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10-25 02:12: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汇总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汇总8篇

说课稿 篇1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三 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三 ) 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5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6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四)研读探究:

  提出问题,要求用原文回答

  1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2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3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4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通过上面的问题 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5背诵积累

  6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

  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五)拓展延伸

  1)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

  2)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

  附:板书设计

  (识别人才的人)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埋没人才的人)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有才能的人)其真无马也邪 ——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说课稿 篇2

  一、课程设置

  1、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计算机基础

  学 时:60学时

  授课对象:煤矿开采技术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必修课,为其他专业技能的学习及应用打基础。

  《计算机基础》入学第一学期开设,通过这门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办公软硬件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以及顶岗实习中的文档处理、论文写作、PPT制作打下基础。本课程的开设为后续课程实施、毕业设计、就业等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2、课程性质与定位

  《计算机基础》是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及职业素养的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是一门集知识性、实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获得“信息素养”的教育,即具备“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本课程是众多职业、众多岗位从业人员工作、学习及生活的得力工具。《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学习,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图1为课程与专业核心能力的对应关系。

  图1 课程与核心能力的对应关系

  本专业培养面向社会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能从事煤矿生产管理、采矿工程与生产设计、技术管理和安全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主要开设煤矿地质学、岩石力学、煤矿开采学、机械制图、井巷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现代企业管理、采掘机械、矿山电工、矿井运输与提升、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绘图、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井巷课程设计、通风课程设计、煤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以及各校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就业面向煤矿工程技术部门。这些岗位的任职要求都包含了软件技术文档撰写、产品(技术)汇报、产品设计演示等职业技能。

  本课程作为必修基础课程,主要完成Windows操作系统使用、Office计算机基础、利用搜索引擎搜索网络资源、熟练使用传真机、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等各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完本课程,能完全独立进行公文(技术文档)撰写、项目(技术)汇报、企业宣传海报制作、企划方案设计、产品销售情况统计、企业信息管理、职位竞聘演示文稿等工作;可以参加CEAC(中国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国际信息化人才资格认证,并为后续课程学习、顶岗实习实施、就业等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3、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对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序化,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

  为强化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意识,培养学生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和工具软件搜索并获取网络资源、网络安全等综合应用的能力。特设置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①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并掌握一种及多种输入方法;②熟悉Microsoft Office集成办公软件的安装、功能、组成;③掌握Word 20xx、Excel 20xx、PowerPoint 20xx软件的使用;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如网络的分类、IP设置、IE浏览器、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的使用等。⑤熟悉杀毒软件对计算机定期杀毒,升级,维护等操作。

  能力目标:①能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并掌握一种输入方法;②能用Word 20xx编写简历、杂志、报纸编辑等;③能用Excel 20xx制作表格,并对表格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和维护;④能用PowerPoint 20xx制作动态演示文稿,

  如宣传广告、贺卡、会务须知、汇报文稿、演讲文稿等;⑤能利用搜索引擎搜索网络资源并能较好的利用网上资源;⑥能使用杀毒软件对计算机定期杀毒,升级,维护等。

  素质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重要性,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实际操作环节,让学生们吸取以往学生的经验,并从中受到启发,懂得刻苦学习所得到的`收获才是最珍贵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围绕课堂教学展开研究;重点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形式、效果;用心设计学生活动、创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中的作品评价(学生作品展示、作品评价标准、表现性评价的开展、实验操作技能测试、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源于煤炭,服务于煤矿。”以煤矿企业生产区队煤矿开采技术的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立足煤矿大型机电设备购买、安装、使用、维护和管理技术岗位,基于煤矿开采技术就业实际工作过程进行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围绕煤矿开采技术设备的安装、使用、维护和管理岗位实用技术文档运用过程为载体实施课程整体设计。具体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

  图2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思路

  职业性:广泛调研,了解煤矿机电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由煤矿工程技术人员、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组成的专家论证会讨论确定课程面向的工作岗位,对课程面向的主要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充分考虑职业资格取证的需要,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考核中与煤矿机械设备有关的技术文档处理应知应会内容纳入课程中。以煤矿典型建井设备的购买、安装、使用、维护和管理精心选取在工作中遇到的典型项目,形成15个学习任务,在教学中实行“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实践性: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设备的资源优势,实现教学场所与工作场所一体化教学。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工作的环境的虚拟,把学生分组,组内设置“组长”、“组员”。讲解任务后,“组员”分头去做任务,最后组内集体评议“组员”作品成绩,由“组长”决定最终成绩,报给指导教师,由教师审核,并在班级评比每组成绩,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开放性:(1)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调查、研讨、企业人员参与,以岗位要求为标准选取课程内容;(2)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情景模拟、参观访问这些形式多样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3)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随时随地进行学习,通过QQ、微薄、微信和教师进行交流;(4)采取过程性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其中创新作品成绩的考核由师生共同参与。

  2、教学内容的选取依据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矿校一体,工学结合”的“2+1”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专业服务面向煤炭行业,为生产厂矿一线机电技术岗位服务。目标岗位(群)包括矿井维修电工、机电技术员等。这些岗位的任职要求都包含了机电设备操作规程撰写、机电设备维修调试报告、机电设备管理等职业技能。因此,本课程的开设为后续课程实施、等级证书、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岗位等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课程内容选取的依据,是以“任务”为主线,以“运用”为主题,通过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分析和学生个体差异分析,以解决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必备知识与拓展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关系。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地位

  上承罗斯福新政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下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区域集团化全球化趋势,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紧密联系。

  内容

  涉及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经济理论、运行方式、发展模式等,内容多,比较抽象、难理解。

  意义

  从二战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经济改革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

  1.挑战:高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翻转课堂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这无疑是个挑战。

  2.机遇:新课改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有必要性;高一新生有极大的可塑性。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及其原因;知道二战后联邦德国、日本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材料,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数字材料)获取信息,理清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调整至20世纪90年代经济出现新特点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及德国和日本各具特色的经济模式,体会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重点:

  1、二战后美国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及历届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

  2、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难点:

  ⒈理解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等经济理论。

  ⒉理解美国“新经济”时代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

  四、说教学方法:

  教法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作用,提高效率;

  学法

  课前:根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学习包,自主梳理、归纳

  课中:小组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美国资本主义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首先开始进行国家干预经济的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何发展?在不同时期,美国经济政策是如何变化的?所谓的“新经济”是什么?

  一、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程度提高

  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济,并兴建了大批企业,其调节和管理职能深入到主要经济部门,保证了战时经济的迅速增长,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

  (2)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

  1941---1945年,联邦政府在美国基本建设费总额中出资三分之二,在军事工业总投资中占三分之二。战争中,联邦政府采购了80%的重工业产品和50%的一般工业产品。二战结束时,联邦政府拥有全部原子能工业、96%的橡胶企业、71%的飞机和引擎企业,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战后初期,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工业生产占2/3,黄金储备占3/4;小麦、玉米占1/3,棉花占1/2;煤、石油和钢占60%多,汽车占84%;并拥有全世界民用飞机的84%,为资本主义世界之首。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表现: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政府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2)特点:政府干预经济不是实行工业国家化,而是依靠增加政府开支和大量军事订货、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和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

  (3)实质:虽然美国政府建立了国有企业,但美国的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

  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伴随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美国快速完成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从20世纪50年代起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1、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的发展

  (1)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认为避免危机的关键在于实现充分就业,

  (2)政策:政府把充分就业作为主要目标,

  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注重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把大规模赤字财政作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3)结果:

  每当经济危机发生,政府便动用财政、通货膨胀等反危机手段,减轻危机的破坏程度。这些手段虽然有效,却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2、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政策

  (1)经济状况:受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胀并存的困境。

  (2)经济政策: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

  政府降低利率、放宽信贷,却加剧了通货膨胀,政府提高利率、紧缩银根,认为放慢经济增长的步伐,却又使生产停滞、经济恶化。尼克松、福特和卡特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都只是一时见效。

  (3)结果:只是一时见效,但无法解决“滞胀”问题,凯恩斯主义失灵。

  3、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政策

  (1)经济理论: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理论

  货币学派认为,影响经济的是货币发行量而不是需求。它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

  供给学派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而不是需求,主张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能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政府度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2)经济政策:

  里根采用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用大规模消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

  (3)结果:

  1982年底,美国经济回升,并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得到了缓解。但是,在上述政策的指导下,里根政府大幅度增加国防开支,造成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并存的局面。

  4、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1)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其宗旨是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

  克林顿政府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干预经济的重要目标,通过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等措施,解决了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克林顿政府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新技术、教育、健康保险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很好地解决了失业问题。

  (2)结果:解了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很好地解决了失业问题。

  三、美国的“新经济”

  1、时间: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执政期间

  2、原因:①把平衡预算……,通过缩减……

  ②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

  ③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

  3、表现:①创下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纪录

  ②通货膨胀问题被解决

  ③巨额财政赤字消失,出现了50年以来首次巨大的财政盈余

  ④失业率降到30年来的最低

  ⑤企业利润大增,市场繁荣,出口猛增,股市繁荣

  4、新特点:

  ①“新”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

  ②“新”字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

  ③“新”在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用技术创新,用供给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5、本质(局限性):

  ①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依然占据支配地位,

  ②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依然占据支配地位,

  ③美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两极社会,

  美国“新经济”没有背离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循环的规律,2001年又进入新的一轮经济衰退期

  四、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1、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

  (1)形成:二战后,英国政府信奉凯恩斯主义,实施国家干预,主张不采用经济计划的方式,而是采用经济政策进行调控,形成了一种混合市场经济。

  (2)发展:1979年英国政府放弃凯恩斯主义,实行货币主义政策,推行经济改革政策,调整经济运行机制。

  (3)特征: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国家干预向经济自由主义转变,“多市场、少政府”的转变已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2、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1)法国经济发展的方针: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建设福利国家

  (2)计划指导型混合经济模式的特征:

  ①计划与市场结合、国企与私企并存

  ②政府制定计划对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

  (3)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的主要内容:

  ①扩大国有经济成分

  ②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对经济实行计划指导和调节

  ③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3、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1)模式的建立:阿登纳政府废除中央统制经济,建立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

  (2)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特征:

  ①介于计划与市场之间,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②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3)主要内容:

  ①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②实现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③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开

  (4)实践成效:

  ①战后迅速恢复,成为西欧经济“火车头”

  ②20世纪60年代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③70年代顺利渡过经济危机

  4、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

  (1)模式的形成:

  ①战后初期实行“统制经济体制” ;

  ②50年代中期后,逐步确立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2)特征:政府对经济干预远远大于市场经济

  (3)政府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实施产业政策,促使资源流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

  ②制定经济计划,引导企业决策和行为

  ③采用财政和金融政策调控经济

  (4)实践成效:

  ①20世纪50—70年代发展速度最快

  ②8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③进入90年代尽管日本出现“泡沫经济”,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但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地位没有动摇。

  课堂总结: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挽救了民主制度,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是资本主义国家面对危机,自我调整,干预经济的一个成功案例,这种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引起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一系列新的变化。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简析

  《回声》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生动浅显的语言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课文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充满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现象了解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程理念精神和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本次教学通过实验演示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做促读,以读促思,读悟结合,来组织教学,多方位组织、点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观察、想象、小组学习等活动,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合作,提高阅读能力。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学习默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波纹”、“激起”、“荡回来”等词语意思。

  2、能抓住“奇怪”、“高兴”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能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妈妈说的话,懂得水的波纹与声音的波纹的相似点,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五、课时安排

  本课分两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学会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回声的成因。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先请你们看一段录象:用用你的小耳朵。仔细听。

  (播放课件:一位小朋友爬上山顶,对着高山喊:“我来啦!”“太美了!”山谷中出现相应的回声:“我来啦!”“太美了!”)

  (创设情境直奔主题,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引入 课文学习。)

  2、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在录象片段中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有趣的现象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回声》(板书课题)

  3、学生据题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在初读 课文时不难发现一些问题,教师应把注意力引导到这两个问题上来: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里能听到回声?

  (学生提出的问题其实就是本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改变了学生在不明白教学目标的情况下跟着老师指挥棒转的现状。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选择一些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欲望和兴趣)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

  (二)学习1、2段

  教师过渡:有一天,一只小青蛙跟着妈妈出去玩,发现一只小青蛙在跟他学说话呢。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他说话呢?

  1、指名读第1、2段,思考问题,读后回答。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利用插图体会比喻句的用处,指导读出环境的优美。

  (三)创设情境,朗读感悟3——6段

  1、引读第三段。小青蛙奇怪极了,就去问妈妈:——。妈妈笑着说——。

  2、妈妈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默读第4、5段,用——画出妈妈怎么做的句子,用 画出妈妈说的.话。

  3、学生读完后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汇报

  (1)投影出示句子,引导填空。

  青蛙妈妈( )起一颗石子,( )进河里,河水机激起一圈圈( )。( )碰到河岸 ,又一圈圈 地( )回来。

  (2)实验演示。观察水的变化,并说说水的变化。相机理解“激起”、“波纹|”、“荡回来”的意思。

  (3)运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说说对回声的理解,同桌互讲。教师可出示以下两种方式供学生选择练习说话。

  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 )啦。这返回的声音就是( )。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实验、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让其在活泼、生动的形式中初步了解回声的现象。培养了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抓住“奇怪”、“高兴”“笑着”等词语引导学生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读后评议。

  (通过朗读,指导在读中感悟课文,理解内容,在读中悟情。)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件再次展现课前播放的情境,引导讨论:现在,你知道回声是怎么一回事了?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懂得回声的原理,进一步体会回声的奥妙。)

  2、平时生活中你在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大自然是非常奇妙的,关于回声有许多奥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

  (五)实践活动

  到空旷的山谷或房子内喊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回声是怎么一回事,感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

  (六)板书

  根据回声形成的原理,设计板书如下:

  回声

  碰到

  波纹————石壁

  返回

说课稿 篇5

  教材简说: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奇妙变化。根据本课特点,结合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知道云、雨、雪、雹子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

  教学理念:

  1、兴趣是先导

  对于低年级教学更应该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朱水根教授曾经说过:“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喜欢语文。”一开始我就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跟我一起摇身一变成为小水珠,去亲身体验水的世界中的奥妙。这种新奇而有趣的引导方式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下主动投入到课堂中来。

  2、以读为主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指导朗读,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入情入境有感而发 ,努力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彩.。因此,在我的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充分诵读,触发语感.我将诵读贯穿于课的始终,并读有层次.先初读----自由朗读,接着细读、品读,形式多样,如个体读,全班读,同桌互读,师生合作朗读等,读中还渗透边读边想、边读边动笔的阅读方法.最后回读课文,达到文本与个体融合的情境

  3、以人为本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孩子是学习的主人,能让孩子们轻松愉快的学习,乐于思考,动情感悟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整篇课文教学

  围绕“变”字展开,读到“我会变”一句时,鼓励学生质疑,当发现问题后,引导他们在朗读中探究,在合作中讨论,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收获。我还适当运用多媒体,通过鲜艳的色彩,一下子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更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使课堂生动起来,孩子们在兴致盎然中学得如痴如醉。

  教学反思: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能够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尊重学生人格,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学乐悟,这是自己在本课的教学中获得的一点收获。但从中我也发现了诸多不足,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如本课的教学容量较小,造成了很大的缺憾。在教学环节的引入与衔接上还不够亲切与自然。还有指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上,方法不够灵活效果不佳。

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鹿和狼的故事》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内阅读课文。课文所在单元的要求是“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大敌——狼。结果摧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那么,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可能谁也不会想到,那就是得到特别保护的——鹿。课文通过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捕杀狼前后凯巴伯森林的不同情况,说明了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

  十一册的学生在第九册的时候学过《蛇与庄稼》,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深刻的枯燥的道理不感兴趣。

  学习目标:

  一、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确定本文的目标之一为“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根据文本,确定本文的目标之二为“理解课文的内容,进一步懂得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三、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设计理念及做法:

  一、以本为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语言文字来把握思想内容,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感悟道理。既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注重体会的思想感情,牢牢把握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这一特点。本篇分为两部分,1至6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叙了一个故事,7至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揭示了一些道理。第二部分的道理比较深奥、枯燥。怎样让学生理解、体会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并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呢?怎样让深奥的道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化难为易呢?在故事部分做,通过对故事的细细体会、感受,让学生自然地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故事与道理浑然一体,深刻的`道理就蕴涵在浅显的故事中。故事部分品读到位了,道理自然也就懂得了。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花较多的时间重点品读故事部分的三个文段:①“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大敌。”再现美丽和谐的自然环境,与后文破坏后的环境形成对比,感受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②“枪声在森林中震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感受狼的无可奈何和猎人的冷酷无情;③“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鹿的命运和整个大自然的命运,从而认识到罗斯福总统决定的严重错误,意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中道理不需要分析,不需要讲解,更不需要灌输,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是水到渠成。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搭建一个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网络,让学生有多个层面的收获;努力做到有整体的把握,有清晰的脉络,也有细节的精彩。一篇较长的如何找到教学的突破口呢?鹿群数量变化的后面隐藏着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这一主题(而这正是这篇的重点目标),这一组数字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条线。所以,我作了如下设计:①将表示鹿群数量变化的数词找出来;②4000只鹿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③为什么鹿的数量很快就超过了十万只?④后来鹿怎么又只剩下不到8000只了呢?⑤老师深情描述:4000——10万——8000,不仅仅数字在变化,还有很多事物都发生了改变!狼死了!林毁了!本想保护的鹿也挣扎在死亡线上!(出现,配上让人震撼的声音)为什么?为什么美丽和谐的自然会变成这样?你想说点什么吗?这几个数字像一条线将一粒粒珍珠(故事与道理;美丽和谐的自然与杀狼后环境的破坏)串联起来,使脉络清楚,学习起来思路清晰。

  三、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让语文真正地向思维开放、向生活开放、向个性开放。读书,不仅要读进去,使自己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语言的、思想的、写法的),还要读出来,在书中读到自己,向个性开放;读到生活,向生活开放;读书,不仅是接纳,是吸取,更是思考,是创新,在接纳吸取中拓展思维的广度,在思考创新中深化思维的深度,提升思维的高度,向思维开放。所以,我做了如下尝试:①补白:如果狼会说话,在中弹倒地的那一刹那,它会说什么呢?培养学生感受文本的敏锐度和想象能力;②生活中还有这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事物吗?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拓展思维; ③我是老师小帮手:“我现在遇到了一个麻烦:由于事情很多,对班上的情况不能全面、及时地了解,于是在班上设立了值日班长一职,主要负责向老师报告学生的纪律情况,如:谁丢纸屑啦,谁骂人啦,谁抄别值日班长一职撤了?你们帮我出出主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的是浙美版第七册第1课《台灯的设计》。根据说课的要求,我将从下面五大板块进行今天的说课。

  首先我来说说第一个板块:对教材的理解。

  翻开《台灯的设计》这一课,我的脑子里就蹦出了这么两个词---“好玩、有创意”。走进这一课,我发现这一课是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美术课,是一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本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欣赏不同创意的台灯,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利用废弃物制作一盏有设计亮点的台灯。在第六册的第1课《家乡的桥》学生已学会设计一座造型新颖的桥。本册的13课《瓶子新生代》是从“仿生”的角度设计并制作一个瓶子。所以,《台灯设计》这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解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我们农村四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安排为1课时完成。根据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既重知识与技能,又重过程与方法,更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既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又主张合作与探究”等方面的要求,并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节课的教学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台灯设计中不同的创意或制作手法

  技能目标:.能设计或制作出一只完整的台灯,并运用画、剪、绕等方法设计或制作别具一格的台灯。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体现美观和实用相结合的创意或制作台灯的实践能力,并意识到设计的灵感往往隐含在日常的生活之中。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设计一只有创意的台灯或利用废弃物品制作一只台灯。教学难点确定为:如何在台灯的设计与制作中,既注重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又不失独特的创意。

  下面,我来说说第二大板块: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美术课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本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小组探究学习法 :

  在让学生欣赏同龄人的台灯作品时,我采用了小组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研究台灯的制作方法以及他的设计亮点,在学生合作完成一盏台灯时,学生根据带来的废弃物探讨最合理的设计方法。这些设计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实现三维目标。。

  2、欣赏观察法:我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了各种瓶子和自然物,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台灯的创意亮点,为后面的自己设计台灯提供丰富的素材。

  3、合作交流法

  在欣赏同龄人台灯作品时,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制作方法,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运用了启发法、练习法、评价激励法等等方法进行教学。

  第三大板块是说说教学准备:

  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堂课能否顺利地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准备十分重要。我在课前应准备台灯实物、示范作品制作好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并且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四至五人为一小组坐在一块儿。学生根据教材提示准备一些废弃物品。

  接下来,我来说说第四大板块:教学程序。我分为4个环节来说明。

  第一个环节:游戏导入,了解瓶子文化。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先和学生玩一个给两张照片找茬,仔细观察两张照片中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发现第二张照片中少了一盏台灯时,我再从袋子里拿出那盏少了的台灯,对台灯的外部形状和结构进行简单的分析,台灯包括灯罩、灯柱和底座这三部分组成,然后课件出示长信宫灯,主要从造型、巧能和创意特点三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古代人像雕塑,更是一件将实用功能与净化空气的科学性相结合的照明用具,从而揭示课题——《台灯设计》。对于这样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本堂课的兴趣和着手表现物象的冲动。

  第二个环节:欣赏台灯,拓宽创作思维

  接着用幻灯片出示一系列优秀的台灯设计作品,这些台灯的图片是从互联网上摘录,并经过仔细筛选,比较适合学生,容易看懂。在欣赏中让学生说说哪些细节的设计让你感动。然后把课件定格于台灯细节之处,发现一些简单的元素,学生思考自己将怎样呈现设计亮点。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丰富思维,增加对台灯的直观感性认识,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第三个环节:引导启发,明确创作方向。学生两人为一小组,根据带的废弃物,讨论设计方案。接着出示一些同龄人废弃物制作的台灯,让学生在欣赏中说说这些台灯的制作亮点,哪些地方的灵感是来自什么物体。然后让学生继续完善设计方案。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重点,通过借鉴同龄人的优秀作品,获得新方法、新思路,为下一步的创作做好铺垫,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能力。

  第四个环节:学生作业,展示评价。

  我先出示创作要求:两人或三人合作,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利用熟悉事物的巧妙组合进行设计。关注某个创意细节,成为设计亮点,使制作的台灯更实用、好看、耐看。 对于学困生我会适时给他们指导,特别是一些细节处的衔接。展示作品时,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我将若干学生的作业在展示台上展示,给学生美好愉悦的视觉感受。紧接着让学生对作业互相进行评价交流,这样,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分享劳动成果中获得成就感。

  最后,我来说说第五大板块:板书。

  我这课的板书是这样的:这个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使人赏心悦目,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而又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理解教材的难点, 便于学生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板书:

  《台灯设计》

  灯罩

  灯柱 形、色、线、面

  灯座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给予是快乐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 能入情入境地朗读文中的对话部分。复述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能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并凭借具体语言材料,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教学重难点)

  3、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教学重难点)

  三、说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学思路与意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能够让你感到快乐呢?3.揭题,指名读课题:《给予是快乐的》(正音:给予jǐyǔ 理解词义)。齐读课题。解释题意:"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奉献。"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

  【设计意图】本设计着眼与对文本含蕴的充分挖掘,以“在生活中什么事让你感到快乐?”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为学习起点和重组学习内容的主线,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同学们老师读完课文深受感动,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现在我们赶紧来看看这个故事吧!

  小黑板出示要求:1、认真读读课文,读准字音。

  2、找一找:文中出现了那些人物。

  3、在故事的发展过程当中,有很多情节都十分出人意料,让人感动聪明的你都发现了吗?

  找一处,读一处。并说一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4、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本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过好“认读关”是“学习主题构建”的良好前奏,先让学生扫清生字词障碍,读通、读顺全文;然后再经历“学生与文本初步的对话”,通过对全文人物的链接,达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以“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为切入点,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板书,提纲挈领,突现教学目标,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导行作用,以此引出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中有那些出人意料的情节来进行讨论。

  (三)文中的保罗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从哪里可以感受到?

  指导朗读第12—13自然段。

  【设计意图】按照课程标准,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体验,在读中揣摩、感悟、体会语言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思维,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应拘泥于教材对材料展现的逻辑顺序,以及结果分析展开教学过程。因此,以这一材料为载体,以“读-品、读-思、读-悟”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感悟和表达快乐的意蕴,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读书能力)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四)合理想象,感悟主题

  1、圣诞节的夜晚流光异彩、熠熠生辉,美丽的圣诞树上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祝愿,圣诞音乐在每个人耳边尽情流淌,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街道。请大家想象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怎样难忘的夜晚。

  2、是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夜晚,因为他们心中都装着他人,把爱献给人,这就是给予令人快乐

  3。再次读题感受给予是快乐的

  本环节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交流,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重新“激活”,与学生经验世界沟通。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再次点击“中心”,收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五)拓展升华,深化主题

  1、那么你有过因帮助别人或被他人帮助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说一说。

  (出示)我也曾因为_________而感到快乐。

  总结:同学们都帮助过他人或被他人帮助过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

  2、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

  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精神,根据学生与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由此而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突现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教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处理,短文和诗歌的补充,使学习内容得到合理的升华,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新的学习信息与已有经验的耦合,并实现了思维的内化、情意的激发。努力使“教师执行”的课程转变为“学生经验”的课程,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课程标准得以有效落实。

  六、作业超市

  1、把给予是快乐作为座右铭摘录下来。

  2、课外收集“给予是快乐的”相关名人名言。

  3、今后的生活中,向文中的保罗、小男孩学习。

  力求体现不同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体现XX先生的"大语文教育是引领人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