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反思>《矛和盾的》教学反思

《矛和盾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1 14:00:4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

  学习本课时,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知道“矛”“盾”两个字分别是古代的兵器,然后让学生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习。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可以理解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发明家是在恩怨把矛和盾结合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语来理解。最后再抓住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另外为了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前后勾连。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复习时,还让学生默写了这句话,以突出这个重点句子。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学生经提示马上也说了一些。如带灯泡的钢笔,带音乐声的拖把等等。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2

  这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矛和盾是怎样集合起来发明坦克的。难点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的小故事引发的道理。围绕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说说他们生活中对矛和盾的认识,然后找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矛和盾,深化对矛、盾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检测字词预习环节过程中,通过小老师领读、抢读生字,激发学生学习字词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在讲读课文的环节中,通过质疑,引导学生思考解疑,抓住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采用课堂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关键词语,从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读书声、掌声、笑声,在轻松地学习氛围中学习,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作用,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感知坦克发明的过程,进而理解最后一句话“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设计了拓展环节,给学生拓展了几道生活中常见的趣味数学题,告诉孩子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这种例子,把两种事物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挥更大的价值。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创新思维。

  最后给学生补充了一个跟本文相关的材料,即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感悟在生活中应处处留心,细心观察,取长补短的道理。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课堂气氛还不错,学生也能通过朗读感悟故事中的道理。但课堂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1.导入时,让学生上黑板画一画矛和盾,虽然想法很好,但目的不明确,并且浪费了时间,不如让学生说一说矛和盾的作用,是一个无效的环节。

  2.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课文,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有些难度。2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把这个故事复述了一遍,概括不出来。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应该在这个问题上给予引导,出示一些提示性的词语,比如:(谁)结合了(什么)和(什么)发明了(什么)。

  3.表演环节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在表演之前,由于学生读得不充分,上台表演的同学没有抓住几个关键词来做动作,没有达到这个环节语气的效果。

  4.忽视了课文中一些有特点的词语,没有抓住词语引导学生理解。应该把这几个词语提出来,知道学生理解意思,并且加以运用。

  5.对教材不够熟悉,备课没有完全做到备学生,没有预设到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堂上有学生提到“履带”,没有给学生讲清楚,容易被学生带跑。

  6.课堂上学生读得不充分。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用心地上好每天的家常课。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回答到的问题答案、对课文的疑问都会提前做好预设。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我会参考教学用书,以有目的有效为前提设计各个环节,力求每个环节都能够有效地进行,减少拖沓、无效的环节。在课堂上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在充分朗读中有所悟有所得。

  另外,作为年轻教师,如果沉浸在自满自足,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下,只会停滞不前。多听有经验老教师的课、多看相关的教学书籍是捷径,取长补短,才能在教学上不断进步。我相信,用心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3

  本篇课文由于题目上就有生字,所以上课时我先出示“矛”“盾”两个字,分别让学生说说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学生联想到古代的兵器,这时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对矛和盾有了直观的了解,并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从而进入课文的学习。

  当教学句子“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等词句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当时比赛的激烈以及矛和盾在比赛过程中的运用时,我请了学生上台进行模拟比赛,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难以招架”,同时对进行表演的同学进行了小采访,比赛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启发学生理解科学家对矛和盾的思考,以及将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必要性。

  本节课整个过程我都让学生扮演着小科学家的角色,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勤于思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出本课的中心思想“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4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我把课文分为“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和从中引发道理”这三个部分来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文,通过抓住关键词的理解办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学生初读课文后基本可以理解大概内容,于是我请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知道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发明家在实际战斗中把矛和盾相结合的意思来。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语来理解。最后再抓住“自卫、进攻、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结合板书让学生说课文题目的理解。矛用来做什么?进攻。盾用来做什么?自卫。集合是什么意思?把两者的优点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然后我让学生在第五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这些意思的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接着我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认识自卫:盾太小,做铁屋子;认识进攻:不能变成只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于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认识合二为一:做好了铁屋子,开了小洞,装了枪炮,安上履带,成了坦克;认识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发明坦克的故事明了于心,对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理解就容易了。在让学生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道理的环节中,学生说的事例类似、说得事明理清,我知道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的办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本课的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词句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作适当补充、理解就能顺利地把握全文。在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多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自主理解、自主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5

  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道理的小短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朋友的比赛中,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并发明了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是教学的重点,学生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我让学生查词典,查到了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端安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是古代打仗用来遮挡对方刀、矛、箭的`防护武器。一个是进攻的兵器,锐利无比;一个是防护的武器,坚固无比。它们怎么会集合在一起?集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认真读课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终于弄明白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盾就是铁屋子(坦克的身子),矛就是炮。铁屋子用来防护,炮用来进攻,合二为一,威力无比。学生经过读书、探究重点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学生认认真真的读书,认认真真的探究问题就会攻克重点。

  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学生通过认真读文章,找到了说明的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含义深刻,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比较难的。为了让小学生好理解,我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我们天天使用的中性笔就是集圆珠笔与钢笔的优点发明的,发明者就是个胜利者。因此,我们如果从小善于发现,科学思考,博采众长,就会有发明创造,你也就是个胜利者。学生通过身边的例子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不攻自破,水到渠成。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多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切忌滔滔不尽地去讲,你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不一定听懂,只有让学生读书后感悟出来的东西才能记忆犹新。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6

  在教学《矛和盾的集合》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件出示两幅图,矛和盾,问:“你们认识这两幅图上的东西吗?”学生们都很积极,说出了自己所知道的内容。之后,我们总结出:矛是用来进攻的,盾是用来自卫的。接着,我说:“矛和盾是两种对峙的开口,如果把他们集合在一起会怎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上充满了浓浓地学习气氛。学生们总结出:矛和盾是古代两种不同用处的武器。矛用来攻击敌人,盾用来保护自己。两者完美结合,就是坦克。只有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最后,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完了本课的课文。

  第三节,我趁热打铁继续学习本课来写生字,并把本课所学的知识用上。我很认真地讲解了上次的`作业情况:一是书写认真的;二是生字、词全写对的。联系本节课,我要求学生把“认真”与“正确”集于一身(即作业本上),像书中的发明家一样,成为一名胜利者。学生们写得都很认真,可以说是鸦雀无声。因为他们都想做一名集两者优点于一体的胜利者。本次作业结束时,只有6名学生出错,学生们书写都很认真。最后,我向学生宣布:他们都成了胜利者。当时,我看到学生都很高兴。课下,我写下了几句话:一、课文是最好的教育资料;二、要善于发现每篇课文带给我们的任何一个“机会”;三、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7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为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把学生的自主体验、个性阅读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式,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同时,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展语文能力,受到人文熏陶。

  因为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我以对“矛”、“盾”这两种兵器的认识和对这两个生字的识记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探究期待。接着,我把教学重、难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了解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以读促悟,在朗读中体会发明家的'发明过程、感受集合的神奇、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1、在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产生想法时,我让学生和我一起演一演,感受比赛的紧张激烈,抓住“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固然”等词语进行品读指导,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进行了朗读的训练。

  2、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修正想法、延伸想法时,我换了种方式,以置换角色的形式让学生以发明家的身份来说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句段,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接近文本的基础上,与文本更深入地对话。

  3、在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后,我出示坦克图和视频,展示坦克的威力,引导学生读好第5段,读出坦克的威力,感受集合的神奇。这时,学生对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感悟已是水到渠成,我再以自己的激情引读将这个道理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最后,在学完课文后,我又让学生根据板书复述本课所学内容,进一步感受作者描述坦克发明过程的表达方法: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铺垫。

  当然,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有完美的,就有缺陷的,在复述总结本课所学内容时,本来想让学生用上文中的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庞然大物、集于一身、大显神威”来说一说课文的大意。但学生表现不大尽人意,我没能及时引导点拨,此环节有点草草过场之嫌,心中难免有点遗憾。敬请各位专家、同行多多指教。谢谢!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8

  上课之前,我认认真真地研读了教材,也参考了很多资料,几易其稿,最后决定从词语学习入手,由“自卫、进攻、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引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来统领全文,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再结合生活感悟“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然后进行小练笔,模仿第四和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也是集合了各自的长处,发挥了新的作用,既加深对结尾揭示的道理的理解体会,又做到读写结合,运用语言。

  为了保证这堂课确确实实能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学前我精雕细琢了一番,还预设了每一环节的大致时间,便于及时调控,保证教学过程的完美。

  正式上课,我使尽浑身解数,也随时调控,努力按照进度按部就班完成每一个环节。可是由于容量太大,预设的最后一环节——理解结尾和练笔无法完成,只好顺着铃声点到为止。

  课后,我对这堂没有按计划完成的教学公开课进行了剖析,颇多收益。

  一、教学的设计,要关注学情。

  在设计教案时,我关注的更多的是文本,是教学的完整性,想在一教时完成所有内容,既要正确认读6个生字和16个词语,又要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学生理清发明家的思维过程,体会发明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最后还要学生理解文本揭示的含义,并结合生活中的应用加深感悟,最后是练笔。如此大的容量,只能草草走过场。这样的处理,自然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出现了预设的内容无法完成的现状。现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把预设的最后一环节——理解结尾和练笔放到了第二教时,这样有了较宽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对话文本,语言的训练落实到具体的相关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上,把对话与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阅读教学的本质回归,既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又能真正解决教学的难点。而在第二教时结合生活实践体会文章揭示的道理,安排练笔,也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感触一:教学不是教师的表演,不能为了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忽视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忽视了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关注学情是教学的根本。

  二、词语的教学,要有意识训练。

  词语作为语言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它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课程改革以来,语文回归本真,更重视词语的教学,这从特级教师的展示课中就能很好地发现他们匠心独运的设计,词语在阅读教学中不可抹杀的作用。所以,在字词教学设计上,我颇费功夫细细琢磨,一个一个词语读下来,终于找到了一些规律:“坦克、炮口、履带、庞然大物”是描写坦克外形的,“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是写矛的威力的,“合二为一、大显神威、乱作一团”是来表现坦克的威力的,“战场、首次、长处、乌龟”是名词,“自卫、进攻、集合、戳不到”是动词,“紧张、固然、善于”是形容词。然后,我按照它们的组合规律分组呈现。

  在读词后,我问学生在读词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意图是让学生发现词语的特色,感悟汉语的独特魅力,可指名的第一个学生却用第一组的词说了一句介绍坦克外形的句子。这瞬间的生成,让我发现词语的教学不该局限于发现组词规律,更应该学会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词语。于是,我改变策略,既让学生发现规律,又增加了连词成句的句式训练,如用表现威力的词语说说矛和坦克的威力,这既是学习词语,也是运用词语,还能检查学生初读的效果。同时对课堂生成及时应用词语,如男生读得有点声嘶力竭,于是抓住“乱作一团”,引导他们读词语不要喊。学生读到“长处”,引出前面学过的词语——长进,“老师希望每个学生在这堂课里都有长进”,既复习了多音字,也给了学生充分的鼓励。学生把“大显神威”误读成“大显身手”,“老师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在这堂课里大显身手,我们三(1)班就大显神威了”,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词语教学突破了我预设的范畴,超出了我预设的时间,但我觉得很值得。词语不是简单的符号,不是简单的认读书写,它应该呈现蓬勃的生命。学生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学到了方法,学会了表达,学懂了做人。

  感触二:词语教学是一种有生命的活动。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慧眼,也要有一颗智慧的心,善于引导学生在平凡中发现真知,在表达中感受乐趣,培养发展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等综合能力和真善美的情感态度。

  三、教材的处理,要有所创新。

  这堂课的切入是我比较满意的。原先也打算从课文开头入手,顺次学习,因为三上的学生思维跨越度有限。但当我反复地读着文本时,我发现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是对课题的最好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的优点。而且从这句话中的“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入手,也就是从重点词语入手引出这句话,既保证了词语的教学,又切入文本的重点,衔接自然贴切。然后前后勾连,了解归纳前面部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感悟后文集合后发明的坦克的巨大威力,不是更能突出重点,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吗?

  在教学词语后,我问道: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问题才抛出,学生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争着要露一手。而当他们发现后,又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巧妙,老师设计的精彩,也想很好地表现一下自我。这种热情由始而终,极大地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效率。

  感触三: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在普通中发现玄机,匠心独运,才能抓住每个孩子的心,抓牢每个孩子的心。

  四、方法的渗透,要有自觉的`意识

  语文教学的低效度往往是我们语文老师教学的随意性所致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更需要方法的指导,他们是从模仿起步,逐步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我安排了练笔。我先让学生做几道趣味数学题,如:矛+盾=坦克,鞋子+轮子=溜冰鞋,电视+电话+摄像头=可视电话,再组织“我的奇思异想”思维训练活动,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发明创造。后来,又想到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也可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这个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培养参与意识和科学的探索精神。在此基础上,安排练笔:用以上算式模仿第四、五自然段写一段话,写它新的作用怎样。这样做的目的,既通过说话训练和写作训练加深对结尾含义的理解感悟,同时在范本中学会表达。因为三年级的写作从句过渡到段,写作的方法就是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并逐步掌握。

  感触三:教学是一种方法的传递,教师一定要有自觉的方法指导意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如何读,如何说,如何表达。

  五、板书的设计,要克服随意

  在本课教学中,我对自己的板书设计也是满意的。我从课件展示的两件古代兵器入手,引出“矛”和“盾”。因为这两个是生字,要会书写,所以在板书的时候,结合进行字音的学习和字形的指导,尤其是“矛”,学生很容易写成“予”,所以强调了“矛”的一撇就好像它锋利的刀头刺向敌人。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说一说它们的作用,并分别在“矛”和“盾”的下面板书“进攻”和“自卫”。在学习“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一句时,引出并板书“合二为一”和“大显神威”,结合理解“合二为一”的“二”指什么,“一”指什么。在理清坦克的发明过程后,认识坦克的各个部件,以及与矛和盾的相同点,引出“枪炮口”和“铁屋子”。结合板书小结:盾能自卫,改变成铁房子,防卫的本领更大;矛能进攻,改成枪炮,攻击的能力更强;再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会动了,坦克的作战就更灵活了。坦克的发明就是把矛和盾的优点?——板书:集合。

  最后形成的完整的板书是:

  25矛 和 盾的 集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枪炮 铁屋子 坦克

  这个板书既落实了生字、词语教学,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体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9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本堂课我在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入手,引出了矛和盾这两种兵器(图片展示),同时进行了读写。在初读后把课文归纳成一句话,以“矛盾,坦克之间的关系”为题进入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第五段,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大显神威”读出坦克的威力。接着紧紧围绕“发明家怎么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学习1—4自然段。通过找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发明家的思考过程,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反思一:阅读为本,文本中感悟语言,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要多读,“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在指导第5段朗读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这不是又回归到文本中去了吗?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坦克的威力,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反思二:落实单元目标,层层深入的思考中探究发明的过程。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代替教师乏味的说教。这样学生才能在这舞台上跳出优美的舞蹈。了解发明过程,领悟思维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在阅读中,读懂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想,在层层深入思考中发明坦克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语言学习,提高品悟积累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换词、动作表演,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语,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反思三:联系生活实际,在比较中感悟文本。

  在引入课题时,学生对于“集合”理解仅仅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统一。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了解了发明过程之后。学生对于“集合”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优点的集合、长处的合二为一。课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探究让学生将文本和生活结合提炼出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基本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但不足之处:第一,朗读的评价显得有些单一,应该更加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多注意。第二,在“大显神威”这个词语被学生说出来时,没有及时的相机板书,如果板书了会更加直观。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0

  今天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一课,孩子们在阅读、思考、交流中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懂得了坦克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的。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理解了发明家是一个很会观察、很会思考的人,如果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把优点集中起来,为我所用,他就是胜利者。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我请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孩子在认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很多孩子回答的点大多是在学习上: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等,但有一个孩子说带着橡皮的铅笔,是把二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的。虽然他的说法遭到有些同学的“反对”,(说练习册上有),但我依然为他的勤学精神感到高兴,而且他给大家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引导同学们进行深入思考。我鼓励大家,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或者生活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你想到了解决的办法?Xxx说要发明一个又会跑又会飞得汽车,堵车时可以飞起来顺利通过。他的.话让我想起了谢鑫的《我家的汽车会变形》,汽车迷老莫克拥有了一辆世界上最完美的汽车——一辆变形汽车,开始了神奇的“道路之旅”。好吧,也许这是不错的注意,那你生活中实际应用的例子,有没有把二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的?孩子的思维是那样的敏捷又富有创造性,孩子思考一会后说出这样的答案:笤帚、飞机、电话手表、矿井下工人戴的安全帽......我真的被震撼了,这还真是我没想到的答案,我的小小发明家们就是这么棒!孩子们也兴奋起来,那不如趁机上一节手工课,让孩子的思考和动手结合起来,也为语文园地七的口语交际做准备。于是我宣布了下午上手工课的决定,在我话音还没落下来时,全班已经沸腾了,他们高兴地跳起来,兴奋的议论着要做什么。我提出了制作要求:

  1、发现事物的优点,把二者优点结合在一起的物品。

  2、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不便之处,你想怎样解决?大家自由组成小组,讨论、交流制作内容,自带工具。孩子们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会儿的创作热情是前所未有的饱满。下午我一进班,他们已迅速拿出工具摆在桌子上,他们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开始制作了。接下来是专注、自由、团结合作的美妙的一小时。

  在这期间我发现了很多让我感动又欣慰的东西。

  1、虽然孩子们兴奋的自由组成小组,但确实有几个孩子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没有主动要去哪一组,这时第一组组长向离她最近的一个男孩招手:“来我们这一组吧,快来。”这是她这一组唯一的一个男生。当然,那几个孩子很快的被邀请到不同的组了,没有剩下谁,我们是一个集体。此刻,我想到了雷夫老师的一句话:“孩子们在创作、享受乐趣的同时,也落实了我希望灌输给他们的仁慈和关怀精神。”

  2、孩子们开始制作的时候,他们分工明确,有的在纸上画样,有的拿着剪刀剪,有的拿胶布,有的拿彩笔涂色,孩子互相帮忙粘贴,一切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他们的计划性、团结协作的精神让我欣喜。

  3、他们在摸索中不断进步。在制作过程中发现不合适的地方,会重新改正,这种尝试会让他的思维更活跃。有一个小组制作了一架飞机,我不知道为什么飞机上还有气球,但后来他们把气球摘掉了,在不停地尝试中,想法才会趋近完美。

  4、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让我再次产生这种想法的是最后一组。他们的姿势不同于别的组,他们有的蹲在地上,有的干脆坐在地上,他们似乎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只专注地折叠、剪裁着手中的纸张。此刻的他们才是真正的自由和快乐吧。我曾设想在班里设一个玩的区域,这是实现了吗?

  5、没有一个孩子不是投入的,连平时表现不好的孩子也在认真着手中的制作,这时你看到了一个个独特的可爱天使。当他们真正做成的时候,也许就像《风筝》中所说的,“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也许他们比我想象中收获的还要多,因为松开比握紧可以拥有更多。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1

  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十五课《矛和盾的集合》。有收获,也有很多缺憾。

  一、对教材的处理,从不合理中逐步走向合理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安排了几个有趣的故事,通过故事告诉学生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因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认读6个生字和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别人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

  其中,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通过教学重点的突破,让学生掌握思维的一般过程,学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发明家由比赛这一普通的事情想到矛和盾各自的优点与不足,由此发明坦克的过程。这是文本的主体,学生只有经过对文本的充分接触、感悟,才能明白文章解释的道理,才能延伸到生活,主动地去观察、去思考,学习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本文的教学设计,在上课之前,我准备在一课时内完成,既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又明白课文揭示的道理,并且通过拓展,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例子也是集合了各自的长处,发挥了新的作用。既做到读说结合,运用语言,更加深对结尾揭示的道理的理解体会。在经过认真研究教材,仔细思考教学过程后。考虑到课时容量太大,三年级学生概括的能力相对比较弱,还有课堂内随时有新的生成,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要学会归纳文章内容,要从故事的讲述中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体会发明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是有一定难度的。何况还要学生理解文本揭示的含义,在生活中的应用,难度则更大。全部放在一课时,只能是草草走过场。而现在这样的处理,我觉得更科学,即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又能真正解决教学的难点。语文是自我感悟的过程,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是需要我们的指点,需要扎扎实实地落实的。

  这时这节课给我的第一个启示是提醒我,我们的教学应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围着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看教师的表演的。

  二、对方法的渗透,从无心到有意

  学会归纳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虽然课程标准对三上年级还没有这样的`要求,但我以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是不能被课程标准所约束的,适当地拔高点要求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有意识地渗透一些高段的阅读知识和方法。在这堂课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这也是对故事内容的提炼。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不可能一步登天,因此,我设计了填空题,帮助学生如何找到思维的着眼点。只是,这个填空题设计的还不够精致,如果能用一定的句式套用,方法的体现就更为明显。

  同时,在初读课文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习“为什么集合”时,让学生在小组的力量下自主在课文中批划,体会“像雨点般‘、“左抵右挡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小组间的比赛读,感悟发明家当时的心境;在学习结束,让同学们在小组内完成练习,互相评价,效果非常好。

  三、对课堂的生成,从被动走向主动

  从我对本班学生半个学期的接触来看,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比较弱,表现在作业本上是题目给了意思,在课文中找相应的词语,错误率却不低。所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怎样理解词语。我采用表演的形式在学生对“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对板书的设计,从粗糙到精致

  我从课件展示的两件古代兵器入手,引出“矛”和“盾”,因为这两个是生字,要会书写,所以在板书的时候,结合进行字音的教学和字形的指导。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说一说它们的作用,并分别在“矛”和“盾”的下面板书“进攻”和“自卫”。在学习“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一句时,引出并板书“合而为一”和“大显神威”。在理清坦克的发明过程后,认识坦克的各个部件,以及与矛和盾的优点,引出“枪炮口”和“铁屋子”(结合板书小结:盾能自卫,改变成铁房子,防卫的本领更大;矛能进攻,改成枪炮,攻击的能力更强;再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会动了,坦克的作战就更灵活了。坦克的发明就是把矛和盾的优点?——板书:集合。)这个板书很好地立清了文章的脉络,也体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当然,在这节课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激励的语言太过贫乏单调

  听名师上课,最大的感触是他们的评价语很丰富,很切合,无论是对学生来讲,还是对听课的老师来讲,都是很好的精神享受。而这恰恰是我所缺少的。想一想,也许是自己平常太吝啬,“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想表扬表扬,却囊中羞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氛围。

  二、教学语言琐碎啰嗦

  因为很少有机会上公开课,平常上课的随意性比较大,所以,在缺乏监控的机制下,慢慢地养成了说话的随意性,很多时候,要么说话不够严谨,要么重复的语句很多。

  三、朗读的训练不够扎实

  朗读一直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半个学期的接触,我发现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经常读错字,漏字,多字,还经常出现断字现象。读起课文来就像在唱歌。这都是对课文缺乏理解感悟,没有引起共鸣,不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所以,在上课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但还是不够扎实,有些地方还是没有做到位。想让学生读好课文,读出感情来,这还是个长远而艰巨的任务啊!

  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探索,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2

  90学时的实践培训结束了,自己执教的三上的《矛和盾的集合》,又让自己收获良多。

  一、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本节课的生字教学从导入课题,让孩子们认真地看我写“矛”,然后展示“矛”的汉字演变,让孩子们感知,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盾”的字理:(护身挡牌)(十,“又”的变形,表示持握)(目,眼睛,代头部),表示手持护牌,举在头上,重点保护头部。让孩子明白,一个汉字可以是一个故事。然后在生字教学环节,让孩子情景表演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激烈比赛的情景,让孩子在动手演示中,理解了“雨点般”和“左抵右挡”和“难以招架”。还有“集”的教学,也是字理,先问孩子们“隹”是指什么(“短尾巴的鸟”),加上“木”,孩子们得出原来“集就是指群鸟栖息在树木上。”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在实际生活中,你什么时候听过“集合”,孩子们举例“早上出操的时候,上体育课的时候,电视里军训的时候,战士们大战的时候”。最后引导孩子们到课文中去找找能解释集合意思的词或句子,孩子们嗅觉灵敏,找出了“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和“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借助文中的句子了解课文里的意义。孩子们学得兴致盎然,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再次感知原来汉字这么得有意思,希望孩子对学习汉字兴趣浓浓。

  二、简洁安排教学环节。

  原先试教的时候,生字教学已经演示了词语,然后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又把比赛的场景再现,重复,又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在正式教学的时候,我让孩子自己先找出课文中描写“矛和盾”的词语,采用副板书的形式,将孩子找到的词语一一板书,让每一个孩子在自己的位置上动作演示,然后出示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让孩子感受有这些词语组成的.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想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在孩子们得出这是一场激烈的比赛的结论是,又请两个孩子情景演示,所有词语的理解就在孩子们自己的亲眼见识和亲手演示中各个击破。顺势引导正式这场激烈的比赛,激发了发明家的灵感,集合了矛和盾的长处发明了坦克。鼓励孩子们用“矛、盾、集合、坦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原先计划这一个环节是在学习了课文内容之后,来一个整体概括。可是试教后,发现初读环节不能少了整体内容的感知,于是有提到了学习生字之后,这样环节的安排简洁有相扣。

  三、亲身走进发明家的内心。

  在学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之后,学习的重心就是“科学家是怎么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的?”再次自由读文本,让孩子在发明家“发现问题”的句子旁边打上“哭脸”在“解决问题”之后打上“笑脸”。课文在“装轮子,安履带”前,留了发明家发现问题的空白,于是我在这里鼓励孩子“你就是那位发明家,在这时,请问,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一路上,孩子们跟发明家“心心相连”。

  四、保证写字时间足够

  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安排的写字环节,一是为孩子们好好写字,而是在写字的同时再次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这个环节,导师建议:反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的处理,不仅要把自己写对,还要把字写漂亮。受教!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3

  由于题目上就有生字,所以上课时我采用先出示“矛”“盾”两个字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已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学生联想到古代的兵器,这时我引导学生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

  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理解了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在用个性化语言说时,我趁机引导学生品味了“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句。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准确。并引导学生读相关句子,去掉第五段比较体会作者文章结构的严密。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

  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学生经提示马上说出了生活中的很多事例。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4

  为了让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

  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5

  今天,我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一、重质疑探究、自主学习

  学习本课时,我先从看图猜成语、看动画片《自相矛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从故事中引出,什么是“矛”和“盾”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两种古代兵器的名称,简单了解这两种兵器的.作用。由于“矛”和“盾”是本课的生字,学生了解了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之后,引导学生读题质疑,提出疑问,如:为什么发明家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呢?矛和盾怎样才能集合在一起呢?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结果又会如何?然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寻找答案。新课标强调探究性学习,注重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在本环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

  二、重学法渗透、自主体验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及词语后,设计了学习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环节进行学法渗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在学生能够大致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我引导学生一起去解决第一个问题,即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呢?这就要从发明家和朋友的一场比赛中去找答案啦!翻开课文,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划出体会比赛气氛的句子。读完,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发明家紧张的比赛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等词语来理解。由于缺少体验,学生在理解“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上有难度,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来当一当发明家,老师来当对手,学生用书本当做矛,老师用笔当做盾的环节,通过一场虚拟的激战体验,学生马上就能理解了这几个重担句子。新课标中具体的3~4年级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身的阅读感受。因此,我引导学生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较难的词语,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关键句子。并引导学生通过关联词语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

  最后再抓住“进攻、自卫、合二为一”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矛和盾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04-09

《矛与盾》教学反思04-18

比和比例教学反思12-18

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11-16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05-29

《松鼠和松果》教学反思 05-25

《开花和结果》教学反思07-03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08-06

《骆驼和羊》教学反思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