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反思>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28 10:38:1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5篇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

  内容提要: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给了我们如春水般的爱,涓涓细流,无法停息。她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我们也应该献出自己的一片孝心和爱心。《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能唤醒无知孩子孝心,彰显母爱伟大的文章。这篇文章读来令人感动不已,泪流满面……

  关键字:母爱 母亲 感动 抱

  有一种爱被世人所赞颂,有一种爱可以让人每时每刻都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温热这种爱就是母爱.母爱像火红的太阳,母爱像黑夜里的油灯,母爱像冬天里的毛衣,母爱更像山间的溪水,一点一滴的细流汇成潺潺的溪流,一点一滴的关怀汇成浓浓的母爱。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深意长、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不已。

  课文记叙了由于母亲生病住院,我在医院看护她,护士来更换床单,就这样的一个偶然的抱母亲的机会,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碰撞。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流淌着子女对母

  亲深深的感恩之情。这篇课文的文眼在一个“抱”字上,我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出滋味,品出情感。

  整篇文章以作者的心理跌宕起伏,层层推进来推动情感的涌动。“吃惊、难过 愧疚”是作者对母亲一生为家庭默默奉献的情感线索。作者从不了解母亲的辛苦,心疼母亲独自一人承担重担,到自己成年后没能为母亲分担重担而愧疚不已。

  文章中我先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第一次抱母亲感受怎么样?”这一问题,找出相关的语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再引导“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为“出乎意料,没想到”,我继续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哪些地方看出我认为母亲很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句子“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抓住关键词语“使劲一抱、用力过猛”体会我原以为母亲很重。然而母亲“这一生最重的时候才89斤”,抓住“最重的时候”“我这一生”体会到母亲辛劳了一辈子,这一生中,母亲的体重就没有超过89斤。为什么母亲这么瘦弱,几十年来做儿子的却没有发现呢?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段文字,这是本节课花时较多的一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想象母亲肩上所承受的分量“拉着我+背着妹妹+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年复一年”,我又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

  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意蕴,使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又更深了一层,体会“母亲挑起的是家庭的全部担子”,因此,“母亲在孩子心中才会那么重。”还有“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这些重点词语的感悟,充分感受母亲一直以来无私的付出。为了让学生对89斤有感性认识,我拿自己的体型体重进行比较,来认识母亲实在太瘦弱了。母亲以她瘦弱的身躯挑起生活的重担,真的是力大无穷吗?不,是母爱创造了奇迹。

  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切的去体会母爱的伟大,我出示了一组图片,并进行解说:刚刚脱离危险的生完孩子的母亲,手拿着襁褓中孩子的照片,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大雨漫过了街道,可到处是背着孩子、抱着孩子、驮着孩子、扛着孩子,母亲们的身影;漫天风雪,阻不断母亲送孩子们的上学路,那一大一小的背影,让人唏嘘不已;宽厚长满厚茧的温暖的大手,握着的是一双稚嫩的小手,不论是阳光灿烂,还是暴风骤雨,大手牵着小手,不离不弃··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展开想象:“我”左手托住母亲的头,右手紧紧地握着母亲的手,看着母亲眼角的泪水。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母子间的亲情就在这“抱”中交流着、升华着,也感动着我们。

  虽然这节课我讲解的地方很少,但我觉得我上得比较满意,孩子们也用情在学。我想语文课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独白。这感动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汇流

  而成的生命润泽。我欣慰我曾经与学生一起分享过这份心灵的洗涤和湿润,我和学生一起穿行在流泪的语文课堂中,用生命的手掬起一捧捧晶莹的心灵泪花,我们营造着爱的氛围,一种和谐的人性氛围。我感动了,学生也感动了。

  我想我们应该感谢这位作者,是他唤起了我们对母亲的爱,是他使我们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在接受母爱的同时,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回报母亲更多的爱吧!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2

  在教学之前,我反复地读《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读到这样一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 100 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 80 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读完这段话,头脑中不知不觉地计算起来“母亲 80 多斤,担子 100 多斤,还有妹妹等。”这一“轻”一“重”让我深受感动。

  教学中,我把此语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和情感的切入口,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出母亲的艰辛和对子女的爱,并抓住具体的词语,“日复一日”“总是”“翻山越岭”等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通过引导和点拨,使学生走进文本,进入情境,从而收获感动。我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竟然把“我”的母亲理解的那么透彻,勤劳、爱孩子、朴实、谦虚……,这是我备课中没有预料到的,受这些词语的启发,我做了的引导和点拨,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母亲生活的艰辛。尤其让我感动的是,孩子们把文中的母亲和天下所有的母亲联系起来,天下母亲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伟大,我们每个人是否也要像作者抱自己的母亲一样,感恩报答父母呢,这又把文章的主题升华到另一个高度,由此生发开去,学生开始联想到母亲爱自己的点点滴滴,在此种情感的浸润下,当学生读到“儿子抱母亲”的一段时,我发现孩子眼里闪动的泪光,看来他们从平实的文字中真正感受到了这无声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深情报答。

  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后为自己的母亲做一件事,并把它写下来,写出自己的深刻体会。让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同时我还布置学生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做一张“妈妈爱我,我爱妈妈”的卡片,用画笔记录下与妈妈温馨的一幕,让母爱长留孩子们的心间!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3

  今天要讲《第一次抱母亲》。我让学生预习完以后,便开始检查自学的情况。

  “谁来朗读课文?”我话音刚落,全班七十多名同学几乎同时举起了手,就连性格一贯内向、一发言就有些口吃的小丽也举起了手。

  “请小丽第一个读。”出乎预料的是,小丽除了刚开始两句读得有点结巴外,其余的都读得很流利,并且很有感情。“太棒了!小丽终于战胜了自己!”我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全班同学也都为她鼓掌祝贺。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好批注。”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有的埋头看书,有的凝神思考……我走到班里的淘气鬼小柏旁边,想“偷看”一下他的批注,谁知一不留神儿,我的左脚碰到了他的凳子,他迅速扫了我一眼,根本没理会我充满歉意的微笑,继续低头在书上勾画。我有点尴尬,转身走上讲台。这时,许多学生已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

  第一个发言的就是小柏。他说:“课文的最后一句最让我感动,’’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了下来’’。因为儿子抱着母亲睡觉,使母亲感觉到儿子很孝顺,她觉得自己一辈子的辛苦没有白费,心里一高兴就流泪啦。”“这是幸福、欣慰的眼泪。”等不及我示意,坐在旁边的小冰就作了补充。“精彩!”我带头为他们鼓掌。接下来,学生们的发言异彩纷呈。

  快下课了,我准备作课堂总结,班长又举起了手:“老师,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扛着100多斤的担子,这是母爱的'力量。母亲为子女操劳一辈子,生病时被抱一次都幸福得流眼泪,我觉得我们的母亲都一样伟大。所以,我想建议同学们回家都抱一次妈妈,让妈妈知道我们也爱她。”伴着悦耳的下课铃声,教室里再次响起了掌声。

  哦,我被这些看似没有长大的精灵们感动了!他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了母爱的伟大。同时,文中儿子的反哺之爱也在他们心中产生了共鸣。谁说现在的孩子缺少爱心,谁说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你就不难发现,这些稚嫩的心正沐浴阳光雨露日趋成熟。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4

  为期一个月的同课异构的准备,今天在新华小学结束了。首先感谢让区教育局的领导能够给予我们这些教师一个学习、交流和进步的平台,其次感谢新华小学的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帮助和支持,最后感谢四年二班的各位同学的配合。

  早早地来到学校,和学生进行了沟通,本以为是胸有成竹的准备工作,可是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却是情况百出,以下就针对这次同课异构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和教学理念基础。

  备一节课的基础,首先就是备学生。由于对学生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在前一天到学校了解了一下学生的基本情况,感觉他们对课本知识掌握的没有问题,而且都能够把握文中母亲的品质,可是在授课的时候,学生根本就没有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这就是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的不充分,导致在课堂中自己占主导地位,让学生的思想受我的牵制,以至于所呈现的课堂非常地沉闷。这就体现了自己在课堂中的教育机制还是有待提高。

  要想提高教育机智,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还是不够的,还要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设计报告单的时候,把小组合作部分学生要分析的内容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汇报的时候,能够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进行交流。

  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要让学生进行大量地朗读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文本的知识进行透彻地分析。在课堂中仅让学生针对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朗读,自己也有意识地想让学生在后面的文段中进行朗读,可是在授课中却大大地忽略了这个环节,导致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就是“死气沉沉”的氛围。

  这次活动让自己让自己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也在其他授课教师身上寻找到了闪光点,吸取他们的优点,用到自己的课堂之上,使呈现的课堂形式更加地灵活,课堂效果更好。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5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读、善思、合作讨论。教学《第一次抱母亲》后,我对读、想、议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形成了如下几点认识:

  一、要在情境中读。学生只有沉浸于情真、意切的情境中,方可读得“深情并茂”。为此,我在教学开始和同学们一起深情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创设了浓浓的亲情氛围;在品读课文时,我精心预设了一段段唯美的导语,引领着孩子们的精神之旅,并外化为动情用心地朗读。

  二、要在感悟后读。感悟是个性阅读的灵魂,是学生品读课文,形成个人价值观的重要环节。没有个性感悟的`读,是无本之木,是不能触及学生心灵的。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自由感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这对母子之间的爱。如学习课文第二段儿子说的一番话时,学生在感悟了母亲为了这个所付出的艰辛,体会到“重担”“翻山越岭”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们的朗读已力透纸背,也许孩子们已是文中的“我”,正在用朗读感受母爱呢。

  三、要在读后加深理解。感悟——朗读——理解,这是一条引导孩子阅读学习课文的良性循环轨迹,在感悟读后一定要要再次创设问题情境,孩子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学习最后一段时,在引领孩子们悟读到“母亲的泪水又苦又甜”时,再次诱发孩子的情感,让孩子说说:你想对作者,对母亲,或者就对自己说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激情奔放,直抒胸意,情深至切。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6

  不少语文老师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就连许多特级教师似乎也没有把语文课上简单。为什么简单的事反而搞复杂了?老师们说:怕别人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然不能和失败画等号,至少意味着平庸。

  以往,我的许多徒弟,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出“彩“来——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多元解读”,如此等等。企图以花架子来制造“亮点”。

  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

  前不久,我在西安执教了《第一次抱母亲》。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师生的好评。如果说获得师生掌声和赞叹之处是亮点的话,那么,归纳一下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其他还有一些,如老师的讲解和板书的字等。

  由此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涵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

  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了。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为确保每个学生达到读正确、读流利,我是严字当头,“一字未宜忽”,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第一节课我是逐段逐段地“过”的,必要时我作了示范,甚至于领读。尽管他们是四年级了,但该领读的还要领读。做任何事情不能从概念出发,要从实际出发。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同学是否把课文读熟了。”第二节课是“精读”,所谓“精读”,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这期间离不开老师的必要讲解和朗读示范。不要以为老师范读只是为了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也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朗读好,万万不可缺少了老师的范读。课后有位老师对我说:“怎样使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看起来,就是‘跟我读’。”我说:“对的。”课堂上我和学生经常互读,互相朗读是“对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对话”只是理解为“你说我说”,也包括“你读我读”。

  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更是我追求的亮点。

  过去,我很重视“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于“披文”,止于“得意”,就失落了语文的本体。“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里说的“载体”即语言文字。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护士见“我”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以至于抱母亲时差一点摔倒,便“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责怪是什么意思?当学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带有一点责备的意思,我便问/;这里为什么不用“责备”,也不用“埋怨”?学生说:用“责备”,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太重了,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用“埋怨”,又轻了,不足表达护士对母亲的关爱。有了这样的理解,我又问:护士说的这句话该怎样读?怎样读才能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这样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顾”了?

  《第一次抱母亲》中有一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段话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当学生知道了“越”在这儿作“跨”讲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岭”的意思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道道岭了。接着,我抓住了“重担”这个词。我说:“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看“重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绝不仅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担子。”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的发言热烈而精彩。是啊,母亲肩上挑的实际上是大半边天啊!这时,我指着板书“翻山越岭”说:“那么,现在你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又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说:“翻山越岭指的是母亲为了子女、家庭和社会所走过的艰辛道路。”

  这就是品味。语文课本中所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品味。不品味,语文教学就索然无味了。味同嚼腊的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就无从谈起,自然也不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这样品味过之后,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课文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这时?学生的朗读生动而感人。——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读。

  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

  课的最后,指导学生写字。我先请学生“读帖”,“读”完后,描红,然后“临帖”。临写完了,我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越”和“疚”字。但两人写得都不规范。“越”字的右边的第一笔“横”,起笔高了;“疚”字里边的“撇”写长了,而“捺”又写短了,且没有“脚”。于是,我请学生再“读帖”,看“越”字右边的第一笔——“横”,在哪儿起笔。学生这才发现,它在左边“走”字的第二横处起笔。接着,我边讲边在黑板上范写了这两个字。学生们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课老师也静静地看,静静地听。当我范写完了,师生发出由衷的赞叹。他们只是赞叹我写的字漂亮吗?

  指导学生把字写好,是不是也是语文教学的亮点?

  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

  所以,我现在每教一篇课文总是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读上下功夫;课文中的每个新词务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运用的,务必弄明白使用范围,首先自己造几个句子;每个生字以及要板书的词语,力求写得规范,做到笔顺规范,间架结构符合楷书的要求。

  特级教师李梦衿说过:“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有法儿。”确实如此。当我把教材真正读懂了,读出味儿来了,教学方法也就随之而来了,自然语文课也上得较简单了。

  最后要说的是,我这样说,绝不是否定多媒体、否定表演等手段。如果运用得恰到好处,这些手段自然会为语文教学增光添彩,现在,该用我也照用。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7

  《第一次包母亲》是一篇情感型课文,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幼,没有太多的经历,他们处于被父母呵护的间断要体会母亲的爱意并要学会对母亲感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课中教师问到:“你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一下母爱。“大部分学生哑口无言,虽然这和平时学生积累词汇又关,但重要因素在于对母爱的理解尚浅,所以整节课下来,知识点大部分学生掌握,但对于文中的情感没有深刻体会。其实,语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渗透品德的教育,我的这一节课,整体下来效果不佳,一种感觉,做了一节课无用功。如何补救,这成了我每天必思索的事情。一次偶然的机会,同年级的语文老师要讲这课,而且是部分家长参加,我也参加了,这节课让我备受启发,真是没想到,学生的`情感流露的淋漓尽致,打动着每一个听课人的心。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小男孩从上课到课堂结束眼眶里都闪动着泪花,是教师的真情带动了他,是教师真情的语言带入他走进了文本,更走进了他的生活,一首《烛光里的妈妈》牵动了每一位同学的心。这才是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触及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的感情在此释放,并用实际行动让他们对母亲感恩,(和母亲拥抱)更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让学生从文本中走了出来,感受母亲的辛苦,母亲的爱,这也和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在让学生走进文本,在情感的世界中学习知识。

  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教师的课堂必须是一个情感的课堂,教师必须先走进情感文本,带领学生打开情感的大门,和文本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在课堂中释放自己的感情,在感情中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佳更好。

  所以老师们,我们教学中,要上好每一节课的情感教学。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8

  今天,我讲了《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课文讲了: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在莫斯科访问时,遇到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娜塔莎,他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同她玩了好久。临别时,萧伯纳想给孩子一个惊喜,让她高兴高兴,对小姑娘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话语中流露出一种骄傲、自豪的味道。然而,这位天真、纯朴的小姑娘竟然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道:“请你回去后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萧伯纳为之一震,意识到了自己的自夸,他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无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师。”

  我对教材是这样理解的:它是在教孩子一种对人的态度——不卑不亢。基于以上认识,在引领学生感悟时,我问孩子们:在萧伯纳和苏联小姑娘苏联小姑娘娜塔莎身上各学会了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感受到了萧伯纳对小姑娘的敬意,感受到了这位大文豪谦逊自律的宽大胸怀。

  俗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大学者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站在娜塔莎的立场,孩子们还创作了自己的名言:一个人无论多么渺小,在巨人面前也不应该自卑,因为你们都是人。当你是一个强者时,不能高高在上;当你是普通人时,要做到不卑不亢。愿孩子们谦虚、自信,挑战未来!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9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国人传统道德标准的内核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遵守的。这篇课文正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好教材。课文不难,老师饱含深情的朗读,是很容易把孩子带入书中的情境的。感情范读之后,伟大的母爱已经深深地感染着教室里的每一个人。再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讨论、感悟。同学们一致同意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别看他们只有四年级,可是对母爱的感觉并不陌生。因为他们整天都生活其中。这,只是对课文第一层面地把握母爱。

  我询问了一下学生,这篇课文还有没有什么地方不懂?有同学提出,课文的最后,母亲为什么流泪了呢?而且还使用了省略号,那省略的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发现一个问题,有时候,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借着这个提问,我把课文的学习引向第二个层面。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寻找答案。还别说,这个问题还真有难度。这也更加印证了这句话,母爱是无私的,可是爱母却未必。这真是一种讽刺。在爱之间有时候真的无法划等号。

  既然难度较大的问题答不出来,我们就一步一步的来。先回答文中的我为什么难过。这个问题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感悟到我的难过和愧疚是源于对母亲的缺少了解和关心。那么知道了之后该怎么办呢?当然是弥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我抱母亲入睡。这里有几个关键词语需要细细品读,感人至深。比如:我的轻轻地摇动护士的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等。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一感人的情景。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研究母亲的心情,流泪的原因就可以找到了。那是多么幸福的泪珠啊。母爱是无私的,爱母更加伟大。一个人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热爱,是不配去谈什么其它的爱的。

  家庭作业,我特别强调,一定要亲自对着妈妈、爸爸读一读这篇文章,而且要把你的感受和你爸爸妈妈的感受都写在成长日记上。第二天,我查看了孩子们的成长日记。发现家长们也被课文和孩子们感动了。有的家长说:孩子你长大了,妈妈很欣慰。有的家长说:看来,我要多回家看看你的`爷爷奶奶了。可是也有个别的家长说:我不需要你的回报,你只要学习好就行了。(我看了很惊心,这是一个家长说的话吗?这只能遗憾地说明,分数的价值远远的超过了,家长对孩子品德的关注。)也有个别家长没有任何反应,我感觉到不可思议,于是继续调查发现,这几个孩子根本没有给家长读。不是忘记了,而是因为恐惧。这就更可悲了。其中一个有过撒谎经历的女孩子,告诉我,妈妈对她的要求极其严厉,稍有不对,就拳脚相加。每当犯了错误,(孩子谁能永远不犯错误呢?)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她只好说谎。久而久之,这个谎话,越说还越像真得了。有时候,老师也会被骗。可是,我也发现,她的恐惧也越来越大了,朋友也越来越少了。

  谁之过?!一言难尽.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0

  这类课文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因为这类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甚远,要学生入情入境,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看似平实却扣人心弦的感人文章,但当我真正开始备课的时候,我深深地感觉到这并不是一篇容易上好的课文。

  在教学时,我抓住课题中的“抱”字,先让学生找能解答“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了“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对这句话的阅读理解是教学的关键,由此我抓住这句话中的“轻”展开教学,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感受到母亲轻的句子。于是找出了句子“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再次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学生就有了更深的体会,然后抓住“竟然”理解我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能找到相映的句子“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一直不知道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我抓住“重担”、“翻山越岭”等词引导学生感悟母亲肩头所承受的生活的担子,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尤其是“重担”一词,要想学生的理解达到这种深度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是我未能处理好的地方,我想纵向深层的理解可用个关联词“不仅…..而且…..”来引导学生,但当时没能及时应对。学生没能真正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从学生的朗读可以看出,学生并未能将感情融入到朗读中间,感受不深,以致在想象说话时无话可说或者是说得不着边际。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1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被文中的亲情打动了。

  导入课文后,我出示了两个自学提示:1.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找出文中描写“我”抱母亲的关键性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2.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为什么“我”不知道母亲竟然这么轻?画出相关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提醒学生:不要放过一个词、一个句子。如果你对其他词句有自己的理解也把它写下来。学生开始了自学批注,然后二人小组交流。大约十分钟开始了全班交流。学生纷纷举手,有的以小组形式汇报,有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课堂上每个孩子都在思考着、感悟着、体会着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我主要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担子”和“翻山越岭”的意思,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产生情感共鸣。这时我让学生想一想,你又为母亲做过些什么?你打算怎样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相信,即使是没发言的.学生也受到了教育。最后我总结道:孟子有句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说:要像孝顺自己的父母一样孝顺别人的父母,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别人的孩子。学完了这篇课文,我想我们不但要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要像那位护士一样孝顺别人的长辈,好吗?把母爱扩大了范围,相信学生一定会铭记在心的。

  课后我想:教学这样感情真挚,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首先教师要善于煽情,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浓情中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主阅读,自主感悟,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受到思想教育。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2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述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写出了我抱母亲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说实话,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我并没有花多大时间和孩子们探讨,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他们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我记得自己在开学初第一次阅读这篇文章时就深深被文章所包含的亲情感动,文章中母爱的伟大以及儿女的回报之心,在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亲切自然。我相信自己第一次读文章的感受,并想抓住这种感觉传递给学生。但我也知道成人读文本前的积淀,读文本的视角与儿童不同,我们心中的母亲形象与孩子对母亲的感情还有一段距离。为了使学生也能感受文章的情感,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就播放了由蔡国庆演唱的《心中的故事》,歌曲中,歌词很感人,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欣赏完歌曲后,我就直接进行配乐诵读,当音乐响起,我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我发现孩子们的眼光变了,有几个女生泪光闪烁。抓住契机,我马上让学生寻找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进行朗读,通过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在朗读作者的那段真情告白以及课文的最后一段,看到孩子们这样投入朗读课文,我也深受感染,加入了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一起朗读。读了有十分钟时间,我让学生起来个别朗读,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虽然我还没有和他们讨论课文的内容,但他们个个读得声情并茂,我想,通过朗读,学生们对母亲的理解就已经上升了一个高度。而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更作为一个母亲,被孩子们的泪水感动着。我想这时不仅仅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更是一个母亲与孩子们的心意沟通啊!

  虽然这节课我讲解的地方很少,但我觉得我上得很满意,孩子们也用情在学。我想语文课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独白。这感动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汇流而成的生命润泽。我欣慰我曾经与学生一起分享过这份心灵的洗涤和湿润,我和学生一起穿行在流泪的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3

  我一直在思考,课堂何以精彩?是课前灵动的预设?是教师诗意的语言?是师生默契的交流?是师生澎湃的激情?是声情并茂的朗读?是课外资源的引进?是美仑美奂的课件?读了于永正老师《第一次抱母亲》的课堂实录,让我对课堂精彩有了新的认识,不仅仅是我起先想到的这些,课堂的精彩还源自一个又一个的细节!

  什么是课堂的细节?细节是教学过程中富有教学价值的环节和情节,如细小的教学语言、环节,文本词句、训练点等。细节是很微妙的,少了这个细节,听课者可能觉察不到;有了这个细节,让人为之一惊!让人心明眼亮!让人回味无穷!课堂中的细节有的是预设的,有的是现场生成的,有的甚至是执教老师的“无心插柳”。有句话叫做“细节决定成败”,虽说有点夸张,但不无道理,成功的课堂往往是由多个精彩的细节巧妙组合起来的。从细节的处理中我们能够隐约触摸到执教老师的“良苦用心”。我从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实录中剪辑几个细节与大家分享。

  细节一:“看于老师会不会当你们的大朋友,是不是你们很好的大朋友。”

  师:上课以前,你们老师一个字都没说我吗?没说我一个字?(学生无人举手)没说呀!哎呀,怎么能不说我呢?哦,说了,怎么说我的?

  生:她说今天有一位著名教师于永正来为我们上课。

  师:哦,说了,而且还加了“著名”两个字,是吧?你信不信呢?

  生:(迟疑了一会儿)嗯——信!

  师:信!不过她很勉强,想了一会儿说:“嗯——信!”。她这个表情很好,说信吧,又不太信;说不信吧,是老师说的。你用个词儿来形容你现在的心情。

  生:很犹豫吧。

  师:这叫“将——”,“半——”(女生一时回答不上来)要不要别人帮忙呢?

  生:(女生终于想起来)是半信半疑。

  师:对,半信半疑。听她说的话,看她的表情,就知道对老师说的话半信半疑。你们老师究竟说得对不对,要看咱们的课上得好不好,看于老师会不会当你们的大朋友,是不是你们很好的大朋友。咱们两节课以后你们再说说你们的看法,好不好?

  生:好。

  这是于永正老师课前与学生谈话的一个细节。由于老师的“著名”引出“信不信”,再由“半信半疑”引出“课上得好不好”就要“看于老师会不会当你们的大朋友,是不是你们很好的大朋友。”这句话里包含了一个“课堂评价”的问题,于老师认为,一堂课好不好,应该由学生说了算,评价的标准就是这堂课里老师能不能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对于借班上课的老师来说,在学生面前还是陌生的,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学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必然会对上课的老师产生好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老师以学生为本,融入学生群体,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课。

  细节二:“哎呀,很遗憾,我希望你们看一看,结果没看。”

  师:四(6)班的同学都很棒,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好,咱们将在这一起上一节课,知道我们今天学什么课文吗?

  生:(小声齐答)不知道。

  师:不至于吧?真不知道?

  生:(小声答)不知道。

  师:书看过没有?

  生:(齐)没有。

  师:说实话,看了没看?

  生:(齐)没有。

  师:哎呀,很遗憾,我希望你们看一看,结果没看。好,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第一次抱母亲》。

  于永正老师真的感到遗憾吗?真的希望学生上课之前多看几遍课文吗?显然不是。当前有不少人反对(质疑)公开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开课上老师“作假”泛滥,上课之前学生已经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甚至有过“彩排”,公开课成了“演出课”!“不知道。”“没有。”

  学生根本不知道今天上的是什么课文,童言是真实的,于老师的这堂课也是真实的,课前老师与学生没有做过任何“手脚”。这样的公开课才有“听”的价值,能够真实地看到学生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不懂到懂的发展过程。公开课必须“货真价实”,来不得半点虚假!我想,这也是于老师展示这个细节所要表达的意图。

  细节三:“我最关心的是字,通过预习,通过读,认识不认识,课文能不能读正确,读流畅。”

  师:好,看来同学们很会提问题。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抱母亲的人是什么感受?还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为什么要抱母亲?现在打开书,答案在书里,请翻到《第一次抱母亲》。找到了没有?请翻到第69页。请你们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课文里的生字都有拼音,不认得的字可以拼读一下,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好吗?各人读各人的,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时间大约五六分钟。)

  师:读了一遍课文,刚才你们提的问题,答案找到的请举手。手放下。你们提的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当中,只要一读,就能找到。其实,我关心的不是你们的答案能不能找到,我最关心的是字,通过预习,通过读,认识不认识,课文能不能读正确,读流畅。生字都认识的举手。(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写一字,看谁认识,大家都不要读。看我写字。(师板书生字:越)认识的举手,请你来读。

  ……

  于永正老师让学生读了课题之后,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了不少颇有价值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带着问题读课文。读课文之前,于老师还有一项任务,就是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学生自由读完第一遍课文之后,于老师并没有急着请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而是检查学生的识字和朗读有没有“过关”。在于老师看来,让学生提出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时还是第一遍读课文,后面还有更多的读,问题的“答案”在多读之后学生必会豁然开朗。于老师第一课时的“保底工程”是让每个学生都能读准确、读流利。“我最关心的是字,通过预习,通过读,认识不认识,课文能不能读正确,读流畅。”从这个细节中,我们还看到,于老师提倡课内预习,不占用孩子们的课外时间,实现第一课时“零起点”教学,这在不少公开课中(第二课时除外)是少见的。

  细节四:“读完课题以后要停一会儿,再读正文,要让人家思考,自己也思考一下。”

  生:十三,《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

  师:(打断学生)停下来。听我说,十三,可以不读,如果要读,就读成“第十三课”。咱不读,上来就读课题,读完课题以后要停一会儿,再读正文,要让人家思考,自己也思考一下。然后读正文,这样读——(师拿起书进行示范)第一次抱母亲,(有意在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一会儿)母亲病了……这样读,给别人、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的时间稍长)……

  师:(打断学生)有进步!停顿的时间再长一点儿。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题目与正文之间留下了足够的时间)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

  师:(打断学生)我提示一下,句号要停顿。为什么要停顿?因为一句话说完了要想。住下读。

  生:“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我让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学生把“都”字读得较重)

  师:“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如果像你那样把“都”读得很响,“转身”的后边应该加个顿号,“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说明“转身”和“下床”这两个动作都很吃力,但是书上没有这个顿号,因此这个“都”要读得轻一点儿。(示范两遍)“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跟着读。

  生:(齐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面对第一个女生)你也读一遍。

  生: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会读了,大家像她一样再读一遍。

  生:(齐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于永正老师的朗读指导真是细致入微啊!比如:课题前的序号可以不读,要读就读成“第十三课”。“读完课题以后要停一会儿,再读正文,要让人家思考,自己也思考一下。”读到句号的地方,也要停一会儿,目的也是要“想”。与其说这是朗读的技巧,不如说是于老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朗读既是读给自己听,也是读给别人听;既要让自己思考,也要让别人思考。再比如,“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这句话,学生把“都”读重了,不仔细揣摩,是发现不了破绽的。于老师不是“听之任之”,而是及时纠正,点拨得非常精妙!用一个“顿号”引导学生,“都”在这句话中不能读重音,而且自己范读了两遍,再让学生跟读。如此细微的朗读指导,长此以往,不怕学生读不好课文!

  细节五:“他的读有三个优点,第一,题目读得好;第二,有两个词读得好……”

  生:(男生读第一段。在读的过程中,仍然把“仰面”读成了“áng面”,于老师再次让全体同学把这句话齐读两遍。)

  师:他的读有三个优点,第一,题目读得好;第二,有两个词读得好,一个是“赶紧”(边说边把“赶紧”二字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能看见吗?跟我一起写吧。还有一个词,护士说话的时候,后边用了一个十分恰当的词,找一找,护士说话时用了一个词,用得非常恰当,不知同学们听出来没有?

  生:(齐答)责怪。

  师:一起读读这个词。“护士责怪说”,读。

  生:(齐)护士责怪说。

  师:这个词,他也读得非常好。(边说边板书“责怪”)“怪”字的竖心旁,先两边后中间。为什么说他这两个词读得好?“赶紧”不仅是说话快,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心情,表达我对母亲的体贴。请你把这段再读一读。

  生: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妈”喊响一点,“妈,你别动”表达一种急切,“你别动,我来抱你。”一起再来读一遍。

  生:(齐)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你别动,我来抱你。”再读。

  生:(齐)“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还有一个词,责怪,(手指黑板)责是责备,怪是抱怨的意思,埋怨的意思。同学们看这儿,如果说护士责备他,用“责备”就太厉害了,那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如果光是埋怨也不行,那就少了一份对母亲的关爱,对母亲的着急。母亲病得这样,母亲这么轻,你怎么用这么大劲呀,所以含有一点责备,这是护士的心情。请他再读一读护士责怪的话。

  生: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师:“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顺着这样的语气往下读。

  生:护士说:“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师:“你以为你妈有多重?”这都是一种责怪,而不是责备,责备太重了;也不是抱怨、埋怨,埋怨又太轻,少了一份对母亲的关心、着急,这个词用得太恰当了!想不想听于老师读一读。

  师:(范读这一段)这是责怪的语气,而不是责备的,也不是抱怨的。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好吗?

  生:(练习读这一段。)

  “赶紧”和“责怪”是于永正老师“必讲”的两个词语,如果由于老师自己提出这两个词语,会显得不够自然,有“贴标签”之嫌。于老师很有办法,在学生的朗读中以“优点”的方式提炼出这两个词语,并板书出来,“为什么说他这两个词读得好?”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语境,体会人物的心情和感情,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样的“词语理解”不是局限于字面意思的简单解释,而是与课文情景融为一体,在细细地品味中,深深地朗读中感受对母亲的关心体贴。这一个细节,我把它称为“细节放大”,于老师抓住“有两个词读得好”,引导学生把词语做大、做强、做深!逐一“攻破”,自然流畅!不愧为大师啊!

  细节六:“我要像爱我的父母那样去爱我周围的老人,我要像关爱我的孩子那样去关爱我的每一位学生。”

  师:你们学过孟郊的一首诗吗?《游子吟》学过没有?(生齐答:学过。)你知道于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的是诗中的哪一句话?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掌声。(全班同学鼓掌)是的,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话就是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我们对父母做出的再多,也难以报达父母对我们的恩泽,记住这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起读。

  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拿出笔,把这句诗写在书上,咱们一起写。(生在书上写,师在黑板上写。写完以后,师将末尾的句号改为叹号。)同学们坐好。此时此刻我第一句话要说的是这句诗,我第二段话要说的,(师拿出一个笔记本)想不想听于老师读第二段话?

  生:(齐)想!

  师:谢谢大家。(读自己写的读后感)《第一次抱母亲》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想,我能不能感动别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的父母虽然去世了,但是别人的年迈的父母还健在,我要像爱我的父母那样去爱我周围的老人,我要像关爱我的孩子那样去关爱我的每一位学生。(于老师读完,台上台下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篇课文的教学于永正老师没有只停留在“伟大母爱”的层面上,而是继续深入开掘。对孩子们来讲,更重要的'是“回报母爱”,关爱他人!“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于老师道出了自己此时此刻最想说的一句话。“回报母爱”,从古至今,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写下这句诗就是要让孩子们铭记母爱,回报母爱。更令人感动的是于老师当场朗读了自己写的读后感:“我要像爱我的父母那样去爱我周围的老人,我要像关爱我的孩子那样去关爱我的每一位学生。”这不是简单空洞的说教,于老师是在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啊!与其让学生去喊一些假大空的“爱”的口号,还不如老师率先垂范,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诗句和读后感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的味道,学习语文不仅仅是识字习文,同时也是在学习如何做人啊!

  细节七:“我的掌声不仅是献给这五位同学,也是献给所有同学,因为同学们都在进步。”

  师:在下课以前,我想请同学们再把书读一读,我最喜欢听小朋友们读书。我相信这一次读得比刚才大有进步,我还想请开始读的那五位同学来读,好吗?我们来看一看,这五位同学通过这两节课,和第一次读得有哪些不同,有哪些进步。

  生:(五位同学分段读课文。第一位同学仍然把“仰面”读成了“áng面”,师又让全体同学练读两遍。其他同学都读得很流畅,也很有感情。)

  师:让我们给这五位同学掌声。(师带头鼓掌,生跟着鼓掌)依我看,这五位同学都进步了,我的掌声不仅是献给这五位同学,也是献给所有同学,因为同学们都在进步。

  课堂上,于永正老师总是会为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进步而感到高兴,为每一位学生的出色表现而鼓掌。从这个细节中我们领悟到,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只有每一位学生都进步了,课堂才能焕发生命活力。于老师为什么还要指名先前读过课文的五位学生再次读课文?我想就是让学生的前后表现来证明我们的课堂“一切为了学生”,当我们亲眼目睹学生从读不通到读通顺,从自己提出问题到自己解决问题这一个进步的过程,我们没有理由不为学生鼓掌。语文课不需要什么“花架子”,扎扎实实地以学生的进步为出发点,服务学生,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这才是语文课的本色!

  细节八:“我们要堂堂正正地写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师:我们的课就上到这儿,好吗?还有写字任务,写字的时候,我提醒大家有两个字要注意,第一,写“疚”的时候要注意,(边讲解边示范)里面的第一撇要短,最后一笔捺起笔要高一点,而且要舒展。因为字写得有没有精神,有没有骨气,捺很关键。还有一个“越”字,一起跟老师写,(边讲解边示范)捺要长一些,右边的第一笔起笔从左边的第二横的地方开始,斜钩稍微高一点儿。记住:右边的第一笔一定要低,在“走”的第二横的地方起笔,不然的话,这个字就写得很难看。你们回去以后,描红仿影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两个字。

  师:同学们,我送大家一句话:“我们要堂堂正正地写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下课。(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

  说实话,语文课中很少看到学生写字。其实写字是语文课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于永正老师在这堂课里也是多次指导学生如何把字写得美观,他的板书向来都是一笔一划,整齐规范,间架结构符合楷书的要求。他是在用自己的字告诉学生把字写好很重要。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汉字中浸润着中国的文化,喷发着中国的精神,“我们要堂堂正正地写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是啊,写字如同做人,写字需要静心、恒心,需要心领神会,写好汉字,就是热爱祖国,就是在弘扬祖国的文化和精神,就是在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聆听着于老师的写字要领,观赏着于老师的范写,我感受到了语文带给我们的力量和智慧!

  细节是华美乐章中的一枚音符,细节是太阳光芒中的一束光线,细节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细节是高山峻岭中的一颗石子。在于永正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课堂实录中还有不少成功的细节,仿佛点点春雨滋润着我的心田,催促着我努力生长。我们应该从大师的课堂中搜寻这些美妙动人的细节,汲取细节背后的精神营养,从细节中领悟语文教学的真谛。

  无数细节决定了教学行为的好坏、优劣。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眼光投入到教学细节上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细节,处理细节,研究细节。擦亮眼睛,从细处入手,揣摩语文教学的一言一语、一招一式,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使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与精彩!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4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当孩子们从第二自段里读出了作者的愧疚后,我又抓住母亲说的两句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亲过来的?”“快把我放下,别人笑话。”感受母亲的无私。再通过作者抱母亲的行为,引导学生读文思考。你从这段内容中里读出了什么?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所做的令母亲感动的事,从而将本课所折射的人文思想深化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回家做一件令母亲感动的事,并注意观察母亲的表现,把它写在日记里。学生的情感在我的逐层引导中得到升华。(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生:我从轻轻地摇动读出了我对母亲那发自内心的.爱,就如同爱自己的孩子一般。

  生:我还从轻轻地读出了我对母亲的温柔就如同母亲平常对我一般。

  生:我从无数次读出了母亲是非常爱我们的,而我也非常地爱母亲,虽然是第一次抱母亲,可是却融进了我全部的爱。(说得太好了,读课题虽然是——第一次抱母亲,却融进了我全部的爱)

  生:我也从抱和摇读出了我对母亲的爱,一般只有母亲对孩子才会这样抱和摇,而我能这样的抱着母亲,摇着母亲,足以见得我对母亲的爱。

  同学们,我们再来看母亲的表现。这两行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

  生:欣慰的泪水

  生:激动的泪水

  生:幸福的泪水

  生:苦中带甜的泪水

  同学们,你们注意了没有,这里用的是省略号,想一想此时此刻,母亲此时心里都想到了些什么?

  生:我以前的辛苦都没有白费,儿子大了知道疼娘了,再苦再累值呀!我得赶快养好身体,不要再让儿子为我操心了。

  生:母亲可能想到了我很小时候,她拖着带病的身体给我喂饭;辛苦劳作了一天的母亲顾不得一天的疲惫搂着我给我念儿歌;我生病的时候,她悉心地照料不离左右。

  生:母亲可能在想她做这一切都是应该的,今天能得到儿子的一抱,她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

  师:同学们,我第一次抱母亲,就让母亲这么感动,这样幸福,想想看,如果我经常这样抱母亲会怎样?(略)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做过令母亲感动的事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母亲的幸福。

  生:有一次我妈妈不在家,我把家里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妈妈回来后,高兴地亲了我一口。

  生:那天妈妈洗脚没拿拖鞋,我给她递了一下,她笑着说我比以前懂事了。

  生:那天妈妈下班较晚,我回到家,先做了晚饭,妈妈回来后大吃一惊,脸上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

  师;这么小就知道疼爱妈妈,你们真是懂事的孩子。同学们,我们对母亲的关爱再应该体现在平时的一句关心的问候中,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中,今天回家,你打算做一件什么事让母亲感动?

  生:我今天学了课文,觉得我也很愧对母亲,我打算,把我的愿望写在一张纸上,折一只千纸,放在母亲的床头,向母亲道歉。

  生:我要给妈妈做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好好慰劳妈妈。

  生:我想给妈妈洗一次脚,让母亲洗去一天的疲惫。(……)

  师;那就请你们如自己说的去做,并躲在一边悄悄地观察妈妈的表现,把这切写在日记里,明天与老师一起分享。

  期待着学生明天的日记。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5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是一篇引导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对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是否能真切地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博大,对我来说真是一个挑战。

  语文教学不仅是教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因此,本文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通过故事的朗读,感受母爱的伟大,从而产生对母亲的孝敬之情。文章的情感是躲在文字背后的精灵,要触摸到它,想象和朗读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如何通过朗读和想象引领学生透过纸面,看到文字的背后?

  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先让学生围绕“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这一问题读课文,并找出相关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了“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我出示这个句子后引导“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为“出乎意料,没想到”,我再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哪些地方看出我认为母亲很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句子“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抓住关键词语“使劲一抱、用力过猛”体会我原以为母亲很重。然而母亲“这一生最重的时候才89斤”,抓住“最重的时候”“我这一生”体会到母亲辛劳了一辈子,这一生中,母亲的体重就没有超过89斤。为什么母亲这么瘦弱,几十年来做儿子的却没有发现呢?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段文字,这是本节课花时较多的一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想象母亲肩上所承受的分量“拉着我——背着妹妹——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年复一年——”,我又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意蕴,使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又更深了一层,体会“母亲挑起的是家庭的全部担子”,因此,“母亲在孩子心中才会那么重。”还有“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这些重点词语的感悟,充分感受母亲一直以来无私的付出。为了让学生对89斤有感性认识,我拿自己的体型体重进行比较,来认识母亲实在太瘦弱了。母亲以她瘦弱的.身躯挑起生活的重担,真的是力大无穷吗?不,是母爱创造了奇迹。 母爱从不要求回报,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

  多么温馨的一幕,“第一次”?“无数次”?两个数字的反差对比,我们对母亲的关心太少了,而母亲对我们却无私地奉献着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当我们一次次被这种爱所震撼,一次次享受母爱所创造的奇迹时,不要忘了感恩母爱。 教学完毕,我回想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感受并没有我预想的深刻。也许是由于我的教学手段,也许由于学生的阅历,他们并不能深刻地悟到文章所蕴含的深情,如“在我记忆中,。年复一年。”一段,仅仅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想象母亲肩上所承受的分量,实践下来学生感悟并不深,我想如果通过语言创设场景:“清晨深夜寒风中烈日下风雨中”引导学生想象表达,或许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使得这段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画面。另外,当出示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背景画面时,如果配以恰当的解说,使立体的画面变成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或许更能激发学生联系自身生活,触景生情,想到母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最后的拓展环节——在心意卡上写上自己最想对妈妈说的话语,送给妈妈。相信学生肯定会有许多感人的话语跃然于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