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反思>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23 17:51:5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就是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面对这一趋势,我推出了“六步”教学法,即:情境导入-----出示目标------引导自学------合作探究------反思拓展-----当堂检测,我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哪怕是基础薄弱的班级,也进行了尝试,也许是我的教学能力有限,也许是我的思考不够深刻,也许是我的反思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实践中有收获更有困惑。

  一、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

  《雨巷》是一首现代诗,因为这是一篇诗歌欣赏,对朗读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读”中落实“悟”,这是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之一。在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了课件和音乐,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去理解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带着自己的体会去读相关的句子,一次不行来两次,一个不行第二个接着示范,全班同学都投入了,都能用自己的朗读抒发情感。这个环节是其他环节的基础,是教学重点,需要25分钟。接着用5分钟让他们去写一两句诗,当他们的情绪掀到高潮的时候,配着优美动听的曲子缓缓地、缓缓地全班配乐朗诵。美文欣赏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为了把欣赏课的教学效果继续延续下去,我特意留了5分钟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让学生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也对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了积累,为写作奠基。在那节课中,学生的“获得”时间恰到好处,剩余10分钟“作业”也能当堂完成。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的效果。

  二、学生课堂获得的内容深浅度如何把握?

  还记得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自己感觉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坚持“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原则,课前重点要求学生找出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他的'心理变化,深层感悟“别出什么乱子”一语,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为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理解。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卡在了心理活动的理解与感悟上(,结果在这一个环节花了大量的时间带着学生去找文中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再引导学生体会,但还是有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没有消化。反思这个环节,由于没有正确看待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对学情估价过高,“合作探究”环节没有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后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我对他们进行了强硬的灌输,尽管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但是教育专家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学生的主动“获得”没有落到实处。

  三、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只是教学“理想”?

  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我都努力去尝试让学生都不同程度达到(部分学生只是接近)教学目标,也尝试过很多办法,但感觉还是收获甚微,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课堂上的简单知识就不能掌握,所以困惑至今,有望和各位同仁探讨。文言文教学对于我这个班级来说是很困难的,于是我降低难度,改变教学策略,以“读准字音、正确把握节奏、力争读出语气”为底线目标,以积累重点文言文实词和背诵名句为主要目标,以文章内容的理解为提升目标,只点到为止。如《陈情表》是要求背诵的名篇,课文很长,基础差的学生基本上望书兴叹,我于是分三层要求:能力强的全文背诵,中间层背诵重点段落,学困生要求朗读全文再背诵名句。在“课堂检测”环节,我就他们重点抽查,长期坚持我想还是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但并不能保证每一节课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目标,只能是尽可能地接近教学目标,这也是我多年来在一线教学中的困惑。

  当然,我也会在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落实和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认真编写导学案,课前下足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2

  从文史角度来进行语文教学,大胆创新。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规定,新课程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据这样的一条理念,我尽管是在复习课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语文的审美教育,无论是讲《论语》等古典文化,还是讲中外名著;无论是上作文课,还是在做语言文字的训练,我都会力求从语言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感受汉语的丰富性与生动性;运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去领会语言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从比较的角度引导学生去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我们在本学期开设的公开课《氓》,这是一篇诗经作品。《诗经》的出现不仅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尤其是《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在篇目数量上,选入课文的《诗经》作品仅《氓》与《采薇》两篇。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两篇的诗歌,从思想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对《诗经》有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对《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源头也有一个线索性的认识,达到“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提高自学鉴赏《诗经》能力的目的。为此,我教学《诗经》两首总的教学目标是:以《氓》和《采薇》为教材例子来解读《诗经》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及其巨大的影响,让学生对《诗经》的认识不是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体的感知,为他们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3

  《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词别具一格,语言新颖凝炼,可谓千古佳句。《醉花阴》词牌名为李清照首作《漱玉词》而来。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推荐醉花阴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醉花阴教学反思,一起来看下吧!

  昨天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李清照的《醉花阴》,教完之后得在导入和诵读这两个环节作了一点思考。

  一、 导入与新授环节要紧密结合

  《醉花阴》是李清照南渡以前的作品,主要写对丈夫的思念,词的主旨不难理解。我设计用邓丽君演唱的李清照词《一剪梅》导入,试图带动学生的情感从而进入词作的赏析。随着音乐的响起,我把《一剪梅》词的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学生对词的内容很感兴趣,甚至有个别学生跟着一起小声哼唱。学生们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中,这个情境的设置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接下来我让学生说说她们了解的李清照,学生回答出李清照的词分前后期,两个时期的词风是不一样的,应该说学生在她们知识的范围内能答道这些也是很不错的,我于是对李清照的前后期词风进行了总结,围绕她的人生经历讲了很多,等到进入本课学习时原本营造的相思氛围已经一扫而空了。回过头来看,我想在导入之后就直接引入李清照爱情词及她早期的人生经历,进入本课的学习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因为本课属于前期词作,内容上并不复杂,后期凄惨的人生经历、背景不介绍对本课也没有影响,这些课后还可以再补充。导入的作用一般是为了引入新课,好的导入能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一堂好课必然会有一个精彩的导入,有了好的导入还必须和后面的环节紧密联系,不然就会失掉作用。

  二、诵读的作用及策略

  古诗词的学习离不开诵读,诵读对学生在理解诗词感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堂课我都会留一定的实际让学生诵读,往往只是请一两位同学起来示范或听名家朗诵,这样效果不是很理想。在今天课上我想能否尝试用诵读带动内容的讲解呢?于是我让学生先自由朗读,学生不是很投入。于是我请一位同学范读,读完之后我请其他同学点评,再让点评的同学自己示范,努力读出其中的哀怨和悲伤。其中有学生点评的较好,如“半夜凉初透”句,“凉”字稍重一些,后面“初透”轻缓似轻轻带过却给人一种凉意。“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停顿时间要相对长一些,读出一种不忍面对的孤独,但又不得不面对的无奈之情。经过几个回合的点评和范读,学生对词的感情有了比较好的把握,齐读时有了情感,再也没有人笑了。我看到在互评互读的过程中学生参与度比以往单个人读教师点评要高出许多。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多读,对作品读的多了,读出了自己的情感理解能力自然会提高。古人说“好书不厌百回读”,此言得之。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4

  一年的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终于结束了,回顾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面我就这一年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点简单的小结。

  首先,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来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基础,还是基础。高考题目出的大都是基础知识,同学只要平时稍加注意,就不会失分。

  二、平时讲课要注重积累,注重语言积淀,不必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高考题目不是光靠这些专业知识就能完全解决的,比如说,病句题,同学知道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等,但是一个句子摆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出来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错之所在,那么你所知道的这些专业知识等于是摆设,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而如果你语言积淀比较丰厚,对语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较敏锐,一读,就知道,这个句子有毛病,那就可以了,这可以就此判定这个句子就是个病句,没有必要非知道它属于哪一种错误类型不可,这叫多此一举。

  三、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为作文准备素材。作文实际是生活经历、情感、观点的展示,一个人,要想写好作文,除了基本的写作功底、写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素材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腹内空空,想让他道出来点东西,可真是难为他呀。相反,如果同学头脑中积累有许多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可以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写出的文章就事实充分、材料翔实,就会得高分。不会像挤牙膏一样,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

  四、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地回头复习。只有不断地复习,才能“温故而知新”。高考试题中许多题目在课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题目就是书上的原句,但是有些同学早已忘得无影无踪,把不应该失的分给丢了,这就未免可惜了。为了避免这些分数的丢失,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及时回头复习。

  五、适当的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平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不过重要性不同罢了。为了让同学们及早地适应这种考试,就必须平时有针对性加以训练,但这种量不宜过多,过犹不及。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内容:

  1、书写的规范性;

  2、审题的准确性;

  3、答题的程序性;

  4、时间利用的计划性。

  六、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七、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

  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

  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

  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八、管理至上,指导为重。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

  ①大量讲述;

  ②大量训练;

  ③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

  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

  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

  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

  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

  ②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

  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

  ②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

  ③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

  ④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

  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高考是一次检阅,高考是一位老师;它检阅着我们老师教学的思路和教学的成果,它引导着我们走向更正确的教学之路。它让我看到许多教学的不足和缺憾,同时以肯定了我的一些做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未来的教学,我心中似乎越发清楚。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5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教学亦然。一味的教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不得其解。因此,要使教学相长,反思必不可少。本学期我主要担任了高二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首一学期来的工作,引发了不少的思绪。

  一、 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困难——如何提高语文能力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加德纳,把人的智能分成八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语言技能(语文应用能力)位于首位,由此可见在教育家的眼里,学生的语言智能的发展是多么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形成的一个怪圈,就是学校的师生天天用,天天练语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学科却是语文,没有多少学生敢说自己语文学得好,没有多少语文教师敢说自己的语文教得多好。究其原因在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一个基础的问题,一个长期积累语言材料的问题。一个人语言贫乏,必然带来思维的贫乏;而思维的贫乏必然影响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我所带的两个班(073班和075班)中,学生语言材料贫乏表现得十分突出,特别是理科班073班。课堂上比较活跃,课后却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学习其他科目,因而语文知识积累不够,语文能力也不高,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成为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难题。

  二、 教师在教学上的最大困难——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

  不论是思维还是语言,都要靠积累才能丰富;语言能力是由无数点点滴滴细小琐碎的知识汇聚而成。语文的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 的过程。因而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对此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认为不就是背背名句名篇,积累字词嘛,有什么难的。其实,我这里所说的积累并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名句和词语,真正的语文积累,内容更为丰富,不仅有词语和古诗文名句,还应有学生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感兴趣的内容在记忆里“自由出入”时,才能活学活用;只有做到活学活用,才能为阅读、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三、 采取措施,迎难而上

  针对以上教学中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夯实基础

  字词句的抄写和写作素材的积累。本学期一开学,在目标定位和思想动员课上,我就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明确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准备两个作业本,一个用来抄写课本中出现过的'生字词,一个用来抄写名句美文及写作素材,每周要求学生交上来给老师捡查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二是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其次,加强阅读。

  语文新课标要求从学生有效的阅读课文起步,这是对阅读主体——学生的尊重,也是对阅读规律的遵循。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 “读”,反复的“读”,再从“读”中获得感悟和体会,提高阅读能力。这才是有效的阅读课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阅读效果。因此,这一学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留给学生尽量多地读课文的时间,要求自己做到“且慢开讲,且慢启发”,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语文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对课文的独立阅读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再次,自我充电。

  “一日不学则落后,三日不学则无知。”在课程改革理念层出不穷的今天,教师的自我学习显得优为重要。一位教师要会教书,首先要会学习,我深知教师的自我学习在整个教学中的重性,因此,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我采取了多种不同途径进行学习。如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及高考动态;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取长补短;充分利用“校视通”里的优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等。特别是对学校订购的“校视通”学习资源,不敢说我是用得最好的一个,但可以肯定,我是学得最多的一个。同时也希望学校能够继续为我们开通“校视通”这一学习资源,让我们老师能向高水平的教育看齐。

  四、 今后的教学重心

  学生的年龄在增长,知识也在不断积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他们阅读的好习惯、方法,为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丰富而独特的心灵体验,真正感受的课文语言的魅力。因此,如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感受和情感体验方面的积累,让他们找到源头活水,给语文学习带来清泉溪流,成为今后教学的工作重心。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和同仁们不断的交流切磋。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6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第四,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7

  第五周对我们东莞中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一周的星期五是学校的教学开放日,是全体师生展示东莞中学风采的日子。在这次活动中,我的任务是上一节公开课。经过慎重考虑,我选择了自己所教的高二·七班,课程是唐诗宋词教材中的传统名篇《春江花月夜》。有经验的的老师都知道这篇诗歌知识点较多,内涵丰富,教学难度教大。但我喜欢挑战困难,觉得越是难度教大的课题师生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在交融中摩擦出火花,碰撞出智慧;于是在选报课题的时候我毅然选定了这篇诗歌作为公开课的教学内容。

  在这节课的设计思路上,结合《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我除了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外,更加注意了学生自身潜能的挖掘和提高他们的鉴赏、审美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向新课标靠拢,努力践行自己的堂堂有智慧有火花、课课有收获有升华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流程的具体操作上我重点突出了三个字,就是“读、写、品”。

  读是诗歌学习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读有很多种,我重点采用了范读、学生个别读、集体朗读等形式,争取在不同的诵读形式中体现出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的不同层次和境界。

  如果说读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知识的内化过程,是理解诗歌内涵的前提和钥匙的话,那么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和重点。悟字表面上给人的感觉好象有点玄,可具体操作起来却是意味无穷,这也是决定这一堂课是否精彩、是否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下了较大的工夫,也征求了不少经验丰富老师的意见。在问题的设计上我既注意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识水平,同时也注意到如何实现知识的横向拓展和迁移,使自己的课堂既体现出一定的广度有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至于是教学过程流于肤浅。考虑到诗歌学习中感受意境的重要性,我重点突出了情景再现的教学环节,让同学们在感知诗歌大意的前提下,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进行合理的'大胆的联想,让同学们用心去品味诗歌中蕴涵的澄澈的纯净的美。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一环节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充分的讨论,也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学。

  师生之间的讨论和思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我总感觉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了练,就会给人一种不完美的感觉,而且知识的外化也是语文学习的终极追求。于是我在这节课的最后环节设计了学生写作的训练。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他们也确实在老师的引导下交上了令众人惊叹的作品。

  我的这次公开课虽然在我们语文科老师的共同关心和帮助下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本打算最后让全体同学在齐声美读中结束这堂课,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实现,课件的制作可以再充实些等。

  堂堂上成精品是我的教学追求,然而教学本身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任何破绽、没有任何遗憾,那么这堂课也一定不会有真正的思考、争论和智慧在其中,这种完美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公开课已经上完了,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们的反馈意见还没有整理出来;我会在思索中等待,认真地接受听课老师们的意见和批评,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莞中这块热土上有一个全新的提高。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8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2.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其一,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

  其三,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那么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

  其四,向别人学习的习惯: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其五,怀疑,好问的习惯。改编一个笑话,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让你问的`,让耳朵在后面好好听的。

  4.注重语文的渐进性,通过设置阶段目标,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对于高中学生更为重要。高中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难点上。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从而,提高成绩。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9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上课后经过我的认真反思,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使用幻灯片可以大大节省板书时间,把这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朗读,效果更好!

  2、抓住职高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提前预习,在上课时可以充分跳动他们的积极性。

  3、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范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应该给学生再长一点的朗读时间,争取能让学生熟读成诵,最好当堂完成背诵的任务,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信。

  2、今后应多思考一下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效果。

  3、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有许多学生心里明白但无法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4、教师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5,对于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我应该使他们懂得提高对文学鉴赏的能力比应试更重要。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0

  在政治科组长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听了高二文(3)班的政治课。通过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在听课后的教学收获和自我反思。

  听课印象:

  (一)好的方面:

  1、施老师教态自然,在整个课堂中的表情非常好,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亲和力非常强,语调平和,听起来很舒服。

  2、对教材比较了解,整节课各个环节连接比较好,没有出现停顿,课堂比较流畅。

  3、教师的活动范围比较广泛,一节课40分钟很少在讲台上活动,能够深入到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和学生和目光交流,也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许多积极评价,有利用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

  (二)值得思考的地方:

  1、课堂内容太多,包括两个单元的重难点。

  2、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较为混乱,问题的设计没有难度,难以让学生深入思考,在课堂的许多提问中,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答案,但老师还是让学生讨论思考,然后再个别作答,一个说明练习太容易,二是老师的应变不好。

  3、讲课内容的深度不够,不能够满足优等生的学习要求。

  自我反思:

  这一课例的'讲授过程,给了我们一些新的思考:

  1、教师只有熟悉教材,掌握内在的知识间联系,以及熟知学生的知识水平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才能促使自身素质和学生能力的飞跃。

  2、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别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为此,教师组织合作学习,要给学生群体一个明确的共同任务,让每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承担个人的责任。除学生间的互动外,还要发挥“师生间的互通”对合作学习的促进作用。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1

  摘要:阅读在高中语文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如何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与现阶段互联网的有效结合是现阶段教师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互联网上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学生如何有效快速地获取信息,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这与语文阅读教学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快速分析,寻找信息的能力,才能实现互联网视野下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中语文;阅读策略;研究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一)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非常的低,很多时候他们缺乏对阅读的兴趣。或许是因为找不准题目的具体含义,分析不出来好的答案,找不到准确描述的形式,为此,很多的学生不太喜欢阅读题目。阅读不仅仅是体现在考试当中,更应该出现在日常的生活中。高中生学习时间非常紧张,他们没有多少时间能直接阅读大量的书籍,这也就造成了阅读无意义感,无成就感的现状。

  (二)教师阅读教学观念落后

  高中教师知道阅读的'好处,也知道阅读不仅仅体现在考试题目当中。但是,迫于高考的压力,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如何有效的分析题目当中,而没有带领学生找到阅读的乐趣。阅读应该出现在高中语文课堂当中,但是教师总是苦于没有时间去进行阅读的分享。阅读的理念与实际教学有一定的距离,理念是好的,但是实践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那么,如何在互联网高效发展的今天实现高中语文阅读与互联网教学相结合呢?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策略。

  二、移动互联网视野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一)利用互联网实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转型

  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根据一篇课文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得出最终的答案,这样一篇阅读就算讲解完成了。语文阅读题型多种多样,总是会出现不同的文章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解答。教师要利用互联网实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转型。互联网具有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动态呈现等等优势,信息能够被实时接收、动态传播而不受时空限制。教师可以将一些动画效果实时地进行传递,帮助语文电教化进行发展。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新的电影或者节目片段来吸引学生,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其中有非常多的经典句子用来描述林黛玉和贾宝玉,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想象两人相见时候的场景,或者教师播放一段影视作品用来描述两者相遇的过程。如此,学生就会分析这样与我的实际想象有什么差别,为什么有人会进行这样的演绎。阅读也是思考的过程,也是实现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

  (二)利用互联网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学生带来了信息的优势,可以为学生即时提供探究所需的丰富的学习资源,这就与信息量有限的语文课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模式创新。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对海量的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改变灌输的教学模式,把学习归还给学生本身。教师可以建立有效的群组或者利用微博进行知识传播,不断的鼓励学生去建立自信,总结信息,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例如,鉴赏李白的《蜀道难》时,在品味诗歌环节,教师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让学生自己品味诗歌。每个学习小组选出一个人进行朗诵。在台上,他们播放着伴奏乐曲,随着伴奏动情地进行朗诵。有声音,有画面的课堂出现了,学生们一个个都听得如痴如醉。学生对蜀道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理解了李白的豪迈,理解了难于上青天的呐喊。

  (三)利用互联网创新建设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环境

  互联网不受时空的限制,无论何时何地学生都能找到联系的通道。它拓展了师生交往互动的空间,让师生互动变得更加开放、多元和频繁。语文教师可根据互联网时代的互动特性,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充分利用QQ、微信进行课堂教育的延伸,使互联网融入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创设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教《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芦苇》一文时,我有感而发写了一段文字发到朋友圈,不料引来学生们的热捧,被纷纷转发和点赞。同学们在评论时也表达出了自己对于人生的困惑,怎样做到有思想。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教师创设新的教育环境,让语文课堂教学在互联网上有效延伸,这就能加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领悟。

  三、小结

  这个阶段的高中生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批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甚至早已经习惯了互联网带给他们的巨大影响,习惯观看巨大的信息。但是,他们却没有好的阅读习惯,而对阅读的学习是跟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息息相关的。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仅是要告知学生阅读的好处,更要把阅读作为一种能力进行培养。将考试中的题目回答正确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同样也是一种能力,也是未来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教师只有与时代共同发展和进步,才能实现学生和自身的发展,才能实现人才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2

  我们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各个学科都已经较好地完成了从旧课程向新课程的平稳过渡,全校教师在学校的领导下都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念,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没有任何理由不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别有洞天。如何在课改新形势下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我觉得必须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应引起我们冷静的思考和探索。

  语文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充满魅力,就在于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及解读语文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 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给别人的印象就是老师在不断地对每一篇文章的字词句进行不厌其烦的讲解,而学生就是大量地背诵,花的时间多,但成效似乎不大。学生普遍对学习语文兴趣不大,觉得学的东西与考的东西不一样,没有能意识到学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所以,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内修外治

  学无止境。见贤思齐。一位语文教师要想很好的进行新课改,就必须注重修养和才学的提高,于内要提高文化修养,于外要勤奋治学,要做专家型老师,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控课堂。高瞻才能远瞩,深入才能浅出。

  对当今的教改教研动态,要入乎其内,也能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是指作为一个课改参与者的身份积极融入其中去亲身践行;“出乎其外”是指作为一个评判者的身份对我们付出的劳动和成果进行冷静的审视和探讨。有了深厚的学识和才干,研究深入了,思想深刻了,对“课标”以及一些新思潮新流派就不会出现全盘照搬的情形,而是会采取“拿来主义”。点滴的积累成不了海洋,也能成为小溪甚至是江河。

  二、自主·合作·探究应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课程标准》提到,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学生自主学习,学案是关键

  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是学案,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教学的主要途径,因此编写学案的关键核心是问题,问题的设置是需要我们教师集体备课完成的,要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问题,问题要有梯度化。

  万丈高楼平地起。高一的同学基础还比较薄弱,所以我们在编写学案时要重基础知识,学案上的`内容让大家通过预习课解决百分之五十,通过小组讨论课解决百分之七八十,剩余的百分之二十属于课外拓展,开阔大家的眼界,训练大家的能力,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

  2、讨论·交流是课堂的重点

  课堂上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习惯。正所谓“取他人之长,补一己之短”“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每个学习小组中都有语文程度较好的同学,他们在小组学习讨论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可以促进本小组成绩的提高。

  三、注重课堂教师“导”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自主”不是“放任自流”,“合作”不等同于“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不能由过去的“填鸭子”变为“放羊”,不能把学生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立起来。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这里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法,二是学生的学法,丝毫没有贬低或削弱教师“导”的意思。学生如何能学会学习?主要是依靠教师的导:诱导、引导、指导。离开教师的科学指导,则势必如一盘散沙,学习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因此,在用课改新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做到民主而不迁就,自由而不放任,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1、口头的赞扬和鼓励

  很多同学在课堂上不敢站立起来独自发言,害怕回答错了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因此我们要给大家以口头的赞扬和鼓励,让他们多些自信敢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爱默生曾说:“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大家敢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才能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2、 适当的分数奖励更能让学生有自我肯定的价值。

  我在课堂给学生制定了一个标准,比如课堂展示讨论成果可得1分,若答案百分之八十正确就可得2分,课堂上提出质疑即可的1分,回答质疑可得1分,有了分数的奖励同学们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只是慢慢我发现学案上的难题被遗留了下来,一了解才知道,大家为了让自己小组分数增加更快都不愿意做难题,这样一些语文程度好的同学优势体现不出来,长此以往大家的答题水平和能力可能会降低的,于是我改变了一下策略,既然在意分数我就在分数上做文章。我就把分值直接标在导学案上且对分数进行了区分,根据提的难易程度,分值设在2分至5分之间。分值有区别了,同学们就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实际情况来自主选择展示的题目,同学们开始积极挑战有难度的题目,这样不仅学案上的问题都解决了,而且学生的探究能力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只有在质疑释疑过程中,只是才得以巩固。

  五、学案落实要到位。

  在经历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后,同学们应该把自己的答案整理到学案上,学案上的重点内容一定要画出来,并写好课堂反思。这个步骤需要我们教师好好检查,督促同学们把学案完成,教师需要对学案进行批改。

  课改之路注定是充满荆棘的,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世界上所有的桂冠不都是用荆棘编织而成的吗?所以我们要做好应对各种问题的准备,披荆斩棘赢得属于自己的桂冠。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3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对于高中的教学是很不熟悉的。但是在教学中也略有接触到一些高中的教学,有一点粗浅的认识,在这里姑且谈一点听课和听讲座之后的感想。

  先从题目谈起。X老师的这两个教学内容,都是X老师的“命题作文”:选择读写结合的角度来设计和确定讲座内容。但是我的标题是“高中语文教学”而不是“高中作文教学”。因为我觉得,语文的终极能力就是表达,无论听说读写,最终的综合体现反映在试卷上的就是作文。既然作文需要理论支撑,那也就意味这教学需要理论支撑。所以,这篇文章的标题我确定为“语文教学”。

  之所以会觉得高中语文教学“需要理论支撑”(其实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都需要理论支撑的),源于我教学中的一大困惑:各学段的衔接。我曾经在一篇专门阐述教学困惑的文章里大肆抱怨小学的教学不明所以,现在回想起来,还真的是非常困惑,以至于当时的表达都有些不妥当了。这还不是终极,最刺激的是高中老师也在抱怨初中教学不明所以。真是相当的讽刺啊。不过讽刺归讽刺,既然大家都在抱怨,那说明确实有问题。现实是小学毕业的学生,会归纳段落大意,会概括中心思想,会分析修辞手法,高级一点的还可以阅读浅显文言文。初中生也还是要归纳段落大意,理解文章主旨,分析修辞手法,学习表达方式,学习表现手法,阅读文言文。高中生,我听到的课上,也还是在讲修辞,讲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以及阅读文言文。当然个各学段的文章难度肯定是呈递增趋势的。但是关于语文的知识这一方面,却看不到有明显递增的趋势。

  曾经有一个想法:构建全面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明确界定各学段各年级的语文能力培养目标和发展的层级。当然这只是想法,一己之力难以成事更何况水平还低。在周老师的指导下,现在手上的《专题》教学的课题就是关于学段目标的。但是做起来却困难重重。这是题外话。其实我想说的是各学段的`学生语文能力达成的目标设定怕是出了点问题。

  听到不少高中老师的一些说法,例如高考作文中令人发指的凌乱表达;例如高中语文其实教不教区别不大,反正高考平均分都有100多(这是高中语文老师的说法,不是我说的);例如高中生基本不学语文,反正学了也是这点分,不学也能考这个分,不如花时间多做点数理化练习(这也是高中老师说的);要不利用语文课睡一下养养精神也好,台上那个普通话不错,催眠正好(这是我猜的)……这些说法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其中透露的现实是客观存在的。马克思总是在说“存在即合理”,那么我们不妨反思一下,到底为什么学生学不学都能够考得差不多的分数?为什么语文课就不能给学生以“听不到就可惜了”的感受?为什么语文课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除了考试导向的因素之外,恐怕更多的还是我们自己身上的问题。我倒也不是自己身为教师却一味的只向教师找问题,事实是除了自己的因素外,教师这个职业的能量实在太小,完全不能影响到自身以外的其他任何因素。甚至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无奈,因为我们从事的是自己不能掌控的职业。这又是题外话,照例按下不表。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话说课后有个其他学科的老师(怎么又是其他学科,还和语文基本不沾边)问起我的感受。我简单评价后,那个老师说,肖老师的课,他觉得没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虽然听得出语文课的特点但感觉很普通,因为课上的东西他都知道,不会觉得令人眼前一亮。我觉得这个老师其实很有心,他确实的听出了这节课的特点:老老实实教会学生读书。而且作为初中的教学,本身也没有什么高深的知识。作为别科的教师,在素读文本,品词析句这些比较深入的专业问题上当然会看不出好来。但,请注意:我们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语文的外行。接下来,这位老师同样坚决地说李老师这节课好,因为李老师展示给他的是一个全新的语文世界,是他以往所未曾发现过的,但这些高深的知识,又和以往的语文经验有着本质的联系,所以一听之下,他感觉到相当惊艳。确实,他使用的就是“惊艳”这个词语。我在想,那一天在台上坐着的学生和台下坐着的老师,是不是也有“惊艳”之感?台上的学生,听的比平时认真专心仔细的原因除了大型公开课的因素以外,会不会也有像这个老师一样更多的是发现了全新的世界的因素?

  话又说回来了。教师在语文课上到底给了学生什么样的东西,决定了这一节课的效率和质量。学生听不听,学不学,其实真的不能怪学生。能考上高中的基本都是筛选过的,完全可以认定他们的学习愿望、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是没有问题的。学生不听语文课,是不是我们总在课堂上重复初中的语文知识,反复要求学生达到他们早已达到的能力目标?(我是不是也总是在重复小学的知识?)学生学不学,教师教不教,最后高考成绩没太大差异,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在高中三年里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提高?

  初中的作文要求是能够生动详实的叙述事件,或者写简单的议论文。那么当我看到高二或者高三学生拿来的作文和初三备考作文没什么区别,仍旧是小标题、排比段、相对幼稚的思维和较为苍白的语言以及逻辑不清的论证思路,甚至还略有不如的时候,我在想:高中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应该做一些理论知识的提高?应该在学生已具备的能力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叙述事件要如何,展开论述要怎样这样简单的知识要求层面。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提供更高层次的语文理论知识作为支撑。

  提高了课堂的层次,学生才会感觉到自己的收获和成长。有了收获和成长,才会投入到跟随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学习的状态中。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4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单元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现在的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常见的新闻了,所以达到这一要求还是比较容易的。我考虑作为一节新课改研讨课,如何在我的这节课上体现出一些新课改的理念,以供同行们研讨,哪怕是失败了,也算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当然,由旧有的观念向新的理念转变这一过程还是非常艰难的。应该说在大家帮助下,这堂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还是体现了新课改若干理念的.。

  一、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所以能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社会意义,二战已经结束几十年了,过去的杀人工厂、人间地狱——奥斯维辛却“阳光明媚、绿树成荫”,也许“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吧”,人们应该永远牢记那段悲惨的历史,不要使悲剧重演,这正是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如何让学生深深体会这一点呢?于是我查找相关资料,借用多媒体手段,精心选择奥斯维辛的图片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去打动学生,撞击他们的心灵,并且找了我国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作为课后引申探究,我觉得以这种方式来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比空洞的说教省时、有力得多。

  二、关注学习的过程。

  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过程和方法”有时可能比偏重于结果的“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我反对把课堂沦为学生对“标准答案”的记忆,所以体现在课堂时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参与必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没有学习过程,就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老师不像过去那样满堂灌,而是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互相解答,老师只在关键时候引导点评,整堂课既紧凑活跃又充实。

  三、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最先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作为新课改研讨课,我必须要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同学小组内交流讨论,并选代表课上展示,体现了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问题的答案的学习方式,本课中我给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教师在这堂课上起到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四、新课改促我成长。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也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然也包括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更新,就本课而言,暴露出了我在诸多方面的不足。由于自己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所以课上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就显得比较肤浅;由于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和学识的浅薄,对于学生的评价还缺少精当的点评。这些“缺憾”同“亮点”一样,也是我教这堂课的收获,追求圆满更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其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赶上新课改的大潮是我的荣幸。感谢新课改敦促我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5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先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冲击,再有“语文费时又费力,学也无法得高分”的高考制约,后有“不懂英语与计算机是现代文盲”的观念打击。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的眼里只有你。” 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高再明老师曾向我推荐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该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学研究员周国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国平先生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再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实事求是的说:老师有点空就讲、学生有点空就练,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坚守的确实不牢、不死。当前,山东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极力倡导将时间还给学生、将能力还给学生。我觉得实施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特别有利:以前,学生“两眼一睁,就开始竞争”,丝毫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现在,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自然而然阅读的时间也会多起来。“既然留得阅读在,学生就莫怕作文难啦!”。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打开网页你会发现信息是按秒来更新的,学生的“教科书”就是现在的世界。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能行吗?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习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底。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5-25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04-01

匆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19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5-17

教学的反思01-06

识字教学教学反思11-26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08-13

秋思教学反思04-08

《影子》教学反思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