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设计>培养学生体味语言的能力——《颐和园》语文教学案例

培养学生体味语言的能力——《颐和园》语文教学案例

时间:2024-01-04 12:26:3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培养学生体味语言的能力——《颐和园》语文教学案例_

  一、【问题提出】

培养学生体味语言的能力——《颐和园》语文教学案例_

  《颐和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如何引导学生体味文章用词的精妙之处呢?

  二、【案例介绍】

  在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这一环节中,我用课件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刚才,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静”与“绿”。这儿用了一个“滑”字,刚才我们已经比较过“滑”与“划”的不同用法了,我觉得在这里应该用这个“划”字。

  生:我认为不对。如果用“划”字,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前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所以我认为不能改用“划”字。

  生:我还有一个理由。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

  生:我还有一点补充。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

  生:老师,我想对前面同学的发言作一个总结。这儿应该用“滑”字,只有用“滑”,才能写出昆明湖的“静”的特点。用“划”不但写不出“静”,反而破坏了“静”。

  师:同学们说的太有道理了!从一个“滑”字中,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准确地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动。

  三、【案例分析】

  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亦是思维的训练过程。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我故意设谬,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学生在联系上下文驳谬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思维的敏锐性、严密性、发散性也得到了训练,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但如此,教师将作文教学有机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提示学生作文时用词应注意准确、生动,也是值得借鉴的。

  四、【措施方法】

  1、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2、教师故意设谬,引发学生的比较探究,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培养学生体味语言的能力——《颐和园》语文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颐和园》语文教学案例11-04

语文教学设计案例01-22

太阳语文案例教学反思06-09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07-27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07-27

小学语文典型教学案例11-08

折天鹅语文教学案例10-15

小学语文典型教学案例集合09-20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