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优秀作文>体裁作文>读后感>《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3-08-08 09:12:1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实用)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实用)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童年,在我们眼中,它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所以人们常说,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在作家萧红的笔下,他的爸爸对他很冷淡而妈妈对他很凶,祖母更是对她不好,他的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是与花园祖父在一起,因为在这花园里,他很自由,想干嘛就干嘛,院子就像是他的一样,而祖父很慈祥,永远不会不耐烦,因此在我眼里,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

  相比之下,而那团圆媳妇的命运就没有萧红那么好了,他十二岁就送到在呼兰河这座城市里名声很好的老胡家,可谁知,这才十二岁的小姑娘,刚一送过来,天天拉车,晚上还得遭受婆婆的严刑打骂,不知身上有多少伤痕,最终年纪轻轻便去世了,而原本人丁兴旺的老胡家老胡家,从此惨遭灭门。看看,萧红在那么小就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只有祖父,这不令人很痛心吗?何况在当时,这样的'生活还算是快乐,再来看看团圆媳妇,这么小就嫁人,不知耽误了自己多少的学业,浪费了多少的青春,再嫁过来后,还被婆婆如此虐待,丧失了一条无辜的小生命,无不令人痛心疾首?

  我们现在的生活,十分快乐,幸福,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爸爸妈妈呵护着,老师教导着,同学帮助着,和呼兰河传里的孩子们比较,我们的生活丰富得多,可是呀,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这一美好的时光,反而,动不动开口大骂,甚至动手,他们害了你似的,我想读完这本书你应该会有所启发。

  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正拥有的东西:快乐幸福的生活。

  成语痛心疾首:疾首:头痛。形容痛恨到了极点。如:《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匿就寡人。”又如:瞿耐庵自从到任至今也有半年了。治下的百姓因他听断糊涂,一个个痛心疾首。——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

  成语令人痛心:指让人悲愤痛恨。如:邓小平《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特别是我们这些负责的同志还有不少的歪风,给予工作的损害也是令人痛心的。”又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4章:“我的朋友!这多么令人痛心。”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萧红文笔细腻、清新,在她的表述下,我走进了一个衰落的村庄。萧红的童年是欢乐的,也是寂寞的,周围的故事是灰色的,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我想萧红写这本书是内心并不是平静的,但她所有的描述却都是平静的。

  文章中作者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12岁,本该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可婆婆为了让她更懂事、听话,动不动就要打骂她,没多久她就匆匆离开了人世。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来,这是一个买卖——只不过是一桩赔本买卖而已。

  磨坊里上演的'冯歪嘴的爱情童话,冯歪嘴是作者童年记忆里热爱的一个人物。勤恳忠厚、爱妻,冯歪嘴在他的磨坊里与赶车老板的女儿王大姑娘私自结婚生子,成了小城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谈资,但他从被人们的言论所左右,和老婆孩子踏踏实实过日子。然而终究他的老婆还是没了,人们预料也期待着他又要整夜整夜的坐下来抽烟——他没有,因为他还有两个孩子。但人们也只是继续冷漠、,麻木的脱下薄衣、穿起棉衣来的一天天过着日子。悲剧看多了,心也就麻木了——这也许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我想作者回忆这一切时心情大约是悲凉、痛苦甚至绝望的,但她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这一切,所以我一遍遍的阅读了这本书,想更明白清晰的去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想更深层次的了解这位在我眼中有着无限睿智与魅力的作者。然而读完整本书却也找不到什么形容词表达自己的心情,这个时候,不由的想到了茅盾先生对它的评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晚一已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看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猎的老头儿,往墙根上靠,他先盈盈地看着他的阿匹小白猪,变成小金猪。”

  这样一幅绚烂温暖的晚霞图是兼红的《学兰河传》最初打动我的地方。萧红的解是一位善于描写的高手,她总是会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来为自己的童午“绘画”,绘出一幅幅虽并不生动甚至有些单调但纯净、真实、自然而富有回忆的画面。寒令的被冻结的`东北大地,萧条的并不算热闹的呼兰城带给居民福利带给孩子们乐趣的泥坑于小吃推上的麻花、豆腐,大街上流动的车马牛羊;拦漫多姿的光烧云,天空中飘着的燕子蝴蝶,菜园里结着的大黄瓜大楼瓜:祖父教的唐诗。我家荒凉的大院子。忠诚的黄狗,喷香的苞术;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这一娘娘庙会。

  这一切的一切,不管是呼兰河城的一街一道还是大自然的亲切馈赠是延续百年的传统习俗,都把读者带回到了自己的重午,满满的都是对儿时的回忆。我们在感受作者笔下呼兰河城给她童年回忆的同时想必也会不由自主的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大同小青异的。不管如作者一样的单调平淡还是你我一样充满趣米和欢乐都是让人难以忘却。无论将来我们身处何境,年华几何,重年都会是我们第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

  我在《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还看见了孤独的作者和破败的宅院,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和她被折磨致死的故事,一贫如洗的有二伯和他非同寻常的经历,勇敢无畏的冯歪嘴子和他乐观向上的精神……

  我们这一生为什么而来?我不禁思索。为磨练意志而来,为学习知识而来,为追求幸福而来,为改革创新而来,为中华腾飞而来。如果想做到这几点,就先得明白生命的意义,就要像冯歪嘴子那样乐观、坚韧、勇敢、顽强、敢于同命运抗争,要有“人人平等”和不贪小便宜、不好假面子、不受诱惑、除旧革新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也会对得起先辈们的流血牺牲、艰苦奋斗。

  这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惨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前几天,我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这是一本充满无奈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整本书分为七大章和尾声。七大章主要写了呼兰河这个小镇几个主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风俗。萧红用不平凡的文字,描述出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小镇。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以往这样评价《呼兰河传》。“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无聊的交替,没什么好惊讶,就像发生在这个小镇上的那些萧条的事一样平凡。这个小镇里,萧红将它描述得到处都好似暗灰色的凄凉的暗灰色如同一张纱布,不知不觉的笼罩着这个小镇,笼罩着那群愚昧的人们。遮住了如阳光般灿烂的人的笑脸。只是偶尔有“阳光”稀稀拉拉的的洒下来,但也是一逝而过。转眼即来的,还是暗灰色的“乌云”……

  灰色的色彩,平淡的叙述,将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呼兰河城。在那里,人们和迷信,随处可见因愚昧、无知而发生的一个个杯具……里面的人让我感觉可悲,他们愚昧无知,使一场场杯具在那里发生。他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他们每一天做着相同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杯具,让我不明白哪个迷茫的人值得我去怜惜或是痛恨……

  呼兰河不仅仅只是呼兰河,它能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有些扎彩铺是为死人而准备的。人死了,灵魂就要到地狱里去,地狱里边怕是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没有马骑。活着的人就要为他做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怪不得城里人穷人都说“活着还没死了好”之类的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兰河都成当时全中国的写照。

  当我翻到最终一页时,《呼兰河传》就读完了。而我的心境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中,又想起那段话了: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样样,就怎样样。

  都是自由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给浩哥买了《闷蛋小镇》做暑假读物。拆掉包装,顺手翻开序言看了看,哪知却一发不可收拾,不想放下,浩哥还没有看就被我一口气看完,先睹为快!

  “丁一丁”———文中主角,名字特别,让人记忆深刻。从小父母离异,被游手好闲,作奸犯科的老爸放养在破烂的小家里。在父亲一次抢劫超市被捕入狱后,被送到小镇和阿嬷一起生活。

  人们常说父亲的行为会影响到儿子,幸运的是丁一丁受没有生活在身边的母亲影响更多。他是一个孝顺阿嬷,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从刚开始觉得很闷的小镇上到后来过得越来越有趣。作者通过每一小结结尾“除了。小镇就荒凉了的描写手法,每一段逐渐增加“除了”的内容,显示出主人翁在“闷蛋小镇”发现越来越多的“不闷而有趣”的`事物。层层深入,引人入胜,让读者和主人翁一样逐渐爱上小镇,不仅是小镇的传说,更有小镇的那些人和物。当书末说现实生活中“闷蛋小镇”真实存时,不仅有种想去一趟的冲动。想去看看那有铁轨从学校穿过的学校,想去吃“闷蛋面”,想去亲眼见到那“会说话的橄榄树”......

  书末有几篇不同职业的读者的读后感。我和他们有同样的感受:平凡的生活中,只要我们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生活处处有精彩。而对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文中丁一丁有位只知道问他和阿嬷要钱却从不曾给他父爱的父亲)我们不应该自暴自弃,如果乐观面对,做好自己,精彩终将在拐角处等着你!

  作者的文笔幽默,所以读起来轻松有趣。比如“小镇只比游泳池大一点,你在街道这头说了一句话,等你回家,那句话已经坐在你家门口打着哈欠等你了。”李利安。史密斯说:“就是使用世界上最大的压力,我们也没有办法强迫儿童阅读他们不喜欢的书,我们可以很明白的了解,那喜欢的根源是在———乐趣。”

  正因如此,我喜欢这本书,并准备读作者的另外一本《我的爸爸是流氓》。期待再次感受作者幽默的语言魅力。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6

  不知怎么回事,读《呼兰河传》,就如和一个老友叙旧,畅谈,就如作者在街角那咖啡店里和你对面而坐,室内回荡着悠扬的陶笛,而她,低垂着一双沉静又有些桀骜的大眼睛,一边慢慢地搅动浓郁的咖啡,一边幽幽地诉说有关她的故事一一她美丽的家乡,她挚爱的爷爷,她温暖而难忘的童年,她质朴又愚昧的乡亲……

  有时,她所诉说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你的周围,那么鲜活生动,那么凄婉忧伤,却又那么打动人心。

  对于这部作品,文学界把它划归小说,而我不愿意把它当做小说,更愿意把它当做一篇叙事诗来品味,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来欣赏,一串凄婉的歌谣来聆听。

  《呼兰河传》是萧红巅峰时期的作品,也是她最好的`作品,一部充满了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作品共分七章,以萧红的故乡生活为原型,各章故事相对独立,没有主角人物,也没有故事主轴。作品虽单独成节,却又有一根看不见的线(我的理解是乡情)串了起来,每一段读来都那么栩栩如生,饶有趣味,又寂寞孤独。

  她写家乡的云彩“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宁静的乡村,淳朴的乡邻,让人心生向往。她写儿时的调皮“别人抱着把我一放在祖母的炕边上,我不假思索地就要往炕里边跑,跑到窗子那里,就伸出手去,把那白白透着花窗棂的纸窗给捅了几个洞,若不加阻止,就必得挨着排给捅破,若有人招呼着我,我也得加速的抢着多捅几个才能停止。手指一触到窗上,那纸窗像小鼓似的,嘭嘭地就破了。破得越多,自己越得意。”多像幼时的我她写家乡的小院儿“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灵动而轻盈。

  怀念即是向往。彼时,孤身在港的萧红,是多么无助恓惶,野径埋香,风月琳琅,经年如水的故事滋润着情怀,支撑着最后生命。然而,也许是命运弄人,也许是上天不忍心再让她孤单寂寞冷,

  缕芳魂,飘然而去,带着对故乡的不舍眷念,对命运的抗争不甘……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7

  放假了,我开始迷上了阅读;这不仅是在读别人的故事,而是在体会、欣赏。

  最使我记忆犹新的莫过于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呼兰河传》,这本书是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镇单调的美丽,也介绍了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它透彻体现着作者巨大的文化,含量与生命的厚度。

  打开书卷,默默的欣赏作者赋予着小镇的情感。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灰白的画面将我带到那暗淡无味并不繁华的小城。在那里,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到处都是寂寞。没有色彩的绚丽,没有活力的人生,整个村庄都笼罩在灰暗中。在这里,因为人们的无知愚昧,发生着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都在等待幸运的光临。同时也有死亡的号召,我读后与作者相同,不知该对他们是同情还是憎恨……

  看完第一章,其中有一个情景令我感到悲愤,在那个小镇的一个大泥坑,七尺来深,就因为它。淹死过猪,闷死过猫,将很多家畜给害死,人们说拆墙、种树,但为什么不把大坑填上,是因为天意如此,让这里有一个大坑我们就该顺应天意!

  最使我难以接受的是那个美丽的团圆媳妇小姑娘,可爱、善良的小姑娘,十二岁就卖到别人家的家里做童养媳。她受尽欺凌!婆婆的打骂,外人的误会,只是认为婆婆对媳妇的管教。刚刚开始活泼、开朗、健康的花季少年,没多久就匆匆去世了。而让亲人伤心的并不是她的去世,而是他们做了一个赔本的买卖。

  在旧社会中,有多少像团圆媳妇那样,等待接受生命中的折磨。就因为旧观念,旧思想,我庆幸现代的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睿智,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未来,也没有了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与祖父在那座大花园里充满快乐。而我忆起我的童年,是温馨的,童年在每个人心里,如诗、如酒、如画,我们可以自由玩耍,没有烦恼,没有争论,相比之下我们是幸福的。所以我更可以体会出萧红在离开香港后对故乡的深刻怀念,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自己童年的过往,这里没有优美的故事,而处处是令人心动的故事。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8

  呼兰河是一座普通的小城,只有两条大街,街上仅有数的过来的几家店铺,两家学堂,里面住着普普通通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合起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仿佛又看见人们自娱自乐的活动,跳大神、扭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的娘娘庙大会;仿佛看见了河面上的白菜灯、西瓜灯在漂移;仿佛听见笙、管、笛、萧的声音久久荡漾在萧瑟街道上;仿佛又想起了那个性情古怪的有二伯……

  我看到了当时社会上的黑暗,与人们的无知。小团圆媳妇原来是个乐观的十二岁小姑娘,却因为人们带以开玩笑的态度而被滚烫的水烫死。一个叫“冯歪嘴子”的人,与同院的王姑娘成家,却因大家的羡慕和嫉妒、冷嘲热讽、在绝望中离去。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文中的小团圆媳妇实在是太可怜了。开始,胡家因为她的开朗无缘无故的打她,只是单纯的想来个下马威罢了。更可悲的是邻居竟支持说该打。终于她被折磨的生病了,可左邻右舍却还看热闹,提议用滚烫的热水医,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啊!硬生生地被折磨死去。

  心痛着,悲愤着,那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的愚昧啊!生活的贫瘠并不可怕,知识的贫瘠才是最可怕的,它不仅仅是断送了一条鲜活的'生命,更是夺去了无数人的良知!我庆幸生活在一个远离迂腐迷信的文明时代,一个摆脱愚昧落后的新时代!我生活的世界,身边难免也有些人,看到别人落难,不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幸灾乐祸;也有人,看见别人好而眼红,冷嘲热讽。但这个时代,更多的人拥有一颗包容的心,美好的心,在疫情面前,有不畏生死战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有不惧困难辛勤工作的社区工作者和警察叔叔,有无数个奔波在外,为我们送上温暖的志愿者,他们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的赞歌!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在萧红的笔下是那么的美好,也许就是这样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才让萧红永不停止憧憬和追求的脚步,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女作家吧。灰色的时代终将逝去,生活在新时代的我更应心存感激和希望,勇往直前,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9

  几天前,老师给我们买了一本名叫《呼兰河传》的书。这本书通过作者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了当时的呼兰河人的生活。

  第一章描写了呼兰县人民平常琐碎的生活,文中提到卖豆腐的、大泥坑等等,只是呼兰县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在本章中,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就沿着人家去叫卖,偶有不慎就会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因为被冻在地上而拿不起来了。从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黑龙江呼兰县天气的冷。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深有六七尺,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到灾难。从这里,我感受到了呼兰县的贫穷与落后,也看到了作者写大泥坑的危害为下文描写人们迷信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和第四章作者通过对跳大神、扎彩铺、染缸房等多种盛举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当地人们的愚昧和迷信。文中也成功塑造了几个不同的人物形象。

  第三章刻画出了一位慈爱的祖父形象,这也是作者写的自己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在后花园和祖父玩。这段时光作者和祖父几乎形影不离,祖父拔草她也拔草。有一次,她和祖父一起去锄地,她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杆去下来,让她单独拿着锄的`头去锄地。

  第五章写了一位愚昧、自私和没人性的婆婆,她竟然把自己的儿媳活活折磨死。她不但对小团圆媳妇钉竹签、用烙铁烧,还把她吊在房梁上毒打、晕倒后再用凉水泼醒,以至最后用热水结束了小团圆媳妇的一生。

  第六章和第七章则生动描述了坚强的呼兰河人。有二伯——一个畸形人,他在丧妻的艰难处境下依旧顽强生活的乐观精神。他坚强,敢于向命运抗争,不向命运低头。尽管他敏感、古怪、自尊心极强,但他也严肃、认真。

  通过呼兰河这本书,我认识到旧社会人们的愚昧、迷信和自私,看到了社会底层人们生活的艰辛不易,但也感受到他们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0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1940年,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写的一篇长篇小说。以小孩子的眼光讽刺了现实中一些隐忍的荒谬与痛苦。

  “羊样的凶兽,凶兽样的羊。”长期受封建社会压迫的平民已经没有反抗意识了。“大泥坑”吞噬了马,翻了车,淹了墙根,闷死了鸡鸭猫狗,甚至差点溺死了人。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大泥坑阻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可一年又一年,抬车抬马,却没有一个人说把这泥坑子用土填起来。温顺地顺应习惯了好不容易推翻了的封建制度,现在又温顺地顺应大自然的考验。麻木地面对生活,面对好的.,坏的,平静得仿佛一滩死水,唯一能稍微激起些涟漪的却是大泥坑又淹死了什么东西,他们会欢呼,会精神饱满,会哈哈大笑,会幸灾乐祸。甚至大泥坑已经变成其在面对问题时毫不犹豫选择逃避,自我安慰的借口——瘟猪肉?不不不,不可能,就是大泥坑淹死的新鲜猪肉,于是继续吃。他们麻木,安于现状,守着以前的东西不愿改变。“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会就那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事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那么求全责备?”

  一群自己对生活麻木的人看到你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他们嫉妒了,他们愤恨了,为了不使自己显得突兀,强迫你也对生活麻木。

  天真无辜的小团圆媳妇的到来如一束光照到了团圆家里的阴暗、封建、愚昧、颓废、麻木、扭曲。惊到了她婆婆,女孩子怎么可以这么高呢?女孩子怎么可以出去见人呢?女孩子怎么可以这么活泼呢?女孩子怎么可以这么开心呢?女孩子怎么可以坐得直呢?女孩子怎么可以走得快呢?人怎么可以不麻木呢?不可以!她身上一定有邪魅!于是虐打、跳大神、直接用开水洗澡只为去除莫须有的鬼疫。到最后奄奄一息,掌握了话语权的他们终于满意了,呵,没有人跟我不一样了。可是讽刺的是,女孩子不可以抛头露面却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被迫脱掉衣服,赤裸着全身让村民看。

  小团圆媳妇死了,人们似乎都在遗憾的失望着什么,是什么呢?失望自己没有笑话继续看了吗?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1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

  ——《呼兰河传》

  鲁迅先生曾有写过一个有趣的人物——阿Q,而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有二伯也是一位阿Q式的人物。他可爱,又可怜。

  有二伯是一个要面子的人,如果我有东西吃不给他,他便向你要,你若给他,他又不要,真怪异!

  有二伯有许多缺点,却有一点令人敬佩,他很忠诚。有二伯在萧红家待了几十年,除了偷点东西以外,从没有做过什么对主子不好的事,他忠心耿耿,按有二伯的.话说,就是“你二伯就是愧心事不敢做,别的都敢。”

  一个人忠诚,是立身之本,你若不忠诚,见风使舵,最终会被世人所唾骂。一个人不忠诚,就像一朵花没有花蕊;一个人不忠诚就像树没有枝干;一个人不忠诚,就像鸟没有翅膀。忠诚,是多么重要。

  吕布,三国时期的第一战将,他武功盖世,却为何被世人唾骂,因为他不忠,先后投奔丁原、董卓,被金钱所奴役,被董卓所收买,杀死了丁原。一位“三姓家奴”,不仁、不义,怎能流芳百世?只能遗臭万年。

  同是在三国,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让我们敬佩,也不求功名,只为报刘备对他的恩,他忠心不二,为了辅佐刘禅,每日呕心沥血地寻找制胜关键。

  忠诚,才是立身之本。

  在明朝末期,吴三桂镇守清军攻入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崇祯皇帝期望他能守住这一关,不能让大明帝国断送在自己手上。可是,吴三桂让他失望了,吴三桂大开城门,欢迎清军入关。

  从那一刻起,吴三桂再也不是大明王朝的功臣了,而是一个卖国贼。他不忠诚,不为国家利益着想,就这样,大明王朝从此消失了。

  忠,人之本性。而吴三桂不忠,他的所有成就将从此烟消云散。因为,只有忠诚才会有人信任,有人去关注。假若不忠诚,你不再拥有什么。

  忠诚,人之本性。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2

  我总是想到一个梳着辫子穿着棉袄的小女孩,潇潇地站在田畔高地上,形态里面透着一丝轻灵,神态里面透着一丝落寞。

  我总是想到萧红的童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待在小镇子里。可是她只能面对这样单调的生活,面对着呼兰河这小城人们对愚昧与良善,寻找着世界上的音响与色彩。

  她爱这个小城,所以她以含泪的微笑回忆着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社会的共鸣。一直到她的墓碑静静地独立在香港的浅水湾,陪伴着一拨又一拨来来往往的红男绿女,讴歌着她内心浅浅的悲哀和孤独。

  祖父应该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牵挂。她年年岁岁的与祖父的生活在她心里生根发芽,变得枝繁叶茂。然后呼兰河从住着她的祖父,到埋着她的祖父,祖父一过八十,就成了她回忆里的人。

  我说这些文章是悲哀的,在萧红的心里,她的童年被禁锢在这个充满迷信和封建的小城里,她见不到一丝光明。她只好在后花园和破旧尘封的后房里消遣。她爱她的祖父,她在祖父的身上才看得到童心与自由。

  但是小城里的人,大多又是良善的。他们的良善对萧红日后的性格起了重大的影响,他们的朴实忠厚也在文中得以肯定。

  当萧红用孩子一般的笔触写这座小城的时候,她的内心却是悲悯孤寂的。当她再次立在小城田畔高地上的时候,天明了,路也阔了。可是她越来越看不清楚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不再善良。世界上不再有她的'祖父,她的有二伯,老厨子和曾经的东邻西舍。她悲伤地看着这个世界。曾经厌恶的单调与愚昧,也渐渐随着一次次雨水的冲刷洗涤干净。可是小城不在了,她曾经生活的地方和深爱的地方不在了。相比较起童年时的孤寂,成年后的孤寂程度更加深沉。

  她终于看透彻了这个世界以后,静静的离开了。

  只留下一曲哀歌。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3

  因为草草看过萧红的生平,而我一向不是一个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勇士,不忍去读她的书。中学时只看过萧红的一篇作品,收在《鲁迅回忆录》里,那本书中大部分的文章,文字都过于庄严,只有萧红的那篇,琐细地记录着鲁迅先生的生活,读来很是有趣。我们当初对鲁迅无条件崇拜的同时,又恍恍惚惚在脑子里印上了一个扎着辫子的年轻民国才女的模糊身影。

  一本《呼兰河传》,打下载微信读书,就作为赠品搁在书架上,闲着,直到某天我作为一名学生家长,翻开语文的第一课,节选自《呼兰河传》的《祖父和我》。

  于是点开手机上的存书,一段一段地读着,默然地读完,许是薄薄的一本,却在心里塞下了很多。

  读萧红的书,会有很强的代入感,书中的“我”,仿佛就是我,书中的“我”和童年的我怀着同一颗心,在呼兰河的小城,在“我”的屋里院里,在“我”生活的那个社群中,自由地转悠着。

  又似乎看到了小时候的我,苍茫地站在天地间,四处张望着,无限好奇地探究着各种事物,那时的我似乎总是在思考,又似乎总是能思考出某些结论来解释所见所得,然而并不能与任何人分享见解,因为毫无疑问会被嘲笑:一个小孩子又能想出些啥?不过都是些无知古怪的`念头罢了。于是收敛自己的小心思,欢快地跑开,那些感悟很快便被抛在脑后,我的童年,忘了。

  捧着书,满心好奇地观望着书中那个精灵古怪的小孩,如何从清晨黄瓜藤蔓纤细的绒毛中体会它们对寒冷的恐惧,如何从邻家童养媳忽闪闪的大眼睛里感触那个时代弱女子的无奈,如何从有二伯的略带辛酸的人生履历中铺展开东北的人情风貌……

  放下书,开始回忆自己的童年,似乎满满于心,可又无法提取,写不出,画不来。是被匆匆复匆匆的时光带走了,是被傻忙又傻忙的生活稀释了,还是被怎么也填不满的各种期望排挤了?

  又或者如今的生活都不够艰辛,没有那半世的凄凉,看似富足的日子,磨钝了我们也曾有过的敏感内心和深沉向往。

  自己的童年,忘了。

  幸好,还有别人的书可以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4

  《呼兰河传》是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山水画和一串悲伤的歌谣。灰色的基调,平静的叙述和暗淡的画面.带我去了呼兰河——号的一个小镇。

  作者萧红向我们展示了小城市的人们屈服于传统、迷信、无知、麻木甚至残忍。作者无情地鞭打他们,但也同情他们。

  书的开头解释道,东二道街的大泥坑是戏剧的舞台。汽车翻倒了,马卡住了,猪窒息了。所以人们忙着抬车和马。有人说要拆墙,有人说要种树,但没人说要填坑。也可以看出这些人是多么无知和固执。他们不知道如何顺应社会和命运。这是小城镇人民的悲哀和当时的社会现状。作者抨击他们没有改变现状,同情他们有限的思想。

  书中有一个孩子曾经掉进泥坑,是学校校长的儿子。人们认为是因为学校建在龙王庙里,与龙王相撞,才惩罚了人们。所以即使有些人也不希望他们的孩子去上学。可以看出,当人们最需要接受教育、最需要敞开心扉的时候,却过分迷信、不重视教育,这说明人们屈从于传统,愚昧无知。他们也写下了他们可怜和悲伤的想法。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胡夫家族的重聚媳妇。她只是一个12岁的女孩,应该是最活泼的,但在一个无辜的年龄,她已经是一个妻子,被婆婆虐待,挂了三个月,只是为了让她服从。可以说,生不如死,就像一个囚犯。甚至在她生病后,人们用各种民间疗法和伟大的神来虐待她,甚至让她在沸水中洗澡和晕倒一次。尽管她很穷,但没有人愿意帮助她。最后,他悲惨地死去了。但是她的婆婆只爱她自己的钱。作者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人们的`迷信、无知、麻木和残忍。他还对媳妇团聚表示同情,并批评当时的社会风气极其恶劣。

  事实上,小城市的生活并不糟糕,但它们只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创造出来的。

  团圆媳妇、王小姐、冯伟最的悲剧都是封建迷信和冷漠造成的。呼兰河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呼兰河传》以灰色的基调、平静的叙述和暗淡的画面描绘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它以通俗的故事来批判封建伦理、社会风气、麻木不仁的人性。它让人一口气又一口气,这种情绪久久不能抑制。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后感06-13

【经典】呼兰河传读后感08-08

《呼兰河传》读后感12-13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07-10

(经典)呼兰河传读后感08-23

呼兰河传读后感05-16

《呼兰河传》读后感09-25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3-19

读《呼兰河传》有感06-15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