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10-25 19:46:0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说课稿7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各位老师:

  早上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磁铁有磁性》。我将从这八大板块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磁铁有磁性》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节内容上接《我们知道的磁铁》,下接《磁铁的两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溶解单元。本课教材呈现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通过以上活动,帮助学生对磁铁有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逐渐培养学生“猜测—实验—修正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磁铁能吸引铁;磁铁有两极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在他们对磁铁特殊性质的自发认识中,印象最深的也是磁铁能吸铁,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

  三、说目标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前概念,我将从三个维度来制定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质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研究磁铁隔着物体能不能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五、说教法

  根据学情和教材,本课教学方法设计时,总体上的思路是:实验前,进行活动一: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提出猜想,通过活动二验证猜测,活动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初步感知磁铁的磁性。所以本课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实验、观察、合作、讨论等。

  六、说教学过程

  教师要准备:磁贴,卡纸等。

  学生分组材料:磁铁、铁制回形针、铁钉、铁书夹、铜片、铝片、木片(木块)、塑料片、橡皮、玻璃片、纸片、任务单2张等。

  (一)游园活动,趣味导入

  上课前一天是学生的节日——“六一”儿童节,正逢学校一年一度的游园活动,而其中一个班级的游戏是“飞镖大作战”。

  由“为什么圆头镖能牢牢地钉在飞盘上”、“你们知道磁铁除了能吸住飞盘还能吸引什么物体”两个问题引出本堂课的主题“磁铁”。

  设计这个活动的意图是:1、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加课堂趣味性;2、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小事都能成为你研究的小课题。3、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通过课后了解与课前调查的比较,可以知道学生课堂概念形成程度。

  (1)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在生活中学生对磁铁吸铁是有认知的。

  (2)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前概念中,对磁铁能否吸引其他金属的认识是模糊的。

  课堂上,通过学生交流后,教师用简单的一句过渡引出三个活动。

  (二)小组合作,获取新知

  这个环节一共有三个活动,活动一:猜测磁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活动二: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活动三:研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是否也能吸铁。

  我们的设计是:将书本上的三个活动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活动。用下发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猜测,做实验,观察,深入研究,最后汇报,研讨,渗透磁性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出,这样的合三为一的设计得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优势:1、层次清晰:任务单的出现,不但没有影响新知识学习的递进层次,反而更加清晰了,让研究更有深度;2、目标明确:学生有目的性地去观察,按着任务单一一完成任务,目标明确。3、潜在监督:对平时在实验活动中不积极参与的学生还起到了潜在的监督作用。接二连三的任务,督促每个学生都能有效的,及时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效防止没事情做的现象出现等。

  当然任务单的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我来说说我们任务单的设计,这份任务单是经过三次修改,精心准备的,一共有三个任务。

  任务一是预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1、重点突破,预测后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更强2、简单快速,打钩选择的形式,节省时间。

  任务二是记录,设计意图:关键点标记,有助于吸引学生观察时的注意力,变得更仔细,突破难点:从物体的材料着手,较为快速地找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与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各自的相同点。

  任务三对任务二的一个深入。设计意图:1、让学生更全面理解“磁性”的概念:磁铁对铁质的物体,是一种不需要接触物体就能起作用的力,用非铁质的物体也阻隔不了这种作用。2、由于材料的限制,将同种材料不同厚度的物体分配到各小组内,在汇报时引起结果矛盾引出“一些”关键字,将劣势转化为优势。3、物体的摆放方式以“示意图”的形式呈现,简单明了,降低了学生研究的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整个大活动以“三个挑战”的形式进行,活动进行的同时给出温馨提示。设计意图:1、学生探究过程能够有序高效;2、把握实验关键点,提高成功率。

  七、说评价

  教师针对小组活动的情况,准备了一张评价表。每完成一个任务,小组得一颗星。课后表现优异的小组,会得到小奖励。设计意图:1、利用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2、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活动时的规范性。

  八、板书设计

  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设计意图:1,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过程,并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和研讨成果。设计意图2,板书根据教学活动,结论逐步出现,并有效引导学生活动后的思考,讨论,交流。

  以上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2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第一个框题。通过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们初步了解了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内涵,本单元重在树立学生公平意识,培养学生正义感,所以这一单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的自然延伸和合理提升。同时又上本册书的落脚点,从本课内容上看,它解决什么是公平为什么要维护社会公平,为下一课怎么样维护公平奠定基础。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公平又是公民依法享受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的保障,本课内容对学生的发展也极为重要,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公平感,努力引导学生做一个追求公平、维护正义的公民。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公平问题以及公平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能力目标:对公平与不公平的现象能独立判断,能理解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能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概括地表达和说明什么是公平。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情感目标:努力培养合理真切的社会公平感和对待社会生活中不公平现象的理智感。

  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做一个追求公平的现代人。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在于关于公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懂得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公平的相对性

  依据:

  学生上: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对于社会上的种种不公,学生接触较多,但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这样,不利于学生树立公平意识。

  课标的具体要求:对应的内容标准是—— 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

  四、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与方法:)

  1、导入新课:(2—3分钟)

  一、师徒反目为公平;

  理解公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

  一是采用表演形式,创设情景,获取知识,在师徒唇枪舌战中,撞击出思想的火花,深刻体会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对公平的理解是不同的,小品表演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深刻体会到公平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唐僧师徒一行到达西天后,如来准备论功行赏。

  问题:1、你认为如来怎样行赏才公平?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可以让学生分别从唐僧师徒四人或唐朝皇帝或唐朝百姓或现代社会旁观者等多角度来回答,从而得出的结论是,从而推广到不同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对公平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二、通过角色互换,假如你是如来,你打算怎样论功行赏?为什么这样行赏?站在如来的角度,在自主探究怎么行赏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把师徒的付出的艰辛与所得的收获结合在一起,从而认识到公平是相对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并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七嘴八舌话公平

  请你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你认为什么是公平?采用分组讨论法:针对什么是公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如做好笔录,汇总小组成员意见,组织发言等,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讨论的过程中,主要是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老师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指导,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老帅要做的重点是点拨,争对学生结论的错误及时纠正,对一些富有创新的结论,进行鼓励,表扬,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并久而久之,培养学生规范文字表达的能力。

  三、社会稳定需公平

  这是本课的重点。

  1、说说发生在你身边的公平或不公平的事(一是加强对不公平的情感体验,以及这种情绪的影响,如影响家庭和睦、同学团结、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公平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书中《推销员跳槽》一例,设置三个关口:(1)最初员工为什么想跳槽?(分配方式不当,多干不多拿)

  (2)公司已经制定了比较公平的分配制度,员工为什么还提出辞职?什么会乱了套?

  (3)要是你是公司领导人,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由学生身边的事情拓展到公司的前景,再到社会的发展,由具体到抽象,从而水到渠成地“亮”出公平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这里我在重视教材中的疑问的同时,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深刻理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每位同学也都是社会的一员,那么为了构建公平和谐的社会,你能做什么呢?(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从我做起,尽我所能,在学习生活中做好自己应做的事,增强积极维护公平的意识,做一个追求公平正义的现代人。思想品德课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做人的教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认同了建设公平社会自己也有责任,从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这既是本节课的落脚点,又为下节课学习如何维护公正做了铺垫。

  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关于“公平”学生接触较多,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它包括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以及部分练习。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等知识,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新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迁移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面积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的重点是: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这个关系不仅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利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和应用这个关系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指的是“任何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学生的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

  二、说目标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运用关系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3、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数学运用的意识以及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说教法设计

  针对平面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法、实验法、比较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说学法安排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同组异质: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组长、记录员、操作员、发言员等),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1、实验法初步感知

  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组小棒(或者用纸条),进行操作实验,并详细做好记录,填写在统计表中。

  2、讨论交流法发现规律

  A、 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组成三角形;

  B、 最长的那条边小于另外两条边的和才能组成三角形;

  C、 任意两边的和一定要大于第三条边才能组成三角形;

  D、 较短的两条边的和大于最长的边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E、 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也能组成三角形;

  只要孩子们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给予鼓励,并集中对以上的`几个结论进行点评,对学生的B、C、D、E的回答予以肯定,对A的回答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错误的原因。

  3、画图法验证结论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二层次实验:小组内画出3个任意

  的三角形,用尺去量出三条边的长短,填入表格。

  4、应用规律解释“最近”。“为什么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呢?”

  5、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A、基本练习: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l)8、9、15;(2)9、6、15;(3)9、6、14。单位:(厘米)

  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小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B、拓展练习:学校的木工师傅现有两根木条,木条长分别是70厘米和100厘米,他要选择第三根木条,将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你能帮助确定第三条边最长是多少厘米?最短是多少厘米吗?

  使学生对初步感知的结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只有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学活知识,使知识起到质的飞跃。

  C、课堂延伸:画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再让学生量出三条边的长度,试着让学生寻找最长边与最大角、最短边与最小角的关系。

  目的是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面对全体的情况下,促进学有余力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的板书如下: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语法新授课,主要是学习由关系代词who,which,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要求学生认识定语从句,了解定语从句的结构,并能熟练的运用定语从句。从历年的中考真题来看,对于定语从句的考察主要体现在单选题、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中,当然还有就是从作文之中体现出来。所以定语从句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辨认出由who,which,that引导的限制性定语从句,并能理解句子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由who,which,that引导的限制性定语从句。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英语的趣味和实用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辨认出由who,which,that引导的限制性定语从句。

  难点:当who,which,that在定语从句中做动词的宾语时可以省略。

  四、教学方法:

  课上我借助多媒体,结合竞赛形式,力求使枯燥的语法生动趣味化,帮助学生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观察句子,说出特点差别,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语言规律。多鼓励学生,尽量弱化严格的语法规则,使学生敢于张口,培养自信增强语感。

  五、教学过程:

  Step1.师生互相了解(语言点:who, that在定语从句中的用法)

  (1)教师让学生用英语描述一位同学,教师则根据学生的描述寻找这位学生以这种方式主动与学生相识。

  (2)教师边听不同的学生描述边寻找被描述的学生,同时,适当板书学生所说的描述人物的话语。

  (3)教师找到第一位被描述的学生之后,请学生注意黑板上的句子,启发他们将这些短句连成长句。教师先示范用定语从句中的关系代词who, that连接这些句子,然后让学生总结规律并模仿将黑板上的句子用关系代词连起来;学生再用定语从句继续描述其他同学,以此帮助教师找到更多不认识的学生。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到了学习情境中,可以有效减轻学生们的学习焦虑感。这种师生互动也容易快速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在导入定语从句时,我没有先将语法概念告诉学生,而是直接呈现定语从句的用法,不仅直观清楚,省时高效,也锻炼了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和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

  Step2.猜谜语(语言点:which, that 在定语从句中的用法)

  (1)教师呈现一些用定语从句写成的谜语让学生猜测,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并说出which和who在定语从句中的用法区别。

  (2)教师用小黑板或多媒体演示主句与定语从句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并请学生仿照这些句子用which和that 创编一些新谜语,让全班共同猜测,教师给予必须的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比大黑板上和小黑板上的两类句式,不仅能发现which和who的用法和区别,达到快速理解和运用定语从句的目的,也进一步增加了探究所学语法的兴趣。创编谜语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发挥和想象空间,并由此开始了下面的连句活动。

  Step3.看图片谈论人与物(语言点:练习用who, which或that将短句连成定语从句,了解主从句的位置关系)

  教师呈现一些标有文字注释的图片,引导学生将图片上的短句连成定语从句,并用动画效果来显示正确语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语法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情景展示,巩固和扩展所学语言,图片注释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充分的语言支持。注释句子由短到长,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不断有新的挑战,使学生乐于实践,不怕出错,边学边用,通过前面的这些例句引导学生归纳定语从句的概念和用法,学生们基本上能归纳出来,从而加深印象。

  Step4.做调查“what kind of music/ musicians do you like/ prefer?”(语言点:用定语从句进行交际来巩固所学知识)

  归纳完定语从句的.概念和作用法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用“what kind of music/ musician do you like?” “I like/ love music/ musicians that/ who”来谈论自己的爱好,在讨论的同时用定语从句记录小组中其他人的爱好,最后向全班同学做简单的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几步中已经对定语从句有所了解,这一步适时地通过做调查让他们表达出完整的含有定语从句的句子来。加强巩固,在表达过程中,学生的语句会有较多扩展,教师可以走到各组中间给予适当指导。为下一步写作做好铺垫。

  Step5.写调查报告(语言点:用定语从句写作)

  【设计意图】学生将上一步的调查结果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总结前一步的活动,并练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Step6.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这一步是整节课的升华,能够用一节课的时间既完成语法的落实,又有梯度地将听说落实到读写上,体现了“学中用,用中学”的教学理念。有效避免了枯燥、单调的讲解和练习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说课稿 篇5

  《“红领巾”真好》说课设计重点从教材分析、教学理念、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流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红领巾”真好》这首小诗犹如一幅清新动人的画卷,置身其间,仿佛看到晨曦下小鸟正唱着快乐的歌,梳理着漂亮的羽毛,无忧无虑地嬉戏着。可爱的小鸟能为林中树木看病。红领巾们来到林中,给小鸟安家,树木牌。小鸟在枝头高唱:“红领巾真好!”短短三段文字表达了保护益鸟,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并启发学生用实际行动爱鸟护鸟。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意境高远。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情趣,内容通俗易懂,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易于唤起他们的共鸣。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对识字方法、朗读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因此,运用多种方法激励孩子们与文本共舞,让识字与阅读有机融为一体,引领孩子自主灵活随文识字,成为教学的重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研修学习教学目标专题的学习,我认真研读教材,确立了以下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叽、喳、跃、棱、巢、崭、牌”8个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叽、喳”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3、初步读懂文章内容,树立保护小鸟的意识,激发关爱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是利用多种方法识记本课生字。难点是多种方法识字与阅读的有机结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关爱生命的情感。

  四、说教学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带头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为此,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探索的空间。当然,二年级学生达到这个目标还有点难度,需要教师认真引导。

  2、发挥诗歌利于朗读的`优势,采用多种形式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3、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要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灵活随文识字

  五、说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些动物?为什么?出示小鸟图片,谈话式导入新课:你们喜欢小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小鸟有关的课文。

  2、以课题为突破口展开教学

  让学生读题、质疑:为什么加引号?为什么说红领巾真好?以此为教学的切入口,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展开教学。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出示词语,看学生掌握情况如何。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

  (三)再读课文,答疑解难。

  本文通过展现一只只快乐、机灵、活泼的小鸟和一群心地善良聪明可爱的“红领巾”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景,告诉我们要有爱鸟、护鸟的意识。

  教学时,先让学生研读第三小节,体会小鸟为什么夸“红领巾”真好?。再研读第一、二节,体会“红领巾”之所以这样爱护鸟是因为它们可爱、机灵、活泼,还会捉虫。这一设计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正常顺序,与导入的问题相衔接,显得自然。

  1、阅读第三节,学习“巢、崭、牌”三个生字,答疑解难

  (1)学生自由读第三节。

  (2)读后讨论读课题后自己题出的问题,对重点句随机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3)让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三节。

  (设计意图:打破传统阅读教学的正常顺序,与由题生疑的导入相衔接。充分挖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能读书,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坚持以读为本的思想,多种形式的读书加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感情的理解和感悟。

  2、学习第一、二节,学习生字“叽、喳、跃”,理解少先队员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1)教师启发思考:少先队员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一小节,找找原因。从哪几个词语中可以看出小鸟的可爱?(利用课件演示小鸟的鸣叫声)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鸟的可爱。

  (3)少先队员单单因为小鸟可爱就保护它们吗?还有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小节。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小鸟很机灵?通过学生做“扑棱棱”的动作,理解小鸟的机灵。

  (4)小鸟们忙着干什么呢?(小鸟捕捉害虫,保护翠绿的树苗。)出示益鸟的图片,了解啄木鸟的知识,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

  (四)巩固生字,拓展升华

  1、采用 “送小鸟回大自然”游戏巩固生字,

  2、学生观察生字“叽、喳”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老师范写,学生临写。

  4、拓展阅读《我爱小鸟》。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时,要求学生观察字的间架结构以及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这种自主、个性化的识字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写字水平和观察能力。)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这样设计的理由。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说明: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七章“欧姆定律”的第二节内容。

  (二)、内容解析:

  1、《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及《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关键。

  2、欧姆定律这节课特点:十分重视科学方法研究,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上节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无形中降低了难度。

  3、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及“等效替代”的方法,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思维特点:

  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知识来支持。

  (二)、学生知识情况:

  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了解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初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具备学习欧姆定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定量关系,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

  1、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3、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通过阅读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2、能根据欧姆定律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领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实验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谨慎的学习习惯。

  五、重点、难点、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并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这一章内容的第二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我认为: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以及表达式、变形式的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课难点。

  六、内容方法

  (一)、教学内容

  1、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2、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二) 教具使用

  教师演示用:课件、干电池、开关、电阻、灯泡、导线、示教板。

  学生分组用:电源、导线、电阻、灯泡等。

  (学生刚接触电学,内心既好奇又感到恐惧,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三)、教学方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以下几点:

  1、是设计了学生探究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2、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3、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和等效替代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物理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大?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二) “温故知新”——引入概念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物理不感兴趣,甚至害怕物理,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物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物理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物理、探究物理、认识并掌握物理。

  (三)“水到渠成”——得出公式

  I=U/R

  对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变形进行分析,并介绍欧姆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精讲例题”——学以致用

  在这里我精心设计了一道生活中的题目: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达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对于物理计算题,要逐步进行板书,可以引起学生思考,教育学生学会规范解题。

  (五)“及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两道及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六)“顺理成章”——串并电阻

  1、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①学生分组实验,分别把两个电阻串联、并联接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得出电阻的变化情况。

  ②学生分组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两个电阻串联后电阻变大了,因为灯泡变暗了;两个电阻并联后电阻变小了,因为灯泡的变亮了。

  2、出示问题:为什么串联后电阻变大?并联后电阻变小?从前面学习过的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能不能得到解释。

  学生讨论后,带着小红帽上台演示:电阻串联,越串越长,所以越串越大;电阻并联,越并越粗,所以越并越小。

  3、问题:

  ①电阻串联后总电阻与原来的电阻有什么关系?

  ②5Ω的电阻与10Ω的电阻串联总电阻可以用多大的电阻来代替?

  ③电阻并联后总电阻与原来的电阻有什么关系?

  ②两个10Ω的电阻并联总电阻可以用多大的电阻来代替?

  采取学生自主实验的方法,使学生更直观地体验电阻的串并联引起的电路中电流的变化,从而自主得出结论,能更好的证明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大胆的猜想,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驳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可以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同时,他会在实验中体验到快乐与兴奋,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七)“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⑴欧姆定律及其有关概念;⑵串并联电阻的特点;⑶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推出串并联电阻的两个公式;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物理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八)“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八、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分为两部分,左边是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电阻的串并联。右边是例题的解题过程。这样的设计既能突出重难点,也为学生规范解题起到示范作用。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戏曲大舞台》,它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纪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教材分析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单元所选的都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编者设计本单元主要为了让读者通过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 在五篇课文之后,推出综合实践活动——《戏曲大舞台》,我个人认为编者不仅仅是让学生在此次活动中既要掌握一些戏曲知识,而是希望通过活动来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范围,让学生通过接触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戏曲来以丰富、提高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所以,我设计既符合根据编者的意图,又符合新课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戏曲。

  2.学会多渠道收集、记录整理资料,在活动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团结精神,体验合作的愉快;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中国戏曲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戏曲的兴趣;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设想:

  教材对中国戏曲已经作了概括的介绍,对戏曲的流派及特点均有所涉及,但比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戏曲艺术,领略了中华戏曲的魅力,受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的同时还注重体现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从语文的角度进行实践活动学习,真正有所获。

  我决定利用网络的优势,让学生进行分组自行决定探究方向,上网合作学习本节,这样即拓宽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又符合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体现出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本课预计一课时,课前学生搜集整理戏曲知识。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最后进行反馈提升。

  二、说教法和教学设施环境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设想,突出教学重点,我决定采用“课前搜整——课中展示交流——反馈提升能力”的教学模式。原因有三:

  1、网络教学的优势(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探究性和反馈及时性等。教学方式十分灵活,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海量的信息资源及网络的交互性。)能够很好的满足综合性学习应具有的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实践性、探究性等特点,

  2、教学方式符合新课标的提出的各种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与方式等。

  4、我校为各个班级配备的现代化教育设施比较不错,此次活动我在我任教的班级186班授课,网络教学环境和便捷快速网络环境保证了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活动设想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包罗万象的特点,而七年纪学生由于思想和心理还不成熟,缺少丰富的人生体验,《戏曲大舞台》又是一项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中国戏曲文化的综合性活动。教师即使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讲清中国这一悠远文化艺术,而对学生来说,难度也是不小,因为在流行音乐、街舞、劲舞充塞大江南北的当今时代,学生对中国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陌生了,甚至闻所未闻。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激发学生兴趣,我就提前布置了这项艰巨的.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回家搜集戏曲知识说说戏,唱唱戏,有兴趣的还可以学唱两段,也可鼓励美术爱好者画画花脸谱。这样的活动会使学生很积极,成为十足的小戏迷,而且让他们自导自演排练几个节目,以便在活动课上大显身手。但这并没达到目的,还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戏曲知识,于是抓住学生兴趣浓厚之机,促其读课本所给材料并自行拟题,以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根据活动设计,我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再以娱乐的形式安排几个环节,将枯燥乏味的听、讲,变有声有色的说、唱、演。。

  三、说学情、学法

  1、由于时代等原因,大部分学生对中国戏曲缺乏基本的了解,连最基本的常识都知之甚少。只有别学生由于家庭的影响,对中国戏曲中的豫剧、京剧有所了解,甚至对豫剧中的著名片段还能摹唱。尽管他们对戏曲了解不多,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使多数对活动还是表现了很高的热情,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

  2、《戏曲大舞台》又是一项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中国戏曲文化的综合性活动。教师即使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讲清中国这一悠远文化艺术,而对学生来说,难度也是不小,因为在流行音乐、街舞、劲舞充塞大江南北的当今时代,学生对中国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陌生了,甚至闻所未闻。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激发学生兴趣,我就提前布置了这项艰巨的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回家搜集戏曲知识说说戏,唱唱戏,有兴趣的还可以学唱两段,也可鼓励每个同学画画花脸谱。这样的活动

  会使学生很积极,成为十足的小戏迷,而且让他们提前学唱自己喜爱的戏曲片段,以便在活动课上大显身手。但这并没达到目的,还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戏曲知识,于是抓住学生兴趣浓厚之机,促其读课本所给材料,以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根据活动设计,我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再以娱乐的形式安排几个环节,将枯燥乏味的听、讲,变有声有色的说、唱、演。

  3、我们的学生,诸如:上网查找资料、课外书籍知识的搜集等对他们来讲都不在话下。

  因此本次活动体现的主要学法是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搜集整理”环节让各学习分组自行决定探究方向,组员按照分工,自行利用网络搜集戏曲知识,并将学习成果与组员交流,最后形成小组学习成果。此举即拓宽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又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

  (师放歌曲《唱脸谱》)师: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叫《唱脸谱》,听着它我们就犹如进入了传统文化的艺术殿堂,的确,在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中,有四颗耀眼的奇葩,它们是那样的璀璨夺目,那么的迷人,它们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中国四大国粹,那么有谁知道中国的四大国粹是指什么?(学生回答)(师:)在这四大国粹之中,戏曲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戏曲大舞台,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戏曲的独特魅力。

  (通过歌曲及提问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共分四个板块进行。

  (1)、开心辞典──戏曲知识知多少 根据课前学生搜集的戏曲知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交流,并相互纠错,以达到资源共享。对于学生有疑惑的问题,师利用大屛进行点拨。(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重点环节,题见导纲)

  (2)、名段欣赏——传统文化记心间

  播放戏曲名段,学生欣赏后说出各个剧种的特点,可能有的同学说不出,但通过它们之间的对比,学生能够识别出他们之间的差别之处即可。

  (3)、才艺展示──你我都是有才人

  a、学生将自己课余学唱的戏曲片段进行全班展示。

  b、学生将课余画的脸谱,组内展示后进行全班展示。

  (学生展示交流,弃枯燥的学习为愉悦的活动,能激发起学生对民族艺术的浓厚兴趣。)

  4、畅所欲言──中国戏曲话走向

  中国的传统戏曲,是去,是留?

  (此环节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及见解)

  点拨释疑

  (此环节让学生提出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师生共同解决,如再无疑问,师出示疑难问题预设,目的让学生强化所学,对于存在共性的疑难,师予以点拨)

  五、课堂小结。(学生谈本节课的认识与收获)。师:如果同学们都能像热爱影视剧和流行音乐那样热爱我们的戏曲,那么,老的戏曲艺术一定会在华夏大地上永放异彩,因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真正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特色的东西,才是最具有生命力,最能打动人的。”戏曲便由此特质,愿中国戏曲经久不衰!(升华情感,培养学生热爱戏曲和民族文化的感情。)

  反馈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分成必做和选做两类,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体现一定的梯度性。)

  布置作业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设计了两个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以“戏曲大舞台”为主题的手抄报。

  2、在你听戏、学唱大过程中,一定有些感想或者有趣的经历,把它们写下来。

  五、说板书设计

  戏曲大舞台

  ——综合性学习

  开心辞典──戏曲知识知多少

  名段欣赏——传统文化记心间

  才艺展示──你我都是有才人

  畅所欲言──中国戏曲话走向

  【说明】精湛的板书是撬开学生智慧的杠杆,是知识的凝炼和浓缩,是老师的微型教案,能给人以志得神怡的艺术享受。精湛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是提示课文中心的导读图,是透视课文结构的示意表,也是把握重点、难点的辐射源。它能使学生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师教授的内容。

  【说明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板书设计体现了科学性、工整性、逻辑性、和美感性,因为教学过程是分为四个板块来进行的,所以四个板块的内容对称十分工整,即:开心辞典——戏曲知识知多少

  名段欣赏——传统文化记心间

  才艺展示——你我都是有才人

  畅所欲言——中国戏曲话走向

  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让我看到了语文课堂的生气与活力。“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我相信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将是一片宽广的天地。

  通过这次活动的设计,我也深有感触:人生是美好的,人生是绚丽多彩的,回首走过的人生之路,总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我努力了!挥挥手告别过去,擦干泪不言放弃。相信只有在人生之路上不断有体验的艰辛,才会有收获的喜悦! 最后祝愿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在各自得人生道路上涂抹出像戏曲脸谱一样斑斓的色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