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优秀作文>体裁作文>读后感>波德莱尔与《恶之花》

波德莱尔与《恶之花》

时间:2024-02-20 07:28:2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波德莱尔与《恶之花》

  《恶之花》 是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的一部诗集,是波德莱尔心绪的结晶,是诗人身世与心路历程的反映。自身的经历加上波德莱尔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法国社会转型早期,生产关系正在调整,社会阶层在重新分化,变革思潮此起彼伏,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急剧转变,自由平等的呼声高涨,波德莱尔也感受到了这种时代的情绪和大众的情意。

  《恶之花》是波德莱尔身世和性格的注解,他孤独无援而渴求救赎。1821年4月9日波德莱尔生于巴黎,父亲弗朗索瓦-约瑟夫·波德莱尔曾在帝国时期任参议院大法官办公室主任,母亲卡罗琳·阿尔尚波·杜费斯在英国出生,其父亲是王室官员,波德莱尔出生高贵,年少时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都是比较优越的,而这种不凡的出身也影响了他的一部分个性,总体上来说幼年的时光对于波德莱尔是无限欢乐的。

  但是父亲的去世却使他失去了唯一可能理解他的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让波德莱尔有了被亲人抛弃的感觉,与世界有了隔膜,波德莱尔的性格中也生出了孤独感。

  波德莱尔的继父欧皮克上校是当时当权者中的上流人士,但他不理解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和复杂心情,同样波德莱尔也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于是欧皮克成为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但波德莱尔对母亲却感情深厚。而这种复杂的家庭关系,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

  《恶之花》是孤独、忧郁、贫困、颓废的波德莱尔追求光明、幸福以及理想失败的记录。在《恶之花》第一部分忧郁与理想中,波德莱尔就表达了自己的出生和存在的罪感,诗人出生在这世上,就遭到了母亲、妻子和众人的诅咒,他像信天翁从天空跌到船上,成为船员嬉笑玩弄的对象,他经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不被理解。

  但是最初的波德莱尔还是渴望上帝的救赎的。他想摆脱苦难,他对自己的心灵说:“远远地飞离这致病的疫气吧,/到高高的天空中去变得纯净,/将充满澄澈空间的光辉畅饮,/就当作纯粹的神酒一样吞下。”但遗憾的是诗人的忧郁在“头脑和感官的热狂”中也只是暂时得到缓解而已。

  所以在诗集的第二部分《巴黎风光》中,诗人离开了精神世界,走向现实,但现实却是丑恶的、黑暗的。十九世纪中期的法国,破败的街区、肮脏的工厂、人民悲惨的生活、整日烟雾弥漫的天空让他内心沉重不已,整个社会弥漫在丑恶的雾霭之中。

  当诗人进入这个社会,看到的是一个“红发白肤的姑娘”,但她“衣衫百孔千疮,显露出她的贫困,却长得俊。” 女乞丐的美丽和她的苦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深切的同情她所受的苦难。被生活折断了脊梁的老人对世界不是冷漠而是仇恨,瘦小的老妇人“在古都像褶皱的弯曲街巷中”龋龋独行,诗人对他们有“不可抑制的同情”,他在心中呼喊“请爱这些怪物,她们心地善良。”

  于是诗人沉入了梦境,看到光明的世界:“睡梦中充满了奇迹,/ ……我在这画幅中赏玩,/由金属、大理石和水/ 组成的迷人的呆板。/楼梯、拱廊之塔通天,/是一座无尽王宫,/布满水池,瀑布成帘,/ 落在灰暗的金盆中;/那些沉甸甸的瀑布,/仿佛水晶帘子一样,/熠熠闪光,令人目眩,/挂在金属的墙壁上。/…… 像妇女在照镜梳洗。/红绿相间的堤岸间,/碧波平展,汩汩流泻,/几百万里,奔腾向前,/ 一直流到天涯海角。

  但是当诗人梦醒,看到的却又是麻木的世界:“我睁开火热的眼睛,/看到陋室不堪入目,/感觉可诅咒的愁情/深深刺入心灵深处;/挂钟敲响阴郁声音,/ 乱糟糟地报告正午,/上天把黑暗的阴影/向麻木的浊世倾注。”

  黎明到来,形形色色的人又开始新的一天,而这座劳动城市——巴黎,却犹如一座人间的地狱,压迫着人民。

  至此波德莱尔向读者展示了他的精神世界和所处的外部世界,而对这个受资本主义压迫的世界,诗人试图通过自我麻醉,诅咒上帝,甚至是死亡来与之抗衡。

  第三部分《酒》中诗人乞灵于酒,拾荒者喝了酒滔滔不绝倾吐心中的郁闷;情人喝了酒,在醉意中去往梦想的乐园。但酒的迷醉始终不能让诗人得到解脱,醉意中的幻境只是一座“人造的天堂”,所以诗人深入到罪恶中去体验,到那盛开着“恶之花”的地方去探索。

  而这盛开“恶之花”的并不是其它地方,正是人的灵魂深处,“恶魔”时时在身边蠢蠢欲动。在罪恶的深渊中,诗人感到血液奔腾而出,在身上触摸,却遍寻不到伤口。诗人在罪恶中漫游,得到的是变态的爱,绝望、死亡,于是诗人开始反抗。

  诗人曾经也希望得到救赎,对天主发出反抗的叫喊,希望能够重回上帝的怀抱,但是上帝却无动于衷。他指责上帝像一个塞满酒肉的暴君,而殉道者和死囚的呜咽哭泣是上帝的交响曲。所以诗人将希望寄于撒旦,这个上层阶级口中的恶魔,如今是下层民众心中幸福和光明的解救者,他是失败也不服输的反叛者,所以现实中的诗人将救赎寄于撒旦。

  作为全诗的总结,波德莱尔最后将希望寄予死亡,想要在另一个世界进行新的探索,以寻求安慰与救赎。情侣在死亡中得到了纯洁的爱;穷人将死亡看作死神给人的安慰,当作苦难的终结,人生的唯一希望;艺术家期盼死亡“因为死神像新的太阳在翱翔,/ 使他们的头脑里面百花争妍!”

  但是诗人又深恐这一切终成泡影,死亡依旧不能让诗人解脱,“冷酷无情的真相终于大白:我死了,毫不足怪,可怕的朝阳/把我包裹。——怎么!结果是这样坏?/幕布已经拉开,我仍然在期望。”

  最后诗人以一首《旅行》回顾了自己的人生探险,挣扎了一生,但依旧深处泥淖,只留下一丝微弱的希望寄予“未来世界”

  回顾波德莱尔的一生都呈现出一种悲剧色彩,一生都拼命的抗拒孤独,而一生却又不得不行路在孤独之中。他的《恶之花》是一个惨淡的花园,是作者一次冷静的自我解剖,是一面照出资产阶级社会人民面貌与心灵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