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优秀作文>体裁作文>读后感>《海错图笔记》读后感

《海错图笔记》读后感

时间:2023-12-22 15:57: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海错图笔记》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海错图笔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错图笔记》读后感

《海错图笔记》读后感1

  在这一个学期中,我读了许多本书但是令我最深刻的,还是这本《海错图笔记》。

  这书名中“海错”一词在词典中是指海洋生物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而这本《海错图笔记》是根据他的“祖师爷”——《海错图》编写的。在《海错图》中描绘了三百多种海洋生物,而在这三百多种海洋生物中大多数都是沿海的一些小生物,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海中的植物。这本书的作者叫聂璜,他出身在明代末期的杭州,因为当时还没有一本关于海洋生物的书籍,于是他下定决心,要画一本图鉴。他走遍了各个沿海城市,探索了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他最后终于完成了!而这本便被他叫做《海错图》之后他便消失在历史中,而《海错图》也不见了。到了公元1726年这本书被当时皇宫里的太监苏培盛带入了宫内。虽然《海错图》是找到了,可是因为字迹潦草,而且句子不太好理解,所以没有人能把它翻译出来。百年之后,有一个人历经千辛万苦把它翻译出来了,他就是著名的《博物》总编辑——“博物君”张晨亮。他把这本书命名为《海错图笔记》。我读这本书时,仿佛正和书中的'海洋生物一起玩耍嬉戏。在这本书中,海洋里的生物应有尽有,如稀有的鲎、奇特的海腮、美味的马鲛......它们像一个个小小的精灵一样在我的眼前浮现出来。我徜徉在其中,好像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但是当我流连其间时,又开始担心它们的未来的生活了。因为我们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时把污水直接排放到海洋里,致使许多的生物死的死、伤的伤,还有的生物完全被灭了“九族”。这还不算什么,有好几种生物竟然是被人类吃灭绝的,如海腮这个笨到不行的家伙总是被人吃,结果被吃到了几乎灭绝,当最后人们后悔莫及的时候,发现深海中还有少些海鳃。这时的人们不敢再捕捉海腮。以免它们再一次灭绝。所以,它们的未来还是生死未卜啊!

  我从这本《海错图笔记》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于是这扇海洋的大门从此永远地向我敞开。

《海错图笔记》读后感2

  当晚风送来久违的凉意,窗外的蝉鸣也终于停歇,找个舒服的姿势翻看《海错图笔记》,我的思绪也不禁飘往远方。

  碧波万里的海洋中居住着怎样的生灵?清朝康熙年间,生物爱好者兼画家聂璜根据典籍考据和实地考察,终于绘制了一本古代海洋生物图鉴——《海错图》。对此,“博物君”张辰亮以笔记的形式,对古人画作中奇奇怪怪的生物种类进行辨析和还原,佐以现代科学知识和一张张实地拍摄的“素颜照”,让读者在轻松幽默的文字、图文并茂的考证中进行一场自然探索与生物揭秘。

  海错之“错”,指的正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海洋生灵。可即便是再微小的生灵,也蕴藏着自然宇宙的广大。那是“海和尚”的神秘传说,皎皎月色下,黢黑的棱皮龟幼龟扒拉着稍长的前肢,奋力地破壳而出;那是“以虾为目”的奇妙共生,纤细小巧的虾米在海蜇触手间玩耍,稍有风吹草动,便在眼前瞬间消失……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荡漾着粼粼水光,一簇又一簇的白色小浪花涌了上来,我仿佛正赤脚踩在柔软温暖的细沙上,在潮水起落间,捡拾着迷路的小贝壳,侧耳倾听着它们的诉说,在海浪的歌声中感受大自然的诗意。

  在“识物”中新奇地打量着江南水乡的海洋世界,我此前也去过不少海滨城市,但仅是走马观花地打卡签到,未曾俯下身真正感受海洋的气息。当我捧起这本书时,透过那一张张摄影照片,迎面仿佛又吹来那咸湿的海风,这群绚丽多彩却又形状奇异的海洋精灵一下子就闯进了我的世界,我不禁对此赞叹不已。

  书中接下来介绍的事情却让人不禁揪心起来:全球气候异常影响着棱皮龟出生的雌雄比例,它们也正慢慢地成为传说中的生物;随着栖息地破坏和滥捕食用,野生鲎的数量比20年前锐减90%……地球之美、自然之美、生物之美,需要我们亲身去感悟、去守护,不仅是海洋,还有山川、湖泊、湿地,不要让其中生存亿年之久的自然伙伴走向灭绝的道路,不要让我们的后代只能在图鉴上才能再睹它们的身影。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守护那一片蓝,也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海错图笔记》读后感3

  你知道张辰亮吗?他是一位生物学家,也是微博知名的超级科普达人,我就是他500万粉丝当中的小小一员。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他写的一本超级精彩的科普书《海错图笔记》。

  说起海错图,作者聂璜是出生在咱们杭州的一名画家,这本书是他在清朝中期,以生物爱好者身份画的。海错的错,不是错误的意思,是种类繁多,错综复杂的意思。在清朝中期时,聂璜跑遍中国沿海地区,收集绘制了300多种生物,主要是无脊椎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以及不少滨海植物的形象。其中有鳖身人首的海和尚,有腹背相望的鲎,有英雄末路的石首鱼,有身披火焰的鼍图文并茂,简直像一本海洋版的《山海经》!

  但是因为知识的局限,书中也有不靠谱之处。比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描述,外形有大失真。例如人鱼,图里画得是一个中年男子,后背长了红鳍,手上长了骈指,长了短尾巴,看起来让人瞠目结舌。所以,《海错图笔记》正是张辰亮运用现代科学博物学的知识,将海错图的内容与现实生物来做比照考证,除伪存真的书。书分四个章节,分别是介部、鳞部、虫部、禽部。既有作者的观察记录,又有文献考证,每篇还有趣味‘小赞’一首,经常看得我哈哈大笑,读着读着,仿佛我正和这些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一起玩耍嬉戏,海洋知识的大门向我徐徐打开。

  但是当我沉醉其中时,又开始担心这些可爱的海洋精灵们的命运了。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石首鱼,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大黄鱼的故事。从之前浙南地区产量达一年十万吨,到现在一条的批发价就要4000元!环境污染与过度捕捞使过去的百姓家成了堂前燕。尽管科学家们为了挽救这个种群,做了无数努力,也只是泥牛入海,全无声息。

  家里书架上林林总总的科普书几乎都是外国人书写的,曾经我以为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书籍的,但海错图这本系统揭秘海洋生物的奇书,让我了解到老祖宗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努力。正是:

  聂璜绘奇书,沧海探骊珠。光怪陆离互出没,莫知纲目科属种。博物亮君考海错,南北行遍万里路。或问能怎好?但去看此书。

《海错图笔记》读后感4

  最近我被一本书深深吸引住了,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与其说它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本读书笔记更贴切,它记载作者看清代聂璜绘制的《海错图》,从其文字记载和图画描绘,结合现代生物学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通过搜索大量资料,鉴定画中生物真身,整理出的笔记。

  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让我对聂璜也有较深的了解,我最喜欢的两位前辈,因爱好生物走到一起,他们对海洋生物的形态、功能和用途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因为时代进步、科学发展,很多古代书籍对生物的解释显得很片面牵强,为走近真相,他们一直坚持探索、提出质疑、实地调研、检验真相。这正是我欣赏他们和喜欢这本书的原因,真相往往因为不甘现有答案、坚持寻查才越来越近。

  受这本书的启发,我在阅读一些科普杂志时也会多思考“为什么”尝试找更多的资料验证。记得有次看到了一篇关于动物皮毛颜色的介绍,分为保护色和警戒色,这个很容易理解,像枯叶蝶是保护色、色彩斑斓的毒蛙是警戒色。文章提到老虎一身金黄色还带有黑斑纹的皮毛,作为百兽之王和众多动物的天敌,属于警戒色。对于这个观点,我当时就充满疑问:在绿色的森林环境去捕食,这样不是更容易暴露?我了解的森林哺乳动物通常都是黑或棕红色,大自然却给老虎金黄色这么醒目的皮毛,却也未对它的捕食造成影响,又是为什么呢?

  我也学着前辈们带着问题去找答案,通过网上搜索和查看书籍,答案出乎意料,原来最主要的原因并不在老虎,而在它的捕猎对象。老虎的目标主要是鹿、羊这类动物,它们都是红黄色盲,一般只能辨别出两种色彩,所以它们看到的老虎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被去掉红黄色的'老虎就跟周边的环境非常接近,通常不容易被发现,极具隐蔽性。这么一来,警戒色就不成立啦,两位前辈说得对,现有的不一定是对的,验证过后才知道!

  在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和得出结果的过程中,我发现了生物学习之中的乐趣——只有通过不断的推翻原有、打破常规、质疑现在,才能够掀开物种的神秘面纱。

【《海错图笔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错峰返校工作方案12-06

精选我错作文300字3篇12-14

《海的女儿》读后感06-12

海蒂读后感06-12

海的女儿读后感06-15

(经典)海的女儿读后感08-17

[精选]《海的女儿》读后感07-07

《海的女儿》读后感(经典)08-21

《海的女儿》读后感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