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10-20 14:04:4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锦集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锦集6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就我们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三、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六、说理论依据

  新课标要求初一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诗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

  七、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教法依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在讨论“贤哉,回也!”时,只要老师引导一下,学生就知道这是一个判断句。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教法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深入理解。

  教法依据: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教学依据: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八、说学法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 积累文言词语。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 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 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4、 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九、说教学过程

  《<论语>十二章》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三课时,第一课时熟读课文和学习并理解前三章;第二课时学习并理解四至八章;第三课时学习并理解九至十二章。本次说课内容即针对第二课时而设计。由温故知新导入,然后通过朗读、翻译、点拨、理解小结等环节学习四至八章,再板书总结,最后做题学以致用。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一)温故知新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前三章,下面我检查一下大家学习的情况。(出示)

  1、填空

  《论语》是记录________的一部书,共___篇。

  孔子是春秋时期__国的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家,___ 家。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不亦说乎? 说: 人不知而不愠,愠:

  不亦君子乎? 君子: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四十而不惑,不逾矩。惑: 逾: 矩:

  3、翻译下面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教学一开始通过温故知新,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从而做好对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指导。

  (二)学习理解

  【朗读】

  点明学生读这五章。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读熟文章,便于后边的学习。

  【翻译 】

  1、学生自由翻译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四至八章,不会的.标注出来。

  这一环节设计训练学生独立翻译的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不会翻译的词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不会的字词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点拨】

  提问学生后,老师对于学生翻译中存在的字词句进行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老师的点拨强调重点,解决难点。

  【理解】

  同学们,熟悉了这几章大意后,下面我们从几个问题来理解。

  (出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这则告诉我们孔子认为怎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互动1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则告诉我们怎样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互动3题)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港,人不堪其忧,回仍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这则语录中,孔子赞美颜回有怎样的品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孔子的这番话告诉我们什么?(互动2题)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理解这五章内容。

  【小结】

  结合板书小结。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总结本节课学习了的学习方法、求知态度和修身做人。

  (三)学以致用

  1、做感受1题(1)、(2);

  2、做感受3题(1)、(2)。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做练习来检查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情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案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重点)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难点)

  3. 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3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不亦说(yuè )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 )不习乎 不逾矩(yú)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

  一箪食(dān ) 好之者(hào) 曲肱而枕之(gōng) 博学而笃志(dǔ)

  (2) 看注释,查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时习(时常地复习) 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吾十有五(“有”通“又”)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指独立做事情)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五十知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不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人不堪其忧(忍受)知之(指学问和事业)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饭( 吃饭)疏食饮水(冷水)曲肱(胳膊)而枕之

  于(对,对于)我如浮云 必有我师焉(于此,在其中) 择其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逝(流逝)者如斯(这,指河水)夫,不舍(舍弃)昼夜 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博学而笃(忠实,坚守)志,仁(仁德)在其中

  3.整体感知:

  查找资料,说说你所知道的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也可以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论语》的故事。

  【预习检测】小组检测:“预习导学”2。 小组评分

  【课堂探究】

  1.根据课下注释,用现代汉语口头翻译课文。

  2.与小组同学一起找出哪些句子讲的是有关学习方法的;哪些讲的是学习态度的;又有哪些是讲品德修养的。分别在书中做标记。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品德(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

  3. 课文中哪句话给你的感受最深,抄在下面。

  【随堂检测】

  1.比一比,看谁课文背得又准又快。

  2.完成课后练习二,将答案写在课本上。

  【拓展延伸】完成课后练习四,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自己的体会。

  【布置作业】

  1.完成校本作业。

  2.熟记下列名言,并试着在写作中运用。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蜗牛的奖杯》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的事。告诉我们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文本语言生动鲜活,是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好教材。课文的两幅插图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引发学生对寓意的感悟。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重点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词语,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看图,引导想象,紧扣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在充分的诵读中领悟文章寓意,锻炼多种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本课时的三维目标再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叠。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懂得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寓意,体会“唯恐”和“生怕”两词的异同

  二、学情、学法与教法

  1、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领悟了发现文本背后寓意的方法,但二年级的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认知特点和整体语文素养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时仍更多地关注于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而忽视形象的寓意和文本的内涵。

  2、学法指导

  针对这一学情,在教学时我将指导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图片,展开想象,反复朗读等多种手段领悟文章内涵。

  3、教法分析

  在教法上我会充分运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创设多种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抓住课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朗读,自由交流,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课件出示词语)

  【设计意图:多媒体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读。接着指名学生选取其中的几个词语说说课文大意。此处复习既巩固了上节课认识的词语,又培养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运用词语的能力。】

  (二)前后对比,引出问题

  (出示由翅膀的蜗牛图和带有硬壳的蜗牛图)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两幅图,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使其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说说两幅图中蜗牛的不同样子。这一过程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更引起了学生的疑问,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出示两幅图以及相应的语句)

  【设计意图: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找出描写蜗牛夺冠前后样子的句子读一读。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并凸显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语反复朗读体会蜗牛前后的变化,形成更为具体鲜明的.对比,即得冠军前的翅膀有力,善于飞行,和得冠军后的翅膀退化,缓慢爬行。】

  (三)精读感悟,探究原因

  第二自然段(出示飞行比赛现场图和可随意移动的蜗牛图)

  【设计意图:多媒体出示飞行比赛现场图,蜗牛的竞争对手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贴图画的方式,请学生来摆摆蜗牛此时的飞行位置,让学生直观准确地理解“遥遥领先、甩下、所有”等词语。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蜗牛高超的飞行本领和捧走奖杯的喜悦心情。】

  (出示采访图)

  【设计意图:多媒体出示赛后采访图,为学生创设说话情境。请学生扮演夺冠的蜗牛发表感想(夺冠感言,今后做法等),使学生化身蜗牛,身临其境,为理解下文蜗牛的想法和做法做铺垫。】

  第三自然段(出示蜗牛背奖杯和睡奖杯图)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蜗牛夺冠后成天背着奖杯图和夜晚睡在奖杯里的图,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蜗牛赛后得意洋洋的心情。接着以“得意洋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找找描写蜗牛得意洋洋的句子,反复诵读,相互交流。】

  (出示相关句子,凸显重点词语)

  【设计意图:抓住 “成天、唯恐、生怕”等关键词深入体会蜗牛的得意洋洋,再引导学生想象蜗牛会怎样四处炫耀,从而体会到蜗牛从此不思进取,把荣誉看得很重的心态。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让学生将又大又重的奖杯与柔弱的蜗牛进行对比,从而引导学生感悟到奖杯的沉重以及蜗牛飞不起来的原因。】

  (四)感悟结尾,理解因果

  (出示文章的结尾,凸显重点词语)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读,组织学生交流感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天长日久、退化、勉强”等词语。感悟蜗牛现在的可怜是它自己得意洋洋、不思进取的后果,进而为课文主旨的揭示作好铺垫】

  (五)创设情境,理解寓意

  (蜗牛以前和现在样子的图片)

  【设计意图:在学生深入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再次出示蜗牛以前和现在样子的图片,启发学生观察想象蜗牛现在的心情。接着出示文章结尾的插图,创设情境:此时,如果你是这只蜗牛,面对自己的孩子会说些什么呢?看着再也飞不上天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通过这一番说话练习提高了认识,理解了文章寓意。】

  (出示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在此基础上,多媒体出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相关名言警句,让学生齐读,进一步明白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四、整合点的诊断与解决方法

  1、运用多媒体增强教学的层次性,突破教学重难点。

  利用多媒体依次有序呈现图片、说话练习、相关文本,并用红色字体凸显出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关键词语,在词基础上加以声音的提示,不但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2、运用多媒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多媒体能将课文中的静态画面和比较抽象的词语转化为生动、形象、有趣、易于理解和想象的动态画面和图象,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用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本课时的教学就将蜗牛前后样子的文字叙述转换成了生动的图画,运用多媒体贴图使学生理解了“遥遥领先”等词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运用多媒体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

  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信息内容丰富的学科,而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40分钟。多媒体的运用,使得在课堂中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多次运用多媒体展示文本,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揭示寓意后出示相关的名言警句,恰当地扩大了学习的信息量,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有效地拓展了学生视野。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以及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清楚了其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通过学习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中掌握4~6学段空间与图形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能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理解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能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3、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小兔乐乐想从三快草地中,找一块面积最大的草地去吃草,却不知道怎么计算哪块土地的面积最大,请同学们帮助解决。学生利用以前的知识能够计算出其中正方形和长方形草地的面积,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还体现出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些方法,展开其中的割补法,通过转化—找关系—推导这一过程,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交流,自己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环节: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课后练习和一些变式的习题。

  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数学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第四环节:联系生活,深化应用。

  让学生做应用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作业:

  自编一道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富有实践性和应用性,鼓励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结:

  总结内容主要让学生清楚: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3.在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4.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5.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6.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学生自己走进大自然时经历的有趣事情或独特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

  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

  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说教学程序】

  一、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

  出示法国梧桐树图片,鼓励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法国梧桐树的资料。交流谈话导入课题,鼓励学生看课题进行质疑:巴掌为什么是金色什么?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并引导学生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这样,一方面注重学生“说话”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所叙述的内容都融入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体现语言学科的人文性。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但对话的基础应是学生潜心融入文本。在学生产生了读书兴趣、探究欲望后,让学生自读全文,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为“美读”打下基础。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3.检查自读情况。

  4.熟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三、指导朗读,深入探究。

  如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教师不必细细讲解、分析,应重视“读”。因此,教学中教师以读代讲,以评代导。

  1.读第一自然段,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

  2.读第二部分,了解作者的发现,感受作者的情感。

  (1)自由读第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有了新发现后,“我”有什么变化?

  (3)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4)此时此刻,作者又有什么感受?(我第一次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四、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1.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相互交流。

  2.教师小结:我们要走进大自然,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说课稿 篇5

  一 教材分析

  CAI 动态麻雀图

  听,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这就是麻雀,生活中平凡得让我们常常忽视的一种鸟儿,可周涛先生为什么要写它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隔窗看雀》。

  文章600余字,11个自然段,构思新颖,语言质朴,蕴意深刻。文章前5段,作者描写了麻雀的“跳跃”、“翘尾巴”“飞行”,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但如果继续这样写下去,也仅仅只是一篇优秀的状物范文,妙的是作者笔锋一转,在第6自然段提炼出麻雀在平凡生活中的心灵写照:“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并进一步诠释它坚忍、乐观、有责任感的生活态度,敬重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作者用精妙的语言描写了麻雀是“点缀在人类生活中的活标点”,欣赏之情倾泻无遗。

  扬扬洒洒的文字让人浮想联翩,更令人感慨不已。但作者由“雀”到“人”、寄情于物的写法,特别是“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含义,学生很难理解,一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贫乏,二是因为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还很欠缺。作为教师,我应该架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掌握文本的重点,理解文本的难点,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以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推进。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CAI出示: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重点指导“翘、禽、庸、栽”的写法;理解“忙碌、羞愧、平庸、自卑、幼稚”等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品味语言,想象画面,理解“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掌握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4、从作者观察和描写麻雀的写法中受到启发,模仿描写小动物。

  【教学重点】体会麻雀在平凡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教学难点】理解“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含义。

  整篇文章的教学,我分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点落实教学目标1,初步落实教学目标4,整体感知全文,理解麻雀的忙碌和平庸;第二课时重点落实教学目标2、3,理解“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含义。

  二 教法学法

  我始终牢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语文课堂就要有语文味,语言学习就是要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而教法和学法往往是相互交融的。因此,我选择了如下的方法。

  CAI出示: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抓词扣句体会情感 以读代讲引发共鸣

  创设情境想象补白 拓展练习深化感悟

  三 教学设计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这个中心句上牵下联,层层剥笋认识麻雀的形象,理解句子的含义,激发学生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CAI:

  激趣整体感知 雀儿巧妙登台

  课中练笔铺垫 雀儿跃然眼前

  抓词扣句体会 雀儿深铭心中

  图文并茂想象 雀儿点缀生活

  隔窗放飞思想 雀儿唤醒生命

  第一个环节:激趣整体感知,雀儿巧妙登台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开课时,我分步板书“雀”字,由“小”和“隹”合起来就是“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结合字形和平时生活,初步认识麻雀的形象:一种很小的、短尾巴的鸟。

  紧接着是对课文整体感知。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的情况,归纳出文章写了麻雀:“忙碌平庸、不羞愧不自卑、点缀生活”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最后是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贵有疑”,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文本对话,同时直奔重点,抓住本课的核心问题,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麻雀外在的生活情态,感受它的“忙碌、平庸”

  进入到第二个环节:课中练笔铺垫 雀儿跃然眼前

  课堂上,我由学生质疑入手,提出第一个层面的问题: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麻雀的“忙碌、平庸”?

  默读课文,圈点批注,集体交流:首先感受麻雀的“忙碌”。学生说到哪就让他读哪;读到哪,老师就评价、反馈、指导到哪。

  (CAI出示:

  它总是不停地跳,仿佛一个冻脚的人在不停地跺脚(不停地跳)

  它的尾巴总在一翘一翘的(不停地翘尾巴)

  它常常毫无缘由地“噗”的一声就飞走了,忽然又毫无缘由地飞回来。(不停地飞)

  它们从这棵树飞往另一棵树的时候,样子是非常可爱的,途中划着几起几落的弧线。眼看着往下栽了,它赶紧扇动几下小翅膀,往高处飞,就像一团扔出去的东西在降落的弧线上突然重新被扔高。(飞行的特点))

  其中第5段,描写了麻雀飞行的特点,语言表达很精妙,是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描写小动物的极好范例,同时作者也明确表达了自己对麻雀的喜爱之情。

  这一段的教学,除了让学生充分朗读外,还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划、栽、扇动”和“几起几落的弧线”、“ 像一团扔出去的东西在降落的弧线上突然重新被扔高”,联系生活经验,想象画面,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从课文的1——5段中,学生们抓住了麻雀不停地跳跃,不停翘尾巴,不停地飞上飞下,充分地感受到了它的忙碌。在此基础上,我相机地引导学生以“麻雀真是忙碌呀”为中心句写个小练笔。

  CAI:

  “麻雀真是忙碌呀!它总是不停地跳,像个冻脚的人在不停地跺脚;它总是不停地翘尾巴,那是为了保持平衡;它总是不停地飞,忽上忽下,忽直忽曲,似乎在练习空中表演。雀儿真是不知道累呀!”

  通过这样一个练笔,既有效地落实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又让学生对麻雀的“忙碌”有了一个完整地认识。

  你又从哪里感受到麻雀的“平庸”呢?一是外形很不起眼;二是飞得太低。其中描写麻雀飞行的一个句子,我进行了重点指导。

  CAI:

  “它不会翱翔,也不会盘旋,它不能像那些大的禽类那样顺着气流,直上白云苍穹之间,作大俯瞰或大航行。它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从一个楼檐到另一个檐台,与人共存,生存与市井之间……”

  (1) 师:你从哪些关键词感受到它很“平庸”呢?

  (2) 师:你真会读书,抓住了“不会”“也不会”“不能”这些关键词去体会它的“平庸”。

  (3)师:那么,它会些什么,又只能做些什么呢?你能结合课文的内容,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CAI:

  它不会翱翔,也不会盘旋,不能作大俯瞰或大航行,它只会低飞,只会跳跃,只能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与大禽类相比,它是多么平庸呀!

  (4)师:是啊,与那些会翱翔、会盘旋的大禽类相比,它真是微不足道、平庸至极!来,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通过练习,麻雀与大禽类之间的差距形成鲜明对比,学生不由得从心底里感慨麻雀是多么“平庸”啊!

  以上环节我设计的意图是:任何语言训练都需要通过“读、写”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相机引入了几处练笔与拓展,让雀儿的形象跃然眼前,对它的“忙碌、平庸”有了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

  (过渡)在此基础上,我继续紧扣中心句,提出第二个层面的问题,即核心问题:为什么作者认为它“不羞愧,不自卑”呢?

  由此进入到第三个环节:抓词扣句体会 雀儿深铭心中

  学生们很快发现了文中第6段中的一个重点句:

  CAI:

  低飞,跳跃,啄食,梳理羽毛,发出永远幼稚的鸣叫,在季节的变化中

  坚忍或欢快,有责任感地孵蛋和育雏……活着。

  通过自读,学生们汇报体会:从“坚忍”、“欢快”、“有责任感”这些关键词体会到了,麻雀总是叫个不停、忙个不停,很坚强、快乐的活着。

  正如课前对学情的分析一样,学生的理解只停留于文字表面,比较肤浅。这时,我相机出示了句式比较,让学生在对比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

  CAI出示:

  低飞,跳跃,啄食,梳理羽毛,发出永远幼稚的鸣叫,在季节的变化中坚忍或欢快,有责任感地孵蛋和育雏……活着。

  低飞,跳跃,啄食,梳理羽毛,发出鸣叫,在季节的变化中孵蛋和育雏……活着。

  学生们感到:去掉这三处形容词,文章逊色很多,感受不到周涛先生的情感倾向,也很难读出自己的感情。

  教学到这一步,我又相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将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形象化:(教师演绎)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在最难熬的冬天和夏天,或者当雀儿面对遭遇时,它是怎样地活着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CAI出示:

  冬天,寒风凛冽,大雪纷飞,雀儿依然坚忍地活着。

  夏天,烈日炎炎,酷热难当,雀儿依然欢快地活着。

  当雀儿遭到追赶、啄咬时,雀儿依然坚强地活着。

  为了自己的孩子,雀儿必须乐观、有责任感地活着。

  师:是呀!雀儿就是这样“坚忍、欢快、有责任感”“不羞愧、不自卑地”地活着啊!让我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吧!

  师:同学们,课文读到这里,我相信在大家的心里,这绝不仅仅是一只“忙

  碌平庸”的麻雀那么简单了。你能用“虽然……但是……”这个关联

  词,来表达你对雀儿更深的认识吗?

  CAI出示:

  虽然雀儿 ,但是 ,依然 地活着。

  生1:虽然雀儿长得不好看,叫声不好听,但是它一直欢快地叫着,依然乐观地活着。

  生2:虽然雀儿不能翱翔长空,但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依然有责任感地活着。

  生3:虽然雀儿遇到了各种困难,但是它没有屈服,依然坚强地活着。

  师:是呀!麻雀在忙碌的生活中,在面对各种困难时,它始终乐观、坚强、有责任感。难怪作者会产生深深地敬意,发出这样的赞美,一起读!

  ——“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

  设计说明:在这个环节中,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引导学生抓词扣句,由字面理解到对比理解,由想象理解再到个性理解,层层剥笋、步步推进,理解了“不羞愧、不自卑”的含义。尤其是通过2个拓展练习,引导学生由外而内,整体、全面、深刻地认识了麻雀的形象,同时听、说、读、写、思的语言训练,使三维目标整体达成,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第四个环节:图文并茂想象,雀儿点缀生活

  课文进入到第9自然段,作者以审美的眼光重新看着窗外的雀儿,用精妙的比喻和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四幅画面,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中离不开了雀儿的点缀。

  CAI出示:

  它是点缀在人类生活中的活标点:落在冬季枯枝上时,是逗号;落在某一个墙头上时,是句号;好几只一起落在电线上时,是省略号;一对儿追逐翻飞,累了落在上下枝时,就是分号。

  我着重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文字的精妙之处。学生们很快就发现:这段话运用了比喻、排比的的手法:把雀儿比作活标点,形象地写出了雀儿体形小巧、形态各异的特点;排比句流露出对雀儿喜爱欣赏之情。“朗读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同学们让我们一边看一边读,把这美丽的瞬间定格在自己的脑海里吧!”(配乐读)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赏析精彩语段,变“话”为“画”,对语言文字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鉴赏力和创造力,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接下来就是本课最后一个环节:隔窗放飞思想,雀儿唤醒生命

  紧扣课题,引导学生回归整体,理解课题的内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作者看的仅仅是雀吗?他还看到了什么呢?”原来作者是透过看雀来看人,看的是生活中像麻雀一样生活的人,虽然很忙碌平庸,但依然快乐地生活着。

  接着,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当学生谈到身边的普通人时,我展示了一组生活中平凡人工作的画面,让学生静静地看,静静地思考,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同学们,这就是“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平凡人,踏踏实实地工作,本本分分地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透过这一扇窗户,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尊重和敬佩!让我们怀着这份对生命的敬意,对生活的热爱,再读一次课题吧!——隔窗看雀

  四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学生们由看雀引发对文章层层深入的思考,入情入境地读书,扎实有效地练习,留下了许多深刻的记忆和收获。而我也收获了更多。

  我引导学生走近雀、认识雀、理解雀、敬重雀,层层剥笋地认识了麻雀的形象;用自主、探究、品读、感悟的方式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尤其是,我把作业引进了课堂,通过扎实有效地练习,突破教学重难点,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落实了语文高效课堂,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当然,课堂是一门永远充满的遗憾的教学艺术,如果在对学生的评价反馈的语言上,我能更精炼,更丰富一些就更好了。这需要我今后不断地锤炼课堂教学语言,培养教学机智。谢谢各位老师给予指正!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语言活动《微笑》,下面我将从分析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法、教学过程、等六个环节展示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是富有浓郁幻想的虚构故事。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把故事中的事物描绘的有思想、有感情,能像人一样说话,富有生命力,并编制生动的情节来反映生活。童话的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简单,符合幼儿的心理状态和认识水平,富有教育意义,易于幼儿接受。

  《微笑》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简练优美的语言把弱小的小蜗牛用自己甜甜的微笑给整个森林带来快乐,从而自己也快乐起来的经过描写的形象逼真。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小蜗牛的助人之心和与朋友的友爱之情,体会到为朋友做事的快乐;理解无论能力大小,都可以关心别人,给别人送去快乐的道理。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使活动呈现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的要求。

  二、说教学目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并 “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我根据这一要求,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制定了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把画面与文字对应起来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2、能力目标:围绕故事主题大胆表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帮助幼儿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使幼儿懂得只要有爱心,不管能力大小都可以帮助别人并愿意给别人带去快乐。

  三、说重点和难点

  根据幼儿在情感及认知方面的特点,幼儿理解水平有限,对理解隐含在故事中的寓意有一定的困难,我将重点、难点做以下定位:

  重点:学习把画面与文字对应起来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难点:围绕故事主题大胆表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帮助幼儿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托尔斯泰指出:“ 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因此,我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我在活动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整

  个故事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动画,既可以分段播放,又能完整欣赏,通过观赏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采用了直观演示的方法。接下来是讲述法: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我注意控制语速、音量的大小和抑扬顿挫的变化,采用不同的音色来讲述不同事物的对话,从而在较好的表达作品感情的同时较好的集中幼儿注意力,为提高教学效果和突破重、难点做准备。我在将讨论法贯穿在讲述故事过程中。提问法的运用是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手段,我主要运用了解释性提问、假设性提问等。

  2、说学法:

  本次活动,我主要采用欣赏法:在活动过程中我生动形象的讲述,引导幼儿来体验帮助别人的那种心情,感受作品的语言美,从而突破难点;阅读发现法:在活动中,请幼儿通过观看画面内容,回忆、讨论故事中人物的对话,通过提问和幼儿讨论,引导幼儿自己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讲述法: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讲述的`空间,启发幼儿用宏亮的声音、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并且注意为每名幼儿创设讲述的机会。

  五、说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微笑》作为一个载体,向幼儿呈现完整、感性的视听觉的艺术形象,并帮助幼儿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它是作品欣赏的重要部分,也是幼儿阅读的一个大平台。

  2、音乐《歌声与微笑》,空白圆形卡片、彩笔,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加深对故事含义的理解,同时也作为本次活动的结束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个活动过程充分为幼儿营造一个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氛围,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个性的发展。为此我将活动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

  一 导入部分: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故事主题——微笑

  出示两个表情图片,引导幼儿说一说你喜欢看哪一个表情?为什么?(我在此环节注意引导幼儿回忆原有的生活经验,并组织幼儿分组进行讨论,为下一步的教学的开展进行铺垫。突出活动的教学重点,引起兴趣,引出主题。)

  二 基本部分:理解故事内容,掌握学习方法,突破重难点。

  1、教师有感情地讲故事,让幼儿初步感知故事内容。(此环节不出示任何教具,为了避免幼儿注意力分散,影响幼儿对故事内容的感知,因此,我运用丰富的表情、优美的背景音乐来表现故事,讲完后,提问简单的问题:

  (1)故事的名称;

  (2)有那些角色;

  (3)小蜗牛做了一件什么事?)

  2、分段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并进一步感知故事内容。(在此环节中我分别进行解释性提问和假设性提问提等来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3、 完整欣赏故事,全面理解故事。(请幼儿边看课件,边完整欣赏故事 ,我根据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以递进的方式提问,由此逐步得出故事的含义:小蜗牛虽然能力很小,只会爬,但它有一颗爱心,它想到了要让自己的朋友快乐一点,它把微笑送给了大家,给大家带去了快乐,

  所以大家都觉得它很了不起。我将这个环节贯穿到整个故事的情节中,它是解决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三 结束部分:迁移故事主题,渗透思品教育。

  1、我依据幼儿的生活环境从三个方面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为大家带来快乐的:如:

  (1)为爸爸妈妈做什么;

  (2)为小朋友做什么;

  (3)为老师做什么。(本环节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引导幼儿思考、讨论,使幼儿有了行动的愿望,促进幼儿发散思维的发展。解决了本活动的难点达到了教育的目标。)

  2、制作“微笑”标志

  引导幼儿自制两枚“微笑”标志,即在圆形卡片上画上微笑的表情。启发幼儿将其中一枚“微笑”标志别在自己胸前,另一标志则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在愉快、温馨的氛围中,活动自然结束。

  本活动贯穿《新纲要》精神,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幼儿注意力,发展了幼儿的感受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幼儿懂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以上是我的说课,有不足之处请老师们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