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报告范文>读后感>萧红《手》读后感

萧红《手》读后感

时间:2023-12-11 17:58: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萧红《手》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萧红《手》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萧红《手》读后感

萧红《手》读后感1

  看过伤痕累累的手,每一道疤都诉说着一个血腥的故事;看过冻得通红的手,每一根肥大的手指都禁锢着流动的血液;看过爬满皱纹、皲裂的大手,每一条裂缝都记录着飞逝的岁月。但,这一次,我又看到了一双铁黑的手。

  而王亚明,正因为有这样一双手而在学校备受排挤。同学们嘲笑她,没有人愿意跟她睡同一张床。校长呢?虽然收了她,却也用她的冷嘲热讽剥夺了她的权利。她停了王的早操,要她躲开来学校参观的人,最后还劝她退了学。是她,亲手剥蚀了王那点可怜的自尊和坦然。刚开始的王即使是遭到同学的嘲笑也一点儿不感到慌乱,态度十分安然。因为对她来说贫穷和那双黑手都不是什么可耻的事。但这位校长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者!就在那么短短的时间内便教会了学生悲哀!苦难的生活要王学会坚强,但这位校长却成功地揭了她的疮疤,让她明白了什么是耻辱。而王也用自己的眼泪证明了她确实明白了。从此以后,她读书的喉咙变得窄小了,两边摇动的肩头也显着紧缩和偏狭,背脊已经弓了起来,胸部却平了下去。这不仅仅是这位伟大的.校长的功劳,还有爱炫耀的舍监、势力的校役的份。她的周围一片寒冷,没有人想到要来关心一下这个可怜的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圣诞节之夜冻死了。但她在火柴微黄的灯光中看到过温暖的生活画面,她是在满足中死去的,即使那只是幻想的满足。而王亚民呢?她没有死,而且必须活下去。贫苦潦倒的人被生活压迫着仿佛已经失去了选择自杀的权利。他们的生活没有“勇往直前”这样冠冕堂皇的词,但却比任何人都更勇敢地坚持着。她不会沉浸在悲哀里,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人没有时间悲哀。

  《屠场》的女主角玛利亚和王是不同国度的人,但作为贫穷人的命运却是相似的。玛利亚因为没钱而得不到救助,一个人躺在草地上等待死神的降临。王的母亲也同样因为没钱而被拒之门外。而王亚民的悲剧命运的根源也就在于贫穷。如果王家里富裕的话,她也不会去帮忙染布,她也不会又这样一双黑手,最终她也不至于连自尊和自信都丢掉了。都说“一肥遮百丑”,那么如果拥有这只黑手的主人是个有钱人,那么她还会是这样的待遇吗?

  贫穷,一个很多人都避之不及的词。但它却无法消失。王亚明那么努力地学习,不分白天黑夜,只要有光明的地方就有她的身影。她知道笨鸟先飞的道理,但还没来得及飞就先被折断了翅膀。那么奋力地挣扎,却还是没有飞上蓝天的机会。“不是每只丑小鸭都能变成美丽的白天鹅,那只是童话而已。更多的丑小鸭只能在地上仰望。”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同桌那绝望的眼神。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来安慰她。“只是时间问题!你要相信只是时间问题!”这是我想出来的唯一能安慰她的话。但时间又证明了什么呢?只靠一个人的奋斗且不用说要付出比别人跟多的努力,而且还要忍受寂寞和不断袭来的挫败感。“摆在我面前的仍旧破败不堪。”这股悲观的洪流淹没了我们,沉默着让时间从眼前流过,最好。

  不是每只丑小鸭到最后都能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为什么要向往白天鹅的生活呢?没为什么,因为只要是风筝都会向往又一片自己的天空。只是结果不同罢了。有的风筝翱翔在空中,有的从半空中掉落,而有的,则连飞的机会都没有。

萧红《手》读后感2

  萧红的短篇小说《手》写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我国北方一个染衣匠的女儿王亚明憧憬着对知识的渴望,来到城里读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学好了可以回去教妹妹,可由于劳作而染成的一双黑手,成为她洗刷不掉的耻辱,使她始终不能溶入到学校的生活和学习中去,受尽了各种心灵上歧视和创伤,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给她,就被校长无情地赶出了校门。

  作者通过亲身经历,有力地鞭鞑了那个金钱至上、贫富悬殊的黑暗社会,同时也帮助世人在寻找,建设一个真善美的精神世界。

  小说中王亚明的形象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少女,她凝重、厚实,在家时,常把手浸泡在染缸里,帮助父亲干活,使她的手从指甲到手腕以上都变成了“黑的、蓝的,又好像柴的”,同学们因此常常嘲笑她,在父亲来学校看她时,她向父亲要了双手套,可父亲把手套给她时,她又说“我戴手套本来是没用的”,这显示了王亚明内心复杂的矛盾和心里活动,淡淡几笔,即将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在阅览室里,王亚明与父亲的几句对话,显示了王亚明的自尊自爱,“你小声点说,叫她们听见,她们又谈笑话了”,同时也反映出王亚明的戒备机警和敏感的心理活动。

  她是一个不愿受伤害、也不愿意与别人计较的人,有一次,她误用了一个同学的铁锅去染手套,那个同学哆嗦着把铁锅蹋翻,又把鸡蛋“好像抛着石头似的用力地抛在地上”,王亚明不但没有与那位同学去争吵,还一边收拾着残局,一边惋惜着那只被弃置的铁锅,是何等的忍辱负重,反映出了那个时代人与人的生活差距。

  作品成功地运用了文学创作的“戏胆”道具,多次将王亚明那双被染黑了的手与故事情节有机地串联起来,在整篇文章中好似晶莹剔透的黑色珍珠项链,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妙。

  作者还用对比的手法,着力描写了另一双手,即女校长的手,“女校长用她贫血和化石一般透明的手指去触动王亚明的青色手”,一语双关,“贫血”应是那个时代的病态,被扭曲的灵魂,“化石一般”不是古老,而是守旧。

  王亚明黑色的手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勤劳而艰辛,而女校长的手则代表了才子佳人、封建官僚贪婪。

  她(女校长)用她惨白的手指去撕王亚明的口,而王亚明此时则用青手捧着眼泪。

  女校长“抑止不住地笑出声来了”,而王亚明则“背向着教室,也背向着我们,对着窗外大风哭了”,风都停了,她却还没有停止。

  鲜明的对比和反差,使我们不禁感到,女校长那只踏在王亚明手套上的脚,岂止是一只女校长的脚而是代表了那个社会对黎民百姓人格尊严的粗暴践踏,正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

  学校既是王亚明向往的圣殿,也是她留念的地方,同时也是她伤心的地方,女校长淡淡的一声,“你不用考了”,就将王亚明无情地赶出了校门。

  我为王亚明的求知欲望而折服,又为王亚明的坎坷命运而伤感,更为有象萧红这样为民请命,为人类公平、正义和人的尊严而呐喊的时代先锋而欣慰。

  这正是我们作为新时期工会工作者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所需要的尊重人、爱护人、说真话、评公理的时代精神。

【萧红《手》读后感】相关文章:

《小学生萧红读本》读后感07-10

爸爸的手08-10

妈妈的手03-20

萧红观后感02-03

爸爸的手教案03-14

小班手的教案11-13

认识手教案03-28

奶奶的手作文06-08

妈妈的手作文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