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设计>体的,案例,形状

体的,案例,形状

时间:2023-02-23 13:45:1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物体的形状》教学案例

  一、教学片段:

《物体的形状》教学案例

  师:圆柱体、球体、圆锥和圆台,它们是怎样滚的?请你们拿出学具滚一滚,并互相说说。

  学生拿出学具兴致勃勃地滚动着,交流着……

  生1:我觉得圆柱体是横着滚的。

  生2:我可以使圆柱体竖着滚,只要把它换个方向摆。

  师:你的补充很有道理,但如果不换个方向摆,它能不能一会儿横着滚,一会儿竖着滚?为什么?

  生3:它只能往一个方向滚,因为它有两个平面,平面不能滚的。

  生4:球到处可以滚,我往哪儿推,它就往哪儿滚。

  生5:球是往四面八方滚的。

  生6:圆锥是绕圈滚的。

  生7:圆柱体和球能滚得很远,而圆锥和圆台滚不远,它们只是在转圈。

  师:说得真好!那你知道圆锥是绕着哪儿滚的吗?

  生7:绕着这个尖顶滚的。(边说边指着圆锥的顶部)

  师:圆锥是绕着尖顶滚的,那圆台是绕着什么滚的?

  生小声猜测:可能是小的圆吧?

  师:老师给这个圆台作了顶帽子,现在给它戴上(接上圆台延伸部分的圆锥),请一个小朋友来滚一滚,大家就知道答案了。

  (话没说完,有的学生就猜了起来:肯定是那个尖顶)

  一生上台滚动,其余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

  二、反思:

  在上述片段中,学生们都投身于探求知识的活动中,他们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比较,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更是一种以“动”促“思”,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

  在上述片段中,如果凭空让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学生没有实际的操作过程,缺少空间想象力,必然会“闷”掉。因此,教师让学生边滚边玩边交流,学生的兴趣智能都得到了提高。学生在操作中,不仅知道了各种几何体的不同滚法,而且对它们作了比较小结。如球的滚法,学生从具体的滚动方向中得出了“向四面八方滚”的结论。球和圆柱体能滚远,而圆锥和圆台滚不远。总之,学生在操作探索知识中,亲身经历新知识的产生,不仅能充分展示每位学生的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教师是引导者、评价者。新课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淡化了,而是要求更高了。新课程提倡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但不是放任自流。上述片段中,虽然第一和第二个学生回答得不完整,不全面。但教师的一句话“如果不换方向,它能不能一会儿横着滚,一会儿竖着滚?为什么?”起到了引导作用。学生在再一次的思考中,思维接受碰撞,得到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同时教师在恰当的时机加以引导,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索问题。如教师给圆台“戴帽子”,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圆台绕什么滚的难题。在“引”的过程中,教师还注意了激励评价“补充得很有道理”“说得真好”。教师的充分肯定,使学生敢想、敢说、敢猜测,形成了一种互相撞击,互相补充,互相启发的学习氛围。

  3、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上述片段中,学生动手操作后,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适时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来讲,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化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在行动中加以落实,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关注学生的发展,凸现学生的主体。

【体的,案例,形状】相关文章:

【经典】爱的形状作文09-27

爱的形状作文09-19

爱的形状作文精选【4篇】01-25

形状作文400字6篇10-27

形状归类中班认知游戏活动教案09-24

有关形状作文300字4篇01-08

教学反思案例09-29

案例的教学反思12-12

教学案例及范文08-08

物理案例教学反思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