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3-03-01 03:55:5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汇总5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汇总5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

  2、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11个生字,掌握“孤儿院、休克、输血、颤抖、迫在眉睫、草垫、擦拭、呜咽、抽泣、竭力、轻柔”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继续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其中,前者还是教学难点。

  三、课时:2课时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第一课时

  基本教法:

  指导学生用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方法读懂重点语句,进而读懂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说,有朋友自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写的就是朋友间的故事。

  2、揭示课题:20、她是我的朋友

  二、检查预习效果,教学生字

  1、检查朗读

  课前老师要求大家读读课文,现在就请两个组的同学用开火车的形式读。一个同学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字音都读准了吗?(注意正音)

  2、教学生字

  这一课共有11个生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它记住(重点指导读准“输”、“试”的读音)。

  3、再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交流初步的阅读感受,并质疑问难。

  1、请同学们再看看课文,想一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要点:知道小女孩伤势严重,要马上输血。知道了小男孩为小女孩输血。)

  2、小女孩伤势严重,输血迫在眉睫,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疑问,把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

  (主要问题:小男孩在献血时,心里怎么想?)

  (板:内心活动)

  四、探究小男孩献血时的内心活动

  1、要想知道小男孩献血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就要从小男孩献血过程中神态、动作入手。(板:神态、动作) 预习时,同学们已经把有关描写小男孩动作、神态的句子画了出来,现在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找的是不是一样。

  2、我们要从小男孩的神态、动作去想象他的内心,思考·练习2的句子可以帮我们的忙。

  出示课件1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来,然后又举起来。(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先指名读重点句,再问课文提了什么问题。

  2、请同学们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模仿阮恒的动作,想象阮恒的内心,他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让学生在读句和动作的模仿中体会到:阮恒心里很害怕,举手时才会发抖,才会把手放下,但一想到如果没有马上献血,小女孩就会死去,所以又把手举起来。联系《爬天都峰》理解犹豫的心情。

  (板书:举放举犹豫)

  3、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阮恒的心情。

  (1)指名读。

  (2)老师范读。

  老师也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大家比一比,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你们自己再把句子读一读,体会小男孩害怕、犹豫的心情。

  (3)再指名读。

  (4)从同学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小男孩输血前的'害怕、犹豫,却又不乏勇敢,全班一起把这个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三)重点句2、3、4

  1、终于有个孩子愿意为小女孩输血了,他就是阮恒,输血前,他害怕过、犹豫过,但是仍然数他最勇敢,只有他愿意为小女孩献血。在输血过程中,他又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习,一组讨论一个重点句,先提问题,再想答案。等会儿,每组一个同学在班上汇报。

  2、小组讨论。

  3、重点句2

  (1) 课件2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疼吗?阮恒?”医生问道。阮恒摇摇头。

  (2)哪个小组汇报一下,刚才你们提了什么问题?找到什么答案?

  (问题:阮恒为什么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发抖?为什么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板:啜泣、捂)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所以他突然啜泣一下,而且全身发抖;他想掩饰自己的害怕,所以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板:害怕、掩饰)

  (3)小结。血就从阮恒的身上抽出来了,此时,他心里越来越害怕,越来越痛苦,但是为了救那个小女孩,他却在掩饰自己的这种害怕和痛苦,多么可爱可敬的小男孩啊!

  4、重点句3

  (1) 出示课件3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医生又问是不是针剌疼了他,他又摇了摇了头。

  (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

  (问题:阮恒过了一会儿,为什么又哭了?为什么又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板:呜咽、掩盖)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越痛苦,所以又哭了。他不想影响给小女孩输血,所以又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板:更害怕、又掩饰)

  5、重点句4

  (1)出示课件4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2)哪个组要汇报?

  (问题:他那不时的啜泣为什么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为什么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更害怕,更痛苦,所以总是不停地哭,但是他仍然在想救小女孩,所以竭力制止抽泣,掩饰自己的害怕。)

  (板:非常害怕、竭力掩饰)

  6、小结。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从啜泣一下,到又开始呜咽,到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说明什么?他一次又一次地掩饰自己的害怕,又说明什么?

  7、感情朗读。

  (1)出示课件5

  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小男孩的神情、动作,想象他可能在想些什么,然后把这几个重点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2)谁来读给大家听,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地方读出来。

  五、人物评价

  阮恒在献血的过程 有过害怕,甚至是非常害怕,你认为他可爱吗?说说你们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

  回去把课文读熟,也可以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出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

  (3)展示交流。

  ……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90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目标: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积累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李明和王小飞两位同学要进行篮球的定点投篮比赛。

  (课件出示)比赛规则:每人各进行3次1分钟的定点投篮,以每次投中个数为成绩。

  (课件出示)比赛成绩统计图:

  观察,你从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

  问题:谁赢了?为什么?

  2、 王小飞再投一次,(课件出示成绩统计图)

  问题:现在谁赢了?为什么?

  发现问题:次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从而引出新课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平均数

  1、合作讨论

  讨论问题:次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时,该怎样比才公平?

  2、 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想一想:(以李明三次投球为例)能计算出李明三次投球成绩的平均数吗?

  教师适时板书:(7+3+8)÷3

  =18÷3

  =6(个)

  问题:(1)、“6”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

  (2)、我们是怎样求出7、3、8这三个数的平均数的?

  小结方法:先求和再平分。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引导:不计算,有办法找到李明三次投球成绩的平均数吗?

  小组讨论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移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说一说:根据刚才以多补少找平均数的过程,说说你对平均数的理解。

  想一想:“6”表示的是李明三次都投中6个球吗?“6”表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认识平均数的特征。

  3、 即时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求王小飞平均每次投中球的数量。

  组织汇报,交流方法

  结论:通过比较平均数,谁赢了?

  通过这次比赛的经历,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

  4、 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想一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1)、不会游泳的小明身高140cm,他要到平均水深110cm的河里游泳不会有危险。

  (2)、小明家去年4个季度的用水量分别是16吨、24吨、35吨、21吨。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量是(16+24+35+21)÷4=24(吨)。

  2、你能想办法求出他的语文成绩吗?

  (1)、先估测一下:语文成绩可能是多少?

  (2)、同桌合作讨论。语文成绩究竟是多少?

  四、拓展延伸

  我校的舞蹈队参加市舞蹈比赛,评委亮分96、91、95、96、84、99、97,算一算,我校舞蹈队的最后所得平均分是多少?

  激发认知矛盾:平均分是94分,可评委却宣布最后得分是95分。这是为什么?

  师:请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下课后自己去寻找答案。

  板书设计:

  、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

  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

  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2、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

  让学生分析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明确:嫉妒、红眼病。

  四、第三个重点人物烛之武

  1、关于烛之武

  书上的记载: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2、请学生思考:

  ⑴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年近七十,也只是个小小的圉正(弼马温)?

  明确: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⑵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烛之武在漫长的岁月里是怎样渴望为国立功,实现自己的报负的。

  可以想象:烛之武向多少人探问过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里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时的焦急与渴盼。

  4、烛之武的闪光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让学生用烛之武的言行来证实这句诗。

  教师阐述: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5、拓展:烛之武这么能干,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

  如: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在推销自己这点上,春秋之士远不如战国之士放得开。商鞅、冯谖、范睢、苏秦,哪一个不是在竭力运筹、想方设法(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去干谒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以大任,创出一番功业而名垂史册呢?我觉得,在烛之武的心里,更多的还珍藏着做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士为知己者死,如果碰不上一个敬贤礼士、思贤若渴的开明君主,宁可老死家中、默默无闻,也绝不涎皮赖脸的去求人家赏给自己一个板凳、弯腰低头地做一个平庸的官僚。他们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在磋砣中消磨逝去,我们可以为他们惋惜,但我们必须向他们那高傲的灵魂敬礼!

  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五、总结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习作一》要求学生写建议,春节来了,建议班级举行一次春游活动,去哪里好,把自己的意见写出来。看谁的理由充分。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介绍的地方,还可以配上插图或附上以前去浏览时的照片。

  二、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我的建议》,了解文中“建议”的材料选择和安排。

  2、读懂“习作要点讨论”,领悟关于为某件事情而提出“建议”的一般写法。

  3、按“习作要求”,选择一件使自己冬青的事,写一篇日记,要能表达真情实感。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习作的要求。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例文《我的建议》。

  1、自己先读读《我的建议》主要写了什么?

  2、交流。

  A小作者建议你做什么?

  B你能接受他的建议吗?为什么?

  3、小结。

  因为小作者把去的理由写得很充分。是啊,那里的景物虽然很普通,但作者写得很美,写出了别人没有观察到的东西,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对“最米人的池塘”,他没有具体写,这样,同学们不是更想去了吗?

  (二)、宣布本次习作内容:《我的建议》。

  春天来了,大家想去春游吗?你认为到哪里去最好?请仿照例文写个建议。

  (三)拓展思路,习作指导。

  1想清楚你知道的哪个地方最值得人留连往返?

  板书:

  我的建议

  交代地点 简洁

  2、要以理服人。抓住关键的景点,有序、仔细地介绍这一景点。尽力把这一景点介绍清楚,介绍具体,能吸引读者。

  板书:

  主要景点 具体 文章结尾 点题

  (四)学生习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习作讲评

  一、简介本次习作基本情况。

  大部分同学能选取一个地方,抓住关键的景点,有序、仔细地介绍这一景点。并把这一景点介绍清楚,介绍具体,能吸引读者。还能结合课内外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习作练习中。但也有少部分同学写得较笼统,并不是十分吸引人。

  二、典型习作集体点评。

  习作例文:我的建议

  春姑娘又轻轻的来到了人间。在青翠的山间,留下了她的足迹。我建议同学们到诗情画意的山上去走一走,上次在山上看日出的情景,至今都留在我的.脑海里。

  走上干净的阶梯,好像走进了地球另一边的世界,那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蜿蜒起伏的山路,就像一条随时准备腾空的卧龙,景色秀丽宜人。如果你到了山的顶峰,就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焕然一新,松柏向我们点头,鸟儿向我们歌唱,连路边平时不起眼的小草,也欢呼雀跃起来,衬托在小草上的鲜花,也那么透明晶莹,真不知道春姑娘施了什么神奇的咒语,把所有一切平常的事都变的不同寻常。一座座青山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这好像一幅画。

  我希望老师和同学采用我的建议,在山上玩一玩,看一看。

  总评:你进步了,老师为你高兴!继续加油!

  1、用词不当,应将“轻轻的”改成“悄悄地”

  2、“,”应改成“。”

  3、这句话过渡很自然。

  4、“,”应改成“。”

  5、想象力丰富,比喻恰当。但“腾空”应用“腾飞”更好。

  6、“焕然一新”、“欢呼雀跃”、“透明晶莹”这几个词使文章增色不少

  三、板书设计:

  交代地点 简洁

  我的建议 主要景点 具体

  文章结尾 点题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9-12

教学设计方案10-12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02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8-26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21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7-0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7-07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09-11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05-18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优】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