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初中

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2-12-02 18:11:4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初中模板汇总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初中8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说课稿初中模板汇总8篇

说课稿初中 篇1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乘方运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是下节学习算术平方根的前提,是学习实数的准备知识,有助于了解n次方根的概念,为学习二次根式作出了铺垫,提供了知识积累。

  这节课在内容安排上是先用实际例子引入了平方根及其概念,后半部分又在对平方与开平方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找出了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并通过2个例题巩固所学的概念,其中所选用的数字都比较简单,求解过程详细,可见其设计目的,并不着眼于计算,而在于巩固概念.因此,本课的重难点都是平方根的概念,而突破难点的关键是抓住平方根概念的本质特征,逐层深入,多角度展示。

  新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从数学本身的特点出发,从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解释、应用的学习过程,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与发展,因此,这节课教学三维目标就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让学生理解平方根和开平方的概念,能正确地读写有关平方根的式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从实际例子归纳出平方根概念的过程,理解概念的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的作用与价值,使人人学到有用的数学.

  二、说教法

  以前学生虽然学过乘方运算,但由于间隔时间太长,他们会有不同程度的遗忘,甚至有些概念已没了印象,同时也为了实现新旧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接轨,结合本课特点,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目的就是使学生尽快“走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2)对比教学法:即把新旧知识,把二次方与平方根的概念,计算过程等对比起来进行教学.即使他们掌握了概念的本质,又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3)经验交流法:即使学生在独立练习、思考的基础上,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经验共享.

  三、说学法

  说到学法,有一份资料上说:一位美国教师在教学生画苹果时,提着一袋子苹果分给学生,让他们通过看,摸甚至咬上一口再画,学生们就画出了各种各样的生活中的苹果,自己的苹果,而不是老师的苹果,可见,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把过程还给学生,让过程与结果并重。新课程也强调学生的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xing地学习.据此学生的学法我定为小组交流合作法和自主学习法.这样,既能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氛围,又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个人魅力的平台.

  四:说程序

  在设计思路上,我设计了四个环节,(一)情境导入,发现问题.(二)合作交流理解的.概念.(三)自主学习,完善自我.(四)综合训练,突出重点.

  (一)情境导入,发现问题

  首先,我用多媒体播放问题情境,即三个问题:

  (1)一个正方形桌面的边长是3尺,求这个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尺?

  (2)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9cm2,求它的边长.

  (3)如果一个正方形展厅的地面面积为50平方米,求它的边长.

  前两个问题很好直接回答,而第三个问题就会使学生产生思维上困惑,引发起学生的思考,导入平方根.

  (二)合作交流,理解概念

  这一环节是整节课的重点环节,首先,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填空:(1)32=( ),(-3)2=( ),(2 )2=( ),(-2)2=( ) 02=( )

  (2)( )2=9,( )2= 4 ,( )2=0

  (3)如果x2=9,则x等于多少?x2=呢?x2=0呢?

  (4)有没有一个数的平方等于负数的?

  2、想一想

  如果说x2=a时,x就做a的平方根,思考1题中的结果并完成以下填空:

  (1)正数的平方根有( )个,它们互为( ).

  (2)0 有( )个平方根,它是( )

  (3)负数______平方根(填“有”或“没有”)

  学生通过对比交流,自主探究,很容易就可完成以上两题,对平方根本质的以及与平方的关系,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突出重点,这个结论也是板书的内容.

  (三)自主学习,完善自我

  本环节涉及的主要是一些零碎的东西,难度不算太大,所以可以采取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的方式进行,这里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文中间部分的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

  试一试

  (1)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

  (2)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

  (3)x2= a 中,x 叫___,2 叫______;中,2叫______,a 叫_____

  (4)读作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

  (5)中的a 应是_________数,能是负数吗?

  第二步:教师板书归纳。

  从而即很好地完成了平方根的读记教学,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式子中a与的两个非负特征,利于算术平方根的教学.

  (四)综合训练,突出重点

  1、阅读122页最下面一小节的内容,并填空:

  ⑴在式子x2=a(a≥0)中,已知x求a是________运算.

  已知a求x是___________运算.

  平方与开平方互为__________.

  ⑵通过以上的学习,你怎样求一个数的平方根?又如何来验证你求得的结果?

  让学生先独立解决⑴题,再小组交流⑵题的答案,找到解题的方法.

  2、例2,例3是对平方根概念的巩固与拓展,在例2中由于学生还不熟于平方根的表示方法,所以应在平方根的概念和±号上加以明确,而例3则要把握平方根概念的本质,根据该数的正负或0来确定其平方根,这部分内容可用板演或展台展示结果的方式进行,让学生独立完成,应给予恰当的评价.

  3、最后,我又设计了一道辨析题:在做一道求4的平方根的题目时,小明说:“4的平方根是2”,小红说:“4的平方根是-2”,小强说:“2是4的平方根”小芳说:“-2是4的平方根”,请问他们的说法正确吗?

  通过这道题目,使学生在熟悉平方根概念的基础上更加深理解,同时对以往五种运算中从未出现过的一题两解的现象作出了解释,使学生明白了一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再一次突出了重点.

  (五)小结中,我用“我要说”的栏目,鼓励学生参与总结,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六)课下练习,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又做到前后呼应,分两类:

  1、必做题:即课本练习题.

  2、选做题:解决引入中的问题,并说明答案的合理xing.

说课稿初中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本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并且是用以说明线段相等、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苏科版教材将“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五个基本事实之一,说明本节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几何说理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角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掌握“边角边”这一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条件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 教材重难点

  由于本节课是第一次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故我确立了以“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必要条件的个数及探究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将其发现过程以及边边角的辨析作为教学的难点。同时,我将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以及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具准备,教具:相关多媒体课件;学具:剪刀、纸片、直尺。画有相关图片的作业纸。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是“边角边”这一基本事实的发现,故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让学生自得知识、自寻方法、自觅规律、自悟原理。(初二数学-全等三角形的识别说课稿

  )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首先,我出示一个实际问题:

  问题:皮皮公司接到一批三角形架的加工任务,客户的要求是所有的三角形必须全等。质检部门为了使产品顺利过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逐一检查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是不是都相等。技术科的毛毛提出了质疑:分别检查三条边、三个角这6个数据固然可以。但为了提高我们的效率,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个更优化的方法,只量一个数据可以吗?两个呢?……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毛毛已提出了这么一个设想,同学们是否可以和毛毛一起来攻克这个难题呢?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交代了本节课要研究和学习的主要问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引导活动,揭示知识产生过程

  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来揭示“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这一知识的产生过程。

  活动一: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者举例说明,只量一个数据,即一条边或一个角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活动二:让学生就测量两个数据展开讨论。先让学生分析有几种情况:即边边、边角、角角。再由各小组自行探索。同样可以让学生举反例说明,也可以通过画图说明。

  活动三:在两个条件不能判定的基础上,只能再添加一个条件。先让学生讨论分几种情况,教师在启发学生有序思考,避免漏解。 如:

  边123角321

  教师提出3个角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实质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明确今天的任务:讨论两条边一个角是否可以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师生再共同探讨两边一角又分为两边一夹角与两边一对角两种情况。

  活动四:讨论第一种情况:各小组每人用一张长方形纸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只用直尺和剪刀),怎样才能使各小组内部剪下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呢?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研究问题通常可以先从特殊情况考虑,再延伸到一般情况。

  活动五:出示课本上的3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猜想,再测量或剪下来验证。并说说全等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活动六:小组竞赛:每人画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30°,有两条边分别是7cm、5cm,看哪组先完成,并且小组内是全等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便于发现边角边的识别方法。

  最后教师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出“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

  若有小组画成边边角的形式,则顺势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否则提出:若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活动七:在给出的画有 的图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中另一条边为5cm),看画出的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让学生在给出的图上研究是为了减小探索的麻木性。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在辨析中再次认识边角边。同时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三)例题教学,发挥示范功能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充分地发挥好例题的教学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将充分利用好这道例题,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理能力,同时,通过对例题的变式与引伸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我将出示课本例1,并设计下列系列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知识获得与应用”的理想彼岸。

  问题1: 请说说本例已知了哪些条件,还差一个什么条件,怎么办?(让学生学会找隐含条件)。

  问题2: 你能用“因为……根据……所以……”的表达形式说说本题的说理过程吗?

  问题3: △ADC可以看成是由△ABC经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的?

  在探索完上述3个问题的基础上,对例题作如下的变式与引伸:

  △ABC与△ADC全等了,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连接BD交AC于O,你能说明△BOC与△DOC全等吗?若全等,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体现“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这一思想。

  在例题教学的基础上,为了及时的反馈教学效果,也为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水平,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两个练习:

  (1) 基础知识应用。完成教材P139练一练2。

  (2) 已知如图:,请你添加一些适当的条件,再根据SAS的识别方法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发现对顶角这一隐含条件。(初二数学-全等三角形的识别说课稿)

  (四)课堂小结,建立知识体系。

  (1)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重点是将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行一次梳理,对边角边的识别方法进行一次回顾。

  (2) 你还有哪些疑问?

  附板书设计:

  三角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两角一边

  探究活动一: 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要几个条件

  一角两边

说课稿初中 篇3

  1 说教材

  本堂课我所说的内容是原地正面推铅球,原地正面推铅球是小学6年级第三部分投掷部分的内容,它在整个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必修课之一,动作要领是面对投掷方向,左脚在前,脚尖稍向内转,右脚在后,膝关节微屈,用前脚掌着地,右肩向右扭转,然后右腿用力蹬地,同时送右肩,挺胸抬头将球推出 ,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通过推铅球等投掷项目的练习不仅可以发展人体的上肢、背部、下肢的肌肉力量,同时还可以发展人体的速度、爆发、灵敏、协调能力。在本堂课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改变过去的单纯的技术性教学,而向趣味性转变,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但锻炼了身体,学会了运动技能,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为学生树立终生体育的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师的示范以及讲解以及通过图画的运用,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正面推铅球的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通过学生反复的练习,从而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的动作,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灵敏、协调性等多种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相互配合、密切协作的优良品质。

  3说教学程序设计

  我把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 开始准备部分 (10分钟)

  导入课堂常规 体育委员整队,汇报人数,师生问好

  教师安排本堂课的基本内容 安排见习生

  接着是热身活动 在热身活动中我安排了两个内容 首先由教师领着学生慢跑3分钟 第二个内容是健美操的练习,教师带领学生在动感的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练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以方便下面的练习。

  第二部分 基本部分 (30分钟)

  (1)正面推铅球技术的教学

  教师在正面推铅球教学中应注重的技术教学,这是正面推铅球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掌握技术要领,面对投掷方向,左脚在前,脚尖稍向内转,右脚在后,膝关节微屈,用前脚掌着地,右肩向右扭转,然后右腿用力蹬地,同时送右肩,挺胸抬头将球推出 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应及时给予学生错误动作的纠正,配合以正面推铅球的体育挂图,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另外在教学中应注意安全,因为推铅球是一个危险的运动。

  (2)游戏竞赛

  你随便整个游戏就行

  第三部分 结束部分 (5分钟)

  在这个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放松

  在这个部分我通过播放柔美缓慢的音乐带领学生进行拉伸放松练习

  从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两个方面让学生充分放松。

  放松完后教师针对这堂课进行总结 师生再见 体育委员归还器材

说课稿初中 篇4

  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来自浙教版《科学》第二册第三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第6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第1课时。 教材第3章是以生命周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人的生殖和发育、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植物的一生和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等知识,主要体现生命的周期性和生命代代相传的原理。

  所以本节课内容是第3章的一个重点。前面几个知识点的教学是学习植物生殖的多样性基础,而且在学习植物的一生时课文中就留下伏笔:"花开放后,花粉落到柱头上,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子房就发育成果实,胚珠就发育成种子".于是在这节课上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说教学目标: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在知识、情感和技能三方面都确立了具体的目标,同时突出重点。在知识目标中重点强调被子植物受精过程的基本情况,技能目标重在通过讨论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养成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情操

  说教法与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原有认识对科学学习的影响,尽最大可能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原有经验的局限性,主动构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本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景、师生双向交流、观察与探究、学生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新课伊始,我从"春天来了,许多植物会开出鲜艳的花,大自然会出现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色。"将学生们引入春天。紧接着问:"根据你平时的观察,说说植物开花时节,花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一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便热烈地讨论起来。由于观察的局限性,学生们只能看到表面的现象,如:含苞待放,蜜蜂采蜜等。这时我适当加以引导、点拔提示花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继尔通过动画展示让同学们从视觉上感受这个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读图比较豌豆花和棉花的传粉方式有什么不同,带着问题,让学生自学、自主分析得出,发展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第二步:提出问题,难度适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入是要把教学引向学生的主动学习、或是探究的开始,提问也不再是要求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能激发学生自主地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提出了一些难度适当并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如:(1)你认为哪种传粉方式比较普遍?(2)你认为异花传粉的途径主要有哪些?等。希望通过这些问题能使他们在想象、思维和表达的过程中,切实锻炼分析综合能力,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这里多媒体帮了大忙,通过录像剪辑让这些对城里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的知识生动展现。学生的求知欲望非常强,在讲好虫媒花和风媒花后,我们班有同学这样问:"老师,梅花是虫媒花吗?" 同学们听了,七嘴八舌讨论开来,"是啊!腊梅花很鲜艳,也很香应该也会吸引昆虫吧!"我回答:"是"学生接着问:"梅花开在冬天,这时天气寒冷没有昆虫,它怎么传粉呢?"其他学生紧张地看着我,还好我早早地查阅了这方面的资料要不然对同学们可无法交待。学生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又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这便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孩子们反璞归真,他们渴求知识,他们积极思考,他们举起小手想要知道有关世界的所有"为什么?"

  第三步:仔细观察,大胆猜想,积极表达

  在这一步同样用多媒体动态展示微观世界的变化,提出问题:传粉后花会发生什么生理变化?通过读图和动画让学生在进一步了解胚珠结构的基础上理解受精的过程。由于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知识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对于设置开放性题难度较大,只能通过观察让学生去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最后小结"花是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此话一出。有个男同学迫不及待的举起手来问道:"竹子也会开花,竹子的花是它的生殖器官吗?"这一问倒让我一愣,因为在上课前我真没想到学生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于是我把这个问题给了同学们。学生们一下子热烈的讨论起来,有同学说:"老师,竹子开了花就死掉了,肯定不是它的生殖器官。"另有一名学生也说:"我们吃的竹笋是从地下长上来的`,花肯定不是它的生殖器官。"(请不要去嘲笑孩子们稚嫩的语言吧!)聪明的学生忙从自己手头资料上查起来,有同学在"教与学"上找到了答案,便念给大家听。当学生们得到满意的答案时,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精彩是复制不来的,但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引导,让这样的精彩能时时绽现。如果说在第一步中教师作为课程资源是理所当然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时此刻的我已退居二线了,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千万别忘了——学生,这个拥有着智慧和灵气的庞大群体。

  接下来我提出了许多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和表达的问题,如讨论并交流:(1)果实的结构是怎样的?它各部分是从花的什么部分发育而来的?(2)为什么桃子中只有一粒种子而西瓜有很多种子?(3)根据你的经验想想看萼片掉还是不掉?(4)请你说说人们利用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情况等。"在中国由于我们的文化比较强调求同和服从权威,不太注重尊重孩子本身的思考和自决的权利。"而新课程的实施旨在改变这种现状,重在放开学生的手脚,放开他们的思想,作为教师就应适当给程度不同的每一个学生创造机会,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去想象、去自由表达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情绪、情感,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

  第四步:课外延伸,知识升华、激发兴趣。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史,并意识到由于世界人口大量增加,粮食紧缺已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介绍"水稻之父"袁隆平,激发学生兴趣,因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

  课后反思:

  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应该达到了预定的教学设想,也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先来谈一下自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在问题的设计方面。

  在问题的引入上,新课标规定应从实际情景入手,并且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我在提出问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仔细斟酌,()同学们基本上能在任务驱动、问题激励下,产生强烈探究欲,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梅花是虫媒花吗?""竹子的花是它的生殖器官吗?"整个问题的提出都能围绕着重点和难点展开,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并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对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理解进一步加强,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氛围轻松,媒体运用恰当。

  小组讨论和探究的形式让全体学生投入其中,积极思索,轻松的氛围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到自己在教学的整个过程是主角,是课堂里的主人。本节课多媒体的应用使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以动态形式展示,更加生动和真切,让学生无论从视觉还是情感上都得到了丰富。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一堂科学课都需要多媒体课件,但是这一节内容我认为就适合于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丰富多彩的植物界,或者展示我们平时无法见到的自然事物,加深学生的认识。

  这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大量的材料虽然让学生感到有趣生动,同时可能也会让有些学生感到眼花缭乱只注意了画面而分散了对于获取知识的注意。但是我还是希望能通过与大家共同交流和探讨,从观念和教学方法或方式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更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来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将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科学素养的新世纪人才。划亮一根火柴,闪亮了一下,就熄灭了,但倘若用一根火柴点燃一个火把,就可以散发出比一根火柴大十倍甚至百倍的热量。

说课稿初中 篇5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②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③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全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勇气、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是实验的操作(让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匀速运动)和记录测量数据的表格的设计。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播放一段多媒体画面:(汽车在雪地上艰难行走,而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盖很难拧开,而用毛巾裹住时就很容易拧开了;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等等)。

  请学生思考一下这些都是什么原因?

  (二)新课学习

  1.什么叫摩擦力

  用2个长毛刷毛对毛合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让学生看到2个毛刷的毛分别产生向不同方向的弯曲。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摩擦力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并且学生也会通过两个面的刷毛的弯曲方向不同进一步理解每个面受到摩擦力的方向。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摩擦的概念。

  课本中是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合在一起的,没有具体的区分,我在这里简单地向学生解释了3种摩擦的区别。对于滚动摩擦因为其实质是一种力矩,可以一带而过;而对于静摩擦可以作一点补充:当两个物体之间相对静止且又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是静摩擦,并且也可以用二个毛刷作演示。这对学生的理解并没有什么难度,况且在“科学世界”里面也提到了“走路时要利用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如不讲一下静摩擦,学生在这里当联系课本中的摩擦的定义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没有发生“相对运动”还会有摩擦?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指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们的猜想后,还要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可以对有的猜想进行归类,比如有的同学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重力大小有关,而有的同学说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可以指导他们将这二个猜想归为压力这一类。在各种猜想都列出来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很复杂,对于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日,我们只对4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是否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4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指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先让同学们思考:用什么工具来测滑动摩擦力?(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同一个力吗?(不是);那如何才能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中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那么实验中应该让木块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的弹簧测力计应该怎样调零?(放在水平方向然后调零)。通过这样的引导既起到了复习的效果,又为他们下面的探究做了一定的铺垫。

  再让每组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那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运用怎样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因为在八年级的学习中,研究弦振动的音调和欧姆定律时,已多次用到过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所以,这里对学生不算一个难点。

  然后请每组派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说说他们组制定出的探究计划,并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设计的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全班同学对他们方案的理解,特别是对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对不太科学的地方引导本组或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完善。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与数据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巡视,并适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实验结束后,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能不能固定弹簧测力计不动而只拉动木板呢?为什么?并且让学生们再简单操作一次,让他们自己发现这样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比较稳定,容易读出正确数值,实验效果更好。而且这也更能帮助他们理解“相对运动”的含义。

  3.摩擦与我们

  回顾刚上课时播放的多媒体,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分别举出一些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事例;并且让他们在对“科学世界”内容的阅读和刚才实验的基础上,对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提出一些方法。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还可以采用全班抢答的形式,让他们自己总结。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要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就可以了。

  4.当堂反馈

  (1)采用讨论的形式,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要求学生回去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第4题的科学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2)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文字并配上录音,介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5.课后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分别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的。

说课稿初中 篇6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为篮球(复习原地运球,学习直线运球)和接力跑游戏,均选自省编中学《体育与保健》教材第一册内容。球类是学生喜爱得运动项目,它具有良好得综合健身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和拼搏精神。中学篮球教材由基本技术、简单战术和教学比赛三部分组成,基本技术在整个教学内容中比重较大。初中阶段重点是学习各种基本动作,尤其是在初一教材里基本技术动作所占得比重最为主要。选择直线运球技术作教材,是根据初一学生得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技能水平情况。因此,将本课直线运球得重点确定为运球时得按拍部位,难点为控制球。初中得接力跑教材分迎面接力跑,圆圈接力跑和接力区交接棒得接力跑,本课利用篮球和呼拉圈在篮球场地中进行接力跑,进一步增加接力跑得知识性和趣味性。接力跑游戏得重点定为提高学生得快速跑能力和灵敏素质等。根据以上认识特制定以下三方面得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了解本课得练习方法,明确篮球原地运球、直线运球得技术原理及作用,能正确区分原地运球和直线运球得不同之处。认识篮球运动得目得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2)90%以上得学生明确本课目标。

  2、技能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85%以上得学生正确掌握原地运球技术,75%以上得学生在一定速度中能正确运用直线运球技术,提高手对球得控制支配能力。2)发展学生得灵敏、速度素质,提高协调性及快速反应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力争胜利得竞争意识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得优良品质,强化学生得爱情感,提高想象、交往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和心理素质。2)95%以上得学生对情感目标得接受。

  二、说教学程序:

  在课得结构上,从"身心协同"得基础观点出发,依据初一学生得身心特点,采用"收心热身、愉悦心身---育心强体、磁智促技---稳定情绪、恢复心身"得三段结构。

  1、在收心热身、愉悦心身阶段,用我国男篮健儿在奥运会上得优异表现引入教学主题,通过开口螺旋形跑,活跃气氛,集中学生得注意力,紧接着成闭口螺旋形跑至站位做球性练习,通过球性练习能使有关肌肉、关节、韧带得到充分得活动,而且与要学得技术动作有机结合。因学生水平各异,最后一个球性练习为自由创想展示练习,给学生自我展示得机会,从而调动学生得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得主动性。这部分用时为9分钟。

  2、第二阶段,首先,运用各种变化得原地运球练习,改进提高原地运球技术动作及控制球得能力,在运球中要求学生养成观察前方得良好习惯,重点强调正确得身体姿势和脚部动作,为主教材教学做铺垫。在学生情绪已活跃得基础上学习新教材,进入直线运球教学,我用启发性得语言和直观对比,使学生能较清楚地认识到"球得反弹角度与手按拍有直接关系"等道理,并运用不同信号手段组织学生进行直线运球练习,然后安排学生进行直线运球追逐,使教学步骤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递进、对比探索、激发兴趣达到初步掌握技术动作得目标。练习中我突出要求学生相互观察、相互纠错、共同提高,充分体现和谐互助得精神。在这阶段中,我还注重在练习队形图形上进行变化,一方面充分利用篮球场原有得线路,另一方面克服重复练习带来得枯燥感。这部分用时20分钟。

  在接力跑游戏得按排上我设计了一组以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得为主题、益智健体得接力游戏。在场地得布置上,我用奥运会五环营造团结友谊、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得氛围,运用游戏竞赛法,激发学生练习得积极性,并在每一次竞赛间隙都设计一些有关奥运会得知识得问题让负队学生回答,一方面以激发学生得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给负队一次充分发挥集体得智慧获取胜利和成功得机会,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启迪心智、发展思维、强身健体、体验成功得现代体育教学观念。这部分用时12分钟。

  3、第三阶段,围着五环放松,后运用"笑与不笑"游戏,以达到稳定情绪、恢复心身得目得。最后进行小结,对本课得练习效果进行讲评,对学生得成绩给于肯定和表扬,提出今后注意事项,从而结束本课教学。

  三、说教学特色:

  1、本课以"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作为指导思想,以发挥学生得认识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得基本活动能力为目得,充分发挥教师得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得主体地位,始终在师生得共同活动中愉快、轻松、活泼地进行教学,力求体现"大容量、高密度"得教学特色,以达到最优化得教学效果。

  2、整堂课始终在一个篮球场地中进行,布置简单清楚,器材实用,富有喻意,坚持"一场多用、一线多用、一材多用得指导思想。

  四、课得预计:

  本课平均心率预计:130--135次/分;最高心率为:170次/分;出现在约三十八分钟时,即接力跑教材时;估计练习密度为40--45%左右。

说课稿初中 篇7

  在过去的几年中,开展素质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众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评价等问题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革。尤其是99年6月份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实质,并赋予了素质教育时代的特征和新的内涵。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指:能够解决有实际意义的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示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又增设“初中数学中要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在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贯彻这一精神。课堂教育就必须有创新的情景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诱因。也就是说,课堂教育必须创设一个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适合教育规律的和生动活泼,让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情境。

  因此,近期我们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下面就让我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追及问题”的教学设计,展示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和实践,向在座的领导、专家请教,并衷心的希望你们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改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

  我们这堂课主要有五个特色:

  1、学而时习之。

  2、新课当旧课上。

  3、重视引导学生再创造,再发现。

  4、突出学习和强度,角度和反思。

  5、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一、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就是说,通过反复地、多次地进行对知识的复习、巩固,提高学习能力,使知识学习呈螺旋式结构。这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这里我们具体设置了三种类型的题目。

  (1)、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例如课前训练一中的1-6题与13-15题,作业部分的1-5题,通过对以往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使基本技能再形成。

  (2)、过去学生经常出错,疑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析疑、再次理解。例如:课前训练一,第7-10题和作业第6-10题,我们有意设计一些隐藏错误或缺漏的题目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对自己学习严格要求,并时常进行反思,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基础。

  (3)、练题例如课前训练11-12题,作业11-15题,都是以大题小做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了解哪一些是关键之处,通过局部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强度。

  有些老师认为训练题的题量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吗?但我们在求学生定时不定量目的是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不少教师都埋怨学习学生的知识遗忘率大,学习的内容有章节性和阶段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学而时习之的思想。但不是说要在3分钟过后,我们不论学生完成实践了多少都让学生必须进入课堂训练二的部分。

  二、新课当旧课上。

  这里具体体现在课前训练二上,这里遵循了从人的学习规律而设计的。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因此,把新课当旧课上,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完成一组递[进的变式的训练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新课。另外,把现代数学手段引进课室,通过电脑的声、色、象等功能,把动态与静态的结合起来,使不能完整看到的现实问题,再次呈现眼前。

  第1题是相遇问题,通过电脑模拟情境,让学生进一步对相遇问题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并复习解应用题的一般思维习惯与解题步骤,强化学生的实践路和找相等关系的能力,为本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问题1在第1题中改变条件,产生了不同于相遇问题的新情况,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追是及有一定条件下的。

  问题2在问题1的基础上改变了条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同向追及问题作全面的正确的分析,通过电脑模拟,直观地反映两种情况的数量关系和本质。第一种,随着时间增加,距离越越大,也不能追及。第二种,随着时间的增加,距离越来越短,有可能追及。然后再与问题1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比向学生交待一个追及问题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速度不同;2、快者追慢者;3、同方向。让学生观察模拟后,加以想象、分析,先画出线略图再完成局部训练题,弄清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

  而问题3,实质是问题2中的追及问题,不同的只是甲、乙两人的距离,不是本身固有的,是通过先后出发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把两人相距40千米“用“让乙早出发12分钟“代替,其实,还是将问题3回复到问题2上。

  在这里我们对本节例题作适当的处理,把原例题放入A组练习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本几节的问题。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例题一定在讲解的习惯。整个训练二,以一题多变化作为新课当旧课上的切入点,创设一个让人学得轻松,学得容易,学有所得的氛围。

  三、重视引导学生再创造、再发现。

  为了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我们设计了两种层次的题目,定时不定量要求各层次的学生完成。从而使学生在一节课内,不同趣点,不同在求地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巩固和发展,让学生有收获感、满足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A组训练题是本节知识的直接运用,面向全身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本节基本技能的方法。

  第1、2题用填直线型示意图和填表的形式让学生弄清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把实际问题建立抽象的,科学的数学模型。

  B组训练题较A组灵活,适用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1)-(3)题是通过对A组题目进行变成训练形成的。因为是通过题型多样化,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后用局部与全过程相结合,多渠道拓展学生的视野。

  第(4)题,学生要考虑两种情况;目的是通过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第(5)题,把常规的追及问题变为一个人,自身追及问题,这题比较注重思维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数学,保证了数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从而使学生从定势思维过渡到发散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地让学生分析问题,充分体现了学习的强度,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主动参与的状态。

  同样这里也是限时20分钟,但并不是说,在20分钟学生必须全部完成,学生因应自己的情况,有选择的进行练习。

  以上不同起点的练习设置,不但照顾了差生,解放了优生,同时也调动了中层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抓两头,促中间的效果。

  四、突出学习的速度、角度、强度和反思

  在当今的社会,人必须有时间观念、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学习就必须有速度和强度。所以我们设置了限时训练和反馈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事负责,促使他们有一个时间观念。从而提高解题速度,并与其他的同学产生一种竞争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必须在教学中体现学习的角度。也就是说,必须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要从多角度进行,强化联系,强化转换。所以我们在引入训练时运用变式,分类讨论的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角度性。在练习的设计上,通过局部训练,填图或填表弄清题目的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培养学生审题的`角度。而B组题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角度,使优生有更多的空间去提高解题能力,学会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更高层次的要求,锻炼了优生思考问题的零活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习的强度,就必须在课内利用一切的时间,对本课内容进行多次的、反复的训练,以达到熟练和应用自如的强度,具体表现在本节重点和难点的反复,大容量的局部训练和具有层次安排的题组训练上。

  例如:课前训练一和作业中对新旧知识的系统复习,通过多次巩固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又如:练习中的局部训练。在一堂课,只有45分钟,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不能面面区到的为学生讲解全部知识,只能有针对性的集中解决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通过局部训练来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进一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另外,我们设计了强化A组题,在学生完成A组训练题后,可以自由选择是进入强化A组题还是进入B组训练题中。这部分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养成客观的自我评价,和为在A组训练中未能形成基本技能的学生再次创造一个条件和空间,务求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再次有机会形成基本技能,充分体现学习强度和分层教学。

  “学问”的意义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必然有问题存在,并且要主动的通过多种渠道解决问题,扫除成长中的障碍。

  作业中反思的设计,是培养学生对自己严格要求,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反省,并不断好问、好思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五、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素材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情境,把数学问题溶入到一个与他们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中,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说课稿初中 篇8

  一 教材的分析:

  排球运动是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中选项学习的组成部分,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学习内容之一,该课教学内容是排球运动的垫球技术,垫球技术是排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是接发球和防守的最常用的主要技术。

  起着组织全队相互配合的重要桥梁作用,是高中排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好地学习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防守也是进攻的开始,垫球技术好坏直接影响到集体力量的发挥和战术的配合的质量。这一教材在初中的《体育与健康》中就已经介绍学习,所以学生对此教学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该课是高中体育课中学习排球运动的第一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该课着重垫球技术中的击球点和击球手臂的正确姿势。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二 学情的分析:

  该课是高中(水平五)排球选项教学,学生是高一年级,学生的自控能力不是很好,生理和身体条件都还没完全成熟,身体素质相对较差,所以在学习排球技术动作时,心里会有一种畏惧感,怕痛等心理因素。一方面学生又好动,其想象力丰富,具有好玩、好动、好思考的特点,老师要积极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课的乐趣。

  三 教学的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排球垫球的练习,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技能目标:使学生基本掌握垫球技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能力。使7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排球垫球正确击球点技术的基本动作。

  3.情感目标:认真练习,通过游戏培养学生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优良品质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的击球点

  2.教学难点:身体与手臂的协调动作

  五 教法、学法与手段:

  1 教法:老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法、完整分解法、预防纠正错误动作法、表扬鼓励法、分组练习法,来达到传授排球正面双手垫球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目的。

  2 学法: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采用观察法、表象训练法、模仿练习法、重复练习法、自我评价法和小组评价法。

  3 手段:主要有挂图的应用,出示正面双手垫球完整及分解技术动作图片让学生欣赏,老师点评提问,其目的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使学生有直观的理解。例如:在基本部分的前两分钟让学生观看正面双手垫球挂图,同时结合老师的讲解,介绍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要领。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之前对所学的垫球技术动作有一初步认知,明确动作要领和教学重难点,积极进行表象训练。

  六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学流程:

  1.体育委员集合整队,检查人数及服装。

  2.师生问好,安排见习生。

  3.老师宣布本次课的内容、目标、注意事项,导入教学。

  教学意图:在课的开始部分对学生进行纪律性和安全性教育,并提出相关的要求,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准备部分

  教学流程:

  1.慢跑400m热身 2.徒手操

  教学意图:通过慢跑热身和徒手操拉伸练习,使学生的主要肌肉和关节得到有效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神经兴奋性,为基本部分教学做好身心准备。

  (三)基本部分

  教学流程:

  正面双手垫球技术教学

  ⑴.技能泛化阶段 学生观看挂图,在大脑皮层下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

  ⑵.垫球技术的学习

  ① 学习的手型。包括抱拳式、叠掌式

  ② 学习准备的姿势。 包括半蹲准备姿势和身体的快速移动

  ③ 学习处理人与球的位置关系

  ④ 学习双手触球时触球位置,即手腕起的10至15厘米处垫球

  ⑤ 学习上下肢的协调用力

  ⑶.学生进行分组对垫练习

  (四)结束部分

  教学流程:

  1.体育委员集合整队

  2.放松整理练习

  3.课堂的小结

  4.布置课外作业

  5.安排体育骨干收还器材

  6.布置下次课的内容

  7.师生再见(下课)

  教学意图:有组织的结束教学活动,逐渐恢复学生机体功能,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展示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