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职场范文>工作方案>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

时间:2025-04-09 08:39:42 工作方案 我要投稿

设计方案(集锦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方案(集锦5篇)

设计方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欣赏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内容,引起学唱的'兴趣。

  2、学习听辩并唱准两段歌曲结尾处细微的区别。

  活动准备:1、挂图第16号《萤火虫》。2、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欣赏歌曲。

  1、出示挂图。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有一个怕黑的孩子怎么也睡不着,妈妈轻轻地在孩子耳边唱了一首歌。听!

  2、幼儿闭上眼睛,倾听教师演唱歌曲。

  3、幼儿边看挂图,边欣赏音乐。

  4、你觉得这首歌好听吗?你从歌里听到了什么?

  二、理解歌曲内容。

  1、这手歌一共有几段?让我们再仔细地听一遍。

  2、幼儿倾听第一段歌曲,说说这一段中唱了些什么。。

  3、幼儿倾听第二段歌曲,说说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否一样。

  4、带领幼儿跟着音乐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诵歌词。

  三、初步学唱歌曲。

  1、跟音乐学唱歌曲,引导幼儿感受夜晚萤火虫慢慢飞舞,四周静悄悄的氛围。

  2、请幼儿说说用怎样的速度唱这首歌曲比较合适。

  3、你觉得哪一句比较难唱?(每一段的结尾句有点难,两段的结尾句不完全一样)

  4、教师重点范唱结尾句,幼儿学唱。

  5、再次完整唱,提醒幼儿注意两段结尾的唱法。

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把本节课的内容记录下来,教案:一只橙子的启示。

  2、能明白生活中有些事情亲眼目睹也不一定是正确的,需要深入探索,才能了解事情的本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橙子图片师:今天带来了一个橙子,看着这个橙子,谁能给他找一个恰当的词语?

  2、师:正像同学说的,橙子的香味香味扑鼻,我国古代的许多的诗人在橙香的启发下写下了许多诗,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有关橙香的诗。出示古诗《赠刘景文》并欣赏

  二、闻橙香

  1、前后桌转成四人小组闻橙香(事先准备假橙子,创设情境让学生闻香味)。

  2、师提问:问道你们有没有闻到橙子淡淡的香味?(闻到橙子香味的同学奖励一片橙子)

  3、师请闻到香味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闻的?你拿到橙子后有什么感受?

  4、请没有闻到香味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闻的?看到别人拿到橙子后有什么感受?

  5、请没闻到橙子香味的同学再次上台闻橙子香味。

  (1)给同学罩上眼罩,教师空扇空气,让他们闻香味。

  (2)提问:你闻到香味了吗?你是怎么闻的`?

  (3)告知结果,请他们谈感受。

  三、初步习作

  1、师:经过两次闻橙子的香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选择最深刻的一个场面进行描写。

  2、习作评议。

  四、明结果,写感受

  1、告知刚才的橙子是一个假橙子,说说此时有什么感受。

  2、把心中的感受写下来。

  3、评议。

  五、布置作业

  把今天的这节课写下来。

设计方案 篇3

  设计意图: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比较娇惯,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是自我为中心,缺乏互相谦让、互相关心的良好品德,与人相处、协商、合作的能力较差。而《小羊过桥》这个故事形象生动,富有很强的教育性,故事情节、角色对话通俗易懂,幼儿比较容易接受。通过学习幼儿能从中得到教育,明白相互谦让也是一种美德。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走独木桥,其用意在于通过这一环节让幼儿感知独木桥的特点,获得过桥的`体验,同时也为以下的环节做铺垫,使活动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让不同领域得到整合,幼儿得到综合的学习,使活动形式更丰富,接着再结合课件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该课件声形并茂,使得幼儿的多种感官得到刺激,更容易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活动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的:

  1、理解儿歌主要内容。

  2、懂得同伴间要互相谦让、不争吵、不打闹。

  二、活动准备:

  视频动画、情景创设(一条河、河面上有一座独木桥)、(小白羊、小黑羊)头饰、儿歌磁带。

  三、活动过程:

  (一)游戏“走独木桥”进入教室。

  1、幼儿走独木桥入室,提问:独木桥什么样的?刚才走独木桥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2、幼儿自由发言,师总结并交代儿歌的名称。

  (二)听录音,把握儿歌主要内容。

  提问:1、儿歌叫什么?有谁?2、发生了什么事?

  (三)欣赏动画,理解儿歌内容。

  1、引导幼儿观看动画,并提问:两只羊走到独木桥中间,小白养和小黑羊说了什么?

  2、两只羊越吵越凶,互不相让,后来怎样啦?为什么会这样?

  3、你想对两只羊说些什么?

  4、小结:小白羊和小黑羊没有互相谦让结果掉河里了,平时小朋友要怎样做到互相谦让呢?

  (五)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带头饰表演故事。

设计方案 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29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的奉献”。所以《掌声》有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感受爱,更要让学生学会奉献爱。

  《掌声》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课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言简情浓,透过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展现了两次“掌声”带给英子的内心变化过程。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鼓励和尊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设计思路:

  1.与文本对话,注重品味 (复习导入,整体感知英子的前后变化)。

  2.与人物对话,深化体验 (细细品读,品词析句,互动交流,深化主题,情感升华)。

  3.与自己对话,联系生活,升华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懂得课文中两次“掌声”的含义。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掌声的深刻内涵,了解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珍惜别人的爱,奉献自己的爱。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描写两次掌声的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英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2.感悟“掌声”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谈学法:

  1.朗读感悟法。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获得是自主习得的过程。”因此,要在自主阅读、自由品读、自悟表达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2.想象体会法。挖掘教材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情怀,发表独立见解,揣摩人物内心,产生情感共鸣。

  3.联系生活法。将课堂与生活有效整合。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

  2.启发点拨

  3.创设情境

  4.抓重点词和读写相结合

  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课前交流,引出掌声。

  第二个环节:复习导入,引出英子变化后的段落,揭示英子变化的原因。 第三个环节:解读2、3自然段,创设情境,品词析句感受英子的心理变化。 第四个环节:升华主题,引出课文最后一段,揭示掌声的内涵爱的主题。 第五个环节:观看短片,学会给他人掌声,学会奉献爱。

  第六个环节:作业设计展示,结束本课教学。

  设计理念

  本课时的教学主要着眼于“情”扎根于“读”。抓住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以 “英子掌声前后的内心变化过程”为突破口,运用“以情促疑,直奔重点;以情激情,多元感悟;以情导行,情理相融”三大模块,紧扣文本,以情会文。指导学生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字,深入体验感悟,张扬情感,让课堂充满真情,构建学生精神成长的摇篮。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来听课的老师真多呀!你们用什么方式欢迎他们呢? (生鼓掌)

  师:掌声这么热烈,真是一群热情好客的孩子。这么多老师来听课,大家的心情紧张吗?

  生:(大部分说)不紧张。

  师:好啊!这么自信,不过老师第一次给你们上课,我有点儿紧张,你们怎么鼓励我呢?

  (生齐热烈地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支持,你们是想用掌声告诉我什么呢?

  生1:兰老师加油!

  生2:老师别紧张,我们会支持你。

  师:听到你们的鼓励,我的心情平静了许多。现在老师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掌声比恩赐更重要” ——

  “一个街头卖艺人,琴声悠扬,让人感动,吸引了不少行人。拉完一曲,周围的人纷纷向钱罐里丢钱,转眼工夫,钱已装满了罐子,但卖艺人脸上并没有一丝欣喜的笑容。后来,一个旅游者抬起手来为他鼓掌,卖艺人眼里竟流出了感动的泪水。

  师:故事讲完了,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呢?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掌声比金钱更重要。

  生2:老人需要的是别人对他的肯定,需要的是掌声。

  师:是呀,这个卖艺人听到掌声后眼里流出了感动的泪水,可见,卖艺人寻找的是知音,期待的是掌声。

  正式上课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阅读了单元导读,知道了这单元的主题是一个什么字? 生:“爱”

  师:同学们记忆力真棒!是的,爱的力量是很大的,用掌声表达出来的爱更是非同一般。就像刚才老师讲的故事一样,掌声比恩赐更重要。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和赞赏,它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那个关于掌声的故事。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小女孩,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英子,她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因此她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身体的残疾让英子躲躲藏藏,失去了快乐,她变得非常的(自卑、忧郁)。

  二、品读现在,感受自信,揭示英子变化的原因

  可是后来,英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英子的变化呢?同学们快看看书,看谁先找到?

  生: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能读读吗?

  师:原来英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现在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此时的英子还忧郁吗?

  生:不忧郁

  师:性格变得?

  生:乐观、开朗

  师:以前英子因为腿脚落下残疾,从来不敢让人家看见她走路的姿势,现在竟然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说明她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师板书(开朗 自信)

  师:看到英子的变化同学们高不高兴?

  生:(高兴)

  师:好,那咱们读出高兴的心情,把你们的情绪酝酿到脸上,笑起来才会漂亮。(师起头,生齐读)

  师:现在的英子和原来判若两人,是什么让英子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老师这里有一封英子的来信,同学们想看吗?(出示课件信的内容)谁来为我们深情地读一读,其他同学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找找看是什么让英子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

  生1:读

  师:同学们大声告诉老师是什么让英子变化这么大?

  生:掌声

  师:原来是掌声使英子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那课文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同学们送给英子掌声这件事呢?

  生:2、3自然段

  三、聚焦“掌声”,品词析句,揭示掌声的内涵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2、3自然段,同时划出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英子的感受,开始吧!

  师:好,同学们先划到这儿,哪位同学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

  生: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起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同学们把这句划起来)

  师:同学们,轮到英子讲故事的时候,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那一刻英子的心情你们能体会出来吗?谁来说说,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忧郁 自卑)

  (出示课件)

  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起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 地)把头低了下去。“

  (忧郁 紧张 自卑)

  师:还有吗?如果上台同学们就会看见她走路的姿势,而英子最怕就是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因此这一刻英子的心理一定特别的?..?

  生:紧张

  师:如果你就是英子,当时你会想些什么?

  生:如果上去,同学们一定会嘲笑我的。

  师:你道出了英子的担忧。

  生:如果不上去,老师又会不高兴。

  师:你的内心很矛盾,是吧?

  师:是呀!从英子低头的这个动作我们体会到了她的紧张和忧郁,男生能把英子紧张、忧郁的心情读出来吗?

  男生读: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起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师:这个英子还不是很紧张,女生能读得更好吗?来试试吧。

  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起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师:好,还划了哪个句子?

  生: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师:现在我请大家都来当一回英子,老师则是英子最知心的朋友,你们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我吗?

设计方案 篇5

  教学要求: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

  山水画一幅,小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对,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

  3、出示画。

  二、导入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

  2、指导观察画、理解诗的前两句。

  (1)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

  (3)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

  (5)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三、朗读指导

  1、这两句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

  2、看,听,都是可以做出动作来的。

  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4、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四、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开什么花?

  2、春天来了,桃花还开吗?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

  冬天呢?

  3、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是画!)

  4、出示小鸟。

  (1)这里有只小鸟,你用手扇扇它,小鸟怎么啦?

  (2)害怕了,你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3)“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4)请一位学生走至画前)请你用手扇扇,小鸟惊吗?为什么不惊?

  (5)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

  5、朗读指导。

  (1)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看手势朗读后两句。

  (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

  (3)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五、小结。

  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画)诗抓住了画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写得很整齐。

  六、写字指导、讲评。

  重点:色、声、无、惊。

  以上就是小学一年级语文《画》教学案例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设计方案01-22

设计方案01-22

设计方案01-23

设计方案01-23

设计方案01-23

设计方案01-23

设计方案01-24

设计方案01-24

设计方案01-24

设计方案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