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设计>《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07 05:14:3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操作中,感知出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与它的长、宽、高等有关,长方体的体积。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借助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及课件的动态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体积公式的运用及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比较大小,复习引入

  1、比一比。出示书包、文具盒。问:谁大?谁小?

  其实刚才我们在比他们的什么?体积指的是什么?

  2、说出下列图形的体积是多大?你是怎么想的?(都是有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拼成的)

  小结:要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只要知道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

  3、出示橡皮。问:什么形状?它有体积吗?体积多大?请你估一估,猜猜它有多大?

  4、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感知认识

  1、拿出12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小组合作摆一个长方体,并说说它的长、宽、高是多少?体积是多大?

  2、汇报交流。问:你们组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你能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摆的吗?体积是多少?

  还有不同的摆法吗?(学生边说,老师边演示四种不同的摆法)

  3、观察发现:通过刚才的摆,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4、再一次合作摆,小学数学教案《长方体的体积》。边摆边说你们组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又是怎么摆的?

  三、启发探究,自主建构

  1、出示长5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

  问:要摆成这样的长方体需要多少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吗?(开始活动,发现不够摆)

  问:不够,怎么办?你能在头脑中想象,把它补充完整吗?(又开始活动)

  2、汇报交流。并演示摆的过程。

  3、出示长8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你能摆这个吗?

  4、听要求摆。

  (1)自己摆一个长6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并说说它的体积。

  (2)想象一个9米、宽7米、高4米的长方体,并说说它的体积。

  5、思考总结。体积与长、宽、高有怎样的关系呢?并快速验证黑板上的数据。

  四、解决疑难,运用拓展

  1、解决橡皮的体积。要求它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师提供测量数据,让学生求体积。

  2、自己求数学书的体积。

  3、出示:亚光纸箱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8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4、小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五、全课总结

  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34页,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七的第4~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具体情境中发现规律,理解和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推导公式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培养学生归纳、类比、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复习题示图,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示意图)

  2.学生准备:①每人准备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若干.②每个学习组准备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模型,一个棱长8厘米的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下面图中各是什么计量单位?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问:除了立方厘米,还有那些体积单位?

  2.问: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

  3.下面的`图形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问:需要一个一个的数吗?有没有简单方便的数法?

  (只要数出每层长有几个,宽有几个,算出一层几个,再数有几层。)

  4.完成练一练 1、2。

  二、学习新课

  1.探究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推导公式.

  (1) 小组合作,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长方体,把每次拼的情况记录在下面的表里.

  用小正方体个数

  长方体的体积

  (立方厘米)

  长方体的棱长(厘米)

  长

  宽

  高

  (2)汇报,师板书填表。

  (3)讨论:通过拼摆,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4)尝试:根据刚才的发现,试一试算出发给各组的长方体的体积.想一想,要先做什么?

  各组试算后,汇报计算方法:

  先量长方体的长、宽、高.(长8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

  8×5×3=120(立方厘米)

  (5)归纳: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你能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归纳并板书:

  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宽、高的乘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2.教学例1

  (1) 出示

  (2) 生试做

  (3) 集体订正

  3.练习

  21页 第4题

  4.教学例2

  出示,生试做

  总结公式

  5.练习

  22页,第6题

  三.巩固练习

  补充练习

  1.求下列各长方体的体积

  (1) 长10厘米,宽8厘米,高3厘米

  (2) 长2.5米,宽1.2米,高0.4米

  2.求下列各正方体的体积

  (1) 棱长8厘米

  (2) 棱长0.5分米

  3.一块长方体石料长3分米,宽2分米,高5分米。已知每立方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4.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食品盒,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8厘米。做这个食品盒至少需要硬纸板多少平方厘米?这个食品盒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21页第5题,22页第7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 正方体

  长 宽 高 长、宽、高相等

  8厘米 5厘米 3厘米 (棱长)

  8×5×3=120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 V=a3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生以前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这节课要在此基础上掌握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这是下一步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操作,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而他们的思维特点又一般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与探究为主,教师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任何新知识都是以原有知识体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了如下内容来为新课做好铺垫。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用学具手势或其他方式描述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

  2.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利用动画演示把它们切割成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是怎样知道的。从中使学生体会到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生活中遇到的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问题,多数不能切开来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行不通,又该怎么办?这样就在学生心里形成了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知识强烈愿望。

  (二)操作想象,探索公式。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首先吸引学生,刺激感官,启迪思维,提高兴趣,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也是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形象走向抽象。

  具体的过程是: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边摆边在表格里记录:长、宽、高和体积

  (2)汇报交流,学生在事物投影上演示讲解,教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

  (3)请学生观察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这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充足的讨论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各抒已见,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共同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4)用字母表示公式,要注意书写形式的指导。

  (5)完成例1,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且在刚才的实验操作中,也有学生摆出了正方体,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够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注意的是用字母表示公式时,使学生明确三个a相乘也可以写成a3,3写在a的右上角。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4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做第4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拓展运用:

  完成练习七第5—8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求体积应先量出它的长、宽、高,再进行计算。这样设计,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计算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质疑解惑。

  (1)谈收获: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质疑解惑:还有什么疑问。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和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04-01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12-29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12-08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2-10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04-16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04-05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08-27

《圆锥的体积》数学教学反思08-14

六年级《圆锥体积》教学设计01-11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