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优秀作文>体裁作文>读后感>《致教师》读后感

《致教师》读后感

时间:2023-03-21 08:18: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2023年《致教师》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致教师》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年《致教师》读后感

2023年《致教师》读后感1

  暑假我把吴非老师的《致青年老师》一书读了几遍,感触很深,我想把它与我们青年老师共勉。

  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受惊。因为我从开始教学至今还没想过如此深层次的问题,只是因为喜欢教书,喜欢面对一张张孩子们纯真的面孔,而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而在一个学期的实际教学中,我也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对我的职业生命负责,我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很多青年教师选择教育更多的是为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当做了教师,发现教师之苦之累远出乎自己的想象,加之经济大潮席卷下,对教育工作得过且过,内心里想着能跳出这一行,彻底翻身解放。然而这个身真那么容易就能翻的吗?不准备做教师,你准备做什么?办公司做生意?竞聘做电视主持人?做一番深思后就会发现,这些梦想的岗位往往只是个梦想,这些梦想的存在除了继续干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再不能起到任何推动人生的作用。生气的.时候也想随便做什么反正没做教师这么窝囊,上面有领导得罪不起,下面有学生稍一越界跟你人民来信。可气过之后还能怎样。不少青年教师就在这种目标混乱的无谓中长久徘徊,消耗自己最珍贵的黄金年华,及至过了浮燥岁月,安静下来了,却也再没有青春活力,再没有奋斗的勇气,一切就在表面的安逸中走向人生的尽头。这样一来,教育没做成什么,自己的生命也没做成什么。

  阅读《致青年教师》之后,曾给予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心灵记录下的文字,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洗脑,走进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2023年《致教师》读后感2

  《致教师》这本书是由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所著,朱老师围绕教师提出的教师关心的重问题和教师成长的关键问题,如“成为教师的理由”“样具备好教师的慧眼”“如何书写教师的生命奇”“怎样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四大方面,为教师一一解惑。当作为新手教师的我阅读了这本书之后,许多原来萦绕于心的困惑在书中得以解答,感觉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在对我谆谆引导,让我拨开迷雾,看清前路。

  在书中朱老师提到新教育教师有三宝,分别是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发展共同体。这种三专模式来源于国外的三大学派,一是以阅读为基“专业引领”模式,二是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三是以同伴互助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可以来自我培训以实现专业发展。

  首先,专业阅读就是站在了大师的肩膀上前进。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智慧对话,是在向伟大的人请教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会将老师当成百科全书来寻求十万个为什么。在他们看来老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老师的知识面不广就无法及时回应孩子,就会丢失自己的人格魅力所以我们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主要有两大类: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读物和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与学习是不可分割的。怎样才是善于思考呢?主要表现在思维有一定的深度、速度、变通性和创造性。做为教师应该主动锻炼自己的思维,如思维导图法。但最主要的是师生共写随笔,即教师通过教育日记、故事、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使自己更自觉地成长。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能够走得很远。在我们完善自我时,也要看到其他人的闪光点。无论是在哪里,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读书学习、讨论交流、取长补短是非常有益的。而在学校里,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若能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教育生活中去反教育自己,利用教育完善自身,成就自我,那么相信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2023年《致教师》读后感3

  在师徒结对的时候,师傅送我给一本朱永新的《致教师》。断断续续看,快一年了,才看完。谈到教师,人们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会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很多时候,大家对教师职业的评价都是过于神圣化。

  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但更具人性。书中这样写到:“归结为神圣,会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基础。”读完这句话,我似懂非懂。但经过这一年的教育生涯,我深有感触

  在朱老师的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炬;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小丽(化名)同学是四(3)班的一个孩子,刚开始她给人的感觉是聪明,发言积极,是个不可多得的聪明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是深入,我发现小琪同学有着和自己课堂表现截然相反的拖作业现象,只要老师不在她身边,她都是在玩,一个字也不动的。对这孩子我用了很多种方法,软硬兼施,但这娃就是油盐不进。依然我行我素,拖拉作业,还把小脑筋动到了放学开溜上去,实在让人头疼至极。我把这个情况和来接她的奶奶反映了,在交流中我了解到孩子的爸妈常常忙到很晚,没有时间去管理她。了解这一些以后,我以此为切入点,和小丽进行了交谈,对她爸妈工作的辛苦表示理解。我拉着她的手,和她谈了很多,也许是我的理解让她卸下了心房,又或许是我的关怀令她有所感动,在后面的日子,小琪同学变了很多,作业主动交给我,我的'作业再也没有拖拉过。现在她甚至还主动来问我有没有额外的作业给她做。作为她的老师,成就感、欣慰感溢满我的心中。

  正如朱先生所说,教师的幸福,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与幸福相伴。

  教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圣神。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优秀教师更不易,也许前路上仍然有很多困难和磨练,但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会让我收获很多。

2023年《致教师》读后感4

  为什么我的班级成绩这么差?为什么我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我究竟该以什么态度面对学生?我究竟该做一名什么样的老师?这些问题,在我成为教师这两年常常困扰着我。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时而能将我浮躁的心情抚平,吴老师的谆谆话语,他娓娓道来的人生经历,虽未能完全解惑,却也为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让自己慢下来,用心看学生。

  让自己慢下来,用心看学生。首先,我应当放下我的急功近利,放平我的心态。学生是作为人生存于世上,他们有情感,他们有生活,他们不是制造成绩的机器。

  在追逐成绩的道路上,我应当慢下来,用心看学生的生活。他们有的家庭并不完满,他们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他们有的来自外地,没有朋友玩伴……尤其,我还是一名初中老师,我所面对的孩子正处于身心急速发展变化的阶段。我想,偶尔闲暇时,和学生们聊聊生活,将课堂教学与他们的生活相连,正如书中所述的那个涉及“离婚”的案例一样。“心里装着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温暖,我想,这是教育的基点。

  我应当慢下来,用心看学生的情感。我常常对学生的行为感到不理解,常常埋怨他们不成熟。读着这本书,自己的想法变得有些可笑,他们本身就是孩子啊。我着急地希望学生们快点长大,让我“省心”一些,却从未发现吴老师笔下孩子们的天真活泼。他们愿意表达,他们有很多奇思妙想,他们有时没心没肺,有时也脆弱胆怯,他们不是大人,但也有尊严。我该反省的.地方有太多,我应该常常提醒自己,他们是孩子。慢一点成长也无妨,“揠苗助长”从来不可取。我是引导者,也是陪伴者,平等的对话,尊重学生的想法,是我需要学习的方式。

  我应当慢下来,用心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总有其自己的学习状态,他们是个体不是整体。面对整个班级上课的我,常常会忽略这个事实。每一个孩子学习的速度是不同的,慢下来,看每个学生课堂的表情,听他们的讨论与回答,课下询问他们的听课感受,此外,训练自己的语言,让我的每一句话精练且通俗易懂,这应当都是我需要学习做到的。

  “教育教学是‘慢’的艺术”,吴非老师如是说。我想,我应当慢下来,认真细致地面对学生,走进他们,用心地关心爱护他们,在“慢”中,帮助孩子们稳健快乐地成长。

2023年《致教师》读后感5

  夏天如期而至,从考试之后我就没有像之前那样久坐地去完全沉下心来做一件事。于是,满怀着对每天无所事事的愧疚,打开阅读软件看了看,选择了一本《致青年教师的信》。这本书是于洁教师写给青年教师的44封信,融合了她多年的教育智慧和经验感悟,在与青年教师对话中解决他们的疑惑,让他们不再迷茫。

  本书描述了许多类型的学生:慢吞吞的小言,情商很高但不守规矩的小意,还有不爱学习的小皮等等。在青年教师刚踏入学校的时候我相信这些类型的学生都会让老师“头大”。而大部分老师没有经验或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脾气和言行,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到这些学生。

  而在本书中,于老师针对每种类型的学生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例如前文提到的小言同学,他刚入学时他的父亲就和老师说小言做事慢吞吞,学习习惯差。这位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只能看到小言的这种形象进而形成了刻板印象。

  于老师建议:撕掉对学生的标签,从帮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开始。

  在教育原理中,我们学到过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性,也知道每个人的发展都具有差异性,作为教师要因材施教。可是在实践中或是教学中,我们就会“急于求成”,而忽略了每位学生都是独立个体,是个体就会有差异。

  其次,于老师还建议,作为教师,要想在工作中不急不躁,持之以恒,归根到底在于相信“荷塘效应”。

  荷塘效应:假设第一天,池塘里有一片荷叶,一天后新长出两片,二天后新长出四片,三天后新长出八片,可能一直到第29天,我们也只看到池塘里依然只有一半的'地方长有荷叶。而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到第30天荷叶就掩盖整个池塘。

  在29天的“临界点”之前,信息可能都处于缓慢的滋长期,难以引起人的注意,而一旦到了最后一天,瞬间爆发,其影响力将让人瞠目结舌。

  于是我告诫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遇到一些难办的事情或难教的学生,要做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耕耘的过程会很漫长,而收获的时间不知道哪一天会到来,可我知道,只要一直坚持着做一些努力,收获迟早会到来。

2023年《致教师》读后感6

  《致语文教师》的作者是全国中语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语会名师教研中心主任、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在这本书里,余老师从三个方面诠释了教师的智慧:成长智慧、教学智慧、治学智慧。

  初次拿起这本书,有点试探,有点怀疑。以为他一个中学教师的书,不适合我这个小学教师读,但读着读着才发现,如果说这是一部讲学术力量的书,还不如说这是一部讲精神力量的书。因为喜欢,读得也快,很尽致,很畅快。有一些粗浅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1、先“修己”再“达人”

  成长智慧和治学智慧说的都是教师自己的专业成长。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就写了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成长,一部分是如何带领学生成长。也就是“修己”和“达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先修己再达人,先修持自己,再去超度别人。教育这种事,并不是我教你学,而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作为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2、趁着年轻多做事

  余老师在书中说:“年轻”这个概念是相对的。与我相比,你是年轻的;我与自己的70岁相比,我也是年轻的。我们都要趁着年轻多做事。”年轻不是一个年龄概念,而是一种年轻的精神状态。尽管有时我们披星戴月,翻山越岭,栉风沐雨。一路走来,哪怕60岁,也要时常鼓励自己,多年轻的年龄啊!

  3、一定要有指标

  我爱读书,但我不想做读书笔记,只想快快乐乐、脑子里没有一点杂念的享受这一会儿;我爱运动,但我不想制定运动计划,不想减肥……这是我的.常态,我常常放任自己,自己开心就好,似乎只有这样才没有亏待自己。但一面享受生活时,一面又在纠结:读了书没有反馈和成果,写了文章没有提高和质量,运动了没有强健身体,现在是快乐了,未来会一直这么快乐吗?直到看到余老师关于“一定要有指标要求”部分,看到他给自己的巨大指标要求,看到他如何的为难自己,看到他成果一步步闪现的喜悦,看到他在不断写作中思考的深入。就再也不再纠结:放任自己只能享受一时的生活,但为难一下自己,给自己一个指标,多一点成果的要求,便才有真正的成长和收获。

  余老师的书里有太多干货,收获颇多但我清晰记得两句话:走万里路和读万卷书,都无法替代思考本身;别人的鸡汤再好喝,总归得自己行动。思考和行动是成功之本,春水于你暖不暖,总归需要脱下鞋子去触碰一遭。

2023年《致教师》读后感7

  翻开这本书我就爱不释手,里面没有纯理论的枯燥的知识,每一辑都是吴非老师一生教育事业的经验总结,对我们青年教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的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统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多么美好而令人感慨的画面,这是吴非老师对教育的一种向往,也是我对教育的憧憬和期待。

  这本书是吴老师多年来在教育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点滴感悟,是他对教育细节的深度思考,每一篇文章几乎都能引起我的反思以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希望今后能够践行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知道这本书吴非老师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他也因此左眼失明、提前退休,成为他的告别讲台之作。据我所知,吴非老师是个重承诺的人,答应别人的事总要尽力尽快地去完成,为了还“文字债”,他每天笔耕不辍,像被抽打的陀螺一样停不下来。这本书吴非老师从构思、写作到修改、校对,历时数载。可以想象,他在这本书上倾注了多少心血、耗费了多少眼力!读着这本书以及了解吴非老师写作背后的故事,让我对吴非老师格外地敬佩和尊重。书放在我手边已经很久了,不知为什么总舍不得读这本书,就怕很快读完了,这种感觉既矛盾又奇妙。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有时忍不住地笑起来,为吴老师对教师职业尊严的.捍卫而击掌;有时又不禁悲伤,为吴老师对教师职业和学生的那份真实而又沉甸甸的爱而感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在接受一次心灵洗礼、一次爱与善的洗礼。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美好人性的追寻和赞美,这正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揭示!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引起最大共鸣的是这几篇文章:

  第一,《你为什么不快乐》。教师是一个神圣而意义非凡的职业,说到小处可以决定一个学生的未来,说到大处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所以教师行业有风险,从教需谨慎。在当今社会,能非常地热爱教育事业,并把它作为终身奋斗目标的青年教师已经不多了,好多教师选择这个职业的目的已经不再单纯,实际一点为了钱,为了生活,再功利一点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能尽快评职称,评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谁能理直气壮,脸不红心不加速地说为了学生,

2023年《致教师》读后感8

  这段时间读了吴菲先生先的一本书《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两年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教师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他那一个个精彩动人,朴实无华的故事,让我从中学会了很多。教师的言行举止一定会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用真情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孕育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我还是学生的时候,特别喜欢听老师讲他们的真实故事,那不仅是经验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流,无形中都牵动着我们的心。作为一名老师,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我们有思想,有情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比起语言的教育,更好的方法也许就是真实的袒露教师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感染学生。

  二、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份阴暗。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会向老师学习,包括教师身上的不足也一并吸收,给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的心理,很重要。这是一种生活的氛围,当我们身边人总是处于一种忧郁的状态,我们自己的心情也会受影响,更何况是学生,他们还不具备完全判别好坏的能力,更应该给他们一个优良的环境。。

  三、说学生听得懂的话。说学生听得懂的话在教学上尤为重要,当我发现一个问题提出后,很多学生没反应,这时我会想到我的教学语言是否有问题?学生的成长需要我们的耐心和勇气去实现,如果我们每次和学生接触,都能考虑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考虑到他们人格的养成,关系到他们个人的生命价值,我们可能会更加注重我们的语言表达,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

2023年《致教师》读后感9

  吴非老师在《致青年教师》封底写到:“我经常憧憬这样的图景: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我想这就是吴非老师心中理想的教育。

  吴非老师在《致青年教师》的自序中也写到:“这些年教育界最重要的任务,可能是捍卫常识……教育工作,不过是依据常识并教会学生遵守常识,学会学习并养成好习惯。”这些我也深有体会,我们现在如果碰到问题学生,往往是高中责怪初中,初中责怪小学,小学就责怪幼儿园,而幼儿园责怪家长。为什么在国外,中国人被认为素质低,甚至出现的种种歧视,我觉得和常识的教育很有关系,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绩,关心考了多少分,虽然强调素质教育,现在的小孩要上那么多的兴趣班,但是我们很少去关注他们平时的表现,比如,上学路上有没有遵守交通规则,垃圾有没有乱扔,有没有主动让座等等。平时也总是看到有开车闯红灯的,随意变道的,开车打手机的,公园里垃圾乱扔的。所以我觉得进行常识教育真的非常重要。

  另外,吴非老师在书中提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真的深有体会,比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中写到: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遇到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对学生的影响还在《力戒浮躁》、《不能让学生认为我们不认真》、《教师仪态也是“范”》等多处提出,总之,我觉得作为教师,不管哪个方面,都应该以身作则,用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去正确引导学生。

  当然,我只是作为基层的一个普通老师,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认真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好自己的学科,不误人子弟,争取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充满阳光,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2023年《致教师》读后感10

  最近读了《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书中通过一个个案例讲述了青年教师的很多困惑,并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议,以及对教育的深层阐述……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要急》这一篇。为什么要这么急躁?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来,所以不能急。

  语文教学要做真正为学生长远发展的事。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要做好三件事,读书、写字、写作。让学生爱上阅读,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学习不大可能太过糟糕。相反不爱阅读孩子的学习会比较困难。儿童的学习越困难,就应该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出于追求分数,像猴子种果树一样急于求成,把语文课上成了训练课,让学生做许多的练习,有基础知识的,也有阅读短文的'。可孩子的语文素养还是得不到提高,不少孩子到了小学五六年级还不能写一篇字通文顺的作文。因为做题浪费了时间,学生读书、思考以及说话的时间大大缩水,有的孩子因为成绩不理想,上课完全变成听众,上课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久而久之变得沉默寡言。有的孩子甚至懒于动脑筋,等着老师和同学的答案。与其费力不讨好做题,还不如简简单单地学语文,让孩子有充裕的时间练练字、读读书,写写日记、读后感。老师、学生的脚步也放松下来,享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育是慢的艺术,欲速则不达。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要在一个漫长的岁月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遵循教育的规律,拔苗助长,学生的根基没有牢固,将来很难成材。

  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要有耐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以“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的心态去从事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比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教育要好。只要我们有爱心、耐心,静听花开的声音,相信孩子们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2023年《致教师》读后感11

  "一个冬日的午后,暖暖的阳光散满大地,泡上一杯香茗,悠闲地坐在阳台上惬意的享受着冬日难得的温暖。耳边传来一位长者语重心长的话语,与我探讨一系列关于教育、教师的问题。那些话语发自肺腑,诚恳而又不带一丝官腔。那些问题切合实际也符合我们的特点。"上面这些是我读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后的真实感受。

  这次教导叫我在网上买了这本书,自己也顺便捎上了一本,机缘巧合的拜读了这本对我意义深远的书。说实话在未读之前,我看了书名就对这本书产生了抵触。又是一本教训我们青年教师的`书,又是一大通关于教育的理论,看着头就大啊!假期中闲暇时我信手翻开了这本被我束之高阁的书。一下子我被他的目录吸引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不要因为这样的话而自得"、"我是来欣赏同行的"......一个个独特的标题就这样把我带进了这本书里。

  通读一遍后真的感觉这本书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感觉,就如同书中说的就是自己的事一样。同时作者也为我们指出了许多误区和错误。感谢书本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胸襟能够影响学生的气度。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从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征是慢。同时我也知道了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课前紧张是正常的.....等等许多往日困在我心里的问题这本书差不多都为我解答了。

  读着这本书我也时常反思我过去的教学生活,记得我刚工作的两年我的教育成绩可以说是极糟的。现在想想当时的我除了缺教学经验外我还真的做着愚蠢者的"苦干"。再想想我现在的教学我更重视学生了,教学过程也流畅了。这些经过挫折而得到的经验跟书中所说的不谋而合。过去我要求学生一天背单词,他们背不出就是训,就是罚。现在看来这是严重违反教育规律的,教育的特征是慢。有的时候学生的记忆力有限逼他们有时得到的恰恰相反。

  读完书后我也为作者注重情感和人文关怀而感动。一位德高望重的特级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理想和爱的关心,怎叫人不感动啊!在书的最后两个特辑作者不惜笔墨的告诉我们要心中有理想、心中有爱。这循循善诱的话语我真的记下了! 整本书我是用了4天读完的,我觉得我读的不够,我将读第二遍,相信这也不会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后一遍!

2023年《致教师》读后感12

  翻开朱永新老师的作品《致教师》,前言一篇《我是教师》映入眼帘,仔细品读,觉得文字清新自然,写出了一线老师的心声。瞬间感觉朱老师离我们那么近,那么真实,一下子吸引我,让我无形走进教育专家的精神世界。读完《致教师》,掩卷深思。这本书就是为一线教师而写,文字的焦点离我们很近,令人振奋、感动和沉思。

  本书共四辑。第一辑到第三辑是朱老师为一线教师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真诚解答。第四辑饱含对一线教师的希望和寄托。全书以一位新教育见证人的身份,用回信的方式回答老师们最关注的核心问题。可以说《致教师》是朱老师对新教育一路历程的回顾和思考,让我们深刻感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含义。每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都能从字里行间读到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挣扎与困惑、执着与智慧,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首先朱永新老师相信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位教师都能从优秀走向卓越。《致教师》以教师对自身的认知程度为出发点,与一线教师探讨如何寻找为人师表和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学会思考、阅读、坚守,如何关注窗外世界以及如何抵达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教师对职业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幸福程度也与学生的幸福密切相关。朱老师相信每个教师都会在职业生涯中找到生活的快乐和成长的办法,都会以身为教师为荣,进而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他说“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相信现实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热爱自己的职业的,当我们工作出现倦怠时,把《致教师》这本书作为镜子对照一下,就会发现我们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特别是改进思想和行动。

  我觉得我们先要信任和理解自己的职业。因为我们的发展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温度决定了教室的温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怎样一个人,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果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信心,学生也会变得没有自信和朝气。最后,我们要相信未来之路的美好,一路凯歌一路前行。朱永新老师强调:“坚持才有奇迹。”他强烈建议一线教师要进行阅读和写作。经过阅读和写作洗礼后的教育工作者是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才会离幸福更近。

  读完《致教师》,让我生出一种渴望和信心,尽管我的生存状态依然处于最底层,但我相信,我的教育生活将来会随着朱老师的建议趋向幸福和完整。这就是《致教师》的力量!

2023年《致教师》读后感13

  我记得刚步入教师这个行业的时候,就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要和学生成为朋友吗?和学生成为朋友会不会影响我的教师威严?什么情绪应该外放,什么情绪要隐藏,我确实不知道怎么下手,就这样什么经验都没有的我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

  刚开始读这本书时,第一篇文章就吸引了我,题目是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在这之前,我一直认为教师不应该当着学生的面哭,再难受也应该在他们面前坚强,可看完之后我深思了,我们要教育孩子的成长,我们首先自己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应该把你的爱,恨,失望都展现给他们,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好像突然解决了,我之前一直在纠结要和他们怎么相处,哪有什么该不该,哪有什么条条框框,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每个教师也是不一样的,教学方法相处模式当然也是不一样的,听别人怎么相处倒不如做好自己。

  记得刚开始教学之前,立志要做一个让学生害怕的教师,觉得这样的班级好管教,于是我经常绷着脸,下课也不和他们交流,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本性温柔,怕露馅,就这样过了一个星期,有一次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你好可爱啊。我惊呆了,我都表现的这么凶了,怎么会可爱,当时我再也憋不住了,就笑了,然后一群学生围着我说话,我渐渐了解了他们,私下的样子和课上也是不一样的可爱,我不再忌讳在他们面前表现真实的自己,和他们的关系也越来越近,有什么麻烦学生也比较依赖我,我担心的上课不好管的问题也并没有发生,他们因为喜欢我,也特别听我话,有次我们班没有考好,等到下课他们给我写了一封信,给我道歉说给老师丢脸了,我也十分没有出息的哭了,我想他们比我可爱多了,直到现在想起我的`孩子们,我也是满满的感动,他们如今有什么问题也时常找我谈心,我很庆幸和他们成为朋友。不要怕和孩子成为朋友,不要怕在他们面前展示真实的自己,因为当你是真实的,孩子也是真实的。

  今年我教了一年级,他们可真的是小朋友,和他们聊天感觉特别可爱。我会开心会生气也会假装卖惨,激发他们的人性,同时真实的在做自己,不再纠结无用的条条框框,不再给教师画圈,哪有什么情感上的规矩,情感是没办法控制,我喜欢他们,喜欢我所有的孩子,我为什么不能大大方方的和他们做朋友呢,我想,我们是在互相成就,互相成长。

2023年《致教师》读后感14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理论专著。我觉得这本专著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而我们在学习工作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我以为,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针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对我们工作在教育岗位第一线的老师来说,受益匪浅。书中共有100条,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其中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

  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用积极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为此,我要做好充分备课;精心设计课堂语言;把学生当成朋友;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我会努力这样做,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爱上我的课。

2023年《致教师》读后感15

  作为一名刚入职半年的新教师,《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机缘巧合选择了这本书,也听过很多人表达了对它的喜爱,一直到我自己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了其中的缘由。这本书里面蕴含着作者多年的教育经验,通过他这些经典案例的分享,我在教育中遇到的疑惑也随之迎刃而解。这本书层次分明,多角度的剖析了青年教师初入岗位的种种困难,以及困难出现的原因,解决困难的方法。可以说,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多。

  吴非老师这本书涵盖的范围可以说非常广,里面有他有关教育的诸多观点,切入点也不尽相同。有课堂上的,也有课下与学生交流的,还有有关教学内容的,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涵盖教育的`方方面面,也正是因为如此,也才可以称得上是新教师的新手宝典。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帮助读者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困难,还从教师实际生活中解析出了这些困难出现的原因,让读者大有感同身受的共鸣。这是非常难得的,如果不是长期从事在一线教师岗位,并处处细留心地观察教师工作中的种种细节,是无法这样像外科手术般的准确把握的。这让我如获至宝之余,对吴非老师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也在于通过大量事例解决了老师在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也帮助了初入岗位的年轻教师,弥补了经验匮乏的新教师对于教育孩子的空白。新教师不可避免地存在容易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对学生的种种行为不理解等等,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动脑子想想如何解决这样的困难,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阶段,使用了正确的方法,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在实际的运用中事倍功半。教育是一种高级的工程技术,其对象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孩子。一个优秀的教师必然要使用正确的方法来应对教育中出现的困难。

  感谢这本书,通过对它的阅读,我相信在下学期的教育工作中,我将会游刃有余,成为一名不断成长的教师。与此同时,也希望我能真正的将这本书中的智慧转化为我个人的实际能力,并在教学中运用。

【《致教师》读后感】相关文章:

《致教师》读后感09-05

致教师读后感04-30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02-23

致老师作文300字07-20

最新致教师的一封信07-26

教师节致老师的一封信04-08

毕业生致教师一封信07-03

教师节致老师一封信06-19

教师节致老师的一封信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