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10-20 12:47:0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集合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说课稿集合8篇

说课稿 篇1

  《纪昌学射》一文是人教版四下第29课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纪昌学射》这则寓言篇幅短小、内容浅显,但人物个性鲜明,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勤学苦练的纪昌。特别是文章中描写纪昌练眼力的句子,描写生动,突出表现了纪昌的品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故事情节的重点,也是语言表达上的重点,应该说是人文精神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如:练习眼力的句子“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这两句话写出了纪昌练习眼力的决心、毅力和恒心。说他有决心,是因为他练习的目标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来回穿梭的梭子,这就增加了追逐目标的难度;说他有恒心、毅力,是因为他躺在织布机下面,并且一躺就是两年,其学习之劳苦可想而知;并且,据说他练习看虱子时又用了三年。前后利用五年时间练习基本功,其恒心和毅力可见一斑。纪昌学习的态度及决心、毅力、恒心,与他成为一个射箭能手,也是不无关系的。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孩子紧抓练眼力语句,在读读议议、品词品句中感悟纪昌品质。

  但是在教学时,我试图让学生先读,在读中感悟纪昌的'那种坚持不懈、刻苦努力的精神,并用联系生活实际来说、做动作体验等方法来达到充分感悟。在此基础上再把句子读出感情来。而在第三段学习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同桌合作读,自读自悟,因为上面经过第二段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了纪昌的形象,现在让学生自读第三段,让他们去找出也能体现纪昌的这种精神的词句,自己品味品味,并且让同桌互助,使自读自悟的效果更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这种读中有悟,悟了再找证据证实的环节,使学生不仅对纪昌这个人物的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也让学生学习到了阅读的方法。

  文章好像学到这里可以停止了,但是,我想,它既然是一则寓言,肯定有其区别与一般的写人记事的文章,除了人物的形象与精神之外,必有其深刻的寓言。而且把它作为四年级的寓言,如果仍旧把教学目标定在学习纪昌的精神上,那么好像有点浅了。而这则寓言具有深刻的寓意在的。就是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

  这则寓言故事,几乎没有写纪昌是怎样学习射箭的,课文写“学射”的只是一句话“飞卫开始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课文与其说是“学射”不如说是“练眼”。那么课文为何不叫“纪昌练眼”呢?飞卫为什么一再强调纪昌练习眼力呢?这正是这则寓言的寓意所在,练眼是学射的根本前提与基础。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不可能有高超的技艺的,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只有练好学射的基本功——眼力,才会射出百发百中的箭。”这一层寓意对于没有这样生活经验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可以去尝试。

  那么这层寓意是放在开头去体会还是放在结尾呢,我想了很久,最后我把它放在最后,因为我觉得在体会了纪昌的这种那么花功夫去练眼力后再去感悟原来它是学好射箭的基础,这样更加让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体会也会更深些。

说课稿 篇2

  我准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对本课时教学进行系统设计,重视教学过程,努力把教学内容、设计理论和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定位融为一体,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最好的发展。教学设计的内容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机应变,可视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而做出修正。

  一、激情导入新课

  教师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感染学生,以情入课,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疑问,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的伟大成就,就是从敢于提出疑问开始的。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伽俐略的故事?请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语: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伽俐略年轻时代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以课文为出发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可用启发性语言鼓励学生,如:这位同学读得好极了!谁能和他读得一样好?你的声音真好听!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2、自由读课文,用铅笔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尝试独立阅读理解。

  3、质疑问难,集体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尝试,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对问题尝试解决。这既是学生应具有的品质,又是学生应具有的能力。学生要提高就需要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创造,而这个创造学习的过程恰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不管学生提什么问题,也不管学生想回答谁提的问题,只要愿意回答,也不需要举手,直接站起来说就行。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提出的有的问题可以直接解决,如理解字词方面;有些问题要在讲读课文过程中解决。如:

  (1)伽俐略提出疑问的根据是什么?

  (2)伽俐略是怎样想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是错的?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3)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

  还有的问题当堂解决不了,如:亚里士多德是怎样的人?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工具书或上网查询,或向亲朋好友咨询,学生从这里学到一个学习方法:课内没有的知识要到课外去找,主动去解决问题。

  三、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多媒体出示重点句: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1、提问:读了这几句话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再集体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这种多向动态的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精心组织指导,讲究指导的内容、时机和方式。集体讨论时,教师板书:如果那么两个不同的结论怎么解释?

  2、伽俐略用什么方法向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是错的?人们在他实验前有什么表现?

  找出有关语句。学生自学,小组内解决问题。教师尽量少讲,甚至不讲,哪怕学生表达得不很准确。也不要再去从头到位的讲,只做引导启发即可。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3、实验时的情景怎样呢?自己找出有关内容。

  请学生模仿伽俐略上讲台表演。学生手拿铁球,踩在板凳上大声朗诵:伽俐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同时按照要求去做,全体学生也会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时,课堂气氛必然会活跃起来。教师相机引导:人们除了欢呼以外,会说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他们想象的场所,教师注意引导和鼓励,使课堂气氛再一次活跃起来,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四溢。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发展。

  4、多媒体出示句子: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讨论。

  正是教师正确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远胜过了教师课堂上的千言万语。对学生来说,收获尽在过程中。

说课稿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使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教学设想

  1、本词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导,结合赏析,抓住词义要旨,领会意境及艺术特点。争取当堂成诵。

  2、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介绍。另外,可以引入他的《相见欢》进行延伸阅读。

  3、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邓丽君的《几多愁》,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创设情境

  教师讲李煜的故事。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提问:他是谁?

  二、知人论世,身份揭秘

  多媒体展示李煜的画像及个人档案。教师补充。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在位15年,他的统治加速了南唐的灭亡。可见,他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同时,他擅长诗词书画,精通音律,还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

  教师解说:

  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就是煜的双重身份,他既能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同时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写诗评价李后主:“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没什么可说的,但作为一代词人,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虞美人》就是其中之一。

  好,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走进这位亡国之君的内心世界。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指导:

  把握节奏 找出韵脚: 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规律(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读出感情: ①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2.请两位学生朗读,然后让大家评议谁读得好。

  注意: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读:低沉、凄凉

  注意声调要有起伏变化:高低强弱,节奏快慢

  读准能体现词人内心痛苦的关键词语。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背。

  四、披文入情,逐句赏析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对囚徒生活的厌倦和愁绪和无限的亡国之痛。以乐景写哀情)

  2. 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物质方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东风”指什么?为何“不堪回首”? 春风 。物是人非,今非昔比 ,故国之思

  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联系学过的诗歌,谈谈“月”这个意象有何特定含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乡明。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怀念故乡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我寄愁心与明月。

  ——怀念亲友

  月的意象大致分为三类:

  望月思乡 望月怀人 望月感怀

  “月”积淀着词人敏锐的时间意识和绵绵无穷的怅恨

  包含着物是人非沧桑巨变的哀痛

  5.只是朱颜改——“朱颜”的含义 (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自己容颜,国家的容颜)

  改变的只是“朱颜”吗?

  朱颜:日渐衰老,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

  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

  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思考题:

  1、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愁

  2、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亡国之情 故国之思

  6.板书

  景 (实) 情(虚)

  春花秋月 往事

  又东风 愁 不堪回首

  雕栏玉砌 朱颜改

  亡国之情 故国之思

  五、拓展延伸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理解此句的妙处。

  特色:比喻 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以水喻愁 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小结:整首词抒发的是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真挚。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所有充满愁思的人们共通的感情,这首词所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正是这首词的杰出艺术成就所在。

  其它以比喻写愁的诗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之形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之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重量)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愁之感觉)

  六、走进考场

  本词和《浪淘沙》作者在情感上有何异同?

  七、作业:

  1 背诵全诗。

  2 将本词改写成500字散文。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手形的联想》。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说教材

  1.编辑指导思想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地探索角色;以尊重鼓励民主平等的学习方式进行,激发学习兴趣。

  (2)重视学生个性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重视对传统艺术的认识,融合世界多元文化,让学生在多样性的文化艺术中对社会生活进行理解创造。

  (4)评价标准体现多维性和多极性,以鼓励为主,激发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

  通过对手形的观察,激发学习兴趣和引起对生活中相似事物的联想;通过手形作品的欣赏,理解作业要求和表现形式。

  3、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手形的联想》是小学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第二册美术教材第七课。本节课通过观察-------想象-------联想,感知不同角度的手形与身边熟悉事物的联系,通过欣赏,讨论,研究手形的装饰与组合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启发。

  4、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本着是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

  感知手形的变化和组合,进而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联想,探究装饰与组合的美感。

  (2)情感:

  培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装饰美化生活的能力,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3)能力:

  从不同角度对手形进行联想,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进行装饰与组合。

  5、教学重点与难点

  观察感知不同姿态、角度的手形,探究以手形与身边熟悉事物的联系进行联想,研究手形的装饰与组合。

  6、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既解决方法

  (1)对不善于发言或不敢发言的学生需多给与发言机会。

  (2)学生间出现配合问题,需引导如何分工合作,积极参与。

  7、教具准备:、水粉、蜡笔、彩色纸等。

  8、教学时间:一课时

  9.布置:将课桌拼成四人小组。

  二.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利用多种材料和手段。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观察,欣赏,体验,制作和游戏中学习,融看,画,做,玩于一体。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同时利用手的原形,通过各种形式,会发学生安详,使学生的想象空间更大,思维更活跃,创作地方更强烈。本可采用多样的创作手法,不同的作业要求,充分体验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自评,互评,展示的形式。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 说学法

  利用手形的创造活动,使学生了解创作和学习方法。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审美享受。养成主动探求与创作的良好品质。让学生先观察手形,在欣赏,画家作品与学生作品。在欣赏过程中,积极思考,即使提问,领悟到创作的要点和难点。头脑是中有一宗旨:不但要学会画手形。而且要做到能联想手形,使手形生动有趣,色彩艳丽,制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四. 教学过程的设计

  1、直观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首先利用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猜出谜底“手”。导入课文,引出手不仅能写会画它还会说话,接着用手的动作让学生猜出在说什么话,然后,过渡游戏让学生跟着拿出双手一起来玩一玩手形的'游戏,学生通过玩中观察,很快的想象出手形象生活中的XX事物,这样引起学生想学的兴趣,接着教师继续激发,“你还能想出更好的玩法吗?谁能用手形做一个跟生活中相似的物体。”(让学生想一想在手上涂上颜色,会变成什么有趣的形状?)这样学生在玩中发现,在玩中创造,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欣赏感受

  让学生看按照顺序仔细观察欣赏画家笔下的手是怎么样的?手形装饰和手形绘画两种方法。说说手形变成了什么?用了什么方法?这里有手吗?小组探讨这些形状和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相同。如果他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制作方法。

  3、愉快表现

  让学生用自己的手画成你认为像的形象,然后对手进行想象,画到纸上或画在你的手上,将这些形象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发生的事情画下来。说明作业步骤板书:手形联想、添加组合、装饰美丽。讲明要求:颜色美丽、大大方方、与众不同,让学生根据作业要求进行联想,表现。(通过这一过程配放一段悠扬的音乐,在音乐中,一边绘画一边制作。)

  4、作品欣赏

  教师收起几个学生的作品(好、中、差各两件)让大家评一评、看谁变的最好,谈话:“你认为他们的画哪儿有意思,为什么?请说一说你的想法和看法)再请生为自己的作业做一个表演)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大胆发现意见,成功展示自我,愉快表演。

  最好教师总结谈话,鼓励同学们多动脑筋,用我们的这双灵巧的手创造出更美的作品。

  5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模仿身边熟悉的物象。在太阳底下做手影游戏。

  (2)将自己所做的手形游戏想象并画下来。

  五、课堂评价

  1.本课是否训练学生大胆联想:抓住手的联想这类课型的基本要求,让学生通过欣赏、创造、评价,让他们在多样性的文化艺术中对社会生活进行理解创造。

  2.本课是否训练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对他人作品的意见。

  3.是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教育学生能对活动进行准备,在结束时进行收拾整理,保持环境整洁。

  4.是否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能否与同学友好合作,共同创造,参与造型游戏活动。

  六.板书

  手形的联想

  手形联想 →→→ 添加组合 →→→ 装饰美丽

  要求:1颜色美丽

  2与众不同

  3大大方方

  七.本课的时间安排

  直观导入,激发兴趣1分钟,观察联想3分钟,欣赏感受12分钟,愉快表现创作23分钟,作业布置,拓展延伸1分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说课稿 篇5

  【说课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介绍在实验中如何观察、描述和记录,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是说明实验探究的方法。这是两节典型的入门实验课。本节课的教材中设计了一个对比观察蜡烛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的步骤,让学生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学会动态、辩证的看问题。并学会观察具体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发光、发热、新物质的产生等)。这是一节如何实验的方法课,在整个教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co2 、h2o这些产物生成,就是一个用肉眼看不到的现象!怎样呈现出来?让我想到了“路遥知马力”、“疾风知劲草”这些哲理性诗句,何不让它们和冷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较量一下,让同学们认识,记住。教材的设计真是妙不可言!只有深入探究的人,才能体会到“我探究、我成功、我快乐!我一定能行!”

  第二个问题是:教材为什么安排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这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对于为什么会有白烟我们不一定有过深入思考, 我认为这可以让学生观察蜡烛三态的循环变化来深入探究蜡烛的燃烧。让学生思考蜡烛的液体为什么会上升?是蜡蒸气还是液态蜡在燃烧?为什么白烟中有蜡固体?其实蜡烛燃烧到吹灭产生白烟,经历了固体→ 液体→ 气体→ 固体四个过程。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验证明,有利于学生掌握动态的对比观察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②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提出课题,而后进行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最后总结交流,填写实验报告,掌握系统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③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准确表述实验现象。

  【教学方法】

  在上一届学生学习这一课时,由于男学生操作差,仪器损坏多,女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敢动手。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今年,我是先上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学会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再学习两种基本的实验方法。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很多的教学方法:

  1.咬住观察的方法这一中心不放松。先让学生盲目观察,品尝失败,再引导学生用对比观察法,注重观察内容,进行系统的`探究实验。真切的感受到点石成金的学习方法比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更重要。

  2.始终坚持探究式教学法。无论是蜡烛的密度、溶解性(让学生把蜡烛放到水中观察得出结论),还是蜡蒸气或是液态蜡在燃烧?(让学生用玻璃管吹蜡烛火焰,点燃火柴等物体来证明)

  3.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要分层次对待,讲解和提问要考虑到中下层学生的基础,多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动手的机会、回答问题的次数。在分组实验中让好生给于差生合作式的帮助。让他们尽可能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把“自我参照性评价”运用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随时随地的进行反思。大量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开好“高帽子”公司,创设一种学生努力思考、积极动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和谐教学氛围。充分肯定学生成功的地方,即使学生错了,也表扬学生大胆,具有代表性,错的也很有价值。并在教学的最后小结中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自我参照性评价,从三维教学目标的三方面进行反思,谈体会、谈收获。从而进行对学生身心无毒无害的绿色评价。

  【学习方法】

  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蜡烛燃烧时的现象,学生回答的不完整、不系统,给学生讲明科学观察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再讲解对比观察法以及观察的内容,和学生一起观察蜡烛点燃前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项目,现时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规范学生的观察方法。再放手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时、熄灭后的现象。在实验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注意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的取用。确保操作正确,实验成功。学生在探究蜡烛燃烧时是否有co2、h2o生成时,不教给学生完整的探究方法,但要引导学生回忆co2、h2o的有关性质,设计一个有明显现象的实验证明co2、h2o的存在。让学生重视探究步骤中的设计与实验证明。即使是蜡烛的密度,也不要求学生精确测量,只要求与水进行比较,把蜡烛放到水中证明即可。白烟的点燃,强调要求与方法,注意多鼓励学生。学生自我评价时不会太勇跃,应从方法上加以指导,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方面谈体会、谈收获,反思自己提出问题是否积极?设计的实验方案合理吗?基本实验操作规范吗?分析问题思路是否清晰?掌握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吗?对学好化学有信心吗?等问题。为以后开展“自我参照性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蜡烛吗?学生粗略回答。

  思考:为什么回答的不理想?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讲授新课

  1、教师讲解观察的方法与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点燃前的现象:(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倾听、理解

  验证密度时,学生把蜡烛放到水中验证

  进行观察方法的学法指导

  2、学生实验观察燃着时现象

  再交流讨论

  3、难点探究:如何间接观察

  火焰分层,生成水、二氧化碳,是液体还是气体在燃烧。学生分组实验(三人一组):

  共同合作:设计后再实验,一边实验,一边记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熄灭后的观察观察现象:

  而后点燃蜡烛刚熄灭的白烟

  (如果实验不成功,学生可以多实验几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的精神。

  教师提示:还有什么有关蜡烛的实验吗?学生可以进行设计实验。扩展学生探究的空间

  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方面谈体会、谈收获

  填写实验报告。

  学会“自我参照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观察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观察方法:对比

  【教学反思】

  1.探究“是蜡蒸气还是液态蜡在燃烧”时,教师一般是用玻璃管导出气体点燃,然而导出气体点燃的效果并不明显,我想到小时候玩过用玻璃管吹蜡烛,于是我将实验改为“用玻璃管吹蜡烛火焰”,吹火焰时学生观察到火焰横向伸长,很好点燃,学生也容易理解是气体在燃烧。让学生体验到不少化学问题是从实际中来的,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种课堂体验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2.黑烟是否需要探究?在教这一知识时应渗透环保意识。

  3.学生反应的问题是观察水的生成现象不明显,很多同学没有看到水珠。上完课后,我也反复做了该实验,发现有少量水珠生成,由于同时有大量的热量产生,水珠转眼又蒸发了。我们教研组几位老师也开动脑筋,反复用粗玻璃管、大试管、带支管的大试管做对比实验,找到了最佳仪器,就是带支管的大试管。由于它较长,又有支管散热,让水蒸气充分冷却,出现了大量的水珠。解决了夏天观察这一现象的难题。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校本教研的魅力。

  总之,本节课给了我许多新的启迪,它使我深切地感到:新课程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然变化。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处理

  本课是高中《信息技术》程序设计模块的内容。由于我校承担着武汉市武昌区信息技术学科教材、教法实验改革的任务,近两年来,一直在探索一条新的教学思路,以适合当前我区及我校高中生知识结构及特点。在现行的教材中,高中程序设计多以BASIC语言进行讲解。目前我们进行的改革实验中,我们选用的语言是C++。选它主要基于两点理由:一是C++语言目前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很多高校的程序设计等相关课程都以它为载体;二是目前高中的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也将C++语言作为可选语言之一,近两年报名参赛的选手中,选用C++语言的选手的比例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也是今后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学情分析

  在我校,高中一年级部分班级开设了程序设计课程。根据近几年对进入我校的新生所作的调查,大部分同学在初中阶段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本学科高中阶段部分模块的学习任务。程序设计模块是初中基本没有涉足的模块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组织进行程序设计的班级教学,既可完成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科该模块的教学要求,又可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程序设计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根据两年来探索情况来看,在高一就开设这一课程,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学习障碍。

  三、教学目标

  u知识目标:

  1、将实际问题抽象为逻辑关系;

  2、枚举法解题思路。

  3、关系与关系表达式;

  4、程序的循环结构与分支结构

  u技能目标:

  逻辑思维和推理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将类似的实际问题抽象成计算机高级语言所识别的逻辑关系,灵活选用分支、循环等控制结构,采取最常见的枚举法完成模拟推理,是期望学生逐步掌握的技能目标。

  u情感目标:

  让学生用表演的方法来再现生活的一种场景,再用程序的模拟解决由些提出的问题,原本枯燥无味的程序设计课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计算机程序的工作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u迁移目标:

  1、通过一种循环结构的示例,简介其它二种循环结构,让学生举一反三完成同一问题的三种实现;

  2、大量围绕这一任务的动画、图片、文字只需在老师的略加指点下,就能自学掌握,关注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

  3、雨点法求常量∏(pai:3.1415926)给同学们展示了现实生活中另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对学有余力、兴趣强烈的同学提供了更多的思维空间。因地制宜的开展异步教学,关注各种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重点难点

  为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会涉及到程序设计方面的很多问题。从基本的程序设计框架,基础的程序设计概念、语法,到程序流程的控制都会涉及到,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那就是如何将现实实际问题抽象成计算机高级语言所识别的对应元素。

  五、教法阐述

  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接受能力,在教法方面,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主要采用当前本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为了形象生动地表现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多而枯燥的众多元素,特别设计了让多位学生参与的“表演”,同时辅以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加深学生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热情进一步驱动后阶段的教学工作。

  六、学法指导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以任务引路,学生边学边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这一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源有目标地去完成任务,而又不至于迷失方向。为此,我特意设立了网络CAI课件,以简洁醒目的栏目引导学生去达成目标。

  同时也设法让同学们明白,信息技术是一门日新月异的技术,具备刻苦的钻研精神和超强的自学能力是迅速掌握信息技能的基础和前提,力图改变学生被动地跟着老师学为主动地去求学。

  七、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好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配置好WWW服务器(网络cai课件用)和FTP服务器(学生上传作业用)。设计好要求学生配合表演的情景,准备好相关的道具:五个凳子,写有四位同学所说话的标牌。断开外网,只保留局域网畅通。

  2、教学思路

  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以此来实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围绕任务去操作,引导学生边学边练,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圆满地完成本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任务。

  3、过程简述

  ☆首先以学生现场被加以指导后进行的故事表演引出本课的教学任务:“实验中学有四位同学中的一位做了好事,不留名,表扬信来了之后,校长问这四位是谁做的好事。

  A说:不是我。

  B说:是C。

  C说:是D。

  D说:他胡说。

  已知三个人说的是真话,一个人说的是假话。现在要根据这些信息,找出做了好事的人。”

  ☆接下来,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并就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知识点予以简评:

  1)如果你是校长,你能根据已知的信息判断出谁是做好事的.学生吗?

  (注:学生答“不能”,便反问其为什么?否则反问是谁?又是如何推理得出的?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空间。随机点几个学生发言。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各种想法,能推导出答案的学生比率应该比较高)

  2)(备用问题)同学们都很聪明,有的同学说凭经验,有的同学给出了严密的推理过程,只不过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跳跃性比较大。计算机可没你们聪明,它只会按部就班的工作,它能用这种方式推理问题吗?如果不能,你能设想一下计算机如何找到做了好事的同学吗?

  (注:此时若学生回答不是很完整或者不知从何处入手这个问题时,可从计算机的“傻”的工作方式:逐一尝试方面予以引导)

  ☆然后,继续通过课件进一步分析计算机的枚举法,用相对直观的程序伪码描述这一过程。逐步求精将伪码细化变成C++源代码。这一过程将会要求配合表演的学生继续表演计算机的枚举过程,形象而生动。随着游戏的进行,课堂气氛达到本任务教学的高潮。

  ☆分析完毕,我会把事先准备好的样例程序运行一下,让同学们看到计算机运行的结果跟我们分析的结果是一样的。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让学生尝试参照我的样例程序完成任务。对学有余力学生鼓励他们举一反三,尝试用另两种循环方式改写这一程序,并将写好的程序上传到网络课件链接的FTP服务器中。在学生写程序的过程中,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帮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果是比较典型的问题,则通过广播系统及时提醒学生。

  ☆对那些有良好程序设计基本的同学,也会给出与本课要点――枚举相关的趣味阅读材料,开阔他们的眼界,活跃他们的思维。体现异步教学思想。

  ☆在本教学任务结束前的五分钟,展示学生的上传程序,现场解决几个(三个左右)有问题的程序,提醒学生注意事项,提高他们的程序调试能力。

  我的说课完了,多谢各位评委和老师能给我今天锻炼和学习的机会,这对我今后的工作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的课文《掌声》。下面我就教材理解、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这篇课文作一个初步的教学构想。

  一、 解读教材、设目标

  《掌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整篇课文围绕“关爱与信任”的主题展开,本文的作者是以回忆的语气来写这段小学的经历。文章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上台演讲,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成了一个乐观开朗的人的故事。同学们友爱的掌声改变了一个自卑的残疾女孩的命运。文章语文质朴、令人感动。因此,我打算凭借语言文字,巧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所描绘的给英子的两次掌声中,让孩子透过语言文字,感悟同学们对英子的爱,在感悟中学习语文,生成感情。

  依据新课程标准目标要求、教材编排的特点自信和关爱的主题,还充分考虑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拟定了以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重点词句以及朗读感悟来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3.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去关爱他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二、 分析学情、做准备

  在生活中有很多残疾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多数孩子都缺少关爱,因此自卑、冷漠,不懂得关爱别人,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激发他们的热情,让她们在思想和行为上有所改变,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面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她们正处于过渡时期,个性差别大,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她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和自豪感,老师必须及时正确引导他们,让他们保持自信。要让三年级的孩子一堂课都全神贯注地听讲确实不容易,就算是认真的同学也很难做到。所以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始终保持热情,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 渗透理念、谈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阅读是最主要之一,不应以老实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要让同学们多读、多思考,自主学习。在教学中,要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孩子们以“自读、思考、感悟”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适时辅以感情在线,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让同学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亲身体验,自己质疑解惑。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说出自己真

  真实的体验。

  四、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铺垫情感

  1.通过说话随意导入,板书“掌声” 2.播放音乐、老师泛读课文

  3.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在老师感情朗读的带动下,学生也有了读的欲望,接着我就让同学们来读,并提出读文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三年级的学生鱼鱼自己身的知识积累,语感等的限制,她们不会从一两遍读的的过程中完全解决读书要求,所以我设计了读带拼音的生字词----离开拼音读----放入句子读,这样的形式解决生字难句的问题。顺便也解决了两个多音字,一举两得。

  (二)、品读段落

  精读 首先,我遵循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我没有根据课文的书写顺序来教学,而是分为了三个部分来进行

  第一部分: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开始忧郁自卑的英子后来变成了开朗自信的小女孩。这其中是什么改变了她,让她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这时,同学们都很想知道原因,由此再来学习2、3自然段。

  第二部分:1.理解英子为什么犹豫?(抓住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通过朗读感受痛苦无

  奈的感情)

  1. 体会两次掌声的含义

  通过想象来体会掌声的含义:第一次掌声前,英子不敢上台,你想对她说什么?通过这一问让学生明白这掌声是对她的鼓励。第二次掌声前,英子表现的非常出色,你又想对她说什么?通过对他们的说话体验到第二次掌声的含义和赞赏。这所有的一切掌声仅仅只是掌声么?所包含的是什么?都可以化作一个字,那就是爱。

  2. 从这两次掌声中,你体会到什么?分小组进行讨论

  第三部分:(出示英子信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让同学比一比看谁读的最好!

  (三)感情升华

  教师播放《爱的奉献》,在歌声中总结掌声,并让同学背诵最后一段。

  该环节目的是在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巧做对比,从效应感情变化中深化“掌声”的重要作用,并让学生谈谈自己与他人的爱心行动。课尾辅以动情的歌曲,升华了文章的“亮点”,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爱,让课堂充满人文情怀,冰晶暖暖爱意融入到学生生活当中去。

  (四)、布置作业

  你最想把掌声送给谁?为什么?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并对作业保持高度的热情,把语文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语文不再局限于课堂,同时使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让孩子们的世纪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也能增强同学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分析

  《春联》是国标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7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语言清新的知识小品文。这篇文章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春联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春联“对仗及音律美”的特点。全文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中心突出,通俗活泼,短小精悍,语言生动优美。这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今天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执教者,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不管是在平时的磨课还是上课时,我深切感受到的了第一课时的“重要”。

  二、说学情分析

  本班流动儿童占班级学生总数的98%,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过年的风俗各不相同,但对春联都不陌生,只是以往不太关注,阅读得较少,对于春联的一些知识知道得就更少了。

  三、说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策略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读准生字“氛”和多音字“卷”,正确书写“添”、“览”、“律”、“奥”等易错字形。通过查关键字、练习生活语境等方式说出“开卷有益”、“抑扬顿挫”、“和睦”、“揣摩”、“欣欣向荣”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赏读春联,结合练习7的有关内容,感受春联丰富多彩、情致优美的内容,讲究对仗、用词精当的技巧和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的声律,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无穷奥妙。背诵课文中引用的五幅春联,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3、搜集春联,在诵读、交流活动中感受春联文化的魅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赏读春联,感受春联丰富多彩、情致优美的内容,讲究对仗、用词精当的技巧和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的声律,熏陶、感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无穷奥妙。

  五、说教学过程:

  (一)朗读感受春联的内容美。

  在这一过程中,我做到:

  1、读有目标。在每一次朗读的过程中,我都以对话的形式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自读课文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分自然段读,进行评价;默读,去发现课文中的春联的知识;细读,想春联意思,想象画面。让学生读有所依,在读中一步步感受春联的美,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奥妙。

  2、读有形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较多读的形式。比如:自由读,个别读,默读,引读等,尤其注意默读的培养,让学生通过默读触摸文本,有所发现。

  3、读有评价。在读得正确,读得流利,以及读得抑扬顿挫等方面,我都给予评价,全面关注学生,关注客观真实评价和鼓励赏识评价的有机结合和有度实施,着眼于朗读实效。

  此外,我们在第一课时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想办法掀起学生想读课文、想学习课文的愿望,要让学生对所学的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这个学习主动性的激发,指的不是从课题导入上创设情境,而是要创造条件采取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朗读真正把课文读通读顺,为下面课文的学习奠定下扎实的基础。

  (二)品读春联,感悟内化语言。

  语言有色彩,语言有温度,语言有精神……课文中的春联不同于平时的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我先让学生自读划出春联,然后男女生读,感受春联的“抑扬顿挫”。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触摸文本,积极体验,阅读期待得到满足。接着,让学生静下心来,轻声读读这些春联,品一品它们的意思,想象描述的画面,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阅读中思考、感悟,在亲历阅读、尽情朗读的过程中,走进语言的深处,感受到春联所描绘的内容,体验到春联所呈现的意境。在引导学生品读春联时,我给予他们学生品读春联的基本方法,有的是顾名思义,如“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有的是想象画面,如“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有的是联系生活,如“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课堂上渗透读书方法,让学生得法。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比较容易忽略的___“过程与方法”。本堂课精读环节,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结构:春联的内容、对仗、声律以及读背春联的好处,在梳理课文要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春联的内容。

  (三)搭建平台,运用实践语言

  本堂课精读环节,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结构:春联的内容、对仗、声律以及读背春联的好处,在梳理课文要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春联的内容。再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春联,并讲述理由时,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咀嚼、感悟、体验,敞开自己的心扉做文本的知音,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体验,内化语文能力。之后,让学生用同样的学习方法来说说其他的春联,用上“我最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着这副春联,我________________。”

  为学生搭建起语言实践的平台,畅谈自己喜欢的春联,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春联的理解,调动学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的真切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让学生内化文本,有效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四)营造氛围,熏染春联文化。

  课前谈话时,我从生活中引入春联,让学生觉得春联并不陌生,生活中随处可见,增强熟悉感,并渗透春联上下联的知识。在诵读感悟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把文字转化为熟悉的生活场景,常见的烂漫春光,带着学生不知不觉融入春联。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堂课的一些粗浅的想法,恳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如有说得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六、说教学媒体设计与意图

  因为春联虽然常见,但学生关注得比较少,为了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我在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营造了过年的热闹气氛,运用了课本内外的多副春联,让学生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对于春联的种类,学生不太熟悉,于是选用不同种类的春联做成了课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自主合作学习,在课件上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七、说教学反思

  学了课文,就应该让学生有所得。基于这一点,我把了解春联对仗特点作为一个教学重点。教学上仍然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特点,在读中体会特点,然后归纳出八个字:字数相等、词类相当。接着让学生根据对仗的特点来对对子,从字到词,再到句,由易到难,学生兴味盎然。之后便是春联上下联的一个连线题和一个补充题,学生均完成得非常出色。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尝到了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而且又积累了不少课外的春联,可谓一箭双雕。另外,我引导学生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来充实对文本的解读,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渠道,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学语文、用语文,把生活看成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产生的情感更加立体、丰厚、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