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报告范文>读后感>《教学勇气》读后感

《教学勇气》读后感

时间:2023-03-06 03:50:3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学勇气》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勇气》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勇气》读后感

《教学勇气》读后感1

  我觉得这个长长的寒假,我教学的勇气没有增加,但是做饭做菜的勇气倒是增加了不少。

  所以,我看这本教学的勇气的时候,边看,边想着做饭的勇气,忽然觉得那么枯燥的文字突然变得有趣起来了。

  作者说,教学当中要找到自我,和保持自我的完整性。

  那就相当于在做菜的时候保持自我。

  做菜的时候保持自我是什么意思呢?我喜欢辣,我就多加辣,四川口味。我要是南京人,我要保持自我,我的口味偏甜,那就是说我做的菜也要偏甜。

  所以,如果吃我菜的人是四川人,觉得我辣的爽,如果吃我做的菜的是南京人,那就觉得甜的刚刚好。

  同样道理,每个老师,按照自己的自我上课,基本上都会吸粉无数,但也会收获一些黑粉,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你这种风格。甚至会脱粉。

  但是,我们会遇到一个问题。

  如果我是四川人,我偏偏是学做西餐的.,做蛋糕的,做甜点的。

  那我有可能就会精神分裂。为什么呢?因为我在做生意的时候,我要做偏甜的食物,回家做菜的时候,又要做辣的食物。

  我会不会在自己做川菜的时候多放了白糖,在做蛋糕的时候发神经,放了辣呢?

  所以,如何保持自己完整性,而不会变成精神分裂症呢?我就可以研究一款辣味的蛋糕,没准会很畅销;我也可以在家研究,做一款有甜又辣的重庆火锅,这样,家里人的口味,顾客的口味都能照顾到。这就是保持自我的完整性。

  那么接下来谈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教学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太自我,也不能完全照搬教案,教参的那种套路。

  完全照搬套路,那就相当于机器。现在机器越来越发达了,炒菜机都可以炒菜了,那你完全照搬某一些教学套路,没有感情,就像是机器做出来的饭一样,你如果是顾客,你就会觉得你没有被认真对待。

  你偶尔吃觉得还可以,吃多了,还是觉得人工做得有味道。

  就像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的解说,每一道菜,食物,新鲜食材,都是有生命力,都是有灵魂。

  我们不喜欢吃没有生命力,没有灵魂的食物。

  所以,做菜还是上课,都不能没有自我,没有生命力,没有灵魂。

  接着作者说,教学的恐惧感。

  作为厨师,也会有恐惧感,今天的菜盐是不是放多了,刀工是不是发挥失常了,火候是不是没有把控好。老师也一样,很要注意很多细节。

  厨师还恐惧什么呢?食材是否新鲜,

  今天的顾客怎么把我烧的菜吐在垃圾桶里了。

  有人对前台说,这个菜没有烧好。

  同样的,顾客也有恐惧,不知道这家菜好不好吃,卫生不卫生。

  厨师要做重口味,就怕顾客口味清淡的

  厨师要做清淡的,就怕顾客是重口味的。

  同样的顾客要吃清淡的,就怕厨师重口味

  顾客要吃重口味的,就怕厨师做清淡的。

  同理,老师也要考虑学生接受不接受自己的口味。互相了解,沟通。消除恐惧。

  其实说恐惧,我宁愿换一个词,叫敬畏,敬畏我们这个职业。

  有时候,你看到顾客吃完了不说话,你以为他对你的厨艺不满意,其实他是吃撑着了,或者太好吃了,把舌头都吃下去了。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我能理解的部分,其实都是通用的道理,通用的矛盾,通俗易懂,没有给出答案,其实还是需要每一个人自己去找出路,他的问题是通用的,他的答案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有用吧。

《教学勇气》读后感2

  这学期,学校开展共读一本好书的活动。读完《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丝毫感觉不到“阅读”的累,而如同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让我鼓起教学的勇气,心怀希望的去教学。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

  作者帕尔默先生不灌输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从而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帮助真正的教师显露其本能。教学是需要勇气的,虽然也教了十几年的书,但每当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的讲台上,当上百双眼睛齐刷刷的望向你的时候,就唯恐自己平下里稀松平常的小小错误就这么被放大了十倍百倍。于是,就必须更加的谨言慎行,信口胡诌肯定是不允许的,要逻辑严谨要言辞顺畅措辞得当,可能大概也许估计这类词的出现频率应几乎为零。

  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书中这段话给我印象很深。帕尔默引导我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学会在这个世界中生存。陶行知先生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相对的,感情不能对立。”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爱,才会快乐、健康地成长。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我们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我们教学中的唯一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应树立新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要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就是不断宽容他人,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倾听和发现他们真的心声,鼓励学生能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地回答。要备课前先备他们,能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教学中有创造性地改变学生比较单一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立、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他的学生面前,让知识变得绿意盎然,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

《教学勇气》读后感3

  近期,有幸阅读了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余巍等学者翻译,是“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之一。

  其实,这本书几年前在读书时,我的导师就有提过,总想着有机会要拜读一下,但皆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达成长久以来内心的夙愿,终于,带着勇气,伴着好奇,开启了这次阅读之旅。

  要读懂这本书,说易不易,说难不难。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你必须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才能有所感悟;但若你一旦浸入其中,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也会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会觉得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非主流”的领地——“教师自我”。我想,用卡尔维诺的经典标志来衡量这本书,它绝对是堪称经典,值得再三品读的一本好书。

  最让我印象深刻,也是最直击我心灵的一句话是“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教育的技术可以日益精进,但唯有对教育拥有一份永不退却的热忱,才能将教育开展得富有张力,朝气蓬勃,否则,再好的教育技术,也只是空洞的一堆技术和工具,毫无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虽然采取了大量的方法和手段(例如,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无外乎这时候教师只是把它当成一项任务,是“迫于某种压力”而不得不做,并非出自于一个人的本心。只有当外在的压力、要求与内在的需求相统一的时候,才能怀着感谢的心情走进教室,把教学当成滋养教师心灵的鸡汤,把教学看成是一场无止境的相遇,一场和学生、学科一起编织出的美妙的际遇。

  “经师”传授知识技能,“人师”引领心灵成长,深信自己可以用对教育与教学一颗真挚热忱的心,和孩子们一起迎接每一天的新奇与成长。

《教学勇气》读后感4

  当我拿到《教学勇气》这本书的时候,题目深深地吸引了我。什么是教学勇气?作者经历了什么,才会使用这个题目?我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开启了本书的阅读之旅。

  什么是教学勇气呢?或许大家有不同的解读。在这本书中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的时候仍然能够坚持,这种行为就是教学勇气。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在工作中心灵足够开放吗?当工作要求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我们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了吗?我们具备这种品质吗?为什么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还依然在坚持?那一定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这是一本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书。刚翻开这本书,读了短短的一段文字,我便有很强的代入感。作者说自己是用心的老师,有时在教室里自己就忍不住满心欢喜起来。当他和学生发现可探索的的未知领域,当面前展现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自己和学生的体验为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作者感到在那个时刻教学是最滋养心灵、是自己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不是每个教学过程都有美好相伴,作者也有很郁闷的时候。有时候,教室毫无生气,一开始上课学生就像修道士一样静默无声,任凭他使出浑身解数,学生依旧没有反应。这些学生前一刻在门厅走廊上还生龙活虎、谈天说地,而一到课堂上就即刻变得麻木不仁。于是,作者陷入了恐惧之中,并猜想自己的课一定很沉闷!读到这些内容,我觉得这些场景是多么的熟悉!这些难道不是我的经历吗?我相信不止我一个,应该还有很多教师也曾经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这样的场景。

  这是一本关注教师心灵的书。本书第一章中提到,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好的教师使用的教学技巧各不相同,有的老师滔滔不绝,有的老师惜字如金,有的老师紧循材料,有的老师天马行空……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质:有一种把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一起看看书中的一个故事吧,我认为它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位教师艾伦和埃里克。他们都出生在工匠家庭,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大学毕业后都成为了教师。不同的是,艾伦成了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而埃里克却在工作中表现得很痛苦。是什么原因让两个人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是自身认同。埃里克就读大学后,心灵上经历了强烈的'文化冲击,他没有了安全感,变得不自信,感觉自己不能融入集体,渐渐地,与周围环境越来越多的冲突困扰着他,导致他做了教师后,也一直不顺利。恰恰相反,艾伦任何时候都没有产生过与周围环境的冲突,而且把自己从父辈那里学到的手工技艺迁移到工作中去,他的这种完整、不分裂的自身认同,非常利于他的专业成长。

  作为教师,我们潜心钻研各种教学技能,寻求各种教学方法,读过《教学勇气》这本书后,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教育初心是什么?在教学工作中,满脑子充斥着各种教学技巧,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吗?是我们真正要追求的吗?我们倾听过自己的内心吗?如果不是,如果没有,那么,也让自己拿出教学勇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遵从自己的内心吧!

《教学勇气》读后感5

  翻开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到导言部分,我看到几行这样的文字:“如果你是一位从来没有经历过痛苦时光的教师,或者有过却不以为然,此书就不适合你了。”看到这儿,我不禁愣住了,上述两种情况我都不曾经历过,那我还要继续下去吗?然而,看到他下面的文字,我决定要随着作者一起展开一次心灵之旅,他说:“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虽然还未有过教学经历,但是,心中一直都憧憬着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这一切,只是因为喜爱。

  之后,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一个朋友,并向他讲述了自己的想法,他用充满遗憾的表情看着我,说:“永远不要做教师,它会毁坏你对生活所有美好的想象,那些琐碎的事情会耗费你所有的时间与热情。”他的这些话似乎是对的,因为我在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和《我的教学勇气》中听到了太多的教师内心真切的焦躁、忧虑、无助与迷惘的呐喊,他们的困惑与恐惧被活生生的展现在我的面前,使我感到了焦虑,“以后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这样的话一直在我的耳边回响,使我不得不开始思考,当我走上讲台,并成为一名教师的时候,我又该如何面对内心的这种恐惧与迷惘?

  在本书中,帕克帕尔默像一位朋友一样,真诚地向我们倾诉着他自己对于教师与教学的思考。“认识你自己”,这句镂刻在雅典特尔斐神庙的名言,曾被先哲苏格拉底奉为圣言,在该书中,又重被帕克帕尔默给提了出来,针对教学中的困惑,他提出要关注教师的内心生活。我认真地读完他关于教师内心的讲述,书中的字句让我隐隐约约看到了海德格尔、拉康、马丁布伯的影子——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本真状态的论述、拉康的“他者”的概念以及马丁布伯的现代“对话”概念。书中深刻的思考、浓厚的哲学意味与诗意的文字,一刹那竟使我恍惚起来,“或许作者应该和文学有着某种关系”,我为自己的这一想法感到惊奇。于是翻开书上最后的作者简介,在第一行,写着“帕克帕尔默是一位作家、教师、活动家”这样的字句,不禁让我兴奋。

  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的开篇,作者引用了里尔克的诗歌:

  啊,别分离,

  亲密无间,

  与繁星相聚在天际。

  何为心,

  若非与繁星聚一起?

  与众鸟齐飞,

  乘风,驾云,

  齐归。

  这里,里尔克所说的“齐归”意在返回精神家园,是内在的,自由的空间。借助这首诗,作者进一步指出“分离”是我们习惯的生存状态。通过里尔克的诗歌,作者引导我们破除外界与自身的干扰,通过内心世界的转变返回精神家园,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自由,并将自己置身于兼容“我”之小天地和所有“非我”之广袤宇宙的地方,把自己整合为伟大生命网络的一部分,从而超越恐惧,走向整体。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这样的诗句,引发了海德格尔无限的感慨,它描述了生命的一种理想状态,然而在现代社会,在工具理性极度膨胀的状态下,人被遮蔽于日常生活状态之中,作为个体的.人消融于众人之中,“沉沦”于“众人”无意义的闲谈、好奇与两可之间,丧失了自己的本真状态。海德格尔通过反思,提出人必须破除外界对自身的遮蔽,回归自由之境,向死而生,重获生命的真谛,从而达到诗意的栖居。

  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作者似乎也借鉴了海德格尔的哲学,只不过是将其运用到了教育学中去。在人们一次次反思,一次次论证教学技巧与教学策略的时候,作者提出“教学不可局限于技术层面”,“我们必须寻求一种尊重教师和学科多样性的教学理念,而这一点是方法论上简单处理根本做不到的。”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问题是比技巧更基本的东西,教师的成长源于心与心的交流,通过讨论我们作为教师的真我和身份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从而返回自身,发现真我,从而立足于真实的自我,认真地倾听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唤回自我心灵。

  然而,这又是一件十分危险的、让人恐惧的任务。为了减少可能受到的伤害,长期以来教师已经形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观念,他们把自己保护在社会习俗之后,带上厚厚的面具,在内部真实和外部表现之间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和同事、学生以及观念隔绝起来,逃避所能遇到的一些冲突,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形成了实践与自我的分离,话语陈述与心灵的分离,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感被削弱,失去了教学的心灵,进而陷入到了一种更为危险的生活中去。

  作者指出教学的恐惧使得教师过着教育和分离的生活,“恐惧是一种使我们和同事、学生、学科以及我们自己相分离的东西。恐惧关闭了一切‘求真试验’,也禁锢了我们教学的能力。”令教师更为恐惧的是,他们在“他者”的注视下重塑着自我,不断地失去自身认同,造成了教师内在的缺失——缺失情感,缺失自由,缺失理想,缺失自我,只能是在精神的荒漠中游荡。在我们的社会普遍关注外在的教学技术与技巧的时候,作者提出真正要关心的不是这些,而是教师的心灵。“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教师应该“认识自我”,“在每个教育阶段,教师的自我是关键。”教师应洞察自己内心所发生的事,去探求少人踏足的小径——一条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过一种不再分离的生活。

  因此,帕克帕尔默提出每位教师都应该重拾教学勇气,不必把自己置身于恐惧之中,而是敢于正视生命中的那些恐惧,去发现自己内心的世界景观,便会发现自我表达与行动的天地。

《教学勇气》读后感6

  特殊时期的相遇,让我对你倍加珍惜。

  没和你相见前,你的大名就如雷贯耳。在拜读了几位老师写得关于你的读后感,深深激起了我内心的好奇。你该是一本怎样的好书啊!得到这么多大咖级人物和期刊的高评价。《教师》杂志如是说:我已经久未曾读到一部如此绝妙的书写教育的杰作。更有期刊这样写到:如果你是一名教师,这本书将改变你的人生。这应该是一本多么神奇的书啊!

  很可惜,我没有找到你的电子版,赶紧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官方旗舰店买了一本。不想,一场疫情席卷神州大地,打破了春节的热闹喜庆。你在路上奔波了20多天,才来到我的身边。等待是难熬的。等待时间越长,好奇就越强,期盼着与你早日相见。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经历这些波折,让我对你更是倍加珍惜。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打开翻阅。我深深的被你吸引,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帕尔默有难得的写作才能,严谨的分析与高雅的言辞融为一体,提出的问题范围广,层次多,耐人寻味.既与个人利害相关,也与大众福祉相连,他的谈吐义正辞严,但又不乏富有感染力的中西部幽默和根植于真正谦逊之中的自我挪揄。

  身处困境,但心中力求完善和淡泊的个人得用充满勇气的心灵来接触外界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越来越清晰,看清了,他们正在付出的个人代价,丧失了有勇气的心灵。当我们真正全身的投入到感召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就能再一次把我们的心灵献给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同事,我们的学校以及我们的.世界,一个心如铁石,但指向从内心生发的材质和美德,低头的世界,我们复归本性,扎下根基,重获新生,再从容面对我们生活的外在景观。

  帕尔默用深厚的专业知识,独特的见解,以及对教育的无限热忱写下了这本经典巨著。在超越教学技巧的教学篇章中讲到,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也有过很多的困惑和不解,就像帕慕尔在开篇中写道。上课时总有一些同学做小动作,随意讲话,扰乱课堂纪律。跟老师顶撞,不按时完成作业。课间在校园里生龙活虎谈天说地,可是一到上课就无精打采,一言不发。催作业成为老师的重要任务,而学生写作业成了他主要负担。一个催着交,一个不愿学,不愿写。老师和学生成了一对自相矛盾的载体,就好像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可逾越。在考试的时候,我们精疲力竭的带领孩子刷题提分数,可是在我们教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之后,当许多年过去之后,这位学生再提到这名老师,他的内心又留下的是什么呢?是老师课本堂上所教的那几段话,几句文章或写作方法吗?还是这位老师潜移默化当中对他更深的影响。

  我常常在想,从教这么多年教过的学生,对我有什么样的评价呢?我最后都有留给他什么东西呢?当离开学校,离开教室,他们是否还能记起我这位老师呢?帕尔默在这里告诉我们,要有超越教学技巧的教学。教学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的的手段。这个工作的魅力更在于教学是一个教书育人的过程,是老师和学生在彼此对话,彼此熏陶,彼此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互助的成长。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

  有人说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那在教学中的真我又是一个怎样的生命呢?是一个什么样的云朵呢?好的教学来自好人。这个好人说的就是自我认同,自我完善,他首先不仅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更是一个心怀大爱的人。

  一名优秀教师教的知识会被遗忘,但其本人的音容却永驻在心,它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在文中帕尔默就讲到了一位影响到他一生的导师。这位导师,他似乎违背了优质教学的所有金科玉律,讲起课来眉飞色舞,口若悬河不给学生留一点提问和评说的时间,他只沉溺迷于自己的想法。因此他上的课几乎都是独角戏,而学生只配当听众。如此这般的满堂灌,听起来像是一场教学噩梦,但当时帕尔默却莫名其妙的着迷于这位导师的教学。因为这位老师为帕尔默揭示了追寻自我认同的线索。这位上课侃侃而谈的教授,使帕尔默初次认识到自己的天赋,让他发现了仍在休眠的自我认同。导师上课能毫无掩饰的亮出他的心智活动,充分表现出他好学善思的品质,成为了一把打开帕尔默认识自己的钥匙。直到后来帕尔默认同自我,寻找到真我,把心智活动作为职业的支柱,坚信内心深处对做学问的呼唤。从而才有了《教学勇气》这样的经典巨著。

  所以,每个老师教学方式是多样的,教学技巧也是多样的。但是优秀的老师能把教学技巧发挥得恰到好处。如何发挥到恰到好处呢?更多更深的了解自我时,我们就能学到展现而非掩饰自己个性特点的各种教学技巧,由此可产生优质的教学。我们只有真正的了解了自己的特点,了解了自身的性格和知识水平,才能够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优质课堂并不是模仿而来的,优秀教师也并不是学来的,最重要的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认识自我就要善于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完善自我就是要付出行动。去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一名老师要以育才兴邦为己任。“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建设国家,管理公众事务,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事业。发展教育的关键在人才,所以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承担者,一定要以育才兴邦为己任。教师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具备合理的文化知识结构。科学与人文并重,既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又学习丰富的职业理论,即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还要具有广博的文化常识。爱上阅读,爱上学习.

  教师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强健的体魄是高素质的人必备的一项素质。作为教师一定要树立身体锻炼意识,坚持锻炼身体。长年坚持锻炼的人,往往性格开朗,乐观向上,这些优秀的品质恰恰是一个人最可宝贵的。教师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教师要有开阔的心胸,开朗、大度,关心他人。

  同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还要不断地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多阅读,多积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的老师,才能够影响学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的学生。接受自己一个完美的自己,不断的去学习,遇到更好的自己!有对自己的自信,也有对遇到更好的自己的期许。

  最后,引用第一章节的开篇诗句:

  现在我终于找回了自己

  曾度过了多少岁月,

  曾换过了多少场地,

  我一次次的动摇,

  我一次次的迷失,

  戴着别人的面具……

  反思,

  认同,

  完善,

  最终,

  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教学中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是一个漫长成长的过程。我热爱我的三尺讲台,我热爱我的学生,我热爱教育。我愿找到教学中的真我,更加真诚的为学生服务,指引每一位学生走在心明眼亮的做事做人的人生大道上。

《教学勇气》读后感7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经过十年才正式出版,可见一个教师的教学勇气不是自己加入了教师队伍后就能信手拈来,而是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获取的。它也不是能够一直持续到教育生涯结束的时候,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去保持的。作者帕尔默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读后豁然开朗,重获教育的勇气和教育的生命之感。

  书的最后,作者的话让我最后感触:“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与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缘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曾经,许多人为着心灵的自由,带着美好的愿望,选择了教师为职业,我也并不例外,大学毕业的我也加入了教师这个大家庭中,我十分荣幸。但是外部施加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常常使得我们心灵失落,激情散去,失去了教学的勇气。于是,有的人选择了坚持,有的人选择了改变,有的`人选择了放弃。这就是教师现实心灵的真实写照!正如书中所说:“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

  不知不觉教学生涯已经有三年时间了,从自己现有的教育教学工作状态来看,我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不再能够清楚地认识他们,也无法知道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我用自己用过的、觉得奏效的办法去解决这一问题还是效果甚微。记得带完上一届的毕业生,接手这届的五年级学生。新的班级,刚开学的第一周,班里的一个男孩子在课堂上大声地说:“老师,我不喜欢语文,我也不想做语文科代表了”。刚接手的班级就出现了这个儿情况,我微笑着对他说:“这个问题我们下课再讨论”。我以为以我这两年的教学经验肯定会说服他打消那样的想法和念头。然而我错了,我使尽浑身解数,用尽各种方法:打比方、换位思考法、案例再现法等等,他还是要坚持那样的想法。最后我用老师应有的威严的老套方法暂时解决了这个问题。可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这个孩子还是对学习有抵触情绪,我深知自己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开始质疑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育学生的方法。正所谓“铁打的老师,流水的孩子。”殊不知每一届的学生的特质和情况都需要老师认真的了解和研究,再去和教学相结合形成共同体。

  之后通过阅读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一书,他带领着我,重新点燃对教育事业的热情,重拾刚走上教师岗位上的那一份初心,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

  教师是一个需要更多爱心、理性、毅力的职业。“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告诉我们,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需要教师孜孜不倦地去教育与自己有密切联系的学生,把自己、教学和学生筑成一个牢固的共同体开出教育之花。同时,教师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自己所学知识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做到不闭关自守和坐井观天。

《教学勇气》读后感8

  《教学勇气》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仅仅源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在这本书中,作者用通达的语言让我认识到,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当坚定地立足于一种真实的自我意识中时,我们才能获得虽然困难但有意义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和力量。

  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甚至无心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

  《教学勇气——漫步于教师的'心灵》的作者帕尔默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全书共有八个篇章组成:导言,源自心灵的教学;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第三章,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第四章,认知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在众多和教育相关的话题中,教师的“心灵”是鲜有人关注和讨论的。人们热衷于讨论“教什么?”“怎么教”这些能够能对教育现状产生立竿见影的话题。当然,这个话题往往会让人觉得“遥远而空泛”,然而,当我们面对一个新的班级,面对一张张新的面孔,我们内心深处还是会有难以抑制的恐惧冒出来,甚至当我们面对每一堂新课、每一个突发事件、每一次未知的挑战时,恐惧都会不时来突袭我们的心灵。我们恐惧,恐惧未知的糟糕结果,恐惧一切不顺利,而与此同时,学生也深陷恐惧,他们害怕失败,害怕不懂,害怕被拖进他们想回避的问题中,害怕暴露了他们的无知或者他们的偏见受到挑战,害怕在同学面前显得自己愚蠢。当学生的恐惧和我的恐惧混合在一起时,恐惧就以几何级数递增――这样教育就瘫痪了。

  为了保护自己,教师选择了和学生相隔离,用权力、身份、学识等等筑起高墙,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让教师或激动、或伤心——越热爱教学的教师,或许伤心也越多,而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遇到了重重困难仍然能够坚持,保持自己身心的完整,感受到教育生活真实的苦与乐。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对教学来自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一起在阅读当中寻找教学的勇气吧!

《教学勇气》读后感9

  我曾经在仅有的几次授课经历中总结教学的经验,并且问自己,为什么选择课堂?为什么选择孩子?试图从最本源的地方来总结答案,但仅有的经历让自己很是迷茫。

  阅读了《教学勇气》,这是一种绝对不同于传统教学理念的新思维,很快,她占据了我的头脑,我十分兴奋,甚至有些欣喜若狂,恨不得把她提到的一些内容拿去应用,但这样想也并不是十分正确的,一个好的理念和思维,如果能够应用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可能需要太久太久的时间。放眼当下的课堂,足以显得她的思维和想法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可能还仅仅停留在脑海的乌托邦。

  无论乌托邦也好,由点到面也好,对一个新的思维和理念我们总应该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而《教学勇气》也应当如此。

  教学是两个角色的故事,教的角色便是授课者,学的角色便是听课者,好的教学无非就是正确处理好了教与学的角色关系,而在我看来《教学勇气》恰恰是围绕如何处理这样的关系而提出来一系列的方法论,这些提出的方法可操作性也难易不一,下面我想就书中的一些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书中有提到权力和威信的区别,倡议教师要认清自我,用自我魅力来感染学生,而非依靠外界权力来约束学生。我对这样的观点表示认同,师者的的确确应该通过自我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由心对师者产生一种“敬”,但如何去散发个人魅力呢?似乎成为了一个难题。在这里,抛却师者个人学识程度不讲,我自己认为,让学生对师者产生崇拜或者信服,第一堂课是重中之重。

  如何去上好第一堂课呢?结和此书内容和我自己的一点点体会,第一堂课应当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印象,多讲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并在这些话题上面稍做加深,让孩子们由心去产生敬佩。除此之外,要多和孩子们交流,让孩子们觉得你是一个老师的同时也是他的朋友即可。我想这样的第一堂课一定会对后期的课堂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再者,我想谈谈关于文中提到的几条理论,即这个空间应该既有界限又是开放的,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传统与纪律的“大故事”,这个空间应该既支持独处又随时有群体的资源支持。针对这几点我认为作者阐述的.相当详尽,所以我还是想从如何操作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

  课堂之上如何真正实现如上的关系呢?我认为师者和老师各自的角色定位十分重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但又不能脱离老师设定的轨道这就要求老师做到课堂导演的角色,给孩子们可能大的空间去绽放自我,又要把控全局,既要不时融入孩子们当中,又要即使给孩子们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我想这样的效果一定需要前期的准备和丰富的经验。也只有这样,我们想给予孩子们想要的课堂才会不期而至。

  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有太多太多,但终归不能统一而论,无论是书中涉及到的还是没有提及到的,我们是在探索的路上,我们可以坚信的那便是用心去爱,用心爱孩子们,让孩子们得到快乐和幸福,我想这就是我们如此用心爱的意义所在。

《教学勇气》读后感10

  一次偶然的机后在网站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之后,其中提到了《一种恐惧文化》,我被作者对教师内心的剖析而震撼。他用自己亲身的例子告诉我:“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的眼睛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绝不是孩子们的恐惧,而是他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听课,这不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我付出的劳动吗?!

  是的,在如今课改的浪潮中,我们把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作为评价一节好课的主要尺度,而当我们深入反思自己的课时,我觉得有三类学生:一类课堂上积极参与,与教师密切配合,使课堂的小主人;一类是倾听类,他们不善于发言,但是也积极参与了学习活动,跟着课堂节奏读、写、练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表现,第三类是那些在课堂是看起来好像跟着课堂节奏在活动,而实际上心不在焉的孩子,他们对课堂的态度是“快点下课”,他们更喜欢教室外面的世界。

  其实当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仅仅是这些孩子们感到恐惧的时候,也是我们教师应该感到恐惧的时候——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我讲课呢?是我讲的不好吗?可是事实上大多数教师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惧,而无视孩子们的恐惧,批评、指责孩子,这会让孩子们更加恐惧!想想我们平时在课堂上给孩子制造了多少恐惧啊!试想一下,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不也体现在自己的声色俱厉中吗?我们的声音越大,代表我们内心的'恐惧越大,也更加剧孩子内心的恐惧!我们总是靠责备受害者来忽视我们的弱点和无能!

  孩子们因为恐惧,他们懂得不说话比较安全,所以在老师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一句话都不说,其实他们是在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而做老师的呢,却更为孩子的闭口沉默而恼羞成怒,甚至大发雷霆。这就更加剧了孩子内心的恐惧,其实又何尝不在加剧自己对教学、对孩子的恐惧呢?此时我们的恐惧是相互的啊! “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他们内心的恐惧并找到帮助他们克服的方法,而是责备他们的无知和平庸呢!”

  在书中作者帕尔默告诉我们,只有渐渐理解学生的恐惧,不再不准确、自私地去评价学生,体谅他们内心的恐惧,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才能使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才能培养出快乐的孩子!从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也会慢慢超越恐惧,慢慢地让孩子不再害怕,让自己也走出恐惧的阴影!

【《教学勇气》读后感】相关文章:

勇气教学设计10-18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10-06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02-02

教学勇气读后感09-21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8篇11-25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6篇11-26

勇气10-11

《勇气》读后感04-29

《勇气》读后感09-19

花的勇气教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