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案>《晋祠》教案

《晋祠》教案

时间:2024-01-10 15:30:0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晋祠》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晋祠》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晋祠》教案

《晋祠》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领略晋祠的环境和建筑的美丽风采。

  2、学生能够了解晋祠的由来和深邃的文化历史底蕴。

  3、初步掌握说明类小品文的写作特点:科学性、趣味性、通俗性。

  重点难点:

  讲析课文的主体部分“三美”“三绝”

  了解晋祠的由来和深邃的文化历史底蕴

  教学设想:

  教师以导游身份,带领学生做一次虚拟旅游,使课文、图画、视频相结合,带领学生游览山西著名的风景名胜——晋祠,通过解读课文,配合图像和视频资料,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晋祠的美和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而产生对历史古迹的喜爱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广袤的'中华大地,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黄河河套地区河东河西的秦晋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沧桑变幻,但不变的是祖先留下的丰厚历史遗迹,给我们后世子孙提供了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今天,让我们在历史的隧道里穿梭,寻找祖先的痕迹,聆听祖先的故事——

  同学列举你所了解华夏文明、历史古迹

  秦始皇兵马俑、万里长城、故宫、陕西法门寺地藏秘宫……

  上下五千年,泱泱我中华,一处又一处的历史古迹,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显示着中华民族华夏儿女的聪明才智和劳动结晶。

  今天,老师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一起去山西太原,游览一处名胜古迹——晋祠,一起去领略一下古老晋祠的美丽风采。

  二、出示教学目标

  准备好了么?那么就跟我出发——

  三、学习课文:

  1、老师先给大家讲述一个故事——“剪桐封弟”《史记晋世家》第九篇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

《晋祠》教案2

  教学目标:

  1. 认识说明与描写相结合的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2. 进一步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3. 了解晋祠的悠久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再去山西的晋祠旅游一番。

  二、教授新课。

  1. 读课文,标出写晋祠总特征的句子,指出围绕总特征具体介绍了哪些景物。

  2.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归纳:晋祠。

  提问:晋祠总特征是什么?

  归纳: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3. 晋祠优美的自然风景主要表现在哪?它们的特征分别是怎样的?

  朗读2—5段。

  学生讨论。

  总结: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山的特点是巍巍的,长长的;树的特点是古老苍劲;水的特点是多清静柔。

  4. 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主要有哪些?它们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朗读6—11段。

  学生讨论。

  总结:悠久的历史文物主要有“三绝”: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其它建筑群;园中的.小品。圣母殿的特点是雄伟,巧夺天工;木雕盘龙的特点是生动,精巧;鱼飞梁的特点是奇特,罕见;其它建筑的特点是古朴优美,用工精巧;园中小品的特点是极具匠心。

  5. 最后作者是怎样高度评价晋祠的?

  归纳。齐读12段。

  6. 思考本文的写作顺序。

  总—分—总的逻辑顺序。介绍自然风景是按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的顺序;介绍历史文物是按由主到次,由点到面的顺序。

  7. 讨论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

  打比方,摹状貌

  8. 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

  说明与描写相结合,生动活泼有趣,这就是文艺性说明文。

  9. 字词。

  苍劲(jing) 偃卧(yan) 桥榭(xie) 须髯ran) 胜瀛(ying) 浑然 心旷神怡 冉冉不绝

  三、布置作业。

  简介:晋祠位于太原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下,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结合的建筑园林。这里背山面水,坐西向东,山上松柏青翠,山前清泉环绕,秀丽壮观,古木参天,其间有奉祀诸多人、神、佛、道的庙宇群落及宋、金、元、明、清历代兴建的各种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百余座。

  晋祠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西周初年成王姬诵封其胞弟虞为古代国开国诸候,虞施政有方,国富民强。为祭祀他,虞后人在这里建祠堂,称“晋祠”。晋祠创建年代尚待考证,但在北魏之前就有了,当时不仅有鱼沼、唐叔虞祠,而且水侧有凉亭,结飞梁于水上,古树相交,游人众多,是著名的游览胜地。现存建筑,除主殿圣母殿和“鱼沼飞梁”是北宋遗物外,其余都建于金,明和清代期间。

  祠内圣母殿规模宏伟,殿前有鱼沼飞梁、献殿、对越牌坊和钟楼二楼,再前为金人台、会仙桥、水镜台等,整个布局形成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一组祠庙建筑群。祠区其他建筑还有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昊天祠、东岳庙、文昌阁、胜瀛楼、景清门、唐叔虞殿等。

  3.描写: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议论: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

  抒情: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4、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优美的自然景物浑然融为一体。

  5.空间顺序 由外到内 逻辑顺序 由概括到具体

  6.不好。因为“旋”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向左拧,一圈一圈”的样子。“卷”字不能产生如此效果。

  7.作者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晋祠水的多、清、静、柔四大特点,语言优美形象

  8。例: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公里,有一座悬瓮山。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100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

  好处: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晋祠的地理位置晋祠历史悠久

《晋祠》教案3

  教材分析:

  《晋祠》是一篇介绍名胜的文艺性说明文,《晋祠》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晰,介绍了晋祠的地理位置、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在“抓住说明对象特征及说明文的结构与顺序”方面可作为模仿、分析的范本,在“写作指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晋祠》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当我们潜心会文、披文入情时,我们会发现文字并不是枯燥、单调、死板的。透过文字,我们会感受到环境于生命相互依存的关系,体验到晋祠在建筑艺术方面所体现出来我们先辈的智慧和民族精神以及作者字里行间所洋溢的自豪之情。

  学生分析:

  由于这篇说明文的对象“晋祠”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加上文字优美,学生初始阅读的兴趣将会较浓,而且由于文章通俗易懂,九年级学生完全能够自学。通过自学,学生就能够掌握晋祠的地理位置、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但是学生的自学也往往停留于此,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如果没有新的任务驱动,学生在“这篇文章蕴涵了哪些情感因子”“这篇文章体现了哪些文化内涵”等方面不会进行深入追求。因此,教师必须想办法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明显的“增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进一步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析说明中运用描写的文艺性说明文。

  3、情感目标:了解晋祠的悠久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精读重点语段,领悟关键词语的含义。

  体会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教学方法:

  美读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西方19世纪的艺术家把建筑称为“凝固的音乐”,除了形容建筑和音乐一样有着明确的音律以外,也说明完美的建筑犹如一曲完美的乐章,表现为一种和谐的旋律。而中国园林则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呈现出不同的风光。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座北方的园林------晋祠。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晋祠的总体特征

  (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2、照应这一特征的是哪些段落? (2----5)优美的自然风景

  (6---11)悠久的'历史文物

  (以板书形式归纳)

  (过渡:悠久的历史与优美的自然风景共同构成了晋祠的美。罗丹曾说过:“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得眼睛。”下面让我们随着梁衡的视线去领略晋祠的美吧。)

  三、精读课文,感受美

  (一)、研读2---5节,感受自然美

  1、山:长长地,巍巍的,四季宜人。

  2、树:古老苍劲,造型奇特。

  3、水:多、清、静、柔。

  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式,使我们对晋祠自然美的特征获得形象的认识? (描写与说明相结合)

  (过渡:作者虽看不够晋祠的自然风景,但他认为晋祠的最美在何处呢?

  (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是啊,自然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可历史文物却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和汗水。一起领略吧!)

  (二)、研读7---11节,体会文物美

  1、晋祠林立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轩榭,作者却主要抓住了什么来介绍? (古建筑中的“三绝”)

  2、为什么?(抓住典型事物介绍特征)

  3、“三绝”“绝”在何处?

  4、

  10、11节介绍了什么?(其它建筑、园中小品)

  小结:这里也用了描写的手法,让我们了解了晋祠的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我们虽然没有亲临晋祠,却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能说,这不是得益于文章生动的描写。

  (三)、结构分析,体会感情

  1、文章在介绍晋祠的历史文物时先重点介绍了“三绝”,再粗略的介绍园中其它景物,这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那对于晋祠的自然风景又是按什么顺序的呢?(由高到低)

  2、提醒学生看板书,作者介绍的顺序与开头总说的特征顺序并不一样,为什么先介绍优美的自然风景,再介绍悠久的历史文物?(提示:晋祠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自然风景,还是历史文物的悠久呢?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人们是易于感受自然美呢,还是历史文物美?)

  明确:作者由浅入深,先写人们容易感受的自然美,再介绍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文物美,符合认知的规律。这一句的语序,突出了对祖国传统化得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小结:在这篇课文中,晋祠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美,这在于它的风景优美,也在于

  它的历史悠久,还在于梁衡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伴随着优美的文笔和合理的顺序安排。

  四、总结全文,巩固学法

  结合板书,学法小结

  把握行文思路,说明顺序;学会用描写进行生动说明;抓住典型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五、课后作业

  1、把课文缩写成一段平实的说明性文字,100字左右。

  2、我们的高行中学也是非常美丽的,请同学试试写一段关于自己的校园的生动的说明。

《晋祠》教案4

  教学目标

  1、精读第五段,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领悟修辞方法的作用。

  2、精读七、八、九、十一段,通过设计“模拟示意图”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3、通过对文中关键词语的分析领悟,了解说明中运用描写的方法及效果。

  课前准备录音带、投影片、布置预习

  板书设计:

  晋祠

  优美的'自然景色(2~5段)

  山的面貌外

  ①晋祠浑然融为一体

  ②优美的自然景色

  树的古老苍劲、造型奇特

  悠久的历史文物(6~11段)

  水的多、清、静、柔内

  圣母殿

  主

  三绝

  盘龙殿柱

  ③悠久的历史文物

  鱼沼飞梁

  其他著名建筑、园中雕

  塑小品及文人题咏次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旧课

  1、晋祠的特点是什么?照应这些特点的是语段?文章的总体顺序是怎样的?其中第二、三部分各以怎样的顺序来说明?

  2、精读第五段,讨论下列问题:

  ①第五段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

  ②本段用了哪些语句,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晋祠水“多”的特点?

  ③在写“多”和“柔”这两个特点时,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④引用李白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⑤为什么说“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飘着的”?

  3、精读第七段,讨论:本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圣母殿?哪一句最能体现其“绝无仅有”的重要价值?本段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圣母殿的?在表达方式上,这段文字有什么特点?本段哪一句话具体表现圣母殿及42个侍女泥塑是我国现存泥塑中的珍品?

  4、精读第九段,讨论:“飞梁”指什么?哪句话可以解释?“鱼沼回忆并作答精读第五段讨论,全班交流精读第七段,讨论问题并作答精读第九段,讨论问题并作答

《晋祠》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从整体上把握本段的结构,理解本段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通过句中关键词语想象、感受、品读体味晋祠的水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品味优美生动、精准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5、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以读促写,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学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7课《美丽的晋祠》的第2、3自然段,一起感受了晋祠山和树的美,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课题,齐读)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学习的吗?(学生交流,老师板书)

  二、研读课文,感悟晋祠的水之美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第四自然段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板书:水)

  (二)、快速浏览,找出总写水的特点的句子。(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板书)

  1、指导体会顿号的作用

  2、指导朗读

  (三)文中哪些语句分别表现了水的这些特点呢?默读勾画相关语句,并作出批注。

  交流:

  1、第一个特点——多

  A、抓住“这里”、“那里”、“桥下”、“亭中”、“路边”等词语体会到睡得数量多,并指导朗读。

  B、这里写了几种水?(潭、渠、河、井、溪)什么是“渠”?指导朗读体会水的种类多。

  C、抓住“……细流脉脉”、“如线如缕”、“……碧波闪闪”、“如锦如缎”体会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妙处,指导朗读体会水的姿态美。

  2、第二个特点——静

  A、抓住“叮叮咚咚”体会“鸟鸣山更幽”,指导朗读。

  B、“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和上文的`哪一句话相呼应?

  3、第三个特点——清

  A、抓住“历历可见”体会水之清。

  B、指导朗读

  4、第四个特点——柔

  A、指名读,想象柔和美,从哪些词语体会到?

  B、出示动词想象画面。

  C、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D、比较区别文中两个“绝”的不同意义。

  (四)、学习总结部分

  1、引读李白的诗句并区别引号的不同作用。

  2、引读最后一句,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体会“漂”。

  3、指导朗读。

  三、感悟写法,大胆质疑

  1、作者的写法中有没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

  2、为了是文章更有条理,层次更清晰,可以怎样调整?

  四、课后拓展,学以致用

  用上今天学习到的方法来描绘我们美丽的校园。

《晋祠》教案6

  学习目标:

  1、学会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及泪品的独具匠心,感受晋祠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比喻、对偶、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晋祠的山和树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板书晋祠

  1、师述:是啊!晋祠座落在我国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的悬瓮山麓中,是一大片古建筑群。有近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美景如画,在苍都的树林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蜒穿流于祠庙殿宇之间,历史文物古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晋祠的美丽,常常地吸引作家梁衡,他游览了晋祠之后,忍不住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这篇《美丽的晋祠》,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领略晋祠的美丽。

  2、齐读课题

  ①同学们晋祠的“祠”是平翘音,来大家再读一遍,而且祠是“示字旁”,这儿只有一点,大家用手写一写。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新词的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没读好的地方可以反复练练。

  2、分词出示生字词,大家刚才把课文很认真地读了一遍,读准读顺吗?现存老师来检查一下。

  草木萧疏拾级登山周柏唐槐虬枝弯曲老妪负水偃卧草蔓荫护

  3、师述:现在,请你们再一次读读课文,找到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指名回答

  ②再读读这句话,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③齐读这一自然段

  ④老师板书:在山、在树、在水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晋祠的美在山,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晋祠的山美在哪,有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

  ①生:巍巍的长长的

  生: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晋祠的山这两个特点?

  生:从这个拥字体会到:这个字既准确地表达出山与晋祠之问的地理关系——晋祠在群山怀抱之中,又巧妙地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山对晋祠的“呵护”写得充满温情,谁来读读,传递出这脉脉温情。

  再指名读这一句

  ②师过渡:刚才你们读的这一句话写出了山的形美,晋祠的山不仅形美,而且色彩也很美,出示课件,看这两句多工整啊!作者用对偶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晋祠山西幅绚丽的画面。

  谁来读读这两句,男女生配合读

  师评价:真美,真让人感

  师述:同学们,通读你们读,让我感到晋祠的春、秋天太美了,你们能不能根据晋祠山春、秋的景色展开想象,描绘一下夏、冬之景呢?

  夏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述:因此作者说“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谁还能通过自己的读表达这种情感。

  ③师述:是啊!作者在这一段抓住了晋祠山巍巍的、高高的,四时景色皆宜的特点,写出了晋祠山的美,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

  齐读这一自然段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师过渡:晋祠的美不仅在山,而且在树。

  2、指各读第4自然段。

  思考:晋祠的树美在哪?有什么特点?

  3、学生概括:古老苍劲,还有什么特点(造型奇特)

  你们能用不仅……而且……来说说晋祠树的特点呢?

  (1)说到古老苍劲,我们不得找到作者写到的两棵树,它们就是:周柏唐槐。

  (2)我们反从他们的名字上,周柏,唐槐就见它们的古老。那么我们再来读读描写他们的句子吧!(指名学生读)(出示课件)

  (3)大家自由读这两句话,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晋祠树的古老苍劲。

  学生抓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老干粗大、虬枝盘曲”等体会

  指导朗读,读出苍劲有力

  (4)体会这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A先看看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树干、树皮、树顶、枝条、姿态等几个方面来说明周柏、唐槐的古老苍劲)这是这两棵树的相同点

  B作者在描写周柏、唐槐同样古老苍劲时,还写出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读读句子,这两棵树还有着怎样的不同

  师小结:周柏还有稀疏的特点,而唐槐则是茂密的美

  教师小结:课文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写出了周柏、唐槐古老苍劲,又各具疏朗,浓密的特点,可谓是匠心独运。男生、女生合作读,体会一下作者这独具的匠心。

  晋祠的树,不仅周柏、唐槐具有古老苍的特点,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树,元不显出苍动的风骨。

  (5)前面我们说晋祠,树不仅美在古老苍劲,还以造型奇特见长,现在我们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造型奇特这个特点的呢?

  默写第三自然段后半部分,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晋祠的树造型奇特的句子。

  谁把这些句子读出来,指名读。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有的偃如老妪负水,低下去的树像一位老婆之背着很重的水,被压弯了腰,有的挺拔的树,像一位壮士屹立在天地之间托起了天,你们看这树的形状奇特,说说晋祠的树有哪吸哪些奇特的造型吗?有的弯如虹桥,有的大如巨伞,像这样形状其特的还不止一棵、两棵呢?

  你能发挥一下你的想像,仿照这两句说说,所以作者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是——生答(不一而足)

  师述:这其中造型最为奇特,当数晋祠圣母殿前的左扭柏,这就是左扭柏,来我们来读读描写它的句子吧!比较一下把红颜色的句子换成括号里的字好吗?品味一下,作者的语言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与学生一起作者的用词准确细致)

  师评价:作者就是这样细致而准确、生动,多角度的观察地写出左扭柏高大,左扭的特点,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五)总结:

  漫步在晋祠中,满目苍翠,难怪作者会说:晋祠在古木——满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配乐齐读课文,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在古老苍劲,造型奇特的古树荫护下晋祠的美丽。

  板书:

  美丽的晋祠

  在山,巍巍的,高高的,拥

  在树,古老苍劲,造型奇特

  在水

《晋祠》教案7

  晋祠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初步学会分析短小的文艺性说明文,体会说明文中运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效果,明确说明顺序。 3.感受晋祠的“美”,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从文艺性说明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角度入手感受晋祠的“美”。教学难点

  在说明文中通过合理的顺序的安排表达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ppt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要求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在文中画出欣赏的语句并加以旁批。 3.查阅有关晋祠的资料,提出疑问题写于作业本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生1.读准下列字音。

  wèng shè cūn yìn yǎn yù m?悬瓮山

  拾级

  皴裂

  荫护

  偃卧

  老妪

  脉脉.......

  xuān xiè rǎn rán fāng yíng亭台轩榭冉冉不绝鳞甲须髯牌坊瀛胜楼...... 2.让学生谈谈初读感受。(了解学生预习层次及其内在能力)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晋祠,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2.为什么是这句呢?(鼓励学生从全文结构看) (因为全文是从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两个角度展开介绍的)引导学生分析结构。

  (6~11)

  师板书:晋历史文物——悠久

  美(2~5)浑然一体

  祠自然风景——优美(总—分—总)过渡:悠久的历史与优美的自然风景共同构成了晋祠的美,罗丹曾说过:“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下面让我们随着梁衡的视线去领略晋祠的美吧。

  四、精读课文,感受“美”

  (一)研析2~5节,感受自然美1.总领晋祠自然美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晋祠的自然美在什么地方?(第二节;山、树、水)

  2.老师读,学生思考,练习。

  边听边想边做:a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使我们对晋祠自然美的特征获得形象的认识?(描写与说明相结合) b请画出你欣赏的字、词或语句,加以点评;或画出你欣赏的景,谈谈你的见解。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语言,感受自然美。多鼓励学生说)

  (山:用“拥”字形象生动说明了晋祠与山的地理位置;树:用“挑”字极富表现力地说明树的“苍古”;水:多“这里??,那里??,桥下有??,亭中有??,路边有??”(条理清晰),清、静“细流、碧波、叮叮咚咚”(“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淙淙的流水声里,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脱尘之感油然而生。令人叫绝。)柔“流势不大”等等,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3.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说明中有描写,刚才我们一起随着作者领略了晋祠的自然美,你觉得说明文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学生自主发言) 4.小结:上文在说明晋祠的自然风景之美,用了描写的手法,这是很必要的,要使晋祠鲜活在读者的心中,离不开描写。因为,美在形象,美在生动。以后大家如果要写文章介绍某一个地方,可别忘了今天学的哦!

  过渡:作者虽看不够晋祠的自然风景但他认为晋祠的最美在何处呢?(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是啊,自然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可历史文物可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和汗水啊!一起领略吧。

  (二)研析7~11节,体现人之美1.晋祠林立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轩榭,作者却主要抓住了什么来介绍?(古建筑中的“三绝”: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 2.为什么呢?(抓住典型的事物介绍特征。又教会同学们一招喽) 3.“三绝”“绝“在何处呢?(学生默读讨论,前三组顺次负责三个内容,第4组负责

  10、11小节概括其内容)

  (明确:圣母殿——现存最早、殿内无一根柱子、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木雕盘龙——现存最早、木质优良、工艺精巧;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评价道:‘此式石筑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仅此一例,洵〈实在〉为可贵。’”) (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圣母殿内无柱子(南京无梁殿),鱼沼飞

  梁十字形飞梁(立交桥的雏形)) 4.第4组概括

  10、11节内容。(次要建筑及园中小品,突出精巧、匠心独运)

  小结:这里也用了描写的手法,让我们了解了晋祠的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我们虽然没有亲临晋祠,却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能说,这不是得益于文章生动的描写。

  (三)结构分析,体会感情1.文章在介绍晋祠的历史文物时先重点介绍了“三绝”,再粗略的介绍园中其他景物,这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那对于晋祠的自然风景又是按什么顺序的呢?(每一部分都是总分,作者的视线是由高到低)(师板书) 2.提醒学生看板书,作者介绍的顺序与开头总说的特征顺序并不一样,为什么先介绍优美的自然风景,再介绍悠久的历史文物?

  (提示:晋祠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自然风景,还是历史文物的悠久呢?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人们是易于感受自然美呢,还是历史文物美?)

  (明确:作者由浅入深,先写人们容易感受的自然美,再介绍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文物美,符合认知的规律。这一句的语序,突出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的赞美。) 小结:在这篇课文中,晋祠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美,这在于它的风景优美,也在于它的历史悠久,还在于梁衡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伴随着优美的文笔和合理的顺序安排啊。

  五、总结全文,巩固学法1.在文中我们看出了作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我们也由衷赞美一句吧,集体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小节。 2.结合板书,学法小结。 a把握行文思路。

  b学会用描写进行生动说明。 c抓住典型的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3.小结全文: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晋祠》。本文的作者就像一名高明的导游,一路娓娓而叙,侃侃而谈,带着我们在晋祠这幅优美的图画中驻足观景,留恋忘返。有和老师一样有旅游爱好的同学,咱么有空也去看看吧。

  六、小尝试,激发兴趣

  让学生试着给晋祠写副对联(即楹联)。

  例: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圣母殿)一湾碧水馨唐叔;开遍莲花到晋祠。(唐叔虞祠)唐国封桐七百年,功存王室;晋渠水灌三千顷,泽及生民。(唐叔虞祠)

  七、小练笔,加强实践(课后作业)

  咱们的伯乐校园也是非常美丽的,同学们是否可以学着梁衡,向大家介绍一下呢?试试看吧。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校园的生动的说明文。

  板书

  (6~11)

  晋历史文物——悠久(主——次)

  浑然一体

  (2~5)

  祠自然风景——优美(总——分)美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篇3:《晋祠》教学设计

  《晋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初步学会分析短小的文艺性说明文,体会说明文中运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效果,明确说明顺序。 3.感受晋祠的“美”,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从文艺性说明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角度入手感受晋祠的“美”。教学难点

  在说明文中通过合理的顺序的安排表达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ppt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要求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在文中画出欣赏的语句并加以旁批。 3.查阅有关晋祠的资料,提出疑问题写于作业本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生1.读准下列字音。

  wèng shè cūn yìn yǎn yù m?悬瓮山

  拾级

  皴裂

  荫护

  偃卧

  老妪

  脉脉.......

  xuān xiè rǎn rán fāng yíng亭台轩榭冉冉不绝鳞甲须髯牌坊瀛胜楼...... 2.让学生谈谈初读感受。(了解学生预习层次及其内在能力)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晋祠,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2.为什么是这句呢?(鼓励学生从全文结构看) (因为全文是从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两个角度展开介绍的)引导学生分析结构。

  (6~11)

  师板书:晋历史文物——悠久

  美(2~5)浑然一体祠自然风景——优美(总—分—总)过渡:悠久的历史与优美的自然风景共同构成了晋祠的美,罗丹曾说过:“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下面让我们随着梁衡的视线去领略晋祠的美吧。

  四、精读课文,感受“美”

  (一)研析2~5节,感受自然美1.总领晋祠自然美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晋祠的自然美在什么地方?(第二节;山、树、水)

  2.老师读,学生思考,练习。

  边听边想边做:a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使我们对晋祠自然美的特征获得形象的认识?(描写与说明相结合) b请画出你欣赏的字、词或语句,加以点评;或画出你欣赏的景,谈谈你的见解。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语言,感受自然美。多鼓励学生说)

  (山:用“拥”字形象生动说明了晋祠与山的地理位置;树:用“挑”字极富表现力地说明树的“苍古”;水:多“这里??,那里??,桥下有??,亭中有??,路边有??”(条理清晰),清、静“细流、碧波、叮叮咚咚”(“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淙淙的流水声里,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脱尘之感油然而生。令人叫绝。)柔“流势不大”等等,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3.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说明中有描写,刚才我们一起随着作者领略了晋祠的自然美,你觉得说明文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学生自主发言) 4.小结:上文在说明晋祠的自然风景之美,用了描写的手法,这是很必要的,要使晋祠鲜活在读者的心中,离不开描写。因为,美在形象,美在生动。以后大家如果要写文章介绍某一个地方,可别忘了今天学的哦!

  过渡:作者虽看不够晋祠的自然风景但他认为晋祠的最美在何处呢?(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是啊,自然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可历史文物可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和汗水啊!一起领略吧。

  (二)研析7~11节,体现人之美1.晋祠林立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轩榭,作者却主要抓住了什么来介绍?(古建筑中的“三绝”: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 2.为什么呢?(抓住典型的事物介绍特征。又教会同学们一招喽) 3.“三绝”“绝“在何处呢?(学生默读讨论,前三组顺次负责三个内容,第4组负责

  10、11小节概括其内容)

  (明确:圣母殿——现存最早、殿内无一根柱子、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木雕盘龙——现存最早、木质优良、工艺精巧;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评价道:‘此式石筑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仅此一例,洵〈实在〉为可贵。’”) (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圣母殿内无柱子(南京无梁殿),鱼沼飞

  梁十字形飞梁(立交桥的雏形)) 4.第4组概括

  10、11节内容。(次要建筑及园中小品,突出精巧、匠心独运)

  小结:这里也用了描写的手法,让我们了解了晋祠的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我们虽然没有亲临晋祠,却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能说,这不是得益于文章生动的描写。

  (三)结构分析,体会感情1.文章在介绍晋祠的历史文物时先重点介绍了“三绝”,再粗略的介绍园中其他景物,这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那对于晋祠的自然风景又是按什么顺序的呢?(每一部分都是总分,作者的视线是由高到低)(师板书) 2.提醒学生看板书,作者介绍的顺序与开头总说的特征顺序并不一样,为什么先介绍优美的自然风景,再介绍悠久的历史文物? (提示:晋祠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自然风景,还是历史文物的悠久呢?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人们是易于感受自然美呢,还是历史文物美?)

  (明确:作者由浅入深,先写人们容易感受的自然美,再介绍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文物美,符合认知的规律。这一句的语序,突出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的赞美。)

  小结:在这篇课文中,晋祠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美,这在于它的风景优美,也在于它的历史悠久,还在于梁衡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伴随着优美的文笔和合理的顺序安排啊。

  五、总结全文,巩固学法1.在文中我们看出了作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我们也由衷赞美一句吧,集体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小节。 2.结合板书,学法小结。 a把握行文思路。

  b学会用描写进行生动说明。 c抓住典型的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3.小结全文: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晋祠》。本文的作者就像一名高明的导游,一路娓娓而叙,侃侃而谈,带着我们在晋祠这幅优美的图画中驻足观景,留恋忘返。有和老师一样有旅游爱好的同学,咱么有空也去看看吧。

  六、小尝试,激发兴趣

  让学生试着给晋祠写副对联(即楹联)。

  例: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圣母殿)一湾碧水馨唐叔;开遍莲花到晋祠。(唐叔虞祠)唐国封桐七百年,功存王室;晋渠水灌三千顷,泽及生民。(唐叔虞祠)

  七、小练笔,加强实践(课后作业)

  咱们的伯乐校园也是非常美丽的,同学们是否可以学着梁衡,向大家介绍一下呢?试试看吧。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校园的生动的说明文。

  板书

  (6~11)

  晋历史文物——悠久(主——次)

  美浑然一体(2~5)

  祠自然风景——优美

  (总——分)

《晋祠》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感受晋祠的"美"。

  2.品味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体会说明文中运用描写手法和各种修辞手法的效果,感受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3、了解晋祠的悠久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从文艺性说明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角度入手感受晋祠的"美"。

  2、难点:在说明文中通过合理的顺序安排表达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老师讲述《桐叶封弟》的故事,了解晋祠的来由。

  学生聆听。

  初步把握文章内容脉络要求学生:

  1、标段落,读准字音,积累词语。

  2、标注每段的中心句。

  3、思考本文的说明对象及特征(能否用文中的话来回答),照应这一特点的是哪些段落?

  过渡:悠久的历史与优美的自然风景共同构成了晋祠的美,罗丹曾说过:"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下面让我们随着梁衡的视线去领略晋祠的美吧。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在标注中心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大概的把握文章对象的特征、基本结构及顺序。

  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晋祠,它的总体特征是: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照应这一特点的段落是(2--5节)优美的自然风景

  (6--11节)悠久的历史文物

  精读课文

  感受自然美

  学生散读,感受自然美。教师引导:

  1、总领晋祠自然美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晋祠的自然美在什么地方?

  2、晋祠的山美在哪里?这里作者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来分析晋祠山美的特点,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何作用。

  3、晋祠的树有何特点,借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

  文中用了哪些生动的`词语和修辞手法来说明树的特点?

  4、晋词的水有什么特点?

  文中哪些词句说明了水的"多"?哪些词句写出水的"清、静、柔"?

  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说明中有描写,刚才我们一起随着作者领略了晋祠的自然美,你觉得说明文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学生自主发言)

  4、这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小结:上文在说明晋祠的自然风景之美,用了描写的手法,这是很必要的,要使晋祠鲜活在读者的心中,离不开描写。因为,美在形象,美在生动。以后大家如果要写文章介绍某一个地方,可别忘了今天学的哦!

  过渡:作者虽看不够晋祠的自然风景但他认为晋祠的最美在何处呢?(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是啊,自然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可历史文物可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和汗水啊!一起领略吧。学生圈画讨论:

  1、第二节;"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2、山的高大巍峨。"这里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运用了比喻、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山的高大、绵延的特点。

  "拥"字形象生动说明了晋祠与山的地理位置和相拥的样子。

  3、树的特点:古老苍劲、造型奇特

  "唐""周"说明了树的古老。

  用"挑"字极富表现力地说明树的"苍古"

  "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晋祠的树造型奇特,教案《‘教案’晋祠(教案)》。

  "它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树的高大,纹理整齐向左扭去的特点。

  4、晋祠的水的特点是:多、清、静、柔。

  水:多"这里…,那里…,桥下有…""亭中有…,路边有…";"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历历可见。"

  清、静"细流、碧波、叮叮咚咚"("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淙淙的流水声里,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脱尘之感油然而生。令人叫绝。)

  柔"流势不大";"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飘着吧?"

  "飘"形象地说明水的多、柔。

  打比方、举例子

  深入研读

  感受历史文物的美1、"三绝""绝"在何处呢?学生默读讨论。

  2、这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小结:这里也用了描写的手法,让我们了解了晋祠的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我们虽然没有亲临晋祠,却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能说,这不是得益于文章生动的描写。1、明确:圣母殿--现存最早、宽敞无柱、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巧夺天工

  木雕盘龙--现存最早、木质优良、工艺精巧;

  鱼沼飞梁--奇特、罕见

  其它建筑:古朴优美、用工精巧

  园中小品:极具匠心

  注意用词的准确:

  "现在最早"、"随意左右"

  2、列数字、举例子

  把握结构,体会感情1、文章在介绍晋祠的历史文物时先重点介绍了"三绝",再粗略的介绍园中其他景物,这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那对于晋祠的自然风景又是按什么顺序的呢?

  2、作者介绍的顺序与开头总说的特征顺序并不一样,为什么先介绍优美的自然风景,再介绍悠久的历史文物?

  (提示:晋祠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自然风景,还是历史文物的悠久呢?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人们是易于感受自然美呢,还是历史文物美?)

  3、在文中我们看出了作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我们也由衷赞美一句吧,集体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小节。

  小结:通过对晋祠这一名胜古迹的文化旅游,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且生命力旺盛的民族,是一个既善于利用外在环境又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是一个既关注现实生活又富有想象力的民族。我们为自己是这一伟大民族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也为自己能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时代而自豪。1、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每一部分都是总分,作者的视线是由高到低。

  作者由浅入深,先写人们容易感受的自然美,再介绍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文物美,符合认知的规律。这一句的语序,突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之情。

  布置作业

  自选题:

  1、抄写解释词语。

  2、晋祠的美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找出你欣赏的句子进行赏析并学习借鉴仿写一句。

  3、课外阅读梁衡的文章。

  学生自主选择,按要求完成作业。

  说明:

  说明与描写相结合,生动活泼有趣,这就是文艺性说明文。说明文中,由于说明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如果从写作方法和表达形式上加以区分,说明文又可以分成两种基本样式:一种是平实性说明文,包括说明事物内容、历史、情状的介绍性说明文,解释事物存在和发展道理的阐释性说明文,简述事物、事理发展过程的叙述性说明文等,另一种是文艺性说明文,即运用形象化的文学手法所撰写的说明性文章,包括知识小品、科普读物、名胜古迹解说词等。《晋祠》就是一篇以实体事物为说明对象的文艺性说明文。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晰,介绍了晋祠的地理位置、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在"抓住说明对象特征"和"说明文的结构与顺序"方面可作为模仿、分析的范本,在"写作指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晋祠》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当我们潜心会文、披文入情时,我们会发现文字并不是枯燥、单调、死板的。透过文字,我们会感受到环境与生命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感悟晋祠在建筑艺术方面所体现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民族精神以及作者字里行间所洋溢的自豪之情

《晋祠》教案9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活动课,通过一些彩陶图片、录像、图书等资料,探究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水平、生活状况,感知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再现远古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学习完本课,学生又可以对本单元以学过的其它几课内容有更生动的感性认识,并切实感受到历史与现实并不遥远,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学情分析

  目前,初中学段,学生对彩陶的探究,并不能象专业考古人员那样深奥,但是,学生应该知道彩陶的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去探究彩陶之迷。这样,就更有目的性、方向性,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更具科学性。

  三、教学和学习目标

  通过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片,直观地感受历史,在探究彩陶之迷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和运用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

  在本节活动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观察活动,充分发挥历史想象力,提出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并将自己的疑问和想法整理成文字材料,在课堂交流。教师则是这次活动的引导者、服务者,要帮助学生准备有关彩陶文化的资料,引导学习全面、细致地观察,解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种种疑问,协调整个活动进程。在活动中,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探究更有意义,同时,学生的活动将触发教师的灵感,使教师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师生彼此促进,共同提高。

  五、教学活动过程

  1.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参考书目,让学生到图书馆等地方查找有关彩陶的图片和资料说明(如能找到相关的实物、音像资料或幻灯片则更好),以及有关陶器的发明,制作流程的资料,使学生对彩陶有个初步的了解。把一些思考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熟悉准备。

  2.教学活动过程。

  ①进入新课。播放录相,介绍有关龙山文化的考古过程,让学生思考:

  A.考古活动有什么样的意义?

  B.通过考古活动,考古挖掘的大量出土文物,对研究历史有着怎样的价值?

  C.你愿意参与到这样的考古活动当中去吗?为什么?

  ②新课程进程。

  活动一:出示资料,自主交流。

  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彩陶文化资料,互相交流,从而对彩陶文化有更深地认识。

  A.要了解彩陶是哪个聚落的远古人类最先使用的?他们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B.猜测一下,人们为什么要制造彩陶?彩陶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好处?当时的陶器都会有哪些用处?

  C.出土的彩陶对研究历史有什么价值?

  活动二:欣赏图片,自主探究。

  A.观察人形彩陶。想一想:这个小女孩面目清秀可爱,你觉不觉得与她似曾相识?什么事情使她有这样的表情?

  B.观察小口尖底瓶。想一想:这只汲水用的瓶子为什么被做成这种样子?如果你用这个并子对河里汲水,会出现什么奇妙的现象?为什么?

  C.观察舞蹈纹彩陶盆。想一想:彩陶盆上为什么要刻上这些神秘的图案。这些图案象征着什么?

  D.观察人面鱼纹彩陶盆。想一想:彩陶盆上为什么要刻上这些神秘的图案,这些图案象征着什么?

  E.彩陶上的许多刻画符号和几何图形,都是众多学家长久以来未能解开的谜。你能破解彩陶之谜吗?

  活动三:发挥想象,自主实践。

  设计一幅自己心目中的彩陶,说出彩陶的用途、彩陶图案所代表的意思,将自己的作品在同学之间交流、欣赏。

  活动四:整理成文,自主总结。

  写一篇有关彩陶的小说明文。

  ③板书设计:破解彩陶之谜;学习与探究之一。

  交流→欣赏→创造→总结

  六、课程评价

  1.将同学们设计的彩陶作品在班级内展评。

  2.阅读同学们写的小说明文,挑选条理清晰、有科学性的文章进行交流、互评。

  七、教学反思

  这是初中历史的第一节活动课,在这堂课里面,有许多活动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对此表示出极大的热情。经过这堂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有了兴趣,学生的'潜力是无究的。

  在资料准备过程中,由于有了兴趣,愿意参与这堂活动课,学生查找书籍、上网下载、复印图片,准备了充分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丰富了有关彩陶文化的知识。在探究彩陶之谜过程中,学生对彩陶图片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仔细观察,充分发挥历史想象力,思维活跃、有创意。在交流讨论过程中,能积极参与,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上完这堂课,我想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当中,应格外注重采用适当的方式吸引学生,教学的方法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让学生对历史课保持持久的兴趣。这是我上完这节课的最大体会和收获。

  八、教研员点评

  这一堂活动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激发了学生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氛围非常浓厚。并且,通过这堂课的探究,学生对彩陶文化有了更深刻地感悟,学习历史的兴趣得到了提高。从这可以看出,教师在这堂课中所起的引导作用是非常合理和成功的。另外,本课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前提下,与学生共同寻找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即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分工,并将评价与集体荣誉感等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学生自觉地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任务,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晋祠》教案】相关文章:

晋祠的作文400字10-30

晋祠的作文600字07-30

晋祠的作文300字7篇07-11

《晋灵公不君》教案02-14

《晋灵公好狗》读后感08-02

小班安全教案防火教案02-10

区域活动教案_小班教案06-22

大班语言教案下雨了教案06-10

大班安全教案电梯安全教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