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反思>《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26 15:27:4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个儿子》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

  今天有幸请到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先生来听我执教的《三个儿子》,结合张老师的评课和我自己的上课感受,我觉得收获是巨大的。

  1、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三个妈妈,看到妈妈们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难怪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在教学中我们不必给孩子讲孝敬父母的大道理,只要在引导、启发、点化、调动学生读书、感悟、交流的热忱,学得生动有趣,读得入情入境,说得真切真实就可以了。

  2、在教学设计上,我着意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预习时学生提出问题的梳理,直接切入主题——围绕两个重点问题展开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初步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围绕这两个问题,把老师的教成和学生的学成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教学的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学生的学习也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

  3、学生理解能力和进入问题(文本)的能力快:

  原因是因为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孩子们自己的,第一个问题“……”,全班近半的孩子提出,第二个问题“……”,除了五六个孩子之外,三十多个人提出疑问,所以问题来自他们自己,是他们想迫切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学生学得主动,学得专心,学得开心。

  4、教学的预设文本和课堂的实施整合得和谐而有实效:

  学生在课堂中的理解、朗读、思维、说话都很不错,上课的情绪和发言很棒,全情投入。许多环节可以体现,如: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水桶很重?一般的孩子找到的都是第八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但是我们有一位平时学习一般的孩子站起来说:“我认为第七段也写出了水桶的重,‘老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走’说明妈妈们拎的水桶很重,走得很慢,所以老爷爷自然也跟着慢慢地走。”说得多精彩呀!那么细小的细节描写他竟能发现,可见这节课他学得如情入境。类似的问题还有许多:“妈妈们拎着这么重的水,这个时候你就是妈妈,你的心理会想些什么?”;“如果是你的妈妈提着这么重的水,走在你的前面,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呢?”……学生们发言真切的、积极的、精彩的。

  5、在解决第二问题“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时,还可以进一步设计教学点,将这个问题挖掘得更透些。

  6、不论是那种类型、哪种风格的教师,教师的情感必须要和文本高度一致,教师进入文本才是真正融入学生的心灵。这一点我需要努力,今天的状态只能说自己的状态界于文本和学生情感之间的中间地带。

  7、在朗读方面,我也觉得张老师的提议很有价值,尽可能少读孤零零的引号里的句子,而是读有前后背景或指导语的句群。

  8、张老师还建议,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经解决了字词的认读,那么第二课时伊始就不要再认读词语,而是改成听写词语或看拼音写词语,也可以出现几组词(字),说一句(段)话,这样,字词的训练和落实更具有实效性。

  9、在最后的写话环节,可以改进,不要提供几个词语,这样可能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将真正的训练弱化。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开头的句子,让他们自由写。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2

  《三个儿子》讲述了在妈妈眼中的三个孩子各有特点,一个聪明有力,一个唱歌出色,第三个妈妈认为孩子没什么特别,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

  理解**的辛苦是全课的重点,理解了这个,才能理解及时地帮助是多么必要,那么全文的重点段应该如何突破?“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今天的课上,我看到了一次精彩的表现。

  一、充分读,然后问学生,你从哪里看出来水很重?

  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理清重点词,在学生的相互补充下,晃荡、走走停停、痛、酸等词语被标示出来了。这样的处理虽然比较简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必要的,首先,让学生有这样的印象,句子中会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词语,其次,在朗读时有一定的指向,后来学生的朗读中,这些词语被读得较为清晰,最为关键的是,这为下一个环节设置情境,让学生谈感受有了词语的准备和积累,学生在无意中有了目标。

  二、情境体验。

  教师请一名女同学,个子比较小,当场拎一桶重达七八千克的水,对同学提了这样两个要求:

  1、观察她拎水时的表现。

  2、心里想好一个问题,呆会儿问这位同学。

  ①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她走一走,就停了。

  师一指屏幕,(生齐说)走走停停

  生:水都泼出来了

  生:我发现她好累哟。

  ②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我想问她累不累?

  生:我想问她手痛不痛?

  生:我想问她心里的感觉是怎样的?是怎么想的?

  生:手麻不麻?

  生:我想问她累了,休息的时候为什么不用手敲敲背?

  教师引导那位女同学一一作答。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是根据重点词中前两个可以通过观察得到,而两个表示个人感受的词语,要当事人说出来才能明白。果然,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很快说出了走走停停和晃荡的意思,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述,非常明了。而以小记者身分的提问,更是做到了充分二字,从“痛不痛”到“麻不麻”,他们的思考步步深入,已不不仅仅是课文的层面上的意思,麻,只有手在极其痛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这点点滴滴的观察与提问,都在说着一件事:水太重了,妈妈已经拎不动了。

  如果仅是到了这一步,还只是对重点句子的说明,但更为巧妙的还在后头,教师此时设置了一个场景:如果你就是第三个孩子,为什么要帮妈妈拎那么重的水呢?此刻学生的情绪仍是激动着的,他们说:

  生:我看见妈妈拎水很重,所以帮助她。

  生:男孩子力气大,女孩子小一些。(学生都鼓起掌来)

  生:因为我是**的好孩子。

  这样的情境体验是高效的,因为它不仅仅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一次重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得到了体验,因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第三个孩子的表现是多么的出色。

  在课即将结束,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看到了三个孩子的表现时,你会说些什么?

  生:有些不懂事,帮妈妈做事是好事。

  生:不是说第一二个孩子不懂事,第一个孩子翻跟头给妈妈看,是想让妈妈快乐些,而第二个孩子唱歌,是想让妈妈舒服些。

  师:妈妈累了,想不想让人帮忙?

  生:想。

  生:第三个孩子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师:出示老爷爷的话: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只看见一个孩子。

  老师的想法是让学生说前两个孩子表现不对,只有第三个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于是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老爷爷的话。但在学生的表现上,我们看到,是和老师的预想是有别的。

  第一个学生的.回答,他的话里提到了“好事”,这一方面是可能学生还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还有一种可能,学生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这里的好事究竟是值得去做的事情,还是我们大人所理解的好人好事呢?如果是前者,那是学生采用了和成人不同的表述,但如果是后者,显然是不合适的。在课上,老师也没有指出,就过去了。如果能追问一句:你所说的是怎样的好事中呢?这样会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表达,这是语文课的根本,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的表达。

  引起我更多思考的是第二个学生的回答。首先,这不是课堂上老师所需要的答案,或是说,老师根本没有想到学生的思考会是这样的,这从后来老师的继续引导可以看出来。但这样的答案的出现,至少是表达了学生的一种思考,是啊,妈妈累了,但孩子以这样的方式----翻跟头、唱歌来帮助母亲解乏,妈妈心里会舒坦了许多,可能也轻松了不少,这从课后妈妈老师的交流中也可以看出。但问题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场景不容许有这样的表现:水那么重,妈妈那么累,这时,最应做的,就是直接的帮忙呀!语文课本身就是一种学生抒发性灵的舞台,如何提供更多的舞台让学生去表现,是教学设计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更何况,当学生有了不同的生成,且是极有价值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是宏扬,是激励。

  我们的教学设计,就是在这样的精心雕琢下,才有了生命力,才有了为学生所热爱的课堂。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情感目标:

  感受母爱,学会孝顺.体贴母亲.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母爱,从而学会孝敬父母.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身为母亲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所有的一切,而作为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妈妈呢?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发生在妈妈和儿子之间故事,名字叫<三个儿子>.(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请听老师为大家讲述这个故事.(师配乐有感情地背诵全文,生细心听)

  2.师:听完了这篇故事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我想知道为什么明明是三个儿子,这位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生:老爷爷所说的这个儿子究竟是哪个儿子?(师根据提出的问题随机板书)

  3.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特别好.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些疑问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104页,首先我们初读课文,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第一次读课文都要做到哪些?

  生:第一次读课文我们要把字音读准,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直到把句子读通顺为止。

  生:第一次读课文我们往往都要标出自然段。

  师:说得真好,咱们就按照这些要求来自由读课文吧。

  4.师:同学们的读书习惯非常好。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观看老师制作的课件)请看大屏幕,蓝蓝的天空,一位天使手里拿着气球翩翩起舞,气球上写有汉语拼音,如果你摁住下面对应的生字,天使就可以继续飞翔。谁愿意试一试?(师指名上台)如果她读对的话,请大家跟着齐读两遍好吗?

  5。师:熟悉了这些生字,相信我们会把这篇课文读得更通顺,更流利.请大家再读这篇课文.

  三、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1.师:刚才看到同学们专注读书的神情,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你们的妈妈知道了一定会为你们感到骄傲的。咱们现在来看看课文中的三

  个妈妈是怎样来谈论自己的儿子的。请同学们找一找,并拿起笔画一画三个妈妈之间的对话,读一读。(生拿起笔找、画)

  师:谁来说说他们在课文的哪几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如果你是妈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谈论自己的儿子?同桌先读一读,练一练。

  2.师:谁来扮演第一位妈妈说的话?(指名读)

  师:请问这位妈妈你在说这句话时是什么心情?

  生:很自豪。

  师:大家认为呢?你从哪些词看出妈妈自豪感的?

  生:既聪明又有力气。

  师:你真会抓住重点词来体会。请你写一下这两个词.。(生上台板书)

  生:你能有朗读来表现出来吗?(找三四个同学读.,生声情并茂地读这句话)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师:自豪感在你的朗读中。这位妈妈真会夸自己的'儿子,并且用了一个词“既…….又……”

  师:谁也会用这个词说话?(找两三个说话)

  师:说得真好,咱们再回头来读一读第一个妈妈的话。

  2.师:听了第一位妈妈的话,第二位妈妈也毫不示弱,她是怎样夸自己的儿子的?他儿子的特长是什么?

  生:第二位妈妈更自豪,她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她儿子唱歌特别好听、妈妈非常骄傲的?

  生:我从“好听极了”觉得他的妈妈很为他感到骄傲。师随机板书:好听极了。

  师: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把这些词来重读,你说呢?(找学生读)

  师:能听得出这位妈妈非常自豪。谁再来读一读 ?(找两三位同学说)

  师;你们读得好听极了!谁还会用“。。。极了”说一句话?

  生:我家的小兔可爱极了。

  生:妈妈给我买的衣服漂亮极了。

  生:看到同学们上台领奖,我羡慕极了。

  师:老师发现你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你们真是棒极了!

  3.师:听了前两位妈妈的话,第三位妈妈是什么反应? 生:她什么也没说。

  师:在前两位妈妈的追问下,这位妈妈说了些什么?

  生:这位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4.师小结:下面由我来做旁白,咱们来分角色来朗读三个妈妈的话。

  师:难道第三位妈妈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带着这个疑问咱们接着学下文。

  5.师:三个妈妈打完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他们后边慢慢的走着。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想想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妈妈很辛苦。

  生:我觉得妈妈太累了,我真想上去帮一把。

  师:你们真是懂事的孩子!(师很感动)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4

  《三个儿子》这一课,所传授的大道理,几乎每个二年级的孩子都能懂得,“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的语句,也已经深刻的记忆在他们的大脑里,所以在教授本课时,我摒弃了常规教学中,中心思想价值的灌输,不去深挖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孩子沉下心,去读书,去感受,去品味。

  导入环境,激起学生质疑,为什么明明看到的是三个儿子在玩耍,为什么老爷爷却说只有一个儿子,学生带着疑问去朗读,让学生初次接触文本,自己去感受,去理解,体验,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阅读主体性。其次,在中心品读环节,我让学生去感受三个妈妈是怎么去夸奖自己的孩子的,句子很容易找,但孩子却不太能懂得夸奖的.内涵,于是我引导孩子去抓关键词,“三个妈妈是怎么夸奖的”,学生找出“既......又”、“好听极了”、“谁也比不上”,同样是夸奖的话,原来有那么多种方式,于是结合课堂作业本,让孩子马上学会应用,去夸夸你身边的事物,比如你的朋友、你的小猫小狗都可以;在夸赞同,让孩子进一步体会到妈妈的夸奖,是渗透着对儿子无限的爱。每一次的夸奖,都是对旁人最温暖的“碰撞”,这是第一次爱的体现。

  妈妈是这样爱着自己的孩子,那儿子们呢?我引导孩子再去读,反复体验妈妈们提水的辛苦,先抓关键词,感受,再去表演,随机采访,“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帮忙该多好”,几乎每位受访者都是这样的感受,而三个不同特点的儿子,也给出了不同的反应。这是第二种“爱”,子女对父母的爱。

  两种爱的碰撞,所撞击出来的火花,学生变一目了然,文章想传递的大道理也呼之欲出。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的反馈还不能够恰当的引导,为我的课堂所服务,有时候总是想等着那个我要的答案,却忽略了课堂是学生的,我只是一个教学的引导者。再比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已知知识,该如何处理,这些方面都是我今后学习改进的方面。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5

  这是我第二次进行正式的教学活动,它较上一次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首先,上节课我说话的声音较小,这节课我能注意到并且能改正过来。其次,我上节课在班级里走动的频率较高,以致于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这节课我尽量控制自己的步伐,只有在极个别同学不注意听讲的时候才慢慢地走过去敲他一下。这次我吸取了上一次依照自然段逐步讲解课文的教训,而改成班级自由交流分享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同学参与到集体的大讨论中。这节课我也能将教案熟记于心,知道自己究竟要传授给孩子们什么,这样我就能将孩子们偏离主题的谈话及时的变换到本节课的重点上。虽然我这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仍出现了新的不足之处。

  缺点:每当我提出问题时,有许多的学生举手,可是我让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就只有同样的少数几个人,那些经常不被叫到的同学就失去了信心,心中容易产生“反正老师不让我回答,我干嘛举手?”的想法,这样不利于积极的举手发言。眼睛不能总注意相同的几个人,应该把注视范围扩大到整个班级,当学生感觉有人关注自己就会增强勇气和信心。

  本节课涉及到人物对话,需要同学们体会和领悟其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我把它放在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中,但是这一环节的进行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我在分析完“妈妈”们当时的心情和朗读时需要用的语气之后就应该找学生站起来分角色朗读,这样更便于学生把握人物的感情。但是我却在把整个课文讲完之后又进行的有感情朗读,这时学生缺少当时的环境就不易读出当时的心情。

  本节课我有知识点串讲的失误,一个知识点强调完了在后面讲的`时候又反复提到,这样会让学生觉得啰嗦,产生不愿学的反感情绪。一个知识点讲完不必总是纠缠着不放,可以适当的拓展一些知识面,让学生产生好奇心理,觉得有东西可学。只有抓住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心理才能做到有效地灌输知识,这一点需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牢牢记住。

  优点:课堂上处理学生的提问较成熟一些了,不像第一次无从下手,这次能有效地解决,而且把学生的回答与问题衔接不起来的地方也能加以指出和引导。整个课堂能够把握住,不再害怕控制不住。课件中出现错误的地方能够及时改正,学生读错的音反复加强训练。看图说话的设置给学生留足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的语言学会自己完善(对照着课文),许多好的词组在谈话的时候能够运用上,这样有利于他们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6

  《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用质疑解疑为手段,深入文本进行研究,揭示文本主题

  “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你认为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接着以感受“水很重、妈妈提水辛苦”为切入点切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体悟,抓住“痛”、“酸”、“走走停停”、“直晃荡”等词感受理解。

  二、教学时,我以感情朗读为突破口,让学生体会三个妈妈不同的心态,帮助理解文本主旨。

  先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我设计了让孩子当作是妈妈,读一读妈妈夸奖儿子的话。然后随机采访“妈妈们”他们在夸奖孩子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得?学生说的话真是让我喜出望外!“我为我的儿子骄傲!我为我的儿子自豪!我的孩子是最棒的!......”在读第二个妈妈夸奖自己孩子的话时,我改变了方式,让一个学生读,然后随机找学生来评价他“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到了第三个妈妈那里,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那个妈妈的心情,学生说出了那个妈妈心情平静、平淡,那个妈妈很谦虚,而且学生真的读出了这样的语气。

  这节课让我很欣慰的是学生们朗读的很到位,读得有感情,在课堂上不是学生不会说,而是教师引导不到位学生才没的说,只要教师引导到位,就很容易能调起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三个儿子》这一课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学生的潜力,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到位,学生就能发挥得体。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7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8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这是上学期我让小朋友们背诵的三字经中关于孝敬家长的经文。本课就是教育小朋友们孝敬家长的,文中没有明显的语句让小朋友们如何去孝敬自身的家长。我看了几遍课文想:有没有必要在课中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同学在我的深挖细抠中去感悟要孝敬自身的家长呢?可是我转眼一想,作为二年级的小朋友那么小,给他们将孝敬家长的道理也不太懂,只有在引导小朋友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小朋友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让他们在读中感受到作为小朋友最应做到的是要孝敬自身的家长。

  学习课文时,我让小朋友们找出三个儿子在母亲心中是什么样的?然后引导小朋友们读出三个母亲对自身小朋友的评价。夸自身小朋友会唱歌,会翻跟头、力气大的母亲心里是无比的骄傲。朗读的时候语气是自豪的。只有一个小朋友的母亲说自身小朋友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她的心是平静的,朗读时是用平淡的语气。当我在指导小朋友们读三个母亲的话时,我发现小朋友们将2个夸奖自身小朋友的母亲说的话读的好极了。他们觉得会唱歌,会翻跟头的小朋友是好样的。

  读完3个母亲对自身小朋友的评价后,我出示图画,三个母亲各提着一桶水在路上走,让小朋友们看图读文找出三个小朋友是怎样做的。然后让小朋友读出这三个小朋友的表示。读到翻跟头的小朋友是入迷的;读到会唱歌的小朋友是陶醉的;可是当我的小朋友们读到那个协助母亲提水的小朋友时他们脸上的'表情是若有所思的。我感觉他们心中充溢一种感动。我趁机将课文中对第3个小朋友的描述的句子用小黑板出示:他赶紧跑过去,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拎着走了。让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开始点同学读评议,再同座互读上台扮演读,小组竞赛朗读),让他们在读中感受到三个儿子中只有一个是爱家长的。然后我问小朋友: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小朋友?小朋友们七嘴八舌,纷纷举手说:三个儿子,有两个不心疼自身的妈妈,看到自身的妈妈提着那么重的水却不帮妈妈提,只知道扮演自身的节目给人看。只有一个儿子是心疼妈妈,孝敬家长的,所以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我接着问:你喜欢那个小朋友?为什么?一小朋友说:喜欢没有什么特别地方的小朋友。虽说他没有特长,但他知道孝敬妈妈。特长可以花钱去学,而孝心是无价之宝。爱家长,不是在家长需要协助、关心的时候去展示自身的特长,而是协助家长做事情,减轻他们的负担。小朋友们都说要向帮妈妈提水的小朋友学习。就这样在读中,小朋友们不知不觉的感受到了要孝敬自身的家长道理。

  教学完这篇课文,我在办公室讲述自身教学这课的感悟,为小朋友们终于明白了孝敬家长的道理而高兴。没有想到我们同室的老师说,假如他们选择儿子,就要那些会唱歌、会翻跟头、有特长的小朋友。他们的观点就是希望自身的小朋友学习好,有专长,不协助他们做事、不孝敬也无所谓。他们说其实小朋友们长大了也享不了小朋友们什么福,只要他们过的好,不找麻烦就够了。我当时心里一惊。不要孝敬家长、没有什么专长的小朋友,情愿要有能力,对自身不关心的小朋友?试想,一个连自身家长都不孝敬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心中没有爱的人,那他在社会上又会有什么作为了?一个人,尤其是一个胜利的人士,只有心中充溢爱、充溢责任,他才会尽职尽责的去做好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假如是我,我一定要选择协助妈妈提水的儿子。我希望我的同学也是那没有什么特别地方却知道帮妈妈提水的小朋友。我的教育目标是让小朋友先学会做人再才是成材!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9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言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学习的方式从“授之以鱼”转变成为“授之以渔”,而更多的人把这样的关系又提升了一个高度,致力于把“授之以渔”转变成“授之以渔场”,真正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让孩子们的心灵在真实体验的天空自由翱翔。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设计并执教了《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有一些体会和思考,和大家交流。

  一、抓住切入点,训练学生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看图说说每一幅图的意思,每一幅图就是这篇课文的一部分。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的感知。

  二、在自主探究中鼓励个性化识字。

  自主探究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包括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和有主见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在本课教学中,我用生动有资金短缺课堂评价,肯定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语言和富有个性的独到见解,挖掘了学生心灵深处的想法。如学生在文本的交流中,学生对人物的瓜是多元的。对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肯定有他独特的体验。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教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在不磨灭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就非常必要了。

  三、用质疑解疑为手段,初探文本,概括课文内容。

  出示老爷爷的话,让学生读后想一想,有什么问题要问这位老爷爷?学生大多提出了“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抓住妈妈怎样说和儿子怎样做的句子,和对问题的理解,进行概括课文的学法渗透。

  当然,本课还有不足,评价语言对朗读的提升、教学时间的分配、小组合作的成效性上,都需要自己多钻研、多实践。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0

  如果说上午的两节说话写话课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性的认识,那下午的两节语文阅读教学课更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新课程下浓浓的语文课的味道。

  下午听了由桐乡茅盾实验小学的陆敏老师执教的《三个儿子》和海盐县三毛小学刘燚老师执教的《我是苹果》两堂课,以及幸运地听到了全国阅读教学一等奖获得者王自文的一堂古诗教学课。最后还聆听了一个多小时的专家的点评和嘉兴多位名师的.评课,理了这么一些对我有所启发,有所帮助的资料,与大家一起学习: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的课堂。

  下午听的两堂阅读教学课都很好地处理了工具与人文的关系。因为语言文字本身就是表达人的思想。把思想有机地统一在工具展示中,体现一种人文性。《三个儿子》一课抓住了老爷爷说的:“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一条主线,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体会包含在其中的人文精神。课堂上安排了四次读老爷爷的话,一读引出疑问;二读明白看不见的是哪两个儿子;三读明理实实在在的爱;四读怎样才能让老爷爷看到三个儿子。在语言理解中明白文章的内涵。又如《我是苹果》一课中对诗句的朗读,对文章的品析,让学生逐渐体会苹果博大乐爱的胸怀,在品悟中体会人文性。

  二、体现对话的课堂。

  首先,阅读是老师、学生与文本编写者之间的对话,也是读者对文本再创造的对话。课堂文本包括“言”和“意”,由言悟意,通过读文来理解文本。《我是苹果》因为是一首诗,有些句子很抽象,很深奥,而课堂上学生对诗句的感悟其实已超过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理解能力,悟出了文章表达上的内涵。其次,读是体现增量,对话课堂也是书声琅琅的课堂。《三个儿子》中妈妈累了酸了,老师请学生读其中有关的句子,其他学生评议时会说:“字咬准了。”再读再评议时学生会说:“不仅字咬准了,而且读得有感情。”师连忙问:“哪里有感情了?”学生会继续说下去,每一次的读都是一次很好的增量。再次,对话课堂更是甜甜的富有诗意的课堂。由于两位老师的激励、赏识、参与和期待,可以说那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课堂。

  三、动态生成的课堂。

  新课标在朗读上要求学生在正确价值取向下可以有多元化解读文本。《三个儿子》中对三个儿子的评价很难有个标准,在妈妈很吃力地提着一桶水时,第一个儿子翻跟斗,第二个儿子唱歌,而第三个儿子马上过去帮妈妈提,如何来评价这三个儿子,确实会有很多分歧。这样的课文如何把握个性化朗读,个性化解读,多元化解读文本。而课文中老爷爷的话很明确,只看见一个儿子,虽然要多元解读,虽然在人与文本过程中,在生生、师生对话中,如果学生提出来的话可以讨论,但老师有意引导不太可取。课文中那两个儿子“翻跟斗、会唱歌”也是可以欣赏的,也可以理解为为妈妈解除疲劳,但学生没有说到,老师三次有意地引导、强调,从文本价值取向看,这样做不太可取。

  这两堂课在听课老师中争议较多,但每个人的评议角度不同,欣赏角度不同,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这也许是对课堂的多元化解读吧!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1

  今天锦城片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比武在我校举行,我抽空听了一节课,刚好是同一办公室的小方老师上的《三个儿子》,因为是第二次听这堂课,其中也曾参与讨论过,便有了更多感想。

  《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一个儿子只顾翻跟头,又一个儿子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记得第一次听课时也许是教师自己没有吃透教材,没有把握好点,所以课文学完,学生还有些云里雾里,没有突破文本,而今天的课明显思路清晰多了,却带给了我更多的思考。

  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我觉得今天的课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说说“在家里会帮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事?”“劳累了一天的爸爸妈妈回到家,你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从而导入课文“今天我们要认识三个和我们一样能干的儿子”。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

  走进文本,感悟文本。今天的课特别让孩子们从文中感悟妈妈的自豪、第三个孩子的懂事、孝顺及妈妈的辛苦,所以孩子的感悟教深,比较透彻。

  但整堂课听下来,觉得也有许多遗憾之处:课太顺,缺少现场生成的东西,教师导得太多,课堂缺少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往往学生刚有思维的火花出现,便被教师压制了,于是出现了异口同声的局面:大家都喜欢第三个孩子,可到底为什么也许更多的是老师的理由。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读了这个浅显的故事之后,可以引入一些传统的颂扬子孙孝心的文章,如:“黄香温席”、“卧冰求鲤”之类的文章让学生去读一读,既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再次洗礼又提高了课外阅读能力。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2

  《三个儿子》是人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第23课。这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在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当三个儿子的妈妈们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其中的道理浅显易懂。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本课的导入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有一篇文章很奇怪,明明写了三个儿子的事情,而旁边的老爷爷却非要说自己只看见了一个儿子?请打开23课《三个儿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吧!”虽然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了课文,但是,这样的导入同学们还是饶有兴趣。激发了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这样一来让学生从三个妈妈口中得出对三个儿子的初步评价,然后通过后面的学习感受三个儿子的表现,感受到那个“没有什么特点的儿子”却是最懂得体贴、孝敬妈妈的真正的儿子,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妈妈,这才是真正的儿子的表现。

  重视朗读感悟。文中有很多描写具体、优美的段落,为了让学生能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对文中人物有更深入的体会,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朗读、理解“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这句话,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体会人物情感,孩子们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为下文感受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做好铺垫,感情理解水到渠成。

  本课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本课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但是,在学生分角色朗读时,又走过场的现象,有些学生没有投入去读,因为时间关系,也就没有更细致地指导、引领,需要下一步注意。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3

  把表演引入课堂,是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进行全身心感受课文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情景表演是不可缺少的。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景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三个儿子》时,一个学生看到了课后练习的“读读演演”部分--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演一演。这可把他乐坏了,马上就大叫,于是其他小朋友也一起起哄。既然他们有这个兴趣,我就答应他们等课文学完了,我们再分组来表演。于是第一节下课前,我给他们分好组,并确定了组长,让他们自己去准备、去分配角色,表演在第二天上午进行。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让他们自己举手,嘿,他们争先恐后地大叫“我,我,我……”于是我说:“谁再叫‘我,我,我’,我就不叫谁上来表演,哪一组表现好我就叫哪一组。”因此他们就安静地等着。我叫了一组平时较听话的那组,嘿,一个小鬼出乎我意料地拿出一个似烟斗的东西,我问他拿这个干什么?他说“我扮演老爷爷,所以拿着烟斗啊”。哦,原来是这个用场。接着我宣布表演开始了,当旁白开始读时,相关的人已经也开始了他们份内的表演,非常投入。演老爷爷的那个小朋友还把“烟斗”含在嘴里说话,驼着背,说话慢条斯理的,像极了老爷爷,把老爷爷此时此刻的心情也演得很形象。演儿子小朋友也各有各的招牌动作,一个唱歌,一个翻跟头,一个吃力地帮妈妈提水;妈妈们说话也很利落,虽然没达到那种效果,但是也已经有了这种意识……表演完了,其他小朋友马上鼓起掌来,还纷纷评论谁演得最好,谁演得最形象,谁演出了某个人物的某种性格,并希望让自己也试试。很快,一节课过去了,他们还没尽兴,希望再玩,于是我就让余下的.小组自己利用下课时间表演给其他小朋友看……

  所以,适当有效的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认识课文里蕴藏的思想感情。坚信对于情境创设的表演还是有必要的,但不要为了表演而表演,把课堂弄得太花哨,忽略了知识的获取,冲淡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4

  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的三个妈妈,表现各不相同,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虽说不用给孩子讲大道理,不去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可是文本的'价值导向是明显的,如何让孩子在读文中去体验,从而有所悟呢?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颇费了一番心思。

  1、从课前导入入手,为读文明理做前期铺垫。

  新课伊始,我跟孩子们说:“以往都是你们读书给老师听,今天就让老师好好地给你们读一篇文章。”这一说,旨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接着我动情地为孩子们朗读了《妈妈喜欢吃鱼头》并让孩子们说说听出了什么,当一个孩子说他“听出了妈妈爱自己的孩子”之后,我又趁势让孩子们谈谈 “我们能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做些什么呢?”孩子们畅所欲言,他们对父母的关心、体贴,全化在一句句暖人的话语中。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自身的认知角度去谈谈如何对待父母,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为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做了前期铺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以感情朗读为突破口,体会三个妈妈不同的心态,帮助理解文本主旨。

  三个妈妈谈论儿子的心态是不同的,前两个妈妈在一个劲地夸自己的孩子,她们的内心应该是得意的、骄傲的,而第三个妈妈则认为自己的孩子没什么特别的,她的心态是平和的。三个妈妈的话里儿子的特点与后文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指导读好妈妈的话有助于理解文本主旨。

  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找到三个妈妈的话自己读读,初步体会其中的情感。然后指名读,读完后采访:“这位妈妈,别的妈妈都在夸自己的孩子,您为什么却说自己的孩子没什么特别的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把自己转化成妈妈的角色,读了以后访问同学,其实时时处处都在提醒他们:你说的话是妈妈说的话。这样挖掘内心的交流,让孩子们很快就体会到作为一个妈妈在介绍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带着这种理解再读妈妈的话,就能读得有滋有味啦。然后放手让学生读另外两个妈妈的话,学生已经有法可依,稍加点拨,他们就能把另两个妈妈的骄傲自豪的心态用朗读表现出来。三次和文本的交流,把三个妈妈做了比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反应是多元的。对同样的句子,不同的人肯定有他独特的体验,在不磨灭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就是非常必要了。我设计这样三次交流,除了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把文本的含义进行表达以外,还设计了一个从“收”到“放”再到“收”的过程,让孩子学会了学习方法,能根据方法自主学习。

  3、用质疑解疑为手段,深入文本进行探究,揭示文本主旨。

  在读完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后,我出示了老爷爷的话:“三个儿子?我只看到了一个儿子。”让学生读后想一想,有什么问题要问这位老爷爷?学生大多提出了“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我便顺势紧扣文本,让学生联系前文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进行讨论探究,得出“能帮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这一结论。此时,出示“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这个句子让孩子们读一读,联系一年级时念过的《三字经》里的孝敬父母的故事想一想。于是,不用再揭示什么道理,孩子们已经通过读文、讨论、探究,自己领悟到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要有“追求理想的语文课堂”的信念。若每堂课都能上得学生“小脸发红、小眼放光、小手常举、小口常开”,也许离理想的语文课堂也就不远了。这是我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我必将“上下而求索”。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5

  《三个儿子》是鲁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第23课。这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在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即:当三个儿子的妈妈们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浅显的文字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在《三个儿子》的教学过程中,在第一课时和学生一起感受了三个妈妈眼中的儿子是怎样的基础上,特别是引导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会唱歌和会翻跟头的两个儿子在妈妈们眼中是那么优秀与之第三个儿子的“没什么特别”进行强烈对比。从而直奔文本中出现的学习伙伴提出的“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却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呢?”的这一思维聚焦点,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这样一来让学生从三个妈妈口中得出对三个儿子的初步评价,然后通过后面的学习感受三个儿子的表现,形成鲜明反差,看法随之转变,使学生认识到那个“没有什么特点的儿子”却是最懂得体贴、孝敬妈妈的.真正的儿子,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妈妈。

  为了让学生能对文本中的重点语句有更深刻地理解和对人物当时的感受有更真实的体会,就在课前带着学生玩了一个提水的游戏,考虑到学生年龄、体格比较小,因此装了大半桶水让他们提着走了不到十米路,学生在玩乐中有了自己切身的体会,对于之后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朗读和理解“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这一重点句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认为除了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悟、理解文本语句的意思,体会人物情感,更应该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在读中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鞋匠的儿子教学反思09-26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三个儿子》07-20

精选三个儿子教案八篇04-10

精选三个儿子教案4篇04-15

三个儿子教案模板十篇05-10

关于三个儿子教案汇编6篇05-16

三个儿子教案范文锦集8篇05-14

匆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19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