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反思>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0 14:20:4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这节课的探究目标是绿豆芽在生长时需要哪些条件?教材安排了阳光和水两个实验。但我觉得水这个实验没有

  再做的价值,因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没有水分绿豆苗不能活。而阳光这个实验我觉得是有实验探究价值的,因为学生对前面种子发芽需不需要阳光的实验,很多同学是认为需要阳光,而实验结果却是种子发芽可以不要阳光。那发芽以后的生长过程是否需要阳光呢?学生肯定很疑惑。我想这时提出这个探究实验应该正是时机。所以我很详细地指导了这个实验,包括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具体该怎么做以及课后怎么观察和记录等。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这个对比实验做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布臵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做这个实验。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比较它们茎的粗细,颜色,高度,叶子的大小、颜色等。

  但是在交流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有个别同学却发现: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拿出两盆已经长得比较高的绿豆芽,理直气壮地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外面阳光下的,一盆我放在屋里没有阳光的,他们长得差不多,所以我觉得绿豆芽生长不需要阳光。”话音刚落,班里有几个同学也纷纷举手赞同他的观点。我接过这位同学手中的两盆绿豆芽,一看,果然长得都很茁壮,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以前在教学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我就追问他:“你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那具体分别放在什么地方?”他告诉我,一盆放在屋外场上,一盆放在屋里阴凉的墙角里。听了他的回答后,我让其他学生思考,他的变量有没有控制好,分析是哪里出错了。有同学马上站起来说了:其实,他的两盆绿豆苗都有阳光照射到的。只不过屋外的阳光强,屋内阳光弱而已。听了这位同学的分析,原来还一脸不服的学生都不好意思的伸了伸舌头低下了头,还轻声说道:想错了。于是,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在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变量,不能得到阳光就是一点也照不到阳光,所以做实验时一定要在它上面罩一个不透明的东西。好多学生都以为室内的`光不是阳光,这可能是学生的意识偏差吧。当然也不否认设计实验计划时指导得还不够到位,(虽然我做了强调,但总有个别学生做错)学生对于如何让对比组的绿豆芽得不到阳光并不是很清楚,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对于如何实验一定要指导到位,最好老师能做个示范。

  绿豆芽生长的需求实验,由于以前失败过,所以现在上这课时,我在课前也做了充分准备,自己亲自实验,选了几盆绿豆苗长势状况对比非常明显的。学生通过观察,一下就比较出浇水、见光的绿豆芽粗壮、葱绿。见光、不浇水的绿豆芽出苗的棵数不全,而且茎短、细,叶小、枯。浇水、不见光的绿豆苗虽然长的也较高,但整体颜色呈白色,叶小而淡绿。三盆对比强烈的绿豆苗为实验结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保证。由此更深切地体会到,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于实验的成功,对于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多么的重要。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2

  《岩石》一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两个内容,一是让学生开个岩石展览会,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二是让学生给岩石分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岩石的收集、观察、分类形式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收集岩石、研究岩石的兴趣。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课前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岩石,当我展示这些岩石的时候,学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首先问学生原来对岩石有什么了解?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当我指导学生观察一块岩石的时候提问:“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岩石?”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观察前,我出示观察要求,提出:有目的的观察才会观察得更仔细。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岩石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我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在交流讨论岩石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让学生观察完岩石的特征,并请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时,我让学生注意听听别人的发言,并对照自己的观察记录,修改自己的记录表,在学生修改完自己的记录表后,我问学生对于自己刚才观察的那块石头,有什么新的发现?有很多学生很快举起了手,我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新发现,学生发言非常踊跃,说出了很多新发现,到下课的时候,大家还觉得意犹未尽,我鼓励他们到课下继续进行研究。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我们教学中最大的财富所在,只有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保持好他们的兴趣,学习会而变得十分有趣,而教学也成了一次愉快的体验。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的计时工具及工作原理,并能制作简单的太阳钟。

  由于是第二次教学本课,教师已经了解了学生,所以课前进行的精心的准备。

  上课伊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提问学生:现在几点了?你几点起床?你是如何知道的?接着质疑: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进而引入新课。

  在学生了解不同的日晷后,让学生到操场亲自动手做一做简易的太阳钟,使学生认识更为深刻认识其工作原理。

  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学习手掌日晷,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规律一旦为人所用,就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方便,科学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最后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计时工具,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并把这节课的知识加以延伸。

  不足:

  在指导学生玩手掌日晷的时候,学生纪律不太好,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以后类似的活动,课前要多强调注意事项。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4

  《光和影》这节课总算结束了,回想准备以及上课的过程,还是有很多想要抒发的。

  准备阶段:即将上光和影,我开始烦恼起上课的`环境:黑暗。学校的所谓的窗帘基本不能遮挡多少阳光,没有黑暗,又该如何产生影子,于是期待着上课时的天气能够稍微阴沉点。除此之外,学生做实验的光源缺少,去仪器室一看,还好,有手电筒,但缺少电池,于是托人去买了电池,光源搞定了,木块就用一个长方形小药盒子代替,屏用白纸代替,材料基本搞定。

  上课过程:两个班级都上完了,自我感觉实验那部分自己上的不是很顺畅。当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做实验去探究的时候,学生都不知道怎么做实验,反而做起了手影戏。我想,在我讲授实验过程中,课堂设计还不是很到位,我想让学生一个一个做实验比一下子做完三个实验的效果要好。当然时间的控制上也得多加注意。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5

  对于《光和影》一课,上了也有一个多月,但仍牵动我心,久久难以将之遗忘。今天,还是想一吐为快!这是一堂比较失败的课,也许就是牵动我心的最主要的原因。既然失败,自然有其缘由,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有这么几点:

  一、无法做到“用平常心上平常课”。

  “用平常心上平常课”这句话是张鼎儿老师说的,就这么一句话,充满哲理而又意味深长。我们老师在公开课时总是无法用一颗平常心对待,非想把一堂平常的课上得不平常,总想让自己在公开课中“露一手”,而往往事与愿违,甚至无法克服紧张的情绪,无法脱去作秀的外衣,一切言行受“灵魂”控制,说得好听点是对公开课的重视,说得直接点就是心术不正。当然,人非圣贤,谁可以用一颗平常心上一堂“不平常”的课?而这不平常的'课往往淹没在最平常的日子里,无法让自己变得不平常。以上是一个俗人说的话。

  二、指导不到位,无法很好地驾驭课堂

  学生的实验需要老师的指导,而到底这么指导,指导到什么程度,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指导多了,束缚学生手脚,无法还课堂于学生;指导少了,学生的实验会显得杂乱而低效,有时在原地打转,无谓地消耗时间,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指导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常说要努力做一个无害的老师,如今看来这确实也有一定的难度,一个无害的老师,光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光光有责任心也是不够的,“做一个无害的老师”,首先要让自己有一桶活水,有一个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系统……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6

  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变化,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发现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知道可以通过影子的变化来推断太阳的变化;进一步感知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为了完成教学所设定的目标,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我的教学:

  一、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做实验。

  如果要在课堂上完成这个实验,时间是最大的问题,如果每隔10分钟测量一次,一节课最多测量两次,那是很不科学的。于是决定要两个课时上这节课,每隔10分钟记录一次,这样可以得到四到五个数据,可以寻找一定的规律。

  二、神秘的大自然,总让孩子们充满好奇,小学生正是长知识,接受新鲜事物的成长阶段,总有一股一探究竟的劲。

  “千听不如一动”,我让学生自己做手影游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探讨自然奥秘的兴趣。为下面的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探究作了一次总动员,让学生不怕困难,只要能进行探究自然奥秘就信心十足。

  三、我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对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课是重点。教师应让学生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达到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学生作为实验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实验的.能力,这不但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也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四、对数据的整理,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虽然难度有点大。

  万事开头难,相信有了这一次的经验,学生有了基础,以后的教学就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了,教给学生原以生成的知识,不如教给他们研究知识的形成的方法。

  这节课还有我不满足的地方,第一,教给学生设计实验的时候,不敢放手给学生,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指导过分;第二,学生实验时,指导工作没到位,导致学生的数据不全面。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7

  五年级的教材主要是以“电”为主线,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有关电的知识,以及学会画简单的线路图。《电动小车》第一课时以组装电动小车为主,让学生通过对配套材料的零件的认识,以及对小电动机的认识,来组装电动小车。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熟悉的四驱赛车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以四驱赛车的主要零件来引出电动小车,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上制作的电动小车是以“小电动机”作为动力的。在指导学生组装的环节中,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材料包里的`材料,想一想这些材料分别是用来制作电动小车的什么部分,以及大概安装在什么部位,然后再请学生再学习单上画出电动小车的组装设计图,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装配过程中,主要就合理的装配步骤进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游戏,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电动小车进行比赛,同时,发现赛车存在的问题(电动小车缺少开关),为第二课时设计制作开关做铺垫。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8

  《造房子》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四课。它以“造房子”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建造纸房子,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发展,体验创造的艰辛与成功的快乐。我在第一课时的设计中,只涉及了学生动手卷纸棒和小组合作设计纸房子图纸的过程,意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开始,让学生想像并绘制出古屋的房架结构,是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进行纸房子的框架结构图纸设计奠定基础。

  设计归设计,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许多纰漏和和不能及时解决的新生成问题。现将我的反思总结如下:希望各位与会老师能够从中吸取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不足。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要在教师有效的控制之下,既要给学生的学习以自主权和主动权,又要加强及时反馈和评价,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留心学生的情绪反应和探究活动的进程,及时加以点评。一个阶段性活动结束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与理解。

  各位与会的老师也看到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了他评,而没有注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若说课堂上有学生“自省”的.体现,那就只有一处:我让没有完成图纸设计的小组寻找原因。但这在整堂课中,只如海中一粟,渺小得无力,又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他评”总没有“自省”的效果好,我希望各位与会的老师,要以我为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注重学生的“自评”与“自省”。

  二、只关注学生探究的结果,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学生是学习者。在探究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只关心探究学习本身获得的结果,而对自己在探究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发展,并不十分关注。这恰恰是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和引导其正确发展的的地方。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也常常将注意力放在指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究本身的意义上,忽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否正向发展也关注不够,指导不到位。比如今天我讲的这节课,几乎没有涉及到让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环节,所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就没得到正确的引导,这样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出现偏差,更谈不上这方面的发展,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对科学探究学习的正确认识与理解。因此,我认为,教师在重视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引导其能够正向发展。

  这节课,在学生展示纸房子图纸设计的环节中,由于时间关系,有三个小组没有得到展示设计成果的机会,学生表现出了失望、懊恼、甚至有的学生要责怪同伴动作慢。这时,如果我让这三个组说一说自己的心情,并找出失去交流机会的原因,就会使这些学生重新找到自信,消除同伴的责怪,也不会在以后的科学探究中失去信心,而产生消极的应付行为。

  三、小组同伴的参与率不高。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一个人并不能真正完成高效率的探究活动,必须要多人的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各项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今天在课堂上,大家看到了每个小组都有未参与活动的学生,尤其是第五小组汇报时,说他们两个人完成的图纸设计,就更证明了这一点。实事求是的讲,他们两人设计的图纸确实不错:上面有三角形结构,有拱形结构,而且也非常美观,基本上用到了前几课所学的知识。但我们科学课上要讲究合作,所以在课上,我建议他们以后要注意小组合作。虽然是这样,但怎样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活动,怎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是个困扰我好长时间的问题,一直也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在我的课堂上,探究课和观察课,学生参与率还比较高,但拓展创新课和搜集资料课,学生的参与率真的很低。我也希望大家能通过今天的研讨交流,把“提高学生参与率”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找到好的办法,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四、抓不住新的生成,使有效的教学资源流失。

  现在的高效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只有周密的预设,才有理想的生成。但再好的预设,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意外的生成,这时,只要我们抓住这些意外的生成,而且巧妙处理,一定会形成课堂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反之,只会使有效的教学资源流失。

  这节课,我在课前,我就交给了组长两个任务:一是为大家服务;二是组织好本组的同学共同研究,共同探讨,高效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我本来以为这样的设计,会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但事实上,学生的参与率还是很低。大家也注意到,课堂上有一个稍胖的小男孩最活跃,其实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但是我没有抓住,没能利用他来调动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再者,当有的小组失掉了展示图纸设计的交流机会时,有的同伴产生了责怪之意,这时,如果我能及时抓住这一生成,让其寻找原因,交流心情,也会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发展和升华,但这些很好的教学资源,我没有抓住,白白地流失了,现在反思起来,真的好可惜!

  以上是我反思到的不足,在实际中,可能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希望名位与会的老师多多提出批评建议,本人将感激不尽!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9

  《光的行进》是五年级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本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认识光源,二是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三是研究小孔成像。这里面包含两个概念:一是光源,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考虑到光是学生日常生活最常见的物体之一,因为太熟悉,一般的情境不能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学时用谜语小诗开头,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同时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缤纷绚丽的色彩。利用这个活动,产生情境。引出学生要研究、也能研究的问题---光源。

  学生有光沿直线行进这个前概念,只是不够清晰。因此,我运用对比的方法,先观察抛出物体在空中的运动路线。接着,回忆水波纹的扩散路线。然后提出灯光如何画?从而引出光在空气中可能是沿直线行进的。这样设计让学生的思维有梯度,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动手之前先动脑”这是路培琦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体现了科学课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环节的第三部分,验证光的直线行进,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之前,我安排学生先进行讨论: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学生在汇报实验方案时,重点让学生说出实验时硬纸板应如何摆放?在实验中要注意:三个纸板平行,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纸板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这些都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所在。

  解释小孔成像是个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画出燃烧的蜡烛的火苗。接着,观察通过小孔看到的蜡烛火苗是什么样的?学生发现是倒立的。然后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就解释出小孔成像的原因。同时强化了光是沿直线行进的这一概念。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也要带着更深刻的问题走出课堂。所以在课程的结尾,我提出问题:如果小孔变大,还会看到小孔成像现象吗?相信会引起学生更深刻的思考,与最积极的行动。

  教学存在的不足与改进:

  1、概念建构思维无深度。学生举出各种发光物体后,我出示了光源的概念,接着分类,这样做学生的思维无深度。改为:学生举出各种发光物体后,先分类,再出示概念。这样学生就会把本身发光的物体分在一起,把反光的物体分在一起。然后教师出示光源概念,这样学生在分类时才会有深层次的思考,会在潜意思中建立起光源的模糊概念,然后教师出示概念,学生才会产生醍醐灌顶似的顿悟。

  2、实验材料的准备缺乏结构性,小孔板的孔都开在中心。换做:小孔板的孔开在三个不同部位,这样学生在实验设计与操作中思维才会有深度,只有把三个小孔放在一条直线上,光才会通过小孔,使学生的体验更强烈,光是沿直线行进的。

  3、光在水中沿直线行进的实验中,我选用水中加两滴牛奶,用手电筒从侧面照射,在水面上观察光的传播路线。手电筒的光线容易发散,换镭射笔实验效果会更好。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0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和同事一起去找水草和小动物,在寻找未果的情况下,又亲自到花鸟市场去买了水草和金鱼,还特意准备了一袋洗干净了的沙子。上课时孩子们自己也准备了一些材料,有的带了小鱼和泥鳅,有的带了乌龟,还有的捞了很多浮萍。虽然准备的材料不像书上说的那么丰富,但是看到孩子们兴奋的表情,我还是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没有白费。

  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在时间分配上还是有一些不合理,导入的时间比较长,出示池塘生态系统后,在孩子们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导,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重难点没有突破,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方案花了一些时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深入研究,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备课方面,“备学生”还做得不够。比如有的'学生在课前就已经把生态瓶做好了,而且做得非常棒。这样的小组有好几个,这样就导致在后面的制作过程中,这部分学生无事可做。生态瓶做好后,再要他们来讨论设计方案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学生也失去了讨论的兴趣。如果在课前我了解了学生的状况,在做生态瓶时我就会请那些做好了的同学上台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再让其他同学提出意见。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进行改进。这样既能体现他们组的价值,又让他们有事可做,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3、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只是让学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生态瓶,并没有做过多的讲评。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己的生态瓶,说一说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对他们这节课的总结,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收获了不少,让我对今后的实验教学有了更深刻得认识。我想任何一节课只有在教师的潜心研究和精心打磨下才能使教学环节精细化,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1

  《运动与设计》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运动与力系列的第七课,本课侧重于科学、技术和社会三方面的内容,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身边的常见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运动与设计》中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引导孩子们多去关注生活中的“精妙设计”,研究他们所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将自己所学的运动和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自行车各个主要部件的名称,这样他们才会言之有“名”。将自行车的'实物与课件结合,让学生认识自行车的各个主要部位:车把、刹车(车闸)、脚蹬、齿轮、链条、前轮、后轮……。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认识自行车的结构,又尽可能地给学生留有观察和思考的时间,从而从自行车与运动密切有关的部件入手,引发师生共同探讨自行车运动哪些地方需要摩擦?用什么方法增加摩擦力?自行车运动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用什么方法减少摩擦力?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结合日常经验,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教学内容基本可以完成,如果上课时,将自行车实物搬进课堂,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研究,效果将更佳。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2

  《摆的研究》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的第六课。学生在上一堂课中对摆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相同的结论。但是在实验中也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有的组摆摆动得快,有得组摆摆动得慢。这节课就上堂课留下的这个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观察两个不同的摆(摆绳长度不同、摆锤不同)的摆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个摆的摆动速度不同。五年级的这班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得比较仔细,有的学生还提到其中一个摆摆到后来方向发生了偏转。根据学生提到的这些观察结果,我及时的引出本堂课的研究内容。应该来说本堂课的引入部分还是比较成功的,孩子们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讨论影响摆摆动速度的因素时,孩子们也提出了3种观点:1.摆绳的长度2.摆锤的重量 3.刚开始放手的力度。由于在上节课学生实验时发现摆摆动时,摆幅越来越小,但是速度没有变化。因此,这节课上,没有学生提出摆幅的大小会影响摆动的'速度。但是,对于学生提到刚开始放手的力度会影响摆动速度的观点出乎我的意料。

  本节课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是教学的重点。在研究摆锤重量是否影响摆动速度的实验上,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法,实验中要控制哪些条件相同,改变哪个条件。因为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对比实验。在汇报时,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出要改变摆锤的重量,但是控制哪些条件相同,学生一下子不能说齐,我让其他的小组进行补充。最后教师整合各组的观点,完善实验的方案。在设计摆绳的长度是否会影响摆锤的速度时,由于有了前面充分的讨论,因此就顺得多了,花的时间也比较的短。

  本节课在材料的准备上,我就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实际自已动手制作了5个简单的摆,这套材料操作方便,也大大节省了时间。在巡视学生分组做“摆锤的重量是否影响摆动速度”的实验时,我发现有的学生操作不当使实验数据的偏差。虽然经过指出学生也进行了改进,但使我意识到实验前指导还不够到位。实验前,教师应该要尽可能的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细致的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有效的开展。

  在最后一个环节“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时,我先让学生总结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接下来,我抛出一个问题:那是否两个摆绳一样长的摆,摆动的速度就一样呢?并出示了演示器材。学生一下子就懵了,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是一样的。在演示实验时,前2秒这两个摆看上去似乎摆动的一样快,当时还有个学生大声的说了出来:“摆动的一样快”。我让学生再仔细的进行观察,慢慢得着两个摆速度就很明显的区分出来了。利用这个机会,我还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观察要有始有终,要认真仔细,这样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更精确。

  “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之处,这也是我在进一步改进教学中值得深思的,我将继续探索研究。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3

  1、结合科学教学,反复体会新课标教师与学生在科学课中的各自角色,教学一词,重点在“学”,精彩应呈现于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对一堂科学课学习重点是通过探究,学会一种新知识,而对于小学三年的科学学习来说,重点是培养科学素养,掌握有效的科学探究规律与方法,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的角色则是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更重要的是,应如何引导学生在三年的科学学习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形成一种探究规律,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会用己形成的探究方法自主地探究其他知识和现象。教师为演好自己的角色,也要反复经历设想——实验——改进——总结的教学方法探究过程。

  2、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己有经验,第一次讲这一课时,我直接将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然后依照教材按部就班进行教学。一节课下来,我的唯一感觉就是“累”,因为在第一步我就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与思维,找不出本节课的切入点,学生情绪平淡,无探究热情,因为我忽视了他们的感知,是在牵着他们跟我走。下课后,我向学生调查,有的学生就说:“其实,水力发电站我见过,只不过你没让我说。”一语惊醒梦中人,所以这节课我更注重学生感受,利用他们的热情来调动课堂氛围。

  3、让学生不断产生新的认知矛盾,利用学生的认知矛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何让学生产生新的认知矛盾,首先,老师得掌握学生己了解什么,不知道什么,从尊重学生思维,让学生谈谈自己看法或己有经验入手,如本节教学,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水力发电站的结构认识”,教师出示图片才有意义,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的认识也不全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让学生产生新的认知矛盾,我插入了手摇发电机的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产生“水力发电站的发电机是怎样转动起来的?”的疑问,由发电机转动快慢不同,产生“怎样使小水轮转动的快一些?”的疑问,正是因为学生有了新的认知矛盾,产生了新的疑问,教学才轻松。所以科学课教师为减轻自己的压力,应努力引导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利用学生的认知矛盾来进行引导,这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4、引导学生体验“提出问题——猜测——设计方案——实验观察——整理归纳”的探究方法。一节科学课最有意义的问题应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让学生感受到整堂课是在研究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如这节课整体问题是“水力发电站是怎样发电的?”,重点问题是“怎样使小水轮转得快一些?”有问题才有探究动力,有猜测才有明确的方向,才能确定实验方法,为实验探究打基础。教师要做的仅仅只是在实验中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记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同时,这一探究方法要在每节实验探究课中始终如一地坚持,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4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反思

  本堂课让学生亲身感知摩擦力,强化了摩擦力给人留下的印象,使摩擦力在学生的思维中由抽象变为了具体;让学生亲历亲为去进行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优良品质;让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总结、发现新知,能够使课堂充满实践性、概括性和科学性。另外,课堂延伸,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拓展新知,使课堂成为学生课余学习的桥梁,从而真正实现授之以渔。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学反思

  课前,布置学生按书本的要求做了一个“地形”,但没有按时完成的小组很多,使本堂课的效率不高。实验中体现出来的问题:一个是土的松紧程度,一定要适中,太松了,“雨水”一冲就垮,太紧了,又半天不见动静。二是出水口要挖得大一些,防止阻塞,形成“洪水”,不利于侵蚀的观察;最后,接径流的容器一定要大一些,否则一接就满,也会给实验造成麻烦。这个实验在操作时也有比较多要注意的细节,比如降水的高度、位置,观察的项目等,都需要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明确了实验要求,这个实验一节课中只能进行一次,不能重新做,实验前明确实验的各项要求和重要。在实验前由于我没有着重强调,使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又不断的看书,整个实验后实验室也是留下了很多水。真是一次最脏的实验课了。

  石会改变摸样吗教学反思

  本课时我在课堂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兴趣、生活环境,导入时选择学生熟悉的岩石为素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引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努力激发学生积极调用已有经验,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科学研究,并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本课教学中,我并没有生搬硬套的给学生灌输如“风化”的知识,而利用学生对岩石与生俱来的兴趣,通过老师的引领,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利用“冷热的作用”和“水的作用”两个模拟实验,使学生经历探索岩石在“冷热”与“水”的作用下发生变化的探究过程。在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时,对于“植物根的作用”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在课堂中及时探究验证,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来验证,把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向课外。同时结合多媒体技术,了解了大气对岩石的一些影响。在“假设——验证”的实验活动中,体验大自然的力量,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求证意识。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理论上的知识,在讲解过程中不够详细,让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出现一些混淆。并且对本地石梁的地形了解欠缺,所以探究在家乡是什么地形时,学生讲到的地名,地形不能够对上,区分上有点难。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对每个地形配以图片,并且出示了本地有名景点来讲解地形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这是会发现,我们的周围也有很多的地形。

  整节课总体框架不错,在课堂上的条理清晰,并引导得当,用上课件,图片文字等更加直观,加上学生的印象。但有时过分美观的图片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转向其他关注点,故应稍加调整。在讲解地形图环节感觉还好,看着地形图,让学生直观了解了一些地理知识,如大河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反思:

  前面课上用了重力、弹力和反冲力使小车运动,这节课就要测量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的结构介绍很简单,学生能一目了然,问到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时,学生就很难回答。我用弹簧拉长的动作引导,但还是没有学生对我动作有所反应。最后还是只能又回到弹力的知识回顾,才有学生说出了利用弹力的原理。对于弹簧测力计的量程问题还是有些人有困惑,他们觉得弹簧式可以无限拉伸的,只有个别学生说出“力很大弹簧就成铁丝了”我觉得这句话很有说服力。我们老师也需要从学生的话语中找到学生都能理解的话。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是在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类型、了解地表发生的一些物理变化的基础上,对地形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作进一步的探究。

  在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演示用滴管在空中向面粉堆滴水的实验,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质疑,使学生了解到水从高处向底处降落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引力的影响,会对面粉产生冲击力,从而使面粉飞溅,在观察的基础上,将这个现象迁移到自然现象下雨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到雨在降落的过程中,也有力量,这个力量将会对地面产生影响,以此揭示出本课的课题。通过这个实验的导入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模拟实验是我们研究自然现象的一个常用的研究方法,为后面学生的`自主研究奠定基础。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按照现象——概念——观念这个思维方式编写的,因此在认识了雨水有力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影响的结果进行预测,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研究方案,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完整过程,在设计、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计划,体会探究的过程的复杂性和重复性。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材料与自然界因素的联系,加强学生对模拟实验的认识。在学生利用实验材料探究过程中,教师利用相机将学生的实验过程记录下来,并及时地展现在全体学生面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实验记录,而且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避免了空谈的弊端,可以让学生对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目了然,进而自然而然地得出侵蚀这一科学概念。

  在学生理解侵蚀概念后,通过对黄土高原这一具体地形的分析,将概念进一步升华,在辨析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科学观念——自然界中流动的水会对地表造成侵蚀。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科学教学反思11-03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4-05

科学《纸》教学反思03-09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9-20

初中科学教学反思04-08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04-28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07-07

孩子考科学家教学反思04-22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