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10-26 16:08:2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说课稿8篇

说课稿 篇1

  一、设计意图:

  在孩子的眼里,成人是多么的了不起。每个孩子都希望快快长大,尽快进入成人世界:他们是谁?在做些什么?我能像他们那样做一做吗?模仿成人劳动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的经历。所以顺应孩子的需要,让他们在模仿成人的过程中显示自己的潜能,为促进幼儿主动发展创造了良机。

  打击乐《做面包》是从中班"小鬼显身手"这个主题中生成的一节音乐课。在这个主题中,孩子们已有了解制作面包主要工序的经验,加之《做面包》这首节奏儿歌简单、明快,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对声音又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所以打击乐就适合幼儿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幼儿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拍打,敲击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及自由选择节奏乐器,产生不同节奏的声音,从而有兴趣地创造性地来表现音乐。

  二、说活动目标: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目标应注重全面性,它包括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如下:

  1、认知目标:幼儿自编相应节奏动作,自选乐器伴奏,提高幼儿音乐节奏能力。

  2、情感目标:能够注意并努力追求集体合奏活动中的声音和谐与情感默契。

  3、能力目标:学习创编节奏词,体验创编的乐趣。

  三、说活动重、难点

  活动的重难点,离不开活动目标的具体要求,这是相辅相成的。此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分别如下:

  活动重点:

  1、幼儿自编相应节奏动作,自选乐器伴奏,提高幼儿音乐节奏能力。

  2、能够注意并努力追求集体合奏活动中的声音和谐与情感默契。

  活动难点:学习创编节奏词,体验创编的乐趣。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我从以下三方面来谈我的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活动前,幼儿已了解制作面包的主要原料和工序。

  2、教具、学具的准备:

  (1)打击乐器若干:幼儿自选乐器伴奏,充分给了幼儿自由表现音乐的机会,提高幼儿音乐节奏能力。

  (2)《做面包》多媒体课件:为了让幼儿更专注地理解儿歌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儿歌的韵律之美。

  3、心理的准备:幼儿希望走进成人的世界,模仿他们的劳动过程,在"小鬼显身手"这个主题中,幼儿模仿的愿望已得以实现。

  四、说学情:

  中班幼儿年龄在4-5岁左右,这个年龄的幼儿有意行为开始发展,注意力较以前更集中了,规则意识萌芽,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喜欢唱歌、念儿歌,会拍打较容易的节奏。因此,针对这一学情,我会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教学。

  五、说教法:

  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采用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操作尝试法、感受体验法、启发联想法和直观演示法。

  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节活动主要是奥尔夫音乐活动里的节奏教学,是什么把音乐,舞蹈,语言等联系到一起来呢?那就是节奏。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学习音乐最基础的部分就是节奏,节奏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活生生的音乐语言。中班幼儿会拍打较容易的节奏,而《做面包》让幼儿自选乐器伴奏和自由创编节奏词,充分给了幼儿自由表现音乐的机会。

  2、操作尝试法:这是根据纲要中所提出的"幼儿是在自由观察、积极探索中进行学习的'" 而采用的。运用在引导幼儿学习掌握节奏型的环节。通过看看说说、拍拍打打,引导幼儿自编相应节奏动作进行节奏练习。这种教学方法最突出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灵活性,注重了幼儿的个别差异,突出了新纲要的精神,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里自主的学习,让教师真正成为了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师生之间保持一种积极的互动状态。

  3、感受体验法:就是引导幼儿运用听觉、视觉、运动觉等感观,不断地感受乐曲及其节奏。幼儿通过亲身地去感受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儿歌的节奏与性质。首先我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听觉,激发幼儿展开想象去感受体验节奏儿歌的性质。其次,引导幼儿运用运动觉、视觉和听觉进行节奏的感知。

  4、启发联想法:幼儿将这种愉快的情感体验,通过打击乐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完成打击乐教学的任务之一"幼儿学习用打击乐器来表达对某种情绪的尝试"。

  5、直观演示法: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进行表演示范,引导幼儿理解作品内容。活动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整首儿歌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动画,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儿歌的韵律之美。

  这五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做到了动静交替。注意发挥了节奏儿歌的情感教育功能,重视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六、说学法:本次活动,我将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表现活动,主要采用的学法有:

  1、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们会对活动的感觉和内容的印象更为深刻。

  2、多种感官参与法:活动中,我将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听一听、学一学、演一演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促幼儿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3、操作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通过看看说说、拍拍打打,引导幼儿自编相应节奏动作进行节奏练习。

  4、欣赏法:通过欣赏《做面包》多媒体课件,使幼儿更专注地理解儿歌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儿歌的韵律之美。

  七、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从"理解--感受--体验"三大块,由浅入深,从想象到理解,使幼儿已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直观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学流程:激发兴趣--念儿歌自编相应动作--自选乐器为儿歌伴奏--创编儿歌节奏词。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音乐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让我们一起来玩《小手伸伸》的游戏吧!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陈鹤琴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不能为了教而教,而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了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的特点。此环节需要3分钟。

  第二环节:念儿歌,幼儿配上自编的动作。

  1、你们见过面包师傅做面包吗?面包是怎样做出来的?(和面团、做面包、烤面包、吃面包)。

  2、老师把做面包的过程编成了一首儿歌,想听听吗?

  和 面团|和 面团|和 和|和 -|

  做 面包|做 面包|做 做|做 -|

  烤 面包|烤 面包|烤 烤|烤 -|

  吃 面包|吃 面包|吃 吃|吃 -|

  3、欣赏课件,直观感受做面包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儿歌的韵律之美。

  4、请幼儿自编相应的节奏动作,然后大家一起念儿歌。

  5、幼儿分成三组,分别是"和面团、做面包、烤面包"最后大家一起说"吃面包",边说边做相应动作。

  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了奥尔夫音乐活动里的节奏教学,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学习音乐最基础的部分,节奏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活生生的音乐语言。中班幼儿会拍打较容易的节奏,而《做面包》让幼儿自选乐器伴奏和自由创编节奏词,充分给了幼儿自由表现音乐的机会。

  此环节中,我还运用了感受体验法:就是引导幼儿运用听觉、视觉、运动觉等感观,不断地感受乐曲及其节奏。幼儿通过亲身地去感受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儿歌的节奏与性质。比如说把幼儿分成三组,分别是"和面团、做面包、烤面包"最后大家一起说"吃面包",边说边做相应动作。在学法中,我运用了多种感官参与法:活动中,我将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听一听、学一学、演一演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促幼儿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个环节中我还运用了直观演示法: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进行表演示范,引导幼儿理解作品内容。活动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整首儿歌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动画,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儿歌的韵律之美。在学法中运用了欣赏法:通过欣赏《做面包》多媒体课件,使幼儿更专注地理解儿歌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儿歌的韵律之美。此环节是重点,需8分钟左右。

  第三环节:自选打击乐器为儿歌伴奏。

  1、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分成三组,看指挥,边说儿歌,边按节奏齐奏。

  2、幼儿互换乐器进行演奏。

  此环节中,我运用了操作尝试法:这是根据纲要中所提出的"幼儿是在自由观察、积极探索中进行学习的""而采用的。运用在引导幼儿学习掌握节奏型的环节。通过看看说说、拍拍打打,引导幼儿自编相应节奏动作进行节奏练习。这种教学方法最突出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灵活性,注重了幼儿的个别差异,突出了新纲要的精神,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里自主的学习,让教师真正成为了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师生之间保持一种积极的互动状态。比如说: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分成三组,看指挥,边说儿歌,边按节奏齐奏。在学法中我运用了操作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通过看看说说、拍拍打打,引导幼儿自编相应节奏动作进行节奏练习。

  在这个环节中,我还运用了感受体验法:就是引导幼儿运用听觉、视觉、运动觉等感观,不断地感受乐曲及其节奏。学法中,我运用了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们会对活动的感觉和内容的印象更为深刻。此环节是重点,需8分钟左右。

  3、幼儿创编儿歌节奏词,并配上乐器伴奏。

  (1)请小朋友想一想还可以编哪些有节奏又有趣的儿歌?

  (2)幼儿自编节奏词如:

  坐 火车|坐 火车|坐 坐|坐 -|

  玩 沙子|玩 沙子|玩 玩|玩 -|

  3、幼儿齐说并配上乐器伴奏。

  此环节中,我运用了启发联想法:幼儿将这种愉快的情感体验,通过打击乐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完成打击乐教学的任务之一"幼儿学习用打击乐器来表达对某种情绪的尝试。"在学法中,我运用了操作法:通过想想说说、拍拍打打,引导幼儿创编儿歌节奏词进行节奏练习。此环节是难点,需6分钟左右。

  说活动延伸:

  1、在表演区放置一些打击乐器,供幼儿平时念节奏儿歌用,鼓励幼儿创编出更多更有趣的儿歌。

  2、提供给幼儿一个新节奏,请幼儿自己创编节奏词。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棉花姑娘》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纵观第八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围绕“问号”这个主题编排,融科学和生活常识于故事情节中。本课是一篇童话,通过棉花姑娘请求小动物给自己治病的故事,介绍了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不同种类害虫的科学常识。课文角色丰富,插图精美,对话内容口语化,句式不断复现。符合一年级儿童的阅读心理。

  二、说教学目标

  教师的有效设问,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第一学段目标“细化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和“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并结合本教材编者的意图和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以及本课的具体语言文字,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棉、娘”等13个生字和大字头1个偏旁;会写“病、医”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祈使句请求的语气,读好文中角色的对话。

  3.了解不同的动物能消灭不同害虫的科学常识。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会和理解。”根据第一学段的要求,我把借助插图读出祈使句请求的语气和读好文中角色的对话作为教学的重点。据此,第二条目标也是本课教学难点所在。

  三、说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阅读理念,围绕“明确目标,有效设问,提高效益”这一主题,凸显以“读”为主线,以“对话”为主要途径,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得以培养和提升。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由于课标倡导教师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所以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见悟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棉花姑娘的急切心情以及燕子、啄木鸟、青蛙的“无能为力”。

  2.情境教学法。借助课文图画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

  (二)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自读、观察、合作交流的方式,通过读说议的形式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简单走向丰厚”

  课的开始,我会这样导入: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让你们猜一个谜语:“说它是花不是花,冷天人人需要它。白白胖胖真可爱,一堆一堆白花花。”学生肯定能很快猜出本文的主人公棉花姑娘。随后,我会让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课题。请伸出你们的小手跟着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我将有重点地指导“花”的书写。板书完,我会让学生齐读课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我在引领学生通过书空的形式板书课题时,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虽不是实际书写,但在书空的过程中,学生已初步感受到学语文,写字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真所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初读——“从被动走向主动”

  1.板书完课题,我会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棉花姑娘怎么了?她都请谁来给她治病?最后又是谁治好了她的病?

  (此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正如美国一教育家所说“那些不设防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捶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

  2.接下来,我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将“、病”等字词读准确。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留意学生不容易读准的词语,如“斑点”、“树干”、“可恶”等词,板书在黑板上,在学生朗读完后加以指导。并通过一些词指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一开始可能都比较繁杂,我会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让学生简单地概况本文的大致脉络。

  (我们读文章,除了所谓的要把文章读“厚”,更重要的是要把文章读“薄”。通过不断引导,我们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充分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3.趣味识字,自主学习

  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呢?我在这一环节中试图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学起来。在识字教学中,我让学生们观察“姑、娘”这两个字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形声字的规律。鼓励学生用学过换一换、加一加等方法,创造性地自主学习生字,又通过猜字谜、捉害虫等游戏,让孩子们在自评、互评中主动参与学习,达到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效果。

  (三)精读感悟——“从空谈走向思考”

  生字学完,我会让学生借助插图,带着问题学习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

  1.借助插图,体会心情

  学生在交流时,肯定会找到这一句“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教学中,我会让学生先读一读,并问他,你为什么这样读?在读这一句时,课文里哪幅插图帮助了你理解这句话?当学生说出后,我会让学生再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这句话,并相机评价,能借助书上的图画来读书,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就叫会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的方式,让学生明白阅读文本时,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插图。这不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同时也避免了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学。)

  2.欣赏语句画面

  文中的第二、三、四、五段是故事的经过,这部分角色丰富,也是学生需要仔细品读的部分。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我除了要抓住重点字词外,还会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棉花姑娘急切的心情以及感受燕子、啄木鸟、青蛙的“无能为力”。通过教师示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体会祈使句请求的语气。

  (能否读好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本环节,我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赋予学生抒发感情的机会。)

  3.指导生字书写

  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了“奇”、“星”这两个难写易错的字,先以孩子自己的观察为主,让他们说一说,然后加以适当点拨和整理。师范写后,学生练写。在巡视的过程中我会强调写字的姿势。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学的每一学段里,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在这里安排学生练字,正和课堂开始时的书空相呼应,这样,通过书空和实际练字两种不同的手段,既指导了学生的写字练习,同时也避免了因单一的写字练字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到这,我的课堂教学已接近尾声,我会让学生跳出文本看文本,让学生谈一谈学完本课都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迁移,从盲从走向独立

  对于课后练习,我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作为第一份作业。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第二份作业,让学生回去把今天的童话故事讲给父母听。

  (关注课后练习,其实就是在关注教材编者的意图,让学生回去说给父母听,是让语文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

  七、说板书设计

  依照作者的思路和文中的重点词语以及板书设计的目标性、有序性和直观性原则,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棉花姑娘

  燕子,空中

  啄木鸟,树干

  青蛙,田里

  七星瓢虫,蚜虫

  八、说教学反思

  纵观我的教学设计,我始终坚持以童趣为本,朗读为主,将朗读作为主旋律,引导学生在个性品读中感受文本内容。但是由于时间关系,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并不多,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较单一,课下要用心去积累一些精彩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价语。

  感谢聆听,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初中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既本节教材总体来说难度不大,许多知识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同时也能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相关的化学问题,提高科学素养水平。因此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说出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2、通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研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4、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5、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或者失败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

  2、初步独立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2、体验探究成功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4、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

  教学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的制取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书写制取二氧化碳及其性质的化学方程式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二氧化碳是学生熟悉的物质,但学生还不能系统的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所起的众多重要作用,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系统的认识二氧化碳。

  2、教法的选择

  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多次采用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多媒体演示、网络搜索、知识竞赛、互动教学等多样化形式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科学思维方法、表达和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将一些枯燥和晦涩难懂的问题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高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注入了精神动力。对实验现象及生活现象的分析能做到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一般途径,所以我在课的设计中注重指导学生: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观――观察仔细、议――学会交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均得到最大的收获。

  四、说教学实施

  我将本节课内容分为四大环节来进行

  (一)导入新课(3分钟)

  新奇适当的导入是保证学生良好学习气氛形成的重要方法。在这个环节我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搜集了多副关于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图片和有关“屠狗洞”的小故事视频录像等,从中暗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也激起学生学习的'渴望。

  (二)二氧化碳的制法(17分钟)

  本环节我改变了以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的一问一答模式,我认为那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所以我在学生学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基础上大胆的放手,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仪器和药品,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出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之后,亲自动手随意选择可行的药品进行实验探究,初步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装置、药品以及收集方法。再通过各小组辩论的形式得出最好的方案。

  在学生交流出各种实验装置时,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每种装置的优缺点进行评价,采用灵活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电脑上操作把一些基本元件(仪器)通过简单的拖动组合成一套套实验装置,从中选择出最好的供实验所用。

  而药品的得一般很少小组能够说出完整的理由,我们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最终通过3组小实验得出结论:(1)大理石和稀硫酸(2)大理石和稀盐酸(3)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

  我设计本环节的根本意图很明显,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三)二氧化碳的性质(18分钟)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不易产生探究冲动。尤其本环节实验比较多,老师说一个学生做一个,重复多遍同样的小环节就显得本节课了无生机。为此我特意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的活动情景:让学生扮演成一名医生,需要探究的解决的问题(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哪些)就是一个急症病人。通过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努力,让学生在一种快乐、新奇的感受中找到解决病症的药方(即正确结论)。我将这一步分为疑难杂症—专家坐诊——把脉问药—药到病除四个小环节来进行。

  1、疑难杂症(4分钟)

  同学们非常熟悉碳酸饮料,我就以探究碳酸饮料为活动线,以获得二氧化碳性质(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质)为知识主线,将二氧化碳的性质等知识搭上了趣味、愉悦、竞争的载体,再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用途的图片以及有关信息资料或者小故事等,让学生以最快最准确的方式理解问题,为后面的猜想及探究方向做好了准备---即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阶段。

  (意图)培养学生从身边事物发现化学问题,增强探究的意识。

  2、专家坐诊(4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每个小医生都提出一个相对的药方,这样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多做假设,多做猜想,同时多提出探究的实验方案——做出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

  通过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方案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原先独立探究方案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

  3、把脉问药(8分钟)

  专家坐诊的结果造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形式。如何让学生统一思想,还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呢,实验是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实验,来推断自己的药方是否准确——实验验证阶段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4、药到病除(2分钟)

  通过专家坐诊的良好互动及把脉问药的实验探究,学生得出了正确的药方,通过交流归纳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交流反思得出结论。

  这种设计方法打破了以往教材沿袭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质一条一条往下验证,而我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各种各样的性质,最后让学生将所获得的性质分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类。学生真正参与了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

  (四)二氧化碳的用途(5分钟)

  生产生活实践中二氧化碳的用途非常多,没有必要当做重点给同学们讲解,我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各抒己见,然后同学之间相互补充。教师最后以拓展升华的形式对同学们进行检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化学的紧密关系,知道二氧化碳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又会因“温室效应”的加剧而给人类带来灾难,体会到性质决定用途。所以利用好、控制好二氧化碳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小结

  最后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完成,畅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2分钟)

  结束语

  本节课按照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教学宗旨,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达成展开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很大提高。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气候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我的说课内容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1、说教材;2、说学生;3、说教学目标;4、说教学重难点;5、说教学方法;6、说教学过程。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的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

  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多样,季风显著。而气温是反映气候特征的重要要素,因此学习《南北气温的差异》,让学生掌握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是认识我国气候特征的基础,也有利于理解各区域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

  二、说学生

  (“地理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的活动。”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课程标准理念的落实及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1月、7月气温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简单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

  (由于学生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的局限性,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难点: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教学活动中,我对课本中的正文、图表、阅读材料、活动等素材整合,围绕“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境导入法、读图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讨论交流法等。并且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教材结构和学生特点的把握,以及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为:(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三)小组互动、主动探究;(四)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等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采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喜爱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中的角色来假设:寒假来临,刘星的妈妈准备带上刘星去北极村感受北方千里冰封的景象;夏东海准备带上夏雨、夏雪“下南海”到海南旅游。一家人在讨论准备行李的时候犯愁了:听说两个地方的气温相差很大,于是想请同学们一起帮忙出谋划策:该如何准备去两地旅游的衣物呢?

  通过学生喜爱的情景喜剧引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外出旅游时该如何选择衣物”来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根据新课程理念 “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同时为后面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主要采用问题驱动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出一月份平均气温图,指导学生分析、探讨以下问题:

  ①一月份0°C等温线主要穿过了那些地区?(指导学生动手在地图册上将0摄氏度等温线画出来,以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加深印象。因为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该线南北的植被、耕地类型、河流水文特征、农作物种类等,均有较大差异。)

  ②一月份,漠河和海口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

  ③计算一月份的时候漠河和海口的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出,逐步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

  (并且知道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漠河)

  然后,在学生掌握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夏季的气温图,通过读图分析分析,认识到我国夏季南北温差不大,概括出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

  (并且知道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在本环节的活动中,学生通过读图探究、自主学习掌握我国冬夏两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同时也解释了前面设置的悬念,还能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为什么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呢?老师在此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其原因。进入到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小组互动、探究学习。

  (三)小组互动、探究学习

  此环节的学习是本课的难点,主要采取小组互动的形式,指导学生共同探究来完成。

  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必要的素材:

  ①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海口、北京、漠河三地纬度及气温图表。学生合作探究、读图填表,总结规律。

  ②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 海口、北京、漠河三地纬度及气温图表。学生合作探究、读图填表,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资料和知识储备,(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总结出: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夏季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的原因:是由于在高原山地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地形因素的影响)

  (由于自然环境总是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对我们的生活都造成了哪些影响呢?由此进入第四个环节的学习。)

  (四)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本环节主要是引导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将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首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讨论交流,认识气温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其次,多媒体展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及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让学生认识气温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掌握各温度带的划分。

  活动结束后,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并及时用课堂练习检验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效果。

  另外,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适时板书,如大屏幕所示,我采用条文式板书,这种板书设计比较直观、系统。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结束语: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面向全体学生,采用直观教学、情景教学、合作学习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5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欢欢喜喜过新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渗透理念,设定目标。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欢欢喜喜过新年》这一课的内容集开放性、综合性、情感性为一体。教材以学生最熟悉、喜庆的节日——春节为切入点,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明天的追求。这节综合活动课,我打破单一、呆板、严肃的课堂模式,努力创造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自然,学得快乐,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体会家乡过春节时的习俗对生活的影响。

  2、情感目标:通过感受过年的欢快和喜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向学生渗透重视亲情、友情的美好情愫。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别,分析能力。

  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了解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挖掘过年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与反馈信息相结合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在讨论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习。

  (二)运用理念,精心设计。

  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多媒体《过年》片段,同时学生聆听着熟悉的旋律《新年来到》,一下子教室里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我随机引出话题:“同学们喜欢过年吗?为什么喜欢过年?”学生的回答很积极,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2、畅谈春节,明理激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我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活动中的感受、体验、领悟,让其获得多元发展的机会。课前,我让孩子们收集过年用过的小饰物、用具、照片等,活动中让学生展示交流,同时把音像教学资源引进课堂,给学生营造出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静能动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活动生动化,形象化,多媒体资源中的《过年》图片的介入,激发学生畅谈在过年的众多风俗习惯和庆祝活动中,你觉得最有趣的`是什么?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同学们在交流中全面地了解了当地过春节时的习俗,随机播放过年习俗如贴年画、贴门神、剪纸、、、、、挖掘出过年的文化内涵。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一些辩论题供学生辩论:过年要不要放鞭炮?收压岁钱好不好?从而体会到家乡过春节时的习俗对生活的影响。

  3、主体参与,多向互动。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倡导动态的、建构性、过程性的知识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不再是监督,控制学生活动的人,而应该是学生可信赖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这节课我打破学科界限,以全身心活动为载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节,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多向互动贯穿课的始终。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及特点

  《雪孩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课文部分的第19课。

  《雪孩子》这篇课文描述了一场美丽的大雪过后,小白兔和妈妈堆一个可爱的雪孩子,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了快乐……但是后来,为了救大火中的小白兔,雪孩子却化了。它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表现了雪孩子奉献自已,救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同时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故事之中,易于激发兴趣。

  文章文质兼美、极有意境、极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老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便用教材;看图读文,使学生获得了真实情感体验。进而学习雪孩子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在教学中,为了能够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节课我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加深感悟。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课程标准中教学法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认识10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及表演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感受雪地、云朵的美丽,体会雪孩子的美好心灵。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与依据

  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飞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两句话,使学生知道雪会变成云,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这两种变化属于物理现象,对于刚刚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极有难度的。所以教师要通过演示课件"雪化成水、水蒸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自然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所以在教学中尽量让他们保持高昂的情绪,让他们在玩中学。但他们经过半年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尤其是本课课文首次以不注音的形式出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也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阅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搜集了解雪和云的变化过程。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雪花生字卡片。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理念

  基于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以故事情节导入,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低年级学生较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东西,为此,上课伊始,我先播放课件,以故事情节做为画外音,将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到课堂上来。下面就请各位领导看一下这个小故事。(播放课件)我认为以动画形式巧妙导入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有了美好的情感体验,声情并茂的动画片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2、图文结合,随文识字。

  在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以后,我首先让学生图文对照欣赏课文,"披文入情"领略文章的语言美。(下面就请各位领导看一下课文内容)。我认为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就应该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所以我又让学生自由读并勾画出在生字,同时读出相关的句子,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在检查识字时我采用认读雪花生字卡片的游戏形式进行,这样就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积性。我还将课文中的10个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编成一首短小的儿歌。(兔妈妈,她赶早,连忙出去找食物,小白兔,点旺火,合上眼晴睡大觉,着了火,化成灰,自己全都不知道,雪孩子,把她救,从此变成白云美。)将生字的语言环境改换了,就很好地检测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3、朗读感悟,体验情感。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

  在这里我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

  学生在朗读中,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对雪孩子舍己救人的精神给予肯定,对这种行为表示赞赏,因此才会体验到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的高兴心情;而从另一角度,学生们也体验到了生命的宝贵,感悟到小白兔失去雪孩子后的悲伤之情。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所以在教学课文时,我采取了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分析在读时应注意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个我教学的小片段。当老师提出让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时,有的同学提出我最喜欢 “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句。老师说,是啊!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有的同学说,我觉得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雪孩子虽然已经变成了白云,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雪孩子觉得很高兴,所以要读出高兴的语气;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要读出伤心的语气,因为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小白兔觉得很伤心,所以要读出伤心的语气。

  这时老师追问,其他同学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适时总结,刚才小朋友们分别是站在雪孩子和小白兔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学生自由朗读)

  最后,我又请三名同学读,让其他学生评一评谁读的最好,好在哪里?老师在学生汇报中及时给予肯定。

  在教学中,我觉的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表达出高兴、开心的心情。在此,我没有像以前一样,用一个统一而模糊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请大家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这一段”,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用表情(满脸笑容)、动作(边读边跳)等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学生心目中的高兴开心是什么样就怎么读,我觉的这样做比一味的“好”“很好”“你真棒”更重要,让学生在教师引导和鼓励中找到朗读技巧和方法。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型教师,我们不仅不能以“标准答案” 来恒定学生,而应该给予鼓励,加以引导。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地发现,积极地创造,发展自己的个性。

  4、帮助学生解疑。

  雪孩子化了,他到哪里去了呢?你们想知道雪孩子怎样变成白云的吗?(播放课件演示雪与云的变化过程)

  让学生理解雪孩子被火烤了,温度升高,化成了水。水又成了水蒸气,最后变成了白云。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化?有的学生可能说到:夏天里,我吃雪糕,含在嘴里雪糕一会儿就化了;我们把糖含在嘴里,糖慢慢地就化了;要是把塑料碗放在火炉上,就烧化了,变黑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学语文。在这里我抓住学生朗读中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搜集生活中的信息,在生活中寻找“化” 的现象。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重点词“化”,扩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是语文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

  5、结合图片,进行叙述。

  指导学生合作表演课本剧虽有一定难度,但是借助动画,引导学生逐步模仿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及表演能力,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并且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

  6、作业。让学生叙编故事,《雪孩子回来了》想象小白兔与雪孩子见面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样设计会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想像。

  板书设计

  19雪孩子

  下了大雪堆雪孩子 又唱又跳 回家休息

  兔家起火 火中救兔雪人化了成了白云

  我以每幅图的主要内容为板书,我觉得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梁启超的这篇《最苦与最乐》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思想深刻,格调高雅,语言凝重,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沁人心脾,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本文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了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文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两个分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1、2自然段),“尽了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3自然段)各为一部分,得出的结论“人生当勇于尽责,而不能逃避责任”(第4、5自然段)是第三部分。但是本文并不是一篇很典型的具有议论文结构的文章,作为初中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在教学中采取淡化文体,注重学生体验、感悟的方法,使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达到思想上的共鸣。

  2.设计意图:

  本课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人本原则: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让学生在人生苦与乐的讨论中,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就必须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交往原则: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小组合作互动,加强课堂交流,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开放原则:本文作者多用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语言流畅而又凝练。本课教学设计旨在掌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通过拓展迁移训练,拓宽教学的内容和空间。

  二、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文章多用排比修辞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

  2、出示提纲,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联系实际,畅谈对责任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三、说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不可贪多求全,根据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章多用排比修辞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苦乐与责任的关系,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四、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反复读、读反复,继而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内容。

  2.情境设置法: 在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重难点的突破上,充分利用师生的互动交流和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中去,让学生由感性的“苦”与“乐”中,理解“责任”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主旨,思想产生共鸣。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在读课文和讨论过程中,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品味修辞的特点。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六、说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五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介绍作者。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师生谈话导入新课,既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并顺势介绍作者。

  第二块:整体感知,。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三块:自主学习,理解内容。前两部分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多媒体出示学习提纲,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并参与学习。

  第四块:合作探究,第三部分以读促讲,培养学生提炼概括的能力。

  第五块:目标检测,拓展延伸。通过练习和视频资料,检测和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出示相关资料,指导学生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责任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说课稿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

  2、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一:导入

  同学们热不热?(热),是不是很想快点到秋天,那样就凉快了?

  我们都知道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情怀,同学们你喜欢秋天的什么景物?

  著名的作家史铁生最喜欢秋天的菊,更对秋天产生了怀念之情,那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史铁生双腿瘫痪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年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2、诵读课文,初析文章

  让学生细读一遍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深沉、略带伤感、“我”:不耐烦、暴躁,母亲:央求、亲切。

  3、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品味课文。

  (1)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脾气的人?(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2)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为什那么暴躁,是天生的吗?谁一直陪伴着我?

  (3)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母亲爱什么?那文章中提到的作者几次秋天看菊花?(3次,母亲,我)

  (4)作者前后生活态度有什么改变?(用文中语句回答)是谁促进了作者生活态度有了那么大的转变,以至于直接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母亲)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第二课时)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表演相结合。)

  第一次赏花(精析第一节)

  首先,师边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节,边逐句分析人物性格。

  其次,找出重点分析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动作)

  “我”:突然砸碎猛地摔向狠命捶打喊着。

  母亲:躲出去听我的动静进来扑过来抓住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动作、神态)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第二次赏花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

  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央求般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结合两次赏花体味情感。

  (1)我对母亲情感的变化。

  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2).母亲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第三次赏花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四: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

  思考:文章题目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明确: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怀念母亲坚毅的性格;以勇敢面对人生的决心,以告慰母亲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