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10-26 06:16:1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汇编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说课稿汇编8篇

说课稿 篇1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蜀道难》。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蜀道难》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本篇课文是一首古风体裁的诗歌,诗人李白通过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从高险、惊险、凶险几个方面,将蜀道的抽象之“难”,以具体的物象形式表现出来,表达了诗人大胆、奇特瑰伟的联想力,正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飘逸的艺术特点。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文是一首古风诗歌,因而重心在诵读上。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2.通过听录音的方式,学生能够把握文章情感基调。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蜀道之难”难在何处?

  3.感受李白诗风的豪迈特点,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奇险雄壮之美。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学习李白诗歌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蜀道“难”在何处,文章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通过诵读课文首句导入:“噫唏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对话同学:同学们,从老师的诵读声中,你能感受到,这句诗的风格是哪一位大诗人的?李白一生游遍名山大川,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那么,他笔下的家乡——古蜀国有怎样的胜景?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诗仙,走进四川……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同时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然后再播放音频,纠正他们的读音与停顿。

  其次,我会引导学生谈谈他读了本诗之后的感受。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说出蜀道的山高水险,奇峻,以及诗人李白充沛,高昂的情绪。我会对学生的感知进行全面概括。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情感基调之后,我会再次播放音频,并设置问题。我的问题是: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蜀道的?学生经过再次朗读后回答。文章是从三个部分来写蜀道之难的。分别是:第一部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写蜀道的来历。接着从“鸟道”写蜀道之高险。第二部分:借“悲鸟”和“子规”“猿猱”等景物,生发悲壮感慨;再写山水之势的惊险。第三部分:通过剑阁山的峥嵘之势,写蜀中战祸之烈,表现蜀道上的.凶险。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我的问题是:文章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同学们再次朗诵第一段,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出来的?学生朗读后,我会指定一两名来回答。经过总结,我们看到:

  诗歌的第一句:直抒胸臆,连续运用三个韵调和谐的叹词,表现诗人被蜀道之高而惊恐的心境,使人未见其高,先闻其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四万八千岁”是一个夸张的说法,说明了蜀道长时间的闭塞。

  3.接着,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蜀道之高险是如何表现的?学生经过朗诵课文第二部分,结合我的引导和总结后,明确问题答案如下: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这里的“鸟道”是“横绝峨眉巅”,可以看出山势之高;“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一句中“冲”“回”字表现出蜀道之高险。接着,诗人通过“黄鹤”的“不得过”,“猿猱”的“愁攀援”,来侧面烘托出山势之高险。只能让人“仰胁息”而“坐长叹”。

  4.在分析了第一部分之后,我会继续指定学生读第二部分,并提问: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蜀道的“惊险”?学生通过朗读明确:“悲鸟”“子规”的叫声,烘托出凄惨悲凉的气氛,让人“畏巉岩”而“不可攀”。

  其中,一“悲”,一“号”,一“啼”,一“愁”,将蜀道的“难”表现得更加具体。

  5.接着,我会组织学生集体朗诵文章的第三部分,并设置问题:诗人是因何而第三次复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从哪句可以看出?学生思考后,我会指定某生来回答。

  6.下来,我会设计最后一个问题:文章多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对于作者的抒情有什么作用。学生经过讨论后明确:诗人反复感叹,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学生再次集体朗诵本文,同时注意停顿和语调气势,并思考本诗有怎样的艺术特色。经过小组讨论,代表来回答。随后,我会通过播放蜀道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谈谈他对蜀地历史和地理的作用看法: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背诵本诗;课下后学习李白的古风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将它和《蜀道难》中的抒情方式及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体会李白的诗歌的抒情方式。

说课稿 篇2

  课题: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乙酸。

  一、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Ⅱ为教材,乙酸是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二课时的内容。

  乙酸的俗名是醋酸,是学生常见常用的生活用品,九年级化学已经简单介绍了乙酸的用途,本节课在此基础之上,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进一步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乙酸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烃的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的立体结构模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合物打下方法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编排意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要知道乙酸的分子结构,掌握乙酸得主要性质;了解酯化反应及其历程;了解乙酸的用途;初步学习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设计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强弱,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制备乙酸乙酯,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操作,体验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自主、探究、合作的优良品质。通过生活现象的'解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重难点

  综合以上教学目标,我把乙酸的化学性质定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乙酸与乙醇的分子间脱水形式有两种可能,在酯化反应中究竟按哪种方式脱水,是无法在本节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只能通过“示踪原子法”的讲解和模拟反应历程来说明。所以酯化反应的历程是本节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就学情而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关于醋酸的认识,并且已经知道了酸的一些通性,为本节课探究乙酸的性质奠定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而且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

  基于以上对学情的分析,根据有机物知识的教学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设计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强弱;亲手实验制备乙酸乙酯,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突出本节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模拟反应历程,突破难点;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拥有成功感,体验化学学科的实用性。

  五、说教学程序

  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节安排以下六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那么大家知道醋的来历吗?然后我讲述醋的来历的小故事,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并指出醋中含有3%—5%的乙酸,乙酸的俗称就是醋酸。我从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入手,自然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乙酸的物理性质

  在化学上我们研究一个物质的性质,一般都要研究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乙酸物理

  性质的学习我采用由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调动五官,去看、去闻,然后总结出乙酸的主要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三)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强弱

  初中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过乙酸是一种有机酸,具有酸的通性,那么酸具有哪些通性呢?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入手,可以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降低学生的心理难度。通过回忆,学生可以归纳出酸可以使指示剂变色,能和活泼金属反应,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等等。这时,我乘胜追击,乙酸与我们常见的酸,例如亚硫酸、碳酸相比,酸性强弱如何呢?讨论是创造的催化剂!这时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用多媒体展示实验仪器及药品,分组讨论实验方案,讨论之后,学生可能得出不同种实验方案,如使用紫色石蕊试纸,与金属、碱等反应,与碳酸钠、亚硫酸钠混合等。得出方案后,我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终得出乙酸的酸性是小于亚硫酸和大于碳酸的,充分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知道是什么就会想问为什么,乙酸具有酸性,那么乙酸为什么具有酸性呢?物质的性质是由其结构决定的,那么使乙酸表现酸性的官能团是什么呢?这时我展示乙酸分子的结构模型,并指出羧基。由性质追踪物质的结构,由物质的结构解释物质的性质,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树立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念。

  (四)进一步探究乙酸的化学性质——酯化反应

  俗话说,“酒是陈的香”,在酒储藏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生成了有香味的化学物质呢?此时,我让学生思考乙醇氧化可以变成什么物质?是不是乙酸和乙醇之间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从而引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乙酸性质的欲望。接着我让学生利用所提供的试剂和仪器亲手制作出这种具有香味的物质。在实验之前,我将展示实验用品和装置,展示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通过实验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上层得到无色油状的液体,并有诱人的香味。这时我指出这种具有诱人香味的液体就是乙酸乙酯。此时引出酯化反应的定义可谓水到渠成。酯化反应生成了水,组成水的一个氢原子和一个羟基是从何而来呢?这时学生能想到两种反应的途径,我通过同位素示踪法的介绍,多媒体模拟反应历程,帮助同学建立起在酯化反应中是酸脱羟基,醇脱氢的认识,从而突破了难点。再提供乙酸、乙醇及乙酸乙酯的沸点、密度、溶解性等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在反应中饱和碳酸钠起着什么作用呢?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在此环节中,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技能,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整理归纳,强化方法

  在课的结尾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乙酸的性质以及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方法,并将乙酸的性质和上节课所学的乙醇的性质作比较,形成整节内容的知识网络。

  (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习知识并不是将知识束之高阁,而是要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时我用多媒体列出生活中乙酸的一些用途,要求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去解释,既检验了新知识的学习,又体现了课标的要求——教学要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六、教学特色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由生活走进化学,通过探究实验来突出重点,利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难点,最后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化学新课程由“生活走进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七、板书设计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 酸性:HCl>CH3COOH > H2CO3

  2. 酯化反应:

  CH3COOH+CH3CH2OH

  (三)结构

  化学式:C2H4O2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3COOH

  CH3COOCH2CH3 + H2O

说课稿 篇3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征友启事》。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征友启事》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的小牛因为孤单写出征友启事找朋友,但是因为要求太多,而没有交到朋友,在老牛告诉他办法以后,降低了对朋友的要求,后来它交到了很多好朋友。故事内容简单,意在让大家明白该如何交友,告诫小朋友:懂得与人交往时,既考虑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别人的实际情况。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和训练,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的方法掌握了一些技能。他们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演读。他们想象丰富、乐于表演,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求知欲,大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或者”“启事”的含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理解课文。

  难点:明白课文中的道理。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语文课程要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1、说教法

  我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通过创设情境,师生互动活动等方式,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主动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说学法

  我主要采用以读为本、合作探究、以悟明理。

  以读为本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安排了许多种读,自读,范读、齐读、分角色读,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

  合作探究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让学习有语文味。首先提出学习三部曲:一读二认三思考,让学生学会思考,这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畅所欲言”思维环境,从中获得更多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果,也有利于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的培养。接着课堂上师生互动共同扮演角色,共同交际。运用角色对话,拓展学生的语言,切身体会小牛和小动物们的真情实感,感悟出道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演能力,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以悟明理 通过以读为本、合作探究,从而让学生悟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我设计以下四个教学模块:

  (一)、播放歌曲,谈话激趣

  开课由学生熟悉的歌曲《找朋友》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联系到他们自己身边的朋友。由自己的情感体验再联系到小牛得情感体验。引出找朋友的办法,导出小牛的《征友启事》。

  然后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锻炼学生听话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接下来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出示合作要求:

  1.读 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认 认读文中的一类字和二类字。

  3.思考 小牛共贴出了几张征友启事?它们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二)读演结合,感悟理解

  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这样的前提下,我直接切入难点所在:启事的内容和结果有什么不同。再从小牛的要求着手,指导学生探究,理解启事,在理解的基础上,寻找出两则启事中不同的词语“或者……或者……或者……”“以上几点”“其中一点”弄明白,第一则启事要求多,第二则启事要求少。接着,分析对比小动物们的情绪变化。先让学生自己找到小动物们在看第一次启事后和看启事时的心情的段落,由段落到句子,再由句子到关键词。在分析词语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个词语的意思。而是指名几个学生,带着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上台来看第一则“启事”。通过学生的演,理解词语,通过老师的采访,体会要求太多,同时这也是一个口语交际的过程。这个环节是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的。小动物们的对话不是预设好的,而是学生把自己当成来看启事的小动物,自己的想法。在第二则征友启事贴出以后继续让小动物们去看启事,再次采访上次垂头丧气回去了的小动物。并追问学生:“为什么你上次不和我做朋友,而这次你留下跟我做朋友呢?你从哪个词语发现的?”再次体会重点词语。启事为什么能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呢?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说写训练,延伸课堂

  你的好朋友是谁?他有哪些优点呢?介绍给同学们吧!

  (四)作业设计:

  “你们还想交到更多朋友吗?把你的要求说出来,看看谁能做你的朋友?”引导学生用上几个关键词语。新课标在低年级段提出“阅读强调积累,写话强调兴趣”前面的说,为后面的写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让孩子们觉得写东西并不是一件难事,于是我安排了让学生试着自己写一则征友启事。

  五、说板书设计

  10、征友启示

  第一张启事     第二张启事

  对朋友不能要求太高

  没有朋友     许多朋友

  此板书设计由两则征友启事和它们的不同组成。两则征友启事的贴出,一是故事情节表演的需要,二是为了让学生更直接的感知什么是启事。启事的下面标出启事所带来的结果,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深化主题,回顾中心。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特点

  《窃读》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课文通过描述小时候在书店窃读的经历,表达自己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和“窃读”的心路历程。这一组都是关于读书的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营造读书的氛围,体验读书的乐趣。编者将这篇文章排在本册第一组第一篇与这篇课文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作者善用内心独白描绘心境,如“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谵。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等等。

  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圈划描写心理活动、动作的语句,揣摩人物思想情感变化,理解并且学习主人公不怕困难、勤于读书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朗读、圈划和讨论等方法,体味窃读的滋味。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写人记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主人公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培养热爱读书的习惯。

  4、教学重点:品味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作者在两次“窃读”过程中的不同思想感情的变化,体味窃读的滋味。

  5、教学难点:比较两次“窃读”不同的经历,体会“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深刻含义。

  二、说学情

  我所任教的这个班今年是周边几个村小合并而成,情况比较复杂,还好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朗读的方法和阅读形式。但由于他们大多数家庭的文化素养不高,家中几乎没有藏书,所以没有多少课外阅读的体验,语言积累和语言感受力相对就比较缺乏。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他们能够体会到作者的阅读快乐,感受到书本的魅力,提高阅读的兴趣就可以了。

  三、说教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散读、默读,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风格。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学法(朗读自主比较合作)

  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心到、手到”,积极读书,抓住文中描写的细节重点。

  2、朗读法: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熟课文,查清生字生词,把握文章脉络。

  (二)导入新课:(5分钟)

  1、电脑播放一些人们在阅读知识的图片,以学生为主。(设计意图:让同学直观我们生活当中所看不到的一面,让学生对读书有一种新的认识)

  2、教师导语引入新课。(板书:作者、课题)

  是的,书不仅是一样工具,更是一种超脱凡俗的心灵寄托,一种开发人类智慧的满腔热忱,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书,滋养着我们的血脉和骨肉,滋养着我们的灵魂和精神,滋养着我们的气质和品格,没有书的生活将黯然失色,没有书的人生将会孤苦寂寞,那么,生活中真的没有书,或者书不能满足于我们的`欲望,该怎么办?我们今天来体验林海音的窃读经历。(设计意图:从读书的氛围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

  (三)、整体感知(10分钟)

  全体朗读全文,找找“我”是用怎样的方法来“窃读”的,试着用一两句话分别概括出来。

  (过渡语:好的,下面请大家一起朗读一遍全文,找找看“我”究竟是怎样窃读的呢?并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四人小组交流。学生找出经典语句,教师用课件播放出来)(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更能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更能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更能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如:

  ①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第3段)

  ②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第4段)

  ③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第5段)

  ④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第6段)

  ⑤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第7段)

  ⑥饥肠辘辘(第8段)

  ⑦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第9段)

  总结:作者童年时代真是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地去阅读那些名著。

  (四)、品读赏析(15分钟)

  (过渡:通过刚才的概括大家知道了作者小时候想出了许多方法来“窃读”。那么有谁能很快找出课文中集中体现作者窃读时心情的语句呢?“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圈划出描写窃读时心理活动、动作等词语或语句,并简单谈谈你的体会。追问:作者又是如何表现他的快乐和恐惧的?请大家从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两方面入手圈划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朗读。(在学生比较准确的说出自己的体会之后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1、速读课文,思考:(1)“窃”的含义——偷偷的;(2)“读”的心理——惧怕;(3)“记”的内容;怎么记的?“我”窃读时候的各种经历;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游山者为之赏心悦目的是峰峦起伏,为之惊心动魄的是悬崖飞瀑,赏文者喜欢的是盘绕于作者笔下的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曲径通幽的文章。运用倒叙的手法能起到一波三折、悬念迭起、波澜起伏的妙处。(思考用课件显示,这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着重讲解。利用课件是为了更凸出、详细地让学生加深理解)

  2、在你们的眼睛里、在你们的心目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学生呢?(小组交流)

  答:“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却因为生活的贫穷而买不起书,只能无可奈何地到书店里“窃读”。

  小结:出于对知识的渴望,作者渴望读书,由于家境的贫寒,作者无力购书,所以只好——窃读。(生齐答)

  (五)自主体验、品析课文

  1、自读课文,圈划出心理描写的字词句,并谈谈你的理解;

  2、我们看书都是在窗明几净的教室,或是躺在家中柔软舒适的沙发上,这让我们觉得很惬意愉悦,但是,作者读书时的这种“惧怕”的心理恐怕是我们没有体会过的,那么,我们再次深入文本,快速的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

  (课件出示:“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3、指导读这句话,要求读得坚定有力。并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粮食哺育的是人的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指挥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作者的快乐源于能够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源于同伟人对话,源于感受着书香气,源于从书本中吸取各种营养。——读书长大。

  (六)总结拓展

  1、请同学说说学完本课后的感受(或者了解林海音窃读经历后的感受);

  2、拓展(1)请举出其他的你所知道的象林海音这样热爱读书的例子;

  (2)指出:我们应该珍惜、充分利用并积极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

  (七)布置作业

  这篇文章对你触动最大的是什么?请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篇100—200字的文章。

  (八)板书设计、提纲挈领

  板书是直观教学的组成部分,我把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放学回家时到书店看书的经过用简单的文字进行概括,使板书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也一目了然。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由于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上课效果不甚理想,我就想借这样一个机会,请专家帮助指点一下。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 、本课题知识结构

  我认为本课题以分子为主线,本课介绍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再介绍了一下原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1 )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 2 )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三大特点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 1 )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 2 )充分发挥想像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 2 )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三、 教学重点

  1.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 分子的三大特点

  四、 教学难点

  .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初步体会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五、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六、 学法指导

  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

  探究式方法的指导。

  七、 教学过程

  1、 教学导入:我选择了用水、洒精、氨水的鉴别导入。利用学生面前的`三种无色液体,先让学生自学它们的物理性质,再利用所学性质进行鉴别。即简便又效果明显,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比出示单纯的语言、图片情景要深刻的多,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扩散的过程, 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

  3、 由粒子图自然过渡到分子的第一特点—微小。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一滴水的分子个数,重点设计了一个数分子时间的猜想,意外的答案必然有深刻的记忆。

  4、 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的运动特点。(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本环节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我先让学生预习实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学生完成实验以后再分析实验现象,特别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这个提问可以为下节课学习分子的定义做铺垫。最后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再设计其它方案证明分子的运动。

  5、 再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间有间隔的特点(它们坐在教室里是亲密无间,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前两个探究实验的引导,现在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仪器和药品(注射器、量筒、气球、水等)自由设计实验证明。

  6、 练习(灵活安排)课件展示分子运动动画,问学生能得出什么信息?来复习本节课的内容,这是一道信息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加工能力。

  7、 学生自我评价(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化学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建议中就是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第二点是对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该评价表体现了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① 目标评价:教学目标不是教师的专利,应变换评价的内容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照目标进行评价,让他们关注知识以外的学习内容,加强今后学习的目的性,变无目的的学习为有意识有学习。

  ② 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以前我们的评价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我们要把评价利交还给学生,以落实“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即评价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同学的评价,都只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参考条件,关键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常讲的“学生要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就应包括学生学会评价。学生只有学会了评价,才能自觉矫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差,达到会学的境界。

  8 、板书设计:第一个学习内容是分子的真实存在?是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要证明分子的存在,必然要用到分子的后两个性质,会使教学内容重复,所以我选择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因为它能构成物质,所以真实存在着。

  一、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 分子的性质

  1、 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 分子、原子的概念

  1、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猜字谜》。这是两则猜字的谜语。生动有趣,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猜谜语寓知识性、趣闻性、哲理性于一体,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开动脑筋。结合本课、本单元的特点,制定了以下3个学习目标:

  1、认识“相、遇”等5个生字。会写“字、右”等5个字。

  2、朗读谜语,边读边想,总结猜谜语的好方法。

  3、培养学生收集谜语和自编谜语的兴趣。

  【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学目标、教材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相关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又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的地位,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同行者、伙伴。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强、求知欲望强、对能激起他们的兴趣的东西感触深的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问题探究、直观教学等方法开展教学。

  【说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猜灯谜开始,引入字谜。老师今天啊,是和同学们玩猜谜语游戏的,大家有信心猜出这些谜语吗? 告诉学生,“今天这堂课,是玩猜谜语游戏”,意在扫除学生对于学习和上课的负重感、疲惫感,为本课打下一个轻松而活泼的氛围。提问学生是否有信心,更利于煽动学生的'热情。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具有表现力,学习热情即时便可高涨。 随即提醒学生仔细听,教师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抛出3个谜语,及时抓住学生的思维,由学生一一猜出,并给猜对学生所在的小组加分。3个谜语不难,给了学生足够信心,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入小组竞争的形式,更是把形成性评价运用到了实际课堂中。

  这么多的谜语都没有难到大家。为了奖励同学们,老师特意带来了一个猜谜语的小窍门“猜谜语,动脑筋,认真读,会观察,跳出谜面想一下,谜底就在话里藏”(生跟读)。有了这些小窍门啊,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学好今天的知识。

  这篇课文很简单,而教师在传授这篇课文时的特色就是要在简单之中制造不简单,尝试着在快乐的猜谜语活动中交给孩子们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得以运用。

  二、 整体认知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反复的读,随文识字。

  学习第一则谜语——“读”占鳌头。

  本则谜语,很简单。通过自由读、分男女读、加上动作的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顺利地猜出谜语。如此多层次的各种读法,让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 在学完谜语的时候,更是总结猜谜语的规律——认真读,展开想象,猜出谜语,学习生字。把充分读谜语的机会交予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只需借机点拨关键点,让学生能自信、自学、自读、自赏、自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要给学生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自主学习显现出来的个性能得以张扬。

  2、单独再学习生字词。

  通过情景识字,古文迁移识字等多种形式识字。

  3、指导写字。让学生观察,教师讲解,学生说一说,教师范写,学生临写,练习等形式学习生字。

  但是在教学结束后,也留下了不少的遗憾:课堂把握能力不强,教学语言显得没有感染力,发挥学生主动积极性不够,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本课堂中来;教学机智缺乏,遇到学生不在自己的想象中时,处理得不是游刃有余;教学评价语言还是缺乏,只是泛泛而论……但是,这是一堂给予我许多启发和帮助的课,也让自己从很多方面有所感悟。

说课稿 篇7

  第二节质量

  从容说课

  “质量”一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而且在不同的地方其含义也不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明确物理学中“质量”的含义.

  本节将质量的概念以“物质的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来作为标准使学生理解,是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在“质量”的概念上不作过多的讲述.在第一节的基础上,理解“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多少”是比较容易的,必须使学生明白:这不是质量的定义.

  本节课还介绍了一下天平的使用,应该给学生详细地介绍天平的使用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天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2.了解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3.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天平,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使用天平,学会测量固体的质量.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1.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难点

  1.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的认识.

  2.质量的单位换算、科学计数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

  观察法: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比较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的概念.

  实验法: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天平、砝码、钢尺、钢钉、铁块、铁锤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钢尺、钢钉、铁片、铁锤、玻璃杯、琉璃球,列举教室中的桌子、椅子等.

  [师]老师列举的这些东西,我们给它一个统一的名称该叫什么呢?

  [生]这些东西都是物体.

  [师]铁钉、铁锤是用什么做成的,教室里同学们用的桌椅又是用什么做成的?

  [生]铁钉、铁锤是用铁做成的,桌子、椅子是用木材做成的,钢尺是用钢做成的.

  [师]如果我们也给钢、铁、木材一个统一的名称是什么呢?

  [生]钢、铁、木材都是制造物体的材料叫物质.

  [生]我明白了,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

  [师]非常正确.物体是指具有一定的形状、占据一定的空间、有体积的实物,而物质是构成物体的材料.

  [师]同学们用的课桌、椅子及教室的门都是由同一种物质构成的,老师这儿的钢尺、钢钉是用钢做成的,铁块、铁钉及铁锤也是由同一种材料——铁做成的.那么桌、椅和门,尺和钉有什么不同呢?

  [生]它们的形状不同,大小不同.

  [生]它们的用途也不相同.

  [师]还有什么也不同呢?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生]门、桌、椅中用的木材不一样多.

  [生]钢钉和钢尺中用的钢的多少也不一样.

  [生]应该说是物体中含(用)的物质的多少是不同的.

  [师]物理学中,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ass).质量用“”表示.同学们说我们刚才列举的那些物体中还有什么不同呢?

  [生]物体的质量不同.

  [师]大家表现得非常好!大家想想,我们日常生活中哪里听说过质量这个词呢?

  [生甲]××电视质量优.

  [生乙]保证质量.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质量和那些质量相同吗?

  [生]不同,今天所学的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而生活中提到的质量表示品质的意思,不可混为一谈.

  [师]好,刚才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总结了它所代表的含义.接下来,我们看看质量这个物理量有什么特性.

  我们还以这把尺子为例.

  [师]首先,我们把它弄弯,质量发生变化了没有?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尺子弄弯以后,里面所包含的钢这种物质是不会变的,而且钢的含量也没变.

  [师]很好,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什么呢?

  [生]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师]然后我们给这把尺子加高温度,让它熔化掉,质量变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

  [生]尺子熔化了,就是说这把尺子由固态变为液态,但里面所含钢的量不会有所变化,因此质量不变.

  [师]那么我们又可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生]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形态的改变而改变.

  [师]把尺子交给同学,让大家往后传递这把尺子,在传递过程中,尺子发生什么变化?

  [生]空间位置发生变化.

  [师]尺子的质量变了吗?

  [生]没有,因为虽然尺子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尺子本身所含的钢的量没有变,因而尺子的质量没有变.

  [师]我们又可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生]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质量的属性,大家总结一下.

  [生]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形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师]大家总结得非常好.我们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质量有大有小,既然有大小就会有比较,有比较就要有单位,那么质量的单位是什么呢?

  [生甲]千克.

  [生乙]不对,是克.

  [生丙]不对,是两、斤.

  [师]大家说得都对,质量的单位很多,而且各国都有自己的一套单位,这样交流起来很不方便,1900年,国际计量大会统一出了一套国际单位制.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要单位是千克,用字母“g”表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辅助单位:如克(g)、毫克(g)、微克(μg)、吨(t).

  刚才同学们说的斤和两是我国的质量单位,大家知道我国的质量单位和国际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吗?

  [生]1斤= 0.5 g 1斤=10两

  [师]很好,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换算是以千分制递进的.大家可以根据这一点,再联系你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想想质量的单位换算应是什么关系呢?

  [生]1吨=1000千克 1t=1000 g=103g 1千克=1000克

  1g=1000g=103g 1克=1000毫克 1 g=1000 g=103g

  1毫克=1000微克 1 g=1000 μg=103μg

  [师]现在请同学们关注我们教材中P9的“小数据”,了解一些物体的质量.谁知道这些物体的质量是以什么为单位的?

  [生]在小数据栏的最上一行标有“g”,因此,数据栏中的数据都是以“千克”为单位的.

  [师]请同学们从数据栏中查出氢原子和一元硬币的质量,并将其单位换算成以克(g)、毫克(g)、微克(μg)为单位;查出新生儿及成人的质量.将其换算成以“斤”为单位;查出大象和轮船的质量,换算成以吨(t)为单位.

  (请三名同学分别板演,全体同学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最后讲评)

  氢原子:=1×10-27g=1×10-27×103g

  =1×10-24g=1×10-21g=1×10-18μg

  一元硬币:=1×10-2g=1×10-2×103g=10g

  新生儿:=3g=3×2斤=6斤

  成人:=60g=60×2斤=120斤

  大家:=6.0×103g=6 t

  轮船:=107g=107×10-3t=104t

  [师]哪位同学可以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

  [生]我体重差不多五十五公斤,就是55 g.

  [师]同学们的体重是用什么测出来的呢?

  [生]有专门测体重的体重计,也可以用磅秤来测.

  [师]同学们还了解有哪些测质量的工具吗?

  [生]有台秤、戥子电子秤,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用途.比如,菜市场用台秤,药店用戥子,商店、超市用电子秤.

  [师]实验中用什么呢?知道吗?

  [生]天平(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

  2.天平

  [师](出示天平)同学们先来认识天平.

  (也可以用投影仪将天平的结构图放大,便于学生观察)

  [投影]托盘天平

  天平的最下部分是底座;从底座向上看有一根横梁,在横梁的中间有一刀口把横梁支撑起来,使它可以自由摆动;在横梁的中间还有一个向上的指针;靠近指针尖端有一个分度盘;在横梁的右端有一个调节螺母;此外还有两个天平盘,用刀口和支架支撑在横梁的两端:每架天平还有自己的一套砝码.

  [师]同学们在使用天平测质量,操作之前必须熟记下面的要求.

  [投影]

  (1)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测的最大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

  (2)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因为手上有汗泥,将砝码弄湿、弄脏后会使砝码生锈、损坏,其质量会发生变化.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容易腐蚀天平托盘,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想想做做]天平的使用方法

  [师]现在同学们可以按照教材中的提示,通过阅读天平的使用说明书,测量几个物体的'质量,学会天平的使用.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最后同学们交流、总结天平的使用方法)

  [生]天平在使用前必须先调平.首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将游码拨到标尺的零位,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正中间或指针左右摆动的角度相等时,天平就平衡了.

  [生]在使用平衡螺母调平时,如指针向左偏,则应将平衡螺母往右拧;反之,若指针向右偏,则应向左拧.

  [师]调平衡后,怎样用天平测质量呢?请同学们继续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调平衡后,天平不能再动了.测物体质量时,一般要将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估计物体的质量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添加砝码,如果最小的砝码不能使天平平衡,就要使用游码.

  [生]仔细观察指针的摆动情况,若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或指针指在分度盘的正中间,则天平再次平衡,砝码盘中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数,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

  [师]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出色.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我们用下面的顺口溜表示出来,看合不合适.

  [投影]天平的调节和使用(36字)

  底座水平、游码拨零、横梁调平、左物右码、加码从大、切勿手拿、大否小定、游码补平、求和为秤.

  [生]为什么使用天平时物体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换过来不能测吗?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一起讨论.

  [生]我认为左码右物也能测出物体的质量,只不过砝码放右盘时,增减砝码符合一般人的操作习惯,操作方便而已.

  [生]我也认为左码右物能测质量,但是计算结果时,应从砝码质量中减去游码的质量,才是被测物体的质量.

  [师]关于天平的使用,谁还有问题要补充?

  [生]测量结束后,砝码应用镊子放回砝码盒中,游码也要拨回到零位.

  [生]还有在取放砝码的过程中要轻拿轻放以免损坏天平的刀口.

  [师]同学们表现得太棒了!如果都清楚了,同学们可以继续用天平完成教材P11中的测量内容.

  [想想做做]

  [师]同学们按教材提示的方法分别用天平测出物体前后的质量,并进行比较.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活动,最后交流结果)

  [生]将塑料瓶剪成碎片后的质量与瓶原来的质量相同.

  [生]白糖和水的总质量和将白糖溶于水后的质量也相等.

  [生]通过这两个实验能得到的结论是: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充分说明了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

  三、小结

  这一节的重点主要是质量的测量和天平的使用.质量测量时必须分步进行,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例如测液体质量时不可避免地要测出“空杯的质量”.但先测还是后测有很不同的意义)天平的使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使用之前的调节,手调螺母,眼看指针,脑要判断;二是测量,也就是使横梁恢复平衡,应加减砝码,移动游码.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答案略

  五、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在学习这一章前,很多学生还没有接触过程序,他们往往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以为只要把问题原封不动的交给计算机,计算机就会解决问题了。计算机之所以能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事先给计算机设定了解决问题的步骤。因此,当我们拿到一个问题后,首先要搞清楚做什么,再设计好一步一步怎么做,也就是设计解决这个问题的算法,最后选择一种适合的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使计算机工作,得到正确结果。所以,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设计算法、编写程序。

  本章中所涉及的题目都不复杂,算法也比较简单。“解决问题的算法设计”这一节中所涉及到的算法和流程图的知识点很多老师都认为内容难、枯燥、学生难以理解。所以经常把这一节教学内容省略或者放在后面简单的讲讲。这样就造成学生拿到题目后,往往不认真考虑算法,一开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语句上。学习程序设计,如果只知道计算机语言的语法规则不知道解决问题的算法,就不能编出好的程序。于是我在学生刚开始学习程序设计时先强调算法设计,让学生们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在程序设计中的地位,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语言只是工具,算法才是设计的灵魂。只要算法正确,流程图无误,就可以用任何一种语言编写程序。本节内容难而且枯燥我就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多举实践中的例子,多结合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注意寻找、发现身边的实践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而设计出算法。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些常见的、简单的例子,但是算法仍然是学生较难理解掌握的内容。本节的教学只是开始、只是启蒙,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通过不断深入的学习,学生的理解会逐步加深。不要急于求成,应该循序渐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算法的基本概念和算法的表示方法;能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2、了解算法和计算机程序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程序执行的基本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问题、理解和熟悉用自然语言等清晰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确立算法的概念。

  2、通过利用流程图描述算法过程,掌握利用流程图描述算法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知道算法对于问题解决、程序设计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算法描述,锻炼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

  3)分析重、难点

  学习内容:了解什么是算法,掌握流程图描述算法的方法。

  学习重点:

  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化;

  如何用算法描述问题的解决;

  流程图描述算法的方法。

  学习难点:

  1、表述解决问题的步骤,即算法的描述及表示;

  2、流程图描述算法的方法;

  3、程序结构的表示、关键性条件的确定以及在流程图中的体现。

  二、说教法

  1)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形象地给同学们演示一些算法,激发他们的兴趣。

  2)教师只讲解一个相对简单的例子,而在站中每一种程序结构都提供了相应的例子,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说学法

  1)算法是学生们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而且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我想如果让学生单兵作战去理解这些内容的话比较困难。因此我就想能不能利用同学们集体的智慧,在竞争的氛围中团结协作,更好的`激起每个同学的智慧火花。于是课前我将全班35人分为7个小组,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讨论和思考。7个小组互相竞争,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对于他组的成果懂得鉴别和欣赏。通过这种上课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尊重他人、相互欣赏的素质。

  2)由学生自己选择完成的题目,因为学生对自己的水平最了解,又要考虑到小组的积分,所以每位同学都会选择自己最有把握而且分值较高的题目,这样就达到了每位同学都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

  引入:渡河方案的确定

  算法的概念

  算法的描述:

  教师讲解流程图的常用符号及三种程序结构的表示方法,并以“输出两个数中的较小值”为例演示流程图的绘制方法。

  学生自选两道题,完成流程图。

  分析三道题的流程图。

  算法的择优

  2)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多媒体演示动画,展示渡河方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

  动态教学网站,整节课的支撑平台,可以发布任务,上传作业等。

  3)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算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