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优秀作文>写作素材>名人故事>名人的故事

名人的故事

时间:2023-03-08 15:00:00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名人的故事【精】

名人的故事1

  大仲马是法国著名的作家。

名人的.故事【精】

  一天,一位很有名的剧院经理来访问大仲马。一见面,他连帽子也没脱下, 就冒火地问这位剧作家为什么把最新的剧本卖给一家小剧院的经理。

  大仲马承认有这么冋事。

  于是,这位经理出了一个远远胜于他对手的髙价,想把剧本买问来。

  大仲马笑了笑说:“其实你的那位同行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以很低的价格把剧本买走了。”

  “那是怎么问事?”

  “因为他以与我交往为荣,并且一见面就脱下帽子。”

名人的故事2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

  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

  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讯速。

  海顿一生备受ling辱,他虽也偶而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

  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

  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贝多芬的作品有“月光曲”、“欢乐颂”、“第一交响曲”、“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庄严弥撒曲”等等,这些都是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

名人的故事3

  他的第一本诗集印了1000册,但很可惜,一本都没卖掉,他只好把这些诗集全都送了人。当时,已功成名就的美国著名诗人郎费罗、洛威尔和霍姆斯等人,对这本小册子根本不屑一顾,而大诗人惠蒂埃甚至把它丢进了火炉里,因为在他们眼中,一个木匠的儿子,根本就不配写诗。

  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像寒冬的北风一样袭来,他的心顿时冻成了冰块。就在他几近绝望时,意外地收到了一位诗人的回信,那人对他的诗集大加赞扬,并说:“我认为它是美国至今所能贡献的最了不起的聪明才智的精华。”这真诚的夸奖和赞誉,使他犹如在濒死的边缘,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从此坚定了自己写诗的信念。多年后,他成为美国甚至全世界公认的伟大诗人,他惟一的诗集也成了美国乃至人类诗歌史上的经典。他就是华尔特·惠特曼,那部诗集的名字叫《草叶集》,而当年那位写信对他予以赞美和鼓励的诗人,乃是当时英国文坛的名宿爱默生。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行走,受到别人的`非议和冷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千万不能被批评的唾沫淹没向上的渴望,被冷漠的眼神封锁萌动的激情,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黑暗无边无际,但总有一盏灯火能为你点燃,为你驱散心灵上的阴霾,给你温暖,给你慰藉,给你信心和勇气,哪怕,那仅仅是一点微光。

名人的故事4

  姓名:黎曼

  出生地:德国北部

  生卒年:1826-1866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黎曼的工作直接影响了19世纪后半期的数学发展,许多杰出的数学家重新论证黎曼断言过的定理,在黎曼思想的影响下数学许多分支取得了辉煌成就。

  1826年9月17日,黎曼出生于德国北部汉诺威的布雷塞伦茨村,父亲是一个乡村的穷苦牧师。他六岁开始上学,14岁进入大学预科学习,19岁按其父亲的意愿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哲学和神学,以便将来继承父志也当一名牧师。

  由于从小酷爱数学,黎曼在学习哲学和神学的同时也听些数学课。当时的哥廷根大学是世界数学的中心之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如高斯、韦伯、斯特尔都在校执教。黎曼被这里的数学教学和数学研究的气氛所感染,决定放弃神学,专攻数学。

  相关链接

  复变函数论的奠基人

  在黎曼对多值函数的处理中,最关键的是他引入了被后人称“黎曼面”的概念。通过黎曼面给多值函数以几何直观,且在黎曼面上表示的多值函数是单值的。他在黎曼面上引入支点、横剖线、定义连通性,在对函数性质的研究中获得一系列成果。

  经黎曼处理的复函数,单值函数是多值函数的特例,他把单值函数的一些已知结论推广到多值函数中,尤其他按连通性对函数分类的方法,极大地推动了拓扑学的初期发展。他研究了阿贝尔函数和阿贝尔积分及阿贝尔积分的`反演,得到著名的黎曼—罗赫定理,首创的双有理变换构成19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代数几何的主要内容。

  1847年,黎曼转到柏林大学学习,成为雅可比、狄利克莱、施泰纳、艾森斯坦的学生。1849年重回哥丁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为高斯晚年的学生。

  1851年,黎曼获得数学博士学位;1854年被聘为哥廷根大学的编外讲师;1857年晋升为副教授;1859年接替去世的狄利克雷被聘为教授。

  因长年的贫困和劳累,黎曼在1862年婚后不到一个月就开始患胸膜炎和肺结核,其后四年的大部分时间在意大利治病疗养。1866年7月20日病逝于意大利,终年39岁。

  ——传世佳言——

  黎曼把数学向前推进了几代人的时间。

  黎曼是世界数学史上最具独创精神的数学家之一。黎曼的著作不多,但却异常深刻,极富于对概念的创造与想象。黎曼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数学的众多领域作了许多奠基性、创造性的工作,为世界数学建立了丰功伟绩。

名人的故事5

  ——知识的有时候比创新更重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贴切着标签,整齐地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平时收集到了资料,按不同门类投到各自的陶罐中,等到资料的'足够写作时,就把陶罐清空完成作品,然后再重新开始新一轮的资料搜集。

名人的故事6

  1、傅雷与黄宾虹

  傅雷、黄宾虹的交谊始于1943年。此年,他们一个35岁,一个78岁;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平,两人相差43岁,却是一对真正的忘年至交。

  大家也许奇怪,一位翻译大家,一位画坛宗师,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却有如此深厚的交情。但是如果了解到傅雷对美术的热烈感情和渊博修养,那就毫不奇怪了。

  傅雷早年在法国留学时,除攻读巴黎大学文科外,还就读卢浮美术史学校,回国后,一度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美术史,所以两人的志趣相投,真是酒逢知己、相见恨晚。

  从1943年傅雷第一次得到黄宾虹的作品算起,到1955年黄老去世,十三年间,傅雷得到黄宾虹作品并作收藏的共有60多幅,连同册页的页数计算,则在150帧以上,这还不包括傅雷转送他人的黄宾虹作品。一个画家将自己的作品如此大量地馈赠于一位友人,这在画史上并不多见。就是这十三年,傅雷给黄宾虹写了121封信(现保存于浙江博物馆),是除了给儿子傅聪的信外,没有比他更多的通信了。

  傅雷对国画的研究一直兴趣很浓,然多为批评与指摘,而对黄宾虹的画,唯独爱之有加。作家施蛰存对黄宾虹晚年的画不以为然,认为太浓太黑,称之为“墨猪”。傅雷一听,把施蛰存训斥了一顿,认为施根本不懂画。

  最为感人的是傅雷还曾在上海为蛰居北平的黄宾虹举办个人画展。黄宾虹总是将自己的画作称之为“拙作”、“习作”,是他攀登绘画高峰过程中的不成熟之作,是至臻前的练习。因此,他从不出自己的画册,也从不举办个人的画展。直到1943年黄宾虹八十岁时,在上海的好友与弟子筹划,为黄宾虹举办个人画展,但一时困难重重。当傅雷得知这一策划后,自告奋勇,投以全力,夜以继日地为黄宾虹的画展辛劳奔走。他还刊印了《黄宾虹先生山水画册》、《黄宾虹书画展特刊》,精心撰写了《观画答客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全面深透地介绍黄宾虹画作的特点和超越历史、超越他人的地方,并对看不懂的地方甚至非议等作出引导、解释。为此,他忙碌了数个通宵。画展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开展的五天里,参观有签名者600余人,未签名者约是其三、四倍之多,展出的160件作品全部售罄。画展的收入问题,黄宾虹请傅雷按他的意见作一一处理。

  黄宾虹感激此展中傅雷的鼎力相助,更视傅雷为自己一生中难得的知己。直至1954年,黄宾虹利用华东美协在上海为他举办个人画展的机会,以91岁瘦弱的身躯,拜访傅雷家。而傅雷则更是多次到黄宾虹北平和杭州的家中拜访。1954年,一次傅雷夫妇探望在杭的黄宾虹,在他家看了两天黄宾虹的藏画和作品,畅谈画学,还为黄宾虹拍了照,谁知此相叙后竟成永别。

  1955年3月,92岁的黄宾虹因患胃癌住进医院,在医院病床上他还记挂着傅雷。傅雷得信后也是“一夜没有睡好”。傅雷在黄宾虹逝世后,建纪念室,出《黄宾虹画集》,甚至黄夫人宋若婴的生活补贴等都由傅雷到杭奔走落实。到1961年,他在寄给好朋友侨居新加坡的画家刘抗的信中,还对黄宾虹作出了高度的评价:“我认为在综合前人方面,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

  黄宾虹与傅雷的忘年之交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俗民之交。傅雷在黄宾虹身上看到了中国画的希望与生路,黄宾虹在傅雷身上找到了知音和激励。他们的友谊已经到了“息息相通,事事相切”、“生无请言,死无托词”的最炽烈、最真挚、最高尚的境界。

  感悟:两人的志趣相投,让他们走到了一起。黄宾虹的个人画展得到好友与弟子的筹划和资助,这也正如孔子所说的.“ 德不孤必有邻”。

  傅雷与黄宾虹的交谊,不仅仅是则画坛“佳话”,它更是研究近现代美术史的宝山。他们的论画书,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是弥久弥深知之不尽的文献经典。

  2、歌德与席勒

  德国伟大文学家歌德与席勒是亲密的朋友。尽管他们在年龄上相差很大、并且性格气质也有很大不同,但是共同的追求和对文学的热爱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席勒写《威廉·退尔》的剧本。歌德便将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资料全部提供给席勒。而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写作,也得到了席勒鼎力帮助。席勒英年早逝后,歌德无比悲痛地写道:“我失去了一个朋友,同时也是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

  感悟:“益者三友”是说交朋友要交有益的朋友。如果交到了有益的朋友,可以从朋友那里得到益处。什么是友情?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淡泊,还是“天涯若比邻”的豪情壮志?都不是,而是“流水不因石而阻,你我不因远而疏”的思念。

  3、马克思与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结识时起,两个人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奋斗,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40年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在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写了许多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改组同盟并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他们取得一致认识,并研究了宣言的整个内容和结构,由马克思执笔写成。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集中地阐述了他们的观点,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此后1848年革命席卷欧洲,也波及到比利时。马克思遭到许多国家驱逐,到处流亡,他曾自称是“世界公民”。在伦敦,马克思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在5年时间里,马克思因为经济和债务问题,精神焦虑,受疾病所苦,情绪不佳,四个孩子中的三个死亡。但在这期间,马克思写出了他的最重要著作——《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的一生几乎是在贫困潦倒中度过的。如果不是恩格斯在经济上长期无私的援助,马克思无法从事领导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专心理论创作。

  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恩格斯担负了整理和出版马克思文献遗稿工作。1885年和1894年先后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完成了马克思未竟之业。《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所有的一切,无论是金钱或是学问,都是不分彼此的。虽然他们分开了20年,但他们在思想上的共同生活并没有终止。他们每天要通信,谈论政治和科学问题。在一段时间,马克思把阅读恩格斯的来信看作是最愉快的事情。他常常拿着信自言自语,好像正在和恩格斯交谈似的。他们通信联系,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支持。两个人都为结识对方而自豪,他们的友谊超越了一切古人,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佳话。

  感悟:有共同理想的人自然走到一起,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是世界的传奇,世界的神话。他们在一起工作的岁月里共同研究探讨学术问题,虽有过激烈的争吵,但是两个人彼此间却能相互理解与安慰,这使他们创立了一个伟大的“新”世界。这是真正的友谊,是用忠诚的心去浇灌与呵护的。

  马克思说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思想和儒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思想有惊人的相似。其中也是因为孔子和马克思的抱负和目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致的,难怪可以用来通译呢。

名人的故事7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

  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名人的故事8

  去岳母家,见她坐在电脑前看股,我笑道:“妈,好长时间没见你看盘了,是不是你买的股涨了?”岳母指着屏幕上的绿线,叹口气道:“要是涨了,我现在就去烧香拜菩萨。”见她情绪低落,我便安慰道:“股票涨涨跌跌很正常,再说了,胜败乃兵家常事,身体健康最重要,等股市好了,损失的那点钱会回来的,说不定,还带回更多银子。”“那点钱?伢子,你知道妈投入了多少钱?”

  我笑道:“妈,像你这样保守的人,我估计最多也就万把块钱不得了。”岳母伸出一个“8”的手势,我惊讶道:“这么多呀!你把血本都下进去了,怪不得你心情不好!”经过细聊,我才知道,岳母投入股市的8万元已经被套,损失2万多了。她关掉电脑,苦笑道:“都是吃了经验的亏!”

  几年前,从不炒股的岳母在几位老麻友的怂恿下,拿出5千块钱进军股市,当时,抱着玩玩的心态去炒。由于母亲性格比较保守,因此,她选的股票都是股价不高的.低价股,用她的话来说,这种股相对风险性要小些。也凑巧,正赶上股市中现小牛市,凭着好运气,岳母在这个股上赚了四倍利润。尝到了甜头的她,就深信这低价股里有黄金,此后,她的炒股方式以此为主,并且屡试不爽。渐渐地,她的胆子越来越大,几千块钱的小打小闹已经满足不了她的膨胀的胃口,竟然将手中的资金全部投入。有股友善意提醒她,低价股也有风险时,她笑道:“我的成功经验还是很靠谱的。”后来的行情发展,与岳母所期待的恰恰相反,股市持续低迷,被套的、割肉的层出不穷,眼看资金不断缩小,岳母心急如焚,可也没办法,现在割肉损失太大,幸好,这笔钱不急用,只好放在这,等股市回暖了。

  曾从《动物世界》中见到蜻蜓与蜥蜴的故事。一只停在石头上休息的蜻蜓,发现不远处,一只蜥蜴正慢慢靠近自己。按道理说,发现危险来了,蜻蜓应当赶快展翅飞离,离开这不安全的地方。可是,蜻蜓却稳如泰山没作出反应,它之所以如此不慌不忙,那是因为,每次遇到蜥蜴,它都能轻易化险为夷。因为在蜻蜓看来,蜥蜴是不会飞的,很难抓住自己的。因此,以后即使意外又碰到蜥蜴,它仍会依然如故,并不着急飞走。可这回轮到蜻蜓不走运了,它大意了,只见一条黑影腾空而起,扑了过来。倒霉的蜻蜓被“飞”起的蜥蜴逮了个正着,成了蜥蜴的美餐。做为飞行高手的蜻蜓栽在这条不会飞的蜥蜴手上。这都是思维定势惹的祸,成功逃避蜥蜴追杀已经成为一种经验,弄到最后,在蜻蜓的脑海里养成了这样的认识:遇到蜥蜴没关系,反正它又不会飞。

  成功的经历往往能成为一种经验,经验让人受益,但是,如果过分相信这种经验,那么就会使思维禁锢,忘却了危机,仅凭经验办事,对现实不作客观、深入的分析,那么,迟早是要为所谓的“经验”付出代价的。

名人的故事9

  如果名师执教基础,新生的起点一定更高更稳。名师影响一生。

  如果问:1946年,徐悲鸿任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时,教几年级?你也许答不出。但要问:现在名校中的名师教几年级?你一定脱口而出——毕业班。且不说大学,就说一窝蜂扩招的名中学,师资匮乏,便让高二老师教高三,高一老师教高二,初三老师晋高一,依此拆低补高,最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教初一。

  但当年徐悲鸿反其道而行之。他亲授一年级课,教新生起稿、观察、修改、乃至铅笔、纸张、油彩等工具的用法,还到学生宿舍指导写生。二年级由吴作人等名家任课。三年级,待学生好规矩养成,才交给青年老师带班。新师应该得到尊重,可教育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新生刚起步,如果名师执教基础,新生的起点一定更高更稳。名师影响一生。

  悲鸿大师用心良苦,大师何以如此?一是心有学生,尽力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二是教学理念崇高,不浮躁,不急功近利。这也许是那时既不扩招收费、也不以“升学率”为考评标准的缘故。由名师开启智慧,乃三生有幸。当代人唯有羡慕的份了。

名人的故事10

  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黄权,曾经在刘璋、刘备和曹丕的手下做事。尽管侍奉过三位不同的主子,但好像没有谁腻歪过他。按理说,只有圆润甚至圆滑的人,才能活到如此之地步。事实上,黄权却是个直筒子脾气。

  黄权在益州的老大刘璋手下做主簿的时候,当时的别驾张松建议迎接刘备入蜀,帮助征讨汉中的张鲁。黄权不同意,认为让刘备入川,就等于引狼入室。刘璋没有听他的,结果真的被刘备夺取了益州。刘备的军队所到之处,益州的各个郡县差不多都望风而投诚了,只有黄权所管辖的广汉县紧守城门,拒不归降。直到刘璋降了,他才降。尽管老大昏庸没听他的,但是他的心里盛着老大。

  刘备在西蜀称帝,挥师向东讨伐孙吴。黄权分析形势后,力劝刘备,说:“东吴人剽悍善战,再加上我们水军是顺流而下,进易退难,还需小心才是。”但刘备一意孤行。黄权见此,便请求做先驱试探敌人,以防不测。刘备没听他的,反而把他支得远远的,任命他做了镇北将军,去防备曹魏的军队。结果,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大败。此一役,由于江北的道路被切断,黄权无法及时退回,无奈投降了曹魏。西蜀听说黄权叛敌后,就逮捕了他的妻子老小。刘备痛心地说:“是我对不起黄权,不是他对不起我啊。”于是,对待黄权的家属,依然像从前一样。

  投降曹魏后,有一次,魏文帝曹丕问黄权,你离开蜀汉是想像陈平、韩信一样为我朝效力吗?显然,这为黄权提供了一个顺杆子爬的机会,只要他说句“是”,就可博得曹丕的好感。但黄权非但没有顺着说,回答得还很难听:“我是因为回蜀没路可走了,才投降了你们。像我这样的败军之将,能活命就不错了,还学什么韩信陈平?”曹丕喜欢他的`率直,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并加封为育阳侯,平时出行,还要他陪乘。黄权被曹魏大领导赏识,于此可见一斑。

  有一段时间,有人谣传说他在西蜀的家人已被害,黄权不相信。后来,刘备去世的消息传来,群臣都向曹丕庆贺,唯独黄权没有这么做。曹丕想拿这件事故意吓唬吓唬他,于是,传旨宣他入朝觐见。他走在路上,骑着马前来催促的使者一个接着一个,黄权的部下早已吓得魂飞魄散了,觉得此行肯定凶多吉少。但“权举止颜色自若”,也就是说,黄权根本没把这个当回事。

  《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黄权弘雅思量。”言其气度不同凡俗。当一个社会人心走向浮躁时,难免就会有许多狡诈和奸猾之徒。我想说的是,越是在两面三刀的世界里,越要活得正直率真,只有这样,才更容易被他人赏识和器重吧。

名人的故事11

  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从小曾经被认定是一个坏孩子。母牛走失了,树莫名其妙被砍倒了,每个人都认定是他做的。甚至父亲和哥哥都认为他很坏。人们都认为母亲死了,没有人管教是拿破仑·希尔变坏的主要原因。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他也就无所谓了。有一天,父亲说要再婚,大家都担心新妈妈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希尔也打定主意,根本不把新妈妈放在眼里。陌生的`女人终于走进家门,她走到每个房间,愉快地向每个人打招呼。当走到希尔面前时,希尔像枪杆——样站得笔直,双手交叉在胸前,冷漠地瞪着她,一丝欢迎的意思也没有,“这就是拿破仑,”父亲介绍说,“全家最坏的孩子。” 令希尔永生难忘的是继母当时所说的话。她把手放在希尔肩上,看着他,眼里闪烁着光芒。“最坏的孩子?”她说,“一点也不,他是全家最聪明

  的孩子,我们要把他的本性诱导出来。”继母造就了拿破仑·希尔,她相信他是个好孩子。对一个人有这种信心,他就会成功。

  总结:不是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将决定孩子不同的命运。可是,当孩子表现不好时,许多家长却往往一味地指责,抱怨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行,而很少想过自己的责任,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结果,很多父母把原本活泼可爱、朝气蓬勃的孩子,变成了没有志气、没有理想、自暴自弃、平平庸庸地度过一生的人。

名人的故事12

  “10里一处名人景区,30里一栋名人故居,50里一座名人纪念馆……”阳春时节,在武警黄冈市支队新兵野营拉练途中,新兵徐凯在日记中这样记录下了他的拉练行程。

  该部驻地黄冈人杰地灵,从古至今涌现出李时珍、毕昇和李四光、黄侃等诸多名人。该支队党委意识到,驻地丰富的名人群体是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新兵野营拉练中,他们将毗邻乡县的名人遗址作为拉练途中的休息场点,让官兵在参观名人景点、聆听名人故事、感受名人气节中增斗志、添豪情。

  “一位名人就是一座灯塔、一种精神。”该支队政委张茂清说:“野营拉练,对于新兵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尤其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拉练中,他们先后组织新兵到李时珍、闻一多、李四光等名人景点参观。所到之处,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名人遗物、一尊尊名人雕像,让新兵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汲取着奋勇向前的正能量。

  为期7天的野营拉练,全体新兵在300余公里的行军路上完成徒步行军、紧急避险等训练课目,无一人漏训掉队。

名人的故事13

  毕加索

  毕加索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绘画艺术大师,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早期画注重于表现派的主题;后转入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间,画风又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改变风格明显地向超现实主义风格靠拢。毕加索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毕加索是划时代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派产生可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被人称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美国教育家克劳蒂娅说:“一个儿童的艺术细胞,除去天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人去‘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时最最重要的。生活中很多极有艺术天赋的儿童被埋没了,这的确是一种悲哀。但遗憾的是,许多做父母的,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是浅显地以为还是个孩子,他不会懂得太多,或者他现在还不到学的时候。”

  克劳蒂娅说的这段话就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也就是千里马还需要伯乐来发现。堂。何塞就是一位伯乐,因为他发现了毕加索这匹千里马。堂。何塞是西班牙一个小镇上的画家,在所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就发现了儿子能够用画画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一天,刚刚学步的毕加索画了一个螺旋状的东西,家人都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堂。何塞却看出小家伙画的是热食摊上卖的油炸馅饼,这令他惊讶不已。

  堂。何塞认为儿子身上具有绘画的天赋,他决定把儿子培养成画家。他给儿子专门腾出了一间房子,墙壁周围贴满了他画的儿童画,这些画的内容都是日常用品,线条虽然过于简单,但是他都做了合理的变形,以此来诱发毕加索的想象力和空间变形能力。堂。何塞经常把儿子带到房间里看这些画,告诉儿子这些画是怎样画成的。

  到毕加索四岁时,何塞就开始教他剪纸。随着剪刀的一开一合,毕加索完全被迷住了,他把一张张平展展的`纸,剪成了无数的公鸡和小狗……在何塞的刻意培养下,毕加索迷上了绘画。他常常能够以自己的理解将周围的事物给表现出来。渐渐的,有一些邻居也称他为“小天才”了。

  毕加索虽是绘画天才却不是好学生,在学校里上课对于他来讲简直就是受折磨,听课时他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就是全神贯注地观赏窗外的景色。而且他似乎对枯燥无味的算数永远都不感兴趣。

  毕加索无奈地对父亲说:“我只知道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几,我根本就没去想。不是我不用功,我努力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我还是办不到。”他为此成了同学们戏弄的对象,那些无聊的小伙伴们喜欢跑到毕加索面前,逗他玩:“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呀?”然后看着索呆呆发愣的样子哈哈大笑。

  如此一来,毕加索在老师眼里也是一个智力低下,无可救药的孩子,他经常在毕加索父亲面前,有声有色地描绘毕加索的“痴呆”症状,毕加索的母亲听了羞恼交加,觉得毕加索给她丢了脸,让她无脸见人。

  左邻右舍也不再夸奖毕加索的绘画天赋了,而私下议论说:“瞧那呆头呆脑的样,只会画几幅画还能当饭吃。”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瓜。面对风言风语的议论和嘲笑,毕加索的父亲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但是在绘画方面是极有天赋的。

  堂。何塞能真正的理解和赏识自己的孩子。他对毕加索说:“不会算数并不代表你毫无能力,你是个绘画天才,你可以去绘画。”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地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毕加索总是似乎毫不费力就能画出各种各样的东西。

  1890年11月,年仅六岁的毕加索,画出了《手握大棒的赫克勒斯》,画布上大力神赫克勒斯英姿神武,形象非凡。人们非常惊叹,惊叹于毕加索的绘画天赋。

  赏识、信任自己的孩子,并不是容忍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更不是盲目地溺爱,而是指导和鼓励。如果孩子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缺点,而做家长的又一味不顾实际情况,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态,以恶言恶语、冷嘲热讽对待孩子,这无疑会给孩子心灵上造成难以愈合的伤口,成为孩子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

  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也许全世界都可以嘲笑他,讥讽他,然而作为父母的你却万万不能这样,以为只有父母才能给孩子信心和勇气,鼓励孩子,让他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积极健康地对待自己,充满信心地学习、生活。

名人的故事14

  她是一位与世纪同龄的文化老人,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生活至今的最后一位元老,也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女作家、儿童文学家、文学翻译家和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她崇高的品质,赢得了全国人民的高度赞誉,被称颂为“20世纪中华民族的良知”,是“中国当代文坛的老祖母”。

  在美国发现冰心书法作品

  1996年8月,我到美国考察,在著名美籍华人赵浩生先生家中的墙壁上,发现了冰心用毛笔书写的长诗《因为我们还年轻》,共74行,她在这首诗里写道:

  国耻纪念比节日还多,

  这就是我年轻时候的中国!

  ……”

  “昨天,有一位年轻人来看我,

  把他的新诗念给我听。

  第一首诗的题目是:

  《因为我们还年轻》。

  这题目引起了我的诗情──

  我看着他热情的年轻的`脸,

  我轻轻地跟着他念:

  “因为我们还年轻。”

  ……

  我年轻时候就没有年轻过!

  那时,围绕着我的是:

  连天的帝国主义的烽火,

  遍地的封建主义的妖魔,

  白骨堆成山,血泪淌成河,

  赵浩生说:“1973年,我冲破重重的阻力,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在这次外事活动安排中,我拜访了大作家冰心,她把《因为我们还年轻》这首长诗,用毛笔抄录下来,赠送给我,我特别喜欢这首诗,就把这幅作品郑重地悬挂在我在纽约寓所的正墙上。至今,我还能把这首长诗背诵下来,在很多演讲中,我都饱含着感情朗诵这首诗。”

  这首诗连同这幅书法作品甚为珍贵,在冰心的手迹中,极为罕见。于是,我就为此拍了很多照片,并录了像。1997年3月,在郑晴老师的帮助下,我拜访了冰心的女儿吴青、女婿陈恕,他们非常高兴地说:“真没想到妈妈还有这么长的书法作品,更没想到这幅作品在美国。很感谢你把这幅书法的照片送给我们。你拍的那盘录像带能否给我们复制一盘?”我说:“可以!”于是我们就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交谈了两个半小时。吴青和陈恕在交谈中所表现出来的真诚、坦率、谦虚、亲切和敢于直言的历史、社会责任感,给我留下了极为难忘的印象。

  最后,我终于说出了我们想拜访一下冰心老人的强烈愿望。吴青说:“现在见妈妈实在很麻烦,妈妈的身体状况不是太好,一天一个样。她老了,妈妈确实老了,毕竟是,97岁的人啦。天气好的时候,病情稳定的时候,还可以去看一眼。像今天的天气就不行,天刮大风,对妈妈的身体就有很大的影响。妈妈常常在睡眠之中,偶尔有朋友去看望她,妈妈都在睡觉。睡觉的时候要想照个相也照不成,真让大家失望。现在见一次妈妈的确很不容易,只能临时决定。即使定好了哪一天,到了那一天,能不能见,还是说不准,变化的因素很多。前一段,中央电视台要拍一个节目,要给妈妈拍片子,最后都没有拍成。很多想见妈妈的朋友,都没有如愿以偿。”当听说郑晴也有这个愿望时,陈恕说:“郑晴的腿伤着了不好走,就不要让她来回奔跑了。”我说:“离开郑州的时候,郑老师一直叮嘱我们,若有一线希望,就争取见,她一定要来。不管是什么情况。现在从郑州到北京,每天有好几个航班。要来,也挺快的。”陈恕说:“那就试试看吧!下个星期一,时间太仓促了一些,干脆就定在星期四的下午。如果那天可以,就看妈妈一眼,但是时间不要太长。我看妈妈这几天的情况还挺好的,星期四估计问题不大,就让你们见一见吧。”听到这里,我真是高兴极了,立即往郑州挂了个长途电话,把这个令人高兴的好消息告诉给郑晴,并约好了在北京相见的时间。我们终于在3月6日下午4点,在北京医院304房间如愿以偿地拜望了97岁的冰心老人。

  那一天,冰心老人安静地躺在床上。她微笑着看着我们进来,用温暖亲切的眼光给我们打招呼。洁白的被子盖在老人的身上,她那和蔼可亲的笑脸让人顿生亲切之情。我赶快走上前去,把一直捧在手上的沉甸甸的100朵红玫瑰献给冰心老人。老人喜悦地注视着那100朵红玫瑰,轻轻地说:“谢谢。”吴青说:“真是太漂亮了!”我们把花篮小心翼翼地放在床头柜上,整个屋子顿时鲜亮起来。

名人的故事15

  在明亮的灯光下,我慢慢地打开这本《名人故事》,其中华盛顿的故事像块磁铁似的把我吸引住了,我看了一遍又一遍。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小时候,他的父亲种了一棵樱桃树,这樱桃树可是他父亲的宝贝,每天早晨都给它松土、浇水、拔草、施肥。有一天,华盛顿按捺不住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偷偷砍了樱桃树。他父亲回来后大怒,而华盛顿主动承认了错误,得到了父亲的谅解与称赞。

  是啊,诚实是人的一种精神面貌,是一张精致的信用卡,是给别人留下的美好印象。

  有一次,我开了家里的热水器,结果一粗心忘了关开关。爸爸发现后,问谁干的,我硬着头皮否认了。看到爸爸没什么特殊的表情,认为已“瞒天过海”,长吁了一口气。可是,谎言的纸终究包不住真相的`火,我被狠狠训了一顿,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啊!

  诚实是多么重要!当你不小心打碎别人的花瓶,你是去承认错误并准备赔偿,还是硬着头皮瞒天过海?前者,与花瓶主人达成一致,和好,甚至可能成为一对“不打不相识”的朋友;而后者则是被发现,批评一番,别人都用异样的充满敌意的眼神看你,你很后悔,但世界上没有后悔药……

  没有了诚实,世界将充满谎言与不信任。没有了诚实,我们就会失去做人的根本。所以,请做一个诚实的人!

【名人的故事】相关文章:

名人故事07-31

经典名人故事11-14

名人的故事11-29

名人的故事【热门】02-28

高中名人故事01-06

关于名人故事12-01

家乡的名人的故事01-26

名人的故事[精华]08-17

名人故事[合集]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