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优秀作文>写作素材>名人故事>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

时间:2023-07-20 08:23:08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名人故事[合集]

  名人故事 篇1

  阮咸的历史典故

  阮咸这个人不喜欢同别人交朋友,只喜欢同自己的族人一起喝酒、弹乐器和唱歌。而阮咸这个人呢,又自命是不拘泥于礼法的超脱人士。所以阮咸在和族人一起喝酒的时候,不喜欢用小酒杯,一杯一杯的喝酒。大家就围在酒缸边上,有的人还是用器具舀酒喝,有的人是直接用手掬起来便喝。在魏晋的那个时代,是没有现在这么高的桌子和床的,所以一般都是在地上铺上席子,跪坐在席子上喝酒吃饭。

  有个族人还把头伸到酒缸里喝了个痛快,剩下的人见到这个喝酒的方式,大家都有模有样的学着。结果大家的脸上、头发上,全都是酒,在酒缸里也沾上了不少人的污垢、头发和汗水,大家见了也都不以为然。大家喝喝笑笑,手舞足蹈,快活的像是神仙一样。

  这个时候有一群猪过来了,可能是猪也闻到了酒香,拖着笨重的身躯就爬过来了,靠近酒缸也学着阮咸把脑袋伸进酒缸大口的吸溜着酒液。而阮咸这个时候不知道是喝醉了酒呢,还是怎么回事,他没有嫌弃猪臭,也就没有把这些猪赶走,他就直接在这些猪中间把自己的头挤了进去,把嘴伸到盆里和猪一起喝酒,众人见了哈哈大笑,传为奇谈。

  阮咸晒衣的典故

  《阮咸晒衣》顾名思义就是讲一个叫阮咸的人在面对富人晒衣服炫富,自己并没有自惭形秽把自己的破旧衣服也拿出来晒。其实《阮咸晒衣》又叫《阮咸曝裈》或者《布犊鼻裈》。这个故事典故出自于《晋书·阮咸传》,故事的主角就是阮咸。

  阮咸晒衣的故事是这样的,在西晋那个时候,阮家当时是一个大家族,当然这个家族里有富人,也有穷人。不知怎么的一条大道就明确的区分了富人和穷人,在一条大道的北面,那里建造的全是高级住宅区,里面住的理所当然是阮姓中的富人,而大道的南则是棚户区,住的当然就是穷人了。阮咸也穷人,所以住在大道的南边。每到七月七日那天天晴的时候,阮的人就把家中的衣服拿出来晒。

  因为当时夏天阴雨天气比较多,而七月七日的时候雨季差不多就过去了,当时的住房防潮性能很差,如果在天气好的时候不拿衣服出来晒一晒除潮的话,衣服就会发霉的。所以“北阮”富人们都纷纷拿出自己的衣服来晒,一时间花团锦绣,粲然耀眼。这晒衣,衣服自然有好有坏,富人的衣服肯定是绫罗绸缎,这样“南阮”的穷人们都自惭形秽,因为自己的粗布衣裳肯定比不上富人的衣服,拿出来弄不好还会引来富人们的嘲笑。但是阮咸却不管不顾,自己拿了个竹竿,把自己的破衣服拿了一件一件挑了起来,晒在了路边。人们看来,都对阮咸的行为感到奇怪,阮咸却不以为然的说:“人家都晒衣服,我也不能免俗,姑且就这样吧。”

  阮咸简介

  阮咸,字仲容。是三国至西晋时期文学家、音乐家。阮咸是阮籍的侄子,建安七子中阮瑀的孙子。在当时,阮咸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阮咸这个人性情比较放达不受拘束,因为阮咸很崇拜阮籍,所以能常常跟着他的叔父一块去外面游山玩水。虽然阮咸是“竹林七贤”之一,但是阮咸并没有广泛受到世人的`关注,是在七贤中受到关注中最少的一位了。

  可能就是这缘故,阮咸留存到现在的关于阮咸的生平事迹很少,大多零散的存在于《世说新语》、《晋书》中,在其他的史书中很少有关于阮咸的事迹。晋武帝还以阮咸这个人虚浮不实,嗜酒如命为借口没有录用他。阮咸这个人比较的放诞无礼,而且不拘泥于礼法,被当时的人所耻笑。

  记得有这么一件事,竹林七贤阮咸在私底下偷偷的和他姑母家的鲜卑婢女有了私情。在后来阮咸的母亲去世了,阮咸在富桑,他的姑母也要回到自己的丈夫家。当初一开始姑母是答应阮咸会把同阮咸有私情的婢女留下来的,但是在离开的时候却又把那个婢女带走了。当时阮咸还在接待客人,当知道他的姑母走了还把那个婢女带走后,就借了客人的马去追姑母。要回婢女后还是穿着丧服和婢女坐同一匹马回来的,还说:“人不能丢失啊。”阮孚就是阮咸和这个婢女生的孩子。

  名人故事 篇2

  魏征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宰相。他直言不讳,曾提出“薄赋敛,轻租税”、“居安思危”、“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思想,加上为人俭朴,病危时还没有像样的房子,所以一直深受人民的称道。而魏征的'夫人裴氏也是一名廉洁、俭朴的好女人,历史上出名的贤内助。

  裴氏虽说是宰相的妻子,自嫁给丈夫之后依旧那么勤俭节约,并随丈夫住那间旧屋,每天纺纱织布度日,而毫无怨言。

  唐太宗听说魏征家的房子又窄又旧,十分破烂,便命令派人去为他调整。当官员和工匠等人来到魏家时,魏夫人对来人说:“他(指魏征)住惯了老房子,住不惯华丽大厦,请皇上原谅,不要给他调房了。”由于魏夫人的再三辞谢,工匠们只得重新翻新了几间旧房子,便回去了。

  唐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起不了床。唐太宗派出医生去为他治疗。谁知,医生到魏家一看,简直不相信,魏征盖的被子又破又旧,根本御不了寒。医生回来据实向皇上禀告之后,太宗立即派人给魏征送去了丝棉被。谁知这回魏夫人又出来挡驾了。她说:“他也用惯了布被布褥,没有必要添加丝棉被,也请皇上见谅。”就这样,魏夫人常年铺佐丈夫料理家事,一直勤勤恳恳,相互体贴,而没有后悔嫁给这样一个清贫的丈夫。

  魏征于64岁那年去世了。唐太宗听到噩耗后非常伤心。他想,这样一个好臣子理应受到表彰与敬重,于是下令举行盛大的葬礼。这时又是魏夫人出来讲话了。好说:“魏征一生俭朴,葬礼排场太大,与他平生志愿有违。”唐太宗最终拗不过魏夫人,细细想来,她所说的也在情理,于是只得为魏征举行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葬礼。

  葬礼结束以后,魏征夫人裴氏也没有去住皇上给盖的新房子,她依旧与儿子住在原先翻修过的老房子里,过着清贫、淡泊而宁静的生活。

  名人故事 篇3

  大学毕业后,何维扬回到家乡,他想自己创业,但苦于没有合适的项目和资金。

  何维扬的家乡小镇上有一种叫五香烧饼的小吃,风味独特,很受大家喜爱。这天,何维扬走进五香烧饼店,对店老板蔡长生说:“蔡叔,我有个创意,能帮你把生意做大。”蔡长生看他一眼,冷冷地说:“你帮我?真是大白天说鬼话!”

  原来,蔡、何两家是邻居,当年因为争夺一块宅基地的归属权而结下疙瘩,已有十几年没来往了。何维扬接着说:“蔡叔,你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一年能赚5万吗?如果用我的创意,我保证你赚到50万。”

  50万!蔡长生见何维扬不像是开玩笑,让他具体说说看。其实,何维扬的创意很简单,就是采用现在时兴的加盟连锁方式,然后赚取加盟费。何维扬说完,蔡长生的女儿小婉走过来说:“爸,我看这个创意可行,你就答应吧。”小婉刚参加完高考,但没考上,她正拿不定主意,是继续复读呢,还是回家帮父亲料理生意。

  在小婉的软磨硬泡下,蔡长生决定采纳何维扬的创意。创意这么好,他会不会狮子大张口索要报酬?蔡长生一问,何维扬的话让他大吃一惊:“报酬我一分钱不要。”蔡长生瞅了女儿一眼,心里一翻个,对何维扬警告道:“你小子可别打我女儿的歪主意。”何维扬笑了笑:“蔡叔,你想哪儿去了。当年是我爸对不住你,今天我帮你赚钱,就算向你赔个礼吧。”

  这话蔡长生听着舒服,但他不完全相信,于是暗中留意何维扬的行动。几天来,何维扬和小婉一直在张罗加盟连锁的事,两人并没有谈情说爱的迹象。蔡长生一颗心这才放回肚子里。

  为了扩大宣传,何维扬和小婉在互联网上发了个帖子,他们把加盟门槛定得很低,只要交上2000元加盟费,花3000元购买一个专用电烤炉,租个门面就能营业。因此消息一发出,响应者众多。看着加盟费源源不断地流进腰包,蔡长生乐得眼眯成一条缝。同时,他心中的疑团更大了:何维扬到底图个什么呢?

  就当蔡长生想找何维扬好好谈谈时,何维扬却早已不见了。

  这时,问题出现了:各处相继出现了仿冒的五香烧饼。小婉急忙打何维扬的`手机,问他怎么办?何维扬果断地说:“以乱治乱,在网上公开叫卖五香烧饼的制作秘方。记住,把价格定得低一点,就卖200元。”小婉说:“五香烧饼是我家祖传的手艺,卖200元太少了,我爸不会同意的。”何维扬说:“五香烧饼现在火得不得了,各地跟风者趋之若鹜,别看只卖200元,保证比收取加盟费不少赚。”

  还真让何维扬说着了,2000元的东西突然花200元就能买到,能不抢着买吗?于是,一张张汇款单源源不断地落到蔡长生手里。半年后,蔡长生一拨拉算盘,收取的加盟费加上在网上卖秘方的钱,已超过了50万!

  等何维扬回来时,蔡长生摆了一桌丰盛的酒菜答谢何维扬。何维扬说:“蔡叔,我还要感谢你呢,是你给我提供了一个创业的项目,并让我淘到了100万。”蔡长生越听越糊涂:“可我什么都没做啊。”何维扬一笑:“我做的项目很简单:制作五香烧饼用的电烤炉,全国一共有5家生产厂家,我做了他们的总经销代理。你的加盟连锁越火,我的电烤炉卖得越多。尤其出了仿冒的五香烧饼,你在网上公开叫卖制作秘方以后,我把电烤炉的价格提高了30%,照样供不应求……”

  名人故事 篇4

放下

  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是个大胡子,浓密的胡须铺垂近腹。

  据说有一人见此,顿生好奇,问:“张先生,睡觉时,您的胡子是放在被子外面还是搁在里头的?”

  大千先生一愣:“这……我也不清楚。是啊,我怎么没在意这个呢?这样吧,明天再告诉你。”

  晚上就寝,大千先生将胡子撂在被子外头,好像不太对头;收进被子里面,又觉不自然。折腾了半宿,都不妥当。这一下他自己也犯愁了,以前这可不是什么问题呀,现在怎么成了件头痛的事呢?

  第二天,大千先生对那人说:“很抱歉,我真的不知道平时是搁哪的。”那人见大千先生两眼布满血丝,似有所悟,愧疚道:“对不起,张先生,让您受累了。”

  大千先生的烦恼源于平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引起了他的关注。生活中,心累通常是人为地在自己的思想上加压造成的。我们凡事太在意了,太在意邻里无意的评足,太在意同事间的'小摩擦,太在意上司偶尔的责骂,太在意爱人一时的赌气。谁那么幸运,一生中从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考试失败,深造丧失,爱情平淡,家庭不幸,工作挫折,评优无缘,晋升无望,下岗威胁,老来落寞。人生总会有烦心事,睁开双眼历历在目,闭上双眸空无一物,倘若凡事都记取,怎能不让人负重前行!

  名人故事 篇5

  (公元699年—公元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名人故事 篇6

  又有一次,一个妇人来找林肯,她理直气壮地说:“总统先生,你一定要给我儿子一个上校的职位。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权利,因为我的祖父曾参加过雷新顿战役,我的'叔父在布拉敦斯堡是惟一没有逃跑的人,而我的父亲又参加过纳奥林斯之战,我丈夫是在曼特莱战死的,所以……”

  林肯回答说:“夫人,你们一家三代为国服务,对国家的贡献实在够多了,我深表敬意。现在你能不能给别人一个为国效命的机会?”那妇人无话可说,只好悄悄走了。

  名人故事 篇7

  一个僧人惊惶失措地从树林中跑过来,刚好碰到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边散步。他们问僧人说:“你这样慌张是为了什么?”

  僧人说:“太可怕了,我在树林中挖出了一堆黄金!”

  两个人心里忍不住说:“这真是个大傻瓜!挖出了黄金,这么好的事他居然说太可怕了,真让人想不明白!”于是他们又问那个僧人道:“在哪里挖出来的?请告诉我们吧。”

  僧人说:“这么厉害的东西,你们不怕吗?它会吃人的!”

  那两个人不以为然地说:“我们不怕,你就告诉我们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它吧。”

  僧人说:“就在树林最西边的那棵树下面。”

  两个朋友就立刻去找那个地方,果然发现了那些金子。一个人就对另一个说:“那个僧人真是太愚蠢了,人人都渴望的黄金在他眼里居然成了吃人的东西。”另外一个人也点头称是。

  他们于是讨论怎么把这些黄金拿回去。其中一个说:“白天把它拿回去不太安全,还是晚上拿回去好一些,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去拿一些饭菜来,我们就在这里吃饭,然后等天黑了再把黄金拿回去。”

  另外一个人就照他说的去做了。留下的'那个人心想:“要是把这些黄金都归我所有就好了!等他一回来,我就用木棒把他打死,这些黄金就全是我的了。”

  回去拿饭菜的那个人也想:“我回去先吃饱饭,然后给他的饭里下毒药,他死了,黄金就全是我的了。”

  结果等他拿了饭菜回到树林里时,另一个人就从背后狠狠地用木棒把他打死了,然后说道:“亲爱的朋友,是黄金逼我这么做的。”接着他拿起那个人送来的饭菜,大口地吃起来。没过多久,他感觉到很难受,肚子里像火烧一样,他才知道自己中毒了,临死的时候他说:“僧人说的话真是太对了!”

  这真是应了古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都是贪念惹的祸,欲望把最亲密的朋友变成了死敌!

  名人故事 篇8

  米开朗琪罗,被同时代的人尊称为“圣人”。但,这位天降人间的大师,也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弱者。

  公元1504年9月,一座九吨重的大理石巨像,被拖动着穿过佛罗伦萨大街。这就是象征自由的大卫雕像,是年仅29岁的米开朗琪罗博那罗蒂的最新杰作。这座大理石雕像,今天依然矗立在佛罗伦萨市政广场(现在矗立在那里的只是件复制品。原作品已在1873年,被挪进了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接受亿万人朝拜,焕发出迷人光彩。

  米开朗琪罗少年时,当法官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律师,延续家庭的贵族荣耀和身份。他认为,搞艺术,有辱贵族血统。而事实上,贫困的博那罗蒂家族早已失去了曾经拥有的社会地位。最终,贫困潦倒的老博那罗蒂还是放下“自尊”,将13岁的儿子,送去一位艺术家的工作室当学徒。这,正是米开朗琪罗璀璨艺术生涯的开端。

  但米开朗琪罗的长相却非常糟糕,中等身材,双肩宽阔,躯体瘦削,头大,眉高,两耳突出面颊,脸孔长而忧郁,鼻子低扁,眼睛虽锐利却很小。在那个特别讲究容貌和仪表的时代,他常常独自对着镜子,痛苦而又厌恶地撕扯、蹂躏自己的面颊、鼻子。自卑、忧郁,时时啃啮着他的精神和灵魂。

  他暴戾,自私、吝啬,为人苛刻,内心充满重重矛盾,是个很难相处的人。但为了得到修建西斯廷教堂的宏伟工程,他不惜匍匐在地,亲吻教皇的拖鞋;他讨厌工作时被人打搅,对于没有耐性,经常询问他工作的'教皇,又会被他粗暴地谩骂、驱赶。哪怕他是掌握生杀大权、酷爱战争和杀戮的尤里乌斯二世。

  米开朗琪罗绘制壁画的天顶的面积达到了1100㎡。工作量非常大。然而,在一天的辛勤劳作后,米开朗琪罗只和学徒们喝一些稀汤果腹,挤住在一间潮湿阴暗,满是蜘蛛、小虫的屋子里,空气中充满刺鼻的臭味……

  事实上,米开朗琪罗的收入非常高。教皇聘请他的薪酬,是支付给其他画师的12倍,高的令人咋舌。他身后留下的财产,相当于那个时代最富有的银行家、或是王子死后留下的财富的四分之一左右。可他却是个十足的守财奴。

  他通过家人,将丰厚收入中的大部分投入于房地产。他自卑的心理认为,拥有了土地,就拥有高傲的贵族血统。然而,他的父亲和他那一事无成的兄弟,总是跟他要钱。而远在罗马的他,始终只能抱怨、训斥、责骂和威胁他们。他被焦虑和噩梦困扰,无法专心创作,担心失败的恐惧感经常折磨着他。

  他把自己画成怪癖的先知耶利米。在《圣经》中,耶利米说:“当我安慰自己不要悲痛时,我的心却那样的软弱无力。我出生的那一天,已经被诅咒了。”这位忧郁的画家,还把自己的脸画在殉道者玛尔绪阿斯被剥下的皮上,表明“内心的平静,在我出生前,就已经死去了”。

  多年后,66岁的米开朗琪罗在西斯廷教堂的墙壁上,完成了他的最后一幅壁画《最后的审判》。这部作品,带给人们的是极大恐惧,也反映了日益困扰他的精神折磨。

  米开朗琪罗,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师、雕塑家、画家。可这位艺术上的“圣人”,却认为自己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由于畏惧上帝的裁决,在最后一件未完成的作品中,这位饱经沧桑的艺术家,把自己描绘成了尼可迪斯默———那个将耶稣的尸体从十字架上抱下来的人。

  名人故事 篇9

  1920年,张澜担任四川省长。一次奉命前往北京,身边只有两个随从。走到秦岭,遇到当地有名的土匪王三村。他见7张澜就下马说,张省长,我们是来接你的,要护送你过去。张澜知道他是打家劫舍的王三村之后,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王三村说,因为你是为老百姓的省长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张澜被推选为共和国副主席。周恩来素知张澜节俭,因为开国大典,特意拨了一笔服装费,希望他能一身簇新地出现在天安门城楼。张澜婉言谢绝:“国家的钱,即人民的钱,我怎么可以用来做了长袍穿在自己身上?但总理的考虑是对的,我将保证着新装与民同庆。”他自己出钱,赶制了一件布长衫,罩在旧棉衫之外。这就是我们在熟悉的《开国大典》那幅油画上看到的张澜的形象。

  国家给他分配了一套规格很高的大四合院,孙女张梅颖说,当时政府对知名民主人士优待有加,张澜级别最高,理所当然应该享受高待遇,可是他拒绝了,只住在马匹厂胡同一所很小的房子里。在这里,他的小脚夫人刘慧征亲自劳作,种了一些家常蔬菜。张澜的女儿张茂延在文章中回忆说:“父亲在解放前,没有带回来足够养家的.钱,母亲一直习惯于起早贪黑地劳动来补贴家用。”

  没人知道马匹厂胡同那所不起眼的房子里住着国家副主席。张梅颖说:“他就看中这个了,又小又破的二层搂,不要大房子。生活特别简单,根本不许子女们跟他一块儿住。凡结婚的,必须出去住。任何人不许坐他的车,我只坐过他一次车,是1954年国庆节的晚上去天安门看烟花。我的祖母一直务农,表老(张澜)一去世,她马上回四川。”

  1955年,张澜病逝于北京。张梅颖说:“表老去世后,有关领导去我家看我奶奶,表老唯一的一个小破箱子里头,装的就是补丁衣裳和袜子,他看了眼泪都掉下来了。表老给我们留下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做官。”

  张澜晚年作《四勉·一戒》: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这是其一生的立德准则。

  名人故事 篇10

  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果林边,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 子。“你们各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是最大最好的 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作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

  学生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过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候着他们。

  “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苏格拉底问。

  学生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不肯回答。

  “怎么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

  “老师,让我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 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后,才发现第 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巧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 是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 老师,请让我也再选择一次吧!”

  “老师,让我们都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一起请求。

  苏格拉底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愁 人 学生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快乐? 苏格拉底想了想,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一人郁郁寡欢,骨瘦如柴,似乎一阵风就可以把他吹到天上去。 天使问他:“你为什么老是不快活,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吗?” 这人说:“人们都说太阳宝石、月亮宝石是无价之宝,我什么时候能得到它们 呢?” 天使非常同情他,便满足了他的要求。 过了一段时间,天使见这个人仍是愁眉不展,比过去更瘦了,又问:“你还有什 么不高兴的事呢?怎么还是 这样满面愁容?”这人双眉紧锁,长叹短叹:“唉,我日日夜夜都担心失去这些 宝贝啊!” 天使摊开双手,摇摇头说:“想得到的时候,害怕不能得到;已以到手了,又恐 怕失掉它。这样的人,怎么 能够享受欢乐呢?” 头 发 苏格拉底年轻时有一头非常漂亮的头发。 后来, 由于他潜心研究哲学, 用脑过度, 年纪大后,脑门和后脑勺 上的头发都掉光了。 一个有着一头漂亮金发的年轻人揶揄地问他: “尊敬的.大哲学家, 是否头发越少, 就意味着学问越多呢?” 苏格拉底说:“不一定。不过,如果脑子里面是空的,即使长着一头浓密漂亮的 头发,又有什么用?” 远 山 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 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许多年以后, 两人相遇了。 他们都发现, 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 他们就是一辈子, 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精力奔跑过来, 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太叫人伤心了!” 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风景,难道你都 没有 注意到?” 拉克苏一脸的尴尬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 景啊!” “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

  旅途处处有美景!” 拾麦穗 两千四百多年前的一个黄昏,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领着他的三个弟子来到一片麦田 前。 “现在, 你们到麦田里去摘取一颗自己认为最饱满的麦穗。 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 采摘了就不能再换。” 三个弟子欣然前行。 第一个弟子没走多远,就看到一颗大麦穗,如获至宝地摘下。可是,越往前走, 他越发现前面的麦穗远比手中的饱满。他懊恼而归。 第二个弟子吸取前者的教训,每看到一个大麦穗时,他总是收回了自己伸出去的 手:更大的麦穗一定在前头。麦田快走完时,两手空空的弟子情知不妙,想采一 颗,却又觉得最饱满的已经错过。他失望而归。 第三个弟子很聪明。他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去识别怎样的麦穗才是饱满的麦穗, 第二个三分之一的路程去比较判断, 在最后的三分之一的路程里他采摘了一颗最 饱满的麦穗。他自然满意而归。 如果把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归类,那么显然第一个是属于“先做了再说”之列。 “先做了再说”,省略了思考过程,必然会导致行为的盲目性与无序性,其结果 当然“懊恼而归”。第二个当属于“等等再说”之列。“等等再说”,总是在思 索、观望这个台阶上停滞不前,“只想未做”必定两手空空,“失望而归”。第 三个弟子则是“先想后做”。对事物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及足够的判断之后,才不 慌不忙地出手,他当然能够“满意而归”。 快乐 一群学生在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 他们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老师,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 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这群学生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在一边, 找来造船的工具, 用了七七四十九天, 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 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划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

  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 它的时候突然来访。"

  苹果的香味 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如何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拿著一个苹 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 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有哪位同学闻到 苹果的味了吗?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苏 格拉底又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 苏格拉底再次举著苹果, 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 边走边叮嘱: “请 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 举起了手。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回 到讲台后, 他再次提问: “同学们, 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他的话音刚落, 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 地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 味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 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求知 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 海水淹没了年轻人, 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 苏格拉底问:“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 “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名人故事 篇11

  名人故事:陶渊明

  【名人介绍】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名人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诗人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到彭泽检查公务。郡里派人送信给陶渊明,要求他做好迎接准备,也就是备好礼品,备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来迎接。

  陶渊明气得将信撕得粉碎。他大声说:“我决不为小小县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些家伙献殷勤!”说完,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辞官回家了。

  分析:没有高尚的品德和气节就无法做出这样的举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代相传,这正是人们对高尚品德和气节的追求与向往。

  话题:“品德与气节”“人生的追求”

  名人故事 篇12

  从香港无线艺员训练班毕业后,周星驰并没有得到机会立刻从事自己挚爱的表演,而是被安排接棒好友梁朝伟,做了儿童娱乐节目“四三零穿梭机”的主持人,播出时间是下午4点半的冷门时段。周星驰在这里一待就是整整六年。对于一名立志成为伟大演员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是痛苦的。

  在此期间,周星驰看着梁朝伟接拍电视剧、电影,很快大红大紫,自己却做着并不喜欢的儿童节目主持人,无人喝彩不说,还要忍受别人的漠视、歧视。有位影坛大哥当众说他“活得像狗一样”,一位娱乐圈大姐大说他“你永远红不了”,一位好友说他“整天做白日梦,幻想成为大明星”。更让人难堪的是,有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周星驰只适合做儿童节目主持人,不适合做演员。

  面对诸般羞辱,周星驰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认认真真地把那张报纸上的报道剪下来,贴在自己的床头墙上,以此来激励自己,并发誓开创一番大事业。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靠着“无厘头”的表演方式,周星驰成为拥有粉丝无数的喜剧大师。

  名人故事 篇13

  有一次,一位银行家向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1802—1870年):

  “听说,你有四分之一的黑人血统,是不是?”

  “我想是这样,”大仲马说。

  “那令尊呢?”

  “一半黑人血统。”

  “令祖呢?”

  “全黑。”大仲马答道。

  “请问,令曾祖呢?”银行家打破沙锅问到底。

  “人猿。”大仲马一本正经地说。

  “阁下可是开玩笑?这怎么可能!”

  “真的`,是人猿。大仲马怡然说,“我的家族从人猿开始,而你的家族到人猿为止。”

  名人故事 篇14

  央视“金牌”主持人白岩松以其高出镜率、庄重而平和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青睐,人称“国家脸谱”。 但却少有人知,这张光彩熠熠的“脸谱”经历过怎样的打磨。

  汶川地震后,在都江堰一所中学的课堂里,白岩松临时充当了心理老师,面对在座的高三学生讲述了自己曾经艰难的生活。

  “地震使得不少孩子失去亲人,而我8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10岁时,从小抚养我的爷爷也离我而去,整个家庭只剩妈妈拖着我和哥哥,靠很低的工资过日子。”尽管如此,白岩松仍坚定地告诉孩子们,直到现在,他仍对自己曾经历过的辛酸生活充满了感激。

  平时给人印象总是不苟言笑的.白岩松,小时候却是个淘气包,常常因为惹妈妈生气而挨打,每天至少要挨两次打。由于贪玩,白岩松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很差。一次,因为自己的考试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二,他一气之下,竟偷偷地把张贴的成绩榜撕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寒的家庭环境磨砺了白岩松吃苦耐劳、敢于面对挑战的性格,成绩也渐渐跟了上来。高三那年,为了更快的提高成绩,他把所有的课本都装订起来,历史书订了600多页,地理书订了700多页,而语文书订了1000多页。然后,白岩松保证每天每科看30页的书,另外还要做数学题。持之以恒,最后终于考上了大学。

  谈到这些,白岩松感慨地说:“青春最可爱的地方就在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挥霍,你可以犯无数的错误,因为你有改正错误的时间,但是当中年这杯下午茶端在你手里的时候,你就知道要赶紧做正确的事,因为错了就没有改正的时间了。”

  大学毕业后,白岩松到《中国广播报》当记者。在那里,白岩松结识了现在的妻子朱宏钧。1990年9月,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白岩松和朱宏钧同时被派往现场采访。经过那次合作,白岩松被朱宏钧的才气吸引,后来二人走到了一起。婚后,由于单位没分配住房,他们曾一年内搬了6次家,那个时期正值白岩松工作的低谷。

  199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东方时空》,白岩松便跑去做兼职策划。制片人见他思维敏捷、语言犀利,便让他试试做主持人。但由于白岩松不是学播音出身,经常发音不准,读错字。当时,中央电视台规定主持人念错一个字罚50元。有一个月,白岩松被罚光了工资,还倒欠栏目组几十块钱。问题迫在眉睫:白岩松属借调,如果不能胜任就要被退回去。那段时间,他的神经就像拉得满满的弓,“有连续四五个月的时间,一分钟都睡不着,天天琢磨着自杀,不想活了!因为不愿意说话,妻子在我身边,我们俩也只用笔交流。”

  得知白岩松的困惑后,善解人意的朱宏钧鼓励丈夫:“坚持下去,我全心全意支持你。”

  为了让丈夫尽快进入角色,朱宏钧每天都督促丈夫练习普通话。她从字典里把一些生僻字和多音字挑出来,注上拼音让白岩松反复朗读,还让他在嘴里含块石头练习绕口令。“我用了两年的时间,由睡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慢慢把心态调整过来。现在回头看,那是我特别重要的一次成长,突然看淡了很多事。”白岩松说。

  终于,白岩松练出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加上机敏和语言犀利的天生优势,他终于在栏目组站稳了脚跟。两年后,白岩松获得了“金话筒”奖,也正式调入了中央电视台。

  曝光了身世,白岩松说:“苦难是一笔财富,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会面对苦难,每一个成功的人在苦难面前都会勇往直前,永不言弃!当苦难、打击,你已经很好地走过时,回忆起它都会带有温暖的颜色。”

【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名人故事07-31

名人的故事11-29

经典名人故事11-14

名人的故事[精华]08-17

关于名人故事12-01

名人读书故事07-23

名人的励志故事11-11

经典名人哲理故事03-28

名人成长的故事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