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24 08:14:33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实用的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实用的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

  2、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

  3、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1、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2、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

  试一试。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3、记录实验过程。

  二、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2、能够在多个题目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题目。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对四周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题目。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题目的看法。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四周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能回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预备:按组预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纸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引进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布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活动一: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学生实验

  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

  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提问: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

  板书设计 3 倾听声音

  寻找声音

  声音的产生:现象: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科学课程的学习,对科学这一门课已经比较了解和熟悉,由于科学课上学习的内容非常贴近日常生活,所以大部分学生仍然对学习科学充满浓厚兴趣,能够比较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科学课不需要进行考试,思想上不够重视,所以总是抱着一种可学可不学的态度,上课不认真、实验不做以及不按老师要求完成练习等情况还是会出现。

  教学内容:

  (1)交流有病毒引起的疾病及预防措施

  (2)探究病毒是怎样的一类生物

  (3)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猜想假设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

  1.教师讲解.

  (四)、展示交流

  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五)展示交流

  5.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6.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画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第二课 细 菌

  教学目的:

  1、 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 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

  师: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 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二)猜想假设

  师: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

  (三)制定方案

  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四)实施探究

  师: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

  生: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

  师: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

  师: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是单细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

  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师:你所观察到的细菌有细胞核吗?

  生:没有。

  生:有细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有保护作用。)

  (拿出一小碗馊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

  (五)展示交流

  师: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味?

  生:因为米饭中有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快。一天的时间米饭会变味。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

  生:因为米饭有营养。

  生:因为米饭里有糖。

  生:因为细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师:米饭变馊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 生:细胞分裂。

  师: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

  生: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

  师:不可能。细菌的生殖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外界条件不可能持续地满足细菌生殖对环境的要求。

  生:流行性感冒传播速度快是不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问得真好,说明你的思路很开阔,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所以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我要说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生:病毒不是细菌,冬天细菌繁殖也这么快吗?

  生:不快。

  师;同样是细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为何不同呢?

  生:因为,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

  生:在夏天为什么腌肉、罐头能长时间地保存?

  生:腌肉中盐分比较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长时间的保存。罐头经过高温消毒灭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没有氧气细菌无法繁殖。

  师: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师: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生:自养。

  师:(展示水绵图)大家想想细菌和水绵的营养方式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靠摄取现成的营养来生活。

  师:同样是摄取营养,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引起痢疾,枯草杆菌却使枯草腐烂,如果将两者的生活环境改变一下,那么它们是否还能生存?

  生:能,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生:能,因为细菌适应环境能力强。

  师:不能,因为痢疾杆菌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而枯草杆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体内。 师:枯草杆菌生活在动植物遗体中并获得营养,我们称之为腐生。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细菌包括哪两种异养方式?

  生:寄生、腐生。

  师:细菌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我们无法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但是同学们真的很聪明,一想到身边的有关细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细菌的生活习性,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师: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这种观点全面吗?

  生:不全面。

  师: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生: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细菌能帮我们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菌能制醋。

  生:枯草杆菌能分解枯草。

  生: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

  第三课 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2、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二、猜想假设

  2了解霉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三、制定方案

  3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四、实施探究

  4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五、展示交流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六、拓展创新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第四课 食用菌

  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观察蘑菇.

  二. 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 菌丝,柄, 菌褶,菌盖. )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 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二、猜想假设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三、制定方案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四、实施探究

  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五、展示交流

  .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说出大致的探究思路。能在前两课用多种方法观察花的基础上,进一步经历按一定顺序观察,对雄蕊和雌蕊这样更细小的物体进行专题观察的过程。

  2、有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着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花的授粉条件。

  3、知道植物的花承担着生产种子、繁殖生命的任务,能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表达雄蕊和雌蕊的特征。能用图片或其他形式表述植物的花——果实的成长过程。 教学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教学难点:了解花的果实和种子。

  教学准备:

  1、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等供分组探究用(无油菜花的也可用白菜花、萝卜花等)。

  2、显微镜2台。

  3、有关植物传粉、受精的或挂图。

  4、初春有条件的`学校在校园里种上几株南瓜(或丝瓜等),让科技小组或有兴趣的同学做做人工授粉的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大自然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可是学校科技组的同学在南瓜棚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是南瓜的雌花,有的结了瓜,有的却结不成瓜。苹果、桃子、玉米、油菜等植物也有开了花不结果或少结果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根据原有经验提出自己的解释。 这许多解释哪些是正确的呢?我们还是仔细地观察一下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吧!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油菜花很小,雄蕊和雌蕊更难观察,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看清楚呢?用什么方法才能通过观察雄蕊和雌蕊作出正确的解释呢?

  (2)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师生共同归纳研究方法。 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各部分——花丝和花药。 把花药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纸上进行观察。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的小组可以自行到讲台左侧的实验台观察。 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的各部分——子房、花柱和柱头。 用手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是否有粘性。再将白纸上的花粉抖落在柱头上,看看柱头是否很容易将花粉粘住。 其他还有什么要研究的吗?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有的花会结果,有的花不会结果?

  (3)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

  (4)全班研讨。

  (5)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示意图或有关。

  (6)浏览课文: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油菜的花朵开始凋谢。提问:你还看到过其他昆虫传播花粉的现象吗?植物还依靠哪些力量传播花粉?

  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1)观察油菜的果实。做一个游戏:分组按成长的顺序把实物排列在纸上,并指出哪一部分是刚刚受精后的果实雏型。 (2)小心剥开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种子是怎样排列的?数数角果荚里有多少粒种子,再数数一株油菜可能长多少个角果荚,算一算一株油菜的种子有多少?(3)说说为什么豌豆荚里有的豌豆很饱满,有的却只有很小的一粒?

  3、思考:

  (1)果农为了防止果树不结果,往往采用什么措施?为什么?(2)科技组的同学课外要做一个南瓜雌花授粉和不授粉的对比实验,怎样才能成功?(选未开花的雌南瓜花两朵,分别用纸袋包扎好,不给于授粉的机会。待花开时,给其中一朵进行人工授粉,另一朵不进行人工授粉,两朵花继续分别用纸袋包扎好,看哪一朵花能结果?)

  三、作业:

  我来做一朵“油菜花”,玩玩“蜜蜂授粉”的游戏。

  板书设计:

  2.3 花、果实和种子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10-09

[精选]科学教案11-18

科学教案(精选)09-25

科学教案(经典)08-28

(合集)科学教案07-23

(精华)科学教案08-09

(荐)科学教案08-09

科学教案(实用)08-09

科学教案【优秀】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