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2-12-02 04:37:49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语文教案四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语文教案四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起足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讲读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吗?对,是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呀,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神往以久的月球。现在,就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吧……

  二、检查预习

  1、听写下列字词:(共10个)

  指令海域畅谈神往里程碑观测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

  2、解释下列词语:(共5个)

  ①畅谈:尽情地谈。

  ②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③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⑤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4、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①地球和月亮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

  ②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③“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④三名宇航员进入指令舱。

  ⑤“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后进入预定的'轨道。

  ⑥“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登月轨道。

  ⑦三名宇航员进入梦乡休息。

  ⑧“阿波罗11号”飞船到达离月球28000公里的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⑨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开始降落。

  ⑩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

  ⑾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先后来到了月面。

  ⑿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在月面上紧张的工作。

  ⒀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⒁登月舱和“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登月舱被甩在太空。

  ⒂“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⒃对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总结

  ⒄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⒅阿姆斯特朗谈登月的意义。

  2、归纳整个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明确:可分四个阶段

  ①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这一过程的?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

  4、找出有关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指出相应事件。

  ①1969年7月16日早,“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②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

  ③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

  ④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开始进入梦乡。

  ⑤19日晚上8点33分,飞船飞过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⑥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⑦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

  ⑧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⑨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

  ⑩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

  ⑾7月21日11点56分20秒,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

  ⑿(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7月21日14点,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⒀7月22日0点15分,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进入预定轨道。

  ⒁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

  ⒂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阿波罗11号”飞船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⒃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5、作者为什么详细的交代时间,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有何作用?

  明确: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6、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后做了些什么?

  明确: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把纪念碑树立在月球上。

  ④把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表面

  ⑤安装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来检测宇宙射线

  ⑥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⑦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⑧把美国的星条旗它插在月面上。

  ⑨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

  7、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并在月球表面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

  明确:科学家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

  四、教师小结:本文就是真实记录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全过程的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可以说,引人入胜是本文的特色。

  五、布置作业

  根据第二部分第1、2阶段的内容,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图。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2、找出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表明观点或看法的句子即为议论性句子,具体句子略。)作用:起画龙点睛、深化理解的作用。

  3、阅读本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感受到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并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充满信心。

  二、畅所欲言拓展延伸

  1、现时篇

  ②我国作为一只沉睡多年的东方雄狮,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况又有哪些惊天动地的成果呢?请你介绍一下好吗?

  ③听完这些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吗?

  2、想象篇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三、总结语

  月的故事引人入胜,月的情愫丰富多彩,月的文化博大精深,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但我国航天技术仍无法登上月球。随着我国神州六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我相信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在座的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愿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板书设计:

  准备

  月亮上的足迹升空伟大的壮举

  登月人类的智慧

  返航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2、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畅谈昂首挺立遥遥在望可望而不可即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练习,巩固所学,提升能力。

  教学内容:《练习册》、《全效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

  1、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要注意中考演练题型。

  2、课内阅读注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3、课外阅读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读懂课文,读中感悟熊猫的美,培养孩子们对熊猫的.喜爱之情。

  3、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恰当地理解词语,并从中感知文章的语言美,初步培养学生语感。

  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对熊猫是“国宝”的理解。

  教具:CAI课件、熊猫彩图、熊猫轮廓图。

  教学过程:

  一、初读全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①、谈话

  ②、释“国宝”

  2、听录音读课文

  二、细读开篇,让学生初步感知“国宝”。

  1、课件展示句子,读懂第一段中心句。

  ①、我叫大熊猫,是一种动物。

  ②、我叫大熊猫,是一种珍稀动物。

  2、引导比较读句子。

  3、提问

  三、品读重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国宝”。

  出示熊猫彩图

  1、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出熊猫样子。

  2、读一读:师生互动读好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师带读

  ②、读重点词

  ③、师生合作读

  ④、同桌互读

  ⑤、师引背

  ⑥、指图背

  ⑦、提问:熊猫身上有几种颜色?

  3、画一画:给熊猫轮廓图添画颜色。

  ①、生添画

  ②、师评

  4、演一演:表演读好三、四自然段。

  ①、请学生上台做“慢悠悠”的动作

  ②、评价

  ③、表演读三、四自然段

  四、精读结语,使学生更加喜爱“国宝”

  1、齐读

  2、师范读

  3、指名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巩固课文内容。

  六、拓展延伸。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⑴ 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⑵ 想一想:

  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⑴ 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①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②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⑵ 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⑶ 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⑷ 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

  (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

  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⑴ 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⑵ 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⑶ 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⑷ 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第二课时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⑴ 出示句子: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

  ① 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 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⑵ 出示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 比较句子:

  A、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B、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② 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

  (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

  ③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⑶ 出示句子: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 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② 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

  3、再读加深感受:

  再选择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二、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齐读最后四自然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我们永远纪念您!

  洪水退后……

  四、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随机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

  ⑴ 巧妙的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⑵ 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⑶ 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五、作业

  摘录课文中有特色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认读“肴、斟、羲、熏、逸”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以故事作为开头的方法。

  3.学习王羲之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的。

  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2.难点:感悟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来之不易。

  教具课件

  (一)故事导人,感知书圣

  1.教师口述开故事。

  2.点明“文士”既是“书圣”王羲之,书法作品即《兰亭集序》。

  3.让学生体会这样开头的好处。有条件的话,教师可出示《兰亭集序》书法作品的课件或字帖,让学生对“书圣”的作品有直观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书法史上为人景仰的一座高峰?

  教师可从学生的回答中,归纳出如下几点,从而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自小受到文学艺术熏陶;2.创造独具特色的书法新体;3.善于从动物身上学习书法规律;4.专心致志,勤学苦练。

  (三)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1.字音上,要注意“斟”是翘舌音、前鼻韵母;“肴”的声母是“y”不是“x”,要把字音读准。

  2.文中涉及书法艺术的四字词语较多,可引导学生积累。

  文人墨客笔墨纸砚佳作纷呈提笔疾书一挥而就雄健有力自然潇洒出神人化各具神韵独具特色运用自如笔势开放富于变化专心致志勤学苦练

  3.对于词义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查找工具书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供:

  文人墨客:泛指文人、文士。

  佳肴:美味的食品。

  矫健:强健有力。

  飘逸:洒脱自然;优雅不俗。

  (四)朗读欣赏,感悟书法艺术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王羲之书法创作的过程以及他的作品的介绍。这些语段生动、传神,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

  1.“只见一位文士,取过蚕茧纸、鼠须笔,迎着和暖的春风,兴致勃勃地提笔疾书,一挥而就。”

  这段话描绘了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的过程,寥寥数笔,把王羲之自然潇洒的创作过程出神人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王羲之书写的画面,并通过边读边做动作来感悟当时的场景。

  2.“他认为运笔时,要如白鹅两掌齐力拨水,这才能运用自如,使全身精力都贯注于笔端。”

  “白鹅两掌齐力拨水”形象地说明了运笔的用腕技巧。清代有位书法家曾作诗日:“全身精力到毫端,定台先将两足安。悟人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由此可见王羲之钻研书法之深。

  3.“他的书法,笔势开放,富于变化,有时如浮云般飘逸,有时像惊龙般矫健,而结构又十分严谨。”

  这段话形象地描绘了王羲之书法作品的特色。教学这段,教师可使用课件分别展示《兰亭集序》中的20个“之”字,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体会书法艺术的美。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学生把他们体会到的这种“美”读出来。

  (五)联系实际,学习书圣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得来的,这是与他善于思考、专心致志、勤奋好学分不开的。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谈谈学习这课文的收获。

  (六)课后练习

  第2题要求学生体会“如”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第1句中的“如”是假设的意思,可以替换成“如果”;第2句中的“如”是“如同,好像”的意思。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