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反思>《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14 15:31: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蚂蚁》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蚂蚁》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蚂蚁》教学反思

《蚂蚁》教学反思1

  蚂蚁是最普通的一种动物,用蚂蚁进行教学,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动手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也可以从研究探索中,体验到探究蚂蚁秘密的乐趣。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学生实验,能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所以在安排课程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和实验,学生从中获益。

  首先是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首先谈到的是如何捉蚂蚁,学生碰到这么小的动物,自然有自己的好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孩子想其他捉蚂蚁的方法,也是运用发散性思维启发孩子。其次是观察并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只有在充分的观察基础上,才能进行描述。蚂蚁的体型很小,教师让学生先用眼睛观察,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比较,从用放大镜观察过程中,体会到之间的差别,并从中获得乐趣,学习做简单的记录,学习描述观察的结果。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仪器进行测量比较,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

  其次是通过实验描述蚂蚁的生活习性。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对不同洞穴中蚂蚁的相处情况的研究。通过研究,学生了解了原来不同洞穴的蚂蚁在一起,尤其是数量不等时,它们就会立刻咬杀起来。而把相同窝的蚂蚁放在一起,它们相遇以后,不但不打不咬,还能相互喂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了解了蚂蚁这个非常重要生活习性。其次,引导学生研究蚂蚁的'食性。这个也是蚂蚁的非常重要的习性。教师通过安排实验,让学生玩中观察、玩中发现、玩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特别提醒学生注意食物距离离蚂蚁要相等,这样实验才有效果,才有说服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记录的学习态度,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接着,引导学生研究蚂蚁在下雨时的反应,当然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在这部分的最后,让同学们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研究的问题。这是拓展性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虽然学生探究起来有一定困难,但经过教师适当指导,学生还是有收获的。

  总的来说,这节课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实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了有关蚂蚁的有关知识。特别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说明学生对探究这一教学方式是认可的,应当成为今后教学的主导方向。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还要进行改进和提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蚂蚁》教学反思2

  小班的足球活动开展首先应当让幼儿投入到游戏中去,“蚂蚁搬豆”对于幼儿并不陌生,使幼儿能够深入到游戏中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这一节课有以下几点思考。

  1、让幼儿重复练习还是接受挑战。我们常常会被传统的思维所限定,这要学会了这项技能一切就大功告成。我们往往没有很好地思考:幼儿已经掌握踢球的基恩技能,是重复孩子已经拥有的能力展开学习,还是基于幼儿已有的能力,去设计和组织能够促进幼儿更好发展的活动?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提供一定的材料和游戏情境,让他们进行更多的尝试与锻炼,是更具有积极意义的学习。

  2、关注幼儿的年龄与个体差异。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手段更多地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本活动的设计,我们考虑到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角色的道具、游戏的道具和情境创设,都能吸引孩子愉悦地游戏而不是生硬地练习,注重游戏的趣味性,同时也考虑活动层次的逐渐推进和自然过渡。通过一些隐性手段的运用,尽量使每个幼儿的能力得到提高。

  足球课程的开发还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通过更加创新的手段将其得到充分的改善,课程的多样性也成为重要议题。

《蚂蚁》教学反思3

  《蚂蚁》是科教版《科学》动物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喜受小动物之情可以说是小朋友们与生俱来的,当他们发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但对于习以为常的小蚂蚁来说,同学也许观察的兴趣不浓;对三年级的同学来说,要清楚的观察蚂蚁的外表特征也有一定的难度。蚂蚁的身体小,到处乱爬是同学难以观察的主要原因。教学内容就是随着同学观察蚂蚁需要解决的一个个问题的提出而展开,同学带着“蚂蚁的身体到底是怎样的”这一观察任务,在不改进观察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从而达到观察的目的。

  一、氛围轻松,丰富资料——张扬同学个性。

  在整个探究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贯穿始终。同学的自主学习一直与合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探究观察小蚂蚁的方法中,同学围绕解决初次观察中生成的问题,让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充沛地、自主地展开讨论和交流。从现场来看,同学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在老师的激励评价之中,讨论非常热烈,许多同学都自信地举起了小手。从他们的汇报来看,他们的确设计出了许许多多观察蚂蚁的方法。据统计,最多的一个小组想出八种观察方法,有的方法真有一定的发明性,这是我原先所没有想到的.。这样的学习方法,不只使同学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且也使同学得到了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在同学不时改进观察方法的进程中,为同学提供开放的空间,自主的余地,个性化的选择,实现了学习的多样化。在观察结果的表达上教师同样鼓励同学多样化的表达自身的观察结果。

  二、问题激励,教师指导——实现同学自主探究。

  同学在画蚂蚁后,我提出:我们捕获来的小蚂蚁是不是与他们画得小蚂蚁一样有那么多的节?那么多的脚?引起了同学的深入考虑:小蚂蚁到底是怎样的?这促使每个同学从内心动身迫不和待想去观察小蚂蚁,我布置了同学第一次对蚂蚁的观察。结果同学们不但没能观察清楚蚂蚁,而且把蚂蚁给放跑了。观察中生成了新的问题,在任务的驱动下,促使同学找出问题的原因,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各组在教师提供自助餐式观察资料中选择器材,进行第二次观察尝试,同学在不时改进观察方法中也完成了对小蚂蚁身体特点的观察。同学在问题的激励下,发生强烈的探究欲,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学国画对同学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国画的性能特点较难掌握,所以我在课 安排作业让同学自我体验,课中讲体验的结果,使同学初步了解了国画的基本性能,我再在课中采用边提问、边解答、边示范的手段,让同学找到疑惑的答案,由此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蚂蚁》教学反思4

  《蚂蚁》是四上动物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喜受小动物之情可以说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当他们发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这节课的意图在于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此外,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课前,我让学生去抓蚂蚁,上课时带来,可是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带来,因此这节课的内容我临时更改了一下。让学生先观察小蚂蚁的图片,说说你观察到的蚂蚁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将蚂蚁画下来。然后共同回忆蝗虫的身体特征,并同时出示蝗虫与蚂蚁的图片,小组间讨论一下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讨论的很热烈,可总有这么几个孩子像在捣乱似的。我一开始也没多大注意,后来我就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而且我也尽量引导学生说出蝗虫和蚂蚁的一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可是学生对此好象很茫然。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要想学生在观看图片的情况下,要想学生说出怎样的想法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就设想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观察蚂蚁的兴趣,让学生课后去观察,然后再去找蚂蚁,把交流的环节放到下一节课上来。于是我组织学生观看了《蚂蚁》录象,学生对录象中的蚂蚁活动很感兴趣,纷纷提出一些问题:蚂蚁为什么要群

  居?蚂蚁怎么会有那么大力气???有些问题我组织学生回答了,而有些我故意没有回答,而是想让学生课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找出答案来。录象当中问到:你想去了解奇妙的蚂蚁世界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想”。我想这就是我要的效果。趁热打铁,我就要求学生课后去观察蚂蚁,并参照书本写成实验报告。从课后收上来的作业当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观察到的`连我都没有想到过,而且也合乎情理的,实在是值得表扬,但对于个别学生,这样的活动是很难组织的,因为学生的自觉性并不高,兴趣归兴趣,可让他动手去做(课上的实验也只是留于形式更何况课后的自主性探究活动了)就很难了。

  科学课中有些活动在课上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课后或课前同样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也是科学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点也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蚂蚁》教学反思5

  今天我对全园开展了教研活动《蚂蚁搬豆》,这一活动源自于《蔬菜派》这一主题。这首歌曲诙谐有趣、语言质朴、清新、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忆和仿编。在开展完第一课时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未免,所以生成了该活动——《蚂蚁搬豆》第二课时。活动以:“还有什么办法来帮助小蚂蚁将豆豆搬回家?”这一问题为主线,激发幼儿兴趣。画办法就是我们将这个情感体验有机的融合到了生动形象的艺术教育中的一个活动。

  《纲要》中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中班幼儿在学习用绘画、符号的方式,表达想法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用画图的方式能让孩子在表达内容时有更多的自由,获得满足和成功感,这样也能照顾到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本次活动中让每个幼儿动脑筋想一想并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想法,努力为每个幼儿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并让其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自己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开展该活动时孩子们的`思维还是很活跃的,帮小蚂蚁想了许多搬豆豆的办法,并且还画出来了,好棒哟!

  葛诗语:“将豆豆下面装一个轮子,将豆豆推着走”

  石岩松:“可以请来一辆吊车,将豆豆掉着走。”

  郝思琪:“拿来一根绳子,将豆豆搬起来拉着走。”

  於张贤:“找一个小棒,将豆豆抬着走。”

  孟凡俊:“用手滚着豆豆走。”

  繆野:“找一根小棒将豆豆一敲,豆豆就进洞了。”……

  还有许多小朋友想的办法也很不错哟!尊敬的家长可以回家问一问,你家宝贝想出的什么好办法?

《蚂蚁》教学反思6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这是低年级小朋友最喜欢的课型,所以这节课我主要从趣味性入手,在课堂中通过唱歌、表演等手段来给孩子们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文篇幅虽短,但却富有教育意义。针对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心理,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主动的参与、感知中,发展他们的能力。

  一、 在自学中主动探索

《蚂蚁》教学反思7

  这堂课的设计,我充分尊重了孩子的意愿。既然他们有疑问,我们为什么不停下脚步来为他们解决疑惑呢?当然,解决的途径是通过:“发现问题——交流讨论——解决问题——提升认识”这样一个程序来进行的。孩子们的感受是深刻的。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体验、感悟,从而更加体会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业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也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反馈教学情况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最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应忽视的形成性评价内容。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写话,是根据现场的生成临时布置的。虽然孩子们的笔触还有些幼稚,甚至有些不通顺,可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的体会是深刻的。这一作业的设置,使课内课外,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知识与表达联系起来,把封闭的课堂变成了开放的课堂。这样有利于培养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用语文的精神。谁不为他们这种开放的、自主的、个性的作业而喝彩呢?

《蚂蚁》教学反思8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朗读和说话组织展开教学。

  一、在情境中朗读

  本文是一个情境性很强的童话故事,低年级的孩子往往通过感性认识获得表象,运用表象进行“形象思维”,因而利用多媒体创设故事情境在教学中十分必要,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从感受形象开始学习,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能有效的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情绪,使学生进入角色,兴趣盎然。如课文开头第一句“夏天真热。”我利用多媒体结合课文展示了一个夏天野外太阳火热照着大地的镜头,通过“从图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通过朗读让人感受到夏天的炎热吗?”两个小问题,学生自然而然的在指读、赛读和互评中读好了这句话。

  又如读“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这句,我边描述:“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寒冷的冬天来到了,听,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边出示冬天的画面播放西北风的录音,当学生都沉浸在情境中时,我出示句子顺势说:“能读好这句话让人感受到冬天的寒冷吗?”学生的感情很容易就读出来了。

  二、在想象中说话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的思维具体形象,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性更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想象点,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如课文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

  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想象余地。我抓住契机,多媒体出示画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

  学生说:“你们这么热的天还搬粮食,不知道休息,真是傻瓜。”“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啊!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让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说:“真冷啊,我快冷死了!”“我好饿啊!”“我不该嘲笑蚂蚁。要是我也在夏天搬好粮食就好了。”

  两次想象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明白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蚂蚁》教学反思9

  《上天的蚂蚁》围绕一棵通天树展开故事,沿着通天树下往上爬能爬到天上去。巨人和蚂蚁通过与树下的白胡子老爷爷对话,表现出对上天去看看这一愿望的不同做法。巨人身材魁伟但却懦弱退缩,蚂蚁很小很小却自信勇敢,并为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贴合了本单元主题。赞扬蚂蚁敢干立大志,为实现远大志向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本课我采用了顺序的方法进行讲授,引导学生分角色读课文,调动了课堂气氛,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了。通过多次阅读,感受巨人和蚂蚁的多方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它的自信、勇敢,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再到文中去找一找,用文中小蚂蚁的话去印证它的自信,如“我能爬到天上去”、“我能行”、“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等语言让学生也变得自信起来。授课过程中使用了课件,让小蚂蚁动起来。因为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不过,这次讲课也有一些不足。

  1.授课内容的主次不清晰,在环节的安排上没有好好把握,复习导入,在词语复习占时太长。

  2.齐读的环节太多,没有顾忌到不同层次的孩子,缺乏学生个人的体验。

  3.为了完成授课任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主导性过强,学生没有发挥出他们本应有的天马行空的想象。

  这次开课能对我有十分大的督促和帮助,之不足然后能自反也,今后教学中我将取长补短把课教得更好。

《蚂蚁》教学反思10

  上这节课时,我觉得学生兴趣很高,在读读、演演、说说、写写中,学的比较扎实,比较轻松。最大的收获是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摘苹果复习词语;听听风声感受冬天的寒冷。在生动、形象、逼真的环境下使学生有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探索语言的热情,对学习课文有着极其重要的情绪影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去说、去思、去读,给予他们思维、说话、读书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运用多媒体手段再 现蚂蚁搬粮食的情景,学学蚂蚁搬粮食的样子,实现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有效的唤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看看图片,再引导交流,使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和感受语文。为师生、生生与文本之间的相互对话奠定了基础,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感情朗读也水到渠成。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从课文和 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

《蚂蚁》教学反思11

  一、对比+板书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蚂蚁和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的道理。为了让孩子们更清楚地记住课文的内容,我采用了“对比+板书”的方法,扎实有效地推进。

  1、夏天的行为态度对比,分步板书

  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回忆夏天的炎热,说说自己在夏天最想干嘛,孩子们给出了“想睡觉”、“想吃冷饮”、“想躲在空调间里”等众多答案,以此说明在炎热的夏天,让很多人变得懒惰。在此基础上提问:“在炎热的夏天,蚂蚁和蝈蝈他们又是怎么过的呢?”让孩子自己读课文,从文章中寻找答案。孩子们一读就找到了,“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随即板书:“搬粮食满头大汗 乘凉 自由自在” 这样的对比+板书,让孩子们很清楚地了解了蚂蚁和蝈蝈的不同表现,对长久记忆很有帮助。

  2、冬天的结果对比,完成板书

  有了不同的过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让孩子们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蚂蚁和蝈蝈不同结局的句子,相机出示句子:“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然后联系上文,对蚂蚁和蝈蝈的夏、冬表现进行对比朗读。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感受到蚂蚁在炎热的夏天,搬着沉重的粮食,付出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幸福的生活;蝈蝈在夏天贪图享乐,到了冬天只能自食其果。明白了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有幸福生活的道理。学生在反复练读、对比朗读的基础上,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以此巩固,勤劳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地位,引领孩子们更扎实地记住本篇童话的主旨,向蚂蚁们学习。这样的对比+板书,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这一点出发,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采用情境教学法。借助生动的导语,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蚂蚁和蝈蝈的形象,去评价他们的.优和劣。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引导学生读、想、说、演,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同时我还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而且读出蚂蚁和蝈蝈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

  三、营造乐读的氛围

  《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放在低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我们的语文课堂要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个孩子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努力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时时刻刻都在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采用老师范读、指名读、自由读、小组赛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形式进行读的训练,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对学生的朗读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和渴望。

  并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时我运用形象直观的动作,加以多媒体辅助,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加工,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感情相合,去感受、去意会,进而在读出感觉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又反过来以悟促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感。

  四、启发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想象对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思维的具体性、形象性,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更识于学生发展想象。《蚂蚁和蝈蝈》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像这样的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课标还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授课时,我就抓住了重点词语的理解,进行了说话的训练。

  五、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学生读了一篇课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读准确,句子读得通顺连贯,形成顺畅的语流,有一定的情感。生字会认、会记、记得牢,会写并写得漂亮。这些应是一年级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第一课时,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记生字、写生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好办法记住字形,又通过看笔顺图,动手在田字格里描了描,从中悟出怎样写才好看,并在课堂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写字,较好地落实了识字、写字的内容,并坚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本课教学,我坚信:只要以敬业精神点燃执着的火把,平凡的人生就能闪烁出美丽的灵光!

《蚂蚁》教学反思12

  在上这节课前,特意到山上去抓了些大蚂蚁,让学生更好的观察。但出乎意外的是:蚂蚁显然并不适应我准备的“家”。过了一天,就死了一大批,到上课的时候总共只剩下8只活的蚂蚁,12个小组都不能分配好,只能用几只死蚂蚁代替(死蚂蚁身体会缩成一块,特别是胸部这块很难观察到)。四人观察一只蚂蚁,即使给了学生较多的时间,还是有一些学生观察得不到位。在画蚂蚁身体结构时,难点是蚂蚁的六条腿都长在胸部,学生会观察得不够仔细。我指导的还不够到位。或者说学生在观察前的讨论的并不充分。关于蚂蚁的生活习性,学生应该是有较丰富的前概念,但学生都羞于表达。在通过视频展示蚂蚁的生活习性时,学生看到了表面的关于蚂蚁的信息,却不够深入。这里主要是我挖掘得不够,如蚂蚁是团体动物,在搬运食物时是靠大家团结努力的,本应该以此更好的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课上学生的反应来看,我觉得课是比较失败的。学生这节课对于蚂蚁的`关注度并不多,就是说对蚂蚁的兴趣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高涨,这与上蜗牛时相差是较大的。我觉得一个最大的原因是没有课前组织学生自己去抓蚂蚁。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中,走进小动物,学生才会自主的投入到它们的世界中。

《蚂蚁》教学反思13

  以“我要争夺聪明花”这一激励手段为切入点而设计的这节识字课,充分体现。

  ⑴“教师,放心地放手吧!”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必须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甘于寂寞,学会等待,懂得赏识。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质疑、理解、感悟、探究还给孩子们。

  ⑵“孩子们,看你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只要把儿童解放出来,小孩能办大事。”课堂是孩子们的。他们不再是被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人。只要有机会让他们自主选择、自读自悟,他们就能自主地获取知识,创造性的发现问题,体悟情感。

  ⑶“课堂,越发开放了!”课堂的开放除了在师生观念上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也体现在课内向课外的开放。社会是大课堂。在识字这一小课堂上,凭借一双“慧眼”。把识字与生活之间 “契合点”挖掘出来,将识字与“链连”起来,使孩子们的学习进入更加开阔的天地。如:当生字宝宝学会了,让孩子们到课外书中,到社会中去寻寻他们的踪影,跟他们聚聚旧情。孩子们在“寻”的过程中获得比教材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⑷“激励,你真神!”“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以“争夺聪明花”为线索贯穿整堂识字课,充分利用低年级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营造了鲜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孩子主动积极参与到识字活动中去,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培养竞争意识,感受成功的快乐。再加上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优美自然的体态语,来一个满意的微笑,赞美的眼神,默许的点头,温柔的抚摸,使孩子们感到器重、关切、爱护、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充满赏识,充满爱的识字课堂里,孩子们的识字热情怎能不高涨呢?

《蚂蚁》教学反思14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中的课文《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全文共分三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本文篇幅虽短却很有特色。尤其突出的是文中“有的……有的……个个……”的句式描写,使全文十分生动。文中的对比也很鲜明:有两种动物不同生活方式的对比,有季节特点的对比,也有两种动物不同命运结局的对比,这些都增强了课文的可读性,使课文成为了学生爱读的好教材。课文的插图也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针对本文特色,我设计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自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文感受蚂蚁的勤劳,蝈蝈的懒惰。懂得只有像蚂蚁一样勤劳,才会有幸福的生活。第二课时的自学目标:背诵课文,并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今天这节课是第一课时。课上下来,专家评委给予了点评,我感触颇深,具体总结如下:

  一、要踏踏实实抓好学生预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我根据平时的预习要求,特地设计了《预习记录本》,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预习,相对完成。虽然形式较好,设计也较新颖,可无形中加重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也难以真正落实,其效果也不甚佳。在“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个人自学”环节上,我自信地认为学生已在家预习过了,无需再在课堂上给予学生预习时间。结果,有不少学生没有完成预习作业,对课文中生字词的理解囫囵吞枣,文章读得也不熟。课后,经过专家的指点,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一年级学生不应留书面的家庭作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与指导下当堂完成预习作业,一方面给学生减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另一方面,老师也便于监控,实实在在地抓好预习,逐步培养其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要把课文备透,让学生一课一得,不能流于形式

  “引导自学”型的课堂,虽是让学生自学,可实质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抓住自读自学的“精髓”,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让学生有效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把教材吃透,从一个很高的层面去把握课文,设计教学思路,针对每一课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提出自学重点,一课一得。

  自学重点的出示方式可以多样,如小黑板、幻灯片等,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清楚地知道。另外,课文的中心思想,不能在自学重点中出示,而应该是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自学方法,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和集体交流之后,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所感悟到的,其感受则因人而异。

  此外,在教学《蚂蚁和蝈蝈》时,我想通过表演,让学生在评价中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进一步理解课文。结果,学生草草读完课文后,就开始演了,有的小组为了角色还争了半天,导致表演时间过长,也难以组织,流于了形式。整个过程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学生并不是真正深入课文去揣摩。

  三、要切切实实按照“引导自学”型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准备“痛苦”地转型

  说来惭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并没有扎扎实实地按照“引导自学”型课堂模式进行授课。教学《蚂蚁和蝈蝈》时,一堂课下来,深有感触:自学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整堂课下来,学生没有真正沉下心来进行有效自学,往往是停在表现,浅尝辄止。学生的“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学习模式还没有形成规模,小组合作分工未很好明确,但基本做到轻声细语。学生小组交流自学情况的有效性也未得到较好的体现。由于学生未能真正融入课本,真正进行思考,课堂缺少了学生思维的跳跃和智慧的火花。针对这些问题,以后我会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引导自学”型课堂模式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

  总之,在自学的课堂上,我要擅于引导,留给孩子充分的自学时间,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激发学生自我教学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蚂蚁》教学反思15

  今天的故事书封面就非常的引人注目,于是我就把孩子们的好奇带到了阅读这本故事书上,《书本里的蚂蚁》这本故事书非常有趣,主要讲述了一段离奇的经历。而这经历会带给孩子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于是就根据这内容来设计了一堂适合我们孩子的阅读活动,因为大班下学期,孩子的阅读兴趣会不断的加深和阅读经验也会不断的在积累,他们中有很多人开始关注身边常见的汉字,也有不少幼儿已经能够认识不少的汉字。所以,我选择这内容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根据故事的内容我把故事分段为四段以蚂蚁为线索而展开,此活动的重点及难点是:知道字的位子变化会出现新的句子和新的意思。第一环节:介绍故事的名称和故事中的角色。这一环节引导孩子猜猜故事中的内容,教师引导不够,因该具体少举点例子!第二环节:幼儿自由阅读第一幅至第三幅,由于书本只有一本,所以只能通过视频仪大家一起自由阅读。但是在幼儿阅读前我没有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去阅读。第三环:分段阅读第四幅至第七幅图书,引发质疑和讨论。由于在第二环节落实的不好而导致”那小蚂蚁被夹进了书本后会看到什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一问题孩子回答不出来。第四环节:继续快速阅读第八至第十二幅图模仿蚂蚁跑50—200页,这一环节融合了数领域。第五环节:重点阅读第十三至第十八幅图片,这一环节为重点环节,孩子回答问题积极,但是这里缺少了总结的环节。最后请从头到尾再阅读一次《书本里的蚂蚁》幼儿已有了基本的理解意识,所以集体讲述的时候还是比较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