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优秀作文>体裁作文>读后感>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感

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感

时间:2023-12-26 08:51:0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感1

  鲁迅先生写了两篇悼念战友的,一篇是《记念刘和珍君》,另一篇是《为了忘却的记念》。细心的你会发现,标题用的都是“记念”而不是“纪念”,难道鲁迅老先生写错别字了吗?如果是错别字,为什么两篇都是相同的错别字呢?我想,其中一定是有原因的。带着这个问题,我认真去阅读这两篇的每一个字,终于悟出了答案:记念=记叙事迹+想念战友。两篇鲁迅先生都把跟这些战友交往的过程完整的记录下,痛斥反动分子的恶性,最后表达对战友的想念之情。

  既然是“记念”应该是很深刻的,为什么标题还要“忘却”呢?因为,战友的牺牲,已经成为事实,也是鲁迅先生内心的痛。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学家、革命家,不能沉浸在悲痛中,而忘记了自己用笔投枪的使命。所以,既然成为事实的事情,再去纠缠也没意义,只有放下,继续战斗。就好比在战争中,有战友牺牲了,难道就沉浸在悲痛中,不再去战斗吗?N!必须放下,继续向敌人进攻,才是真正为战友复仇。

  在《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中,鲁迅先生记载了两个优秀的战友,一个是白莾,一个是柔石,他们都是优秀的青年作家。白莾是一个有使命感的青年,为了坚持自己的使命,因为写作而被抓进监狱很多次,甚至可以说是“西装进去,内裤出”。有一次出时,还落魄得不但身无分,而且衣服都没有,大热天借了朋友的棉袄穿,看到这里,实在是令人心酸!另一个柔石,是一个人品非常好的青年,在当下社会大多数人都是“损人利己”,而他却是“损己利人”,所有事情都为他人着想,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损害他人利益。然而,就这两个优秀青年,最后还是惨遭迫害了!

  不是说“好人有好报”的吗?同样的事情,在我身边也见过不少。有很多的企业老板,人品很好,但最后都破产了,有的甚至还因为“人品好”,而替人做担保,欠下了几百万的债务,就连坐高铁、坐飞机都受到限制。人品再好,也得要学会审时度势,形势不利的时候,就不要再去充当老好人的角色,赶紧明哲保身,这个才是实话!

  在中,鲁迅先生写道,当得知柔石他们被捕时,第一时间销毁证据,带上家人逃跑。也许有人会讽刺,不是英勇的战士吗,为何在关键时刻做逃兵呢?其实,鲁迅先生是理性的,他知道哪怕自己牺牲了,顶多就是多一个人垫背而已,对革命的胜利没有半点好处,还不如保全实力。柔石被杀害是在191年,而鲁迅先生在196年才离开的`,在这五年中,鲁迅先生写出了更多有影响力的作品,对革命的进行起到更大的作用,相比无谓的牺牲确实有用多了。

  为了使命,我们可以奋不顾身,可以全力以赴;然而,我们必须学会审时度势,知道客观存在的套路,只有符合客观规律,这条路才能走得更长、更远;同时,遇到战友的离开或者阵亡,也要迅速调整心态,这样比满满的口号而得不到结果实在多了。

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感2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鲁迅先生在追忆与柔石、冯铿的交往时,先后“起”了五次“疑心”,颇耐人寻味。笔者对文中鲁迅先生的五次“疑心”进行了探析。在此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失当之处请不吝赐教。

  文中第一次“疑心”是写对柔石(名平复)真名的猜想:“所以我疑心①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稳而有福,才正中乡绅的意,对于‘复'字却未必有这么热心”。表面看这一猜测不能说明什么,像是赘述,实际上是作者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烈土的名字而有意为之。看似闲言,实则妙笔。试想:读了作者的这一“疑心”,谁还会将烈士的名字记错呢?作者借“疑”托意,曲笔缅怀烈士英名,可谓用心良苦。此外,这一“疑心”还有两点意蕴:一是表明地方乡绅气焰之器张。——连人家取的名字也要“强要”。

  二是暗示石出走他乡之必然。地方上的黑暗势力焉能容得下柔石这样的“叛逆”青年。第二次“疑心”因柔石与女性同乡或朋友上街保持三四尺的距离而“起”。作者对柔石这一守旧的做法给予了一个完全否定的评价——很不好。 那么这个评价从何而来呢?文中这样写道:“这方法很不好,有时我在路上遇见他,只要在相距三四尺前后或左右有一个年青漂亮的女人,我便会疑心②就是他的朋友。”从文意看,这个想法显然源自于作者的“疑心”。是作者的个人看法,不带任何恶意。鲁迅先生之所以这样写,其背后目的是为了突出柔石的“守旧”。这样一突出,既与下文柔石扶作者走路之近构成对比,说明柔石是一个助人为乐的好青年,又为下面议论“柔石无论从旧道德或新道德的标准来看,都是一个优秀青年”垫定了基石。联系上下文我们不难看出,柔石惹起作者“疑心”的这一“很不好”的做法,恰恰是作者所要颂扬的柔石的优点之一——即用旧道德的标准来衡量,柔石也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好青年。为了达到这一点,鲁迅先生当“疑”则疑,目的明确,行文明“贬”实“褒”,明“抑”实“扬”。显示了作者构思上慧明的匠心,这从下文的“疑心”中也能看出来。

  文中第三次“疑心”是写对冯铿(青年女作家)的感觉。“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是对冯铿不甚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初步印象,不一定是这样。所以作者加上“疑心”二字更显稳妥。这句话从字面看好像是批评冯铿对黑暗现实认识不足,做事急于求成。其实这点“疑心"正含蓄地说明了冯铿是一个富于幻想、充满战斗激情(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的革命青年。后面写她在监狱中坚持斗争“面目都浮肿了”,也印证了这一点。这里的“疑心”看似贬义,实则褒辞。当然,在鲁迅先生的眼中,他们毕竟年轻,由于缺乏参与严酷斗争的经验难免会有缺点,甚至犯错误,所以这里的“疑心”还含有“担心”的意味,表明一个长者对反抗黑暗统治、追求光明未来的革命青年的告诫和关心。

  第四次“疑心”是说柔石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可能是受了冯铿的影响。这一“疑心”既说明他俩都有点“罗曼谛克”和“急于事功",又暗示他俩为了回击敌人对革命文艺的封锁,共同致力于用新的文学形式来抨击这黑暗的、令人窒息的世界。发人深思的是:这一“疑心”接着被作者的第五次“疑心”所否定。作者这样写究竟出于何种目的呢?文中写道:“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笔者认为:要理解第五次“疑心”的真正含义,必须联系上文交代的一件事——柔石告诉作者要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改写小说。当时鲁迅劝他说:这怕难吧,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但柔石简洁的回答说:“只要学起来!”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作者第五次“疑心”中所说的“斩钉截铁的回答",即指柔石说的“只要学起来”这句话。“偷懒的主张”即指自己对柔石的劝阻。显然,这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柔石的优点,突出柔石凡事“只要学起来”的不畏艰难的“敢为”精神。文中写道:“他说的并不是空话,真也在重新学起来了”,后面又说他在狱中坚持跟殷夫学德文,这些与作者“怕难”的思想相对照,更显出柔石为了革命事业不畏艰难、勇于战斗的可贵精神。

  分析至此,我们不禁为鲁迅先生的“多疑"而拍案叫绝,为了悼念战友,揭露敌人屠杀优秀青年作家的暴行,作者巧妙设“疑”,“疑心”处看似平使自然,实则饱含深情,简约而含蓄的文字显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险恶。然而,即使在这样的险恶和艰难中,鲁迅先生依然以昂然的斗志写下了一篇篇笔锋犀利的战斗檄文。这些以生命为代价的文字,思想深刻,含义隽永,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感】相关文章:

难以忘却的作文600字八篇05-04

为了他的尊严读后感03-31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05-04

为了心中的爱作文11-10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07-10

为了他的尊严教学设计12-13

为了心中的那份爱作文04-01

为了和平观后感7篇06-20

为了心中的那份爱作文4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