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10-22 14:36:2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说课稿9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它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情。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被贬居生活的孤寂和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我认为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2)了解作家作品的常识,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及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和能力,疏通文意。

  3)学习本文对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及背诵全文。

  2、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

  2)体会作者笔下的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三、重难点的确定: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的写作特色,这应是学习的重点。其次,疏通文意是重点之二。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作者这种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是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系统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也有一定的能力。只是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朋友兴趣。

  五、教法设想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和探究中学习,从而达到提高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六、学法指导:

  1)教学千法,朗读为本。特别是文言文,“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是关键。

  2)质疑法和讨论:有疑才会去探索,讨论能明辨是非。

  3)点拨法:难点的突破还靠教师巧妙的引领和点拨。

  4)卡片制作:知识复习巩固。

  七、课时安排:3课时

  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中华大地,山川秀美。“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多少文人墨客,倾心讴歌。唐代诗人王勃即兴写就《滕王阁序》,使南昌滕王阁顿生光辉;宋代文豪欧阳修一篇《醉翁亭记》,让滁州醉瓮亭名扬天下;范仲淹的应邀之作《岳阳楼记》借景抒情,让人心旷神怡。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贬居永州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珍品。让我们跨越时空,与柳宗元一起同游“小石潭”,去领略永州优美的风景吧。)

  (设计意图:引用本导语意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课件出示:图片《江雪》引出作者,学生参考注释及已有的资料,了解作者作品以及背景资料,并在小组交流。交流之后,课件呈现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形式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家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播放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听范读,给生字注音,扫清文字障碍,把握句读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读熟,读流利。)

  3、抽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吐词清楚、声音洪亮;读出句读、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朗读为先,诵读是基本方法和基本任务。教会学生读文言文的方法。)

  (四)、自主探究,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参考资料和课后注释,疏通文意。圈点勾画疑难句子,小组讨论,如还不能解决的难句,全班讨论,老师在点拨,同时老师强调重点词句的理解翻译。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五)、课堂检测:(课件出示练习题)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

  3)心乐之( )

  4)参差披拂( )( )

  2、一词多义:

  “以”、“可”、“清”、“许”等

  3、翻译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遂。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其岸势犬牙参互,不可知其源。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自学情况,调整掌控教学效果。教师插漏补缺、强调重点。)

  (六)、与作者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投影问题,引导思考)

  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小石潭有哪些景物?它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重点品读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探究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教师先作示范,学生仿写:课内如完不成,课外继续完成)

  1)选一处文中自己最喜欢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可以发挥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游览的兴趣。

  2)请3——5名同学给全班同学导游。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七)、品味文章,与作者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景。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美景,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哪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呢?你能不能结合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伤从何而来呢?

  (设计意图:按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理解文中包含的情感,就是寓情于景。这样来突破难点。)

  (八)、师生共同总结反思:

  1、学了这一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九)、课外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翻译全文。

  3、收集已学过的写景的古代诗文,并欣赏。

  4、做知识卡片。

  附板书设计:

  发现小潭 闻声 取道 见形 移步换景

  潭水:清澈 侧面描写

  潭中景物 特写镜头

  游鱼:动静结合

  《小石潭记》 浮身:曲折蜿蜒

  小潭源流 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解读

  我所选的课题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中第二单元的《根和茎》。从整体上讲,本单元属于生命科学系列,在整个教学序列上,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引领学生从短期观察逐步向有耐心有恒心的中长期观察进步;观察方法是从粗略、整体到细致入微、从不分类到分类概括、从外到内的阶段;三年级的实验是有指导的实验学习起步阶段。

  从内容上讲,教材脉络很清晰:根的形态(观察)→根的作用(实验);茎的形态(分类)→茎的作用(实验)。

  2、 教学目标(三维)

  知识目标:

  根:掌握“直根”“须根”两个概念;知道根的作用;通过实验证明根能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茎:知道不同形态的茎并进行分类,并用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能力目标:

  能设计实验来证明植物的根和茎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进行证明。尊重事实。

  3、教学重点:

  1.区别不用形态的茎。

  2.区别不用形态的根。

  4、教学难点:

  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5、课前准备:

  观察材料(一):根据时令选择一些直根类植物如萝卜、菠菜等,须根类植物如、葱、蒜等。

  观察材料(二):实在找不到实物的,用电子媒体代替。

  实验材料(三):准备水、水杯、红墨水、小刀、一株完整的植物 。

  二、 说思想

  1、以学生为主体来学习,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实物获得新知。

  2、用实物构建有结构的材料,实物的丰满度、真实性是电子课件无法取代的,要尽可能的选择实物材料。

  3、教师在宏观上把控整个教学体系,以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合适内容方法指导。

  4、教师从细节上要把握学生前概念水平,思维方式,鼓励与指点的.心理需求,使课堂气氛活跃和谐。

  三、 说教学过程

  (一)研究根的形态与功能:

  1、领取各种根,给他们分类并说明理由。

  三年级最主要的是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材料的典型性、多样性是保证观察及分类顺序进行的前提,从教学细节上说,材料要在明确要求后再发放,否则学生的耳朵就不听指挥了。从学生的反馈上来讲,学生会提到富含营养的,很少营养的,胖的,细的,直的,“须须头”的等各种发散性分类法,只要有理由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2、看了这么多根,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肯定会问:根有什么作用?根为什么长得各不相同等问题。在观察活动后我会问:“你有什么问题”而不直接抛出“根有什么作用”。

  3、 交流不同的根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偏重点,并以实验证明根的吸水性。教材以一句话概括根的所有作用,从现实观察中得出的现实问题具有真实性、丰满度、对学生思维张力的锻炼效果是不同凡响的。

  而在根的吸水性实验中,防止水分蒸发是难点,学生还未接触过“蒸发”这一内容,所以教师可以用指向性明确的问题串来引导学生思维,必要的时候可以演示加说明。

  (二) 研究茎的形态与作用

  观察以下茎(没找到实物的用电子媒体代替):牵牛花(缠绕茎)、菜豆(缠绕茎)、玉米(直立茎)、杉树(直立茎)、竹子(直立茎)、西瓜、红薯(匍匐茎)、仙人球(球茎),爬山虎(攀缘茎)。交流这些不同的茎,并给它们命名。

  2、 你认为茎有什么作用呢?设计一个实验。

  良好的教学要始终让学生冲在前方,感受困难、突破障碍,困难与障碍始终是促进发思维活跃的重要情境。

说课稿 篇3

  一、对单元主题的认识

  “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属于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的教学是要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我认为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课标中所规定的“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落实目标的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在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二、单元结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定位

  下面我就以知识树的形式,将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向大家做以介绍(幻灯片演示说明):这一单元包括两个知识块:三角形的认识和图形的拼组。三角形的认识分为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三方面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三个知识点:一是结合生活情境和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及底和高的含义,学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二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三是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学会根据角和边的特点将三角形类,能够发现和认识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三角形内角和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在系统学习了三角形的知识后,教材安排了“图形的拼组”内容。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用三角形拼四边形,目的是通过拼、摆、画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另一个内容是用三角形拼组图案,目的是让学生在图形的拼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

  为了突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选择和运用了运用如下教学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亲自做一个实验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不仅是认识几何形体特征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对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价值。

  (二)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题,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三)促进教学中的数学交流。教学中我重视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如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出示情境图后提出问题:“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哪条路最近呢?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由于学生还未正式学习三角形边的'关系知识,因此在交流时,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看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教师不要作过多的评论,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探究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讨论“第(2)、(3)组纸条为什么摆不成三角形?”然后请学生交流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形成结论。最后用自己的发现解释引入中的问题“为什么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样的交流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四)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形象性思维之间的矛盾,就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而本单元三角形所具有的鲜明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学时我本着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的原则,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研读:《轮椅上的霍金》是苏教版第十一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介绍了“宇宙之王”霍金在长达40年的轮椅生涯中,不屈不挠地与残酷的命运作斗争,他不因瘫痪而悲观,不因身体的残疾而消沉,不因医生“只能活两年”的断言而放弃,用自己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创造了科学的奇迹。

  霍金是个极富魅力的传奇人物,他是物理天才,是“宇宙之王”,他更是一个生活的强者,他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课文从两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霍金伟大而独特的人格魅力。

  一、他在物理科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这一部分,着力描写霍金命运的不幸,患病直至身体各部分失去功能给生活带来了巨大障碍,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可怜、值得同情的人物形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身体残疾、生活无法自理的人,却在这种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与残酷的命运进行抗争,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让所有人众星捧月般顶礼膜拜。而他自己,却愿意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静静思考宇宙的命运。

  二、面对女记者尖锐而又充满悲悯的提问,命运多桀的霍金表现出的是一个伟大人物的从容、乐观和无限温情。能活动的手指、能思维的大脑、终身追求的理想、感恩的心……平凡朴素的拥有,让这个平凡的老人如此不平凡。

  这篇文章是一篇励志课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统一的,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之间去感悟这个人物的独特人格魅力,还要引导学习学习不断探索的`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生态度。因此我初步设定本课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霍金不仅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是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3、重难点预设: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感受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

  教学难点:(课后第三个思考题)面对女记者唐突而尖锐的问题,霍金从容的回答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4、教学准备:

  为了让学生对霍金的认识能更加全面、具体和深入,在课前准备一些资料,作为拓展阅读的内容将课内学习进行延伸。

  二、教学设想

  (一)、 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二)、感受命运的残酷

  让学生直接走进文本,在语言文字间感受人物,让心灵受到冲击,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了解霍金残酷的命运,“全身瘫痪,不能说话,身体变形,不能读书写字,医生诊断只能活两年……。让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和段落,反复朗读,谈自己的感受,特别关注其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如“标志性形象,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等,在丰富的语言文字之中感受命运对霍金是如此残酷和不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读出对霍金的同情。

  (三)、 认识霍金,感悟人格魅力

  1、认识“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

  面对残酷的命运,霍金却在难以想象的艰难中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让学生交流所了解到的霍金在科学领域获得的成就,认识一个勇敢顽强,不断探索的霍金。抓住“飞出了……飞出了……飞出了……飞到……飞向……”反复有感情朗读,读出霍金对科学的无比热爱和执著,读出霍金的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

  2、认识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 通过5-6自然段的朗读体会霍金克服困难忘我工作的精神。

  *指读霍金的回答,齐读,继续交流(霍金并不认为自己失去很多,因为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他的手指能活动,他的大脑能思维,他还能通过思考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还能在这并不容易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因为对他来说,能思考,能和自己钟爱的科学事业在一起,就是一种幸福,肉体的残疾和生活的不便对他来说都不是很重要的,并不能影响他的追求和理想,更重要的事,亲人和朋友给了他关心和爱,让他的人生和其他人,甚至比所有健康的人更加灿烂。)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样的,这里要让学生尽情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霍金不向命运低头,乐观、勇敢顽强的生活态度,感受霍金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感受霍金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

  (四) 拓展文本,升华感情

  1、以“霍金我想对你说……”为主要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动。

  2、读读霍金的名言。

说课稿 篇5

  《秋姑娘的信》是苏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文以拟人的写法,将“秋”这个季节描绘成美丽飘逸的姑娘,继而展开课文情节,并介绍了一些常识。

  从课题《秋姑娘的信》分析,本文的重点应该落在“信”上,“信”是谁写的?写给谁的?信上写了些什么?“信”又是什么?

  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每段有一句话。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第二部分是第二——五自然段,第三部分是第六——七自然段。下面,我将分别分析每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秋姑娘用枫叶写信。回答了课题中的一个问题:“信”是什么。文中的信就是枫叶。秋季,枫叶转红,火红的枫叶绚丽特别,正适合做漂亮的信纸,将自己的关怀和祝福寄给远方的好朋友们。而用枫叶做信纸并不仅仅因为枫叶颜色形状的漂亮,还因为枫叶在秋风的吹送下可以飘荡到很多地方,作为信使特别方便。而能使用这些枫叶的只有秋姑娘。该自然段中还告诉了我们,秋姑娘的朋友很多,从“好朋友们”的“们”字可以感受到。为什么一年只来一次的秋姑娘能交到那么多的朋友呢?从她不厌其烦地给朋友们写信可以看出她的热心,而从下面信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她的爱心,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她会有这么多朋友了。

  第二——五自然段是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秋姑娘的信中的四个内容,这四封信分别给了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孩子。每个自然段的结构基本上是一样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并在每段中蕴涵了一个相应的常识介绍。第二自然段中,秋姑娘写给了大雁,从“南去”这个词我们了解到大雁回南方过冬,路途遥远,非常辛苦,秋姑娘关心南去的大雁,从“多加”中也能看出来。

  第三自然段写给了青蛙,青蛙是冬眠过冬,也就是在冬天到来之前吃得饱饱的,然后找个温暖的地方睡上整整一个冬天,等春天到来时再出来。

  第四自然段写了给松鼠的信,松鼠是备粮过冬,在冬天到来前在树洞中储备好粮食,然后躲在树洞中吃着粮食过冬。

  第五自然段中虽然信是写给山村孩子的,但嘱咐他们的是请他们给小树裹上“冬衣”。这里的“冬衣”用了引号,其实是用稻草、麻绳等裹在小树外用以御寒的。秋姑娘真是细心。

  第二——五自然段中,不仅介绍了动植物过冬的常识,从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了秋姑娘对朋友们的关心。第二自然段中的“多加”,第三自然段中的“盖好”,第四自然段中的“快”、“充足”以及第五自然段中的“别忘了”。充分说明了秋姑娘的爱心和细心。正因为秋姑娘了解朋友的习性,才能有针对性地写出内容不同的信,体贴入微地关心每一位小朋友。

  第六——七自然段是课文的第三部分,写出了秋姑娘信写得多。本章没有用直白的语言写信多,而是用了一个问句和感叹句。第六自然段是问句,向读者们提了个问,紧接着第七自然段就给出了回答,一个“全”字写出了秋姑娘信写得多,间接就是告诉我们,秋姑娘的小朋友多。与第一自然段呼应,更进一步说明了秋姑娘的热心与爱心,表现出了对秋姑娘的赞美之情,读时要结合最后一个感叹号来体会。同时也可以理解,正因为这份细心与爱心,所以秋显得特别可爱,课文中称其为“姑娘”。

  根据本文的特别,我定出以下的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种笔画:卧钩、撇点。注“心”的笔顺。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秋天的一些特征,了解一些小动物过冬的方法。

  4、通过文中对秋姑娘的赞美,懂得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的道理。

说课稿 篇6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感染力和普遍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对音乐的感悟理解和创造是人类最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反映。今天,我就以一节《儿童团放哨歌》与各位老师探讨在新课标下的小学音乐教学。

  首先我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爷爷故事多》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单元旨在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生活,通过音乐活动了解革命歌曲的风格特点,加深学生对革命战争年代音乐风格的感知和认识,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本单元可以分为四课时,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包括:1、歌曲《儿童团放哨歌》2、音乐游戏3、听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歌曲《儿童团放哨歌》是一首进行曲,歌曲节奏鲜明、格调明朗,形象生动。歌曲以“X.XXX”的节奏型贯穿其中,造成一往无前的气势,表现了儿童团员机智灵活、坚定勇敢的品格以及向红军学习的决心。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目标:

  目标的设定首先要关注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突出“以人为本”,中年级的学生在培养其音乐兴趣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要求,并能积极参与音乐表现活动和即兴创造活动。其次是强调课程目标的整合,由原来单一的认知性目标转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多种目标的有机整合。依据新课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目的`对新课标的理解,我以以下三点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唱《儿童团放哨歌》,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能用自然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随音乐即兴表演,了解休止符在音乐中的作用以及进行曲的风格特点。

  2、通过听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了解儿童团与少先队的关系,进行思想与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

  3、在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节奏感得到强化,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得到提高。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歌曲的学习,学生能用坚定有力、富有弹性和充满激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因为歌唱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很重要的艺术实践。教学中只有通过成功的艺术实践,才能产生美好的艺术形象,从而培养学生审美、创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在于歌曲中附点节奏的正确把握以及休止符在歌曲中的作用及唱法。歌曲开头的八分休止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儿童团员机智灵活、坚定勇敢的品格。

  教育学家梅贝尔·詹姆斯说过:“学生是通过音乐方案来学习的。”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并考虑到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听、唱、动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各方面得到综合的锻炼。为此,我把整个教学程序分为四大模块。请跟我一同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第一模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采用了影片导入法,直接把学生带入影片的情境中去,再设以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如“你知道什么‘鸡毛信’吗?”“那时侯他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联络的,你能来模仿一下吗?”等等,为歌曲的学习作了很好的情境铺垫。

  第二模块:游戏体验,巧析难点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在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以后,采用了游戏体验的方式来解决歌曲教学难点。我以穿越“时空隧道”的方式,扮演红军大队长,以发展儿童团员为目的,把学生分别分成“暗号”和“刺杀”两队,分别给他们分配任务,这些任务就是歌曲中的一些难点节奏,这样,学生在兴趣盎然游戏的同时轻轻松松地解决了教学难点,为下一环节歌曲教学作了良好的铺垫,教学效果也十分有效。

  第三模块:听觉感知,综合实践

  马克思曾把具有音乐感知能力的耳朵称之为是“音乐的耳朵”。根据课标要求音乐课必须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因此我在歌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觉感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听、去感受,首先我让学生在完整聆听的同时,以踏步的方式来感知歌曲的情绪,从而渗透进行曲的概念;接着我让学生在复听的同时寻找前面游戏中出现的熟悉的暗号节奏以及操练口号,用不同的色块表示出来后进行旋律的模唱以及填词唱,这样一来,整首歌曲的教唱变得简单而有效。在歌曲处理中,我巧妙地把八分音符作为好朋友的身份请来帮忙,并采用比较法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唱法,这样既有童趣又能让学生一下子达到预期的演唱效果。最后,我还为歌曲增加了衬词和二声部,使歌曲更加丰富而具有立体感。这种逐渐加深的教学方式既有效地解决了歌曲重难点,同时也始终持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了互动的师生关系以及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符合了我们教学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第四模块:拓展延伸,激发热情

  在这一模块中,我仍利用“时空隧道”一词让学生的角色从“儿童团员”转变回来,在多媒体的配合下,用配乐朗诵的方式介绍了由“儿童团”——“少先队”的发展历程,这一环节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对革命传统又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当学生的情感达到共鸣时,我以激昂高亢的声音呼唤同学们全体起立,齐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为整堂课划下圆满的句号。

  这样富有弹性的设计,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给予他们想象的空间,同时也使音乐教学具有深度、广度与厚度。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为儿童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提供养料和机会。”

  最后,说说我的教学启示:

  由于三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同时歌曲题材比较传统,因此,我在课堂结合两者特点,采用生动的语言启发诱导,形象的演示点拨指导,多彩的内容巩固运用,从而创设生动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愉快地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永无止境,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心和慧心。我相信,身后每一个脚步都代表了我每一次的成长!在此,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与目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综合《魔术师》。这个将语言与绘画整合。诗歌富有童趣,具有丰富的想象,各种颜色变出的物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教材来源于的生活。为此我选择这个教材,尝试将诗歌与绘画结合,使多通道的参与。的目标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对起着导向作用。依据《纲要》中"引导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帮助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的要求及大班年龄特点,我制定了2个教育目标:

  1、帮助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使喜欢朗诵儿歌。

  2、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颜色,能大胆想象用画笔表现并根据自己画的内容进行仿编诗歌。本

  一、说教材

  《能干的小手》是省编教材小班上学期主题六《我自己》中的一个活动内容,我选择本活动是由于:

  1、小班幼儿已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识,对身体各器官逐步产生探索兴趣。然而,幼儿对身体器官的认识还很肤浅,爱护身体、保护自己的经验又比较缺乏,此活动的进行,可以使孩子认识自己的小手,知道小手的用处,对自己的小手感兴趣并萌发保护小手的意识。

  2、现在的独生子女是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长大的,家长包办替代和过度宠爱使孩子失去一些自我服务的机会,通过此活动能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小手很能干,激发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3、本活动灵活性强,不受季节、时间、环境的限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我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1)激发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

  (2)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小手,知道手能做许多事情。

  (3)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保护手的方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活动教育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幼儿通过活动了解自己的小手,知道手能做许多的事情。活动的难点为: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出手能做许多事情。

  [活动准备]

  根据小班幼儿喜欢玩玩具这一特征,为幼儿准备了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玩具,有小汽车、积木、手铃、串珠等;为拓展幼儿的视野和经验,准备了哥哥姐姐会做什么图片一套;为避免空洞的说教还准备了手套、护手霜等物品。

  二、说教法

  1、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能够给幼儿带来许多乐趣。小班的幼儿年龄小经验缺乏好模仿,所以在活动中多处采用模仿游戏,如:组织幼儿一起用手变魔术、做手指游戏、模仿洗手的动作等,在游戏中使幼儿自然习得对手的认识,知道了手能做许多事情。

  2、谈话法:所谓谈话法,就是围绕活动内容,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幼儿回答的一种方法。由于幼儿年龄小,经验少,在引导幼儿认识小手时,就通过以教师为主,幼儿为辅的谈话,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围绕我的手上有什么,我的小手本领大,怎样保护手等问题,师幼进行谈话、讨论,达成共识完成教育目标。

  三、说学法

  经验感知法:由于小班幼儿的经验缺乏又喜欢模仿,容易在经验分享中产生人云亦云的.现象,如在讨论小手会干什么时,一个幼儿说我的小手会刷牙,其他的幼儿也会跟着说会刷牙,幼儿的思路打不开,就不能较好地完成教育目标。所以我为幼儿准备了不同的玩具,通过幼儿的实践操作,拓展幼儿的经验,再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幼儿的思路就会打开,经验就能较好的分享,知道手会玩很多的玩具,会做许多的事情,并能尝试着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能够有效的化解难点,突破重点。

  除经验感知法外,游戏法也贯穿于活动始终,有趣的小手变变变,引发了幼儿的兴趣;讨论法、谈话法引领幼儿认识手指的名称和作用;经验感知法的运用使幼儿在游戏和探索中知道小手能做许多的事情;通过倾听教师讲解、回答问题,孩子认识到手能做许多的事情,了解了保护小手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本活动是一个综合活动,包含健康领域、科学领域的内容,我采用游戏引入----师生讨论----探索感知----谈话小结的教学流程,逐步深入,环环相扣,自然达成教育目标。

  1、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活动开始,教师以变魔术引入活动:"今天老师要用手变魔术给小朋友看,你们想不想看?"教师用手变几样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接下来邀请孩子跟老师一起用手变小动物,并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和叫声,进一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诱发孩子的活动兴趣。

  玩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以变魔术引入活动,能有效的吸引孩子,引发孩子的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引发孩子对小手的兴趣,就为下一个环节认识小手做好了铺垫。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此游戏活动能够面向全体,能力差的、胆子小的幼儿也能体会到成功和快乐。

  2、通过观察、比较、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小手。

  由"小朋友,刚才我们用什么变的魔术呀?"引入本环节。鼓励幼儿伸出会变魔术的小手来看一看,通过对比感知老师的手和小朋友的手大小不同;通过看、听、说知道手心、手背、五根手指头的名称和作用;通过拉拉钩和做手指游戏复习巩固手指名称。

  教育不能通过灌输来进行,必须通过幼儿自己的活动来进行,通过观察、比较、游戏等形式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小手,知道每人都有一双手,有手心手背手指头。每根手指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作用。游戏能引发幼儿的兴趣,而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拉拉钩的游戏和手指宝宝游戏,就使幼儿在开心和快乐中复习了手指名称,巩固了学习的知识点。

  3、为幼儿提供感兴趣的操作材料,在操作中拓展幼儿的经验。

  在此环节的活动设计,运用了前面提到的经验感知法。本环节由老师请小朋友玩玩具展开活动,这里为幼儿创设了游戏的情境,使孩子在探索中自己发现手能玩许多的玩具。鼓励孩子探索玩法并用语言表达自己在玩什么,玩完玩具后引导孩子收拾玩具,并送玩具宝宝回家。通过提问你的小手会玩什么?引导孩子在操作的基础上回答问题,知道小手会玩许多的玩具。在玩玩具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除了玩玩具,你的小手还会帮你做什么事情?哥哥姐姐的小手会做什么事情?有小手能玩玩具迁移到小手能做许多的事情。这一环节,有效的帮助小朋友认识到小手真能干。萌发向哥哥姐姐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

  4、教育幼儿讲究卫生,保护自己的小手。

  小手这么能干,我们怎么保护小手呢?自然引入本环节:保护自己的小手。由手心向上引出小手脏不脏,接着做了洗手的模仿动作,由手背向上引出指甲长不长,教育幼儿勤剪指甲;不吸吮手指;不玩刀子,剪子等;冬天洗完手要抹护手霜,出门要戴棉手套等。

  《幼儿园教育纲要》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首位"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平时生活中常会把手指放入嘴巴、啃指甲、玩刀子、剪子等,需要成人及时引导。为避免空洞的说教,准备了护手霜、手套,通过实物展示及提问,启发孩子说出保护小手的方法并教育幼儿要保护自己的小手。

  5、结束活动

  小朋友知道了怎么保护小手,小手特别高兴,要邀请小朋友出去玩更多、更有趣的游戏呢!我们变成自己喜欢的动物,出去玩吧!

  通过变动物的游戏,引领孩子出活动室,既和活动开始部分相呼应,又能再一次引发幼儿的兴趣,使孩子在快乐中结束活动。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叶圣陶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二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背诵2~3自然段。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

  四、教具准备:

  1、爬山虎实物展示。

  2、学生准备水彩笔及白纸一张。

  3、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八张。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实物,你在哪儿见过?爬山虎是一种植物,一般的植物都是怎么组成的?(由根、茎、叶组成,可爬山虎还有脚,觉得奇怪吗?)

  学了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么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课件出示)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世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初读检查

  1、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找一找课文中那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检查交流:

  1、开火车读,齐读词语。(课件)

  2、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3——5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3、小结:作者按顺序先写再写最后写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作者在哪儿看到了爬山虎?

  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都在墙上)

  2、教师小结:作者这样写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其实爬山虎还可以长在岩石上。

  3、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4、再读第一自然段。

  四、讲读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2、小组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3、品味语言。随机理解:新鲜、舒服、均匀、拂过、漾起等词语。

  新鲜指爬山虎的叶子绿得醒目,叶子生长旺盛,充满生机。

  舒服指看上去会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当你心情烦躁的时候,看一看爬山虎,会觉得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当你悲伤的时候,看着它心情会舒畅。当你疲惫的时候看到它会觉得神清气爽。

  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这句话写出了爬山虎的动态美。我们一般描写植物只会写植物的静态,而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动态也写得惟妙惟肖,值得我们借鉴。

  区别“荡起”与“漾起”的含义。

  5、指名朗读,要求读出对爬山虎叶子的赞美之情。

  6、练习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起来的,也不留()。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好看得很。

  7、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出示课件,读相关句子。

  交流讨论:生长位置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脚的样子:枝状的——指六七根细丝构成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指每根细丝的样子。

  脚的颜色——嫩红的。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茎上添画叶子和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的语言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4、再次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的脚作者却描写得那么细腻,这都是因为作者在仔细的观察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指导写作方法。我们不了解爬山虎的脚,但是看见过蜗牛的触角,即使没有看见过蜗牛的触角,你也能想象得出龙的爪子,所以说采用比喻的写法能让我们对描写的事物了解得更加具体、形象。那么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呢?它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说课稿 篇9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分析之教材分析

  1.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拉手,好朋友”的主题引导其学习设计连续纹样。

  2.提出“如何用简便的方法剪出手拉手的人”问题,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切入到探究当中来。

  (二)教学分析之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造型能力已经有了相对的基础,特别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手工制作活动使其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

  (三)教学分析之教学环境分析

  本课将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美术学科的特殊性,需要给孩子们提供直观形象的动画效果,有利于掌握教学中的重难点;图片信息,有利于开拓思维,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连续纹样的基本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探索,启发学生正确折叠纸张,设计、制作出有趣的连续纹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剪纸制作手拉手的好朋友,学生感受友情的温暖。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学习连续纹样的基本知识,用折、剪、添画的方法制作一组手拉手的好朋友。

  (二)教学难点:

  能用正确的方法折叠纸张,使剪出的事物是连在一起的。

  四.教学过程

  (一)引起活动(激趣感受)

  1.课件出示儿歌《找朋友》。

  (设计意图: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谣形式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小朋友们跟着唱一唱,和同学们手拉手,为本课做好情感铺垫。)

  2.与小朋友交流:平时如何与好朋友相处的。

  (二)展开活动(探究尝试)

  1.游戏“寻找秘密”。

  (1)寻找秘密一。

  出示课件: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老师的四个小纸人,问学生“谁能帮助老师把他们变成手拉手的好朋友”

  (出示“妙妙”工具箱,选择其中的工具,教师示范粘贴好。)

  (2)寻找秘密二。

  问学生“老师的这四个小人都是一模一样的.,谁知道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呢?”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示范剪出纸人。

  教师故意出错,剪出来的纸人不是一个一个的,而是直接连接起来的,问学生“哪种方法简单,想知道是怎么做到的吗?”

  出示课件:找到三幅图的不同之处在哪里,教师点动鼠标,画面动起来后呈现出作品,再请学生探究出不同之处的原因,然后及时让学生动手剪出一组简单的手拉手的小朋友。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是能让学生主动探究的课堂,通过寻找秘密的游戏,激发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能力。根据二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在这里借助ppt,用直观的形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动探究,找出问题所在,从而更清晰地掌握教学难点。)

  2.交流剪纸心得

  教师请一个剪得较好的学生口述自己的剪纸过程,说说为什么剪出来就手拉手的。师生交流手拉手的秘诀:在选择的时候,要选小朋友的两只手都是伸出去的,这样剪出来的小朋友就都能手拉手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到台上为大家重复口述制作方法,找出“要让每个纸人都手拉手,成为好朋友,要注意什么?”学生经过自主探究,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本环节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潜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

  3.欣赏作品,拓展思维。

  (1)出示ppt,学生欣赏作品一、二、三,学生观察并思考这跟刚刚动手剪出的手拉手纸人有什么地方不一样。(教师在学生们讨论后,带领学生共同总结,同时教师指导添画的基本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递进式地欣赏作品,教授了学生如何进行添画,轻松提升了“手拉手纸人”的制作难度,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了解到能够“手拉手”的,不仅可以是小朋友,还可以是其他种类的事物。)

  (3)学生讨论“你想表现的好朋友是谁或者是什么,如何添画,如何解决拉手问题?”

  3.动手实践,尝试体验。

  (1)鼓励学生用折、剪、添画的方法制作一组手拉手的好朋友。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分享活动(展示评价)

  1.创设情境,请小朋友主动地表达自己的作品,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件作品,为什么喜欢?哪里值得自己学习?

  (四)延伸活动(欣赏升华)

  1.搜集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图片,下一课时与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

  2.德育渗透。

  教师总结:不仅学会了做“手拉手,好朋友”的剪纸作品,还懂得了好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五)收藏作品,整理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