简单的生活在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下,后来经受了种种曲折之事,终于明白在中国这样的.社会这个理想根本就是一个幻想而已,除非你很有钱去给自己塑造一个世外桃源。国外的人都说中国人的心最是复杂,大家都是喜欢窝里斗。这样的社会情况下中庸处事低调收敛的哲学是很受用的,但是低调不等于是放弃理想信念。我也一度个性分明,但是却是总碰壁,也想不通到底是为什么。但是终于明白了,我是以西方的价值观在中国生存,当然是不顺,而且也许我此生也没有机会到国外生活,所以还是理性点吧。虽然对于中国这个社会我很是失望,但是生于此,长于此,将来还会老于此,总是逃避不了的,努力用中国哲学奋斗吧,而且也没有资本去建造个世外桃源让自己避世去,前些天到丽江,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去丽江,我觉得其实就是避世心里,想到一个美好和谐的世外桃源去,怪不得导游说到丽江生活会让人堕落掉,避世了以后是很难入世的。

曾国藩传读后感 2

  这本书的封面有一句话:“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迁之道”,这也是我看完这本书后一个最大的感受。

  不过我觉得这个“升迁”应该是指他思想的升迁,格局的升迁,能力的升迁,而不是官位的升迁。因为纵然曾国藩最后官位做到很高,纵然他大悔大悟后的为官风格是和光同尘,纵然他确实很在意关系家族声誉的,官位的大小但这绝不是他的目的,而是他做为国为民的大事的手段。因为这中间有太多的.挫折和不容易。

  了解完他的经历后,不得不感慨,曾国藩这个人,他太坚韧了。从平凡到不凡,他好像早就想好了要用一生的时间。而且他让我感觉,他能做到的,只要通过努力,我肯定也能做到。就像他当初立志学做圣人的时候在家书中说的那样,他说:“原来范仲淹、韩琦那样的大政治家和司马迁、韩愈那样的大文学家也不是高不可及。如果我们切实努力,一步步踏实用功,也可以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

  十来年五次科举不中,22岁的时候第六次科举院试被悬牌批责”文理欠通“,他苦苦反思,把自己的文章和别人的同题文章逐股对比,终于像打通了关节,悟道怎么写文章,才能表达自己的真见解、真感觉,把道理讲通讲透,终于在第七次考取秀才;刚到北京的他是那么普通,甚至那么不如别人,小地方出来,土里土气,见识短浅,观念鄙俗,但是当他意识到后,除了自卑和焦虑,他付出了行动,他如饥似渴的读书,他把交友当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向倭仁学习记日记,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咸丰七年,他被拿掉了兵权,蛰伏在家,除了郁闷痛苦,他仔细回忆过往种种,写信给朋友让他们给自己提意见,他意识到这么多年处处碰壁,除了外部原因,自己的性格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然后再次出山的曾国藩更谦和了,更能委屈求全了,他更和光同尘了……

  这一件件都在告诉我们曾国藩永远都不会放弃,他是一个长期主义者,他有耐心,有毅力,他持续精进,坚持打磨;他是一个终身成长的践行者;他告诉实践告诉我们:“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而现实中的我们往往在经历一次失败后就想放弃,我终于知道,想要一点一篇文章,本来就是需要无数次修改的,所以不要怕麻烦,麻烦往往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曾国藩刚开始记日记的时候也跟我们一样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为了写好日记,他把他的日记抄写给他的亲人朋友老师们看,让他们监督自己,因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总有盲点。他说“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最后一句很好理解,前两句我最近才有所领悟。反观自己这么多年走来没有做成什么事情,一方面是因为不自律,没有恒心,易放弃,另一方面就是“太佛系“,逼自己还不够狠,然后用佛系掩盖了自己的无能。我害怕冲突,害怕社交,把自己藏在一个厚厚的壳,以为这样就安全,其实不然,所以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像学习曾国藩严格管理自己,正面自己的欲望,用努力个汗水换来自己想要的生活。

曾国藩传读后感 3

  曾国藩出生平常,智商平常,考了七次才中秀才,却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举之路。我觉得他成功的原因有四:

  其一:善于反思

  第六次科举考试落榜,被学台“悬牌批责”,深深的刺激了曾国潘。回家之后,就开始坐在书房里反思自己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对自己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后,在道光十三年,再次踏上科举之路。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

  曾国潘被咸丰皇帝解除兵权后,在蛰居老家两年,不断反思自我,最终大彻大悟。重新出山后,为人处世脱胎换骨,不仅清除了政治敌人,而且以“结硬寨、打呆仗”战胜了军事宿敌太平天国。

  其二:严于律己

  曾国藩三十一岁起,每天记日记,从起床到睡觉,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检查一举一动,记录自己的各种糗事,不足,有了错就深刻剖析,在其家书中,随处能看到这样的字眼,“未能改得一过”,“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忽忽已过十日”……他不只记录下来自己看,还邀请亲友们点评他,把自己的缺点和改正缺点的过程,完全暴露在众人眼前,让大伙儿一起监督他。写日记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坚持到去世每天写日记却是非常难,而曾就做到了。

  其三:目光长远

  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面对与洋人的差距,率先抛弃了落后观念,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倡导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去世前,还与李鸿章联名上奏,建议朝廷选派优秀子弟赴美留学。

  其四:独特的人格魅力

  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他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曾的逸闻趣事:贼入房梁背书

  曾国藩小的时候天从并不高,其实可以说比较笨,他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一天晚上,他在家里读书,有一篇文章他重复读了很多遍,可就是背不下来。他就一遍一追地读,一遍一遍地背。夜已经很深了,他仍然没有背下来。这可急坏了一个人。原来,他家来了一个贼人,就潜伏在他书房的屋榆下,想等他读完书睡觉之后再进屋偷点什么。可是贼人在屋外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睡觉。贼人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十分生气地跳进屋子,对曾国藩说:“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于是贼人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地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传读后感 】相关文章:

曾国藩的名言警句06-22

《曾国藩》读后感09-15

《曾国藩》读后感范例15篇09-20

岳飞传读后感04-28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06-16

《岳飞传》读后感02-24

《拿破仑传》读后感05-01

悟空传读后感03-17

贝多芬传读后感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