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报告范文>读后感>《杨绛传》读后感

《杨绛传》读后感

时间:2022-10-05 10:22: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杨绛传》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杨绛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杨绛传》读后感

《杨绛传》读后感1

  最近在翻罗银胜著的《杨绛传》,是在读了梁实秋老先生的《雅舍忆旧》之后,觉得这些遥不可及的大师们,也有一样日常生活,或琐碎、或艰辛、或温馨,甚至有时还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点点影子,只是他们对生活更认真、对爱情更认真、对人对事更认真,即便是战火纷飞、“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也仍然能够认真面对生活,比我们现在来讲所谓的什么挫折、困难或是生活中的不如意,显得有更大胸怀和更加艰苦的奋斗,我们比之他们相差太多太多。

  书翻到第四章的时候,作者总结了杨绛的晕船哲学,很是吸引人。1938年,远在法国的杨绛、钱锺书夫妇面对国破家亡的情势,不得已带着女儿钱媛远渡重洋返回祖国,在阿多士2号的法国邮船上,由于海上风大浪急,他们经常晕船,尤其是钱锺书晕船更甚,十分难受。经过几次风浪颠簸,聪慧的杨绛对钱锺书说:坐船不晕船,就要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让自己永远与船稳定成90度直角,永远在水之上,平平正正,而不波动。钱锺书按照杨绛说的去做,果真有用,不晕船了。

  后来,杨绛把自己这次体会凝练成了为人处世的哲学: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岿然不动,身正心正,心无旁顾,风浪其奈我何?这就是杨绛的.晕船哲学。文革时,杨绛也如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受到迫害和打压,杨绛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并且被剃了“阴阳头”,她和丈夫钱钟书一起被划分为“牛鬼蛇神”, 她被安排去扫厕所。即便是这样一种遭遇,她仍然念念不忘《堂吉诃德》的翻译,并拼尽全力将书稿保护了下来。后来在《干校六记》中,杨绛写得克制而又平静,“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努力保持丝丝温情,即柔弱温和有坚强不屈,时刻在那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着自身90度的挺立。

  我们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风浪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稳稳的站立90度,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便是不被风吹倒、不被浪掀翻的最好保证。

《杨绛传》读后感2

  杨绛本名杨季康,生于民国,那个出了众多才子佳人的时代,大家印象极深的想必都是林徽因,徐志摩,陆小曼等等,对于杨季康抑或她的笔名杨绛都不那么耳熟能详。这可能跟她的性格有关,她不张扬,只喜欢做读书这件小事,对于政治不感冒,对于出名更是能躲即躲。她最爱的事就是读书。

  相比民国时代其他的风流人物,她的家庭算是朴素的了,父亲是名刚正不阿的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父母恩爱也给予她无尽的宠爱,幸福家庭的孩子往往更自信从容,同样,她也从父亲身上学到了真实和刚毅,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为人妻该有的贤良淑德。后来,她考入了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遇到了一见钟情的钱钟书先生,从此,相濡以沫,共尽一生。

  对于杨绛,好像多美好的词形容她都不为过,有人说“于时光的荒野里,她始终如兰芷,如清水,在这纷繁的尘世里,寂静欢喜,她坚忍,她从容,她睿智,她宁静”。

  在她与钟书先生的爱情里,她没有孤芳自赏,没有娇小姐般的有恃无恐,她是一个强大的付出者,她为他中断自己的学业,陪他出国,料理他的一切生活起居,帮他处理生活中所有的麻烦事。钟书先生是做学问的痴人,而她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一直在上学的姑娘呢,学习做饭,学习换灯泡,学习修门锁,生活上的琐事都交给自己,怪不得钟书先生说她是“最贤的`妻”,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在国外留学的日子,他们最享受的时光,是每天晚饭后的散步,每天探索出一条新路,小小的惊喜,小小的乐趣,只要彼此陪伴,时间好像都会发光。

  他们多年保持的习惯,是每天晚上,面对面坐在桌前,读着各自喜欢的书,不管房子多大,能放下书桌好像就够了。

  世人都艳羡他们的爱情,我更向往杨绛一般优雅,从容的过一生。当然,我理解的优雅,不一定要养尊处优,锦衣华服,只要内心平和,爱我所爱,做我想做就好。名利,浮华都不重要,生活本已很喧嚣,能单纯的取悦自己就已很不容易。

  最近开始迷上了画画,虽然零基础,虽然很小白,但沉醉其中,自得其乐。

  不是每个爱画画的都能成为画家,但绘画过程的喜悦想必是想通的,像杨绛一样,只要能默默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本身就是活在世上最幸福的事情。

  愿我们都被时光温柔以待,都已优雅过一生。

《杨绛传》读后感3

  大多人羡慕杨绛,能遇到钱钟书这样志趣相投的人,可我不羡慕。杨绛曾对不想结婚的女儿说:“将来我们都是要走的,撇下你一个,我们放得下心吗?”

  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恐怕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杰作——女儿,她竟会走在自己甚至是老伴儿前面。回忆想来,只怕如梦般遥远。

  钱媛去世后第二年,钱钟书也跟随而去,落下杨绛一人独自一人存活于世。在这短短两年之内,杨绛竟承受了两次失去至爱之痛。或许是杨绛的命太长,但绝非钟书的命太短。他已陪她度过了60余年,可惜的是他们的女儿,钱媛。

  钱钟书和杨绛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眼睁睁看着自己女儿的离去却无能为力,悲痛欲绝而又无可奈何。更可悲的是,钱钟书此时也是病倒在床,这意味着,杨绛在悲痛之余还要照顾自己的老伴儿,未来的一切都是不可预料的,或许,或许明天,杨绛就要面临老伴儿的'离世…果不其然。杨绛一人独自过完了剩下的18年。

  我不羡慕杨绛,也许有人要说,60年的曾经拥有已经足矣。如果是我,我不想要这样的曾经拥有,我不想那么久的美好被最后剩下的18年打破,在最后的日子里还是在回忆,在最后时光留下的是遗憾。而今只能从屋子里的一草一木甚至是微乎其微的空气中嗅到一丝丝以往的甜蜜…

  也许杨绛余后18年存活于世,并非只为爱情,更为她的事业(杨绛翻译了《堂吉诃德》);或许,她不是独活,她在用她余下的光阴替他们一家三口一起看这繁华的世界,待到她死去那天,便能了无遗憾。

  但我只是一个平凡又俗气的人,没有那么伟大的目标,更没有那么坚强的内心,所以,如果同样的事降临在我身上,我可能只会一蹶不振,既舍不得了解生命,也不愿过此般暗无天日的日子,整天浑浑噩噩…因此,我打心底里佩服杨绛先生。

《杨绛传》读后感4

  八一班张志昊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妻子,是钱瑷女士的母亲,这本书是写他们家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一家人在一条古栈道是离离合合,聚聚散散。

  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解读。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 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确,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杨绛传》读后感5

  读《杨绛传》[追思纪念版](罗银胜著 )算是机缘巧合。一两周前逛超市,在图书角买的,回家拆了包装,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被撞那晚,家人接我时,顺手带上这书。闲处无客来,独坐自慵损。养伤的这两天,内心日渐焦躁,为了打发时间,开始翻阅这书,也借由这书走进了先生的世界,感慨良多,受益匪浅。

  先生一生淡泊。她说‘她是一滴清水’,殊不知这滴水却折射了太阳的光辉,照亮了读者们的心房,包括伪读者的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难得先生,却一生保持着一份清明与淡泊,甚至有一点特立独行。不了解先生的人,自然会觉得她是高傲了,先生自己也有自知,用她劝慰自己的话讲便是“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谐世故,但是最谐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修身养性,独善其身,剩下的,留予外人道也。

  先生说,“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你骂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决不还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杀我,我会说:‘你我有什么深仇大恨,要为我当杀人犯呢?我哪里碍了你的道儿呢?’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要学会含忍。”能忍,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度量,也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人生的技巧。难得先生,一生将忍的艺术升华到极致,升华到自觉将自己处理为某种“零”。如此淡然,宽容,着实让人敬重。

  曾经我的.日记里写过这样一段话:生活教会我谦卑,教会我礼让,独不曾教会我强势,所以很受伤,常常。尽管看不惯我柔弱的人一直希望也三番两次地教育我,偶尔要学会霸气,至少气势上不能差人家太多。但没办法,性格造就的东西,真的好难去改变。尝试着去强势,但现实面前,软弱还是会占据了上风。所以,还是顺其自然,单纯地虔诚地祈祷:我待人好,人亦以好待我吧。反之,也只能自认栽,道一句:‘那人真没素质,不跟它计较好了’,作为翻篇。

  “木子心清淡若水,守得云开现彩霞。”虽然不知爸妈给我起那名字的缘由,但这是年纪渐长的我对自己名字的浅解,这也是我日常勉励自己的话。“不怒不嗔,不争不辩,随遇而安。”

《杨绛传》读后感6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读这本书,是因为封面的一句话深深吸引着我,“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这是钱钟书先生对杨绛说的一句话,也让我很想知道这是怎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女性,才能在中国被称之为“先生"的。

  这位生于江南书香世家的女子,身上有着水乡女子的温柔婉约,却又蕴藏着北方女子的傲骨。婉约和傲骨,在她的身上完美地融为一体,从小受父亲杨萌杭影响,杨降拥有了自然,沉稳,善良,正直等美好品质,不得不承认,杨降先生能有如此成就与她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父亲轻松的教育方式让小时候的杨绛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成长。父亲身上的可贵品质,让杨绛先生受用一生。贤惠的母亲,则以中国传统女性的'柔软,教会她什么是包容和信任。或许,正因如此,她在尝尽了人生百味之后,依然可以淡泊从容地度过一生,于时光的荒野里,她始终如兰芷、如清水、在这纷繁的尘世里寂静欢喜。她虽生于乱世,却自始至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之心,外界给了她颇多赞誉 、坚忍、从容、睿智、宁静…但这些于杨绛先生不过浮华如花,开过即谢,她并不曾为此动容,不曾改变分毫。始终还是那个如深谷幽兰般的女子,在岁月里温婉如初。

  与钱钟书的相遇,也是因为杨绛先生的清华梦。他们有缘相遇在清华大学,在最美最好的年纪遇到彼此,一见钟情。从此便开始了他们幸福美好的生活。钱钟书先生每天一封情诗更是触动了杨绛的少女心。爱上一个人无须太多的理由。杨绛与钱钟书携手度过了大半生的时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割舍。世人常向往白头偕老,只是实现的人很少,而杨绛与钱钟书,风风雨雨几十年都未曾离散,直到死亡才叫他们分别。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杨绛先生与丈夫也不免要受到不公之事,但是他们彼此心心相印,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化险为夷。只是让人怜惜的是,世事难料,他们心爱的女儿却先早走一步,白发人送黑发人,任谁都难以承受这种打击,但是杨绛先生挺过来了。更让人心痛的是,随后丈夫也离她而去,曾经幸福快乐的一家三口,就剩下她一人了。不过此时的杨绛先生内心从容,她要听从丈夫的话,好好活。于是她又一个人活成三个人。

  人不到一定阶段,是不会盘点过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龄,也是不会沉下心来思考人生的。因为,人是带着梦想来的,是带着新奇来的,从年少到年老,总想潇洒走那么一回。人生是一种过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过了馒头,才知道馒头的味道。哪怕是摸着石头过河,哪怕是头撞在南墙上。

《杨绛传》读后感7

  她宛如洁白饱满的玉兰花,宛如傲骨坚韧的梅花,宛如小巧玲珑的栀子花,宛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宛如幽香暗出的兰花……她是谁?她就是优雅的杨绛老先生。

  杨绛老先生是一代才女,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父亲的悉心栽培。先生一生都与优雅二字连在一起,虽说她的作品没有钱钟书的出名,但每个字词都透露出厚实温婉的文笔,让读者陶醉其中。

  对杨绛的美评很多,有人说她坚忍、从容,有人说她睿智、宁静……最好不过的是丈夫钱钟书对她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再多的美评,最终就“优雅”二字。

  优雅并不是指王宫里的贵夫人们,假惺惺地拿着高脚杯,轻声细语地说话,时不时地抿一小口红酒,坐得很不耐烦。优雅不只是高贵的人才会有,乡间十五六岁的大姑娘,梳着两根粗辫子,在溪边洗衣服,那意境是很美的。

  不过,我想,杨绛可不是这样,她会坐在雕花的木桌前,捧一本小说,桌前摆一个茶碗,里面装的是绿茶,时不时端起茶碗抿一口茶,再继续看书……想来想去,还是先生的优雅我最喜欢。

  做到优雅并不难,首先要让心变得从容淡定,不急躁,慢慢地,举止变得文雅起来,最后成为一个优雅的'人。杨绛是一生都优雅,旁人无法能比,我也要像她一样,优雅地度过一生。

  杨绛的文笔,面对生活的态度,让我感到钦佩。我也喜欢优雅地看着书,品着茶。

  “我们想寻找生活的波澜,到后来才知道,心中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从容与淡定;我们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到后来才发现,这个社会属于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人生不一定要做出多么大的事来,只要随着自己的心走就好。

  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她的思想却光照千秋。让我们记住这优雅的花,优雅的人,优雅的文笔,记住这可爱可敬的老人——杨绛。

《杨绛传》读后感8

  昨天一天把《杨绛传》看完了,关于先生的传记有很多人写,我看的那本名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这本书是20xx年5月买的,同期还买了《我们仨》,当时,一目十行完《我们仨》就丢掷一边了,包括这本《杨绛传》。

  现在看完了,脑海中能形容先生的词,唯有尊敬二字。

  先生从小出生在一个知识家庭,父亲杨荫杭在杨绛儿时,引导多过教导,特别是在那个年代,包括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做不到这一点。确实杨绛少时所处的环境是非常好的,写的一手好字,有浓厚的读书兴趣。包括到后来高中,大学去往清华,结识了钱钟书,到结婚,一起前往国外学习到生下女儿都是幸福的。

  我印象深的是他们在清华任教后接二连三的遭遇,字里行间我没看出先生有多委屈,多悲伤,一样劳作,一样创作。女儿、丈夫先后离世,她说她是留下来打扫战场的。她继续女儿的未完的《我们仨》,继续整理丈夫留下来的手稿,96岁高龄还写了《走在人生边上》。

  对于大家对她的关心,她说“很好,很乖,虽然年老,不想懒懒散散,愿意每天都有一点进步”。

  已过百岁的杨绛先生,依然坚持读书,坚持写作,看到这句,我真是自惭形秽,先生百岁,我35岁,我觉得我茫然找不到方向,一直嚷着要多读书,多学习写作,结果就在间歇性踌躇满志后,一切恢复原样。

  现在太多的过来人说的话,当时听着热血上涌,过后一切如常。但看了先生的生平,百岁老人,看过多少潮起潮落,人事变迁。

  说婚姻,杨绛说:“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至少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说人生,杨绛说:“如果锻炼一个人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回头看看自己,与婚姻,与人生,可用浅薄来怼自己。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大起大落的句子,就像先生的女儿说的“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像一双手,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握紧你。

  杨绛的文字,没有让我惊天动地,也没有让我昏昏欲睡,让我感到的都是温暖和美好。

  和风,日影,致敬先生!

《杨绛传》读后感9

  她是这世间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是尘世中的一颗饱经岁月打磨的明珠;她能摇得笔杆也握得锅铲;她享得了三个人的繁华,也受得了一个人的孤寂,她是钱钟书心心念念的季康,她是世人眼中温婉卓然的杨绛。

  初见杨绛先生年轻时的照片,我只觉得这位女子并无惊艳之处,她穿着朴素淡雅,不施粉黛却容光焕发,那一弯新月眉仿佛一位随性洒脱的画家勾画在她的脸颊上,她有着娇小玲珑的身躯,白皙的双手永远拿着书本。整个画面都充满了端庄和优雅的气息,搜肠刮肚,无以形容这样的杨绛,唯觉“纯洁”二字最适合。

  对于杨绛,好像多美好的词形容她都不为过,有人说“于时光的荒野里,她始终如兰芷,如清水,在这纷繁的尘世里,寂静欢喜,她坚忍,她从容,她睿智,她宁静”。

  出身书香门第,学贯中西,腹有诗书,似不染红尘,然她遇到了钱钟书,他成了她的默吋,她成了他的季康,她完成了从大家闺秀到贤妻良母的`华丽转身。在这段爱情里,她没有孤芳自赏,更没有娇小姐的骄横跋扈,她为了他付出一切,中断学业,出国陪读,照料起居,处理琐事。她懂得如何经营爱情,将妻子、情人、朋友三重身份集于一身,成就了这世间最洁白的女人花。无怪乎钱钟书说她是“最贤的妻”,诚然,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人生是不完美的,希望总是与失望交迭,泪水与欢笑常伴。战争爆发、政局动荡,幸福的“我们仨”变成了孤独的她,杨绛先生清醒的认识到“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同时她也智慧地找到了优雅的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接受人生的不完美,知足方能常乐。她始终以优雅的姿态面对一切,经得起浪漫狂欢,也受得了风霜侵染。她不屑于争,和谁争都不屑。世间的污秽不能玷污她一丝一毫,她仍旧是那么洁白,那么优雅,仍旧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丰满着灵魂。

  正如先生所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正是这份淡定从容,使得杨绛先生的魅力不止在于才女与贤妻,更在于淡然如菊,高贵如莲的优雅气质。

  是夜,梦中,我见一女子倚靠窗棂,拖着腮凝望着窗外,窗外风云变幻,窗内她的容颜从稚嫩到布满皱纹,身边的人来来回回,唯有那目光始终温柔,不泛波澜,淡定从容,那温婉的面容,如同豆蔻旧梦,使人面对上,便不自觉陷入其中,那种优雅的姿态使氤氲茶烟都变得温柔。

  时光漫漫,岁月浮华,愿我们都被温柔以待,都以优雅的姿态度过一生。

《杨绛传》读后感10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忘却了白天的紧张与疲惫,处世的烦恼与愁绪也消失了,

  读《杨绛传》有感。没有尘世的喧闹和打扰,我独游于字里行间。《杨绛传》吸引了我的注意。只记得在学校的颁奖词中听闻过这个名字,封面中几个大字"生命的烤火者"令人遐想。不禁翻开书页,了解杨绛先生的一生。

  书的一开头便介绍了杨绛先生的家庭背景,出生在无锡小镇的杨季康,那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让小小的杨季康浑身上下给人一种和颜悦色、温文尔雅的气息。想象中这样的女子只需要在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即可,其实温润是杨绛先生的底色,但要误认为她是个"面人",那就大错特错了。文革期间,她的丈夫钱钟书被莫名的扣上了一个"罪名",被贴上了大字报, 杨绛激烈的反应,震动了她的同事,人们没想到弱质芊芊的杨绛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外柔内刚。她抗议,她呐喊,这正是文革期间中国知识分子的表现,铁骨铮铮、刚正不阿,更表现她对丈夫真挚、深厚的爱。她常说:"忧患容易孕育智慧,苦难方能滋生修养。"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始终和祖国共沉浮,这才是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

  杨绛与他的丈夫钱钟书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璧合,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夫妇二人始终如一、淡泊名利、潜心向学。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想着会是一本描述家庭和睦、零杂琐事的事的回忆录,就在我将书往下翻阅,我才明白:这是充斥着生死离别的'回忆录。女儿与丈夫相继离去,杨绛先生已心静如水,感叹:"世间好物不坚拆,彩云易散琉璃脆。"生死无常,世事就如一场长梦,梦醒了,就回家了。不得不感叹先生的文学功底以及对世俗红尘的释怀。她的笔清淡,她的文哀而不伤。她给人以无限慰藉,给人以生命的希望。

  经历了与家人的生离死别,中国的分崩离析种种事变,杨绛先生孑然一身地生活在世上,饱经沧桑后,她并没有一脸戾气反而更加沉稳。岁月将她打磨成了一颗珍珠,光芒并不耀眼,内敛而温润。

  也许我对杨绛先生还没有理解透彻,对她的作品也没有本本篇篇都了然于心。但从《杨绛传》中至少我认识了一个坚韧、爱国、勇敢的女人。她是"生命的烤火者",她的生命接受了中西文化之火的洗礼,她的生命亦烘烤着百年的文学历史。火萎了,她也走了,她的文字,她的品质,将永存于我的心中。

【《杨绛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2-20

八年级杨绛《老王》教学设计10-12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范文08-20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0-23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01-28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09-04

杨修之死读后感04-30

杨絮作文400字9篇06-27

【精选】杨絮的作文300字3篇10-17

写给杨阿姨的一封信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