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案>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

时间:2022-09-23 03:50:59 教案 我要投稿

核舟记教案范文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核舟记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核舟记教案范文9篇

核舟记教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核舟记 第一课时。

  2.熟读、背诵、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掌握本文的结构,理清说明的顺序及方法。

  难点:体会雕刻者精巧的构思。

  解决办法:

  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疏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认真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文言文重在朗读,在朗读中领悟内容。

  3.课上采用讲解、提问、启发、诱导等方式,使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课堂表演。

  2.朗读、背诵比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且不说闻名遐迩的中国画,也不说琳琅满目的景泰蓝和绚丽多彩的苏杭刺绣。单说那雕塑一项,就有玲珑剔透的玉雕,精美工细的牙雕,栩栩如生的木刻,神态别致的泥塑,这些巧夺天工的杰作,蜚声中外,深受人们喜爱。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字典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并随时记下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二)整体感知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言文,它以简练的文笔,运用总分结合,依次说明的方法(总—分—总)介绍了明代雕刻家王叔远的一件珍品——核舟。分别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核舟的内外结构、人物、文字、图章等,条理清楚,层次井然,使之如睹其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以前我们学习很多说明文,像《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食物从何处来》等,也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知识,下面我们看一下幻灯片,回顾说明文知识。

  (1)说明是对事物的___________或对事理进行解释介绍阐述的一种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叫__________。

  (2)如果说,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议论文是以理服人,那么说明文则是__________,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核舟记 第一课时》。

  (3)说明事物一定抓住_________,按照一定的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要运用_________方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___________。

  (5)表达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说明文以__________为主。

  答案:略。

  2,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中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疏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未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左右。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3.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可以听录音)

  (1)正音:

  洢(yī)罔(wǎng)贻(yí)黍(shǔ)轩(xuān)

  箬(ruò)糁(sǎn)髯((rán)褶(zhé)弥(mǐ)

  矫(jiǎo)属(shǔ)诎(qū)髻(jì)壬(rén)

  虞(yú)了(liǎo)篆(zhuàn)

  (2)释词:

  奇巧:手特别巧。器皿:器具。贻:赠。泛:泛舟。黍:黄米。径寸:长一寸。罔不:无不。有奇:还有零。可:大约。许:上下。轩:高起。敞:开敞。相望:相对。糁:涂。峨冠:高高的帽子。髯:两腮的胡须。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卷端:画幅的右端。卷末:指画幅的左端。相比:靠近。绝类:极像。矫:举。属:相类似。诎:屈,弯曲。历历:清清楚楚。楫:船桨。视端容寂:眼睛正注视着,神色平静。夷:平。叔远甫:字叔远。了了:清清楚楚。丹:红。曾:尚。盈:满。修狭:长而窄。

  (3)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

  4.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分—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说明对象:核舟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领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同学们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如数词的使用,实词中个别词的变化等等。

  (五)布置作业

  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你最欣赏哪些地方?

核舟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德育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设计(二)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 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多媒体显示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生齐读2~5段。

  (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第二课时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

  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 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多媒体显示:

  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如(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学生自选其他一些说明生动的语句,自主品评揣摩。

  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3.教师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A.尝贻余核舟一 B.诎右臂支船

  C.右手倚一衡木 D.其船背稍夷

  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F.神情与苏、黄不属

  G.八分有奇

  2.选出加粗词词性、含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1)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为宫室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为字共三十有四

  (2)A.篛篷覆之

  B.左臂挂念珠倚之

  C.闭之

  D.能以径寸之木

  (3)A.中轩敞者为舱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其两膝相比者

  D.居右者椎髻仰面

  3.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又用篆章一

  4.下边是课文第2段的现代汉语译文,文字不够简洁,大约可删去30字左右,请你修改。

  这只船从头到尾的长度大约是八分还多一点,高大概是两个黄米粒上下那么高。船的中间高大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船舱的上面盖着一张竹箬做成的船篷。船舱的旁边开着小

  小的窗户,左右两边的窗户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户一看,可以看见左右两边雕刻着花纹的栏杆正好相对,把窗户关上以后,只可以看见右边窗户上面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的窗户上面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每个字都用石青给它上了色。?

  选几位同学逐题回答,明确:

  1.A.赠送 B.“诎”同“屈”,弯曲

  C.“衡”同“横” D.平

  E.挑选 F.相类似

  G.“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2.(1)A(A解释为“是”,B、C、D均为“做”“雕刻”)

  (2)D(A代词,指代船舱;B代词,指代左膝;C代词,指代窗。D“之”为结构助词,“的”)

  (3)C

  3.(1)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3)译文:总计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小窗。

  (4)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5)还有一颗篆文图章。

  提醒学生注意两点:(1)文言文和现代文数量词的不同点在于: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无量词,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前或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

  (2)“桃核修狭者”“两膝相比者”属于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提前,译为“长而狭的桃核”“互相靠近的两膝”。

  4.修改后的译文为:这条小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两粒黄米那么高。中间高敞明朗的地方是船舱,上面盖着刻出来的箬篷,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来看,雕花的栏杆两边相对。关上窗子,可以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联,这些字都是用石青涂染上色的。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2~4段。

  2.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总说: 奇巧

  分说: 船尾---------船顶

  总结: 通计 照应开头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语文实践活动设计

  请同学依据课文内容提示,用橡皮泥试着捏一个“核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能力。

  二、口语表达活动设计

  按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

  (注意:让学生广开思路,在如实摹写实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加进合理的想像,最好是预先准备发言稿。口头介绍可以先分小组进行,谁介绍得好,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三、设想自己是舟上五人中的一个,不改变他们的位置、动作,以篇一人称,展开想像,描述其余四人的动作、语言、心理。

  四、开放探究

  下面是清朝人宋起凤写的一篇文章,与《核舟记》有许多相似之处,试作比较阅读,想一想两文有什么异同。

  核工记

  [清]宋起凤

  参考答案:

  两文非常相似,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两文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在客观描述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像。

  不同之处在于:说明对象有别,一为核舟,突出“苏轼泛舟赤壁”的主题;一为桃坠,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

核舟记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说明结构。

  2、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说明语言。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说明结构。

  2、学习本文生动细致的说明语言。

  (三)教学难点

  借助丰富的想像力,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我们能领略到古代微雕艺术的精湛技艺,归功于作者魏学的说明。他是怎样成功地介绍核舟的呢?这是我们这堂课要探讨的内容。

  [老师出示核舟的挂图]

  给学生设置操作情境,有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提升至理性的思考。新鲜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参与热情。

  本文的写作特点较清晰,让学生自主查找阅读、思考,并进行阐释、归纳出结论,学生完全有这样的能力。

  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1)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堂充满生命力。(2)鼓励学生对课文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一种探索科学的习惯。

  现在,你们每人扛着一台摄像机,要把这枚绝世珍品拍摄下来。你们的眼睛就是镜头,请跟随作者的介绍,转移变换镜头,去追踪、发现作者成功写作的原因,同时注意,哪些语句是镜头无法实拍的?这些语句是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老师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交流讨论,找出依据,归纳出你们的结论。……

  (写作特点参考归纳及说明)

  1、总——分——总的结构,按空间顺序转换,主次分明。

  2、扣住特点,细致观察,描写生动。

  在总长不到一寸的核舟上,经过雕刻家的多方开拓,容纳了很多人、物的雕像,不经过细致周详、烛微调幽的观察,极容易把核舟上雕刻者匠心之处忽略过去。作者没有辜负雕刻家的一番心血,尽目力之所极,辨精析微,深刻领会雕刻家的奇巧构思,抓住每一个易被忽视的细节。

  对人、物雕像的刻画,摹影传神,细致入微,从神态、动作、方位、形状、颜色等多方面描摹,各具情态。

  3、合理想像,形神飞动

  发挥想像力,"如有所语"、"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等,变静态的人、物雕像为富于生命力的个体。

  作业

  将在班内举办民间工艺展览会,请同学作现场解说。因此,请同学学习作者的说明特色,为你们带来的民间工艺品准备一篇解说词,一小组完成一篇,分工完成执笔、修改、解说等各项工作。

  作业提示及参考答案:

  本文精彩的说明特点值得学生学习,但如果将单一的为写而写的写作练习变为有实用价值,而且能展现学生研究成果的写作,同学的写作行为会变被动为自觉,而且兴趣盎然。

  解题思路及参考答案略。

核舟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教学中可逐句逐段讲解,搞清文意,最后归纳小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重点

  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

  2、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

  3、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舱的舱顶有篛竹叶做的船篷覆盖,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教案七》,来自网!

  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那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让学生背下来。

  2.阅读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讲解3—6段

  2.总观全文,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高超。

  3.本文简练精致。先分说后总说。学习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先叫学生朗读3—6段;再叫学生回答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毕,酌情讲评。

  二、讲解3—6段。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的黄鲁直“共阅”。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玩品评,神情专注。“佛印极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一幅超凡脱尘的神态,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竖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还挂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数。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这句的主语是“左右”,不是“楫”,谓语是主谓结构“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攀”,抓着,拉着;“状”,情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蒲葵”,也叫扇叶葵,棕榈科常绿乔木;“抚”,摸着。“其人视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

核舟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⑵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技能目标:

  ⑴ 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⑵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应很容易完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一、课前检测:

  二、出示学习建议,自主学习。

  三、同层展示,评星

  四、小组交流,异质帮扶

  五、师生探究:

  (一)学习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悟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武、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武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明确: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依格”的介绍,对怫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二)学习第四段

  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5)横卧一揖。(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十量词十名词”的格局不同。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揖比喻:居右者谁会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沪上有壶。

  3.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 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揖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辑同于无揖,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六、课堂小结,课堂检测。

  七、布置作业。

  个人备课

  小结: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尝贻余核舟一 (总)

  核

  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为舱 船尾横卧一楫

  舟 (居左)(居中)(居右)边(分)

  鲁直 苏轼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

  记

  通计一舟 (总)

  反思与重建

  一、课前检测题: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 )2.罔不因势象形( )( )( )3.尝贻余核舟一( )(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 )6.启窗而观( )

  二 、课堂检测题: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三、作业设置:

  1、背诵课文第三段(选做)

  2、同步训练(必做)

核舟记教案 篇6

  【资料先知】

  魏学洢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教学目标】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自主学习】

  一、基础字词句 A级

  1.初读课文扫清拦路虎: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 ) 膝( ) 褶( )髻( )倚( )戌( ) 篆( )八分有( )奇( ) 诎右臂支船( )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疑问写在下面)

  3.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问题探究:B级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

  3.本文篇幅较长,怎样才能较快地背诵出来?

  4.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概括段意。

  6.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7.怎样表现奇巧、灵怪?

  8.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抓住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片段品味】C级

  一、阅读第(2)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1.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

  3.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二、阅读第(3)段,回答问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绝类弥勒(绝):很 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诎) 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6.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_____________,本文段的结构方式是 ;从表达方式看,侧重 ;以__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找出通假字,并分别写出本字。

  ⑴诎右臂支船 ( )通( )

  ⑵左手倚一衡木 ( )通( )

  ⑶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通( )

  2翻译下面句子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译文:

  ⒊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4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5核舟雕刻的“苏、黄共阅一手卷”这一画面,表现出了画中人物怎样的神情?

  6从什么地方看出船是顺流而下的?

  【小结】

  1.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 ( )

  左手椅一衡木 (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约八分有奇 ( )

  为字共三十有四 ( )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

  2.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

  中轩敞者为舱 —— 。

  可:高可二黍许—— 。 珠可历历数也——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3. 其他

  篛篷覆之中的“篛”,与“箬”读音相同、意义相同,本文中用“篛”。

  4.词类活用:

  卧右膝卧: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

  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

  【作业】

  1、背诵2、3、4段

  2、课后题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A级

  二、基础知识巩固A级

  1、语音

  洢(yī) 皿(mǐn)贻(yí) 罔(wǎng)黍(shǔ)

  髯(rán) 椎(chuí)髻(jì)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2、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

  左手倚一衡木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词类活用

  卧右膝 卧: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

  4、一词多义

  5、重点词语解释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 能以径寸之木径寸:

  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

  罔不因势象形 罔:无,没有因: 象:

  尝贻余核舟一贻:

  盖大苏泛赤壁云泛: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 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 兴: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髯: 其两膝相比者 比:

  佛印绝类弥勒 绝: 类:

  舟尾横卧一楫楫: 其人视端容寂 端:

  其船背稍夷背: 夷: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

  钩画了了了了: 其色墨墨:

  其色丹丹: 为人五;为窗八 为: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 盈: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

  6、特殊句式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判断句

  7、朗读节奏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明确:本文是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到整体,按照核舟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依次加以描述的。文章以概述起头,用归纳作结,中间主体部分的描述,按船仓、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加以描述。

  明确:重点在第二段的第二层(第3节),这一层中,又以苏东坡为中心,因为这是核舟雕刻的主题所在,这说明,写文章一定要紧扣题目,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明确: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的效果更好。就本文来说,应当先抓整体,即首尾两段为总说,中间四段为分说。至于每一节,也有背诵的规律可循,掌握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背诵出来。这一点,放到讲每一节时再来提示。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箬蓬。

  楫,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参考答案:

  一、1.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 2.A、C 3.从中间到旁边。 4.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二、1.D 2.B 3.A 4.B 5.D 6.船头(或舟首) 总分 描写 空间顺序

  三、1、 2.(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 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4.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构思的巧妙。 5、和谐、专注 6、大苏泛赤壁,说明是在泛游赤壁 ()"

  诎右臂支船 (诎——“屈”,弯曲。)

  左手椅一衡木 (衡——“横”,横着)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拣”挑选)

  约八分有奇 (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通“父”,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3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奇异、罕见、(手艺)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零数,馀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雕刻成。

  中轩敞者为舱 —— 是。 可: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4 . 其他

  篛篷覆之中的“篛”,与“箬”读音相同、意义相同,本文中用“篛”。

核舟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重点难点

  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并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演示文稿:结构]

  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

  4.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具体

  6.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读课文第二段。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箬蓬。

  7.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继续看以下各段所介绍的物:楫,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

  8.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术而不是艺术。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

  10.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11.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人物刻画精细(相对于核舟来说,人该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历历可数)神情意态毕肖。

  匠心布局、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这就不光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更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获得以美的享受,这才叫艺术。 观赏核舟,恍惚间已经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们不能不赞叹:正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四、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全文采用总——分——总的顺序。

  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从主到次,??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说明舟尾情况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五、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六、具体地介绍了这么多的内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清清楚楚,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却只用了四百多字-——文字上有什么特点?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七、课后作业: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

  备用资料:

  魏学伊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

  核舟之小(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对比??容量之大(物杂人多;刻画精细;匠心布局、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

  奇巧、灵怪

  教学后记:

核舟记教案 篇8

  内容预览:

  《核舟记》教案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1.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2.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附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核舟记教案 篇9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晶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体会文章的主要特色。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F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箬蓬、黍、糁、髯、褶、髻、篆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3.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②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4.学习第二段。

  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 零数,余数。

  ②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③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④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舱的舱顶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②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7.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轼、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明确:表现这——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三、学习第四段

  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

  (5)横卧一楫。 (6)倚一衡木。 (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3.这宁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学习第五、六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字词。

  ①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

  ②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③钩画于了:钩画,字的一钩——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

  ⑥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3.请思考: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五、学生齐读课文,综合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2)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3)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