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设计>《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26 08:15:3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实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互文等,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封建礼教、专制家长摧残青年男女爱情幸福的罪恶,深入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

  3、了解乐府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赋、比、兴

  教学重点:

  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封建礼教、专制家长摧残青年男女爱情幸福的罪恶

  教学难点:

  赋、比、兴手法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疏通文本,理清情节结构,初步认识作品思想内涵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写下无数优美的诗篇讴歌美丽的爱情。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遭到了无情的摧残,从而造成了一幕幕爱情悲剧。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感受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和这种制度下的青年男女对爱情的不屈追求。

  二、学生自己阅读注解,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关,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乐府”。

  2、《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3、本诗出自南朝徐陵编写的《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有关文言知识

  1、学生默读全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词句做出记号

  2、就自己不懂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教师解答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并指导学生理解归纳本课中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互文等文言知识

  出示示例:(前两类现象各出示一个例子,其他让学生自己去整理)

  ①古今异义词

  汝岂得自由(古:自作主张今:没有束缚)

  可怜体无比(古:可爱今:值得同情)

  叶叶相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

  本自无教训(古:教养今: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古:处理今:处罚)

  ②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如:

  昼夜勤作息(只取“作”之意,“息”只为陪衬)

  便可白公姥(只取“姥”之意)

  我有亲父母(只取“母”之意)

  逼迫兼弟兄(只取“兄”之意)

  ③互文句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四、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再浏览课文。

  1、结合诗前小序,了解故事梗概

  2、理清情节结构,给故事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拟一个小标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

  故事开端(1-2段)自请遣归揭示矛盾

  故事发展(3-12段)夫妇誓别推进矛盾

  继续发展(13-22段)被迫改嫁继续推进矛盾

  故事高潮(23-32段)双双殉情矛盾达到顶峰

  故事结局(33段)化鸟双飞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求一律)

  五、通过情节初步认识作品主旨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受?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认识两点:①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②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对封建压迫的反抗)

  六、课后作业

  将本课重点实词、多义词加以整理,制成学习卡片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认识正反两方面的人物形象,感受封建专制制度下青年男女的不屈追求,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活动过程:

  一、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刘、焦爱情故事

  二、认识刘兰芝

  1、诗中焦母遣归刘兰芝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2、对此刘兰芝是如何辩解的?

  明确:“事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3、事实到底如何呢?你认为刘兰芝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结论:

  勤劳能干(“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多才多艺(“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有礼有节(严妆辞母“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坚强自尊(“徒留无所施”、“及时相遣归”)

  不慕富贵(拒绝与县令家为婚)

  忠于爱情(“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黄泉下相见”)

  4、小结:由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刘兰芝虽聪明能干,但性格坚强倔强,这是当时一般妇女身上少有的,也许正因为这一品格才使她为焦母所不容。《礼记》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逼迫刘兰芝就是用的第一条。这样一个有着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的女子就这样被焦母以“莫须有”的罪名驱谴回家,封建家长的蛮横专制由此可见一斑。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焦母、刘兄的言行再进一步认识封建家长的这一特点。

  三、进一步认识封建家长的专制

  1、让两个学生分别读出体现焦母、刘兄专制蛮横的句子,注意读出人物的性格

  (见课文第4、6段和第20段)

  2、学生评点:这两个同学是否读出了人物性格?

  3、小结:焦母蛮横无礼、独断专行,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刘兄性情暴戾、趋炎附势、冷酷无情,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他们正是凭着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淫威拆散了这对对爱情有着美好追求的青年男女。

  四、认识刘、焦反抗性和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1、刘、焦二人并未屈服在封建家长的淫威之下,看看他们是怎样执著于自己的爱情、维护自己的爱情的?(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人物语言回答)

  出示: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2、小结:美丽的誓言体现了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举身赴死的行为维护了爱情的至高尊严。虽然在现实社会里他们是被摧残致死的失败者,但在精神世界里他们是无可置疑的胜利者。化鸟双飞,鸳鸯和鸣的浪漫结尾既寄托了人民群众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又昭示了这对青年男女在精神上的胜利。在封建礼法日益严酷,“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时代氛围里,他们敢于举起反抗的旗帜,坚决地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这无疑是茫茫黑夜中的一道闪电!

  五、拓展联想,进一步认识作品社会意义

  1、在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哪些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淫威下,为维护自己的爱情而痛苦挣扎?

  学生应该能说出梁山泊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牛郎与织女、张生与崔莺莺、贾宝玉与林黛玉等等。

  3、小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有多少青年男女的爱情甚至生命遭受无情的摧残!虽然他们大都进行过激烈的抗争,但在封建势力相当强大的时代,他们根本无法摆脱被吞噬的命运。鲁迅先生说过,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随便翻开一页都是血淋淋的。《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就在于,通过焦、刘二人的悲剧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青年男女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寄托人民群众对爱情和婚姻自由的热切向往。

  六、朗读体味

  在梁祝《化蝶》的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背景下,小声齐读刘焦盟誓、举身赴死、化鸟双飞这几个段落,深入体会作品内涵,在高涨的情绪中结束本节课。

  七、课下作业

  结合本节内容以“美哉,刘兰芝!”或“悲哉,刘兰芝!”为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第三课时

  活动内容:讨论本诗的艺术价值

  活动过程:

  一、通过设疑、解疑让学生了解汉乐府民歌常用的赋、比、兴手法

  1、关于“兴”

  (1)开头两句游离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兴“这一表现手法极其作用)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常用的一种起兴手法,它借孔雀失偶徘徊,为刘焦二人的爱情营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感情氛围,奠定了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同时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出示“兴“的诠释: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

  ”所谓“他物”,即起兴之物;所谓“所咏之词”,是作者着重要叙述的事件或要着重表达的思想感情。两者并非同一事物,内容上不直接相连。“他物”的作用是或渲染气氛,或启发联想,或引起过渡。

  (3)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如: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忘了季节,从不轻易让人懂。(《花心》)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回延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2、关于“比”(即比喻)

  ⑴出示“比”的诠释: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

  ⑵从诗中找几个运用“比”这一手法的句子,并说说其表达作用。

  明确:“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突出了刘兰芝“精妙世无双”的美貌。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突出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3、关于“赋”

  ⑴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繁琐?(引导学生了解“赋”的特点及作用)

  明确:不繁琐。这样写意在强调刘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知书识礼,为下文刘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同情。

  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⑵出示“赋”的诠释:

  “赋者,铺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诗集传》)

  即铺陈直叙。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⑶你能从诗中再找出几段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并说说其作用吗?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从头到脚,由腰至耳、指、口、步,一连串铺陈排比,既突出了她的美貌,又表现了她离开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第21段,铺叙太守家迎娶刘兰芝的热闹隆重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刘兰芝的身价,说明她确实是个“精妙世无双”的女子,反衬了焦母的独断无知,让读者为刘兰芝鸣不平。

  4、小结:本诗继承了《诗经》的优秀表现手法赋、比、兴,这些手法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浪漫主义的结尾

  1、《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离骚》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杰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悲剧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全文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可以说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2、本诗这一化鸟双飞的浪漫结尾有何作用?

  明确:在焦刘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交通,是为连理枝;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也要比翼双飞。这正象征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的不朽,寄托着人民群众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是对封建专制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歌颂忠贞爱情,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是一致的。

  3、中国有不少叙事性文学作品采用了类似的结尾,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应该能举出一些例子:

  梁山泊、祝英台化蝶双飞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为自己洗雪冤情

  杜丽娘死后还魂与心上人喜结连理

  ……

  小结:在封建势力极端强大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群众的许多理想、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于是许多作家便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来寄托自己和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三、本节课小结

  总之,《孔雀东南飞》继承和发展了《诗经》和《楚辞》的优秀创作手法,成为乐府诗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着不朽的价值。

  四、课下作业

  拓展思考:前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内地人才纷纷涌向沿海开放城市,一时间“孔雀东南飞”成为人才流动的主要潮流。现在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人才会不会转而向西南飞去?就此发表你的看法,和同学交流。

  唐华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⑵ 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⑴ 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标: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

  2、梳理诗歌的故事情节。

  3、朗诵课文,学习课文的“开端”及“发展”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观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后几组镜头,并配以小提琴曲《梁祝》。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上演绎的故事吗?

  明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的悲剧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我们现在就要看到另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

  板书: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显示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学习诗前的小序,概括其内容。

  明确: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3、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诗歌的写作顺序、线索、概括诗歌的内容。

  明确:本诗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板书明确: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2、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3、研读“开端”部分:

  ⑴ 集体朗诵第一部分

  ⑵ 提问: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意在表明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⑶ 要求学生体味“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明确:从兰芝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我们还可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也可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我国古代女性形象。

  4、研读“发展”部分:

  ⑴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兰芝遣归时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别;兰芝和仲卿话别,相约来日三个方面的内容。

  ⑵ 体味仲卿对她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明确:作用有三:

  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

  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

  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焦母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A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A”显得专断而又顽固。但也颇有心计,训斥之后又抚慰仲卿:“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A”企图以此打动仲卿,动摇他对爱情的专一态度。

  ⑶ 要求学生集体朗诵“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

  明确: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和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地表现。

  ⑷ 提问:“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开端”和“发展”部分,人物的性情及悲剧剧情初现端倪,结局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揭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一部分。

  2、阅读课文后所附“汉乐府”的有关资料,对“汉乐府”有个大致的了解。

  3、朗诵课文,对课文的人物对话多加揣摩。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乐府民歌诗的有关知识以及《孔雀东南飞》这首长篇叙事诗的基本特点,克服文字阅读障碍,体会通过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认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消除阅读这首古代长篇叙事诗的畏难心理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后人传唱、传写时有所加工,是一首流传很久、脍炙人口的好诗。但由于内容背景和成诗年代离今比较久远,学生自然会遇到一系列文字上的障碍和内容理解上的困难。以语言而论,虽说《孔雀东南飞》的语言接近汉末到六朝时期的民间语言,比较通俗易懂,但它毕竟是1700年前的民间语言,而且又是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其中有些语句,由于受“五言”的限制和其他原因,含义不十分清楚,即使是各家所注也往往莫衷一是,以今天学生的古汉语水平来说,要消化这些诗句是很困难的。以内容而论,涉及古代的一系列的职官、名物、礼仪、习俗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对当时的封建家长制度、婚姻制度、习俗习惯,学生所知甚少,至于对诗中所写的男女主角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举动更有理解上的难度。以上这些,往往就造成了学生阅读这首古代长篇叙事诗的畏难心理,不消除这种畏难心理,对提高这首诗的阅读质量就有很大的影响。

  如何帮助同学消除阅读《孔雀东南飞》的这些畏难心理呢?

  重要的是确立“化难为易”的学习方略。如对待这首古诗的语言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充分利用课文的注释,对古诗的文字予以疏通。又如对这首叙事诗内容的把握,我们可根据《小序》提出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问题来主动地研读课文,把握全诗的基本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对话、中心主题。本诗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故事性强,容易诱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以上这些问题处理得好,不仅可以消除畏难情绪,而且会增添读好这篇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寻找这首诗学习上的难点

  (1)寻找这首诗语言文字学习上的难点。这首诗语言文字学习的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词义疏通,二是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关于词义疏通,阅读时特别要注意一些词古今意义的差异,偏义复词与同义复词的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如“相”的诸多用法。二是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本诗的主要篇幅描写人物对话,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成就,要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是怎样通过诗句表现出来的,要体味本诗起兴的特点、民歌气息、抒情意味和艺术夸张的运用。

  (2)寻找理解这首诗思想内容的难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方面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学生较难理解的。例如这首诗着力赞颂刘兰芝、焦仲卿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那他们二人为什么在许多地方却表现出非常顺从呢?如封建礼教对于妇女的名节几近苛求,那为什么刘兰芝被休仅十来天,门第反比焦家高的县令太守却又遣人来刘家说媒?再如焦母如此专横固执,为什么在刘、焦爱情悲剧发生后又“求合葬”呢?这是否暗示焦母有反悔之意呢?由此还可引发出这样的问题,即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究竟是人物性格的冲突,抑或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三、启发学生解疑析难

  解疑析难应着眼于解析真正的疑难。在此之前,我们已要求去寻找这首诗学习上的难点,解疑析难之前首先应对所寻找的疑点难点作一番辨别和筛选。一些形似疑难而实际上只要通过课文注释或查找有关资料稍加思考即可解决的问题,应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自行解决。部分或个别同学感到困惑的问题教师可作为解题析难时的非重点或次重点带过,重要的是启发这类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解疑析难应落实在多数同学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上。如在认识刘焦二人是否有逆来顺受和软弱的一面时,我们应该首先看到他们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抗与斗争精神,尤其要看到他们外柔内刚的个性。当然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中,他们的反抗和斗争形式也无不带上那个时代的烙印。至于刘兰芝被遣回家后即有官宦人家前来骋婚,这样的`情节安排是为了突出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他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这也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结局“两家求合葬”正是对封建家长制的绝妙讽刺。这样的结尾处理也使得这场爱情悲剧更具有震撼力。还必须了解的是,《孔雀东南飞》是一篇历经传唱多有加工的古诗,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集体创作的智慧,也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愿望。诗歌中许多基于生活的艺术夸张和一些独到的表现手法,本应看作是这一古代优秀作品的艺术创造,不必像对待史实作品那样去严肃考证。领会了这些,《孔雀东南飞》一些思想内容方面的疑难也就可一一迎刃而解了。

  四、创意说明

  《孔雀东南飞》这首古代叙事长诗,其写作年代离开我们非常久远,语言文字也有诸多的阅读障碍,而且在思想内容的理解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难点,因而采用寻找难点、确定难点、解决难点的学习方法是相当适宜的。这则教学设计的创意就在于能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疑析疑,在阅读能力上寻求提高和突破,这是很有见地的。其实,对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他们缺的不是阅读文言作品的知识,缺的也不是使用注释和查找资料的技能,他们缺的是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学习方略,这个问题不解决,他们就难以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也就难以使自己的综合阅读能力有质的提高。这则教学设计能在这一点上作有探索意义的努力,应予肯定。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4

  教材概述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孔雀东南飞(并序)》的故事情节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刘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故事结尾与其他中国民间文学几乎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他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孔雀东南飞(并序)》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难点:

  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族气息和抒情意味。

  2、背诵课文。

  思路方法

  1、诵读理解,疏通诗句。

  2、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3、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诗的主旨。

  4、按要求背诵诗歌。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理解,疏通诗句,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第二课时,设置讨论题,分析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把握诗的主旨。

  三维目标

  1、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3、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4、通过诗作体察汉代贵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诗词导入

  大家还记得我们初中学过的《木兰诗》吗?谁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或句子?(学生随便背诵。)《孔雀东南飞(并序)》与《木兰诗》齐名,并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并序)》,这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事诗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它。

  歌曲导入

  (给学生播放《梁祝化蝶》)。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休书将女子赶回家。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并序)》。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1)堪:承受得了。(不堪一击)

  (2)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虚名)

  (3)可怜:可爱。(楚楚可怜)

  (4)纷纭:凌乱。(头绪纷纭、众说纷纭)

  (5)葳蕤(wēiruí):繁盛的样子。(树木葳蕤)

  (6)纤纤(xiān):形容细长。(十指纤纤)

  (7)念:记挂。(念念不忘)

  (8)却:退出来。(望而却步)

  (9)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现在多指数量少或人事的不重要(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10)依依: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11)窈窕(yǎo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2)令:美好,敬辞。(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13)谢:辞别(谢家事夫婿);告诉(多谢后世人);道歉(谢罪);感谢(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推辞(阿母谢媒人);衰亡,凋落(形谢则神灭)。

  (14)相(xiāng):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及时相遣归);互相(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15)见:看见,会见,拜见(相见常日稀);同“现”(彗星见于东方);表示被动,被,受(信而见疑);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象(府吏见丁宁)。

  (16)怅(chàng)然:失意,不如意。(怅然若失,怅然而返)

  (17)否(pǐ)泰:坏运气,好运气。(否极泰来)

  (18)络绎:接连不断。(络绎不绝)

  (19)赍(jī):赠送。(赍赏)

  (20)踯躅(zhízhú):缓缓地走。(踯躅青骢马)

  (21)迎:迎娶(明日来迎汝);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迎接(迎新人)。

  (22)零:落下,凋落。(泣涕零如雨,枯叶凋零)

  2、解题

  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是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乐府:原指掌管音乐的官府,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为“乐府”或者“新乐府”。

  信息筛选

  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你认为全诗可分成几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可分成五部分。

  第1部分(1—2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

  第3部分(13—21段):被迫改嫁继续发展继续推进矛盾

  第4部分(22—31段):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5部分(32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

  2、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

  明确:焦仲卿和刘兰芝。

  合作探究

  1、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先讨论,再交流,最后明确。)

  明确: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让学生结合课文分析。)

  2、你认为刘兰芝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毫无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让学生结合课文分析。)

  3、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明确: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分析鉴赏

  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明确:封建家长制扼杀青年男女的爱情自由、婚姻自由。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休书将女子赶回家。

  拓展探究

  联系下列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各抒己见)。

  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整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的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游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琬再游沈园,见词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陆游)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上邪》(苍天啊)一位女子痴迷而挚烈的爱情誓言。(两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至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

  课堂小结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顽强的生命可以摆脱精神枷锁。只要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会实现。

  作业设计

  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并序)》。

  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

  第1部分(1—2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

  第3部分(13—21段):被迫改嫁继续发展继续推进矛盾

  第4部分(22—31段):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5部分(32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乐府诗歌的基本特点,把握重点字词,学会诗歌发的分析与鉴赏

  过程与方法:实践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分析本诗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刘兰芝与焦仲卿忠贞的爱情给予肯定,对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婚姻制度给予否定。联系现实,在肯定这份忠贞爱情的同时也要明确生命是可贵的,要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字词

  2、掌握乐府诗歌的特点

  3、鉴赏诗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诗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课: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介绍并了解乐府诗歌

  2、熟读全诗,概括其主要内容,解决疑难字词

  3、理清诗歌线索,划分层次

  二、教学重难点:理清故事发展线索

  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从古到今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我们从文学、影视作品中接触到很多关于爱情的传说。说说你们知道的爱情故事。(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明确“四大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这些爱情故事多以喜剧开场,以悲剧告终,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汉末建安中,发生的一个爱情悲剧。

  二、介绍乐府诗

  问题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这是一首乐府诗。那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乐府诗?

  明确::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问题2: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长篇诗歌。《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那么《孔雀东南飞》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

  明确: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三、熟读课文

  1、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解决疑难字词(纠正字音)

  明确:槌床

  哽咽

  伶俜

  葳蕤

  纤纤

  踯躅

  奄奄

  2、二读课文,要求:本诗是一首叙事诗,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将全诗分层。(将学生6人分为一组,读完课文之后小组讨论,展示结果)

  成果展示(示例):

  引子(第1段)以“孔雀东南飞”托物起兴

  开端(第2段)刘兰芝自请遣归

  经过(第3——12段)兰芝与焦仲卿离别

  发展(第13——21段)兰芝抗婚

  高潮(第22——31段)两人殉情

  尾声(第32段)劝诫后人

  3、再理清诗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要内容。(学生自己总结,要求线索要清晰)

  明确:本诗以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发展为线索,依次写了兰芝遣归、夫妻话别、兰芝抗婚、两人殉情的情节,表现了两人对爱情的忠贞。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熟读全诗,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偏义复词”及其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首诗歌叙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能够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明诗歌发展的成熟。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全诗的故事情节,这节课针对诗歌中的人物,我们来分析其性格的特点。

  二、人物分析

  (一)学习形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由各组从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刘母五位人物中选择自己要分析的人物。要求:找出原文,分析概括。

  成果展示(示例):

  刘兰芝:1、第一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第十三段“十三教汝织……十六知礼仪”,第23段“左手持刀尺……晚成单罗衫”——心灵手巧,勤劳,聪慧

  2、第九段“指如削葱根……精妙世无双”,第14、17段,兰芝回家后媒人络绎不绝——容貌美丽

  3、第十段“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第26段“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知书达理,善良明理

  4、第二段“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第20段“兰芝仰头答……”,从刘兰芝应对婆婆、兄长的逼迫,看出她的不卑不亢,果断坚决

  5、从刘兰芝拒绝其他说媒可以看出她不为荣华所动,忠于爱情

  焦仲卿:

  1、第五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第11段“誓天不相负”,第31段仲卿殉情——忠于爱情

  2、第七段“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性格软弱,优柔寡断

  焦母:第六段“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第十段“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蛮横无理,专横

  刘兄:第19段“阿兄得闻之……其往欲何云”——粗暴,趋炎附势,冷漠

  刘母:第13段、第15段、第17段——善良,爱惜子女,但本质上还是封建家长

  总结:焦母、刘兄以及刘母都是封建家长的代表。在当时社会,女子要遵守“三从四德”,刘兰芝在婆家受到婆婆的逼迫,丈夫焦仲卿性格懦弱,回到娘家则凡事都要听从兄长。而刘焦的爱情悲剧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个人性格使然。

  (二)选取文中具有戏剧性的情节,如“兰芝自遣”,“仲卿求情”、“夫妻话别”、“刘兄逼婚”等,将其改写为短剧,分角色扮演。要求:自取短剧名称,小组合作,改写短剧并表演。

  三、偏义复词

  本诗中有些词语很有意思,大家解释一下这些词语的意思:

  1、便可白公姥公公婆婆,这里指婆婆

  2、昼夜勤作息劳作休息,这里指休息

  3、我有亲父兄父亲和兄长,这里指兄长

  4、逼迫兼弟兄弟弟和哥哥,这里指哥哥

  5、其日牛马嘶牛和马,这里指马

  从这些词语的`解释中大家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引出偏义复词)

  明确:这些都是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作为陪衬。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1、熟读全诗,分析本篇诗歌艺术特色

  2、探讨本诗的思想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乐府诗歌大多来自民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而魏晋时期又是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汉乐府有着自身的特点。本节课就本诗的艺术特色我们来进行鉴赏。

  二、鉴赏本诗

  问题:对于诗歌的鉴赏,我们可以从其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来鉴赏。针对这首诗,我们从其表现手法上,看看有什么样的特点。(小组讨论并归纳总结)

  成果展示(示例):

  第一,运用比兴手法。这首诗以孔雀失偶起兴,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也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运用铺陈手法。诗歌开头兰芝自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以时间为顺序,表现出刘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第九段兰芝离开焦家时也有一段细致的铺陈:“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兰芝刚强镇定而又留恋不舍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后面写太守家迎亲的队伍:“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此处的铺陈渲染出太守家煊赫的财势,也从反面暗示了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

  第三,善用比喻。“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两个比喻原来的共通点变成分歧点,这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有很大的作用。

  第四,前后照应。文中多次出现前后呼应的诗句,如以“孔雀东南飞”开头,以鸳鸯双飞结尾,增强了诗歌的意蕴;兰芝自述“十三能织素……”与后文刘母“十三教汝织……”相呼应,强调了兰芝的聪慧;刘焦分离时“君当做磐石,妾当作蒲苇……”与兰芷出嫁前“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相呼应,表现出故事情节的转折。

  三、讨论:联系社会现实,你怎样看待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做法?

  成果展示(示例):两种看法。第一种认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两人对爱情的忠贞是值得肯定的,况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两人都有封建家长逼迫,重新在一起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种看法,“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从本诗中可以看出两人婚姻结束之后完全可以找到更合适的人,各自组建家庭。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6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新课导入

  上课前,先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MTV: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许惆怅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回犹豫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莫让那悲剧又重演

  那悲剧又重演

  眼前温柔的灵魂

  岂不是梦中的倩影

  为什么无可奈何

  只当她是窗外一朵浪漫的云

  几千年来的故事

  竟不曾唤醒犹豫的你

  为什么无可奈何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刚才播放的是包美圣的歌曲《孔雀东南飞》,曲调缠绵悱恻,令我们为之伤感。那么,这对恩爱夫妻——焦仲卿、刘兰芝——缘何分手呢?

  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来了激情,议论纷纷。

  (好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在营造良好气氛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较为投入,理解也较为深刻,思想在不时的碰撞中有智慧的火花出现,为这个课走向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基础落实

  1、通假字。

  2、文言实词。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5、文言句式。

  三、研究探讨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新时期的教学模式,要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发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

  1、人物分析:(主要由学生讨论完成,教师不作具体分析)

  人物形象之一——刘兰芝:

  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

  温柔、贤淑、勤劳

  自尊、自信、自重、有礼、有节、有度、有情、有义、有心

  忠贞而有反抗精神

  人物形象之二——焦仲卿:

  温情、软弱

  愚孝

  忠贞

  人物形象之三——焦母:

  专横跋扈

  2、刘兰芝才、德、貌“三全齐美”,焦母出于什么心理而一意地要休掉这个难得的媳妇?(以下是学生讨论的结果)

  无子说(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更年期说

  恋子说(焦母与仲卿相依为命,兰芝的到来,使氏母子的感情依恋大不如前)

  妒忌说(兰芝太优秀了,做婆婆的与之相比,大为逊色)

  讨厌说(兰芝是焦父在世时作主娶进门的,焦母一直不喜欢)

  煎熬说(有道是“堂上交椅轮流坐,十年媳妇熬成婆”,但兰芝却不服焦母“管教”)

  隔阂说(焦母在家很孤单,而兰芝不理解,只知劳作,婆媳间缺少沟通)

  无行说(在焦母眼里,女子无才便是德)

  第三者说(县令与太守公子均看上了兰芝,故对焦母施加压力)

  另娶说(焦母喜欢东家贤女罗敷,并与之达成某种默契,故需休掉兰芝)

  能干说(焦母担心儿子过于软弱,家里的大权会落到能干的兰芝手里)

  门第说(焦母为仲卿前程计,想休掉无背景的兰芝,娶个门第高的小姐)

  美色说(焦母担心儿子沉溺于兰芝的美色,胸无大志,耽误了仕途)

  3、如何理解刘、焦之死?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存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们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由是观之,焦母迫害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的威压。

  可以说,焦仲卿彻头彻尾就没有反抗过,而刘兰芝虽说有反抗,但不是太明显。

  两人最终的双双殉情只能说是可爱的、可贵的,但不明智,其精神可嘉,做法不足取。

  4、两家的合葬有没有现实可能?

  有可能:从焦家

  没有可能: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刘兰芝不沿着课文叙述的路子走,还有他法吗?

  2、和焦刘爱情悲剧极为相似的陆(游)唐(琬)却没有走上自杀徇情的道路,这是为什么?

  五、总结收束

  这首首叙事长诗震撼我们心灵的,是一个简单、普通但也更伟大、更普遍的东西,即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小序中的“时人伤之”的话便体现了作者记叙这件悲剧故事的原初动机。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恰恰是对于文学艺术最为重要的东西。

  为了强化《孔雀东南飞》中焦刘悲剧的震撼力,也使这一课文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在结束全文前播放了另外一首流行歌曲——屠洪江的《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恋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

  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若不尽人意

  我愿生死相随

  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物低垂

  情深的时候

  哪种离别不伤悲

  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

  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曲,满含激愤,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久久地沉浸在这千古悲音中,难以释怀。

  六、作业交流

  全文结束之后,布置学生选取文中最感兴趣或最有心得的一点,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

  【教后】

  1、本课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先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再设计出若干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讨论,教师只作适时的点拨,真正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真正体现了新教法的“四性”:开放性、群体性、合作性、交互性。

  3、课文分四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新课导入、基础落实一课时,研究探讨一课时,拓展延伸一课时,总结收束、作业交流一课时。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几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导语

  (由复习《诗经》和《离骚》开始)我们学习过了《诗经》三首和《离骚》的节选,在这两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诗经》的四言体、楚辞的骚体;《诗经》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屈原的骚体诗开创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那么,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诗,来了解这一问题。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引导学生读课后有关“汉乐府”的资料,了解有关汉乐府的常识。

  朗读诗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本诗大概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学习本诗的侧重点应是什么?

  3 读本诗你将最关注什么?

  诵读全诗,把握故事情节: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注音;了解故事梗概;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或难懂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朗读,学生自由读或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注意复述的要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4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此诗的情节。

  学生概括的标题不必拘泥于教参的答案,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概括则选用学生的概括。

  文言常识积累

  1归纳本诗出现的“偏义复词”:①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②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③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④逼迫有弟兄:意义偏“兄”。

  2归纳整理本诗出现的“古今异义”①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同情;②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没有束缚;③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失败的经验;④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今义,处罚;⑤便可作婚姻: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⑥叶叶相交通:古义,交接;今义,与运输有关。

  3归纳本诗出现的“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分组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演出。(主人公的语言尽量用原文)

  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3思考此诗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课本剧表演

  1请同学分组表演课本剧《孔雀东南飞》(如时间有限,可分别表演不同的片段)

  2讨论评析同学的表演(注意从文中的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

  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感知

  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具有叛逆精神,请结合具体诗句,感知他们的个性特征。

  可让学生找出能够触动他们的诗句,读给大家,然后做简要的分析。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

  诗歌的艺术特色感知

  通过学生对他们所喜欢的诗句的诵读,体会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延伸阅读

  阅读几首汉乐府诗,体会汉乐府的艺术特色。可以在学生诵读完后,师生共同总结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