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11-28 00:34: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本节教材分析:

  教材编写者将“生物圈中的人”安排在七年级下册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是近些年来青少年的青春期发育提前,这样安排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二是绿色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两类生物,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之后,紧接着安排“生物圈中的人”这一单元,有利于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更好的体现课程标准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人的生殖》是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人的由来的第二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第一节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从整体上知道了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本节是从人的个体发育的角度学习人的由来,为第三节学习青春期发育的有关知识做知识上的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知识目标: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描述受精和胚胎发育的过程。二是技能目标,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男女生殖系统正面图和侧面图,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三是情感目标,要求学生与父母交流自己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增进学生敬爱父母的情感。

  本节课的重点可以确定为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描述受精和胚胎发育过程。难点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正面图填写侧面图;能够收集和分析资料。本节课接触到的新概念很多,例如受精、怀孕、胚泡、胚胎等,需要记忆的具体内容也多,建议安排两课时,有助于学生扎实的掌握知识和技能,也能深切的体会到父母生育、抚养与教育的'不易。

  二、本节课的教法

  本节课采用学校的“一案三步”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利用导学案,自学、自练、自纠、自测,学习知识、提高技能,体验情感。学校的“一案三步”教学模式是按照现代教育方****************和多元智能理论,在吸取国内外教育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适合学生个性差异、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影响下形成的智能结构,充分发挥学生智力的潜能,经过认真地训练,从而达到一种新的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实现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教育理念。即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快乐发展,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

  三、说学法

  在“一案三步”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学习,主要通过自学、合作、交流、讨论、自测进行学习,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作为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存在,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学生在目标的指导下自学课文,观察图片,做练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是自主的,这样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比如明确学习内容,商定学习时间,指导学习方法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导学案,通过看书独立寻找答案,但是在有疑问的情况下允许学生交流、沟通,也允许学生向老师请教询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能够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比较集中的问题,然后进行精讲。

  学生自学之后,对于书上的讨论题可以进行讨论,尤其是对于答案和观点不统一的情况,鼓励学生通过讨论甚至是辩论找到正确答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指导意义的方法。学生学习后及时通过完成课后练习题进行检测,教师检查,对于学生不能正确完成的教师要精讲。

  四、说过程

  本节介绍的是人的个体形成方面的内容,学生一方面对人的生殖有一定的神秘感,渴望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往往有怀有羞怯的心情。教师在理解学生这种心情的前提下,要有针对性的设计引入环节。

  这节课的导入是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大概是一个山村女孩,父母在京打工,女孩跟爷爷生活,因为不懂得怀孕、生育等知识,以为和男孩拉手就会怀孕,后来服农药自杀身亡,由此引起学生对于本节知识的重要性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果亲友家里新近生了一个小宝宝,在不允许你问人家的前提下,你将会怎样判断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子呢?”孩子们一定都会嬉笑着看看外生殖器官,由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并顺利进入本节第一部分人的生殖的学习内容。

  在学生好奇心被充分激发的基础上揭示本节的三维学习目标,让学生看目标、读目标,然后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进行自学。首先学生观察课本上男女生殖系统正面图,自学生殖系统结构和功能部分,可用商量的方法明确自学的时间和要求。在学生自学完毕后展示课件上的图,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男女生殖系统结构与功能图,从而填写侧面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并完成课本第8页的两道讨论题。这个过程学生可以先独立思考,对于弄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和小组内学生讨论,从而顺利完成课本图IV-4和IV-6,并且完成课后习题2。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巡视,并察言观色,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端正学生自学态度,教师要特别关注一部分差生,个别指导他们进行自学,甚至可以跟这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说些悄悄话,帮助其完成自学任务。自学结束后,教师要进行自学简评,以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然后播放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习了生殖系统后,进入生殖过程的学习。学生先预习课本,观察受精过程图和胚胎发育过程图,自学过后展示学习成果,请学生描述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过程,之后老师播放一段关于生殖过程的教学影视资料,请学生观看录像后,完成课后第一题。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描述受精的过程和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定会出现不完整的部分,教师可鼓励其他学生举手进行补充,直到描述完整为止。此过程为自纠过程,学生在回答问题以及相互补充纠正的过程中可能暴露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以及学生为深入理解的问题,便于当堂解决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同时,如果后进生都能描述清楚,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否则就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尤其是当发现一些共性的难点问题时,更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更正和归纳。本节课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部位―――输卵管中的发育过程是个难点,需要教师精讲并重点强调。另外在学生自练的过程中教师在巡视中要有目的的搜集学生中存在哪些错误,并在头脑中分类,在学生讲解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易错点进行提问,并对学生讲解不明的地方进行精讲。

  学生清楚了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过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课后第三题的数据,请学生讨论母亲在怀孕期间发生了哪些变化?身体生命活动的强度和身体负担的加重状况,教师可以提问母亲在怀孕期间又怎样的神秘感受,会遇到哪些生活上的困难?另外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酒精、烟草和某些药物对胎儿有哪些影响等。学生可以根据课前调查回答,体会到母亲怀孕的辛苦。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知道对母亲来说生育不容易,对父母来说养育子女更辛苦,懂得疼爱父母,孝敬父母,从而完成情感目标,然后请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小结,再次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小结不完整的部分教师要给以补充。

  五、说板书

  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非常清晰,所设计的板书,主要体现知识目标部分,在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中突出强调和卵巢。受精的过程在输卵管中进行,用红色强调,胚胎发育过程在子宫内也用红色强调。

说课稿 篇2

  《山谷中的谜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用简练的文笔,通过记叙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文章前半局部有自然界的奇异景观之谜说起,主要写谜底如何被揭开的,偏重写实;后半局部主要由揭开谜底而获得的启示,重在揭示哲理。本文借具体、真实的事情来说明人生道理,令人信服,这是对同学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根据新课标对高年级段同学的要求并结合我班同学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3、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4、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叙事简洁,内容较易理解,同学在学习时不会遇到太大问题。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上述情况,我设想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

  一、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指名读,引导同学说说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估计同学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谜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引导同学带着疑问走进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初读要求,在同学充沛自读的基础上,检查初读情况,正音,对文中比较长的句子,重点加以指导,并理解相关的字词。(重点交流:抗争、反弹、完好无损等,着重交给理解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或理解词语。)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引导同学交流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并且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从而引导同学理清文本条理,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三、组织质疑

  同学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同学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我让同学提出课文中有哪些不懂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同学情况协助确定下节课的学习目标。把重点问题留到下节课再研究。

  四、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复习认读。指导描红,临写、交流难写易错的字,相机范写:摧、贞。组织描红,巡视指导。

  五、安排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3、上网搜集有关能解释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成语,俗语,或者故事。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优秀教案,主要分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课一开始,我先复习提问: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同学回答后,我用多媒体演示简笔画,加深了印象。然后导入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教学时,我先让同学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围绕为什么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呢?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当同学们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说出由于特殊的风向,山谷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和雪松的枝干富有弹性,能把积雪抖落下来这两个原因时,根据同学的回答,进行点拨,告诉他们,特殊的风向,造成东坡的雪来得大这是外部原因,而雪松那特殊的身手则是雪松能够在东坡生存的内部原因。使同学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层的理解。为解决课文的难点作好辅垫。接下来,我顺势出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回来,雪松依旧坚持着葱茏挺拔的身姿。我要求同学找出反映雪松特点的词语富有弹性向下弯曲立即反弹依旧坚持,先读好这四个关键词,再读好这个句子,循序渐进。为了理解弹性反弹等词语,我将用钢皮尺作演示,使同学更地理解雪松的有弹性,能弯曲,会反弹的特点。接着,我会出示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无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这一句,让同学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说一说,哪些词最使你受感动,为什么?从而使同学理解:反复地落:雪大,狂;反复地弯:雪松接受的压力大,且作出了适当的让步;反复地落,退让胜利;反复地弹:雪松百折不挠。不论始终雪松是个胜利者等内涵,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因为有了理解作依托,同学一定会读出真正的感情,读出对雪松的敬佩和赞美。

  当同学对雪松的百折不挠已有较深的印象后,我预设了一个小小的争辩有人读了课文的第三段以后说,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用争辩的方式协助同学进一步体会雪松的顽强,雪松的弯曲战略。

  在学习课文最后一个段落,这一奇特的景观给两位旅行者的`启示的时候,我重点放在理解第二位旅行者所说的话,和最后一小节的句子。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两句话,同学比较难以理解,因此,也是本课的难点之所在。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第一课时之后,我布置同学们上网搜集有关能解释这两句话的成语,俗语,或者故事,为深入而形象在理解这两句话作了辅垫。在这一课时教学这两个句子的时候,我让同学举一些例子来说明问题。同学可能会交流出:卧薪尝胆、大丈夫能屈能伸、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自身没有考好试,好好调整自身的心态,准备在其它的考试中取得好成果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一个口头作业:

  1、蔺相如的躲避不是,而是。

  2、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而是。

  3、平日里同学们的谦让不是,而是。

  4、雪松弯曲一下,不是,而是。

  通过这一练习,既加深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三、总结文本,拓展练习

  在小结时,我将特别强调正面抗争的重要,要同学懂得,面对困难,挫折甚至打击的时候,首先应该做的不是弯曲一下,而是正面抗争,要尽最大的可能去接受,去主动挑战,但当困难已经大到你无法接受的地步的时候,就要学会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以求反弹的机会。

  至此,我要求同学以雪松的启示为题,说说学习这篇文章以后的感受。

  四、安排作业课后延伸

  1、摘抄描写雪松与大雪抗争和旅行者得到的启示的句子。

  2、优秀:《十万个为什么》《自然现象之谜》

  3、观察一奇特的自然,并找出原因,说说得到什么启示,并把它写下来。

  4、有兴趣的同学可写一篇读后感。

说课稿 篇3

  开始: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1亿有多大?》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内容。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称一称”“数一数”“排一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有大,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三、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法和教法上谈谈:

  五、学法

  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六、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尽力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着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研讨法。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在黑板上写出100000000和1亿。后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由1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0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00个万组成……由100000000个一组成的。

  谁能说说,“100000000”这个数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特别的大)

  二.实践操作

  (一)称一称

  那么100000000到底有多大呢?大家想不想切实感受一下啊?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叫刘恩的大臣,他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有一次黄河又泛滥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不知冲倒了多少房屋,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无家可归。当刘恩得知这一灾情后,他非常的着急,立刻用了最快的速度写了一份奏折给皇帝。皇帝看了刘恩的奏折后就下令让他到灾区去救灾。刘恩到了灾区后,立刻展开救灾工作,他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同甘共苦,最后终于让老百姓重建了家园,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刘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刘恩的画像,可是皇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的嫉妒。他就不愿意奖赏刘恩,但是又害怕老百姓会说他的闲话,于是他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一天他把刘恩找来,先是夸奖他救灾的功劳,然后对刘恩说:“民以食为天,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朕就奖赏你每月奉禄多加100000000粒大米吧。”皇帝刚说完,其他的大臣都笑了,心想,皇帝这哪是在奖赏刘恩啊,100000000粒大米才有多少一点点。可是刘恩却是很高兴的谢了皇帝。你能知道刘恩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吗?

  你能猜想出1亿颗大米到底有多重吗?

  (学生猜想)

  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巧妙的称出1亿大米到底有多重?

  (学生讨论)

  师引导出设计方案:把1亿粒大米称一下

  方案1、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

  方案2、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3、教师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

  4、学生分组计算

  5、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感受1亿粒米的多少。

  通过刚才活动我们知道了1亿粒米大约有2500000克=2500千克=5000斤重,现在知道刘恩每月奉禄多加100000000粒大米,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吧?

  而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那么全国一天下来大约能节省多少克大米啊?如果每人每天吃4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呢?

  (学生计算)13×(2500×1000)÷400=81250(天)≈223(年)

  知道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

  (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2、数一数。

  (1)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拿一些练习本,和在一起,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的数,数到100本告诉老师,老师立刻告诉各小组所用的时间,组长记录下来。完成后各小组交流所用时间。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谈话: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一亿本练习本要用多少秒呢?

  出示书上的表格(可把90秒改成全班认同的秒数),请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推算,并把结果填入表格。

  反馈,指名读得数。

  (3)进一步探究。

  谈话:9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学生说出方法后看书上的算式。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提问: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3、排一排。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从时间上感受了一亿的大小,大家还想不想通过其他的方式,再来感受一下一亿的大小?

  (1)实际测量长度。

  请10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师生共同测量出长度。(取整米数)

  (2)列表进行推算。

  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

  出示表格,根据表格形式,各小组也依据刚才的测量数据列表格填一填,并反馈推算结果。

  (3)从绕地球的圈数来进一步感知一亿有多大。

  指名读出推算出的长度。

  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长可能还感受不深。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可以饶地球赤道多少圈?用计算器算一算。如果学生的计算器只能显示8个数位,就要把米换成千米来算。

  指名说说计算结果。

  提问:看了这个数据,你又感受到什么了?

  三、在活动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1亿吨左右。

  新明日报20xx年2月26日电,联合国粮农组织周三宣布,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20xx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亿部。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

  (可能的情况:1亿张纸的厚度、1亿个一元硬币的厚度、1亿个人的质量、1亿秒有多长……)

  你能把你想研究的有关1亿的问题,设计方案写出来吗?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单元以鞋为主题,设置了《漂亮的鞋》、《鞋的联想》和《我设计的鞋》三个课题。《漂亮的鞋》是本单元第一课,通过欣赏,了解鞋的基本造型及装饰特点。《鞋的联想》和《我设计的鞋》是在本课《漂亮的鞋》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进行鞋的设计创作。所以本课是后两课的铺垫。

  鞋是与人类联系最密切的日常穿戴用品,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保护脚的作用,还有美化装饰的功能。人的脚是大同小异的,保护和装饰脚的鞋却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功能产生了许多风格迥异的鞋,当其上升为工艺品时,更体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本课所选的.的例图,正是从实用性和装饰性两方面来考虑的:对于学生,从小到大,春夏秋冬,又穿过几双鞋?哪些留给他深刻的印象?本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了解鞋的造型特点和实用功能。本课层层深入,从鞋的实用性导向装饰性,从一个侧面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设计智慧,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本课教学目标:

  1、情意领域: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以及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趣。

  2、认知领域:学会观察和欣赏,了解鞋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

  3、操作领域:学习用色彩或线描的方法临摹或设计一双鞋。

  教学重点:欣赏风格迥异的鞋,了解鞋的基本造型及装饰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不同身份、不同民族、不同时代鞋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水粉颜料、铅笔等。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为本单元的基础课,重点为欣赏感知,知识性较强。为免枯燥,我用游戏将学法渗透于教法之中,注重让学生用观察法、比较法去自主的学,用情境法、激励法去适当的导。其间,我以学生都熟知的漫画形象作为导体,以他们的行程为明线贯穿全课。知识、技能为隐线,融于全课。课始,引进生活,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情境,让学生领略生活中鞋的风采,感受艺术与生活的联系。中间,又将生活导向艺术,层层深入,将鞋放在工艺品的角度去欣赏。课末又回归生活,用游戏活动将本课推向高潮。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情感的催化下,把知识技能向智慧转化,让艺术应用于实践,直接接触美术学习的本质。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部分)

  1、多媒体以动漫形式出示三个漫画人物:“郑人买屐”中的“郑人”、喜剧明星“卓别林”和格林童话《穿长靴的猫》中的“猫”。画面定格在三人不同的鞋商:郑人的古装鞋、卓别林的大头鞋、穿长靴的猫的长统靴,以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民族有趣的鞋导出课题。

  (二)鞋城漫步(深入部分)

  1、画面展示郑人、卓别林和猫在夸耀自己的鞋,激发学生的兴趣。继而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鞋,了解鞋的基本组成:鞋面、鞋底和鞋帮,并知道其构造特征。

  2、郑人、卓别林、猫为买新鞋决定结伴逛鞋城。

  A、屏幕展示鞋城中各种鞋的照片和图片。三人眼花缭乱,不知该选哪一双,导购小姐来帮忙,向他们介绍鞋的种类(从面料、款式、功能上分别介绍,让学生了解鞋的基本功能——鞋的实用性。)

  B、来到另一间鞋柜,更加让人眼花缭乱,这里多为工艺鞋。导购小姐有事离开,请学生学习导购员,选择自己喜欢的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从鞋的花纹、色彩和造型上分别介绍,让学生了解鞋的美化功能——鞋的装饰性。)

  C、引导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见解。比如学生在谈到古代妇女的绣花鞋上讲到:绣花鞋虽然很漂亮,但容易破损,雨天更不能穿着出门。从而在鞋的实用性和装饰性上展开讨论,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下一课设计作下铺垫。

  D、郑人、卓别林和猫请求学生帮他们选一双合适的鞋。学生从他们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国家鞋的不同风格考虑,进行讨论,为三个人选上合适的鞋,从而了解不同时代、民族、身份不同鞋的特点。

  在学生的帮助下,三人买到了自己满意的鞋。为感谢他们的光顾,导购小姐邀请他们参加了一个活动。

  (三)时装鞋秀(创作部分)

  1、三人随导购小姐来到一个T形舞台前,正在开展时装表演,模特儿服装都搭配好了,就缺鞋,请同学们为他们配一双合适的鞋。

  (黑板出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模特若干,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模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色彩或线描)进行临摹或自主的创作设计。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屏幕出示鞋的范图供学生参考。

  3、学生将画好的鞋粘贴到黑板上相应的模特儿下面,进行自评、互评,说说设计意图,提出优点或建议,并选出一双最合适的模特“穿”上。

  4、屏幕再次展示穿上鞋的模特,进一步让学生了解:鞋是量身定做的日常穿代用品,但要讲究与服饰的搭配,身份的协调。

  5、三人正留连于时装展,导购小姐说,还有更绝的呢。三人被领入电影城。

  (四)大开眼界(拓展部分)

  1、在这里,三人观看了电影《世界奇鞋大观》

  屏幕展示图文结合的资料片:《世界最大的鞋》、《世界最贵的鞋》和《先秦鞋文化》。

  2、同学们也想把自己知道的有关鞋的奇闻趣事告诉这三人,让他们长长见识 、开开眼界。课后请同学们上图书馆或网站搜集“奇特的鞋”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更多有关鞋的知识。

  1、 郑人、卓别林和猫与大家说再见,等待下次看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全课结束。

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草原是我家》,本课程选自西师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美丽的大草原》,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课时为一课时。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学应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交流、合作、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发展,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我的教学目的有: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蒙古草原的音乐及风俗习惯,学唱《草原就是我们的家》。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学习用轻快、富于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同学们体会草原音乐的情感以及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看”“想”“说”“唱”等环节,重点是要求学生了解大草原,学会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们的家》。采用欣赏音乐、图片的方式,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情景中,激发他们的情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会歌曲。难点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会歌曲并有感情的演唱。我准备采用让学生通过欣赏的.方式激发起对大草原的向往,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同时新课标强调:教师应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交流、合作、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发展,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因此,我在教授本课时,选择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创设情景法、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示范法、讲授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等。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等,让学生用亲身的感受、体验,主动的去掌握运用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科书。

  教学过程:

  1.引入

  多媒体展示本课课题,背景音乐《草原就是我们的家》。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哪个民族是在大草原上呢?”学生回答。教师;“对,蒙古族是一个生活在大草原上的民族,它有一个特点就是离不开马,他们的劳动生活离不开马,行路离不开马,连吃住娱乐都离不开马。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马背上的民族’。说了这么多,那蒙古族生活在哪呢?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俗话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启发式教学,很自然的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2、感受鉴赏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图片。播放德德玛简介。了解的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播放摔跤、射箭、骑马等图片。教师:“同学们看了这么多关于大草原的资料,相信对大草原又有了新的了解了,此刻同学们一定是对大草原充满了向往。同学们请欣赏歌曲:《天堂》。”老师提问两首歌的共同主题是什么?(都是赞美大草原,赞美自己的家乡)

  3、歌曲学习

  听完了歌唱家们对自己家乡的赞美,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我们的歌声来赞美一下美丽的大草原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歌曲《草原就是我们的家》。

  (1)、试听歌曲,体会歌曲的情感;熟悉歌曲旋律;教师讲解该歌曲演唱的情绪;

  (2)、教师弹唱,学生随钢琴轻轻哼唱,讲解休止符,讲解换气点。“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首歌曲的基本情绪及应该注意的地方,接下来我们再听一遍歌曲,仔细体会一下刚才讲解的几个地方”;

  (3)、分小组练习,每个小组学会一小段,学会后连起来演唱,教师钢琴伴奏。

  (4)、全班跟着钢琴有感情的齐唱。

  4、 拓展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能想出那些关于草原的歌曲?”《骏马奔驰保边疆》、《吉祥三宝》《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呼伦贝尔大草原》《敖包相会》《草原之夜》。

  5、评价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欣赏了蒙古大草原的风景,了解了蒙古人民的各种活动,还学习了蒙古歌曲,真可以说是满载而归啊。不过老师更希望同学们亲自去蒙古大草原看一看,亲身感受一下大草原的感觉,相信还会有新的感觉。好了,我们今天大草原的旅游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一 、说大纲

  根据 《大纲》要求,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激发、培养、发展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及爱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京剧的艺术表现能力,从而掌握鉴赏京剧艺术的知识和技能,认识京剧的艺术特征,知道京剧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沿格及主要的代表人物。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2,教学目的

  1) 欣赏乐曲,感受、体验两个唱段的特点及情感内涵,在这基础上认识两个唱腔的特征。

  2) 通过京剧名段欣赏和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聆听,认识(南邦子)和(四平凋)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角色情感方面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通过感受体现表现音乐美的载体来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因此,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选择方法很重要,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让学生听音乐作品的节奏、音色、唱腔、拖腔等方面用比较的`方法来了解京剧的不同唱腔特点,从而来探究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有关京剧的知识。

  四、说教法

  京剧是我国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剧种,尤其是老年一辈特别痴迷,相反对于我们年青一代来说起魅力却不是很大,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对其京剧所要表达的一些内在的东西了解甚少,所以,为了要激起学生对聆听京剧的兴趣我采用以下的方法来教学。

  1,视觉图象法

  京剧的声腔、行当、板式和伴奏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为了能帮助学生在了解京剧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我在课前收集了一些有关京剧的片段,让学生来欣赏,给学生视听结合,通过图象和声音来直接触动学生的感官,为易于理解京剧的综合表演艺术打好基础。

  2,对比聆听法

  在了解两个乐曲的唱腔特点时,我运用画面表格的形式将两个乐曲的声腔、板式、伴奏、行当等特点做比较,这样有助于学生朝这几方面有目的地去聆听。

  3,音乐律动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师生互动是十分关键的,我首先将给学生现场演唱一首比较简单的京剧,让学生实际感知其艺术魅力,让他们感受到京剧并不是听不动,学不像的高深音乐,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其积极性和演唱欲望,让学生大胆地去尝试、模仿所听的音乐。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1、内容分析

  《 三亚落日》是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写景短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正确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的漂亮景象,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漂亮风光的赞美的思想感情。本文层次清楚,词汇丰富,语言清新,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三亚落日的深深喜爱和赞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情感熏陶、背诵积累的好教材。

  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弄懂图意的基础上,对学生讲明道理,使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做。要让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及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本文安排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把握了识字记词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进一步丰富语言的积累,进一步把握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提升体验文本的能力。

  2、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根据三个维度拟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三亚落日的漂亮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进行朗诵、背诵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品味中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来体会课文的意境、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不同水平的发展,本节课教学,我根据课文的特点,主要采用“朗读指导法”、“情感感悟法”来进行本课教学。

  三、说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读书,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使之见于书,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所以,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在“读”“画”“悟”进行学法指导,加上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我力求体现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章的美言美景,在理解和体验文本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唤起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流程为:

  1、默读课文,感受日落画面。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对三亚落日有一个初步的感受,我将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看看日落的过程由哪几幅画面组成?估计学生能够找出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语感,有重点地循序渐进地进行朗读训练。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体现朗读指导的层次性。

  2、组织交流,指导朗读。通过“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描写?”让学生交流感悟。然后指导学生读出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合作学习,在交流中感悟课文的美景,在思考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基调再次有所了解。

  3、品味语句,想象体悟。主要抓住太阳的变化、海水的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

  三亚落日的全过程,我紧扣文中三句描写落日的比喻句,引导学生体会三亚落日的静态美和动态美。通过引导点拨、朗读品味、想象日落时变幻奇异、瑰丽无比的大自然景象,从而深深体会到三亚风光美,在这样饱含诗意的地方看那么美的日落,使学生对作者情不自禁的赞叹“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转化为发自肺腑的感受。

  先理解第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学生不难回答“像孩童”。再进行研读: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估计学生很快就会抓住“红扑扑、抖落、溅出”这些词语体会到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

  学习其它两句比喻句时,我也将采用上述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我让学生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轻读想象,体会大红灯笼在“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蹦跳的可爱情趣,感受似跳水员“轻快灵敏弹跳入水”的日落情景。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作者对夕阳的喜爱,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并结合动作去感受夕阳的快乐形象。再指导朗读,抓住重要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由此体会三亚落日那富有诗意的情景。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设计以此为立脚点,强调阅读的个性化,让学生在美文的熏陶中有独到的感悟,并在有所积累的前提下有所表达。

  4、图文对照,指导背诵。课的最后,将留5分钟左右,让学生先理后背,逐段击破,再连段成篇进行背诵练习,以竞赛加星插红旗来激励学生,提高背诵能力。让优雅活泼的日落画面定格在学生脑中,让诗意的文字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达到感悟理解——品味深化——积累运用之目的,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写作类似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计意图】让学生情感再次升华,我在感悟的基础上对课文又一次的梳理中,将有层次地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美,想象画面美,读出意境美,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五、拓展延伸

  设想让学生观察我们这个地方的日落景象,进行一次小练笔,学习作者用丰富的词汇,正确生动的比喻、拟人等写法,进行写作练习,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简洁、概括、重点突出的板书能给学生一目了然,加深理解。根据本课教学特点,我设计以下板书:三亚落日像孩童、像大红灯笼、像跳水员。

说课稿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一,会进行有理数除法运算。

  2、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算,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培养学生新旧知识联系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有理数除法运算、感知数学知识具有普遍联系性、相互转化性.

  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有理数除法法则.

  教学难点 (1)商的符号的确定. (2)0不能作除数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两段式设计的基础:可以运用学生学习有理数减法法则时用过的方法对推导除法法则的正迁移作用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设计问题

  1、计算:4×(-2); (2)-3×5; (3)(-2)×(-5).

  2、已知乘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就是在小学学过的除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今天我们就来探求有理数的`除法应当怎样进行?

  二、学生预习问题的设置

  议一议:

  (1)对于除法运算(-8)÷(+4),你能用乘法的知识求出商来吗?如果能,所得的商应是什么数?

  (2)请你举出更多有理数除法的例子试一试。举出4个例子。

  (3)你能由此归纳出和有理数乘法法则相国类似的有理数除法法则吗?

  三、学生课堂交流阶段

  1、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

  四、教师总结

  由此得到有理数除法的法则(一):

  1. 同号两数相除得正,异号两数相除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2. 0不能做除数,0除以任何数都得0。

  教师在总结中要对这种逆运算的关系进行强调,

  因为4×(-2)=-8,所以(-8)÷(+4)=-2;

  同样-3×5=-15,15÷(-3)=5.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指挥海龟起步走》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五册第七7课的内容。从这节课起,学生将学到一种新的技能,程序设计语言——Logo语言。在Logo语言环境中,通过各种命令,可指挥小海龟进行各种表演,如做数学题、画图和演奏音乐等。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是学生学习Logo语言的基础,学好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二、说学情

  本课是五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五年级学生好学、好问,好奇心强,对新事物表现出的兴趣尤其高。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程序设计语言,它的神奇和有趣都吸引着学生。我将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做积极有效的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三、说学情

  依据新课标年段总目标,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时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悉Logo环境,认识Logo语言的窗口。

  2、掌握fd,bk,lt,rt,cs,bye命令的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够用fd,bk,lt,rt,cs,bye命令指挥小海龟画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用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

  2、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

  四、说重点难点

  在Logo语言环境中,关键是通过命令来指挥小海龟工作,没有命令,小海龟将寸步难行。由于基本命令由英文字母组成,这对学生在记忆上会造成一定困扰。要同时记住命令的.名称,书写格式及功能,这对学生来说更加不易。所以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小海龟的前进、转向等基本命令的使用。本课的难点定为:提高学生用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

  1、创设情境法:通过给学生播放一段小乌龟找妈妈的视频来吸引学生眼球,鼓励全班同学一起帮助小乌龟找妈妈。结合课件,通过分析小乌龟找妈妈的路程、步骤,初步灌输学生编程思想,最后引出课题,指挥海龟起步走。

  2、讲授法

  讲授法是一种省时高效的教学手段。我通过向学生讲授PC Logo窗口的组成及对fd,bk,lt,rt,cs,bye基本命令进行解释,可以让学生对今天的内容有个初步直观的了解。

  3、任务驱动法

  通过为学生设置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4、演示法

  根据信息技术课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师边讲边操作,学生边听边动手。这样学生可以获得直接经验,加深学习印象。

  学法:接受任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六、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小乌龟找妈妈的视频来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学习新知

  提出任务:鼓励全班同学一起帮助小乌龟找妈妈。结合课件,通过分析小乌龟找妈妈的路程、步骤,初步灌输学生编程思想。我们要认识小海龟,首先得会跟它交流、勾通。语言是我们相互勾通的重要工具,我们有我们的语言,小海龟也有它自己的语言,你知道是什么语言吗?引出Logo语言。

  在我们桌面上就有LOGO语言,我们一起来学习用LOGO语言与小海龟交朋友——指挥海龟起步走。双击运行LOGO语言,瞧,小海龟就藏在这呢。接着介绍菜单栏、常用工具栏、绘图窗口、初始位置、命令窗口。

  提出问题:我们可以直接在命令窗口跟小海龟交流,怎么交流呢?是不是直接输入汉字小海龟就能看懂我们想要干什么了?刚才我们说了,小海龟可聪明了,它可是会英文的哦。同学们来跟它PK下,看看谁认识的英文多,我们就从表示方向的英文单词开始,这些英文它都懂,同学们你们认识吗?从而引出Logo语言的全拼命令。

  我们的语言有我们的语法,中文有中文的语法,英文有英文的语法,我们小海龟也有它自己的语法,进行Logo命令格式的学习。教师演示命令小海龟前进50步(fd 50)。

  3、实践操作,加深印象

  “做一做”1、2题任选一题,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

  4、游戏激趣,巩固新知

  小组合作游戏:找朋友。用Logo语言命令格式,帮助同学找朋友。

说课稿 篇10

  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下面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说一下对这节课的教学研究。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安排为1课时。

  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把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把集合表示方法的恰当选择作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相对扎实,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认知情况来看,对于生活实例,他们的感性大于理性,抽象概括能力较弱,但是学生们富有好奇心,充满求知欲,愿意接触新事物。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动力,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因此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富创造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的特征;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熟练掌握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及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中,应用自然语言与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与学生一道归纳出集合的含义,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

  四、教法学法

  由于本节课是高中数学的起始课,而且概念较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决定从身边实例出发,通过老师引导,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法指导方面,使教学过程活动化、学习过程自主化、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体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理念。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以老师走进教室关上门,教室内的所有人能否组成集合作为引入,这样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感到亲切,集中了注意力,同时抛出问题,为后继教学埋下伏笔,接着介绍集合论的创始人,德国数学家康托,这样处理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数学背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类比归纳、理解含义。此处我举得五个例子,既有数字又有图形,还有日常生活中的人和物,这些实例贴近学生生活,更进一步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紧接着通过老师引导,与学生一起归纳出集合的含义,并且让学生对五个例子进行解释,加深对集合含义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把握特征。此处我设计的三个实例依然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充分体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通过教学过程活动化,知识过程体验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以下是我的教学实录。在学生已经了解元素特征的情况下趁热打铁,给出以下4个例子。让学生稍加思考之后进行回答,进一步加深对集合中元素特征的理解。数学具有形式上的简洁美,在此处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并给出相应的符号表示,以及常用数集的记号。由于这些符号以后经常会用到,在课堂上理解的基础上更需要课下的强化记忆,达到“从来都不用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效果。

  (四)列举描述、恰当选择。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体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在此给出了使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具体方法,为了巩固授课效果,在这个知识点后面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设计这道题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求解兴趣,同时还可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实战演练、拓展提升。在这里我设计了两道用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的题目,这样设计首先是想考查学生对列举法、描述法掌握的情况,也希望通过两种表示方法的练习,更好地把握列举法和描述法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应当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集合表示方法。通过这道题目的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归纳方法、课后延伸。在这个环节,我首先引导大家对列举法和描述法进行了归纳,指明其特点并让大家根据情况进行恰当选择;小结部分采用学生回忆—归纳—总结的方式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在作业布置方面,一道必做题,巩固消化知识;一道选做题,课外拓展延伸,体现了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我的板书设计简明直观,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要点。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了感性认识;通过分层次地不断提问、启发、引导,触发了学生的理性思考,并让学生通过活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及时有效的点拨,使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以提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正是这种需要,引领着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