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职场范文>工作方案>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

时间:2024-01-06 09:05:43 工作方案 我要投稿

设计方案常用[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设计方案常用[5篇]

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利用容易找到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造型新颖的电脑模型。

  2.指导学生采用绘制,剪帖等方法对电脑模型进行简单的装饰。

  3.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和制作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课时1课时

  教学实施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卡纸,彩色纸,废旧纸盒,彩泥等材料,各种绘画制作工具以及示范作品。

  2.学生准备一些包装纸盒,彩色纸,彩泥等材料,铅笔,蜡笔,彩色水笔,剪刀,胶水,彩色纸等绘画制作工具。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展示一些造型新颖的.电脑模型作业,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述,了解示范作业的设计思路与造型特点。

  2.发展阶段

  教师以清晰的演示,说明几种造型特点鲜明的电脑模型的具体制作方法与步骤。

  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爱的材料,通过想象与构思,设计并制作出一个造型新颖,奇特的电脑模型,采用画,撕,剪,拼贴等造型手段将电脑模型装饰美化。

  在作业过程中要激励学生大胆,自由的创意,同时又要仔细认真地制作。

  引导学生想方设法突破示范作业的设计思路和造型特点,还要改变单纯用绘画装饰的形式,将绘画与纸工或其它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将完好的作业展示在教室里,互相评价,欣赏。并分小组比比谁的电脑模型设计最奇特,制作最精美,装饰最美观。

  3.收拾与整理

  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环境的整洁。

  三、课后拓展

  让学生回家改进电脑模型的设计创意,并进一步制作得更精细完美。

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5.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光的反射定律和应用。

  【教学难点】

  反射定律中的“三线共面”的理解和两种反射现象的应用。

  【教学方法】

  1.探究法:通过探究让学生清晰、直观的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究归纳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

  2.竞赛法: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在课堂上展开竞争,激发兴趣。

  3.多媒体演示:教学的全过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引导、归纳教学过程。

  【教学器材】

  平面镜、实验报告一生一份、多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仪、光的反射实验器、激光器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与学生交流)

  做游戏:找一名同学到讲台前利用讲桌上的仪器将老师藏在讲桌后面的礼物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选出平面镜并利用平面镜能成像的特点,使同学们看到了礼物。

  师问:你为什么选择平面镜?(平面镜能反射光)教师给予表扬,并把礼物送给他。

  二、新课教学

  师:你想知道光的反射的哪些知识?

  (小组讨论:学生带着兴趣提出他们的问题。教师将问题写在黑板上,标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把同学们的问题一一解决:

  (一)学生感知光的.反射现象

  方法:把激光器打开,让光斜射到镜面上,观察光的传播方向,试着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师:以上实验说明,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总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师:好,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光在反射时有什么规律。

  师: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介绍与光的反射有关的几个术语:

  入射点: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1.提出问题

  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

  2.做出猜想

  A.光在反射时,反射角的大小_____(等于/不等于)入射角

  B.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_____(在/不在)同一平面内

  C.入射光线和镜面垂直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________。

  D.随着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将________。

  师:有了这些猜想,我们就要用到验证猜想的最有力的武器—实验。

  3.设计实验和表格:

  4.进行实验

  (1)让光源射出的平行光分别以不同的角度入射并观察反射光线的位置;

  (2)将右半面绕法线缓慢旋转,观察反射光线。

  5.分析实验

  ①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______(在/不在)同一平面内。

  ②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位置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光在反射时,反射角的大小_____(等于/不等于)入射角。

  (说明:如果存在多个结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归纳与讨论。因为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所以,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结论: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简述:

  1.三线共面,分居两侧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还有哪些发现?(引出光路是可逆的)

  “找眼睛”: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1个同学通过手中的小镜子看另一位同学的眼睛,另一位同学看小镜子,能否看到拿镜子同学的眼睛呢?做完后,同学之间下位交流。(如果你在一块平面镜中看到了另一位同学的眼睛,你的同学也一定会从这块平面镜中看到你的眼睛)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活动4:师: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将课件屏幕中的卡通片位置放于一平面镜后,卡通片消失),结合刚才你的作图,请你自学课本加以解释。引出两种反射

  生:学生利用手中器材观察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镜面反射: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而其余方向无反射光。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

  漫反射向各个方向反射光,所以使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对于每一条光线而言,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用手电筒垂直照射镜子和白纸,你发现了什么?解释原因

  让学生举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事例同时介绍光污染

  教师分析实例:同学们看不到黑板反光部分的字,这是因为黑板上的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光线强度比粉笔字漫反射的光线强。怎样避免这种情况?让“反光”部分粗糙,这样就可以发生漫反射,减弱反光部分来的反射光,同学们就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粉笔字反射来的光,也就是能看清楚字了。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3.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课后作业

  (1)以“假如光线不能被反射”为题,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2)请同学们课后,通过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地了解光的反射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六)板书设计

设计方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这一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科书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画一画、摆一摆、圈一圈”等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因此,教学时我会充分利用主情境图中提供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逐步形式对“倍”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除法算式的意义,99%的学生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并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98%的学生会用乘、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倍”虽然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倍”这个概念还是比较抽象的,学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年级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爱玩、好动,接受新鲜事物快,又敢于挑战自己和他人。因此,教学时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求异思维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

  学习目标:

  1、在比较小动物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会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竖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经历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竖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倍”的意义。

  学习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

  学习准备:

  教师:课件、15个圆形磁扣。

  学生:作业纸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把手伸出来,我们一起玩个拍手游戏。

  老师拍2下,请你拍出3个2下,要让老师一下就能听出你拍的是3个2下。

  (拍完后师提问:你拍了几下?)

  生:拍了6下。

  老师拍3下,请你拍4个3下。

  师:同学们敏捷的思维表现,迎来了许多快乐的动物,(板书:快乐的动物)它们想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们的到来。(生鼓掌,课件显示主题图。)

  【设计意图:】学生的自主参与是《课标》关注的主要理念之一,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以“拍手游戏”的情境入手,通过拍出“几个几”,既复习了旧知,巩固了知识去,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枯燥乏味的思想,变为玩中学的理念,为后面环节的学习做良好铺垫。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观察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快往这看,请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都来了哪些小动物?

  生:鸭子、松鼠、孔雀、猴子、小鸟、和小鸡。

  师:观察的真仔细,请认真的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只?并把数出的结果记录在书第70页“数一数,填一填。”相应的方格中吧。(课件出示“数一数,填一填。”相应的内容。)

  学生开始统计动物的只数,老师巡视指导填写,指名汇报交流。

  师:写完的孩子请用优雅、帅气的坐姿告诉老师。谁来说一说答案?

  生:小鸭子有6只,小鸟有12只,猴子有3只,孔雀有1只,松鼠有2只,小鸡有8只。

  学生汇报时,其他同学加以确认后教师板书动物的只数。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填一填”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2、体会“倍”的意义。

  (1)画一画。

  师:同学们数得非常认真!在这些小动物里就数猴子和鸭子最调皮、最机灵了,它们向同学们发起了挑战,敢于接受挑战的孩子请坐直。请看挑战内容。

  (课件显示:如果3只猴子,用3个圆圈来表示,6只鸭子,用6个圆圈来表示,请试着画一画并且一眼就能让我们发现鸭子的只数和猴子的只数之间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拿出本子动手画一画吧,比比看谁画的又快又明了。

  学生在本上画,教师巡视并指导,同时找一名画的快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

  师:画完的同学请用坐姿向老师示意。请看我们班这位小老师画的,你认为他画的怎么样?

  猴子:○○○

  鸭子:○○○ ○○○

  生:很清晰,整齐。

  师:如果你也是这样画的请自己鼓鼓掌。谁能说一说鸭子的只数和猴子的只数之间关系?

  生:鸭子的只数比猴子的只数多3只。

  生:猴子的'只数比鸭子的只数少3只。

  师:你们可真是火眼金睛呀,鸭子的只数与猴子的只数除了有比多比少的关系外,还有一种神秘的关系。

  (2)圈一圈。

  师:同学们,看,猴子有3只,我们把它圈在一起(边说边在黑板上圈),看作1份,也就是几个几?

  生:1个3;

  师:鸭子有6只,6里面有这样的几份呢?请用你灵巧的小手试着圈一圈吧!

  一生黑板圈一圈,其他生练习本上完成。

  师指黑板图问:你圈出了几份?

  生:我圈出了2份。

  师:他正好圈出了2份,说明鸭子的只数里有二份猴子的只数那样多。也就是说6里面有2个3。(板书:6里面有2个3。)这时我们就说:6是3的2倍。

  师:6代表什么?3代表什么?

  生:6代表的是小鸭子的只数,3代表的是小鸭子的只数。

  师边听汇报边板书。鸭子的只数猴子的只数

  师:既然6是3的2倍,6又代表的是鸭子的只数,3代表的是小鸭子的只数,所以我们说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板书生齐读: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

  师:我们刚才3个一份,3 个一份圈,实际上就是看6里面有几个3对不对?

  生:对。

  师:那我们怎么列式呢?

  生:6÷3=2

  师:2是指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它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算式中的得数后面不写“倍”字。

  师:你们知道除法算式里的6、3和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谁想当个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生:6表示鸭子的只数,3表示猴子的只数,2表示鸭子数是小猴的2倍。

  生:6表示6只鸭子,3表示3只猴子,2表示鸭子数是小猴的2倍。

  师:说得真清晰。同学们,鸭子的只数与猴子的只数之间这种神秘的关系,现在你们知道了吗?

  师:对,它们的只数之间还有倍数关系,即:鸭子的只数是猴子的2倍。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通过“画一画、圈一圈”等活动,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从而在玩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3、加深对“倍”的认识。

  师;松鼠和小鸡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能干,它们想挑战同学们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掌握得怎么样?有信心吗?

  生;有。

  师:好样的!请看挑战内容,一起读一读。(课件显示:小鸡数是松鼠的倍。 请“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

  师:同学们请用你喜欢的图形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吧。完成后同桌两人1组,互相说一说做法。

  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全班同学听?

  生1:我用2个圆片表示小松鼠的只数,用8个圆片表示小鸡的只数。我先把松鼠的两个圆片圈起来,然后再2个2个地把小鸡的8个圆片圈起来。我发现8里有4个2,所以我知道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4倍。 8÷2=4。

  师:和他办法相同的同学请举手。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2:我先画了2个星星表示小松鼠的只数,又画了8个小星星表示小鸡的只数。我把8个小星星每2个分成一组,我发现能分成4组,我知道了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4倍。 8÷2=4。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倍”,看,鸭子数是猴子的几倍?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生:除法算式。

  师: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解决。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小动物们可不太相信,它们出了两道有关倍数的题想考考同学们,请看内容:(课件显示:“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的内容。)

  师:一起读一读要求和问题。同学们有信心做对吗?打开书第70页最下面动手开始吧!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交流。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的做法?

  生:松鼠有2只,我画2个三角形,把它们圈在一起,看成1份,也就是1个2,鸭子有6只,我画6个三角形,2个一圈,圈了3份,6里面有3个2,

  6÷3=2,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

  师:老师真佩服你的语言组织能力!掌声送给他!如果同学们也是这样想的请你这样坐(老师示范坐直的姿势)。

  师:谁来说一说下一题的做法?

  生:孔雀有1只,画1颗五星来表示,把它圈起来,看成1份,猴子有3只,画3颗五星来表示,1个1个的圈,圈了3份,3里面有3个1,,3÷1=3,猴子数是孔雀的3倍。

  师:说得非常清楚,看来你已经和倍交成了朋友,如果你也是这样想的请为自己鼓鼓掌!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力求实现教学由“扶”到“放”的过程。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解题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活动中加深对“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寻找倍数关系,拓宽思维。

  师:在这些小动物中,还有一些动物的数量之间也存在着倍数关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试着说一说。

  生1:小鸟的只数是小猴子的4倍,12÷3=4。

  师:你还能说出除法算式来,真了不起!

  生2:小鸭子的只数是孔雀的8倍,8÷1=8。

  师:看到同学们敢于发言,善于提问的学习态度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这样,同桌2人一组,一个做老师提一个有关倍的问题,另一个做学生来回答,如果有困难请举手问老师,说完后请坐直,比比看哪一组的速度快!开始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完全“放手”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操作,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让学生考学生,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练一练”第1题。

  师:同学们出色的表现,又迎来一些小动物,我们一起去看看是谁来了?

  (课件出示书第71页练一练的第1题。)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幅图中有8只老鼠,4只小猫,求老鼠是小猫的几倍?

  生:第二幅图中有4只蜻蜓,2只蝴蝶,求蜻蜓数是蝴蝶的几倍?

  师: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71页,看第1题,开动脑筋,试着填一填。

  学生做完后指名汇报交流。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找2名学生交流,根据情况教师进行适当表扬。)

  2、看星星,找倍数。

  (1)总结各小组得星情况。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在短短的时间内已经和倍交成了知心朋友。小动物们可开心了,他们为我们送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快来看看吧。

  (课件显示以下内容:1、师生一起总结各小组的得星情况。2、同桌两人一组互相提出一道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让对方口头列式解答。3、完成后请坐直!比比看,哪个小组的速度快!)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根据各组的得分情况,你能提出一个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吗?

  (3)全班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找2组同学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适当表扬。)

  【设计意图:】本环节力求通过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新理念;通过练习体验,加深对“倍”的理解。尤其是“看星星,找倍数”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回顾。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掌握了一些有关倍数方面的问题,你能说说吗?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你想夸夸谁?

  找3名学生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是不少啊,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设计意图:】在学生谈体会,谈收获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及他人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为学生的心理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作业布置。

  师:课下,找一找生活中有关倍数的问题,用你灵巧的小手在A4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算一算吧。

设计方案 篇4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体会到“人生难免有挫折,我们要直面挫折”,进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2、介绍减轻心里压力,调节情绪的几种方式。

  二、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两个案例故事

  2、学生寻找自己在成长过程最失败的一次经历,并回忆自己当时是怎么处理的。

  3、学生搜集名人失败与成功的事例和格言

  三、活动过程:

  1、从生活入手,激发兴趣

  (1)播放两个案例故事:同学们,小孩子摔跤是常有的事儿,但大人们的表现却各不相同,下面,请看两段生活录象。

  片段一:在一个美丽的公园,一小女孩在妈妈的带领下,正在花间小道上追蝴蝶,忽然,脚下被一绳子一绊,摔倒了,她扑倒在地上,眼睛看着妈妈,要哭的样子,这时,年轻妈妈微笑着对她说:“好孩子真勇敢,跌倒了,爬起来!”于是,小女孩飞快地爬起来,又去快乐地追蝴蝶去了,画面定格在小女孩灿烂的笑脸上。

  片段二:同样是在一个美丽的公园,一小女孩在妈妈的带领下,正在花间小道上追蝴蝶,忽然,脚下被一绳子一绊,摔倒了,她扑倒在地上,眼睛看着妈妈,要哭的样子,这时,年轻妈妈三步并着两步,一边跑一边说:“宝贝,别动,妈妈来抱你!”于是,小女孩“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在妈妈怀里不依不饶,画面定格在小女孩满是泪水的小脸上。

  (2)思索并交流:你认为哪个妈妈和哪个孩子的表现更好?为什么?

  (3)小结引入课题:多么熟悉的画面,多么鲜明的对比!同学们,摔跤是难免的,跌倒后,怎么办呢?板书课题:跌倒了,爬起来!(生齐读课题)

  2、述说挫折对生命的意义

  (1)在以前我们曾经学过一些关于生命的课文,你能想起来吗?

  指名讲述:《触摸春天》中的安静虽然是个盲女,但她热爱生命,竟然拢住了睁着眼的蝴蝶;《花的勇气》中的那些小花竟然在冷风冷雨中傲然开放。

  是的,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俗话说“不经历狂风暴雨,哪有美丽的彩虹”,挫折和磨难,如果你经受住了,那就是财富,是成功的基石;如果无法承受,就会毁了你的一生。同学们,生活强者的象征——海伦·凯勒是怎么对待挫折,挑战困难的呢?(注:班里的所有孩子都知道海伦·凯勒的成长历程)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海伦.凯勒面对自己失明、失聪的事实后她是怎么做的?你认为挫折与打击,对他的成长起了什么作用?

  (3)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一定都铺满鲜花,也经常会是遍地荆棘。你们在自己的历程中,遇到过哪些挫折,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你满意自己当时的处理方法吗?为什么?

  3、正确面对挫折

  (1)没有人不遇到挫折,每个人的经历中都会有许多与挫折邂逅的故事,对于企业家和大多数勇于立业成就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述说自己搜集到有关名人失败与成功的事例。

  (2)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我们要想成功,就必然要踩着失败前进。因此,最好的办法还是做好面对挫折的准备。 我们该怎么来认识和面对挫折和打击呢?

  (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总结:教师结合同学们的讨论,总结出一个人如何处理好挫折: a、树立正确的挫折观。遭受挫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任何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正视挫折,认真分析挫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正确对待挫折,那么就不仅可以克服和消除挫折,而且还可以磨炼自己的意志。

  b、控制好自己。挫折产生后,谁都会感到紧张、烦闷,行为也不免有些失

  常。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有意识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采取一些比较积极的间接反应方式,从而避免加重挫折或由挫折带来新的`挫折。

  c、重组知觉判断。挫折感的强弱,往往决定于挫折对象的知觉判断。其实,知觉判断仅仅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特点的感情认识,所以,当挫折产生后,要认真分析引起挫折的对象的实际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估计,然后再检查自己的判断是否符合实际。如果发现自己的知觉判断夸大了事实,就要改变对引起挫折对象的认识,从而减轻挫折感。如果发现挫折是因自己的错觉造成的,便可以很快消除挫折感。

  d、分散挫折的压力。不要把痛苦闷在心里,应当主动向老师、同学或亲友倾诉,争取别人的谅解、同情与帮助。这样可以减轻挫折感,增强克服挫折的信心。

  e、转移自己的视线。遭受挫折后,一般人都会感觉度日如年,这时,要适当安排一些健康的娱乐活动,走出户外去呼吸大自然那新鲜的空气。丰富多彩的闲暇活动可以使挫折感转移方向,扩大思路,使内心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从而增强自信心。

  4、总结

  同学们,挫折不是拦路虎,而是垫脚石,经历生活中的一次次挫折,我们才 能渐渐成熟,逐步长大。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正确对待挫折,增添勇气去战胜挫折吧!

设计方案 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去括号法则.

  2.应用:应用去括号法则,能按要求去括号.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去括号法则的应用,培养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的能力;不要只考虑括号内的部分项,而要考虑括号内的每一项.

  2.通过去括号法则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知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去括号使代数式中符号简化,也便于合并同类项,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发现尝试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民主意识的体现.

  2.学生学法:练习→去括号法则→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

  2.难点:括号前是“-”号的去括号法则.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讨论、解答、归纳去括号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方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师:前边我们学习了同类项的一些知识,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提出问题(出示投影1)

  1.下面各题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

  ① 与 ; ② 与 ; ③ 与 .

  2.同类项具有哪两个特征?

  3.合并下列各式中的同类项:

  (1) ; (2) ; (3) .

  学生活动:1、2题学生口答,分别叫优、中、差的学生回答,3题(1)(2)小题学生抢答,(3)小题学生解决有了困难.

  师提出问题:多项式 中有同类项吗?怎样把多项式 合并同类项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然后小组选代表回答,从而引出本课课题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经典】设计方案08-21

【精选】设计方案09-13

(精选)设计方案08-03

设计方案【精选】08-25

设计方案(经典)08-27

设计方案12-31

设计方案12-31

设计方案12-29

设计方案12-30

设计方案[精选]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