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优秀作文>体裁作文>读后感>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时间:2023-06-06 15:26: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庄子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庄子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1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尽心尽力,读后感《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如此,我们的快乐,就是可以从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眸子里,看见他们对你的喜爱,夫复何求!

庄子读后感2

  读《庄子》,我懂得了许多。借助于《百家讲坛》的神力,沉寂了很长时间的庄子也终于开始风光起来,他的人生哲学也变得流行起来。什么“逍遥游于物外,”什么“无为,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精神。等等。可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了,庄子也是犬儒主义的创造人,庄子的“自由精神”混合而显得俗不可耐。在今天的中国倡导庄子精神实在不是时候。《庄子》的“自由精神”似乎早为大家公认,其高蹈超越、想像之奇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我要补充的是:《庄子》中还有大量言论,体现了一种非常糟糕的驼鸟智慧和乌龟哲学。庄子一方面大骂世俗,一方面又反复说要“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外”,也就是说,不要去管什么是非,要无条件地和世俗世界好好相处,一方面大谈“不为物役,”但另一方面又告诫人们要“与物周游”,“与物为春”,庄子一方面是大胆想像,神游于九天之上,另一方面又奉行“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现实主义策略。庄子的想像更多地体现在玄空的神游上,在实际行为上却认同价值颠倒的现实世界。他的“游”也只是不触及实际的“神游”而已。其实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结合才是完整的庄子,它们共同组成了人生态度。

  所谓“犬儒主义”,指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畸形关系。犬儒主义诞生于公元5世纪的希腊,它指一种对文化价值的对抗精神,一种深刻的怀疑,它认为世界是不值得严肃对待的,不妨游戏。到了现代,犬儒主义的含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对于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绝的态度没有变,犬儒主义虽然对现实不满,但是又拒绝参与社会世界,或遁入孤独和内闭,或转向任诞的审美主义,而其骨子里则是虚无主义。他们对于世界保持了清醒的距离意识,但是却不敢或不愿与之正面对抗,而以一种嬉笑怒骂、冷嘲热讽的处理态度来曲折的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妥协混合的.矛盾立场。犬儒主义不仅仅表现了现实的黑暗,或者现实世界中道德的颠倒和价值的真空状态,更是人们对于这种颠倒和真空状态的麻木,接受乃至积极认同,犬儒主义者即使在心里也不再坚持起码的是非美丑观念,不但对现实不抱希望,而且对未来也不抱希望。

  犬儒主义的核心是怀疑一切,不但怀疑现实,而且也怀疑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犬儒主义是一种深刻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有可能现为死气沉沉,一潭死水,也可能表现为装疯卖傻,装神弄鬼。犬儒主义常常出现在社会黑*,绝望感弥漫的历史时期,这个时候的突出特点是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想像世界的高蹈,两者相互强化。在这个意义上,大概庄子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精神界的导师,它应和了当今中国的普遍的社会冷漠,试图通过内心的所谓“宁静”来掩盖现实社会中的无奈。在目前中国的情况下,庄子人生哲学的流行所导致的只能是全社会的犬儒主义,它可许能够培养出一批不问世事的逍遥派,却永远也不可能培养出积极参与的现代公民,这难道是我们需要的吗?

庄子读后感3

  庄子的文字难懂,庄子的境界更难懂。

  幸亏有梁冬的注解与分析,才勉强理解一点。

  《人间世》讲了三种情况:好人该如何入世,坏人该如何入世,以及不知道自己好坏的人该如何入世,与这个世界优雅相处。

  人心难测没什么问题,你对人心难测不了解才是问题。在古代,那些至人(聪明的人),总是先正己后正人,让自己有一种金刚护体之力,然后再去治病救人。忠厚善良是需要建立在对人世间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可以做到的。

  用某种方式定义自己的好,就等于在定义别人的坏r。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对别人的诋毁不愤恨,其实是对自己的保护。一个人内在的骄傲和执着是掩盖不了的。它就像一种“力”,而“力”必定也会存在一种“反作用力”。庄子借孔子的口说出,人心是很险恶的,不要以为你有爱、有正义、有智慧,就可以通行无阻。因为当你自诩为好人的时候,你就播下了一颗“恶”的种子,让对立面的那个人无形中成为坏人。

  与其关注十年之后的变化,不如关注十年之后有什么是不变的。进入一个新环境,要心存敬畏,要“虚而待物,唯道集虚”。努力做点儿什么并不难,难的是不做什么。

  做让自己睡得着觉的事,做让别人睡得着觉的人。

  你现在正在做的事,三十年以后还想做吗?做从长期来看会有价值的事情,对于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想都不要去想。理解人心的险恶,保持自己稳定的频率。尽人事,安天命,不求创造奇迹,但求不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个损失包括外界对别人的损失,也包括内在对自己的损失。

  如何与看不见自己过失的人相处。一言以蔽之,一切交流的'本质,都来自六字箴言“先迎合,后引导”。如果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在你身边,哪怕他不会开车,哪怕他长得不是很好看,哪怕他的能力不是很强,但他的温和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他真的不知道怎么跟你对抗,他只是暖暖地、温和地与你融洽相处。但是,慢慢慢慢地,他用自己的方式跟你调频,成为与你达成共识的人,你得多喜欢这个人呐!

  “有用”和“无用”都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小心把手段当作目标,而“无用”只不过是手段比较标配的方法之一,本身并不是目的。

  对于拥有的保持敬畏,对于想要的保持淡定。拥有那些大家都希望拥有的东西,将会成为一个很大的负担。

  自在的人会让自己舒服,也让别人舒服。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更大。长得丑有长得丑的美德,儿女笨有笨的好处。真正的好事儿哪里是努力来的?一定是把自己的状态调到配得上这件好事儿的时候,就会有人非要给你不可了。“自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一言以蔽之,就是心里面没有觉得亏欠谁,也没有特别想亲近谁,谁来了也不反对,谁走了也不留恋的状态,这就是“自在”。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留下来。

  我们在学习《人间世》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变化的是环境与技术,不变的是人性。

  每个人,

  最终都是自己和自己睡觉,

  自己和自己吃饭,

  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更喜欢梁冬这个老男人了。

庄子读后感4

  07年春节的时候,央视十套《百家讲坛》节目曾请了一位北京师范大学的女教授叫于丹来讲庄子,当时没有在意,换台了。今年我们幼儿园在老师生日时每位教师都收了这样一份生日礼物一本于丹的《庄子》心得,一开始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翻了几页,看着看着觉得这本书写得挺好的,挺实在的。于是思想上就逐渐地改变了态度,觉得好好地看完这本书,每天晚上认真地品尝这本书、仔细地看了一页又一页,一章又一章……

  全书的内容分为十章。每一章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关。认识了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独,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围;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于丹这位教育家对于庄子的人物的确评价是综合性的,也是很适合让我们理解的。于丹说:“我们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人们可以从不经意的地方,从最小的细微处看出精妙的大道理。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够从这些细节里面真正去获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感悟。

  人生应该怎么活?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这些问题时刻都会萦绕在我们耳边,或是深入到内心。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繁华的,忙碌的.,这一切外在的东西恰恰左右了我们内心那一份最纯真的向往。过多地追求物质世界,使我们失去了最宝贵的年华,失去了欢乐的时光和自由。终其一生,人们只为了两个字:名利。我们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啊!正如书中所说,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见自己的心,才算是觉悟。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心中有无限愁苦?总觉得生活不眷恋我们?原因是我们太爱斤斤计较,有太多太多的痴迷,而没有看得通透。每当我陷入孤独总会感觉为什么别人都那么快乐,其实,寂寞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许安静的环境更利于人去思考,所以孤独寂寞也并不愁苦。

  时代的变迁使我们的思想也得以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否有利于我们呢?在当今这个时代,有各种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诱惑、疑惑,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是否还会坚定从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变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变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们的有两个障碍:一是物质,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了物质的奴隶,精神也像幽灵一般飘摇不定。那么,我们还能看清我们的内心吗?还能看清我们自己吗?如果我们连自己还未看清怎么能看得清这个世界?心如明镜,这需要我们释放一切包袱,回归原本的自我,回归自然,这样才能聆听到我们内心最美妙的乐曲。

  人,生来,睡不过一床,食,不过一碗。短短数十年,一晃而过,为了今后的日子不后悔,现在的生活还是简单朴素一点,保持单纯的好。否则太多牵挂,太多焦虑,岂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断。记得动画片忍者神鬼里面老师对达芬奇说:问问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强自己,问问你自己的心是否快乐。

庄子读后感5

  在粗略读完《庄子》一书之后,颇有感触。不能说是我自己的独到见解,因为我的阅读还未曾上升到专门研究的阶段,所以,以下的论述,是结合了他人研究成果及我自己尚肤浅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对,《庄子》一书的评价,主要有四点:

  1.作为百家争鸣时代产生的作品,庄子首要的特点就在于其内饱含道家深邃的思想。

  众所周知,《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有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为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其外涉及政治、处世、养生、世界起源论和本质论、唯物辩证法等各个方面。它既是道家,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始其劝人律己的道德手段。“道”最重要的也是贯穿《庄子》一文始终的观点是“顺天”和“无为”。虽然各篇内容各异,思想浩繁,但我们多多少少都能体会到作者希冀的任天为之,不加外物束缚的自由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何等雄浑!

  然而,一些消极避世,过分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显然是不足取的。

  2.正因为庄子本人的思想超脱万物、穿越古今,必然要求文章中想像和虚构奇特磅礴,恣意汪洋。

  写大物,有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有呢感荫蔽千头牛的栎社树、有中央之帝浑沌;

  写奇人,有乘云气游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有御风而行的列子、有用五十头做鱼饵的.任公子;

  写怪事,有周梦蝶、罔两问影、骷髅论道;

  写隐士,有狂人接舆贤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纂——总之,所绘之人、事、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的展现。

  3.想像和思想有要通过特定的创作方法表现出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卮言既出于心、自然流露之语言;

  重言为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寓言是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其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览全书,无一篇不涉及语言故事的创作,而无一个语言故事不是独出心裁,着意为之。《庄子》的许多思想艰深抽象,而语言却化虚为实,将理论变得真切自然。重言也是随处可见,尤其是借孔子之口到处道家观点。这一点作者是矛盾的:道家避世自修的态度显然对儒墨等积极入世的行为表示不屑;

  而当时儒墨并盛,孔子为名人,为了使自己得主张为他人所接受,庄子又不得不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为曼衍”,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这一点其实在诸子百家的许多著作中都存在。这里将其提出,庄子是想证明:自己的语言皆从内心自然涌出,言为心声,不能为外界功利目的而矫揉造作。

  4。语言跌宕跳跃,句式错综复杂,论辩性强。

  庄子擅用尖新奇特之词,大段排比,反问,疑问的句式去论辩,读之或铿锵有力,或发想无端,或尖锐辛辣。当然,正是因为作者不直接表明态度,而是叙议结合地让读者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加之作者思维跳跃较大,逻辑上往往会有疏漏,常常是开篇的寓言与后文衔接不上,最为突出的表现是《齐物论》和《寓言》。另外,篇末附及的一些寓言让人感觉过于重复拖沓,没有存在的必要。

庄子读后感6

  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会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个游的境界似乎很难达到。人们被太多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许只是改变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则改变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总有路可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残疾,有的人因罪受过刑罚,有的人心理遭受过创伤。当遇到这种种不如人意的事情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身体的残缺和心理的创伤?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庄子认为,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呢?庄子告诉我们要想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就要做到外化内不化。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那么,当我们在确定人生目标时,如何判断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呢?庄子用他的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时,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虑,那他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谈笑论生死。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是每一个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而人生就像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憾。那么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对生死为什么会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读了生命,才可能正确地对待死亡。

  大道与自然。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件事之间的比较,是没有单纯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庄子认为辨别境界高低的标准就是是否合乎自然。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每一个人要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教学是我们的生命线,汲取从一次次教学反思中认识自己的浅层表现,挖掘其内在的知识漏洞,用一双从懂得倾听到善于倾听的升华!一次公开课的成功,往往会使我们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别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的位置。其实细思中,我们只关注到别人眼中的自己,却没扣响迎向朝阳的那扇大门:及时地反思,挖掘内在成功的宝藏,善于倾听总结,运用到更多的实践教学中,这便是缺失了对现有位置的悟!

  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摆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颗平常心去适应生活带给我们不同的恩赐,使得其所才是个人价值所在。外化而不内化这是获得游刃有余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门!从认识自己的觉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这些有着厚重内心价值的不鸣不已的平常人。

庄子读后感7

  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的生命终将永远留着庄子的印记。是的,庄子作为中华民族伟大乐章上一个不朽的音符,将永远回响在千万华夏儿女的心中,庄子作为一份中华民族血脉的奔腾,将永远流淌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逍遥,逍遥,这是庄子的梦想,也是庄子的写照,庄子,他始终不渝的坚持着他自己的一份自在与逍遥。

  曾几何时你从历史的深处走来,长衫上带着上古遗民的风采,曾几何时,你立在荒野,蔑视这朝堂与纷争;曾几何时,你鼓盆而歌,用歌声为妻子送去真诚的悼念……是得,你是人,一个真真切切的人,不是什么南华真人,,不是什么神仙上帝,你只是一个人。

  但是,你却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大写的人。

  你不同与那个时代的走卒贩夫,庸庸碌碌,不同于那个时代的政客将军,勾心斗角,不同于那些纵横策士,唯利是图,你是一个有着自己理想与信念的大写的人。

  我们不会忘记在楚地河畔的一幕,你拒绝了诺大一个楚国拱手相送的相位,因为你已看透官场的黑暗与腐败,你毅然决然的拒绝了唾手可得的权位与财富,对着身后的两位楚王特使,淡然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我们不会忘记在你床前的一幕,当你一梦而醒,恍然大悟之时,我们听见了中国古代哲学长河源头的`滴水之音,你说:“蝴蝶与周必有分也,此之为物化”

  我们更不会忘记在那个孤寂的山头,你鼓盆而歌,用歌声表达你的凄怆,用旷达掩饰你的悲伤,为你的亡妻送行。你的妻子走了,你也走了,只有淡淡的哀伤留给这个世界。

  你生在战国,生于乱世,满眼的哀鸿遍野,你自甘贫贱,蔑视权贵,抛却一切荣华富贵,一生做过的最大的官不过漆园小吏,你虽然在物质上贫苦,却在精神上富足,用你那智慧的双眼为华夏打开宇宙的天空,你怀着那永恒的的乡愁,对精神故园的乡愁,在华夏的长河之中,留下了逍遥一叹。

  你不同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百家,他们志在朝堂,而你却隐居山野,他们热心都市,你却终生游荡在楚地的广袤江湖之上。你是这个时代的叛逆者,一个黑暗的时代的叛逆者,你怀着一份永恒的乡愁,对这个时代露出一个哂笑,转身从朝堂上走开,走向你自己的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逍遥之境。

  你轻轻的来正如你轻轻地走,你从这个世界走过,留下的只有你的智慧,恍然间,我看见了你渐渐远去的背影的背影,看见了你那永恒的乡愁,看见了你在那逍遥之境中的一声叹息。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或许,没有人懂你,但在你的身后,你的精神不会断了传承,千百年来,纵使封建的专制与压迫,纵使政客的诬赖与诋毁,你始终活在中国人的心中。纵使君主们高高的将伪儒学举起,总是封建的礼教不断将三纲五常挂在嘴边,纵使一次又一次的反老倒庄运动,你却以强大的生命力在国人心中扎下根来,成为中华民族民族性的一部分。

  因为,你说过

  指穷于为薪也,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庄子读后感8

  世俗名利和青山绿水之间,你选择了淡泊明志,持竿垂钓碧泉绿潭;权力富贵和草舍茅庐之间,你选择了宁静致远,晓梦翩跹姹紫嫣红。

  阴暗朝廷是鸢飞戾天者的翅膀,但却是束缚你灵魂的锁链;计谋社会是追名逐利者的天堂,但却是折磨你身心的地狱。为了恪守那一份淡雅,你毅然决定步入山林,感受鸟语花香的自然气息;为了保护那一份清静,你决绝离开官场,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烦扰。你放弃了楚王的盛情相邀,宁曳尾于涂中,不展翅于仕途;你原谅了惠子担心威胁的陷害,宽容了这唯一的一份友情。

  一间草舍,一幽清梦,将你带到五彩斑斓的花间,化身为淡蓝的蝴蝶,飞舞、翩跹、悠然,忘却世俗烦忧,只是一直简简单单的蝴蝶,与同伴一起,快快乐乐地徜徉天空,可以永远不受精神和身心的束缚,自由自在、恣情率性。

  世事无常多纷扰,而你,选择退出纷争,超脱物外。因为对这个世界爱的深刻,所以你更对这个各国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的时代恨的彻底、放弃的决绝。你以一颗朴素淡然、超凡脱俗的赤子之心,将你对于社会的爱恨情仇、悲愤不满、愤懑不平,转化为有力的文字武器,用你的才华横溢,书写了无数的意味深刻、发人深省、使人获益匪浅的篇章。你大胆批评孔子所谓的不合时宜的仁道思想,批判他周游列国的愚昧及对这个连年征战、黎民苦不堪言的春秋战国交接的时段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你早已看透这个悲戚无望的世界,离开,对你——一个拥有经天纬地之才、可以斡旋宇宙扭转乾坤的将才,却不愿深陷战争泥淖,更不忍看血流成河、尸骨如山的残垣瓦砾。是啊,万物皆有道,冥冥之中皆有定数,又何必天而行呢?况且分分合合本就是世间的规律,而“合”终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即使胸怀大志、熟谙韬略,也要追寻真正精神上的自由,于是乎,便有了“庄周梦蝶”的故事流传千古,并被后代的文人墨客所推崇,成为他们追求隐逸生活的先驱,成为他们在阴暗世界中的一缕希望之光,成为他们在繁华世界中恪守自我的精神慰藉。而你,也终将名垂青史,即使你并没有想要被后世所记住,但世世代代的后人都将记住你的恣意,你的傲视万物,你的才气,以及你晓梦迷蝶的洒脱境界……

  在最贴近自然心灵的山中,在最能体会到虫鸣鸟叫、高山流水的世外,你成为了真正只为自己而存在的自己,你也真正成为了那个时代最最成功的人,你恪守了最纯真、最无欲无求的本质,而那些被名誉金钱所蒙蔽了双眼的人,才是那个时代最可悲、最最让你不屑一顾、也最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们最终得到的所谓的在你看来只不过是身外之物而他们却拼命向往的虚华,而他们失去的,远比得到的重要和有价值得多。

  繁华如三千东流水,你只在乎闲云野鹤般的采菊东篱、身心自由,置身置灵魂于旷野,高声吟唱着属于自己的歌,悠悠然永远地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淡泊名利、鄙弃功名利禄的隐者。

  迷蝶,在午夜梦境之时;洒脱,在淡然无悔之刻。

  踯躅,在绿水佳林之间;化仙,在灵魂升华之日。

  只恋你化身的蝶,淡蓝,不失信仰……

  只寻你走过的路,坚决,不变方向……

  永远的蓝蝶,永远的庄子!

庄子读后感9

  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新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此话甚是有理,而我说“以书为镜,可以通古今,明大义。”书不愧是人类的良师益友。 生活在当今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寻求一门恰到好处的处事哲学?我们怎么样才能找到这样的哲学呢?我想《中庸》就是我们的源泉。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我们要跟随本性而行,达到中和之境,以不变应万变。

  那么,何谓中和呢?中和即中庸,包容与利用,做到不偏不倚,一切随时,随性,随遇,随缘....

  慎 独

  要想达到中和之境,首先我们要做到慎独.慎独就是如元代曹鉴一般,一生秉持清廉守义之志。就是如杨震所言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们作为医者更应该重视慎独,一个人独处时也不应该忘记医者救死扶伤的使命,于细微处更是要细致小心,要做到言行合一,于无人处嚼舌根种种嫉妒之心更是不可取。

  中庸的思想不仅贯穿在《中庸》一书中,更是渗透于《道德经》《庄子》中。

  无 争

  《道德经》中说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因为无争,所以没有过失,那么人呢?因为处处争强好胜,所以错漏百出。刘邦退居汉中,火烧栈道之举,是以退为进。不争锋芒,只是一个人成大事的手段,而不是毫无进取的态度。偏安一隅,是蓄势待发的预备过程,而不是苟且偷生的.活着。刘邦最后重返中原,打败项羽,告诉我们,忍耐一时,风光一世。不争就是我们中庸处事之道。于生活中不争,获友人无数,于工作中不争,既成全别人又保全自己。因此我们要学习像水一样有灵性的生活,遵循自然,顺势而为,游刃有余。

  齐 一

  《庄子》中说过“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认为虽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千差万别,有时甚至是矛盾对立的,如生与死,寿与夭,贵与贱,富与贫,是与非等,但归根到底是没有差别的,是齐一的。天地万物都是等同的,因此不要用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当我们认为万物齐一,那就不会刻意去追求财富,名利,就可以做到一切随缘的中庸之道。相反社会上愈演愈烈的整容风潮就值得思考了,美丑是相对的,在根本上没有区别,那我们何必要破坏我们的自然之本呢?

  中庸之道,寓意深远,要完全做到,何其难也,吾姑且从慎独,无争,齐一三方面去要求自己,希望自己可以以此为尺,成为无尤之人。

庄子读后感10

  庄子和现代文章差别很大:

  其一,庄子自然段往往没有主题,难以归纳。现在的文章,自然段往往是一个主题,甚至都有一个主题句,读了主题句,整个段落不读大意也能了解。而且,现代文章,自然段中的句子一般都是在一条线上递进,层层深入,但大同小异。我们读上面可以知道后面会说什么,前后句子的理解可以互相借鉴。但是,庄子中相当多的段落,句子之间跳跃性巨大,前句不搭后句,不连贯,没有显著关系,很难串起来,无法归纳、综合到一切,理解上也不能上下启发。比如,《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其二,庄子的自然段,语言、信息、思想太多太杂,多得杂得形成压力,超越承受限度。庄子语言优美,创造性巨大,消化语言需要精气神;信息丰富奇特,消化信息需要精气神;思想犀利深刻,消化思想需要精气神。三者叠加,我们精气神达不到,因此阅读常常很辛苦。阅读可能是有“功率”的,我们功率可能是一马力,而读庄子,需要十马力。比如,《齐物论》: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

  第三,句子无连词,确定句子结构、分句关系,歧义性太大,众说纷纭。现代语言多有明确的连词,分句关系一清二楚。而庄子因为无连词,阅读要不断去研究、猜测,步步有坎,十分晦涩。比如,《知北游》: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不知深矣”是一句话还是两句话?从句子本身说不清。

  第四,句子的表层意思似乎清楚,但深层意思是什么不清楚。读完了,仍不明白什么用意,句子放这做什么。如《庚桑楚》: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称扬哉!是其于辩也,将妄凿垣墙而殖蓬蒿也;简发而栉,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将妄凿垣墙而殖蓬蒿也”,直接的语义似乎明白,但用意却费解。

  第五,庄子写作逻辑、思维密码破译不出来,因此不懂为什么这样写,对句子理解还是膈膜。如《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为什么在这里要说“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因为这些,读庄子,读完了,如有人问:说一说,书里“说的.是什么,什么意思?”只能干嘎巴嘴,回答不了——把一个自然段的意思提取出来,用一句话概括起来,很难做到。

  庄子的文字、信息和思想,超出阅读经验,和以往学习经历出入太大。我们很难读了庄子,把它“同化”(皮亚杰的概念,指一般的学习,新知识纳入老知识),把庄子消化进已有知识中;而只能相反,顺化,调整我们的旧知识,往庄子上靠。但是,我们和庄子差的太远,庄子虽然两千多岁,但却是全新的,独立于以往的知识、知识结构、话语体系,被他顺化,谈何容易。

庄子读后感11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称庄子为“”。记得在我的大学时代,博学多才的中古文学老师最喜欢讲的也是庄子的作品,在学校组织了我们集体看过于丹的《论语》之后,我又在假期中阅读了于丹《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之后,战国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思想的精髓,发展了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还是归依于的哲学。后世将他与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于丹庄子》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下,我们就会逐渐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那就是:宽容于,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利禄,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和。——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只是一种需要你去的,却需要你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如此,我们的快乐,就是可以从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眸子里,看见他们对你的喜爱,夫复何求!

庄子读后感12

  在粗略读完《庄子》一书之后,颇有感触。依我自己尚肤浅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对《庄子》一书的评价,主要有四点:

  1、作为百家争鸣时代产生的作品,《庄子》首要的特点就在于其内饱含道家深邃的思想。

  众所周知,《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为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其外涉及政治、处世、养生、世界起源论和本质论、唯物辩证法等各个方面。它既是道家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其劝人律己的道德手段。“道”最重要的,也是贯穿《庄子》一文始终的观点是“顺天”和“无为”。虽然各篇内容各异,思想浩繁,但我们多多少少都能体会到作者希冀的任天为之,不加外物束缚的自由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何等雄浑!

  然而,一些消极避世、过分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显然是不足取的。

  2、正因为庄子本人的思想超脱万物、穿越古今,必然要求文章中想象和虚构奇特磅礴,恣意汪洋。

  写大物,有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有荫蔽千头牛的栎社树,有中央之帝混沌;写奇人,有乘云气游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有御风而行的列子,有用五十头牛做鱼饵的任公子;写怪事,有周梦蝶、魍魉问影、骷髅论道;写隐士,有狂人接舆、贤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纂——总之,所绘之人、事、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地展现。

  3、想象和思想通过特定的创作方法表现出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卮言即出于心、自然流露之语言;重言为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寓言是虚拟地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其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览全书,无一篇不涉及寓言故事的创作,而无一个语言故事不是独出心裁,着意为之。《庄子》的许多思想艰深抽象,而语言却化虚为实,将理论变得真切自然。重言也是随处可见,尤其是借孔子之口道出道家观点。这一点作者是矛盾的:道家避世自修的态度显然对儒墨等积极人世的行为表示不屑;而当时儒墨并盛,孔子为名人,为了使自己的'主张为他人所接受,庄子又不得不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为曼衍”,层出不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这一点其实在诸子百家的许多著作中都存在。这里将其提出,庄子是想证明:自己的语言皆从内心自然涌出,言为心声,不能为外界功利目的而矫揉造作。

  4、语言跌宕起伏,句式错综复杂,论辩性强。

  庄子擅用尖新奇特之词,大段排比、反问、疑问的句式去论辩,读之或铿锵有力,或发想无端,或尖锐辛辣。当然,正是因为作者不直接表明态度,而是叙议结合地让读者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加之作者思维跳跃较大,逻辑上往往会有疏漏,常常是开篇的寓言与后文衔接不上,最为突出的表现是《齐物论》和《寓言》。另外,篇末附及的一些寓言让人感觉过于重复拖沓,没有存在的必要。

庄子读后感13

  每次读到庄子的言论,总能让我深思熟虑,然后醒悟什么,尤其是“和”。

  记得听过花丛的幽声,和朋友聊过两只乌鹭,看到玉子的声音酥脆。一开始,我咄咄逼人,没有让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逐渐变黄。责怪我太贪婪了。在新的比赛中,我想慢慢攻击另一个,但在计划失败之前,结局就像前一个游戏一样,是我的孩子是被动的.,只要对方愿意,每一分钟都可以结束这个隐藏的坐着。即使敲盘子,也无助,仍然不知道如何解决。

  直到后来闲暇时看了几卷《庄子》,然后才若有所思。

  始终如故,长性,成为生命。生陵安陵,长水安水,不是安时处顺吗?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是命成。这是不是讲究无为之和?只有以和为量,融入环境,才能在环境中纵横;服从你所处的环境,与时俱进,不肯专为,才能不物为物。

  所以我知道我在棋道上输得这么彻底。一无所知的追追猛打,只是让自己的格局更加支离破碎,棋心散乱。小体如敌大体,残局堪圆镜?只有把自己的一切连成一体,贯通一气,融合其中,才是最无懈可击的。最后,要注意一个“和”字。一步一步地,不像那个难成大事的独善其身者?贪胜谋彼,还不如顾我争先,逢危保其小棋,还不如弃之转战大局。而这些,都不如行和之道。

  行为和,安于道,该走就走,该停就停,天地两宽。

  棋道也是如此,来世也是如此。天地万物相生于世,人与自然就像纹秤间的黑白二子。如果人们一步一步地强迫自然,他们最终会被吞噬。如果人们不与自然融为一体,坚持一端,放眼小利润,他们最终会受到自然的控制,被动地前进。如果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相互融合,两者无事可做,和平安全。

  这样,与输赢相比,“和”字才是最重要的。与人和谐,叫人乐;与天和的叫天乐。两个人玩游戏,如果下棋,也是知音。要知道输赢永远存在,知音难求;日月交替,昼夜相生,两者相互存在,没有损失。情况与天为一,形成完美,不是很美吗?万物协调,物我平安,不是很棒吗?

  大知闲闲,小知间,“和”字,从不强行。

  翠叶的春天,花木的夏天,落枫雁的秋天,寒雪的冬天,符合时宜,顺其自然;山风浩荡,云水清浅,美犹胜画,不正是因为意境悠远的和谐?所有这些,自然相处,和谐相处,不强迫,不僵硬,所以映入眼中,给人无缘无故的美。

  庄子一生淡泊,却从不清汤寡水。《庄子》这本书很深,但并不华而不实。一读开放,二读顿悟,三读平静。书中的思想,就像庄周的灵魂,不掺浮华,逍遥自在,智无端,有根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说我合一的庄子一定有“和”的想法。

  既爱万物,以万物和为念,又能物我合一,天地无穷。

  或许有些人认为这是蔑视的,但和平是好的,世界没有战争,我相信每个人都渴望它。这样,如果人们以和平为导向,社会以和平为导向,就会有不公正、争吵;如果人与自然以和平为导向,世界以和平为导向,就会有生态失衡,进入衰落?一切都没有竞争,水也没有竞争。和谐是一种智慧,是一种领域,但也应该是一种正常、不和谐、不和谐。

  人生如棋,胜败常有,何不以棋道看世,行和之道,与之俱化,暂搁输赢,取得不断进步的和平与逍遥?

  每个人都爱和谐的世风。行和,两安。

庄子读后感14

  记得曾听花簇幽声,与友手谈两奁乌鹭,看玉子音脆。初,我落子咄咄逼人,不加退让,但随一来一往间,局势渐步苍黄。怪我太贪胜。新局,欲缓速攻彼,而大计未成便造反逼,下场与前局无异,皆是我的子颗颗被动,只要对方愿意,分分钟都能结束了此番坐隐。即使敲盘忖度,也无可奈何,依旧茫茫然不知何解。

  直至后来闲暇阅了几卷《庄子》,再拈棋时,才若有所思。

  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生陵安陵,长水安水,莫不是安时处顺?顺于水与齐俱入与汩偕出是谓命成,这又是否讲究一个无为之和?以和为量,融入环境,才能于环境中纵横;顺从所处之境,与时俱化,无肯专为,也才能不物于物。

  于是方知我在棋道一面输得如此彻底。一昧的穷追猛打,只是让自己的格局更为支离破碎,棋心散乱。小体怎敌大体,残局那堪圆镜?唯有将自身所有连成一体,贯通一气,融和其中,才最是无懈可击。这终是,要讲究一个“和”字。步步紧逼,不正如那难成大事的独善其身者?贪胜谋彼,还不如顾我争先,逢危保其小棋,还不如弃之转战大局。而这些,又都不如行和之道。

  行于和,安于道,该走则走,该停则停,天地两宽。

  棋道如此,想来世道也应如此。天地万物相生于世,人与自然便好若纹枰间的黑白二子,人若对自然步步紧逼,则终将会被反噬,倘若人不与自然俱化,固守一端放眼小利,则终将会受到自然的控制,被动前行。而若人与自然作和融于一体,相互包合,两相无事,平和安好。

  如此一想,比起输赢,“和”一字才是最为重要。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二人博弈,若下得和棋也是知音,要知输赢常在,而知音难求;日月交替,昼夜相生,二者互存,并无亏损。况与天为一,形全精复,岂不美哉;万物协调,物我相安,岂不妙哉?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和”一字,向来不带强行。

  翠叶点馥之春,花木扶疏之夏,落枫雁过之秋,冷雪封天之冬,合乎时宜,顺所自然;山风浩荡,云水清浅,美犹胜画,也不正是因为有意境悠远的和谐?这一切,相交得自然,相处得融洽,不强行,也不僵硬,因此映入眼中,给人的.是无端的好看。

  庄子一生淡泊,却从不清汤寡水,《庄子》一书深邃,却并非华而不实,一读开阔,二读顿悟,三读坦然。书中思想,一如庄周的风魂,不掺浮华,逍遥自在,其智无端崖而有根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道我合一的庄子,想必也有“和”之念。

  既爱万物,以与万物和为念,也才方能物我合一,天地无穷。

  或许有人对此以为不屑,但和平安好,世无征战,相信是人人皆向往的。如此,若人与人以和为本,与社会以和为本,哪还再有不公不义、厮吵争夺;若人与自然以和为本,与世界以和为本,哪还再有生态失衡、步入沦亡?万物无竞,流水不争。和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但也更应是一种常态,无和,无宁。

  人生如棋,胜败常有,又何不且以棋道看世,行和之道,并与之俱化,暂搁输赢,取个不断进步的相安逍遥?

  和谐世风,谁皆爱之。行和,两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