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反思>《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23 12:12:1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

  杨修是一个才思敏捷、善于洞察人性的人,他之所以被杀在于他自己的恃才放旷,曹操的嫉贤妒能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所以内外因相互结合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我的教学设计是先整理出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相关事件。然后再通过语言分析概括出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最后让学生自由分析杨修之死的`原因,究竟是杨修自己之错还是曹操之错,究竟是曹操之错还是当时的政治斗争?在强烈的思想风暴中学会分析事件,得出自己的结论。

  最后我将自己的迁移拓展设计为“学完整篇课文,你对杨修和曹操想说什么呢?”,在学生对这两个人物说话之前,告诉他们怎样去劝告一个人:首先要学会先夸奖别人,针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方式。学生是非常很直爽的人,有什么就说什么,在课堂上得无所不言让我看到了一个课堂的活跃。关于杨修他们满是佩服,总结出来杨修这个人物缺乏应有的情商 ,才导致杀身之祸。而用“n zu ,n die ”来说曹操。

  学生对这俩个人物相当的兴趣,而且敢说敢言,这股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课堂是学生的,我要誓死捍卫学生的说话的权利。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2

  《杨修之死》是初三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三国演义》一篇节选课文,学生在了解《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对课文的人物应该有比较深的了解和探究。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但许多学生对三国的故事还是比较感兴趣。让学生讲三国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于三国中人物认识只有皮毛,而对杨修这个人仅仅知道但并不了解,更不用说能说出本人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性格等。因此在梳理课文中事件的基础上,对杨修这个人物初步了解, 而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曹操,曹操在三国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此要让学生了解曹操,以致使他们能够对于双方的矛盾有一个深入的探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

  学生课前预习不够,这在课堂上不得不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懂课文。

  课文的七个小故事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重点不明确。要在学生的这些方面进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复述故事花了过多的时间。 “前松后紧”,致使后面的教学环节很紧张。

  学生讨论时很热烈,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可大都数却不愿主动举手发言。这是在课堂上常遇到的问题,却一直没想出很好的办法解决。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3

  一、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

  一般认为,杨修的死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恃才放旷,一方面是因为曹操嫉贤妒能。

  杨修的死肯定或多或少跟恃才放旷有关系,但把杨修的死归咎于曹操的嫉贤妒能则大错特错。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陈琳曾替袁绍写檄,辱及曹操祖宗,操能容之;祢衡在众目睽睽之下,裸体骂曹,操能忍之;曹操部下诸多文臣武将都曾是曹的敌人,操能用之。你说,曹操为何就单单容不下一个杨修呢?故言操嫉贤妒能难以立足。

  其实,操杀杨修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政治原因,是因为杨修卷入了曹丕、曹植争夺曹操接班人的斗争。一般来说,曹植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聪明单纯、备受迫害的形象,颇得后人同情,其实他只是一个失败者,若胜了,谁知道是啥样啊。曹植也是个恃才放旷,不拘言行的主儿,他文才确实高,谢灵运曾有“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之评,但文才高未必就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曹操看透了这一点,故立曹丕为太子。

  然而曹操深知,自己百年之后,杨修不死,一定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和曹植有所大动作,这样,曹氏统治集团的最上层就不会稳定,甚至会给外人以机会,大权旁落绝不是没有可能,曹操在自己死前百日,终于作出决定,杀掉杨修,剪去曹植的羽翼,以巩固曹丕的地位和统治,保证国家的安危。

  杨修只是一个文人,不是一个政治家,他的才智只是舞文弄墨,度人心思的小智,不是安邦定国,经天纬地的大智。一个不懂政治的'人却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注定了杨修的一生必将以悲剧而收场。

  因此还可以这样说,曹操杀杨修正是他深谋远虑,顾全大局,坚决果断,铁拳钢腕的政治家的表现。曹操杀杨修的背后,或许有诸多的无奈和不得已,但这决不影响曹操的最终判决,优柔寡断、情重于理、妇人之仁、因小失大岂是曹操所为?

  二、杨修之死的启示

  在中国,为人处世应该韬光养晦,切忌锋芒毕露,即使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亦当谦虚谨慎,不骄不傲。其实,岂止是才智,官场政治更是如此,纵观中国历史,急流勇退,装傻假愚者往往可颐养天年,恃功而骄,功高震主又有几人善终?谦虚内敛是我们几千年来形成的审人处世观,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果不根据生存的环境选择处世方式,这才是大不智,轻则难遂大志,郁郁一生,重则身首异处,祸及子孙。

  杨修之死,实为明鉴。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4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重点讲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文章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我在设计本课时,以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以“做事”和“为人”作为文章拓展与延伸,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同样的知识内容,由老师讲出和学生说出,效果会大不一样。老师讲让学生听,他们心理上会有一种压迫感,久而久之,产生厌倦心理。而由学生自己说出,他们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产生不断学习的动力。这节课结束后,我听到,有许多同学还在为某个有分歧的问题而讨论,争辩。 本节课所设计的十个问题大都被学生分析到了。学生没想到的最后三个题目也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所以,虽是学生独立阅读,老师也不能只是袖手旁观,也要积极参与,与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迪。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5

  【设计理念】

  1、知识铺垫: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2、口才展示: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快乐竞答:

  在娱乐中学习,以“抢答比赛”的形式,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深刻的、全面的去考虑问题,提高他们的品味能力,成为才思敏捷又有主见的人。对课文内容也加深了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和合作精神。

  4、你一言我一语:

  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学生参与意识强,气氛活跃,把学习的呆板的知识,变成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分析就能活起来的活动,既增加了兴致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5、知识链接:

  拓展学生的视野。

  6、课后反思:

  对本节课的课堂效果加以分析。

  【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屏幕展示、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投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虽然以描写大的'战争场面见长,却也有刻画入微之处。《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吧!

  二、背景简介

  这一事件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知识铺垫

  1、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3、为抢答题目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口才展示

  学生复述本文中发生的七个小故事学生复述七个小故事。

  二、快乐竞答

  规则:把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两个抢答小组,同组可以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完成必答题和抢答题目,答对的加10分,答错的要倒扣10分。

  1、必答题目:

  ⑴ (男生)注音1:

  庖官 夏侯惇 恃才放旷 曹操之忌

  ⑵ (女生)注音2:

  佯惊问 曹丕 大簏 伺察 谮害

  ⑶ (男生)解释词语1:

  适 庖官 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之忌 不置褒贬 心甚忌之

  ⑷ (女生)解释词语2:

  食讫 佯惊问 人皆不晓其意 大簏 迳来告操 伺察 谮害

  2、抢答题目:

  ⑴ 概括杨修性格特点的词语是什么?

  抢答后明确答案:恃才放旷。

  ⑵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⑶ 阅读前3自然段“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联系上下文,你认为他“有感于怀”的“感”是什么?

  抢答后明确: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⑷ 曹操看到碗中鸡肋,便把它当作口令,是某种情绪或心境的流露。请说一说是什么情绪或心境?

  抢答后明确:犹豫不决、烦躁不安。

  ⑸ 杨修根据什么得出曹操“必班师”的结论?

  抢答后明确:根据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得出。

  ⑹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夏侯惇为什么会“大惊”?

  抢答后明确:因为擅自行动,客观上确实起了“惑乱军心”的作用,是违反军纪的。

  ⑺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造言”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用得准确吗?

  抢答后明确:编造的话;准确,因为曹操毕竟没有说过退兵的话,只是杨修的分析猜测。

  ⑻ 对曹操杀杨修,你怎样评价?

  抢答后明确:以“惑乱军心”处死杨修,似乎杀得有根有据,合情合理。这正是曹操为人奸诈险恶之处。

  ⑼ 读中6自然段:这六段的总叙(中心句)是什么?

  抢答后明确: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⑽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六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抢答后明确:道破题字玄机;分吃一盒酥;揭穿“梦中杀人”;轻率揭发吴质;教曹植出门方法;教曹植作答。

  ⑾ 在所有“恃才放旷”、“犯曹操之忌”的事中,哪一件最令曹操忌恨?

  抢答后明确:是为曹植作答教,实际上是干预了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这致使曹操极为反感,遂生“杀修之心”。

  ⑿ 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按什么顺序排列?属叙事方式中的哪一种?

  抢答后明确:按“犯忌”的轻重。根据是: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闻而愈恶之;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用了叙事方式中的补叙。

  ⒀ 阅读后3自然段:曹操既杀杨修……下令来日进兵。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开头写曹操“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这里却下令进兵,是为什么?

  抢答后明确:这是曹操掩盖想退兵的心事,进而掩盖杀杨修的用心。表现曹操的虚伪奸诈。

  ⒁ 下面写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而回,还险些送了性命,这是不是与“杨修之死”无关?

  抢答后明确:不是。这些与下文“方忆杨修之言……”联系,证明先前杨修的分析和预言是非常正确的;再次揭露曹操以“惑乱军心”杀杨修是借口,真正原因是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⒂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先“厚葬”近侍,又“厚葬”杨修,两次“厚葬”,刻画曹操什么性格?

  抢答后明确:刻画曹操的虚伪奸诈。

  3、在抢答的基础上,归纳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杨修:恃才放旷。具体包括:不拘礼俗、轻率大意,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都无所顾忌。

  评:杨修这样的人,只可作学问,不可搞政治。

  曹操:残酷、多疑、奸诈、虚伪。

  评:“千古第一奸雄”

  4、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⑴ 分出胜负方。

  ⑵ 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

  三、知识链接

  大屏幕:

  《三国演义》评杨修诗

  (在“修死年三十四岁”后)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表面原因:鸡肋事件 惑乱军心

  深层原因: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之忌

  【课后反思】

  此次以“抢答赛”的形式完成了课堂教学,训练了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速度,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力。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6

  今年10月份,学校安排初三年级推门课,我安排在10月30日 ,按时间推算正好该讲18课《杨修之死》,所以我对本课分析如下: 《杨修之死》是课标人教版第五单元的一篇古代白话小说,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为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和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所以,我翻阅本课的教学大纲精心设计本课导学案,力图贯彻“化繁为简,长文短教”的小说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紧扣“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领全篇,大作文章。

  上完《杨修之死》一课后,我重新回顾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这一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从教学效果:

  要顺利完成这节课,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上课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浩浩荡荡的节奏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去。整节课下来有效地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并结合导学案有效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1.分析、概括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我校一直提倡“生本教育”,因而设计时我把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和生字词这个环节的学习完全交给学生,虽然掌握的不够全面,但整体效果比预期的好。在归纳“杨修和曹操性格特点”这个教学中,我个人认为问题不是很难,于是本该小组合作的方案我临时改为让同桌交流说出你认为合理的答案,当我叫了两个学生回答完后,我突然感觉我的想法事与愿违,学生答案不但单一,而且根本没有抓住人物的特点,根据以上学生答案我再次强调重点和要点,又临时改变方案腾出2分钟时间6人一组再次进行交流,然后派代表总结发言,这次达到了预期理想的效果。实践证明,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可忽视小组合作,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挖掘出来就是精华。

  二.从教学过程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当分析”杨修犯曹操之嫉的哪几件事”?这个问题时出现与备课设想的差距,学生不能用精炼准确的语言陈述,只是照搬书上长篇复制。此时,我及时采取引导教学并化繁为简,虽耽误时间但及时弥补此薄弱环节。课后我与听课老师交谈时她们也提到学生组织语言能力欠缺,从这节课中我深有体会,针对学生这个问题以后多加强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前3分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令人担忧,朗读课文没有感情,这样使人物性格在文中没能很好的体现感情色彩,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平淡没有活力,大大影响了师生互动激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提倡学生个性化朗读,让人物的个性在朗读中飞扬。

  三.从教学启示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我体会到自己在设计这节课的优劣处,体会到学生在课堂中的闪光点,我也深刻认识到要营造和谐自由的课堂气氛,增加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设计问题,而要考虑学生在教学进程中的思考方法,考虑自己如何做好学生的’

  梯子”,在课堂中教师是旁观者要多听多看学生的所作所为,随时掌握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及时灵活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和思路。这样的课堂才能彰显出活力。

  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索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我们在借鉴别人教学艺术的同时,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不断创新,也能打磨出属于自己的优秀语文课堂!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7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斧下然,豆在斧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七步诗》历来脍炙人口,千古传唱。既表现了他作为建安诗人的才华,又反映了曹氏集团内部的激烈矛盾和斗争。九年级上册第十八课《杨修之死》中,就杨修的死因作了介绍。教学这一课,我采用了以学生自学阅读为主,教师辅之于介绍史料的教学方法。先使学生自学,探讨杨修的死因。可设下疑问:课文前的“鸡肋”事件是造成杨修之死的原因吗?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为探讨下文的原因埋下了伏笔。

  课文用六个自然段阐述了杨修与曹操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的原因,从中我们不难看到曹操由“心忌之”到“愈恶之”的心里活动过程。杨修恃才放旷,妄猜解操意,固然是难逃其悲剧命运,但是,如果前三个事件只是涉及到生活小节的话,那么,后三个事件则是杨修插手了曹丕与曹植的继位之争,这就使其与曹操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此时,教师用上述史料,就能使学生明白曹氏集团内部的激烈矛盾是这一悲剧命运不可避免的根本原因。曹操杀修也就不是一时之气,而是由来已久了,课文前的“鸡肋”事件只是杨修被斩于军前的直接原因而已。

  教学这一课,我感觉到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活动,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促进教师不断探索知识,完善自我的历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下师生互动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式。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8

  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引领“学生—文本”趋向深入的前提,是“教师—文本”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当然这又依赖于教师对学情的洞察和捕捉,而对学生学情的洞察又是动态化的捕捉。笔者将根据《杨修之死》的教学片段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1、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洞察应该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

  教学本课前,我首先以课前训练的方式摸清学生先前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的储备,然后又花费不少时间整理出教学本课时学生应该掌握的相关知识并形成学案。这样就便于现实课堂中,随着教师组织、引导教学的`步步推进,给学生一个抓手,引导他们有话可说,有所依据。我认为对学生学情的洞察更与教师的专业技能息息相关。在《杨修之死》的教学片段里,教师瞬时捕捉到学生对曹操是“忌才”问题的探讨中,为了让学生对曹操形象有比较公正的认识,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学生阅读学案“曹操爱才”这一部分继续分析,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

  2、教师的教学预设应以阶梯状呈现,尽可能与学生的学情相吻合。

  教师教学的科学预设,很关键的在于教师对文本研读的深度和广度,然后才是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由此看来教学预设是否也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从《杨修之死》教学片段来看,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对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形象有较为清楚准确的认识。然后,可以试着教学设计了,先了解节选中造成杨修之死的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使学生能够科学辩证地看待事物、分析人物形象,最后,为杨修写墓志铭。这样就使教师的教学呈阶梯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尽可能与学生的学情相吻合。

  3、教师要具备预设生成点、捕捉生成点、调控生成点的策略和水平。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预设与学生实探之间的摩擦,以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为表征,这就属于我们所说的动态化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生成点。教学中要在需求中“生成”,在探究中“生成”,在对话中“生成”,在信息交流中“生成”,在多元解读中“生成”,在适度拓展“生成”等策略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和研究。

  从我对《杨修之死》的教学来看,学生在课下的大声嘀咕“曹操是忌才”这一反问,对学生来说他是直接从课文阅读中选取而来,初一看,毫无瑕疵;但是对教师而言,他必须事先对节选部分在整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才有可能对学生质疑的价值有准确的判断,捕捉分析之后,在可能出现生成点的时机适当调控,于是瞬间才会激发璀璨之美!但是,这需要教师有较好的知识储备、敏锐的头脑、灵活生动的引导方式……要能做到这一点,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唯有更加努力地探究文本,更多的进行阅读拓展,才会是自己的教育之路春波乍现、锦上添花。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9

  上完《杨修之死》一课后,我又重新回顾了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讲解,分析了人物性格, 这种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一,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反思

  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有以下几个知识点:①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 ②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③通过辩论明晰历史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掌握了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我认为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有了最大的收获。

  第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在朗读课文中,有个别同学在朗读中没有感情和出现反复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予以加强。

  第三,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

  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体现得很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我在课堂上安排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这样的环节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0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重点讲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文章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我在设计本课时,以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以“做事”和“为人”作为文章拓展与延伸,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1

  《杨修之死》是一篇自读课文。整个教学设计由五个环节组成:

  1、由听《三国演义》主题歌,说曹操故事导入。

  2、整体感知课文,复述故事情节,可自选喜欢的情节,并为小故事命名。

  3、研读探究杨修死因。

  4、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现实生活谈他们性格的利弊。

  5、拓展延伸:补写故事情节,突出人物性格。

  在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导入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和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一上课,我就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2、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⑴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强调了在阅读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⑵ 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⑶ 语文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教材上,宜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这篇课文是名著中的名篇,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和感悟,这包括做人和作文上的'。比如做人方面的。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学生从曹操、杨修身上发现了很多不足,那么给他们提提忠告也就不难了。在这一环节学生答案异彩纷呈。这是学生情感价值上的一大收获。

  但在教学中也不足与遗憾:

  1、复述课文的七个小故事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重点不明确。我想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在课堂中多加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学生讨论时很热烈,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可大都数却不愿主动举手发言。这是在课堂上常遇到的问题,却一直没想出很好的办法解决。

  3、时间的把握还不够准确,虽整体安排时间还算合理,可如能再压缩时间,再多出两分钟便能更好地完成补写一题。也能使此处成为一个亮点。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2

  重视积累,收获颇丰。在整个备课的过程中,我查阅了相当多的资料,包括陈寿的《三国志》、易中天的《品三国》以及大量的关于杨修死因分析的论文及当时社会背景的史实。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能够对杨修这个人物的家世背景、获罪原因、性格分析娓娓道来,对相关的`有相似的人物及事件旁征博引,这是我自身业务能力提高的一个飞跃。于是我自信满满地站在熟识熟知的讲台上激情飞扬,也因此而博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课下,有的老师评:“听你的课真的受益良多,听到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我知道这里有对我的肯定。但同时我又不禁在想:为什么工作的时间越长,越有一种不会上课的感觉呢?刚刚走上讲台时,总觉得自己很会讲课,甚至于有一种会比别人讲得更好的自信,对于什么常规课、公开课、校内课或是市内课是无畏无惧的。记得当时的教学校长就曾如此评价过:“吕老师的课堂是听课的人越多讲的越有激情!”可现在却不一样了,总感觉自己不会上课,尽管打开教材后是满眼的知识点,但总是怕讲不好、讲不透。很多老师认为这是另一种进步,导致有时我自己也这样认为,但当年的那种激情看来真的是弱化了。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3

  《杨修之死》是初三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三国演义》一篇节选课文,学生在了解《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对课文的人物应该有比较深的了解和探究。

  在这篇课文的讲授中,在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于杨修这个人仅仅知道但并不了解,更不用说能经叔本人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性格等。因此在上课之前我采取了给学生讲授《三国演义》的方法,把三国演义的故事人物之间的关系给学生梳理一下,使学生对于本部作品有所了解。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2、这篇课文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曹操,曹操在三国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此要让学生了解曹操,以致使他们能够对于双方的矛盾有一个深入的探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⑴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强调了在阅读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⑵ 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⑶ 语文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教材上,宜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这篇课文是名著中的名篇,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和感悟,这包括做人和作文上的。比如做人方面的。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学生从曹操、杨修身上发现了很多不足,那么给他们提提忠告也就不难了。在这一环节学生答案异彩纷呈。这是学生情感价值上的一大收获。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

  1、学生课前预习不够,这在课堂上不得不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懂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2、是复述课文的七个小故事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重点不明确。要在学生的这些方面进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是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复述故事花了过多的时间。“前松后紧”,致使后面的教学环节很紧张。

  4、学生讨论时很热烈,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可大都数却不愿主动举手发言。这是在课堂上常遇到的问题,却一直没想出很好的办法解决。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4

  上完《杨修之死》一课后,我又重新回顾了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只是按照常规的方法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讲解,分析了人物性格,处理了课后的练习.这种方法虽然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传统的教学方法致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一,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反思

  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有以下几个知识点:①讲解插叙的写作顺序及作用;②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③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住了插叙的作用是对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必要补充,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掌握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展现了人物性格,我认为这是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最大的收获.

  第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首先找同学大声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为其正音,找错误,这一个环节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每读一段找同学来概括文段内容,这一个训练,我先告诉学生概括事件内容的方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例如第4自然段,就可概括为'杨修改建园门',同学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很容易概括出了其它段落的内容,效果良好.

  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在朗读课文中,有多位同学在朗读中读错字,没有感情和出现反复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予以加强.

  三,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

  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历来都有不同的观点,如果我在课堂上安排让学生自由发言,来评价曹操,也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我想一定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辅导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可惜的是我在课堂上却没有安排,以后我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5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的一篇自读课文,出自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杨修是历史上的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悲剧性的人物,本文探讨的是一个略显沉重的课题,教学中使学生了解那段历史并从中汲取做人的深刻道理是教学本文的要义。

  整个教学设计由六个环节组成:

  1、由清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关于名著的评论: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导入,介绍《三国》,并引用一首短诗导入课文,短诗: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2、初读课文,借助注解,读懂课文。

  3、复述故事情节,并为小故事命名。

  4、讨论人物性格,探究杨修死因。

  5、文本解读:讨论:请以“杨修之死,过在……,是因为……”(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各抒己见 课后同学可搜集补充材料,展开辩论 ! )6、拓展延伸:

  根据对文章的感悟,自选角度,为杨修的墓碑写一句话:如:

  1)大愚若智,聪明反被聪命误。

  2)一代英才,可惜未逢明君。

  3)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联系文章,补写对联:

  处事莫学曹操阴险狡诈,做人莫效杨修恃才放旷在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导入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和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一上课,由清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关于名著的评论: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导入,介绍其中缘由,了解《三国》,并赏析了这首词,让学生齐诵诗,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和杨修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2、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⑴《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强调了在阅读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⑵ 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⑶ 语文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教材上,宜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这篇课文是名著中的名篇,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和感悟,这包括做人和作文上的。比如做人方面的。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学生从曹操、杨修身上发现了很多不足,那么给他们提提忠告也就不难了。在这一环节学生答案异彩纷呈。这是学生情感价值上的一大收获。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1、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充分,这在课堂上不得不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懂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2、是复述课文的七个小故事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重点不明确。我想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在课堂中多加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是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复述故事花了过多的时间。 ”前松后紧“,致使后面的教学环节稍显紧张。

  4、学生讨论时很热烈,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可大都数却不愿主动举手发言。这是在课堂上常遇到的问题,需要培养的胆量和口语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